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台獅舞》,非物質文化遺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高台獅舞
- 批准時間:2022年12月27日
- 遺產級別:省級
- 遺產類別:非物質文化遺產
《高台獅舞》,非物質文化遺產。
唐代獅舞俑獅子舞分文、武兩類。文獅重表演,有搶球、戲球、打滾、舐毛、搔癢、洗耳等風趣動作;武獅重武功和技藝,有爬高、踩球、過蹺板、走梅花樁等高難動作。在獅子舞的騰、閃、躍、撲、翻、滾等動作中,能變化出許多高難技巧,如“獅子出洞”、“獅子踩球”、“猛獅下山”、 “二獅搶球”、“高...
高台獅舞是仡佬族集民間雜技、民間舞蹈和民間體育於一體的綜合藝術。仡佬族高台舞獅是集民間雜技、民間舞蹈和民間體育於一體的綜合藝術。藝人扮演的獅子、孫猴、羅漢在十二張重疊的大方桌上完成角色情節以外,諸如逗獅、馴獅、惡作劇逗樂等,還通過“黃鷹展翅”、“沖天倒立”等五十多個難險動作的表演,達到驚險刺激的...
獅舞(高台獅舞),重慶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傳統舞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高台獅舞是重慶彭水民間獨具特色的傳統舞蹈,已有約一百五十年歷史。高台獅舞是重慶彭水民間獨具特色的傳統舞蹈,已有約一百五十年歷史,在重慶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民眾中頗有影響。2011年5月23日,獅舞(高台獅舞)經中華人民共和國...
天塔獅舞又稱獅子上板凳,是山西省襄汾縣陶寺村的傳統舞蹈。相傳始於隋唐,歷經宋元明清,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它以驚、險、奇、絕、美的藝術特點而被譽為華夏一絕。獅舞簡介 作為一種古老的傳統民俗文化,具有驚、險、奇、絕、美的藝術特徵。塔台高高聳立,動作大起大落,令人驚嘆;表演過程內含科學的力學原理...
獅舞(布依族高台獅燈舞),貴州省興義市傳統舞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歷史淵源 瓦嘎布依族高台獅燈舞是流傳在貴州省興義市馬嶺鎮瓦嘎村的一種民族民間舞蹈,於東漢時期傳入盤江流域,三國南北朝以後逐漸盛行。元明清時代,舞獅活動在這一帶的布依族中廣泛流傳。文化特徵 布依族高台獅燈舞表演時,用六張或八...
堪嘉紅蓮高台獅舞是資陽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興起於明成化年間的資陽縣東紅蓮許家廟,盛行於小院、堪嘉、紅蓮、同心、隆相、龍潭等地,是當地老百姓祈福納祥、驅魔辟邪的精神文化活動,為節慶、祭祀、典禮等大事必須的儀式舞蹈,融武功、雜技、戲劇等多種藝術形式於一身,五百多年久演不衰。堪嘉紅蓮高台...
田陽縣流傳的壯族獅舞有地面獅舞和高空獅舞兩種表演形式。地面獅舞屬文派獅舞,一般多用於節日慶典、拜年、集會、婚嫁、娛樂等喜慶活動;高空獅舞屬武派舞獅,以高台獅舞為主,主要特點是把武術、雜技融入獅舞動作中,表演高、難、驚、險、美的獅舞動作。2011年5月23日,廣西壯族自治區田陽縣申報的獅舞(田陽壯族獅舞)...
左家坪高台獅舞是重慶市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申報地區是忠縣。基本情況 該項目類別屬於民間文學,級別是直轄市級。傳承保護 2016年6月16日,重慶市人民政府印發《重慶市人民政府關於公布重慶市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的通知 渝府發〔2016〕24號》,左家坪高台獅舞被列入重慶市第五批非...
徐水獅舞經過不斷發展,形成了文武兼備的藝術特點,表演分文獅和武獅。文獅著重表現獅子活潑可愛的神態和嬉戲情節。武獅主要刻畫獅子威猛性格,技巧要求難度大,常與武術、雜技動作相融合,且多依靠器械道具做一系列驚險的高台動作。徐水獅舞既威武雄壯,又憨態可掬的表演展現了我國北方人民勇敢,粗獷,豪放的個性和鮮明...
獅舞(小相獅舞),河南省鞏義市傳統舞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小相獅舞是小相村流傳的一種傳統舞蹈節目。據記載,小相獅舞於明代後期開始演出,至清代嘉慶年間達於鼎盛,聲譽鵲起。小相獅舞有文獅(地台、桌子)、武獅(高台)和群獅(頂天柱)之分,其表演灑脫大方,穩重細膩,有一定的故事情節,既能以...
登封東莊頭獅舞,起源於明末清初,是流傳於民間的一種傳統社火表演。在每年的農曆正月十五、二十六及二月二在附近村莊及縣城進行表演。歷史淵源 早在明末清初,每年的農曆正月十五、二十六及二月二就在附近村莊及縣城表演。莊頭舞獅社火在文革中受到了嚴重破壞,在破“四舊”中被停止活動。改革開放以後得到恢復和發展,...
獅舞(豐城岳家獅),江西省豐城市傳統舞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豐城岳家獅是江西豐城地方民眾為紀念民族英雄岳飛而創造的一種民間藝術活動,源於宋代,成於明代,已有四百多年歷史。 豐城岳家獅集百家之長,才兼文武,風格特點為“威”“雄”“險”,強調硬功夫,行動一致,最忌花拳繡腿,著重於“三陰”...
滄縣獅舞分為文獅與武獅兩類。早期被稱為“獅戲”,多系文獅表演,以興濟為代表。文獅表演重在一個“逗”字,主要模仿貓科類動物的本能行為與戲耍動作,以威武雄壯的鼓點從旁配合。武獅系由文獅發展而來,後在表演中糅進疊立、走鋼絲、上高凳、爬桿、高台翻滾、水中望月、巧走立繩、荷花怒放等武術、雜技類...
獅舞(廣東醒獅),是融武術、舞蹈、音樂等為一體的漢族民俗文化,為廣東省佛山市、遂溪縣、廣州市申報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醒獅,屬於中國獅舞中的南獅。歷史上由唐代宮廷獅子舞脫胎而來,五代十國之後,隨著中原移民的南遷,舞獅文化傳入嶺南地區。明代時,醒獅在廣東出現,起源於南海縣。現廣泛流行 於廣東...
蘆溪年豐獅,中國江西省萍鄉市蘆溪縣的體育競技,江西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蘆溪年豐獅始於清康熙年間,造型酷似真獅,一般是8個人組成,4個舞獅,1個耍繡球,3個伴奏。蘆溪年豐獅屬北獅一派,又融文獅和武獅為一體,不僅有擦癢、舔毛、抖毛等小動作,還有跳躍、翻滾、騰轉等高難動作,其中高台陣勢最為...
鞏義市小相村小相獅舞清代嘉慶年間,霍亂突起。古代民間認為霍亂是妖鬼作祟,於是小相人就用獅舞驅病避邪。霍亂過後,小相獅舞保留下來了,每逢年節廟會便會熱熱鬧鬧地組織一次聲勢浩大的獅舞。漸漸地,小相人不再滿足於“地攤”獅舞的單刀、雙刀、哨子棍、九節鞭等,而是在此基礎上創出了“高台”和“上老桿”。
中國舞蹈家協會分黨組書記羅斌:高台舞獅的技法具有特別高的技藝難度和技藝特徵,在這部劇里有很明顯的表達。我覺得它最有文化價值的地方是和打造民族精神相關的,各種藝術特色都圍繞著民族精神的凸顯,家國情懷的深化在做。中國舞蹈家協會主席馮雙白:這個舞劇的內容深深打動了觀眾,它把三元里抗英,就是中國近代史上第...
泰和華蓋雙獅舞,中國江西省吉安市泰和縣傳統舞蹈,江西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簡介 鎮內的華蓋山曾是民族英雄文天祥的抗元戰場。景炎二年(1277)八月,文天祥率部聯合當地鄉民在此抗擊元軍。華蓋山田段村歷來有舞獅的傳統,距今已有700多年的歷史。傳說中獅子乃天龍九子之一,善守門,故在文天祥抗元兵敗後,...
黃正權 黃正權,男,布依族,1967年3月出生。貴州省興義市獅舞(布依族高台獅燈舞)傳承人。人物經歷 貴州省興義市獅舞(布依族高台獅燈舞)傳承人。所獲榮譽 2022年8月12日,擬入選第六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名單。
黃沙獅子是一種始創於北宋年間的地方傳統獅舞。主要活動於浙江臨海市西北山區白水洋鎮的黃沙洋一帶。此地民風剽悍,朴茂近古,崇尚習武,且舞獅風俗由來已久。始於北宋 這項傳統表演藝術的最大特點是把民間精湛武藝與傳統舞獅表演巧妙地結合起來,舞武一體。它不但能在地上翻滾嬉戲,又能在高台上表演各種風趣的動作。...
“獅子”進村寨,先挨家挨戶玩,後固定在一個壩子裡表演高台獅舞(土家人稱之為“重桌子”),這是一種高難度的表演。高台用5—12張方木桌壘疊而成。疊法一般有兩種:一種是以一張桌子為底疊得上下一樣大的“一柱香”式;一種是上小下大的“寶塔型”。高台平面不到三尺見方,高達8 米,無保險措施,要...
納溪班打獅子分“地游獅舞”和“高台獅舞”兩大部分。地游獅舞包括以下表演 (一)雲牌:表示孫悟空、沙和尚和被降服的獅精騰雲駕霧之勢。表演用硬紙板或三層板之類彩繪成一朵白雲的形狀,1人執兩塊表演,分一朵雲、兩朵雲、四朵雲,雲龍、雲橋、雲山。分別由1人、2人或多人表演。形式有“魁星點斗”、“...
唐守益,男,1942年出生,獅舞(高台獅舞)代表性傳承人。人物經歷 唐守益從事“高台獅舞”表演50餘年,授徒傳藝近40年,教授徒弟30餘人,仍在從事表演的徒弟最大年齡已經60多歲,50多歲與40多歲的居多,並打破宗族“不外傳”的傳統和“傳男不傳女”的陳規,吸納外姓人加入唐家班。為了“高台獅舞”更具觀賞性...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文化館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文化館是苗族民歌 、獅舞(高台獅舞)保護單位。所獲榮譽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文化館獲得“苗族民歌 、獅舞(高台獅舞)”保護單位資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