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崎村

峰崎村位於輞川鎮西南端,是一個面積6.5平方千米的村莊,有村民1325戶5345人。有耕地面積2500多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峰崎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面積:6.5 km
  • 人口數量:5345人
  • 耕地面積:2500畝
地理位置,經濟發展,文保單位,青龍橋,峰崎何氏宗祠,麟鳳廟,萱暉別墅,

地理位置

峰崎村,地處走馬埭中部,林輞溪下游。

經濟發展

村兩委堅持以“三個代表”主要思想為指導,緊緊圍繞富村強民這一工作重心,牢牢抓住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這一歷史機遇,堅持抓班子,帶隊伍,理清思路,完善制度,最佳化機制,形成了良好的工作格局,促進了全村經濟建設和各項公益事業的快速健康協調發展,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不斷向前推進,全面達到並超過泉州市寬裕型小康村標準,“三個文明”建設取得豐碩成果,2008年全村工農業生產總值達到1.5億元,人均年收入達7100元,上繳國家稅收15萬元,村財政收入3萬元,各項主要經濟指標位居福建省農村經濟前列。

文保單位

青龍橋

惠安縣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青龍橋位於輞川鎮峰崎村北的麒麟山下。青龍橋為南宋寶祐年間(1253—1307),惠籍僧人、著名造橋慈善家釋道詢建造。它是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輞川橋建成以前惠安縣城與輞川直至惠北的交通要道。隨著潮汐的變遷和輞川橋的建成,青龍橋的作用逐漸降低而疏於維修,橋已殘缺不全。現橋殘長35.8、寬3.9、高2.5米,尚存4孔5墩,墩為半船形,每孔淨跨10.3米。橋面各節原架5條石板,有的已斷缺。其中石板最長者12.8、寬1.4、厚0.68米,重達32900公斤。

峰崎何氏宗祠

惠安縣第八批文物保護單位。何氏宗祠位於輞川鎮峰崎村。始建於南宋淳祐七年(1247),明正統十三年(1448)重修,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大修,民初略修。宗祠坐北朝南,由門廳、天井和祀廳組成,面積400平方米。祀廳面闊三間、進深四間,抬梁式木構架,硬山式屋頂,兩側為文廳和武廳。門廳偏西而設,門前有螺旋形石鼓一對,門的左右有輝綠岩石麒麟浮雕兩方。正廳中供奉安扶使何嗣韓及列代祖先。宗祠外牆用瓦片環砌塊石,為閩南民居重要建築形式之一。

麟鳳廟

惠安縣第九批文物保護單位。麟鳳廟位於輞川鎮峰崎村。廟始建於清鹹豐年間(1851-1861),1981年和1995年由旅居新加坡華僑兩次捐款重修。坐西朝東,兩進三開間,由山門、下廳、迴廊、大殿組成,建築面積160平方米,占地面積348平方米。大殿面闊三間、進深三間,山牆石構,抬梁穿斗式混合木構架,硬山式屋頂,燕尾脊。下廳、大殿的脊上飾有精美的龍、鳳、獅等剪粘瓷塑。廟內還保留清代的木雕、石雕等構件。

萱暉別墅

惠安縣第十一批文物保護單位。位於輞川鎮峰崎村埔崎自然村。由南洋歸國華橋何吉水出資籌建,1951年動工,1954年建成。建築坐北朝南,兩進五開間帶東護厝。主厝由前廳、天井、中廳、後軒組成,磚石木結構,硬山頂,燕尾脊。主厝內部雕飾精美,用料上乘,大門兩側嵌刻人物、花鳥、文字題材的石雕和磚雕。東護厝分前後兩部分,後部有兩層,二層鋪設木質地板,平台外搭建騎樓式外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