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鼓舞

錢鼓舞

錢鼓舞是廣東省漢族民間舞蹈之一。錢鼓舞汕尾市陸豐地區錢鼓曲藝班的最後一個高潮舞蹈節目,所以也叫做“拋錢鼓"。流傳於陸豐的錢鼓舞分為東西兩路:東路錢鼓流傳於碣北鎮的東埔、滴水、桂林等村、碣石鎮的新寮管區、內湖鎮的內湖圩及其將軍堂村橋沖鎮的松竹寮等村。西路錢鼓則流傳於東海鎮新鋪村城東鎮的關田埔村、大安鎮及東管堂等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錢鼓舞
  • 外文名:Money encouraged
  • 類型:民間舞蹈
  • 別稱:拋錢鼓
  • 所屬地區:廣東省汕尾市
基本信息,簡要介紹,歷史淵源,內容形式,藝術特色,代表人物,洪木旺,洪木藩,陳鑫,

基本信息

所屬地區: 廣東 · 汕尾 · 陸豐市
文化遺產名稱:錢鼓舞
遺產編號:Ⅲ-22
遺產類別:民間舞蹈
申報日期:2006
申報人/申報單位:廣東省汕尾市陸豐市
遺產級別: 省

簡要介紹

錢鼓舞又稱“踏錢鼓”,是一種歷史悠久,藝術獨特的民間歌舞。由二個角色或四個角色演唱,後人多編作群舞。演員為童伎,男女配對;身著彩衣,綠男紅女。頭戴哪叱帽,手持舞具錢鼓,載歌載舞。原始形態,多穿插有人物、情節。後來流傳下來的故事,有《陳三磨鏡》、《郭華賣胭脂》、《裴航遇雲英》等。這些故事的本身或緣於《唐人傳奇》,或源於《宋元話本》,形態古老。演出時,有幫腔,亦有伴奏。幫腔襯詞用“囉哩嗹”,是一種古老的梵曲。伴奏樂曲有《柳青娘》、《雙清》、《錢鼓尾(串)》等。《柳青娘》是一支古老的“牌子曲”。《錢鼓串》很獨特,其音樂語言可謂僅見。舞蹈動作有二套,一套屬《錢鼓》的舞蹈動作:如擊鼓、搖鼓、打鼓、抖鼓、拋鼓、接鼓等;一套屬串演故事的戲曲動作:如騎馬、勒馬、望樓、磨鏡、照鏡、穿針、引線、繡花等。兩套動作,揉合一起,天衣無縫,是民間歌舞,說唱音樂向戲曲藝術過渡的絕妙範例。

歷史淵源

錢鼓舞是明末清初隨著居民的先祖從福建遷移陸豐定居時帶來這個舞蹈並代代相傳下來。其他有錢鼓舞的鄉村也大致相同,有的傳說是從東埔村那裡通過各種渠道問接傳過來的。西路錢鼓舞則以新埔和大安傳開各地。東路錢鼓的動作剛強,演技接近南派武功型,伴奏的主奏樂器笛子較短較粗。發出的音量高吭宏厚、服裝較接近戲曲的武俠式;西路錢鼓表演動作較柔美,主奏笛較長較細,音色柔美悠揚、服裝較為文雅。為了紀念祖宗,有錢鼓舞的鄉村,每年秋收後必陸續集中練習跳錢鼓舞,以赴春節到附近村鎮作“鬧春"表演。
陸豐各村錢鼓舞伴唱曲,至今還採用福建閩南語演唱;其伴奏器樂曲(如“柳青娘”、 “雙清”、 “錢鼓尾”、 “畫眉跳架”等)與甲子鎮民間器樂曲——甲子“福建八音"曲牌,不但詞牌名相同,而且旋律曲調也基本相同,伴奏(主要是笛子、大管弦、雲鑼、刮仔、雙音、五劈等)也基本相同;他們的錢鼓曲班所保留的“八仙賀壽”的曲牌和器樂曲的曲調及唱詞與陸豐的正字戲“福建仙"的音樂唱腔也基本相同;其曲唱班的小戲道白,也還保留著福建閩南語。由此可見.陸豐的錢鼓舞是從福建傳來的。

內容形式

建國前的錢鼓舞一般由身著古代武俠服裝,頭戴童帽(相當於正字戲“八仙賀壽"中藍采和所戴之帽)的一對少男少女表演。表演者中一人手拿一個邊上裝有若干銅錢,搖之發響的六角形單麵皮鼓,鼓面直徑約六至七寸,並繪上彩色花鳥圖案;另一人雙手各拿兩塊約6寸長的竹板,作搖顫擊打、表演舞蹈動作之用。演員在樂隊奏完“柳青娘”和“雙清”等錢鼓舞笛套音樂之後雲步出場,先在圍觀的民眾中繞一大圓圈,然後在圈中心的一個約1平方米的四方形內沿著邊線作各種動作和區位變動表演。大圓圈與中間小四方表演區構成一箇舊銅錢圖案,這與“錢鼓舞”的名稱是相呼應的。據傳全舞共有108步的舞蹈表演組合動作(大部分是重複的),主要有勒馬、穿針、織繡、插花、畫眉、牽盆、相會、黑虎、碎拍、啄鼓、鳳花擺尾、蘇秦背劍魁星踢斗、金雞獨立等動作,其中以最後的高拋接錢鼓為表演高潮來結束全舞的表演。
各村錢鼓舞傳說各有傳奇:新鋪村藝人洪木潘、陳鑫等說錢鼓舞是表現貨郎郭華常賣胭脂於劉宰相門口,與其女月英相愛,因門戶不對,劉宰相不美其願,月英與郭華被迫相約奔走他鄉,舞蹈所表演的正是他們出走路上的情景。東埔村的錢鼓舞故事有神話色彩,是反映正月十五夜松園寺看花燈中,雲英與沈郭和相愛的故事,舞蹈是反映一女子(即小姐雲英)和一囡(即丫環春桃)去尋見沈郭和的情景。

藝術特色

錢鼓舞伴奏的管弦樂器主要有笛子、大管弦(龍舌蘭根脛所做的胡琴是正字戲高腔曲的領奏樂器,也叫“提琴”);打擊樂器有大鼓、大鑼、大鈸欽仔、雲鑼、“刮仔”(即潮州的床頭鈸)、雙音(或三音)、五劈(五塊竹板所做,也可以“七劈”)等。
錢鼓舞音樂與福建的南音近似。曲調古樸幽雅.它有兩個特點:
(1)錢鼓舞樂曲多屬羽調式,它的屬音(即“角”音,古琴二三四譜是“六”音)唱時要往其上方音來回顫動,俗稱活“六”音,產生近於潮樂的“活五"曲的效果,但情緒又不同“活五"調那樣悲傷,聽之使人感到別具一格。
(2)錢鼓舞樂曲每樂句的結束前,常常拉長最後一音(或稍拉長),並通過圓滑的倚音裝飾後,用迅速下滑來逗句,顯出特別的民族韻味。

代表人物

洪木旺

洪木旺(1900—1971)男,陸豐市東海鎮新鋪村農民。洪木旺自幼愛好錢鼓舞藝術,童年就拜村中錢鼓舞名藝人張炎仙為師,多年的苦練,使他成為村中錢鼓名旦(該村俗稱跳錢鼓舞者為“錢鼓旦”),並常隨師到各地演出和傳教。師徒曾應聘執教於陸豐的焦坑、烏坎、東管堂、高田等村。1920年張炎仙逝世後,洪木旺已通曉舞蹈藝術,且年富力強,又勤於鑽研,成為新鋪村傳統錢鼓舞的掌門人。
洪木旺具有創新精神,把原來一男一女跳的錢鼓舞發展成兩男兩女表演,豐富了該舞蹈的表現力。
他不但是個錢鼓舞名旦和名師,還是個出色的樂隊司鼓手和演出組織者o 1952年新鋪村錢鼓隊接廣東省有關文化部門的通知。由他帶領著解放後第一批徒弟(王木坤、陳名女、王赤陳何陳森)經陸豐縣城到汕頭地區的選拔,赴廣州演出後,被篩選為省代表隊之一,出席中南在武漢的文藝匯演,獲演出獎,並被選為赴京節目之一。只因當時農村尚是單幹,隊員們遠離家鄉太久,顧慮家庭田園丟荒,竟鬧著要回家鄉,失了上京良機。
但他在新鋪村傳授了五批學員其中學員洪木藩,後來成為該村的傳藝人,並繼續發展了錢鼓舞蹈。

洪木藩

洪木藩,男,生於1939年10月16日,陸豐縣東海鎮新鋪村農民。十歲開始跟該村藝人洪木旺學習錢鼓舞,對錢鼓舞的各個環節掌握得比較好,動作準確,而富有表情.成為有名錢鼓旦。1958年前後。他與師兄弟姐妹張才平、陳惜雲、王惜等人曾在陸豐縣舞台上作了精彩表演,得到縣的表彰。洪木旺逝世後,他是新鋪村錢鼓舞的傳藝老師,培養很多接班人,先後為華南歌舞團、漢口湖南北京江西和一個少數民族歌舞團等文藝團體及汕頭地區文工團等文藝工作者傳授錢鼓舞蹈。
洪木藩不但幾十年培訓新鋪村的錢鼓舞接班人,使該村的這一民間舞蹈得以完好地流傳下來。更可貴的是:他在培養後代過程中,能注意耐心詳細地把錢鼓舞所要表達的內容介紹給新學徒,並把動作歸類為108蕊(可能是108個組合動作,其中很多是重複的),又把全舞108蕊劃分為三個段落,即第一伴唱段、第二伴唱段和只伴奏不伴唱並以拋接錢鼓為全舞高潮的“錢鼓尾”段。這樣,全舞分段,每段又分蕊,使學者易理解和記憶。同時,他對動作的示範和輔導,總是嚴格要求,一絲不苟。雖然他是個沒有文化的農民,但具有不斷創新的思想。例如,原錢鼓舞只在一個大圓中心的一個一米正方形的四條邊線上沿著對角線兩點做動作,隨著解放後錢鼓舞被搬上戲院舞台演出,他創造性地在原有舞蹈中把一些動作向四個方角外伸,開闊了表演場面。初步解決了舞蹈較單調呆板的問題。同時繼承了他的老師洪木旺把錢鼓舞原二人跳改為四人跳的遺志,進一步發展其表演效果。

陳鑫

陳鑫,男,1951年生,新鋪村人。從小受該村錢鼓舞活動的薰陶,喜歡跟著學跳錢鼓舞,十五歲時拜該村藝人洪木藩為師,經過他的勤學苦練,全面地掌握錢鼓舞所有動作,特別是練就一手高拋接鼓的高難動作。七十年代初已成為該村有名的錢鼓演員,並逐步地能協助其老師洪木藩執導培訓新錢鼓舞演員。近十多年來已成為新鋪村錢鼓舞活動的主要組織者和編導者之一。
陳鑫不但能跳能導錢鼓舞,還能熟練地以笛子奏錢鼓曲,他的吹奏風格很有特色。被該村村民稱為最佳笛子領奏樂手。
以上是西路錢鼓有名藝人,還有大安的瑞旦,也很出名。東路錢鼓的名藝人有碣北東埔的溫座、李徒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