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特霍恩計畫

馬特霍恩計畫

馬特霍恩計畫(Operation Matterhorn)是1943年秋美國制定的計畫,按一般的公開描述,“馬特霍恩計畫”的主要內容,是打算以印度和中國成都附近的機場為基地,用B-29轟炸機日本本土、台灣和中國東北的工業基地進行戰略轟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馬特霍恩計畫
  • 外文名:Operation Matterhorn
  • 制定時間:1943年
計畫背景,計畫準備,中國,美國,計畫執行,計畫結果,

計畫背景

1940年,中國的抗戰進入相持階段已經兩年,中國已經精疲力竭。
1940年12月,羅斯福總統曾提議援助中國空軍B-17轟炸機,使中國空軍有能力對日本城市進行報復性轟炸。但是,1940年8月,美國陸軍航空隊訂購可以實戰的型號B-17E,1941年9月才開始大批生產,進入美軍裝備,根本不可能援助中國空軍。即使有飛機,中國空軍也沒有經過訓練的機組人員和相應的保障能力。所以僅僅是一個提議而已,不可能實現。
1941年初,美國和英國確定了“先歐後亞”的戰略總方針。認為:“既然雙方同意德國軸心國的主要成員,因而大西洋歐洲戰區被認為是決定性的戰區”。“如果日本參戰,遠東的軍事戰略將是防禦性的”。
1941年12月,日本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先歐後亞”的戰略總方針仍然沒有改變。
1943年初的卡薩布蘭卡會議上,美英再次強調了“先歐後亞”的戰略原則。會議關於戰略投入問題的檔案指出:“聯合國家的資源不能支撐同時打敗德國和日本。因此我們必須選擇集中力量打敗德國,而穩住日本”。
要穩住日本,必須援助中國。一旦中國戰敗,則侵華日軍就可以大規模的調往太平洋戰線,增加美軍的壓力。所以在1943年1月的卡薩布蘭卡會議之後,羅斯福電告蔣介石將全力進行軍事援助,為此考慮在中國部署數百架重型轟炸機直接轟炸日本本土。
為落實羅斯福總統的承若,1943年2月6日,美國陸軍航空隊亨利·哈里·阿諾德將軍密訪重慶34天,和蔣介石協商在四川修建空軍基地事宜。成都地區地勢平坦,有許多河流(岷江沱江的主流和支流)可以就近提供建設機場所需要的砂石,可以建設供B-29起降的大型機場。而且距離日本人在武漢的航空基地相對較遠比較安全,同時也是B-29到達日本本土的航程之內。另外,成都也和昆明一樣,美國運輸機飛越駝峰可以直接到這裡。因此成都成為了盟軍所能選擇的轟炸日本的唯一基地。最後選定:在成都周邊的新津邛崍彭山廣漢,建設四個重型轟炸機基地,成都、德陽溫江雙流建設戰鬥機基地。
1943年8月的魁北克會議後,亨利·阿諾德將軍提交了“擊敗日本的空軍使用計畫”,代號“馬特霍恩” ,(matterhom)。計畫組建第58轟炸機聯隊,下轄四個B-29大隊,1943年底前部署在中緬印戰區,並從中國起飛轟炸日本。
阿諾德將軍一直認為,擊敗日本的關鍵是對日本本土進行大規模戰略空襲,摧毀日本的生產能力和繼續抵抗的意志,使日本最終投降,這樣就可以避免美軍在日本本土登入作戰所產生的巨大傷亡。為此,“馬特霍恩” 作戰計畫在人力物力上被給予優先權,僅次於絕密的曼哈頓計畫
按照計畫構想,B-29將部署在成都周圍的一系列基地中,燃料、彈藥和和零備件從印度經駝峰航線空運,由於補給的困難,計畫被美軍聯合計畫參謀部和聯合後勤委員會否決。史迪威將軍建議將B-29部署在印度東部,成都只作為轟炸日本的前進機場(forward airfields),B-29自帶所需的燃料和炸彈飛往成都,加油後再遂行任務。計畫按此建議修改後,仍然受到參謀長聯席會議質疑,但在羅斯福總統的堅持下,計畫開始啟動。
1943年11月,美國總統羅斯福致電中華民國政府:“美軍將在中國成都附近修建B-29轟炸機場……我個人堅信:這次空襲一定能如我們所期望的那樣,給日本人以致命的一擊。”同月,英國同意提供印度加爾各答周圍的基地供B-29使用,同時中國軍民也開始在成都周圍新建擴建4個轟炸機機場和5個戰鬥機機機場,稱為“華西基地群”,為了保密,對外稱為“特種工事”。

計畫準備

中國

1943年12月,為落實羅斯福總統的要求,四川省主席張群在成都召集有省、縣主要官員參加的緊急會議。對與會人員宣布了,奉蔣委員長的命令,要在四川省建設“特種工事”,準備以成都為基地推進轟炸日本本土的計畫。
1、趕修新津、廣漢、邛崍和彭山四座大型轟炸機機場。前兩個為擴建,後兩個為新建擴建,同時新建或擴建以華陽太平寺及雙流的馬家寺、雙桂寺、彭家場(彭鎮)和成都的鳳凰山新建或擴建5個驅逐機機場。其中太平寺與雙桂,鳳凰山機場為擴建,馬家寺與彭家場為新建。
2、工事完全由四川人民承擔,從29個縣抽調32萬民工,考慮患病和工傷,直接參與工事的人員需55萬人。
3、每人每天供應白米1.4升,須籌集五個月32萬人的口糧,運往工事現場需20萬人次的勞力,由各縣自行負責。
4、各縣設立民工委員會,負責招募民工、調配作業用品、徵用土地、補償等事宜,工程必須在五個月內完成,不得以任何理由拖延工期。
四川“各處工程統限於三十三年一月中旬開工,新津邛崍同年三月底以前完成,其餘同年四月底以前完成(雨天及空襲時間在內)”
由於工程浩大,時間緊迫,因此徵用民工對象範圍較之以往大為擴大。一共包括四川的29個縣,第一區的成都、華陽、溫江、郫縣崇慶、新津、雙流、新都等縣,第二區的仁壽簡陽等縣,第四區的眉山、彭山、丹稜夾江、邛崍、蒲江大邑名山等縣,十三區的綿陽、廣漢、德陽什邡金堂等縣。
從岷江河床搬運砂石的民工隊伍從岷江河床搬運砂石的民工隊伍
征工對象除緩徵壯丁外,“姑準徵調一部女工,另行編隊”。“此次征工按五與一之比例,每征工五名豁免全年兵役配額一名。茲規定各縣民工依照上年度配賦兵額之五倍徵集。其全數依限到齊,完成其工作者即照比例豁免兵役。如有缺短及不能依限竣工者,除按差額配賦兵役外,並另行議處”。
1944年1月15日和20日上述工程全部開工,四川省先後徵調了29縣的民工共309,250名。在工程進行中“民工不免有傷病遣散,又得陸續增補,前後統計,共達五十萬人(次)”。
除了民工,附近城市的中學生也參加了機場修建,著名詩人流沙河回憶:“那是工期最緊的時候,把我們中學生也徵用了。1944年,為了配合盟軍反攻,四川要趕修4個機場,在廣漢、新津、邛崍、梁平(彭山之誤)。廣漢是重型轟炸機場,鐵定6月份完工。我們是5月份去支援了7天。一群娃娃排起隊,穿著童子軍裝,腰桿上帶個搪瓷碗,我們從金堂縣城走到廣漢的三水鎮。”
用人力拉石磙碾壓跑道用人力拉石磙碾壓跑道
“特種工程”機場工程計畫完成土石方30,228,247 個,折合25,480,321個工,但民工實做為32,055,779個工,計超出所應負擔的標準工總計6,575,458個。工程時間之緊迫,任務之繁重,在中國實為罕見。
迄今為止,這項工程仍然是世界最大的飛機場建設工程 。這個偉大工程的建設中,四川人民體現了極大的堅韌和爆發力。如此浩大的工程幾乎是用手工完成的,工程所需的原料都從當地獲取,曾經建築萬里長城的國家的人民幾乎仍然使用當年的工具運石固土,攜手施工,建設過程艱苦卓絕。
B-29飛機需要跑道長2600米、寬60米、厚度1米。戰鬥機用的機場跑道長2200米、寬40米、厚度40公分。轟炸機和戰鬥機總計需要9條跑道。為了能夠承受重型轟炸機起降,跑道的施工要求很嚴格。沒有使用混凝土,要求用附近河床上的大卵石密集砌鋪,然後用石碴填補空隙,澆灌粘土漿,再用大石磙反覆碾壓。如此循壞,直到成為厚一米的堅實跑道。一條跑道就需要10萬立方米的砂石,僅彭山基地需要的河卵石,就開盡了新津到眉山岷江兩岸50公里的資源。
一位美國軍人與修建新津機場的民工領班交談一位美國軍人與修建新津機場的民工領班交談
因為沒有現代運輸工具和築路機械,修建這些機場是極其艱難的。大量的土方砂石,除用架子車、獨輪車運送外,都靠籮筐扁擔挑,從河床到現場的扁擔隊絡繹不絕,如同螞蟻搬家一般。最難的是沒有壓路機,只能靠人力。一個個重達幾噸、十幾噸的混凝土碾子,需要幾十甚至上百人才能拉動。
成都平原上到處沸沸揚揚、人潮湧動,數十萬民眾盡心竭力、披星戴月,幾乎全憑肩挑背扛在勞作,著名詩人流沙河回憶:“ 從來沒有看過那么大的場面,幾公里的跑道上,晝夜趕工,人就像一大群螞蟻。修廣漢機場是10萬民工,川西平原10個縣,每縣出上萬民工。這裡全部是手工勞動,人拉肩扛,沒有任何施工器械,連洋鐵鍬都沒有,只有鋤頭,而且是農民自己帶來的。還有農民用竹子在現場編撮箕、鴛篼。”
曾管理修建溫江黃田壩機場的黃維德先生回憶:“應徵民工抗日情緒甚高,不少是自願要求參加的,開工你追我趕,工效很高……我去工地聽見黃龍溪來的兩個女民工,邊挖邊擺龍門陣,一個說:‘我家男人當壯丁走了,保上沒有喊我,是我自己要來的’。一個說‘修機場是從天上打日本,讓日本人也跑跑警報!大家多湊一把力,早點把日本人打跑!”不少的婦女兒童也參加了機場的修建。
勞作繁重,民工的生活條件卻極差,機場周圍十餘里範圍到處搭滿了工棚,附近老百姓家家戶戶住滿了民工。衛生條件差,民工常患痢瀉;寒冬臘月,民工衣單被薄擠住工棚,擠偎禦寒、蟣虱成堆,人人長“乾瘡子”(疥瘡),因癢抓而血痕遍體……輕病轉重又無藥可醫,據記載,簡陽縣民工中因病、傷死亡者就達數百人,據新津縣誌記載,這次擴建機場,來自成都、華陽、三台等22個市、縣的民工,每地在萬人以上,共23萬多人參加機場修建。民工沒有報酬,雖然吃飯不出錢,但每頓只有白菜、胡蘿蔔等時令蔬菜下飯,一周才能打一次牙祭
新津機場上一架B-24正在降落新津機場上一架B-24正在降落
但是,民工們愛國精神驅動他們忍受了一切苦難。1944年5月下旬,“特種工事”終於在預定的時間裡,在這些衣衫襤褸的民工們手中完成。
1944年6月15日,在成都首次起飛B-29轟炸日本本土後。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駐重慶特派員司徒華,在華盛頓對全體美國民眾聲音激昂地播講:“此等龐大之機場,人力之大,為二千年前中國修築長城以來所僅有!”此次擴建,建成B-29大型轟炸機機場4個:
  1. 廣漢飛機場,又名新店子機場,距成都38公里,民國三十三年元月二十九日(1944年1月)開工,1944年4月中旬,廣漢機場主跑道驗收合格。1944年4月24日,美國第20航空隊第58聯隊的兩架B-29在廣漢機場降落。這是B-29首次飛抵中國。這標誌著廣漢機場正式成為第20航空隊的前進機場。此後,廣漢機場進入臨戰狀態,各種物資和設備源源運抵。廣漢機場系由美方設計,專供B-29超級空中堡壘使用的大型機場,主跑道長,二千六百公尺,寬六十一公尺,厚五十公分;副跑道長二千四百公尺,寬四十五公尺,厚四十公分;滑行道及引道共長十公里二百公尺;機場辦公室及美軍招待所等各種房屋,共一百八十六座,合一萬九千平方公尺。並建造供加油用之大油槽四座,及其它附屬工程,如電台、導航設備等,均由工程處承辦,美軍工程單位負責監工。現為民航飛行學院教練專用機場。
  2. 彭山機場,位於彭山青龍場觀音寺,1944年1月,和廣漢機場同時修建,1944年5月修建成B-29重型轟炸機機場。
  3. 新津機場,位於新津五津鎮,始建於民國十七年(1928年),1940年,國民政府指令四川省政府擴建機場,總計征地3292畝,主要用於修建跑道、機棚等。機場擴建後,曾停放過當時的中型轟炸機和各種驅逐機。民國三十三年元月二十九日,新津、成都、華陽、溫江、廣漢、郫縣、彭山等22縣22萬民工第二次擴建新津機場,所需經費大部分由美國援華款撥給,擴建一條主跑道、兩條副跑道、3個大油庫、兩處電台、6個彈藥庫、一個容納35架B-29的大機庫、10餘處隱型機庫、一個機械廠、兩個發電廠、6處招待所,擴建後總面積達9035畝,在當時名列中國第二大機場(僅次於浙江金華機場),是亞洲著名的大機場,B-29重型轟炸機機場。1944年5月改建完成,美國空軍第十四航空隊同時進駐機場。新津機場是二戰時期亞洲最大的重型轟炸機機場。現為民航飛行學院新津分院機場。
  4. 邛崍桑園機場,位於邛崍桑園場,始建於1939年3月,擴建於民國三十三年元月二十九日(1944年1月)於1944年5月改建大型轟炸機機場B-29轟炸機機場。
建成驅逐機機場5個:
  1. 華陽太平寺機場,位於簇橋三河村太平寺,距成都5公里。 1944年1月15日動工,同年完成。
  2. 雙桂寺軍用機場,距成都市區10公里,始建於是民國三十三年(1938年),1944年1月15日開工改建為驅逐機場。現為雙流國際機場
  3. 雙流的馬家寺機場,位於雙流馬家寺,於1944年1月15日動工修建的驅逐機機場。該機場現已經不存在。
  4. 雙流彭鎮機場,位於雙流彭家場(彭鎮),於1944年1月15日動工修建的驅逐機機場。美軍第三一一戰鬥大隊。轄五二八、五二九、五三0中隊的P-51型戰鬥機,1944年八月移華,駐四川彭家場,改屬十四航空隊,為B-29轟炸機在起飛和降落階段提供空中掩護,防治日軍飛機偷襲。該機場現已經不存在。
  5. 鳳凰山機場,位於成都北郊,1944年1月15日動工,擴建成驅逐機專用機場。

美國

執行“馬特霍恩” 計畫的第 58 聯隊在1943年6月1日成立,下轄第40、第444、第462、第468和第472轟炸機大隊。除第472大隊留在美國本土擔負訓練任務,其餘4個大隊將飛往印度執行計畫。
執行計畫前,還有以下問題需要解決:
1、培訓機組人員。B-29是一個非常先進和複雜的武器系統,機組人員的培訓非常耗時。飛行員訓練周期27周,領航員15周,炮手12周。為了加快速度,從歐洲和北非徵召了志願的B-24機組人員回國受訓,1943年11月志願者抵達,開始訓練。
為了解決供訓練的B-29數量缺乏問題,改裝了一批馬丁B-26掠奪者和波音B-17空中堡壘來進行模擬訓練。堪薩斯州的四個軍用機場成為訓練基地。
即使如此,年底完成B-29駕駛訓練的飛行員只有73名,完整的機組更少。
2、B-29飛機從首飛開始,一直被發動機起火事故困擾。直到比較可靠的萊特R-3350-23發動機生產出來後,問題才部分解決。但是生產線上和已經下線的飛機要全部改裝這種發動機。1944 年初,已經交付的97架B-29中,只有16架可以可以參加作戰,必須進行改裝。
陸軍航空隊在三大B-29工廠附近機場都設定了改裝中心,就近改裝。由於大部分改裝工作是在露天進行,受到冬季寒冷天氣的影響而進展緩慢,並且改裝工具和支援設備也不足。
1944 年3月10日到4月15日間進行了史稱“堪薩斯之戰”突擊改裝工作,來自波音威奇塔西雅圖工廠的技師和專家們親臨改裝第一線,制定了B-29改裝時間表。工人和基地士兵在戶外寒冷天氣中日以繼夜地工作。
威奇塔工廠外等待改裝的B-29威奇塔工廠外等待改裝的B-29
經過努力,到1944年4月15日,第20轟炸機司令部終於獲得了150架可以作戰的B-29。
在“馬特霍恩” 計畫中,阿諾德將軍強調B-29型轟炸機首次作戰必須選擇在日本。在1943年5月給馬歇爾將軍的一份便函中寫到:“假如B-29首次部署不是用於對日本的轟炸,就會失去奇效。” 如果不這樣,日本必會有所警覺,他們會“採取必要的行動來壓制潛在的B-29轟炸機基地”。
按照美軍當時的指揮體制,陸軍航空隊的指揮權是屬於戰區司令官的,裝備B-29的部隊也應如此。如果沿用這種指揮體制,西南太平洋地區的總司令麥克阿瑟將軍、中太平洋地區總司令尼米茲將軍和中緬印戰區司令史迪威將軍,這三人必然會按照自己的意願來使用這些轟炸機,B-29隻用來轟炸日本心臟地區的構想就不可能達成。
1943年,阿諾德將軍和他的參謀部構想在戰區司令官掌控之外組建戰略空軍部隊,提議阿諾德將軍代行參謀長聯席會議的職責,統帥指揮權獨立於戰區司令的第20航空隊。
陸軍參謀長馬歇爾將軍馬歇爾和海軍部長歐內斯特·金都同意B-29的行動必須受華盛頓的統一指揮,1944年4月4日,美參謀長聯席會議正式啟動了第20航空隊的組建計畫。在給阿諾德將軍的指示中,美戰爭部授權他“貫徹和執行參謀長聯席會議有關部署和任務的主要決議,其中包括第20航空隊的使命”。這一史無前例的指揮安排使陸軍航空隊與太平洋戰區的陸軍和海軍平起平坐,成為美國空軍獨立成為一個軍種的開始。
除了任命阿諾德將軍擔任第20航空隊的指揮官,參聯會還命令戰區司令官們要“用其他的空中行動來增援在其戰區執行任務的B-29,組建和保護B-29的基地,為B-29部隊提供後勤支援”。“一旦在戰略和戰術上出現緊急情況,需要B-29部隊採取在參聯會布置的任務之外的行動時,戰區指揮官們可以動用這支轟炸機部隊,但需馬上上報參聯會”。
1943年11月27日,隸屬於第20航空隊的第20轟炸機司令部成立,烏爾夫將軍擔任指揮官。第20轟炸機司令部下轄第58轟炸機聯隊(由烏爾夫將軍的副官哈曼上校指揮),和第73轟炸機聯隊(湯姆斯.H.查普曼上校指揮,下轄4個轟炸機大隊),每個聯隊裝備150架超級空中堡壘。
1944年3月28日,第20轟炸機司令部總部移至印度克勒格布爾(Kharagpur)機場。第58聯隊的第一架B-29 於1944年4月2日抵達印度。
1944年5月8日有130架B-29部署到了印度。在接下來的一個月中,四個轟炸機大隊的B-29共飛行了2,867小時,但其中2,378小時(83%)用在了運輸作業上。
為執行計畫需要將大量的燃料、炸彈和零備件存放在中國成都前方基地。準備進行轟炸的B-29先得執行運輸任務,僅攜帶燃料(每次飛行攜帶7噸燃料)飛越駝峰到達中國成都,為了準備一次對日本的轟炸,要飛越駝峰航線六次。在執行運輸任務的過程中,飛機和人員都有損失,也減少了發動機和機身的使用壽命。
C-87在四川新津機場C-87在四川新津機場
為了運輸燃料,還使用了兩種B-24重型轟炸機改裝的運輸機,一種是C-87,另一種是C-109燃料運輸機。也有許多炸彈和燃油是B-29自行運輸到中國的,執行燃料運輸任務時B-29可在彈艙內加裝兩個巨大的油箱,每架飛機可以裝3萬升。
總之,羅斯福總統希望1944年1月前開始轟炸日本的願望,只能延遲到1944年5月後才可以執行。

計畫執行

按照計畫,在日本本土攻擊的主要戰略目標為:
轟炸航線示意圖轟炸航線示意圖
九州島佐世保等地的海軍基地,八幡鋼鐵廠(八幡制鐵所年產225萬噸軋鋼,占日本年產量的24%),小倉兵工廠,長崎大村市的兵工廠等。
在中國戰場上的主要戰略轟炸目標為三處,預備目標一處:
1、鞍山昭和制鋼所,該工廠是當時日本侵略者的第二位大型鋼鐵工廠,它每年為東北、朝鮮、日本國內提供125萬噸工業及軍工所需的鋼材,該廠年產焦炭達三百七十九萬三千噸,占全日本年產焦炭的三分之一。
2、開灤煤礦秦皇島碼頭,這是當時日本煉焦煤的主要產地和出口港。
3、大沽海港,這是當時大同陽泉井陘煤礦和華北礦石及太原龍煙等鋼鐵產品運往日本的主要港口。
預備目標一處為天津鐵路調車場。這是日軍在華北與東北的主要交通樞紐。
以成都為基地執行的轟炸任務主要有:
1、1944年6月15日夜轟炸日本九州八幡制鐵所。執行任務的B-29在6月15日之前全部飛抵成都,其中第40大隊降落在新津機場,第444大隊降落在廣漢機場,第462大隊在邛崍機場,第468大隊在彭山機場。共有92架飛機從印度起飛,只有79架抵達中國,一架在途中墜毀,另外的由於故障退出。
四川廣漢三水機場上的444大隊B-29四川廣漢三水機場上的444大隊B-29
15日下午4:16,4個B-29大隊開始起飛,共出動75架B-29。起飛後不久就有4架由於機械故障被迫返回。
成都時間晚上11:38,第一架B-29飛抵目標上空,發出無線電信號“貝蒂”,意義是“已投下炸彈,雲量小於 5/10”。但是這些轟炸機只有47架轟炸了預定目標,15 架B-29進行了目視轟炸,其餘32架依靠雷達轟炸。只有一枚炸彈投到目標區附近,炸毀了一個發電廠。八幡市的小倉兵工廠和其它一些工廠建築遭到輕微破壞,鋼鐵業沒有受到實質性損失。
轟炸結束後,1架B-29轟炸機在返航途中墜毀,機上人員全部犧牲;1架B-29轟炸機在返航途中通過日軍控制區上空時,被地面防空炮火擊中墜地。6架因為機械故障拋棄了炸彈,2架轟炸了備選目標,5架錯過投彈時機。B-29一共損失7架,其中一架被擊落。
大約有12位報紙和廣播電台的記者跟隨採訪此次飛行作戰。雖然此次空襲對日本造成的損失微不足道,但是中美媒體仍然把這次行動描繪為偉大的勝利。美國媒體說這次繼1942年4月杜立特航空隊空襲日本以來,第一次對日本的轟炸,中國媒體說這是對日本人轟炸重慶的復仇。
2、1944年7月7日,在桑德斯準將指揮下,18架B-29轟炸了佐世保、長崎、大村和八幡的目標。
3、1944年7月29日,起飛72架B-29轟炸機,轟炸日軍在中國東北的鋼鐵基地——鞍山鋼鐵廠。60架B-29轟炸機在13時過後不久,轟炸了昭和制鋼所;17時零5分,又有6架B-29轟炸了鞍山,一部轟炸了大連;夜間23時30分,B-29、B-25計20多架對鞍山再次進行了轟炸。
遭B-29轟炸後的鞍山昭和鋼鐵廠遭B-29轟炸後的鞍山昭和鋼鐵廠
7月29日這一天,B-29轟炸機三次襲擊,鞍山昭和制鋼所內被命中200公斤類型的炸彈95顆,煉焦爐、燒結爐及附屬設備和鐵路、通信均遭破壞,修復需1個月以上的時間,廠內被炸死約100人,炸傷約170人。當時該廠每年預定生產鋼為125萬噸,經此轟炸,約減產30萬噸。
B-29損失5架,3架墜毀於中國,兩架墜毀於印度。
轟炸鞍山日軍鋼鐵廠後返航的B-29轟炸機(編號42-6351)在新津機場附近墜毀。
4、1944年8月10日夜, B-29轟炸了長崎。
5、1944年8月4日13時50分,B-295架,轟炸鞍山、本溪
6、1944年8月20日, 61架B-29轟炸機,轟炸日本九州島的軍事基地和工業設施等目標。這次轟炸代價慘重。第462大隊大隊長理察·卡邁考的座機被高射炮火擊中導致機身前部起火;第94中隊中隊長羅伯特·S·克里斯凱爾斯的座機被川崎Ki-45型雙座日本飛機撞上,飛機隨即開始激烈旋轉,他的機組人員當場全部陣亡,日本自殺式飛機擊中克里斯凱爾斯的飛機後,向上反彈又猛撞到了歐納斯·H·史迪芬所駕駛的飛機上,飛機隨即墜落。當天在目標區域被擊落的四架B-29轟炸機中,只有18人生還。
7、從開始執行“馬特霍恩”計畫以來,暴露了許多保養和後勤問題。阿諾德將軍決定由柯蒂斯·李梅將軍來取代烏爾夫。李梅將軍曾統帥第八航空隊的305轟炸機大隊,在新概念和新戰術的實驗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當時阿諾德說,“我也同樣尊敬烏爾夫,但李梅指揮的許多成功的行動使烏爾夫顯得非常業餘”。
1944年8月29日,從印度轉場成都各機場的B-29共為115架,當天起飛108架,其中95架由李梅率領到達鞍山。這是一個嚴重違犯軍紀的事件,美軍不容許轟炸機司令部司令親自率隊執行任務。但是李梅堅持“追求真相”,他要親自了解日本戰鬥機飛行員在對付沒有護航的轟炸機時到底有多大的能耐。
90架B-29對鞍山制鋼所投下了爆破炸彈207噸,另5架轟炸了瀋陽鐵路調車場,其它B-29轟炸了大連和本溪。
8、1944 年9月8日10時30分,第20轟炸機司令部李梅將軍率B-29共95架轟炸了鞍山、本溪鋼鐵廠(轟炸本溪的為8架);B-29損失4架。
日軍利用9月8日當晚B-29剛降落於成都附近的新津、彭山機場,尚未完全飛回印度的機會,組織重轟炸第60戰隊8機,輕轟炸第16、90戰隊各5架,從山西運城機場冒著夜雨,以單機跟進的方法,於9月9日3時30分到達新津、彭山機場進行偷襲轟炸。
9、1944年9月24日,起飛72架B-29轟炸機,轟炸日軍在鞍山、瀋陽、大連等地的軍事及工業目標。
10、1944年9月26日,117架B-29轟炸機與1架偵察機集結於成都地區,起飛109架,其中88架直接轟炸了鞍山、本溪的鋼鐵廠,其它分別轟炸了大連、瀋陽等地。這次轟炸B-29損失了1架。
1944年10月5日,裝備雷達的P-61夜間戰鬥機第426、427夜戰中隊被派往中國重慶,擔負為返航的B-29在著陸階段,防備尾隨偷襲的日本飛機的任務。 1944年10月29日晚,取得第一次勝利,擊落尾隨偷襲的日本飛機一架。
11、1944年10月25日,對九州大村飛機廠進行轟炸。
12、1944年11月11日,起飛95架B-29轟炸機,原計畫繼續轟炸九州大村飛機廠,因受颱風影響,其中61架奉命改航轟炸南京。其餘飛機因未收到無線電訊號,仍按計畫轟炸了九州島大村的軍事目標。
13、1944年11月12日,起飛109架B-29轟炸機,再次轟炸了日本九州島大村的軍事目標。
14、1944年12月7日,原訂12月初轟炸日本長崎縣的大村空軍基地和工廠,由於天氣一直不好,改為攻擊瀋陽的日軍航空工廠。
這是第58重轟炸機聯隊抵達中緬印戰區作戰之後的第19次轟炸任務。第40轟炸機大隊派出27架B-29由新津起飛,第444大隊29架由廣漢起飛,第462大隊25架由邛崍起飛,第468大隊31架由彭山起飛,總計108架B-29轟炸機B-29轟炸機群91架於10時到達瀋陽,除轟炸了飛機工廠及其鄰近的兵工廠以外,還轟炸了瀋陽南站的調車場,共投下了炸彈262噸。
在這次任務中,共損失了7架B-29,其中4架確認被日機所撞落的。其中包括第40大隊編號42-63363則在中途遇到意外而失事,組員則得到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救援。另外,第468大隊編號42-6389的B-29則在返航期間撞山失事,人員全部殉職。同一大隊一架編號42-63395的B-29則於返回彭山基地時在跑道上墜毀。
墜毀在新津韋陀堂的B-29轟炸機機尾墜毀在新津韋陀堂的B-29轟炸機機尾
15、日軍在武漢地區的機場網,既妨礙我空軍在川、鄂、陝向東出擊的去路。又是日軍夜間襲擾我成都B-29基地群的重要出發地。1944年12月18日中、美空軍出動B-29和P-51P-40上百架,對漢口日軍基地進行了大規模轟炸。日軍儘管事先得到情報並調集侵華戰鬥機部隊主力迎戰,但依然遭到毀滅性打擊。日軍絕大部分戰鬥機都在此役覆滅。
這和11月11日轟炸南京一樣,是兩次為陳納德指揮的第14航空隊執行的計畫以外的轟炸行動之一。李梅將軍在戰後撰寫的回憶錄中表達了對史迪威和毛澤東兩人的讚美,但是在該書第351頁上提到了對陳納德的看法: “……我還記得在成都,我應陳納德的要求而派遣飛機執行任務。他老是令人煩惱地要我為他做事。我對南京和漢口分別下達了攻擊命令。我們用燃燒彈的攻擊南京的倉庫供給設備,在漢口攻擊船塢和貯存設備。由於陳納德在最後時刻要求改變攻擊時間致使整個任務變得一團糟,……我們的機組人員無法將炸彈依照順序投放,使得主要目標區域煙霧迷漫而影響投彈效果,此外……”
16、1944年12月21日,從成都地區共起飛B-29飛機49架,轟炸瀋陽的為40架。目標仍是鐵路調車場與東塔的飛機工廠和兵工廠。
到1944年底,由於事故、敵防空火力、以及日機攻擊成都前進基地所造成的 B-29 損失已達147架。
1944年後期,使用中國基地對日轟炸所需人力物力代價已顯得很昂貴。12月,參謀長聯席會議決定逐步中止“馬特霍恩”計畫,第 58 聯隊將轉移到馬里亞納群島新奪取的基地中去。
17、1945年1月15日,第58聯隊從中國起飛,執行了最後一次任務,目標位於台灣。2月,第58聯隊撤回到印度的基地準備飛往馬里亞納。之後第14航空隊第308轟炸大隊,裝備B-24D型飛機,1945年2月10日移防四川新津,直到戰爭結束。

計畫結果

截至1945年1月,B-29從加爾各答起飛到成都加油、掛彈,或直接由成都起飛,對日本九州、本州西部、沖繩、中國台灣、鞍山、瀋陽等地的鋼鐵廠、飛機製造廠、煉油廠、交通樞紐和港口進行了多次轟炸,總計投下了炸彈3623噸。由於從成都起飛的B-29飛機只能到達日本西南部,無法轟炸東京大阪等日本大城市,所以美軍對日本本土只進行了十次空襲,投彈僅800噸,難以擴大轟炸效果。
“馬特霍恩”計畫行動期間,B-29共進行了3,058架次的出擊,執行了49次不同的任務,卻只投下了10,000噸炸彈。儘管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對日本只造成了一些無關緊要的損失。
在戰後的回顧中,“馬特霍恩”計畫被認為是失敗的。原因在於:
行動的補給問題始終沒有得到有效解決,所有任務所需的燃料、炸彈、零備件都需要飛越世界上最困難的航線,穿越喜馬拉雅山脈運抵成都地區,不能滿足持續戰略轟炸的基本需求。
成都基地太靠近中國西部,B-29的最大作戰半徑只能涵蓋日本最南部的九州島,無法縱深轟炸日本的心臟地區,對日本造成的損失很有限。
但是,作為第一次戰略轟炸日本的行動,“馬特霍恩”計畫有它無可替代的意義:
因為計畫不成功,促使美軍攻占馬里亞納群島,並在群島上構築一系列機場,最終利用這些機場對日本進行大規模戰略轟炸和封鎖作戰,導致日本的最後崩潰。
“馬特霍恩”計畫的執行,讓美軍取得了大量使用B-29型飛機的經驗,包括如何在起飛階段,高速低空平飛,增加發動機散熱,避免發動機起火;如何使用“盒形”密集編隊,增加抵禦截擊飛機的能力;如何協調起飛的若干大隊等。使對日本進行大規模戰略轟炸得以順利執行等等。
在二戰後,阿諾德將軍曾多次強調,“因為空襲的確造成了日本的較大損失,而且日本內心已經對空襲產生了恐懼感,空襲摧毀了日本的生產能力,也摧毀了他們繼續抵抗的意志”,所以日本才不得不投降。他說,這些空襲“就是以不進攻日本本土而擊敗日本為主要目標的”。阿諾德將軍不認為核子彈日本投降的直接原因,他認為核子彈的投放只是日本決定投降的一個因素。他認為核子彈給了日本天皇“一個留面子的機會”。
“馬特霍恩”計畫之後從1945年1月至8月,美軍對日本本土的空襲,共出動各種型號飛機33041架次,其中B-29轟炸機1.5萬架次,投彈16萬噸,有98個日本城市遭到轟炸,其中主要大城市的城區被燒毀面積均在50%以上。
軍工生產方面煉油工業產量下降83%,飛機發動機產量下降75%,飛機機身產量下降60%,電子設備產量下降70%,飛機月產量從1944年的2340架下降到1945年8月的200架,降幅達91%。
1945年3月日本石油儲備僅四十萬噸,美軍第315轟炸機聯隊對日本煉油廠和油庫進行了重點轟炸,共投彈9100噸,至8月,日本煉油能力下降80%,石油儲備在轟炸中被焚毀近六萬噸,日本的戰爭潛力遭到了沉重打擊,經濟幾近崩潰。美軍戰略轟炸,直接動搖了日本維持戰爭的根本基礎。
從3月27日開始到8月15日,美軍又實施“飢餓戰役”,出動B-29轟炸機1528架次,布雷12053枚,其中磁性水雷4900枚、音響水雷3500枚、水壓水雷2900枚、低頻音響水雷700枚(美國海軍出動的飛機和布設的水雷未計在內),所布水雷共炸沉炸傷包括海鷹號航母等65艘軍艦在內的670餘艘船隻。日本的海運幾乎中斷,不但國內的物資無法流通,維持戰爭所急需的石油、煤炭、糧食等戰略物資供應近乎中斷。
軍工企業由於原料斷絕,紛紛停產或關閉;日軍大批飛機、艦艇由於燃料極度缺乏而被迫停飛、停航,連沖繩戰役時,日本最大的戰列艦大和號出航,也只能攜帶一半的燃料。
由於航運中斷,250萬噸大米堆積在朝鮮港口,而日本國內的糧食供應卻極其困難,因為要優先保證軍隊需要,廣大平民糧食配給降至最低限度,食不果腹,終日在飢餓線上苦苦掙扎。
因此,即使沒有核子彈轟炸,日本已經在B-29型飛機的攻擊下難以再進行戰爭。一種型號的飛機,最終壓倒一個國家,這在歷史上還是第一次。而所有這些,都開始於“馬特霍恩”計畫。
“馬特霍恩”計畫的指揮者之一,海伍德·漢塞爾少將如此評價該計畫:從軍事行動的角度看它(馬特霍恩)並不成功,你不能通過駝峰航線向B-29提供足夠的物資來完成一次成功的轟炸戰役;但從戰略效果的觀點看,它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