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馬埔村(廣東省深圳市深汕特別合作區赤石鎮下轄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走馬埔村隸屬於廣東省深圳市深汕特別合作區赤石鎮,位於赤石鎮赤石圩西,距鎮政府約 1.4 千米。與甘樹下村吳厝村相鄰。始建於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 年),因李姓人遷此建居而形成。因建村前該處是一片寬闊平坦的荒地,水源缺乏,耕作困難,附近的人稱此地的土地作賽馬用才合適,故有走馬埔之稱。坐落於熱水洞河谷地。有石龍頭山,海拔 400 米。明熱河在村南方流過,流經該村約 2000 米。現村於 20 世紀90 年代後期在原址重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走馬埔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華南地區
  • 地理位置:廣東省深圳市深汕特別合作區赤石鎮
歷史沿革,人口民族,經濟發展,歷史文化,著名人物,

歷史沿革

清代,屬惠州府海豐縣楊安都。1914 年,屬海豐縣楊安都赤石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屬海豐縣第四區赤石鄉;1958 年,屬鮜門人民公社赤石管理區冰深大隊;1983 年,屬赤石公社冰深大隊;1987 年,屬赤石鎮冰深行政村;1988 年,屬汕尾市海豐縣赤石鎮冰深行政村;2011 年 2 月,納入深汕特別合作區;2017 年 9 月,納入深圳市深汕特別合作區。

人口民族

村民主要有李姓。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 年)先祖李美章隨家人由福建漳州遷至廣東赤石馬蹄嶺,清乾隆三十五年,李姓族人從馬蹄嶺遷至此地。村民均為漢族潮汕民系,通用方言為福佬話
2020 年末,該村戶籍總戶數 82 戶,戶籍人口 385 人,其中男性 193 人,女性 192 人;80 歲以上 10 人,最年長者 91 歲(女);實際在村人口 162 人。祖籍該村的香港同胞 80 人。

經濟發展

傳統經營以農業為主,種植水稻、柑桔、西番蓮、沙姜,兼養殖家禽等。改革開放後,大部分青壯年外出打工。現有部分村民在村種番薯,面積約 30 畝,畝產約 7000 斤。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農業收入、工資性收入。
明熱公路通往走馬埔村。20 世紀 80 年代初通電,90 年代初通電話、實現全村村道水泥硬底化,2000 年通自來水、通網際網路。村內建有籃球場、桌球室,圖書室藏書 300 冊。清光緒年間該村曾有“李厝書室”,教室 3 間,宿舍 3 間,教師 1 名,學生近 20 名。1973 年,冰深國小成立,校址設在該村,當時有 4 個教學班,5 間教室。後教學班與其他村合併。

歷史文化

傳統民居多為三間兩廊,現存約 200 間,大部分破舊。該村原有圍牆及角樓,後倒塌,現僅存牆根代表性民居為李氏民居,坐北向南,總面寬 25.9 米,總進深 12.9 米,占地面積 334 平方米。土木石結構,三合土加石塊夯築牆體。七開間兩進布局,前有一個院子,院子正中為大門。分 3 門 3 戶,
每戶前為天井,兩側有廊房,後為主屋,屋頂為硬山式、平脊、灰瓦。
村中現有宗祠 2 座,均為李氏宗祠。李氏二房宗祠,始建於清代,占地面積約 50 平方米。李氏三房宗祠,始建於清代,占地面積約30 平方米。
村內有 2 口古井,據說當時村里地塊形似螃蟹,取名“蟹地”,又因螃蟹有 2 隻眼睛,因此挖了 2 口井。
約在 20 世紀 40 年代,村民李仙帶頭舞草龍,後在村里組織青年舞龍隊,正月期間在該村以及鄰近各村舞龍。上年添男孩的家庭要過“燈節”。正月十一買燈回來,正月十三在宗祠開燈,正月二十完燈把燈燒掉。燈節需要準備麗粉、發餅、燈餅(圓形),所有餅子上寫“添丁發財”四字。傳統節日有四月初八、五月節、七月初四、十月朝、冬至。每逢這些節日,村民做油糍(黃色,是赤石有名的小吃):將純糯米磨成粉,和水揉搓成麵團,加入花生油,使得糯米麵團不沾手,然後放入炒好的魷魚、蝦子等餡料。
據傳清末該村曾有 2 人分別考取惠州府文、武秀才。文秀才因救一個落水小孩,後患感冒殉身。
1945 年 3 月某日,日軍一個班從赤石鯉魚埔竄到走馬埔果園搶掠雞鴨,被園主李潭清開槍擊斃、擊傷各 1 人。次日凌晨,日偽軍 100多人分三路洗劫走馬埔,5 名無辜民眾被刺死,23 間房屋被燒毀,其他財物損失慘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走馬埔村有水稻田 500 ~ 600 畝,村里水資源充足,村民種植早晚二季水稻,每畝產量為 300 ~ 400 斤。走馬埔文化室,1988 年被廣東省文化廳授予先進文化室稱號。1986 年 7 月,該村青年李有長國中畢業回鄉,萌發創辦村文化室念頭。他借用村民李勝聲家的房屋創辦了一間文化室,召集 15名青年一起學文化、學科學技術,談如何改變該村的落後面貌。他們承包了村里 2 畝多荒田種水稻,將收入的 1200 多元用於購置收音機、擴音機,以及一批農科知識和社會文化書籍,又征訂《南方日報》《廣東農民報》《中國青年報》《廣東科技報》《社會家庭》等報刊。青年們晚上學習,白天組織村民為村里修道路、清潔水井等。1989 年 8 月,參加文化室活動的青年從 15 人增加到 27 人。27 名青年捐資 6400 元,香港同胞李勝家、李志堅捐資 2800 元,將村里三間保管室改為新的文化室。遷到新址後,他們又購置了桌椅、書架,建了桌球台,安裝了廣播喇叭,定期向村民播放新聞,出版牆報,並制訂管理措施,堅持輪值班。他們承包村里 50 畝山地種樹種果,閒時排練節目參加在赤石中學舉行的文娛聯歡晚會等演出。縣委辦、縣委宣傳部、組織部等 10 多個單位還分別給他們贈送電視機、書籍、體育用品等。現村內建有體育場 1 個,供村民健身、娛樂等。
走馬埔村 1997 年被廣東省民政廳列入《廣東省革命老區村莊名冊》。

著名人物

代表性人物:
李潭興(1814—1932),烈士。1927 年參加赤衛隊,冰深鄉赤衛隊員、農會會長,1932 年在當地被捕,于海城北被殺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