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西獅舞是一種非常古老的傳統民俗文化。其代表是洛陽市白馬寺鎮的大里王獅舞和鞏義的小相獅舞。豫西獅舞興起於漢朝的洛陽,自漢代以後,西漢河南郡治和東漢都城洛陽,與大里王王氏居住地近在咫尺,皇宮朝野舉行祭祀慶典,必有獅子舞等民間社火表演。隨著朝代的不斷更替,政治、文化、經濟的不斷發展,中原人口的遷移及文化重心的逐步南移,大里王王氏獅子舞也從黃河流域傳播到了大江南北,並和南方文化滲透結合,逐漸形成了北、南獅舞流派。明清以後,隨著河洛民間社火文化發展,其逐漸形成了具有獨特風格的表演技巧和藝術造型,已成為傳統藝術寶庫中一顆璀璨明珠。
2006年10月,豫西獅舞入選河南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豫西獅舞
- 興起:漢朝
- 類型:舞蹈
- 分類:小相獅舞
- 地區:洛陽市白馬寺鎮
- 榮譽:中華民間藝術寶庫中一顆璀璨明珠
歷史淵源,文化發展,
歷史淵源
豫西獅舞的王者之風,正合洛陽古都的幾千年歷史——雄風浩蕩,大氣磅礴。這中間最有名的,當數洛龍區白馬寺鎮的大里王舞獅隊。
洛陽耍獅子的,自古以來英才輩出。只是那歷史的大幕,頻頻開合,使多少隋唐高手、宋明健將紛紛謝幕,很少留下他們的名字。明清兩朝,有些縣誌中倒是提到一些洛陽舞獅人,但記載簡單,未有詳述。
鞏義市小相村小相獅舞清代嘉慶年間,霍亂突起。古代民間認為霍亂是妖鬼作祟,於是小相人就用獅舞驅病避邪。霍亂過後,小相獅舞保留下來了,每逢年節廟會便會熱熱鬧鬧地組織一次聲勢浩大的獅舞。
漸漸地,小相人不再滿足於“地攤”獅舞的單刀、雙刀、哨子棍、九節鞭等,而是在此基礎上創出了“高台”和“上老桿”。
所謂“高台”就是兩張板凳一層,層層上摞,能摞到12層,每層都有4個人“捉板凳”,最高一層是3張板凳。先是一個獅子在舞,後成了雙獅舞,有“板凳架”、“踩獨繩”等。每個套路都有固定的動作,那一招一式都令圍觀者驚嘆不已。
“上老桿”即豎起一根三丈來高的獨桿,先是四周扯緊六根大粗繩,“老桿”頂端放一椅子或板凳,獅子沿粗繩爬上桿頂,舞幾個套路,然後順繩爬下。後來,在“老桿”頂端搭起十字架,用八根繩子扯牢。這樣一來,由原來上一架獅子變為上五架獅子,其中四角四架,中間一架,取名“五子登科”。“小相獅舞”因此遠近聞名。
文化發展
大里王獅子舞的發展
大里王獅舞團現有獅子皮百餘架,大鼓百餘面,鈸、鐃、鑼60餘套,各種演出服裝、道具百餘件,表演隊伍由200餘人組成,70歲以上的老藝人10餘人,50歲以上的藝人30餘人。
1957年2月,該獅舞團分別參加了洛陽地區和河南省民間藝術調演,均獲得一等獎。同年3月,該獅舞團參加了全國民間文藝匯演,一舉奪魁。黨和國家領導人周恩來、朱德、劉少奇、董必武、陳毅等觀看了演出,接見了大里王獅舞主要演員王鐵娃、王鐵柱、王周娃,並與之合影留念。
1959年,該獅舞團在省民間文藝調演中,再次奪得桂冠;1960年,大里王獅舞的優秀代表王鐵娃(現已70餘歲)光榮地出席了全國第三次文代會,受到了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劉少奇、宋慶齡、鄧小平、郭沫若等人的親切接見併合影。
1973年,周恩來總理陪加拿大總理特魯多來洛陽參觀訪問,在看了大里王獅舞后,對當時的市主要領導趙玉軒說:“洛陽大里王村的獅子舞表演得惟妙惟肖,十分逼真,很有情趣,但演出的服裝、道具顯得陳舊,政府要扶持一下。”事後不久,洛陽市政府為大里王獅舞團撥專款1萬多元,更新了主要設備和道具。
1984年,在河南省第五屆民間舞蹈大賽中,大里王獅舞團以獨特創新的節目和一流的服裝道具榮獲一等獎。同年,該團還與日本岡山市青少年合唱團同台演出,並獲得了成功。1991年,大里王獅舞團應邀赴廣州參加中國廣州商品交易會開幕慶典活動,當時南北獅舞對擂演出,素稱北獅的大里王獅舞在演出高潮時,將觀看南獅的大部分觀眾吸引過來,引起了轟動。
大里王獅舞團為活躍城鄉文化生活,曾多次舉行民間獅舞大匯演。如1988年2月,在大里王村舉辦的一次民間獅
舞大型匯演中,有9個縣、市的100多架獅子參加。大里王獅舞團曾多次參加牡丹花會的慶典,特別是1997年第十五屆牡丹花會慶典活動,市政府給大里王獅舞團撥專款8萬元,專門購置了一批新獅子皮和道具,慶典儀式出動大小獅子百餘架,為參加慶典活動的中央和省、市領導及中外來賓進行了精彩的演出。
大里王獅舞聲名遠播後,全國各地的專業文藝團體紛紛前來觀摩學習,還有眾多的業餘民間藝人及軍營官兵慕名到大里王獅舞團學習。同時,大里王獅舞團還不斷應邀赴廣州、深圳、西安、太原、鄭州等大中城市進行巡迴演出,所到之處均受到廣大觀眾的喜愛和歡迎。
2003年,大里王獅舞團參加了河南衛視名牌欄目《梨園春》舉辦的春節聯歡晚會,並獲得優秀節目獎。大里王獅舞為弘揚民族文化和宣傳河南、宣傳洛陽作出了貢獻。
2003年10月,大里王獅舞團在參加洛陽市民間藝術賽事活動中,榮獲“河洛獅王”稱號;2005年2月和2006年4月,在省、市有關部門舉辦的賽事活動中又分別榮獲優秀獎和第一名(金獎)。
大里王獅舞的保留和創新節目有:攀數十米高、動作驚險、撼人心魄的“雄獅上老桿”;表演細膩、生動逼真的“獅子滾繡球”;幾經創新、因地制宜的“獅子穿越連環架”、“獅子跳條幾”、“雄獅鑽火圈”、“群獅舞高凳”、“獅子跳方桌”……該獅舞團曾多次被中央和省、市新聞單位報導,其中“雙獅盤圈椅”的演出照曾被《中國青年》雜誌作為封面刊出。有些演出場面還被電影製片廠的編導們搬到了《黃河東流去》、《解放洛陽》等銀幕上。
每次大里王獅舞表演時,如潮的觀眾就涌過來了,震天的排鼓擂起來,威風凜凜的獅子踏著鼓點出場。戲一回繡球,打幾個懶滾,在與戲獅者的追逐搶奪中,幾千年流傳下來的招式一一展示,人們看了千遍遍遍新,掌聲不絕,喝彩不斷。
該上“老桿”了,這可是獅舞節目的壓軸大戲、鎮場之寶,數十米高的“老桿”高高聳立,觀者緊張,舞者不怕,一陣緊鑼密鼓後,獅子開始上了,一招一式,一撲一聳,無不奪人眼球。終於,獅子穩穩地爬到了“老桿”頂上,雄視四方,王者之風懾人心魄。
還有“獅子滾繡球”、“獅子穿越連環架”、“獅子跳條幾”、“雄獅鑽火圈”、“群獅舞高凳”、“獅子跳方桌”……一個個激情澎湃、逼真細膩的節目接連而出,看得人心跳,看得人刺激,也看得人喟嘆不已,嘆河洛大地民俗文化千姿百態、博大精深;嘆大里王鐘靈毓秀,獅舞獨步天下!
大里王獅舞不僅是具有獨特魅力的河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也是我國傳統民族文化和民間藝術殿堂中的一枝奇葩。為了進一步弘揚和傳播先進文化,使大里王獅舞立足河南、知名全國、享譽世界,我市已將大里王獅舞申報河南省民族民間文化保護項目,並積極籌建洛陽市大里王獅舞文化藝術培訓中心及大里王獅舞文化藝術館,擬編輯出版《大里王獅舞志》。
鞏義小相獅舞的發展
據67歲的崔松安回憶說,1968年,小相獅舞被邀請到登封演出,豎起“老桿”表演“五子登科”,容納四五萬人的廣場擠得水泄不通。
1992年,由中學生表演的“小獅子”已“青出於藍”,並在當年鄭州市首屆青少年藝術節上榮獲一等獎。
1999年,澳門回歸,小相獅舞藝人赴澳門參加慶祝活動,在獅舞大賽中再摘桂冠。
鞏義市小相村已發展到擁有獅子88架,大鼓130面,大京60副,大鑔100副,大鐃80副的規模。鞏義小相獅舞已被列入河南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並正在積極準備組織13000面大鼓、34架舞獅的龐大隊伍申請參與2008年奧運會開幕式表演。
小相獅舞北京奧運表演節目創意
設2008厘米長的老桿一根,象徵著北京奧運會在2008年舉辦;老桿頂部設一個大轉盤,直徑960厘米,寓意中國面積960萬平方公里;按層次和不同角度分設29架舞獅,頂端設5架舞獅,稱五子登科,34架舞獅寓意中國分設34個全省級行政單位,五子登科寓意五大洲體育運動員集體表演創造高水平的體育成績。另外,老桿下面是天下第一鼓,直徑3.6米,有12人在鼓面表演武術等節目。鼓架是9條龍,寓意龍的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