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厝村(廣東省深圳市深汕特別合作區赤石鎮下轄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吳厝村隸屬於廣東省深圳市深汕特別合作區赤石鎮,位於赤石鎮西部,距鎮政府約 1.7 千米。與北笏村甘樹下村走馬埔村冰塘埔村相鄰。吳厝村原住民姓“苦”,後因盜患和戰亂而遷出。清雍正年間,吳姓先祖吳楓受從今廣東五華遷至陸豐;清乾隆元年(1736 年),二世祖吳祖浩從陸豐遷到此地。因建居立村者為吳姓而取名吳厝村,曾用名圳埔圍村。坐落於熱水洞河谷地,東北有綿延山嶺,村四周為平坦河灘地。有石龍頭山,海拔約 260 米,三面溪河從村前方流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吳厝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華南地區
  • 地理位置:廣東省深圳市深汕特別合作區赤石鎮
歷史沿革,人口民族,經濟發展,歷史文化,

歷史沿革

清代,屬惠州府海豐縣楊安都赤石約。1914 年,屬海豐縣楊安都赤石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屬海豐縣第四區赤石鄉;1958 年,屬鮜門人民公社赤石管理區赤石大隊;1960 年 3 月,屬赤石公社赤石大隊;1987 年 4 月,屬赤石鎮;1988 年,屬汕尾市海豐縣赤石鎮冰深行政村;2011 年 2 月,納入深汕特別合作區;2017 年 9 月,納入深圳市深汕特別合作區。

人口民族

村民主要有吳姓,清乾隆元年從陸豐遷至此地。村民均為漢族潮汕民系,通用方言為福佬話和尖米話。
2020 年末,該村戶籍總戶數 31 戶,戶籍人口 161 人,其中男性 76 人,女性 85 人;80 歲以上 2 人,最年長者 88 歲(男);實際在村人口 83 人。

經濟發展

傳統經營以農業為主,種植水稻、玉米、番薯、柑桔、西番蓮、沙姜等,兼養豬、雞、鴨、鵝等家畜家禽。現大部分村民種植果樹和桉樹,村裡有小型的養殖場,養豬、鴨、魚等。近年來,村裡有部分土地出租給企業經營生態旅遊項目;大部分青壯年外出打工。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農業收入、村集體經濟分紅、工資性收入。特色農產品有柑桔、蜜柚、雞蛋果、荔枝、龍眼、芒果等。特色傳統(節慶)食品有春節的炊甜粿、發粿、龜仔粿、水糍、紅豆糕、豬油糕、浮油角等,清明節的薄餅、鼠殼龜粿、發包仔,端午節的糯米粽、角粽、涼粉粽,冬至的冬節蛤、冬節圓等。1983 年通電,1995 年通電話,1998 年通自來水,2006 年實現全村村道水泥硬底化,2016 年通網際網路。

歷史文化

傳統民居現存約 10 座。村前有半月池,老圍門和圍牆後期已重建。圍村整體朝向南,略偏東15°。村內建築左右 2 列,前後 5 排,每排 5 間,多為三間兩廊。村內現存宗祠 1 座,為吳氏宗祠,堂號為“渤海堂”,始建於清代,重建於 1992 年,占地面積約 40 平方米,現仍作宗祠使用。村內有 1 棵古榕樹,樹齡 120 年;1 棵朴樹,樹齡 100 年;1 棵龍眼樹,樹齡 100 年。
有地藏王廟,始建於清乾隆年間,重修於 1996 年,占地面積 85 平方米。村民每年農曆正月十八和十二月二十二參與民間祭祀活動。
村內石龍頭山屬蓮花山脈,位於明熱河和明溪河匯合處,因過去幾百年山火頻繁,致使山上草木稀少,山樑上出現許多嶙峋的奇石小峰。幾十座小石峰一起一伏突兀于山梁之上,就像龍脊上的龍鱗。石龍山有頭有尾,山頭處於明溪峒,是熱水峒民眾往赤石圩趕集買賣必經之道路,因此石龍山的山頭處稱為“石龍頭山”。
在 石 龍 頭 山 下, 位 於赤石圩西北郊約 2 千米處,建 有 1 座 石 龍 庵, 該 庵 始建 於 明 崇 禎 年 間,為邑賢黃德燝(崇禎已卯科舉人)修 建, 供 奉 觀 音。 因 庵 堂建 在 石 龍 頭 山 下,故稱為石 龍 庵。 石 龍 庵於清鹹豐年 間 曾 重 修, 歷經數百載滄 桑 歲 月。1962 年 後, 該庵 被 拆 毀。 近 年 來, 當 地鄉民發動集資,於 2007 年 2 月在原址對該庵進行重建。重建後的石龍庵有正殿 3 間,雕樑畫棟,琉璃瓦頂,兩側各有小房 3 間。該庵歷來香火旺盛,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每逢農曆七月十三至十五,赤石鎮村民在庵前建醮設壇祭拜,費用由總理事(祭幽)派人挨家逐戶捐集(俗稱拾陰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破除迷信,安龍打醮、迎神賽會被廢除,村民主要在農曆每月初一、十五前來上香。庵堂重建後,上香的人越來越多,除了當地的居民,還經常有外地的香客前來上香、求籤、祈福等,每年正月二十一凌晨還在庵前設壇,為百姓祈福。
赤石鎮有句俗語“有錯石龍頭錯”,與一個很有意思的故事有關。相傳清末赤石圩有位挑夫,挑貨去惠東多祝圩時經常在石龍庵停腳休息。某年農曆十二月二十四挑夫又來到庵中休息,在品賞石龍庵對聯的時候,想到家中每年都要請人代寫春聯,既花錢又麻煩,而人人都說石龍庵的對聯寫得好,自己何不抄幾副回家貼,如此就不用再費錢請人寫。於是,挑夫從多祝圩買來紅紙、毛筆,抄下三副庵中對聯拿回家中。三副對聯分別是:“紫竹林中觀自在,洞裡蓮花見如來”“身是將軍心是佛,面如童子法如王”“英靈千古在,香火萬年新”。除夕當天,挑夫將抄來的對聯貼到大門口,鄉人看後,無不捧腹大笑,都說挑夫寫錯了。挑夫聽後感到莫名其妙,爭辯說:“不會錯,我一個字都沒抄錯,有錯石龍頭錯。”此後,人們用“有錯石龍頭錯”來取笑不懂裝懂的人,這句俗語也一直流傳至今。
赤石農業中學和赤石中學曾在該村建校。赤石農業中學建於 1963 年 9 月,地點原設在福田村後面的三鳥場,兩個月後遷至明熱大埔里場,期末又遷至距赤石圩約 4 千米的石龍頭麻子沛處,校長為李勝隆,有教職工 4 人,學生 24 人,設 1 個班。學校置有水牛和農具,學生既參加勞動,又學習全日制普通國中課程。1968 年該校改辦成普通中學,更名為赤石中學,第一任校長為徐超群,設有 4 個班級,其中高中 1 個班,國中 3 個班,學生 130 人。1981 年 12 月,赤石中學從石龍頭麻子沛遷至赤石圩北邊的赤石公社原辦公地址,占地面積 28582 平方米,總建築面積 13644 平方米。石龍頭山所處地理位置險要,山旁是通往明溪峒和熱水峒的主要道路,土地革命時期曾是紅軍四十九團在明溪橫嶺下和明熱上城軍營的門戶哨所,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是東江縱隊六支隊和海陸豐人民自衛游擊隊在明熱、明溪活動的門戶前哨。
1945 年 11 月底,為避開國民黨軍隊的圍剿和掃蕩,掩護大安峒根據地東江縱隊六支隊隊部和海陸豐特派員李果安全轉移,六支隊直屬中隊分隊長張遠南奉命率領一支 20 多人的小分隊在明熱坪巷(上城)一帶狙擊敵人。當時,張遠南分隊在坪巷沒有發現敵人,於是返回赤石。當部隊行至石龍頭山附近時,發現敵軍正從明熱方向過來,張遠南立即命令部隊衝上附近的石龍頭山,搶奪最高據點。山下敵軍約有一個連的兵力包圍了小分隊,敵人在山下喊話,叫小分隊投降,但是,小分隊戰士面對數倍於己的敵軍,毫不退縮,英勇作戰,利用石龍頭山亂石橫生的有利地形與敵人激烈交鋒。戰鬥持續了一天一夜,三班長黃昆當場犧牲,分隊長張遠南負傷,最終完成了掩護隊部和特派員安全轉移的任務,受到了支隊部的表揚。
吳厝村於 1997 年被廣東省民政廳列入《廣東省革命老區村莊名冊》。
check!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