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斑竹林為川西平原腹心地
川西過去多指成都、綿陽一帶。現在多指四川阿壩州甘孜州等地區。川西地區自然風景優美迷人,九寨溝、黃龍、臥龍自然保護區、四姑娘山、米亞羅紅葉風景區、九曲黃河十八彎等風景名勝都位於川西地區。是旅遊和戶外的理想去處!川西壩子,多出現於文學作品中,實際上就是指成都平原。 歷史上的“川西”指的是四川盆地西部邊緣地帶,不包括盆地再往西的高原和山地,即今天的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和甘孜藏族自治州。川西壩子,有“小江南”的美稱,因其獨特的自然地理條件孕育了獨特的人文景觀和風俗習慣,這點在現代作家李頡人的《死水微瀾》中有詳盡具體的描述。 成都平原發育在東北-西南向的向斜構造基礎上,由發源於川西北高原的
岷江、
沱江(綿遠河、石亭江、湔江)及其支流等8個沖積扇重疊聯綴而成複合的
沖積扇平原。
成都平原地表鬆散,沉積物巨厚,平原中心地帶沉積物厚度達300m,第四紀沉積物之上覆有粉砂和粘土,結構良好,宜於耕作,是四川省境內最肥沃土壤,海拔450~750米,地勢平坦,由西北向東南微傾,平均坡度僅3‰~10‰,地表相對高差都在20米以下,有利於發展自流灌溉,減少人力資源。
氣候
成都平原氣候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年均溫18℃左右。年均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年雨天平均約300天,多霧,是中國陰雨天氣最多的地區之一 。但因平原鄰近川西高原山地,深受山地下沉的冷空氣的影響,加之平原河水大多來自西部高原山地的冰雪融水,同時,平原上地勢低洼的古河道地區,地下水位高,土壤冷濕。故
成都平原無論氣溫、水溫和土溫均較低,熱量條件較之
四川盆地其他地區稍為遜色。
農業狀況
雙流縣位於川西平原
水利成都平原農田水利十分發達,遠在公元前250年的秦代就修建了舉世聞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引岷江水灌溉平原上廣大農田,成為四川省種植業發展最早的地區之一。近50年,經過不斷的治理改造和擴建,
都江堰灌溉面積增加了3倍,灌溉面積達53~67萬公頃。 農產 成都平原耕地集中連片,土壤肥沃,河渠縱橫密布,屬典型的水田農業區,農作物一年兩熟或三熟。是中國重要的水稻、棉花、
油菜籽、
小麥、
柑橘、
柚子、
油桐、茶葉、藥材、蠶絲、香樟產區,向有天府之國美稱。其中水稻、小麥和油菜,產量高而穩定,常年提供的商品糧、油分別約占四川全省的1/5和2/5,是四川和全國著名的商品糧、油生產基地。養豬水平居全省前列,是四川生豬基地。
川西平原是中國最富饒的
平原之一,其物產之豐富,土地之肥沃,可以與珠江三角洲,東北嫩江平原相媲美。歷史上,由於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作用,,川西平原數百萬畝良田基本實行了自流灌溉,無以計數的密如蛛網的乾渠、斗渠、溝渠、毛渠,把岷江之水送進平原的任何一個角落,在田間地頭只要用鋤頭輕輕一刨,水就可以流進長滿嫩綠禾苗的田裡。由於這裡氣候溫和,水旱不憂,使川西平原的
土壤十分肥沃,捏一把在手,黑而發亮,仿佛能捏出油來。有一句形象的說法是,在川西平原,往地里插一隻
筷子也能長出綠葉來。
正因為有這樣優越的自然地理條件,使這裡享有“天府之國”的美稱,這裡世世代代農業發達,土地精耕細作,物產豐富,生活生存條件十分優越,所以,人們常常把
成都與中國第一休閒城市——
杭州相比,這裡人們的休閒和享受程度,讓全國許多城市的人們十分的羨慕。
然而,隨著中國
經濟的高速發展,人們在致富奔小康,享受現代化帶來的種種好處的同時,也在品嘗著它帶來的惡果。川西平原大量十分肥沃的良田耕地被占用,變成了城市的“水泥森林”和廠房,雖然近年來,政府實行“三個集中”和“土地整理”,拿出了部分土地指標,但仍然擋不住土地總面積急劇減少的現實,大量良田耕地被占用已達到觸目驚心的程度。
川西平原良田
耕地是大自然億萬年造化留給人們的財富,是子子孫孫賴以生存的基本條件,它正在人們(尤其是各級地方政府)的瘋狂下大量流失。尤其是川西平原由於人多地少,人均占有耕地僅0.67畝,遠遠低於
聯合國糧農組織規定的最低人均占有耕地警戒線。中國現在耕地形勢十分嚴峻。國土資源部徐紹史部長在全國國土資源法律知識電視電話會議上公布了這樣一個數字,截止到2006年,全國的耕地面積為18億2700萬畝,人均只有1.39畝,距離中央規定的18億畝耕地紅線只有一步之遙,稍一失控,土地
底線就會被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