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骨刻文書法
- 發現地點:中國山東集中
- 形成時間:4600~3300年之間
- 始創人:丁再獻
骨刻文書法,丁再獻簡介,
骨刻文書法
是指骨刻文字的書寫藝術,是在骨刻文原圖摹寫基礎上的再次創作,骨刻文書法藝術為丁再獻始創。骨刻文在山東集中發現,是我國最早的以記事為主的可識文字,是漢字的源頭。骨刻文形成約在4600~3300年之間,最初的作品是一些刻在獸骨上的刻畫符號——象形文字或圖畫文字,刻畫工具為瑪瑙或剛玉等銳角寶石。自2010年年底開始,丁再獻與其兄丁再斌在劉鳳君教授骨刻文發現和研究的基礎上成功系統破譯,並從文字的起源和構造等方面較全面的論述了與甲骨文、金文、篆、隸及現代漢字的傳承關係。隨之,丁再獻用骨刻文、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五種字型書寫成骨刻文演變,為方便讀者,每骨刻文字之前附有骨刻文原圖。就臨摹和運用骨刻文進行書法及藝術創作來說,丁再獻是最早的成功實踐者。丁再獻創立的骨刻文書法藝術獨成一派,高古、典雅的藝術風格充分體現了東夷民族創造文字的智慧和文化領先地位。目前,骨刻文書法藝術仍屬初創階段。
新華網7月15日電(記者 劉寶森)從山東省旅遊局獲悉,2013年度山東省藝術科學重大課題立項工作近日完成,其中《東夷骨刻文字研發與利用》(文化藝術專項類)經山東省文化廳組織專家評審會評審並公示無異議已通過立項。
劉鳳君發現的“東夷骨刻文”比甲骨文早1000多年。丁再獻首先系統破譯出200多字之後,論證骨刻文是漢字之源頭,是中華五千年文明的文字依據。到目前為止,丁先生與其家兄丁再斌經過艱苦的努力已破譯出400餘字,受到了歷史、考古及古文字研究專家的高度評價和認可。2014年1月,山東省文化廳決定“實施東夷文化溯源工程”。
丁再獻簡介
丁再獻,字章甫,號北海,漢族,1952年出生於山東省沂南縣。著名東夷文化學者、書法家。中共黨員,黨校本科,高級經濟師,研究員。山東社會科學院旅游研究中心研究員,山東外事翻譯職業學院、山東旅遊職業學院、濰坊科技學院客座教授。現為山東省旅遊行業協會專職副會長,中國旅遊未來研究會副會長,中國孔子書畫家協會副主席,國際休閒產業協會休閒鄉村委員會副主任、山東省文史書畫研究會副會長等。
丁再獻代表著作:
格律詩詞、書法、攝影專著《山水平仄》;旅遊禮儀實戰大全《旅遊禮儀》(與丁蕾合著);旅遊科普和旅遊百科全書《旅遊小百科》;由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發行的《東夷文化與山東·骨刻文釋讀》(文稿總編審:丁再斌)專著是我國第一部全面論述東夷文化是中華文化源頭的力作,特別對骨刻文字破譯和解讀更史無前例,因此被專家、學者和媒體稱為“劃時代的文化巨著”。
概述
骨刻文自20世紀50年代初至21世紀初在山東地區相繼發現,在赤峰、關中等地也有少量發現。2004年開始先後在山東昌樂、壽光、章丘等多處集中發現,郝鳳亮、肖廣德等一些人士認為這是一批具有重要價值的骨頭。著名考古學家、博士生導師、山東大學美術考古研究所所長劉鳳君教授發現後研究認定是龍山文化時期流行的文字,比甲骨文早1000多年,並命名為“骨刻文”。
2010年年底,在劉教授研究的基礎上,丁再獻開始進一步破譯、研究、論證認為:骨刻文的源頭和主要產地在山東,並發表了“骨刻文是漢字源頭”的見解,得到諸多專家的認可。到2013年1月為止,丁再獻和其家兄丁再斌一起破譯出了340多個字,並用骨刻文、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五種字型書寫成文。一些甲骨文中未被破譯、解釋有誤或欠準確的字在其《東夷文化與山東·骨刻文釋讀》中一一解讀。為此,2012年3月3日,山東社會科學院、山東省旅遊局和山東省文史書畫研究會等單位為其舉辦了研討會,受到與會專家、學者高度評價。新華社、人民日報、經濟日報、大眾日報、中國旅遊報、美國華星報、文化月刊、山東電視台,新華網、人民網、中國經濟網、大眾網、山東網等各大網站長篇報導,人民網、中國經濟網、大眾網及山東網專門為其開設了東夷文化和骨刻文研究專欄,從而廣受世人關注。正因為丁再獻東夷文化研究和系統破譯骨刻文的重要成果,而被稱為著名東夷文化學者,骨刻文字破譯第一人。
丁再獻自幼酷愛詩詞、書法,受教於孫軼青、歐陽中石、蔣維崧、魏啟後諸先生,其書法藝術追求“二王”、“米芾”,多臨名帖,喜修漢隸,尤擅行草,創造出了代表自己嚴謹而瀟灑豪放特點的藝術風格。其書法作品被諸多單位和中外友人收藏,並被收入中國書法家協會主編的《當代中國書法名人辭典》和山東省書法家協會主編的《當代山東書法家辭典》。丁再獻成功系統的破譯了骨刻文之後又創立的骨刻文書法藝術獨成一派,高古、典雅的藝術風格充分體現了東夷民族創造文字的智慧和文化領先地位,為此被譽為“中國骨刻文書法藝術第一人”。
附丁再獻骨刻文書法藝術部分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