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史,數量,泉州土樓分布,南安土樓,聚奎樓,康安土樓,湖內土樓,爐中土樓,畲族土樓,洪氏土樓,林氏土樓,安溪土樓,聚斯樓, 映寶樓,泰山樓,輝斗樓,龍通土樓,福洋土樓,源遠樓,濟芳樓,韓德樓,永春土樓,巽來莊,長安堡土樓,西園堡,德化土樓,大興堡土樓,厚德堡土樓,惠安土樓,石獅土樓,洛江土樓,謝氏土樓,曾氏土樓,保護級別,國家級保護單位,省級保護單位,
發展史
泉州的每一座土樓,都是一個家族的發展史。說起祖上建樓的榮耀,每一座土樓的後人都無比自豪。這些土樓是當地的標誌性建築,是繁華與安全的代名詞。白駒過隙,隨著社會的安定,它們也完成了歷史使命。喧囂過後,人漸離去、樓漸荒蕪。
數量
泉州土樓共有300多座。大部分土樓保護現狀堪憂,常年無人管理和保護,處於自然衰敗狀態,存在嚴重的消防隱患。
泉州土樓分布
泉州土樓分布在安溪、南安、永春、德化、洛江、石獅和泉港,其中安溪占了將近一半。
南安土樓
聚奎樓
聚奎樓位於在南安金淘鎮朵橋村,又名朵橋土樓,建於清乾隆年間,占地1016平方米,不僅規模宏大,建築技藝也十分好。
興建這座土樓的是傅方升、傅方進兄弟,相傳他們原來都是轎夫。土樓共有三層,高十多米,每層走廊相連,各有20間房屋。一、二層外牆用長條石砌成,內牆夯築三合土,厚達2.3米;三層採用三合土打牆厚度縮小為0.4米,此層四面各開窗7個,整幢土樓也只有28個窗戶。
康安土樓
康安土樓位於南安碼頭鎮康安村,這座有著200餘年歷史的土樓。康安土樓牆體由灰色的石砌和黃色的土夯部分組成。遠遠望去,土樓猶如一個圓形香爐。走到輝綠岩砌成的圓門前,可見門匾鐫刻“宏康保裕”四個大字,兩邊署有“辛酉年”“孟春立”小字。從大門走進土樓,內有圓形天井,抬頭一看,土樓為兩層結構,書屋設立在二樓一側,一樓和二樓其他區域是康安村的老年人協會活動場所。
康安土樓 “土樓周長100米,高度10餘米,每層原有22個房間,房前有環廊通道,二樓外牆築有22個小窗,作為瞭望防盜的槍眼。”
湖內土樓
湖內土樓又名黃金樓,林俊抗清土樓,坐落在南安市樂峰鎮湖內村的一處山坡上,建於清鹹豐三年(1853年),現為南安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林俊抗清土樓為方形土樓,占地530平方米,高兩層共9米,每層14個房間共28間。土樓順著山勢而建,居高臨下,易守難攻。土樓一層由塊石砌築,厚1.6米;二層牆體由三合土夯築,雖經歷一百多年的風雨,仍堅固異常,由此可想當年土樓的堅固程度和建築者技藝。與當地大部分土樓一樣,林俊抗清土樓也設有瞭望孔和射擊孔,只是數量更多,而且四面牆壁都有。
爐中土樓
土樓名位於南安樂峰爐中村,為“亦吾保”,建於鹹豐丁巳年(公元1857年),分為上下兩層,占地約200平方米。
土樓坐南朝北,東南、西北角設有凸出約2米的角樓,開有4個小窗,可以看到四面牆下的情況,用以擴大防衛角度。土樓屋頂四角皆有燕尾高翹,據潘賢德介紹,這不僅象徵了家族地位,也對威懾山賊起到一定作用 。
畲族土樓
畲族土樓位於南安碼頭鎮鋪前村的方形土樓,所建清乾隆年間距已有270多年,是畲族人雷大經所建,土樓外牆高約10米,分兩層。下半部分外牆為條石構築,內牆是用巨大的卵石砌成;上半部分則由三合土夯築而成。土樓占地面積近900平方米,中間是一個寬敞的天井,兩層樓環繞沿牆而建,每層有20間房。
文化館底樓主要展出畲族鄉間日常生產生活用具,如雞籠、熨斗、粿印、水車等。“展館內收集的展品有100多件,從明代到現代。”相關負責人表示。二樓前廳放置的一對畲族服飾可供參觀者拍照,展櫃中還收藏有歷代族譜、契約文書、志傳銘文、器皿物件等。“二樓展示的主要內容為畲族淵源及其分布、泉州市15個畲族村簡介、歷史資料及實物、畲族服飾與風情等。”雷山強說,隨著民族融合加深,族人對本民族文化的認識越來越少,青少年一代更甚。利用土樓布置文化展館,目的在於妥善保護建築和文化物件,同時傳承、發揚畲族傳統文化。
洪氏土樓
洪氏土樓位於南安市霞美鎮杏埔村,土樓平面也呈方形,該土樓於清朝雍正年間由先祖洪孝悌所建,距今360多年。占地面積有1300多平方米,土樓的外牆厚度達1.5米。
林氏土樓
林氏土樓位於南安康美鎮福鐵村福水自然村,全部由花崗岩建成的土樓,這座土樓名叫“林氏土樓”,又名“福水土樓”,長約33米、寬約25米、高約15米、牆壁厚約1米。占地約600平方米的“石樓”。曾經,這座土樓分為上下兩層,四周設計了許多瞭望哨口和槍眼,大門設定二道門,中間有水、旱閘,用於防水防火。
安溪土樓
聚斯樓
在安溪的大山深處西坪鎮赤石村,泉州最古老的土樓:建於明洪武五年(1372年)的
聚斯樓,它已有641歲。
聚斯樓為全土木結構,坐北朝南,整體建築由主體建築、“虎牙”、池亭(丹池)、蜈蚣須護翼組成,總占地面積約為9048平方米。主體建築呈方形,共有三層72間房。土樓外牆為生質夯土,土牆內為回形三層建築,穿斗式木構架,屋面為單檐歇山頂。現存夯土牆為明洪武五年建造,其內木構架經多次維修,還保留有清中期的風格。2009年,聚斯樓被列為第七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映寶樓
映寶樓位於西坪鎮平原村培田角落,雍正八年(庚戍年1730年)建,整座土樓風格獨特,規模宏大、結構精巧。如今在第三層樓上,還保留著炭焙茶葉用的100多個燒火坑,是研究安溪古代茶史的珍貴實物。
泰山樓
泰山樓坐落於西坪鎮南岩村,又稱“梅記土樓”,是享譽海內外的梅記茶行發祥地。奉政大夫王三言於1892年所建,歷時十年落成。取論語“君子泰而不驕”之意,取名泰山樓。除屋面於1947年進行翻修外,其它均保持原樣,迄今已有127年歷史,仍保存完好。
輝斗樓
輝斗樓坐落在
龍涓鄉寶都村,系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建於清道光甲申年(1824),歷經近190年風雨,土樓依舊挺拔屹立,仍可見當年的恢宏。這座土樓,最獨特之處在於二樓半圓形處又加了一層,變成前面兩層,後面三層。前低後高,順應山勢,錯落有致。
輝斗樓直徑約33米,面積約800平方米,四部樓梯將土樓分為四部分,每部分有四間房,共有42間。土樓除了設內通廊之外,在後半部第三層及前半部第二層的外牆一側加設“隱通廊”,兩側樓梯連通,據說是為了供防衛之用。
輝斗樓的外牆用土夯成,牆基用石頭砌成,高約2米,樓頂是瓦片,四周均有瞭望孔。大門用防火材料——桐木製成,厚約10厘米。門楣設有水槽,可從上面澆水滅火。另外還有兩個槍眼。牆體厚1.5米,門洞使用的材料是花崗岩,異常堅固。楊三春老人告訴記者,這樓是屬蜂巢穴,院內不設水井。樓後有一條水溝,水渠通過暗溝流進水溝,就可以隨意取水。民國初年,一支土匪來到寶都村搶劫,全村400多名村民躲進土樓。土匪攻打了數天也打不下,只好撤離。
輝斗樓的兩側,是護厝和書房。現尚存幾間護厝,作廚房之用。老人介紹,在泉州市第三次文物普查時,考古人員認為,這是泉州的圓形土樓了,具有較高的文物價值。
龍通土樓
龍通土樓位於蓮花山麓下的一個山坳內,於1644年斥巨資興建土樓。土樓呈正方形,樓閣式土木結構,坐東南向西北,高11米,長、寬各29米,占地面1000多平方米,建築面積約2000多平方米,三層共有72間。
土樓右側也有一個拱形門,外牆石基厚約2.3米,土牆厚近2米,青石砌成的側門牆有1米厚,堅固異常。土樓大門邊靠牆有一條陡峭的1米多寬石階,沿著石階登上三樓。三樓中間正廳供奉著許氏祖先靈位,正廳兩旁是廂房,廂房以大廳為中軸線,向兩邊延伸,二樓的格局與三樓大體相當。許氏家族就這樣在土樓內繁衍開來,已370多年。
福洋土樓
福洋土樓,又名垂裕堂,是安溪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始建於乾隆庚辰年(1760年),今有260餘年歷史。
土樓為兩層土石木結構樓房,坐南朝北,呈四方形,左右各設竹根節廂房8間。樓正中設有天井,樓上樓下採用斗拱、梁架,木板構造24間居室;二層牆內側有環心走廊,重要部位設定槍眼和24個暸望視窗,土樓整體設計融防盜、防匪、防火、居住於一體。沿著牆內側環心走廊,來到廳堂,堂中掛有清代“武魁”“選魁”等牌匾,昭示祖上榮光。
源遠樓
源遠樓位於安溪長坑南斗,源遠樓始建於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距今已300多年。占地面積1210平方米,高15.1米,三層樓結構,共有82間房。2006年,源遠土樓被安溪縣政府定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土樓酷似古堡,呈正方體,下寬上窄,牆基為石頭砌成,上面是土層,大門牆體厚達2.4米。土樓只一個大門,設內外門,門板為烏樟木,厚度達到近10厘米,刀斧難破,堪稱固若金湯。土樓第九代後裔陳夏福介紹,鼎盛時期,源遠土樓居住著300多人,從土樓走出來南斗陳氏子孫有3000多人。
濟芳樓
濟芳樓位於龍涓鄉西南部的莊灶村,建於1853年的土樓,今有200多年。總占地面積近萬平方米,仿皇宮式建築,二進二層兩護厝,多達74間房,有3個公共樓梯和1個隱藏在邊角屋內、女眷專用的“女人樓梯”。
濟芳樓是一座石木結構的通廊式方形土樓。土樓外牆,大小几乎一致的正方形輝綠岩石塊斜垛,砌成高高的石牆,其上再夯築土牆。土樓後,半圓形後花園依山而建,同兩側護厝成掎角之勢,渾然一體,更顯宏大。
韓德樓
韓德樓位於安溪蓬萊鎮溫泉村湯邊角落(即龍潭溪邊),清乾隆年間由曾任陝西韓城知縣、廣西新寧州、西隆州知州的進士唐桂生返鄉時建。
該樓坐東南朝西北,占地面積約4000平方米,建築占地面積約1350平方米,為四方形的石土木結構,人字形大厝頂四面泄水。牆基由塊石砌就,厚達3米,基牆往上逐漸縮小至三層為40厘米,通高10米以上。樓內正中有天井,東西南北各置樓梯,上下方便。土樓共3層94個房間,西北向石拱門上方嵌石上書“韓德流長”;東北向置石門1個,前有大埕。該土樓外觀基本保持原貌,1998年10月被縣文管會在此樹立文物保護標誌。
永春土樓
巽來莊
在永春縣城五里街仰賢社區,在泉州有不小的名氣——從外部看是一座土樓,內部卻“藏”著一座閩南古厝,平面呈繁體“囬”字形。
巽來莊又名山美土樓,據傳是在清乾隆丁酉年(1777年)由鹽官林悠鳳所建,坐北朝南,共有96間房子,占地3100平方米,外圍為二層建築。在土樓的南、東、西各開一拱門,分別嵌有“巽來莊”、“挹翠”、“迎春”石匾額,中有紅磚隔牆、石鋪天井、兩廂房、正廳和後院。正廳為單檐歇山頂,廳中梁枋上飾有精美木雕,莊內還有古井、馬廄和廁池等生活設施。2005年,巽來莊被列為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長安堡土樓
長安堡土樓位於泉州市永春縣錦斗鎮長坑村,其建於清乾隆年間(1769年),歷經253年的風雨洗禮,仍巍然屹立。修建者為恭侯公李士貌兄弟,取名長安堡,顧名思義,寓含族人對長治久安的渴望。
長安堡其呈長方形,二層樓式木石結構,古色古香。占地面積800多平方米,樓高10餘米,外牆一樓砌石,有3米高,二樓壘土。
長安堡土樓的四個方向各自設有一個廳,整齊有致地面朝天井。土樓內部沒有精美的雕飾、漂亮的彩繪和雕花,只有實用性的黑色大圓木,通過卯榫搭建在一起,顯得古樸天然,簡約的木雕、圓孔狀的木構件、竹篾編灰泥塗的隔牆……結構奇巧。
二樓四周建了一些房間,大大小小有42間。在房間與外牆之間是一條狹長的通廊(當地村民稱為跑馬道)四面相通。外牆上,布滿了一個個葫蘆狀鏤空木窗,鏤空處有拳頭般大。
西園堡
西園堡土樓在溪東村的“獅坑園”角落,“西園堡”方方正正,有幾千平方米。土樓四周基石,是用一塊塊巨大的石塊層層壘砌而起的,形成了寬近一米,高近二米的石城牆。該土樓始建於公元1600年,距今有500年左右的歷史。
德化土樓
大興堡土樓
大興堡土樓位於德化三班鎮三班村,占地面積約3648平方米,總建築面積約4036平方米,原有240間房。它的四周由城牆環繞,城牆東西最長為64.5米,南北最寬為56.96米,高10.2米,上蓋灰瓦。城牆底部呈封閉式,壘砌溪石,高達4.5米,寬達3.6米,起著防禦作用。
三班制瓷歷史悠久,在大興堡土樓周邊,就有20多處宋元至明清的古窯址遺存,這些古窯址里出土了很多外國來樣訂貨加工的標本,比如荷蘭人所戴三腳帽的小工藝品等。而清代落成的大興堡,不僅體現了其防禦、居住以及鋪舍的功能,還發揮了德化陶瓷出口貿易集散地的作用。原福建土樓南靖申遺辦主任、福建土樓民俗文化專家、南靖縣文聯主席林海川在看過大興堡後,覺得古堡的構造、用途上均與居住類古堡有所不同,其建築格局是兩排商鋪式屋宅,中間有寬敞的中軸街巷,是典型的貿易場所。
厚德堡土樓
厚德堡土樓位於德化縣水口鎮祥光村,是泉州造型最奇特,也是最精美的土樓之一。厚德堡建於道光十七年(1837年),是一座近200年的古堡,2018年被列入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建築總面積約3000平方米,樓宇相連,房間多達360間,呈長方形布局,正面寬約40米、縱深約43米、高約6米。廳堂邊緣的花崗石條,期中單條最長約5米、寬約0.5米、厚約0.15米,重約4噸,小的石條不計其數。
厚德堡土樓建築風格與泉州乃至閩西土樓風格迥異,它由石埕、城牆、下廳、天井、廂房、走廊、排水通道、圍牆等組成。厚德堡依山而建,呈“虎下山”狀,前低後高,頗有氣勢,內部四進結構樓房,一進比一進高,樓上有周長約300米的“跑馬道”可通向土樓各個角落,土樓三個角樓上還建有瞭望塔亭。其中東南面的塔亭為11米高的八角攢尖頂式二層閣樓,一層開四個窗戶,二層開六個窗戶;西南面的塔亭為正方形的二層閣樓,木質窗戶外皆釘上鐵板,從這窗戶可瞭望堡外四面八方,可見防禦措施嚴密到位。堡內有360間,沿牆所設40個窗戶,大小槍眼,讓匪徒無所遁形。
惠安土樓
惠安土樓位於輞川鎮峰崎村,土樓的規模不大,它坐西向東,長寬各20米,高12米,最獨特的是四周外牆均用糯米灰夯築而成,迄今已有200多年歷史,仍然堅固如初。
石獅土樓
石獅土樓位於蚶江鎮水頭村港尾自然村,這是一座長方形雙層圍式建築,正面外牆為條石砌成,兩側外牆則為生土夯築,建築四周外牆排列有兩排窗戶,僅兩側外牆就有窗戶20個,每個窗戶上均以石條或磚塊隔開,僅能露出半張臉來,恰似“土樓”的槍眼、望孔;建築二層兩端如騎樓般的構造頗為奇特,而屋檐上下的紅磚紅瓦,則帶有閩南紅磚古厝的氣息。
洛江土樓
謝氏土樓
謝氏土樓位於洛江馬甲鎮就南村,這座土樓建於清朝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今277歲,建築面積約872平方米,由當地謝氏的祖先主持修建。
土樓的牆體厚2.1米,底層花崗岩條石有5層4尺之高,以上土牆夯以糖水灰三合土,內建築式樣四合院式,樓高約8米,主要功能為居家住宅,其次為防匪盜。
內建築平面小四合院布局,建成土木結構的上下2層樓房,建築高度60米;樓頂屬硬山式屋脊、斜檐翹尾。精美的木雕、石雕構建隨處可見。閩西土樓和其他土樓無論方圓大小,牆脊概為水平直線,但謝氏土樓卻不同;其造型雖方方正正,但牆脊呈倒彎弓行,四端略翹,屋頂修飾性地加上一點“燕尾”,方正厚重之中而見舒展活潑。
居室與外牆之間加築一道內牆,形成內外牆之環樓內廊,便於從槍眼觀察四周動向。內部還設計有欄桿、防火牆、石頭砌成的樓梯、瞭望台等。房間密不透風。
正廳前為天井,天井四周走廊環接,為封閉的土樓內部增加較為寬敞的活動空間。走廊護欄、門窗欞格的木作都頗精緻。天井內有小水井,用於在土匪火攻時可從水井中提水。
曾氏土樓
曾氏土樓馬甲鎮後坂村,建築面積有580平方米,也建於清代。
保護級別
國家級保護單位
省級保護單位
泉州6處7座土樓被列為省文保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