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主要姓氏及源流,隸屬關係演變,地理環境,鄉村概況,自然環境,基礎設施,社會事業,人口衛生,文化教育,經濟,傳統文化,傳統民居,現存宗祠,宗族活動,宗教與民間信仰,本村特色民俗、技藝,其他,主要歷史事件,註明,
概述
主要姓氏及源流
主要姓氏有王姓、黃姓。
第一大姓為王姓,北宋元佑從福建莆田縣遷移至廣東潮汕,元朝從甲浦遷移至本地。
第二大姓為黃姓,從福建省遷移至廣東潮汕。
隸屬關係演變
北宋年間年,屬海陽縣黃坑都。民國時期,屬普寧縣第一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屬普寧縣鐘堂區 。
1950年,屬普寧縣洪陽區。1958年,屬普寧縣洪陽人民公社。1975年,屬揭西縣棉湖鎮貢山行政村至今。
地理環境
鄉村概況
貢山村,位於棉湖鎮北面,距離鄉鎮政府(街道辦事處)約5 公里。
因貢山創於北宋元佑年,因村北山中盛產貢木,而取名貢山。始建於北宋元佑年,因當時兵荒馬亂,福建莆田等地人民南遷到廣東潮汕地區,王氏從甲浦村遷至貢山聚居而形成。
自然環境
貢山地形東北面為山,西南為平原,屬半丘陵地帶,主要山嶺有香山、雞心嶺等山,海拔最高150米。主要河流有榕江河,在村西北面。水庫有山後水池,蓄水150000m,受益面積500畝。
基礎設施
鄉道棉貢公路經過本村。2014年全村村道實現水泥硬底,2013年通自來水,20世紀中葉通電,1987年末通電話, 21世紀初年通網路。
社會事業
人口衛生
2015年末,戶籍人口5387人。其中:男性2541人,女性2846人;80歲以上<rkys>116人,最年長者年齡95,性別女;生活主要依靠農業收入的人口有4500人;常年在城鎮生活和打工的人口有887人;農村留守兒童9人;海外留學人員0人;實際在村人口4500人。
2015年末,非戶籍外來人口50人。
2015年末,祖籍本村的香港同胞有300人、澳門同胞有10人、台灣同胞有20人。
2015年末,祖籍本村的華人華僑有5000人,主要分布國家或地泰國、加拿大、馬來西亞、紐西蘭。歸僑1人。(該數據只以貢山村為主,不包括其他四個村落的人口。)
文化教育
幼稚園有貢山幼稚園,國小有貢山國小,因玉石村以及新厝陂村距離貢山國小比較遠,所以在村里設立了貢山國小分校,接收學前班以及一年級的學生就讀,二年級之後則前往貢山國小就讀。貢山國小現有4棟教學樓,1棟校史樓,教師宿舍若干間。
中學有揭西縣第二華僑中學,在此讀書的學生除了本村的人,附近的洘溪村的一些學生也在此就讀。
揭西縣第二華僑中學是揭西縣棉湖鎮貢山旅泰僑胞捐贈興建的,於1985年12月16日上午舉行落成典禮。校園總面積15000平方米,建築面積5000多平方米,有教室20間,教師宿舍40間(但現只有一部分在使用)。壯觀的僑光大樓設有大禮堂、留芳堂、圖書館、閱覽室、實驗室、教研室等附屬設施,但因為時間長久,僑光大樓準備重新修建。
經濟
傳統經營以農業生產為主,主要種植水稻,兼種茨類、蔬菜及養魚、養雞、養鴨等。現時經營(產業、規模、產值等)20世紀90年代開始發展工業,食品加工,涼果加工,耕地面積減少,村民現種有水稻、薯類、蔬菜、花生,少數村民養豬、養魚、養禽類。每年有一千多人外出務工、經商,主要分布在珠三角。
村(居)民主要收入來源(如農業生產,工業生產,商業經營,工資性收入,村集體經濟分紅,房屋出租,銀行存款、有價證券等財產性收入等):農業生產、工資性收入、銀行存款,商業經營等。
傳統文化
傳統民居
傳統民居為潮汕民居 ,現存400座。
代表性民居有烈成里,建於20世紀末,占地面積約2000平方米。
列成里是一種多層次、對稱、平衡、結構完整的平房式宅第。大門左右兩側有“壁肚”;一進門就是前廳,兩邊的房間叫前房;進而是空曠的天井,兩邊各有一房間,一間作為廚房;另一間作為“厝手房”;天井後邊為大廳,兩邊各有一個大房。天井平整光滑的大理石鋪,所有的房門之上亦繪有壁畫,大廳為接待客人,議事之用。
保存現狀完好。
代表性民居有財盛僑樓,建於20世紀末年,占地面積約1300平方米。
財盛僑樓進門就是前廳,兩邊的房間叫前房;進而是空曠的天井,平整光滑的大理石鋪就了天井,天井後面為接待客人的大廳,所有的房門之上亦繪有壁畫,壁畫多雕刻民間傳說。屋脊上,也塑有各式畫屏,用各種色彩瓷碗剪成各式幾何形嵌成花草、鳥獸、龍鳳等,色彩鮮艷,十分雅致。
保存現狀完好。
現存宗祠
現存宗祠有4 座。
先祖祠,占地面積約500平方米。
主要建築特色:天井左右有兩道通廊。過了天井便是大廳,兩邊各有一間房子。大廳懸掛著“受福堂”匾額,每逢春節,大門張帖兩豎聯為:“三槐世澤”,“兩晉家風”;長輩們重要的會見和議事則在大廳進行。大廳還設定祖龕供奉祖宗靈位。逢年過節、祖宗忌辰等宗族活動在這裡進行。
黃氏宗祠,重修於 21世紀初。占地面積約450平方米。
黃氏宗祠是在普通“四點金”的基礎上建造而成,整座外面為方形,對稱分建,進門兩側各一房 (即耳房),門廳下面是天井,天井左右有廂廳,天井直進是大廳,大廳兩側是大房,天井四周有迴廊。
後允祖祠占地約470平方米,重修於21世紀初;毅祖祠占地約475平方米,重建於2007年。
宗族活動
解放前,例俗,祭拜祖先每年分春秋二祭。春分之日,在大洞林始祖墓前舉行春祭,冬至日在先祖祠堂舉行冬季,並演戲二天。行祭程式:組織參祭隊伍;宰牲;開祭。解放後,停止舉行繁雜的祭禮,只實行“公祭”儀式(集體祭祀)。
宗教與民間信仰
王公古廟,始建於清代中葉年,重建(重修)於20世紀90年代年,供奉隴尾聖王,三山國王和介公老爺。
主要祭祀活動與儀式每年農曆八月一日,村里各家各戶備辦各色禮品到廟中祭拜,善男信女,進廟出廟,絡繹不絕,是日也稱“走仔會”。
當地居民一年中參與祭祀活動次數1次,具體時間為農曆八月一日。
本村特色民俗、技藝
民俗游神,形成於清末年間,每年農曆正月十二起至十五日,一連四天,全鄉共組成12個社團主持游神活動。游神隊伍由各社團頭及新婚戶,添丁戶組成。游神時,老爺駕前配備有“肅靜”“迴避”兩面開路鑼,大燈籠十二對,男孫旗一批。老爺駕後緊隨數十人敲鑼打鼓,隊伍壯觀。
此項活動至解放後全部停止。
其他
主要歷史事件
公元1563年,潮陽縣分地置普寧縣,貢山遂屬普轄。
民國七年(1918年)二月十四日地震,但人畜無傷亡。
1937年,王琴,曾鳴到貢山任教,從事共產黨地下工作。
1938年春,貢山成立“青年抗敵同志會”,吳南生曾先後三次親臨指導工作。
1943年大旱,赤地千里,農作物無收,米價飛漲,貧苦人家多以草根,香蕉頭充飢,有的走江西,過南洋。
1949年貢山解放,貢山村人民政府成立。
1950年5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在本鄉設立後方醫院,三0八部隊鄭晴等十五位烈士土葬於貢山“石碑牌山”。
1975年9月17日上午9時許,貢山學校國中畢業班師生共90多人前往水庫場勞動,首批47人乘船過鯉魚溝水庫,因沉船溺死11名女生。
註明
資料僅限於貢山村,玉石、鯉魚溝、貢東、新厝陂四個村的資料仍沒上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