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藏寺(馬營寺)

靈藏寺

馬營寺一般指本詞條

靈藏寺亦稱“林藏寺”、“馬營寺”。位於川口鎮南30.5公里處,在今馬營鎮北1華里的馬營陽坡。據傳古址在 靈藏寺馬營寺爾莊,。明永樂年間,宗喀巴大師弟子釋迦也失(公元1352年一 1435年)去京,途經今民和地區,傳播格魯派教法,建成靈藏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靈藏寺
  • 亦名馬營寺
  • 古址:友情營寺爾莊
  • 現址川口鎮南30.5公里處
基本概述,歷史沿革,寺內活佛,人文景觀,寺內佛經,寺內佛像,

基本概述

今民和縣巴營鎮北山坡下的靈藏寺,亦名馬營寺,古址在友情營寺爾莊,亦為大慈法王釋迦也失去京途經該地時所建,在蛤代住持見衰落雍正年間革除禪師名號。《河州志》稱,清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有僧44人,有都綱,至康熙後期,僧人減至22人。但香糧地一直甚多,分布在今馬營、轉導二鄉的10多個村莊。寺內還供有從內地請來的金字《大藏經》,以及當年明成祖遣楊三保赴藏所賜贈的佛像、法器、袈裟等物。色拉寺建成後,釋迦也失任首任堪布,主持寺務。明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他傳達室位於法王達傑桑布,自己不顧年邁和路途艱險,再次跋山涉水往京城覲見明朝皇帝,駐錫法淵寺。宣德帝命成國公朱勇和禮部尚書胡持節冊封他為“萬行妙明、真如上勝、清淨般若、弘照普應(《循化廳志》作“宏照普慧”) 、輔國顯 教至善大慈法王、西天正覺如來自在大圓通佛”,簡稱“大慈法王”,藏語作“絳欽曲結”,是為以後對他的通稱。釋迦也失第二次去北京,途經今青海民和縣轉道貌岸鄉的宗摩卡地方,授記弟子釋迦崔臣在此建一寺院,取名丹曲塔爾林寺,意為“聖法解脫洲”。明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釋加也失在京圓寂,終年84歲,其弟子索南喜饒和僧格桑布等奉明宣宗之命,將釋迦也失遺體送往西藏。《安多政教史》載,當靈車抵宗摩卡地方時,不能前行,遂在丹取塔爾林寺修靈塔供奉,在此基礎上發展成後來的靈藏寺。主體建築有四大金剛殿、太子佛大殿、都綱尚書院等。《河州志》載弘化寺在清代有佃55人,香火地百頃余,建築壯麗,金碧交輝,有官軍55名守護,張星吉藏卜賜以藝襲都綱,總理政教事宜。其都綱一職,歷代由張家長子繼承。該家族占有耕地2000餘,分布在今工和縣的馬營、轉達導及甘肅永靖縣孔家寺帶,一直延續到公元20世紀中葉。該寺於清同治年間焚毀,後重建,規模不如從前。公元1958年有僧18人。 現有6人主要建築為經堂和活佛囊欠,規模不大。寺藏有明廷給該寺太子佛的輥鈿床、“都綱之印”、寫有“永垂福庇”字樣的木匾以及明代的經板、大子佛骨等文物。《循化廳志》云:“河州口內外寺院多屬番僧,當時所收番糧,即為齋僧災害用,各照度牒名數分領口糧、衣單,由廳給者凡二十一處。”當時,弘化寺即屬河州口內外寺院,附近藏族稱之為“弘化族”(或作鴻化族),僧源以藏族為主,近代民族成份變化甚大,活佛多為漢族世紀。如年代有活佛1人,名米尕藏,公元1916年生;現住寺活佛米泰公元1939年生,甘肅永靖縣段嶺鄉人,均為漢族。公元20世紀50年代有殿堂13座,僧舍120院,多為樓房,共420多間,擁有土地千餘畝、巴牛等牲畜近5000頭(匹),且有雄厚的商業資本,全寺歌功頌共有僧侶500餘人。現有大小經堂、釋迦佛殿、護法殿、馬首金剛殿、轉達經輪房等主要建築,並有佛塔21座,寺僧共132人。該寺原有大小活佛13名,其中地位較高的有代瑪堪欽、德吉、堪欽3個轉世系統。代瑪堪欽系統以寺院的創建者元登巴為第一世,共傳15 世。其第十三世名江永洛桑嘉措,是不位很有遠見的活佛,他學習北京等地街道建築方式,在故鄉改造溪水,整治河床,修築河堤,重新規劃道路和居民建築,重修寺院圍牆、山門,並從西寧
靈藏寺
走進寺廟
靈藏寺
正在載入展開全文
正在載入載入更多
查看更多
打開百度App閱讀全文
猜你關注
廣告
猜你關注
廣告
以上商家均已加入百度信譽V保障計畫
分享你的世界
我要說
詞條目錄
  1. 百科名片
  2. 基本概述
  3. 歷史沿革
  4. 寺內活佛
  5. 人文景觀
  6. 寺內佛經
  7. 寺內佛像

輕觸這裡

關閉目錄

參考資料詳情
    關閉
    靈藏寺(馬營寺)
    觀音樓
    靈藏寺(馬營寺)
    靈藏寺
    湟中馱運來樹苗,在玉樹、稱多等地試種,使拉司通道路兩旁綠樹成蔭。他還從北京請來工匠,就地燒制磚瓦、石灰,培養當地技術人材。在寺內,他擴建經堂,新建辯經院,創辦“吉索”、“拉斯吉索”、“霍倉吉索”、“公巴遜”等4處商號,每處定員10人,往返於康藏、內地發展商業,積累財資,在解放前很有影響。舊時,拉布寺還以活佛中選任,拉布寺還以有嚴密的寺院組織出名,全寺設總法台(赤哇)1名,從寺內活佛中選取任,總攬全寺政教事務。總法台與其他活佛和本部落百戶、副百戶組成赤哇會議,是全寺最高權力機構。下設僧官、總管家、堪布、翁則、百班(兼任百戶)、血索等,分別掌管寺規的執行、經文的學習領誦及經商事宜等。全寺每擴分別於正月、二月、四月、臘月舉行四次大型集會,稱之為“觀經會”,如此。
    靈藏寺(馬營寺)
    靈藏寺

    歷史沿革

    靈藏寺鼎於明代,住持僧世襲禪師,按明制禪師給敕命、銀印、秩正六品。自清以來,日見衰落,至雍正時,革除禪師。《河州志》稱,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寺僧44人,有都鋼,至康熙後期,僧人減至22人,但該寺仍有經濟實力。其香糧地甚多,主要分布在今馬營鄉的佳仁坪、沈家、宋劉家、陳韓家、段馬家、孟家溝以及轉導鄉的轉導、胡家、涵坊坪、尕貢、長關、蕭家、曲十溝陽山等村。清末該寺焚於兵燹,從此一蹶不振。五十年代僅有寺房數間,僧徒6人。1967年拆毀,1983年批准開放,重建殿堂3間,僧舍9間。由一還俗僧住守,名趙去成。周圍皆回族,香火不盛,信徒主要來自轉導鄉甘肅等地。現寺藏清代都綱印1枚。
    靈藏寺(馬營寺)
    靈藏寺

    寺內活佛

    靈藏寺還有許多來自其它寺院的活佛,如賽赤活佛來自今黃南州尖扎縣的德千寺;卻藏活佛本為互助佑寧寺五大囊活佛之一,是互助卻藏寺、化隆夏瓊寺、湟源扎藏寺、海西都蘭寺等寺寺主;關嘉活佛的本寺是貴德縣郭密卻典格寺(亦名白馬寺);西納活佛源自西納喇嘛,是湟中西納寺寺主;米納活佛是貴德縣乜納寺寺主罩倉活佛來自樂都縣瞿曇寺等等。靈藏寺正是通過這些活佛,與各寺緊密聯繫,使格魯派得到發殿。靈藏寺作為青海最大的格魯派寺院,開設有顯宗、密過、時輪、醫明四大經院和宗教舞蹈學院,其不經制度最為完備,在格魯派寺院中具有導向作用。從明朝萬曆四十年(公元1612年)起,靈藏寺每年於農曆正月、四月、六月、九月舉辦四次全寺性的法會,稱之為“四大觀經”會。此外,有一些小型的法會和年終稱作“送阿依班瑪”的驅瘟迎新活動。主要法會上舉行跳欠、曬佛、亮寶、轉金佛、展出酥油花等傳統的宗教活動,亦有較大影響
    靈藏寺(馬營寺)
    靈藏寺

    人文景觀

    通天河東,拉布曲水之濱,西負約,東帶小溪,南北長里許,東西二百步,有千佛閣,南北長二十五間,中供大 小佛、菩薩三千尊,皆銅鑄,鎏以金。有護法殿,中供韋陀銅像,高三丈余,穿軒(王逸《楚詞注》:軒,樓版也)而立,自頂至腦在軒上,自腹至瞳在軒下。有陰司,中立泥塑胡鬼,面目猙獰,手執蒺藜、五爪、繩索之類,森然欲搏人。門楣之間,懸古甲胃、弓矢刀劍、戈矛之屬。又有一樓,高約五丈許,門楣之間,懸古甲骨文,四壁塗以丹,四面包檐這下,有棕色樓緣一層,皆攢木枝,截齊而露其端於外者;椽上有鎏金銅牆鐵銅盤,四面各八枚;屋上則金頂輝煌,風鐸琅(各族寺院經堂建築之制其外表大略同此)。由正門入樓下,四壁皆供佛像,殊苦黑暗,唯心史觀見錯燈明滅而已。中樓有世物,金光燦爛,空軒而上,猝不放其為何 物。卻出,從旁小門登入樓,至中門,朱戶金鎖,門匡皆金飾,入則欄桿前橫,蓋樓寬五間,深五間,最中五間,無樓版,環以欄桿,有鎏金世橫,蓋樓寬自地上出,嵌以寶石,維也納以色帛,塔頂以木作偃月承日狀,飾以汞,樓下所見金光燦爛者,即塔之下半也,塔左右有兩甬。欄村上後,中一間環以木柵,上有一天井,以通光線,窗寮嵌以玻璃,棼下承以錦繡(仰而諦視,乃御賜袞龍黃緞袍料)。 中柵有鎏金銅牆鐵壁轎一,轎柱及楣牙間,比重虬龍,空轉承接,張牙舞爪,中供木雕佛像一,金面金袍趺坐;轎前有香案,案上供張金幾、銀幾、金山、銀壺、銅壚、洋燈、爵之類;左右有大繡花磁瓶各四,中插石制花卉如意、貢香之類,共值數千金。樓後楣下,通懸五色帛,織成漢字《心經》,每方二字。傍樓後牆,以木為格,中一間,供古董鯛菩薩三十六尊,左右各二間。,供金佛各五百尊樓左右,閣庋經卷,卷襲以色幣,上充棟宇。欄桿前中一間,有鈾制花門,鎏以金,中門懸大銅鋮一;門前左右,有長几,几上黑暗淨水、銅孟及鐙、壚百餘枚。幾前樓版,以僧稈朝夕膜拜摩掌之故,光明濃瀏,履之欲跌。其餘僧徒工所居,穿廊連廡,層樓復閣,幾於千門萬戶,不能名狀雲。寺有前清同治十二年,西寧辦事大臣錫英所贈匾額,曰普濟寺;又有御小金匾,在最暗處,僅辨同治三年數字而已。
    靈藏寺(馬營寺)
    人文景觀
    靈藏寺(馬營寺)
    靈藏寺

    寺內佛經

    漢譯佛經中約有100多部陀羅尼經和咒經,其中東晉帛屍梨蜜多羅譯的《大灌頂經》12卷,初唐阿地瞿多譯的 《陀羅尼集經》12卷,屬於陀羅尼和真言的彙編性質。在此期間,印度、西域來華的譯師和高僧也多精於咒術和密儀。據佛書記載,西晉永嘉四年(310)來洛陽的佛圖澄“善誦神咒,能役使鬼物”約於北涼玄始十年(421)至姑臧的曇無讖“明解咒術,所向皆驗,西域號為大神咒師”。北魏永平初來洛陽的菩提流支也“兼工咒術”,“莫測其神”。中國高僧玄奘、義淨等也都傳譯過密法。以上後世稱為“雜密”。但在中國弘傳純粹密教(“純密”)並正式形成宗派的,實始於善無畏、金剛智、不空等。唐開元四年(716),印度密宗高僧善無畏攜帶梵本經西域來到長安,深受玄宗禮遇,被尊為“國師”。開元五年起,先後於長安洛陽兩處譯出密教經典多部。其中最重要的是於洛陽大福先寺由其弟子一行協助譯出的《大日經》7卷,後成為密宗的“宗經”。一行親承講傳,又撰《大日經疏》20卷、《攝調伏藏》等。他們傳授以胎藏界(理)為主的密法,是為中國密教正式傳授之始。善無畏著名弟子除一行外,尚有溫古、智儼、義林和新羅的元超等。唐開元八年(720,一說七年),南印度密教高僧金剛智經南海、廣州抵洛陽,大弘密法。金剛智於開元十一年至十八年,先後在長安資聖寺、大薦福寺譯出《金剛頂瑜伽中略出念誦法》等經軌4部,7卷 。其弟子不空曾奉師命赴獅子國(今斯里蘭卡)學習密法,回中國後先後在長安、洛陽、武威等地譯出《金剛頂經》、《金剛頂五秘密修行念誦儀軌》等11部,143卷。《金剛頂經》後亦為密宗所依的主要經典。他們的傳授以金剛界密法(智)為主。不空著名弟子有金閣寺含光,新羅慧超,青龍寺惠果,崇福寺慧朗,保壽寺元皎、覺超,世稱“六哲”。而以惠果承其法系。惠果曾任代宗、德宗、順宗三代“國師”。其弟子有爪哇僧辯弘、日僧空海等。《大日經》主要講述密教的基本教義、各種儀軌和行法、供養的方式方法。《金剛頂經》以大日如來為受用身,宣傳“五佛顯五智說”,所謂“五佛顯五智”是中央大日如來佛的法界體性智,東方的阿閦如來的大圓鏡智,南方的寶生如來的平等性智,西方的無量壽如來的妙觀察智,北方的不空成就如來的成所作智。其中最重要的是法界體性智,除了法界體性智外,其餘四智都是唯識所轉,採納了瑜伽行派的“轉識成智”的思想。《金剛頂經》出現以後,密教被稱為金剛乘。其後從金剛乘中又分出一支稱俱生乘或易行乘。這派經典多用孟加拉地方語言寫作,其中很多是導師所傳的歌訣,主張佛身四身說(法身、報身、應身和俱生身),宣傳自我是“與生俱有”(本性)的性質並是實現的目的,在實踐上重視導師的作用和秘密的儀式。
    靈藏寺(馬營寺)
    靈藏寺
    靈藏寺(馬營寺)
    寺內佛經

    寺內佛像

    公元1429年,永樂帝再次派出使者迎請釋迦益西。法王任命弟子達傑桑布為色拉寺代理住持,第二次前往北京。 由於路途遙遠,加之受沿途寺廟及信眾的請求進行佛事活動,還未抵達北京,永樂帝已經駕崩,其長子洪熙繼位,約一年又病逝。洪熙長子宣德執政當年,法王來到北京,他治好了明宣宗的重病,做法事為永樂帝及皇父祭祀薦福,在靈藏寺修建了喇嘛佛殿,在五台山修建了圓照寺,在青海修建了馬營靈藏寺,這成為歷史上格魯派在內地修建的第一批寺院。釋迦益西因想念根本上師(藏傳佛教僧人稱自己所投拜學法的喇嘛為根本上師)宗喀巴,向永樂帝提出返回西藏皇帝允準,並賜給黃牛80頭、綢緞數千匹和佛像幢幡、法器、衣服、金銀器皿等大量物品。1418年,釋迦益西回到西藏,首先去甘丹寺拜見了宗喀巴上師,向上師獻上永樂帝所賜的十六羅漢緙絲捲軸繡像(後被稱為“甘丹刺繡像”)、檀香木架的大帳篷、綴滿珠寶金銀曼陀羅(壇城)和大量的各色綢緞。在拉薩期間,與永樂帝互相致書問候,贈送禮品,一直未斷。公元1419年(永樂17年),釋迦益西遵照宗喀巴大師的諭示,以永樂帝為施主之一,興建色拉大乘洲,最初建成經堂大殿和兩個扎倉(僧院),釋迦益西自任寺主,永樂帝欽賜的藏文大藏經《甘珠爾》108函,旃檀木雕刻十六尊者像(後來被裝藏在按旃檀像塑的十六羅漢像中,故保存完好)、稀有珍貴的長短懸幡100幅等,均供奉在大殿中。釋迦益西還把自己從內地請來的用白檀香木製成的佛祖、十六羅漢居士(即羯摩札拉,為在家之人,相傳他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十六尊者的侍從)、和尚(相傳是唐肅宗邀請十六尊者訪問大唐的送信使者)等像作為胎藏,塑成奇異的香泥佛像,仍供奉在靈藏寺。
    靈藏寺(馬營寺)
    寺內佛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