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征戰役

東征戰役

東征戰役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由陝甘蘇區東渡黃河,對山西省境內國民黨軍的戰略性進攻戰役。

基本介紹

  • 名稱:東征戰役
  • 地點:山西省境內
  • 時間:1936年2月18日~5月2日
  • 參戰方: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國民黨軍
  • 結果: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東征戰役勝利結束
  • 性質:進攻戰、遭遇戰、集中殲敵
歷史背景,戰役經過,第一階段,第二階段,第三階段,戰役結果,戰役影響,

歷史背景

1935年冬,日本帝國主義在華北地區加緊擴大侵略,全國人民抗日救亡運動高漲,國民黨政府繼續推行“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為貫徹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和把國內革命戰爭同抗日民族戰爭結台起來的戰略方針,發展紅軍和蘇區,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決定,紅一方面軍東渡黃河入晉,準備東出河北與日軍直接作戰。
國民黨太原“綏靖”公署主任閻錫山為阻止紅軍東渡黃河入晉,以所屬晉綏軍3個旅又12個團部署於黃河東岸黑峪口至禹門口300公里地段築碉守備}以5個旅“進剿”陝北,駐防於吳堡、葭縣(今佳縣)、神木地區,以1個旅置於河東柳林鎮整補機動;以20個旅又1個團駐守太原、扮陽、臨汾、長治、應縣、大同地區及綏遠省(今屬內蒙古自治區)境內。1936年1月中旬~2月上旬,紅一方面軍1.3萬人集結在陝北永坪、延長之間及其以東地區,進行渡河作戰準備。2月18日,紅一方面軍司令員彭德懷、政治委員毛澤東下達東征作戰命令,其部署:第1軍團第1、第2、第4師和第15軍團第81師從綏德縣溝口地段渡河,速占留譽鎮,並向南發展,同第15軍團取得聯繫;第15軍團第75、第78師從清澗縣河口地段渡河,速占義牒鎮,相機奪取石樓;紅一方面軍直屬隊隨第15軍團主力之後菠河。20日20時,東征戰役開始。各軍團在預定渡河點迅速渡過黃河,突破了晉綏軍防線。接著向東進攻,經石樓、隰縣、關上村等戰鬥,至27日,共殲晉綏軍獨立第2旅旅部及2個團又2個營,擊潰1個營,俘1200餘人,控制了石樓、中陽、孝義、隰縣之間的呂粱山區。
此時,閻錫山一面急電蔣介石求援,一面將進入陝西省的晉綏軍4個旅撤回河東,共集中14個旅編成4個縱隊,從3月4日開始,分別由中陽、汾陽、介休、隰縣等地向紅軍反擊。紅一方面軍以一部兵力分別在石口鎮、關上村牽制晉綏軍第1、第4縱隊,集中兩軍團主力,於3月10日在兌九峪地區擊潰晉綏軍第2、第3縱隊計5個旅另1個團。在此期間,河西的紅28軍等部,乘晉綏軍東撤之際,迅速進占宋家川、吳堡等地,收復部分被占蘇區。3月中旬,晉綏軍4個縱隊再次向石樓方向反擊。紅一方面軍鑒於晉南和晉西北國民黨軍兵力薄弱,決定以第1軍團和第81師主力為右路軍,以第15軍團主力為左路軍,向南向北發展進攻,擴大戰果;以第15軍團一部及紅30軍和山西遊擊隊為中路軍,在石樓、中陽、孝義、永和、隰縣之間地區牽制晉綏軍主力,支援左右兩路軍的行動。19日,右路軍南下,至4月1日,占領霍縣、趙城、洪洞、臨汾、襄陵、曲沃等縣的廣大鄉村,並攻占襄陵縣城,破壞同蒲鐵路(今大同一風陵渡)100餘公里,消滅國民黨軍和民囝各一部,3月18日,左路軍北上,至22日進至岔口鎮。25日,派出1個團附騎兵連襲擊晉祠鎮,威脅太原。26日,向婁煩、嵐縣、興縣發展進攻,於31日在興縣以南曹家坡地區殲滅晉綏軍2個營又1個連,俘200餘人。後轉至白文鎮附近同3月31日由羅峪口東渡入晉的紅28軍、會合。
紅軍主力分兵南下北上後,入晉之國民黨“中央軍”以3個師又3個旅分別集結在同蒲鐵路南段和晉東南地區,阻止紅軍向晉東南發展;以5個師編成3個縱隊協同晉綏軍4個縱隊向紅軍進攻。同時,蔣介石還強令駐陝西的東北軍和西北軍向延長、延川進攻,截斷紅軍退路,企圖圍殲紅軍於晉西地區。3月29日,晉綏軍占領了紅軍控制的黃河各渡.口。在此情況下,紅一方面軍決定左右兩路軍向中路軍靠攏,集中兵力相機殲敵。4月4日,右路軍開始西移,當進至河津地區時,因國民黨軍2個縱隊向稷山逼近,隨即北移,15日攻克吉縣縣城,俘守軍300餘人。接著奪占平渡關至清水關各渡口,主力進至大寧、蒲縣、隰縣之間地區。左路軍於4月4日開始由康寧鎮地區南下,在圪洞鎮、金羅鎮和師莊、三角莊地區三戰皆捷,共殲滅晉綏軍1個多團,俘700餘人,14日進至大麥郊休整。隨左路軍行動的紅28軍,中選奉命轉向黃河岸邊攻擊三交鎮,軍長劉志丹在戰鬥中犧牲。中旬,紅軍各部靠攏後,國民黨軍7個縱隊從三交鎮、中陽、孝義、靈石、臨汾、新絳、河津之線,逐步向紅軍推進。紅一方面軍為避免不利決戰,遂於5月2~5日從清水關、鐵羅關西渡黃河,回師陝甘蘇區的延長、延川、永坪地區。
東征戰役歷時75天,紅軍共殲滅國民黨軍約7個團,俘4000餘人,繳獲各種槍4000餘支,炮20餘門。在此期間,擴大紅軍8000餘人,籌款30萬元,鞏固和發展了陝甘蘇區。在山西省20餘縣開展了民眾工作,宣傳了中國共產黨的抗日主張,擴大了共產黨和紅軍的政治影響,推動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和華北乃至全國抗日救亡運動的發展。

戰役經過

第一階段

突破綏軍黃河防線,占領晉西有利陣地。2月20日20時,東征戰役開始。各軍團突擊隊和先頭團在預定的渡河點突破晉綏軍防線,控制了河東灘頭陣地,並積極擴展渡河場,掩護主力部隊渡河。至23日,紅軍全部控制辛關至三交鎮之間各渡口,占領了包括三交、留譽、義牒各鎮在內的縱深35公里,橫寬50餘公里的地區。接著向東進攻,經石樓隰縣關上村戰鬥,至27日,共殲滅和擊潰晉綏軍5個團,俘1200餘人,控制了石樓、中陽孝義、隰縣之間的呂梁山區。
東征戰役東征戰役
面對紅軍的凌厲攻勢,閻錫山一面急電蔣介石,請求發兵增援,一面將自己14個旅的機動兵力,集中編為4個縱隊分別從中陽、汾陽介休、隰縣各個方向對紅軍實施反擊。紅一方面軍首長針對敵人行動企圖的變化,改變原定在弧線內殲敵的計畫,命令紅一軍團和紅十五軍團,除以一部兵力在原地鉗制敵第一、第四縱隊外,主力揮師向東,尋機殲敵。3月10日7時,紅一軍團、紅十五軍團主力乘兌九峪敵第二、第三縱隊立足未穩,向其發起攻擊,戰至日終,擊潰閻部第一線部隊,殲敵約2個團。鑒於敵有6個旅的兵力,紅軍剛過黃河尚無根據地,所處地形也不夠有利,方面軍首長下令即行撤出戰鬥。在此期間,河西的紅二十八軍等部,乘入陝晉軍東調之際,迅速進占宋家川,吳堡等地,收復部分被占蘇區。

第二階段

紅軍分兵南下北上作戰,發展勝利。兌九峪戰鬥後,閻錫山糾集4個縱隊的兵力重新向紅軍發起反擊。這時,蔣介石的中央軍已陸續入晉。鑒於各路敵人集中向石樓方向反擊,減弱了太原和晉西南、晉西北的防守兵力。方面軍首長決定,以紅一軍團並指揮第八十一師主力為右路軍,以紅十五軍團主力為左路軍,分別向南向北發展進攻,擴大和發展戰果;以紅十五軍團1個團另1個營,及新成立的第三十軍和山西遊擊隊為中路軍,擔任牽制敵人,繼續包圍石樓,控制黃河渡口,維持後方交通等任務。3月16日右路紅一軍團及第八十一師南下,突破敵汾河堡壘線後,沿同蒲路急進,先後攻占了霍縣、趙城洪洞、臨汾、襄陵,曲沃等廣大地區,並攻占襄陵縣城,破壞同蒲鐵路(大同至風陵渡)150餘公里,並擴大紅軍3000餘人,籌款7萬餘元。3月18日,左路軍從靈石以西地區北上,經文水、交城地區,逼近太原附近的晉祠。由於閻錫山急調重兵防守太原,阻攔紅軍。左路紅十五軍團主力於26日經岔口鎮嵐縣興縣方向前進,爾後轉向康寧鎮,同在羅峪口渡黃河的紅二十八軍會合。與此同時,中路紅軍與敵周旋,有效地牽制了敵軍主力,配合了主力紅軍的進攻行動,並在石樓中陽孝義隰縣之間的廣大地區開展民眾工作,擴大紅軍。

第三階段

集中兵力,打破“圍剿”,回師陝北。紅軍主力分兵南下北上後,於3月下旬,蔣介石委任陳誠為山西“剿共”軍總司令,直接指揮入晉的國民黨中央軍編成的第五、第六、第七3個縱隊,企圖封鎖黃河,分別圍殲紅軍於黃河以東地區。同時,強令在山西的東北軍西北軍向延長、延川進擊,以造成紅軍後顧之憂。在此情勢下,紅一方面軍首長決定並實施左右兩路紅軍向中路紅軍靠攏,集中兵力,相機殲敵。4月4日右路紅一軍團和第八十一師,由古城、汾城(今襄汾)等地北上,攻占吉縣,進至大寧蒲縣隰縣地區,並農逐一掃除了平渡關至清水關的晉軍黃河沿岸堡壘;左路紅十五軍團,經白文鎮圪洞鎮金羅鎮,於4月12日在師莊地區殲晉軍第六十六師1個團另1個炮營,擊潰其3個團,俘團長以下600餘人,爾後轉至大麥郊鎮休整。紅二十八軍經金羅鎮攻占三交鎮後,經石樓到達康城與紅一方面軍總部會合。在圍攻三交鎮戰鬥中,軍長劉志丹不幸犧牲。
這時,山西境內各路晉軍紛紛向紅軍圍攏,同時,蔣介石又命令陝甘寧各省國民黨軍隊,向紅軍陝甘根據地進攻。為避免與優勢晉軍決戰,保存抗日力量,鞏固發展陝甘根據地,爭取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實現 ,4月下旬,方面軍首長決定回師河西,遂於5月2日下達了渡河命令。自5月2日晚開始到5日,各參戰部隊分別經清水關、鐵羅關渡過黃河,全部返回陝北的延長、延川、永平地區。同日,中國共產黨以中國紅軍革命軍事委員會名義,發表了《停戰議和一致抗日的通電》,敦促南京政府“停止內戰,雙方互派代表磋商抗日救亡的具體辦法……實行停戰議和,以達到停戰抗日的目的。”至此,東征戰役勝利結束。

戰役結果

東征戰役戰役歷時75天,紅軍共殲滅國民黨軍約7個團,俘4000餘人,繳獲各種槍4000餘支,炮20餘門,並迫使“進剿”陝北的晉綏軍撤回山西,使陝甘蘇區得以恢復和鞏固。

戰役影響

在此期間,擴大紅軍8000餘人,籌款30萬元,並在山西省20餘縣開展了民眾工作,宣傳了中國共產黨的抗日主張,擴大了共產黨和紅軍的政治影響,推動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和抗日救亡運動的發展。其主要作戰經驗有:
(一)堅持了正確的戰略方針。戰略方針問題是關係到戰爭全局,影響到戰爭進程的頭等重要大事。紅一方面軍彭德懷毛澤東的指揮下,遵循“以發展求鞏固”的方針,揮師東征,沉重打擊了反共的頑固勢力,宣傳了中國共產黨和紅軍團結抗日的主張,擴大了紅軍,開闢了具有重要意義的陝甘根據地。
(二)根據戰場變化,適時修訂作戰計畫。戰役發起後,紅軍一舉突破晉軍沿黃河的堡壘封鎖線,以一部兵力圍攻石樓,誘敵來援,主力推進到柳林離石中陽孝義隰縣永和各附近地區,準備殲滅敵之援兵。這時,晉軍卻集中2個縱隊進至介休以西的兌九峪地區,妄圖阻止紅軍逼近同蒲路。根據這一變化的情況,紅軍即轉機向東,乘晉軍立足未穩,集中紅一軍團和紅十五軍團主力,從南北兩個方向向晉軍發起攻擊。當戰至日終,殲晉軍2個團後形成對峙態勢,無力全殲優勢晉軍時,紅軍又當機立斷撤出戰鬥,並乘晉軍調整部署之際,以一部兵力在石樓附近地區牽制晉軍和控制渡口,2個軍團的主力則乘虛分頭南下北上,相機殲敵,廣泛發動民眾,宣傳黨的抗日主張和擴大紅軍,迫使晉軍首尾不能相顧,顧此失彼,疲於奔命。
(三)軍事打擊與政治鬥爭相結合,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對於堅決反共的國民黨軍隊,實行軍事打擊為主,抓住有利戰機,集中兵力殲其一部;在軍事打擊的同時,加緊進行政治爭取,以達到“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目的。對有抗日思想而又不積極反共的國民黨軍隊,則以政治爭取為主。紅軍這種鮮明的政治態度與做法得到廣泛的同情和支持,對爭取東北軍、西北軍及其他國民黨軍隊進入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迫使蔣介石政府走向抗日,發揮了重要作用,並增強了中國共產黨和紅軍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的地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