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
追根溯源,高傑村鎮的行政區劃幾經變遷。1958年9月,撤區並鄉,全縣建立了高傑村、石咀驛等13個人民公社。1984年行政機構改革中,撤銷人民公社建制,取消生產大隊,全縣轄14鄉4鎮640個行政村。當時高傑村為鄉。1997年11月,經省政府批准,高傑村鄉改為高傑村鎮。高傑村鎮瀕臨黃河,境內渡口較多,其中較大的渡口有辛關、崖頭、河口、高家坬四處。1936年,
毛澤東從這裡渡過黃河,踏上了東征之路。境內還有全縣最早最大的企業—
清澗縣東風水電站。
歷史沿革
行政上屬於清澗縣管轄,1958年建高傑村公社,1984年改鄉,1997年改鎮。
行政區劃
下轄高傑村、
高家坬、大有坪、陽曲山、瓦窯溝、後坪、南坬、河口、高坪坬、辛關、張家畔、玉家山、李家崖、鹿塬、麻家山、東里坬、東白家畔、莊頭、馬其山、賀家山、進土頭、崖頭、木家山、白家山、後山、圪洞坬、棗坪塔、李家也、
袁家溝、呼家山、鄧家坬、劉家山、井家山、賀家灣、南山、崔家塔、趙家山、胡昌坪、劉家坬、井家坬、井坬山、西白家畔等42個村委會。
支柱產業
紅棗是高傑村的支柱產業,由於地理位置緊靠兩條大河,由兩河沖積形成的三角洲土壤較為肥沃,非常適合紅棗等經濟作物的生長。紅棗既是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也是世界紅棗原產中心地,有老河壩棗業、百姓棗業為首的大小紅棗加工企業10多家。農產有小麥、大豆、穀子、紅棗等。
地理交通
境內有縣級一條柏油公路通往縣城,另外有鎮政府所在地高傑村向西至袁家溝村和向東到河口村兩條柏油公路,其他公路都為黃土平整後形成的路面,基本上實現了村村通公路的目標。境內有兩座大的橋樑,一座由高傑村鎮政府通過無定河與對面川口村連線,另外一條位於李家崖西南的
東風水電站通過無定河與玉家河鎮連線。
歷史文化
高傑村是高傑村鎮所在地,是清朝以來縣內知名的文化村,也是清澗的第二大村,全村有1200餘人。抗戰時,
八路軍警備3團團部駐於此。該村的許多村落遺址都是當年
貢生舉人、
進士翰林及
縣令知州、
老爺少爺們的官邸,這些充滿舊式府第風範的古老園林,有的已斷垣殘壁,有的風貌儼然。設立在村中的高傑村中學(當年的清澗縣第二高級中學)是三十年代初清澗縣很有影響的鄉下最高學府。從這裡走出的如
白雪山、
白成銘、
白向銀、
張子良等人,作為中國共產黨陝北創建初期的組織者和領導者,為黨為人民建立了不朽的功勳。在這所學校的感召下,白氏家族的40多位名門才子、仁人志士為中國革命英勇獻身,在高傑村英烈的史冊里,增添了悲壯而又輝煌的一頁。高傑村,也因山靈水秀、人才濟濟而被稱為“清澗第一村”!當代名人有
白治民、
白如冰、
白棟材、
白恩培、
白明善等。
紅色成就
清澗是一塊紅色的土地,是陝北建立黨、團組織較早的地區之一。而
高傑村鎮,又是清澗最早“紅”起來的鄉鎮。從1924年開始,清澗籍學生
白明善(高傑村鎮人)、
白雪山(老舍古鄉人)、白自強(高傑村鎮人)、
白如冰(高傑村鎮人)、
唐洪澄(
二郎山鄉人)等人相繼考入省立第四師範(
綏德師範)、省立第六中學(
榆林中學)、省立第四中學(
延安中學)。他們在學校接受
馬克思主義,先後加入
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和中國共產黨,成為後來清澗縣創建黨、團組織的骨幹力量。
1925年—1927年初,這些青年回到清澗,從改革教育入手,以教育為掩護,秘密開展黨的活動。1926年春,清澗縣共青團特別支部在清澗縣第二高級國小(在高傑村)建立,隸屬共青團綏德地委領導。清澗縣共青團組織的創建早於共產黨組織(1927年3月在縣城第一高級國小建立第一個黨支部),第二高小特別支部是清澗縣最早建立的團組織。1927年11月,中共清澗區委成立,下轄清澗縣城關第一高小、高傑村第二高小、店則溝第三高小、老君殿(今屬子洲縣)第四高小和袁家溝、解家溝等十幾個黨支部和
黨小組。1928年4月,中共清澗區委擴建為清澗縣委,下設中共東區、城區、店則溝區和老君殿區四個區委。中共高傑村支部委員會和中共袁家溝支部委員會屬中共東區區委管轄。高傑村鎮高傑村人白自強、高傑村鎮袁家溝村人白如冰分別擔任過中共高傑村支部委員會書記和中共袁家溝支部委員會書記。
高傑村鎮人文薈萃,英才輩出。先後培養出清澗新教育思想的先行者白雍熙,革命先烈白明善,“白氏三兄弟”—白自強、白自立、白自成,八一勳章、獨立
解放勳章獲得者、少將
白壽康,陝北著名的“六馬”之一—馬義(原名
白炳炘),地質學家白家駒以及白如冰、白棟材、白治民、白恩培等傑出人物。值得一提的是,這裡至今還傳頌著“英雄十姊妹”的動人故事。
1927年—1928年,高傑村鎮相繼辦起了男子、
女子學校各1所,在校就讀學生有20多人,其中有 “十姊妹”中的
白茜、白烈飛、白雲帆、
白國英、白懷英5人。“十姊妹”中最大年齡的24歲,最小的11歲。她們較早地接受了馬列主義新思想,懂得了婦女鬧革命的道理。1934年,“十姊妹”同時參加紅軍,走上了革命道路。她們宣傳
男女平等,反對買賣
包辦婚姻,幫助婦女剪髮、放腳,教唱革命歌曲,發動貧苦農民斗
地主、分田地,成為陝北革命史上最早參加紅軍隊伍的巾幗英雄。在她們的影響下, 30多名婦女參加了革命,湧現出許多感人的事跡。
毛主席事跡:1936年的2月5日,毛主席翻山越嶺,從川口過無定河經後坪里,行程30多公里,於下午到達高傑村鎮的袁家溝村。隨後東征紅軍總部100多人也抵達袁家溝。毛主席在袁家溝住在白育才家的窯洞裡,他和其他領導在袁家溝籌劃著名要指揮部隊東征,那一年的雪下的可真大。為了查看東渡黃河的地形,毛主席親自到距離袁家溝15公里、毗鄰黃河的高家坬,看著白雪覆蓋的
黃土高原,一望無際,雄壯起伏,便有感而發。當晚回到袁家溝居住的窯洞,點著蠟燭揮毫潑墨寫下了《沁園春·雪》。在袁家溝,
中華蘇維埃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發表了著名的《東征宣言》,《宣言》主張:“停戰議和,一致抗日,號召全國人民有力出力,有錢出錢,有槍出槍,有知識出知識,結成最廣泛的
民族統一戰線,反對日本帝國主義和漢奸賣國。”1936年2月20日,紅軍在毛主席的指揮下在高傑村鎮辛關村的房兒溝東渡黃河,發起了歷時4個月的
東征戰役。
人文資源
高傑村鎮鐘靈毓秀,物華天寶,蘊藏著異常豐富的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這裡形成一條融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為一體的旅遊線路:白明善烈士陵園—袁家溝—高家窪塬—魚兒峁—李家崖鬼方都城遺址—細腰關窯穴遺址—河口。如果沿著這條線路旅行,特別是在紅棗成熟的季節,那山山相連、溝溝相通的一望無際的棗林結著又肥又壯、紅瑪瑙一樣的大紅棗兒,香氣四溢,漫山芬芳,使人垂涎三尺。你不僅會被這千溝萬壑、漫山遍野的紅棗所傾倒,更會被棗鄉秀麗的自然風光和獨特的文化景觀所陶醉,令你心曠神怡,流連忘返。
白明善烈士陵園
位於高傑村西南棗樹坪,占地0.36畝。1985年1月落成。陵墓長、寬、高各2米,磚式結構,錐字形狀,圓石封頂。院內有墓碑及
習仲勛、
劉瀾濤、
馬文瑞、白如冰、白棟材、
趙蒼壁等領導人的題詞石碑20餘通,墓主有傳。白明善出生於高傑村,陝北特委領導人,
清澗起義領導人之一。他早年投身革命,廣泛宣傳
馬列主義,積極開展武裝鬥爭,不被金錢所惑,不為高官所誘,面對敵人的酷刑,臨危不懼,大義凜然,三上絞刑架。1932年,年僅36歲便英勇就義,為陝北革命人民樹立了光輝的榜樣。陵園內松柏蒼翠,四季如春。陵園大門上一副鮮紅的對聯“丹心耿耿人傑,鐵骨錚錚英雄”如同這位英烈高尚純潔、堅強不屈的品格一樣光照後人。
袁家溝村
距清澗縣城55公里、高傑村10公里、黃河西岸10餘公里,地處兩山之間的溝道深處,兩側山勢險要,便於隱蔽和防空。1927年該村創建中共黨支部,為蘇區革命策源地之一。是原山東省委書記白如冰、江西省委書記白棟材、福建省委書記後調任中央組織部副部長白治民、現任雲南省委書記白恩培的故鄉。1936年2月,毛澤東在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率領
中國工農紅軍抗日先鋒軍來到這裡策劃東征。當時他住的是白玉才家的窯洞,一線5孔窯洞坐東向西,他住在中間,兩邊住著工作人員和警衛人員,溝道對面是紅軍總部機關住地,設有電話一部。在這裡,他親自部署和指揮紅軍東渡黃河天險;揮動如椽巨筆,寫下了雄視千古、氣壯山河的《
沁園春·雪》。1945年重慶談判時,他將此詞贈與
柳亞子先生,後在《
新華日報》上公開發表,這是《沁園春·雪》首次公布於眾;以中華蘇維埃人民共和國和
中央紅軍軍事委員會名義,發表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東征宣言》。他曾經使用過的被蠟燭燒下痕跡的小書桌現已陳列在
延安革命紀念館。偉大領袖毛澤東在該村戰鬥和生活了16個晝夜,於21同總部機關一起離開,經高傑村、
高家窪、踏上了艱險的東征征途。1978年12月,在毛澤東誕辰85周年之際,
袁家溝毛澤東舊居正式開放,陳列有生活用品、照片、地圖、貨幣等。1994年被列為全市
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基地。這裡還有紅軍總部舊址以及
周恩來、
彭德懷、
聶榮臻等老一輩
無產階級革命家的舊居。2007年,清澗縣對這些舊居進行了維修,填充了許多珍貴的資料和實物。
高家窪塬
位於高家窪村,離高傑村3公里遠,是《沁園春·雪》的誕生地。1936年2月5日,毛澤東到達袁家溝村後,當晚下了一場
瑞雪。翌日,毛澤東帶著隨行人員踏著積雪,來到黃河岸邊的高家窪塬上察看地形,了解渡口情況,準備揮師東征。這時,只見靜臥在自己腳下的中華
母親河被冰雪所封,四周連綿起伏的群山一片蒼茫,皚皚白雪如一件素服,緊緊地包裹著婀娜多姿的大地。此塬地勢開闊,頗有一覽眾山小之氣魄。既是領袖,又是詩人的毛澤東腳踏高原,居高臨下,心中湧現出無限感慨,他遊目騁懷,浮想聯翩,詩情澎湃,瞬間,一首千古絕唱在胸中油然而生,返回袁家溝村後,一氣呵成。如今,一塊《沁園春·雪》詞碑在蒼翠古柏的掩映下,顯得那樣莊嚴肅穆,仿佛在向人們講述著當年那段輝煌的歷史。佇立此塬,你既可放眼欣賞
晉陝大峽谷之險峻、黃土高原之雄渾,又可盡情領略“
蒼山如海、殘陽如血”之美景,樂而無窮亦!
魚兒峁
距離高傑村8公里,位於
東風水電站上游。無定河象一匹脫韁的野馬,在清澗境內的石山峭壁間左衝右突,一路向東,注入黃河前,鬼使神差般地“畫出”一幅太極圖。魚兒峁,就是這幅太極圖中的陽極了。遠遠望去,覆蓋在“魚兒”脊背上的棗林遒勁挺拔,綠蔭如蓋,仿佛為這條肥胖的“大鯉魚”披了件厚重碧透的外衣。河流、山巒、棗林所形成的魚兒峁,是棗鄉一道奇特而亮麗的風景!
李家崖鬼方都城遺址
位於李家崖村西,無定河東岸。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南、西、北三面環水。東西築有城牆,南北以高到百米的懸崖為天然屏障。古城平面呈不規則長方形,南北122—213米,東西495米,總面積67000平方米。城內房址、道路清楚可辯。東城牆築在土丘上,殘長128米,復原長160米;西城牆殘長35米,復原長151米。東西城牆為土石結構,用大小基本相同的小石塊和土築成,一層石塊上敷一層土,其結構緊密,外壁平整堅固。遺址出土大量商至漢代的斧、棒、盆等石器;鬲、罐、碗等陶器;錐、鏟、骨卜等
骨器;圭、料珠等玉器;劍、矛、駑、印章、貨幣等青銅器。一九八三年至一九九一年期間進行了
考古發掘。經省考古研究所確認,古城遺址為商代
鬼方都城遺址。李家崖古城址文化遺存被考古界命名為李家崖文化。該遺址於2006年5月被
國務院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李家崖文化在中國北方地區發現的一個進入
青銅器時代的考古學文化,其時代大約相當於商代晚期至西周中期。考古學界認為,該文化是與商周之際雄踞在北方地區的民族—鬼方相關,而清澗無定河流域則是商晚期鬼方民族活動的主要區域。
細腰關窯穴遺址
在李家崖
商城遺址東南部。東、西、南三面無定河環繞,北依山巒。窯有兩處,穴均呈圓形袋狀。一穴口小底大,有少量陶片和骨渣,周壁規整,底面平整,口徑1.6米,底20米,深1.7米;另一穴口呈長方形,口長1.04米,寬0.7—0.84米,最大腹徑1.38米,底長0.9米,寬0.66米,深1.7米。
河口村
距離縣城48公里、離高傑村15公里,位於黃河、無定河的交匯處。這裡基岩裸露,崖奇谷幽,山魂水韻、鬼斧神工。置身此地,既可觀賞到險灘激流、峽谷風光,又可領略到“黃河之水天上來,濁浪排空勢如虹”之博大氣勢;既可一飽“松濤翻翠搖青嶂,棗實凝丹映彩虹”之眼福,又可享受“船在河中行,人在畫中游”之無限樂趣,讓人怡然自得,寵辱偕忘。這裡還是北宋名將
種世衡“致河東之粟”架設浮橋的古渡口。
木家山村
高傑村自古就人傑地靈,真可謂是名副其實。
木家山村距離高傑村鎮5公里處,是遠近聞名的高考村。全村45戶人,160餘人,自90年代起,該村相繼考出像如
西安交通大學等40餘名大學生和研究生。《清澗一小山村考36名大學生》、《百餘口人,考出近40餘名大學》等新聞事件,相繼被
華商報,
陝西日報等媒體報導。
新浪、
網易、
騰訊等各大媒體都也對該村的事件報導轉載。該村一度成為人們議論的話題,被譽為陝北高考第一村。
高傑村,一個具有夢幻般絢麗色彩的村鎮,一塊人文薈萃的風水寶地。它宛然一顆璀璨的明珠,永遠閃耀在萬古奔流的黃河之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