歷史沿革
1950年3月1日廣東省將惠來縣梅林區505個村,陸豐縣大坪鄉以及揭陽的九斗、
烏石村,劃歸廣東省普寧縣(今
普寧市)。
1957年普寧縣梅林區設 梅林鄉,高埔鄉,雲落鄉,船埔鄉,南陽鄉,大坪鄉,黃沙林場。
1960年普寧縣梅林區 大坪鄉 改 大坪農場。
1961年普寧縣梅林區設 梅林公社,高埔公社,雲落公社,船埔公社,南陽公社,黃沙農場。
1962年普寧縣南陽山區設在里湖境內增建石牌公社。
1965 年普寧縣南陽山區建立“普寧縣南陽山共產主義勞動大學”,為船埔鎮船埔中學前身。
1966 年普寧縣南陽山區 大坪農場 改 大坪公社。
1980年普寧縣南陽山區 黃沙農場 改 黃沙公社。
1983年普寧縣南陽山區設 梅林區,高埔區,雲落區,船埔區,大坪區,南陽區,黃沙區,石牌區。
1986年普寧縣南陽山區設 梅林鎮,高埔鎮,雲落鎮,船埔鎮,大坪鎮,南陽鄉,黃沙鄉,石牌鎮。
1993年4月撤銷普寧縣建立普寧市,由廣東省直轄。
2003年12月普寧市撤銷黃沙鄉,將黃沙鄉的行政區域併入船埔鎮;撤銷南陽鄉,將南陽鄉的行政區
域併入梅林鎮,撤銷石牌鎮,併入里湖鎮。
現普寧市南陽山區行政規劃:梅林鎮,高埔鎮,雲落鎮,
船埔鎮,大坪鎮,。
“南陽山”的名字由來,歷史上有賴、楊兩姓的祖先從河南
南陽遷到福建
永定南陽居住,於明正德二年(1507年)再遷至此山區創業,以原籍命名。
地區介紹
南陽山,位於廣東省東南部,
蓮花山脈支脈,
普寧市區西部。是普寧與揭西、陸豐、陸河、惠來五縣的界山。南北相距24公里,東西相距35公里,總面積84萬畝。南陽山區又稱峨眉嶂山地,大部分在普寧境內。整個南陽山平均海拔100—300米,山峰海拔多在400—900米之間,主峰有峨嵋嶂和癩痢石凸,位於普寧西南與陸河的邊境上,其中,峨嵋嶂海拔980米,是普寧最高峰,癩痢石凸海拔960米,向東南降低為低丘、台地。山勢西北一東南走向,與海岸大致平行,面海的山坡多地形雨,為粵東最大的暴雨中心,年均降雨量2400毫米左右。地質以燕山構造運動侵入的花崗岩和閃長岩為主體,表土多為赤紅壤和黃壤。 處於南陽山區的後溪鄉和原黃沙鄉各村所處的平均海拔較高,一般都在400米以上,故氣溫較全市平均氣溫低2—3度。南陽山系是榕江、龍江和梅林溪的發源地。礦產主要有鎢、鉬、鋯英石。南陽山區是普寧市重要的果林生產基地。林木有杉、松、紅椎、柯等,水果有鳳梨、青梅、柿等。黃沙鄉各村的平均海拔較高,一般都在400米以上,故氣溫較全縣低2—2.50C。整個山區重巒疊嶂,連綿起伏,野豬、虎、狼、穿山甲等出沒其間。除黃沙鄉外,各鄉鎮、場都有班車通達。廣汕公路經此。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為革命的重要活動區。
由於梅林鎮多個村子都相連在一起,分布在梅林鎮中心周圍,所以經濟比其他鎮要發達許多,梅林鎮也是南陽山區的中心地。雲落鎮因為靠近市區流沙的原因,經濟在近幾年變化非常大。高埔因為有一個高柏高速,普寧人坐大巴去廣州、深圳、東莞等地,或者回普寧,都需要經過高柏高速,所以對高埔鎮的經濟有非常大的幫助。
下轄地區
| 1973年9月創辦 | 完全中學 | 梅林鎮 |
| 1965年創辦 | 完全中學 | 船埔鎮 |
普寧市大坪中學 | 1958年創辦,1968年開辦高中 | 完全中學 | 大坪鎮 |
普寧市里湖中學 | 創辦時間 1956年 | 完全中學 | 里湖鎮 |
| 1966年創辦 | 完全中學 | 高埔鎮 |
梅林鎮
船埔鎮
船埔圩居委會片區
高埔鎮
里湖鎮
截止2015年,里湖共轄23個村和2個社區居委會:
社區居委會:里湖居委會、石牌居委會。
雲落鎮
大坪鎮(部分村)
善德村經度 11581562 ,緯度 2324103;
甲湖村經度 11583466 ,緯度 2322747;
粘田村經度 11583817 ,緯度 2322020;
大坪鎮
埔心村經度 11585176 ,緯度 2319807;
稔尾村經度 11586396 ,緯度 2318383;
新竹村經度 11584957 ,緯度 2318280;
埔嶺村 經度 11583780 ,緯度 2318910;
大坪鎮
大坪村經度 11567060 ,緯度 2350091;
三溪壩村經度 11584954 ,緯度 2316777;
後溪鄉
旅遊景點
南陽山區境內有古剎圓通庵、盤龍閣,西林古寺。
體現南陽山區客家文化的典型建築——船埔鎮梅田村灰寨寨頂圍龍屋。
盤龍閣
位於廣東普寧市南陽山區梅林鎮轄區內,方圓4平方公里。它既是粵東十方名剎之一,又是重點旅遊景區。2002年10月17日(農曆九月十二日)重建落成開光。
盤龍閣是名聞國內外的佛教聖地,歷史悠久的盤龍閣古廟就在這裡。廟宇始建於清光緒(1875—1908)初期,規模不小,是觀音菩薩和元天上帝顯聖道場。據清《普寧縣誌》載,這裡有“六山十八景”:“盤龍山、虎山、象山、獅山、龜山、鷹山,綠水浮舟,龍閣雲海、佛閣龍泉、鯉躍龍門、仙人萍蹤、百鳥朝陽、杜鵑泣月、雄獅銜啼、蟾蜍望月、仙湖彩虹、跑象馱日、元天卜褂、龍泉琴聲、金雞報曉、涅盤洞、晨鐘石、暮鼓石、回頭獅。”1990年省、市政府和省宗教局批准
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佛教活動場所。
修擴建後的盤龍閣寺主副配套工程設施共有二十幾項:
大雄寶殿、
天王殿、
藏經樓、觀音閣、地藏閣、翻新的盤龍閣玄天上帝廟、圓通庵、七層千佛塔、五層法堂樓、功德堂、左右長廊、內外山門、三層樓僧舍、迎賓館、市佛協辦公室、拱辰亭、將軍亭、觀音亭、供水塔、城門樓、金石結構福德廟、盤古石橋、停車場等,總建築面積1萬多平方米。
寺坐南朝北,以龍珠金山為中心,四周名勝古蹟星羅棋布,稱謂“六山十八景”。內局神獸六山環繞,外有九龍盤朝,是名符其實的龍盤虎伏盤龍閣。諸景點中尤以佛閣龍泉、盤龍溫泉、拱辰留跡,蛤蟆頂印、盤古石泉、緣水浮舟、九龍潭(水庫)等天然奇觀令人流連忘返。特別是疊疊嶺上峰,巍巍千佛塔,登塔遠眺,九龍戲,惟妙惟肖,令人回味無窮,堪稱潮汕小五台之寶地。
主體建築系單層高閣,坐東面向西北。周圍有三亭一峰環繞,即北面拱辰亭、西面金華亭、東面紫氣亭、東北面天乙峰。據保存在盤龍閣的《惠來正堂告示》石碑記載,當初建為講堂,宣講《聖諭廣訓》,後改為道教堂。20世紀50年代,道場停止活動,場地為遷至此處耕作的農民居住。1990年開放為佛教活動場所,後不斷進行寺廟擴建和周圍道路建設。截至2003年底,盤龍閣為粵東地區建築面積最廣闊的建築群寺廟。
有六山十八景的自然景觀,三大如來、四大天王、五大菩薩、十八羅漢等漢白玉雕像,還有點綴山間的亭、台、樓閣、寶塔等,有3.4公里長的公路縱貫旅遊區。是普寧市重要旅遊項目,粵東較大規模的旅遊景區。
創始人是揭陽盧松光法師。當時他日夜不辭勞苦地奔走於粵東各處和暹羅、印尼、新加坡等地,向各地善男信女宣傳善事, 他的淨修梵行,禪心高德感動了不少人,經多年努力,募集了一大筆資金,建成了初具規模的盤龍閣寺。寺廟建成了,他也圓寂了。為了紀念他的功績,後人把他的骨頭屍首連他的指甲都烘乾後,重新裝扮,然後封存在上庵玻璃櫃內供人瞻仰,土改後的1956年被廢。
根據保存在這裡的《惠來縣正堂告示》的石碑記載,盤龍閣最初建為講堂,宣講《聖諭廣訓》,後為道教場所。在盤龍閣下庵池塘旁的廣場上,至今還完好地保存有一個清光緒年間普寧塗洋村人獻的鎮宮寶物,是二人多高空腹的外面鑄有龍鳳、花草、文字,玲瓏奇巧的“盤龍閣寺萬年寶鼎”,俗稱三層大肚的焚紙錢的大鐵爐,也叫三腳鼎。爐上鑄有“法雨流瓊樹,慈雲護寶幡”等文字,是我省罕見的珍貴的古文物。在文革期間,由於它高而重,才逃過滅頂之災。
解放後,盤龍閣道場停止活動。在1956年至1992年這一段時間,普寧池尾華取、新寮等村一個“移民社”林、張、劉、賴等姓共150多人在此耕作居住,後來,他們陸續遷回原籍。1961年,盤龍閣被列為普寧縣文物保護單位。1990年,經廣東省宗教事務局批准,盤龍閣開放為佛教活動場所。
盤龍閣原來分上庵和下庵,前後占地4平方公里,經不斷建設,如今上下庵的房子已連成一片。整個工程除了山體維持,道路建築外,還新建了上庵的盤龍閣寺大廳、大雄寶殿、藏經樓、觀音閣、地藏閣、廊廡等。又新建了將軍亭、觀音亭、如音亭、拱辰亭4個亭。在東南面,前幾年又建了一處宮殿式的“園通庵”建築群。全庵都是宮殿式杉桁石磚水泥琉璃瓦的建築結構,規模宏偉,氣勢非凡。其中單超過兩人高的鐵或石鏤空造型精美別致的“盤龍閣寺萬年寶鼎”就有八個,實為少見。同時還在山頂上新建了三層多高的“千佛塔”,站在塔旁,不僅可以居高臨下看到山下各處的梵宇僧室,與松柏上下其間,還可以眺望梅林鎮嶄新的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
在盤龍閣上下庵之間,綠樹叢中,潺潺泉水邊,新建了四棟二至五層高很長的樓房,樓房內有普寧市佛教協會辦公室、活動室、大廚房、大餐廳,和可以容納100人的大賓館,專門接待國內外八方香客和遊人居住。在綠樹下,到處十分清潔,空氣清新,又有亭台石凳供人憩息。每逢夏天雨後天晴之際,坐在山邊石上,鳥雀鳴於樹上,蜂蝶舞於花間。耳聽沸沸汩汩的泉聲,眼觀曲折清新的泉流,使人煩惱頓消,心曠神怡,其樂悠悠,實為旅遊度假之勝地。
現在每年農曆七月,盤龍閣都會舉行一次盛大的“盂蘭盛會”,十分熱鬧。每逢春節後一個多月內,從各地湧來的香客和遊人,車水馬龍,絡繹不絕。
盤龍閣乃粵東地區建築面積最廣闊的建築群的寺廟,也是最多僧尼的寺廟。中國佛教協會主席趙朴初先生在20世紀90年代參觀後讚嘆不已,譽其為“南方五台山”。
里湖關帝
里湖關帝廟歷史悠久,廟址得天獨厚,座西北朝東南,行勢天然。上有“鯉躍龍門”,中有“飛鳳含書”,據清乾隆十年《普寧縣誌》中“廟祠”記載鯉湖關帝廟是全縣4處關帝廟之一。為里湖古八景之一,古稱聖地。此廟建於明朝中期,至今四百多年。
上社書院在里湖老爺地,清代同治十年(1871)方耀籌建,它與崑岡書院、三都書院並稱為普寧三大書院。方耀(1834-1891)名輝,字照軒,普寧洪陽西村人,官至廣東水師提督。同治七年,他任潮州鎮總兵,總督瑞麟派他清辦潮州積案。經數年,懲辦匪惡三千餘名,為清政府搜括稅銀三百萬餘元,搜繳炮械數千件,這便是潮人所稱的“方大人清”。據傳,當年錢坑與富美兩鄉因發生糾紛,方耀欲率兵清剿,幸提前獲知,經當地鄉紳翰平息了風波,但兩鄉都被方耀罰了一筆款項,被用作創建上社書院的費用。
龍門橋在里湖在豬砧腳與富美圩之間,當年有火燒溪、西門溪流經圩內,再注入榕江。每當夏秋水漲,橋下水波蕩漾,錦鱗游泳,魚躍人歡,系裡湖之勝地,故“鯉躍龍門”為里湖古八景之一。
在鯉湖新地內,有一古庵寺叫隱陀寺, 清康熙幸亥年(公元1716)年,鯉湖隱陀寺住持半夜起床,見一猛虎闖入寺中,聚然間陷入落在寺內水井之中,是夜通知四社眾人現在觀看,卻不見猛虎蹤跡。原此井水清,水質乾甜,即使天逢大旱,井水仍然清澈水源部竭。即然發生猛虎陷井,遂把此井封閉,並令工匠鐫刻一隻石虎,盤坐於井蓋之上,後來將此事經過情況勒石立於井旁,名為《伏虎井說》,該井便稱之“伏虎井”。寺曾名“永陀寺“。
里湖烏石村“百歲坊”,建於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的百歲坊,是當年朝廷為旌表百歲老人洪門林氏而興建的。百歲坊在烏石村東南側的大路旁。坊西南方向,高六米,寬4.88米,明(中)間寬2.45米,形制為四柱三門三層的花崗岩牌坊。
在里湖鎮區南面,沿里坪公路西側約2公里,也即今松溪村與池美村交匯處,有一處鮮為人知的和興圩遺址,其西側有復建的華光大帝廟,毗鄰池美宮後村。和興圩建於清同治十三年(1874),至今已有一百三十餘年歷史。當年,滿清王朝腐敗無能,國力衰竭,以致外夷屢屢入侵,黎民塗炭。
原榕江烏石攔河閘始建於1959年12月,翌年2月竣工,然閘簡陋,日久老化,險象環生,在上級有關部門的關心支持下,中共普寧縣委縣人民政府(今中共普寧市委、市人民政府)決定重建新閘,並於1992年7月成立工程指揮部,9月13日舉行開工典禮,1993年5月落成。
大聖娘媽,據傳乃東周列國晉國介子推之母后。母素性忠貞,仁德善舉,廣施黎庶,教子輔國,功昭日月,後人為紀念其懿範功德,廣建廟宇,供奉膜拜之。
里湖大聖娘媽廟,原座落於碼頭街火燒地,為蕭氏鄉親所創建。娘媽顯赫聖明,香火旺盛,萬眾敬仰。奈何為拓寬街道而拆廢。今政通人和,蒙旅泰僑胞鄉親林德會倡議重建,各界人士熱心捐助,遂成善舉。新廟異建於過路溪紫雲閣之側,金碧輝煌,宏偉壯觀,廟前清溪環繞,綠水長流,碧波蕩漾;廟後群山環抱,層巒疊翠,綠樹成蔭,環境幽雅,形似一彎新月。新廟建成,再昭聖媽恩典,為里湖添一勝跡也。
封源伯公位於普寧市里湖鎮東南方向二公里的長美大肚籃山。封源伯公原名浮桃庵伯公,始建於宋朝仁宗寶元年間(1038)。從北宋至今,封源伯公曆經九百六十多年,目前,封源伯公修葺一新,天地亭和涼亭等建築物都是綠色琉璃瓦頂,粉紅色大柱,橙黃色雕花窗,蓮花柱欄桿,氣勢非凡。封源伯公宮周圍山上,松柏、萬年青等樹木鬱鬱蒼蒼,成為里湖、梅塘附近人民觀光的休閒勝地。
“花古岩”歷史悠久,香火旺盛,過去曾有不少高僧在此定居。現廟前山坡有“釋了凡光公墓(清雍正6年吉日立)”,廟後有“釋紹祖德公墓(清乾隆戊申年吉立)”為證,可見其歷史淵源。“花古岩”整座廟宇由釋迦牟尼殿(稱上殿)、王母殿(稱中殿)、北極殿(稱下殿)三部分組成,各殿內敬奉的神佛栩栩如生。廟側天生獨角石麒麟雄踞,勢成伏虎之象,四周有奇石形狀各異,傳說著神妙故事的“仙公石、面盆石、秦廣石、避雨石、眠床石、鑼鼓石、仙人下棋石”等。
上廟由一塊天然巨石覆蓋作頂而成,石下東側有一小石孔,名叫“出米石
洞”。傳說古時,有一為富不仁的米商,從榕江上游運米至揭西大溪潭頭時,被巨浪卷沉米船,後船雖浮於水面,而大米則顆粒不見。自此後,“花古岩”廟僧及遊客每天有多少人,石洞就會出夠享用的大米。有一天,有一貪心廟僧嫌其出米慢,執意叫來石匠加大孔口。誰知,石孔被敲大以後,從此便不再出米了。
在上中廟自然生成的夾石通道南側,二石重疊稱之仙人刻石,上石下端有“龍寶寺”,下石前端有“福祿岩”字樣,傳說為仙人所書刻。在上廟南天門西北側石壁上“天下太平”四字,是革命前輩許士傑同志所書刻,因這裡曾是革命時期,許士傑領導的游擊隊活動地點。
清泉洞
里湖鎮最高峰大凍尾(海撥661米)的東側,有一個創於明朝末年的村莊---宅營。
七星洞天
道教勝地七星洞天南合武當,位於廣東省普寧市南陽山區高埔鎮大道營橫屏嶺山嶽。公元260年,天師葛洪,赤松子黃初平等仙長們尋龍採藥棲身於此。 公元1778年,先賢王達成、王姑等續緣擴建,侍奉慈航天尊等神。1958年,僅剩殘碑斷瓦。1998年,武當道人陳明性道長等參訪普寧道教,追仙蹤,結道緣;經一年多實地的考證。於1999年9月,棲居七星洞天,結草為廬,廣結善緣;經十年的不懈努力,社會各界大德鼎力資助,現已初具規模。
圓通庵
圓通庵前身是員潭仔庵,位於廣東省普寧市南陽山區後溪山嶺的員潭山上。後溪山嶺自北而南,重巒疊嶂,綿亘數十里。沿山河谷的後溪水道,是龍溪河的支流。古代山間原始森林密布,是獼猴野鹿棲息之地。據《建庵碑記》說:“員潭山高雲霄,登是山者,不啻往西域天竺。”
惠來建縣前,後溪山屬海豐縣之龍溪都(後溪山於解放之後屬
普寧縣)當年的龍溪都南自甲子港,北至大南山的望天石,西自後溪山(包括雲落崩坎梅林高埔大坪和整個山體),東至總鋪洋雨亭與惠來都接壤,橫直逾一百華里。
嘉靖四十三年(1564)萍鄉知縣陳元謙(陳梅峰第五代孫、任滿回鄉至員潭庵)與僧人商議改建,僧告以昨晚夢見山頂小湖有群鹿臥眠,陳元謙認為這是好兆,便在鹿眠湖附近(即員潭故庵之上)“擇吉興工,梁棟美材,本山所產,經營締造,閱月而成。取清淨無滯之義,名庵曰圓通庵,斯時外觀,高山聳翠,上山雲霄,遠水細流,下舒碧澗;內視顯佛,應求神靈保佑,人鹹道為小西天雲。”不久,致仕回鄉的鉅野縣令陳雪坡(陳元謙從侄)邀游庵中,僧人將建庵經過相告,次日,同登山遠望,果有群鹿臥眠湖邊。於是建議將山腳員潭上下田地一頃零八畝拔入並加以擴建,“奉諾佛,祀祖先,敲金戛玉,煌煌乎可觀也。”《碑記》圓通庵湖光山色,規模壯麗由此可知。
圓通庵為岐石陳姓祖先創建並屢廢屢修,七百年的風風雨雨過去了,解放後後溪山區屬於普寧縣轄地,圓通庵舊址仍在,前年陳梅峰裔孫港商慈善家陳權記先生巨資委託友合、希石等十三人主持復建,煥然一新,現普寧市計畫擴建,並發展旅遊事業,圓通庵古蹟和附近景物將妝扮得更加美麗壯觀。
客家圍龍屋
位於船埔鎮梅田村灰寨寨頂的圍龍屋,已有300年左右的歷史,為梅田吳氏村民的祖居(始於第三代),是揭陽地區甚至潮汕地區唯一一座大型客家圍龍屋。建築占地近五千平方米,正門口有近六百平方的半月形禾埕,稱“獅石坪”(因坪邊緣有獅形石而得名),圍龍屋與禾埕整體平面呈不規則蛋形,後圓前方,外圓內方,圍龍屋內圍為方形,正屋為梅田吳氏二代祖雪梅公祖祠“永恵堂”(已毀於文革時期)。灰寨寨頂圍龍屋,是體現南陽山區客家文化的典型建築,是船埔歷史文化的沉澱,是船埔歷史的見證,更是潮汕地區客家文化最具代表性、最寶貴的遺產!
關於圍龍屋的作用傳說
寨頂圍龍屋在古時是有防禦作用,歷史上的確是發揮過作用的…說是以前古時舊社會,具體什麼年代待考證,聽長輩說的…當時社會動盪,寨里來了一夥“河婆賊”(土匪),搶掠村民財物…後來包圍寨頂圍龍屋,當時冷兵器時代,河婆賊是攻不入圍屋的,但村民困守在屋內,因為處於半山腰,平時村民是要下山挑水的,所以河婆賊想利用這點圍困村民,讓村民渴死在裡面,村民也是被圍困的不行,不知困了幾天,最後,一位婆太想到一個辦法,因為我們客家以前有釀米酒的習慣,所以這位婆太就叫人把衣服沾了米酒,用竹篙高高把衣服撐起來,衣服滴著水,讓河婆賊看到,表明我們圍龍屋內有水,你們河婆賊困不了我們,幸好河婆賊也信了,而且他們堅守數日也沒撈到什麼好處,就跑了,村民也就安全了…
近年來,圍龍屋裡原居民大部分已外遷至垟里各排或徑仔缺,截止至2015年初,僅餘左側門樓的兩三戶老人家居住,圍龍屋的大部分房屋多年失修並坍塌嚴重,尤其那些古老的青磚牆都悉數倒塌,很是可惜!期待村民及有識之士,有朝一日喚起保護修繕祖屋的意識,團結一致,把寨頂圍龍屋保護修繕起來,留予後代,告訴後人,我們客家、吳氏先祖艱難的歷史!
以下是航拍局部村景及圍龍屋。從照片中可以看到寨頂的圍龍屋,已經倒塌非常厲害,野草肆虐,估計很快就會塌毀殆盡,希望有一天我們可以把她修繕起來,持續保護好我們村客家人寶貴的遺產!照片由鄉友吳文基,拍攝於2015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