獅舞(小相獅舞)

獅舞(小相獅舞)

獅舞(小相獅舞),河南省鞏義市傳統舞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小相獅舞是小相村流傳的一種傳統舞蹈節目。據記載,小相獅舞於明代後期開始演出,至清代嘉慶年間達於鼎盛,聲譽鵲起。小相獅舞有文獅(地台、桌子)、武獅(高台)和群獅(頂天柱)之分,其表演灑脫大方,穩重細膩,有一定的故事情節,既能以頑皮詼諧的動作表現人與動物和諧相處的至善境界,又能以雄放粗獷、剛勁有力的舞姿表現獅子威武勇猛的氣質和矯健靈活的神態。

2008年6月7日,獅舞(小相獅舞)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Ⅲ-5。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獅舞(小相獅舞)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申報地區:河南省鞏義市
  • 遺產類別:傳統舞蹈
  • 批准時間:2008年6月7日
  • 遺產編號:Ⅲ-5
歷史淵源,舞蹈特色,表演形式,組織形式,傳承方式,傳承保護,社會影響,文化軼事,

歷史淵源

清代嘉慶年間,霍亂突起。那時民間認為霍亂是妖鬼作祟,於是小相人就用獅舞驅病避邪。霍亂過後,小相獅舞便保留下來,每逢年節廟會便會熱熱鬧鬧地組織一次聲勢浩大的獅舞。
獅舞(小相獅舞)
小相獅舞
19世紀中期以前,小相獅舞以地攤為主,即在平地以四回斗獅舞蹈,使用器械有大刀、單刀、雙刀、槍、大鐮、三股杈、稍子棍、繡球等。
清末,小相獅舞已發展為高台與地攤並重。所謂高台就是兩張板凳一層,層層上摞,能摞到12層,每層都有4個人“捉板凳”,最高一層是3張板凳。先是一個獅子在舞,後成了雙獅舞,有“板凳架”“踩獨繩”等。每個套路都有固定的動作。
20世紀30年代,小相獅舞由板凳架的單調錶演變為揭板凳的新套路。
20世紀40年代,小相獅舞藝人創造出“雙凳雙獅”絕技。
20世紀50年代,小相獅舞開始在巨型老桿上表演。
改革開放以後,小相獅舞藝人把地攤、桌上和高台有機結合搬上舞台,打破了一般雜技獅舞模式,為獅舞的發展作出了新的貢獻。

舞蹈特色

表演形式

小相獅子由兩人扮演,一人在前邊“項獅頭”(簡稱“頭”),一人在後邊“拱獅尾”(簡稱“尾”)。小獅子則由一個十歲左右的孩子裝扮。表演時多為兩隻或多隻獅子一齊上場,也有單只獅子上場;在獅子前邊,有一“回回”領著獅子表演,其多由武僧擔任,表演中手握繡球,倒立行走,以翻、跳、騰、躍、打、斗、撲、臥等特技逗引獅子。
獅舞(小相獅舞)
小相獅舞
小相獅舞分為文獅和武獅兩大類,從表演項目上講,沒有截然區別,“文”中顯“武”,“武”中透“文”,先耍地攤,再上高空,“文”“武”雙全。
文獅僅限於地攤(包括放在地上的桌子面)表演,表演時有一定的套路,如回回(逗獅人)常耍的“倒騎驢”“翻身鷂子撲地雞”“挽五花”“小身子”等,整體表演講究連貫性,節奏鮮明。回回與獅子配合有致,互相照應,無論亮相、造型還是場面調度均有優美、和諧、活潑的特點。
武獅的表演區域則在在高空,用高竿、梯子、繩子和板凳等物搭成幾米甚至十幾米高,回回和獅子在上面進行各種表演,具體表演項目有:
摞板凳:在桌子兩橫、兩豎、呈“井”形地摞板凳,多者可摞至三十二根板凳。獅子上到頂端後,要將板凳一條條地撂下來(又稱拆井口或解板凳)。
上牢桿:在地上直立十幾米高的木桿,四周用粗繩固定,頂部綁有椅子或板凳。回回和獅子爬上去,在椅子或板凳上表演各種高難度動作。有的藝人上牢桿時,不是手腳並用,而是上身仰起,僅用腳踩著繩子往上走,如履平地。接近高空平台時,獅頭上平台,獅尾蹬空飛虎雙跳,表演高空絕技。

組織形式

獅子社火以旗隊儀仗為前導,旗隊由多種旗幟組成。獅子的前面是四面大鼓或八面大鼓和成排的人驚鑼、大鐃、人鑔等銅樂器組成的演奏隊伍。獅子舞表演時,同時演奏以壯聲威,雅稱“雷音”。雷音上旗隊之間還有小套鑼鼓和圪塔鑼,在表演暫停和轉移場地時演奏。在獅了舞表演時,圍繞獅子還有許多人手持各種兵器。此外,還宵好多放炮人、吹螺號、尖子號造聲勢的眾多服務人員。獅子是鳴炮起舞,周圍所有人在獅舞進行中,都要在鞭炮聲中不斷揮動器械吶喊吹口哨助威。獅社總指揮手持小白旗站在旗隊前,負責指揮全社的行止、表演,處理可能的糾紛和對外交涉等。
獅舞(小相獅舞)
小相獅舞

傳承方式

臘鼓傳承:古詩文中常提到臘鼓,臘鼓即農曆臘月的鼓聲。在鞏偃一帶臘鼓習俗一直保持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冬季是傳統農閒季節,一入臘月外出的人都陸續回家,這是練習和傳教社火的好時候,所以各村都把大鼓和器械拿出來,集中一處公共場所供人們娛樂,咚咚之聲傳聞數里,即稱為臘鼓。小相村也不例外,不過開始得更早,一種過麥便開始教練獅子舞。
家庭傳承:小相有條件的獅舞藝人,一入冬便在家裡夜間教子弟學舞獅。如獅舞藝人崔四箴,他家是舞獅世家,每年冬夜他會在自己家的大窯里點燈教子舞獅,別家子弟甚至外村也到他家學。小相村全村像這樣的舞獅世家有好多。
暗地學練:小相代代都有突然冒出的舞獅人才。大家沒見他練過,乍一出現令人驚奇。這些人都是背地獨自練習的,民眾叫“下悶功”,首創三條凳的第十一代藝人張西令就是自己練成的。
學校教練:小相獅舞第十一代藝人中的崔西金是中學教師,從1985年開始,他教學之餘組織國中學生課餘教練獅舞。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小相獅舞是中原獅舞的代表,在弘揚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維護民族團結和社會安定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獅舞(小相獅舞)
小相獅舞
小相獅舞歷史悠久,與中國各類獅舞的形成、演變和發展有著密切的關係,對研究中國獅舞的起源及發展演變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小相獅舞舞蹈套路眾多,內容豐富,技巧性強,其表演大方、灑脫、穩重、細膩,道具製作考究獨特,在中國民間舞蹈中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
小相獅舞具有明確的傳承譜系和續修記述,具有較高的文獻研究價值。
傳承狀況
小相獅舞團隊內技藝高超的藝人年齡老化,70歲以上的老藝人只有兩位,40歲以上的藝人也僅有20人,加上資金缺乏、道具破損嚴重等原因,小相獅舞活動的正常開展受到較大的影響。
傳承人物
李金土,男,漢族,出生於1958年1月,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項目名稱:獅舞(小相獅舞),河南省鞏義市申報。
保護措施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鞏義市文化館獲得“獅舞(小相獅舞)”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023年10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鞏義市文化館獲得“獅舞(小相獅舞)”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社會影響

榮譽表彰
1992年6月,小相中學生“小獅子”參加了鄭州市首屆青少年藝術節,獲得一等獎。
獅舞(小相獅舞)
小相獅舞
1999年,小相獅舞應邀參加了“澳門回歸”慶典展演活動,獲得金獎。
2005年,小相獅舞被河南省民間藝術家協會和河南省文化遺產搶救領導組、中原文化廟會組委會授予“中原第一獅”稱號。
2007年春,小相獅子被河南省民間藝術家協會和河南省文化遺產搶救領導組、中原文化廟會組委會授予“中原獅王”稱號。
2008年2月6日至22日,小相獅舞代表河南省非遺項目到北京展演,被中國民協和中國民間文化遺產展演組委會評為金獎,並授予“中華第一獅”稱號。
重要展演
2005年,小相獅舞應邀參加了河南省第四屆中原文化廟會的民間文藝演出。
2007年5月23日,小相獅舞代表河南省參加了中國成都首屆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開幕式演出。
2007年11月,小相獅舞參加了在鄭州舉辦的“亞洲藝術節”。

文化軼事

小相獅舞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相傳玉皇大帝印璽上的小獅子修煉成仙,下凡降落在嵩岳鳳凰山腳下,獅仙在這一帶除妖鎮宅,造福百姓,客群人擁戴,後被玉皇大帝發現將獅仙收回天宮,獅皮存留人間。人們想念獅仙時用獅皮玩一玩,這樣還可避邪造福、人財興旺,之後這一習俗一直流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