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歷史沿革,行政區劃,上川口,史納,享堂,邊牆,東垣,山城,自然環境,位置,地貌,山系,河流,氣候,土壤,自然資源,礦產,林業,民族人口,戶籍人口,民族來源,文藝,民歌,曲藝,附長聯,文物,宗教,佛教,道教,伊斯蘭教,信條,三大節日,方言,
位置
青海省海東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川口鎮,總面積87.47平方千米。地形呈東面,西北較高,中間較低的三級階地。屬黃土高原的邊緣地帶。四季不甚分明。開發較早。歷史悠久,乃青海之門戶。轄享堂、史納、山誠、米拉灣、南莊子、川口、吉家堡、紅衛、東垣、邊牆、駝嶺、南山寺、牙合、果園14個村委會。明嘉靖十四年(1533年)築上川口堡,慣稱川口,屬碾伯縣轄。1931年建縣後設川口鎮,1958年與北山、馬場恆鄉合併成立紅旗公社,1962年分設川口公社,1984年復設川口鎮。地處湟水谷地,湟水河自西向東穿境而過。產業以商貿、運輸、建築和飲食服務業為主,農業以小麥、蔬菜種植為主。 蘭(州)青(海)鐵路、甘(肅)青(海)公路穿境。經濟較發達,年產值超過億元。境內有新石器山城遺址,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95年被授予“中國鄉鎮之星”稱號。
歷史沿革
西漢(公元前60-58年),在今下川口設立允吾(讀鉛牙)縣,上川口為其屬地。
東漢建武十一年(公元35年),隴西太守馬援率兵平河湟羌人之亂,在享堂築點將台。
東晉太元二十一年(396),南涼禿髮烏孤在史納築廉川堡。
明洪武四年(1371),元西寧州同知李南哥降明,授世襲指揮僉事,稱"土司",上川口為其封地。
明嘉靖十四年(1535)築上川口堡,其後兵備周京築烽墩。
明隆慶三年(1569),修築邊牆村一帶邊牆,底闊七尺,頂闊三尺,實台高一丈,垛牆四尺,共高一丈四尺。
明崇禎十七年(1644),李自成軍賀錦部朱永福進軍上川口,土司李天俞抵抗失敗,土司衙門被毀。
清順治二年(1645),李天俞歸附清朝,英親王(阿濟格)命其安撫河西各。
土司暨番族從順,嗣後授世襲土司指揮同知。
清雍正十一年(1733),老鴉峽道路初通,僅供單人行走。
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重修享堂木質握橋,兩岸建有牌坊,上書“浩門通衢”,“河湟鎖鑰”八字。
民國二年(1913),碾伯縣老鴉峽外地區劃為上、中、下各七堡,上川口為上七堡之一,稱上川口堡.。
民國十四年(1925),瑞典人安特生來川口,在邊牆村發現“馬廠塬遺址”。後安氏著《甘肅考古記》一書,向全世界介紹了"馬廠文化"。
民國十八年(1928)大旱,全年未降透雨,又加兵亂,莊稼收穫無幾,餓死人不少。
民國十九年(1930)四月一日,建立
民和縣,縣府設在川口土司衙門,改上川口堡為川口鎮。十二月縣府遷往古鄯鎮,第二年又遷回。
民國二十四年(1935)八月,享堂至西寧公路通車。翌年,川口至西寧長途電話通話。
民國二十八年(1938)川口樓子溝石崖根(現水文站附近)湟水大橋興建,1941年竣工,1943年被洪水沖毀。
1942年享堂大通河鐵橋通車,1949年被八十二軍炸毀,並燒毀享堂物資,彈藥倉庫。
1949年九月二日,解放軍一野第一兵團屬六十二軍185師進駐川口,九月八日民和縣人民政府成立。
1953年11月川口鎮人口(兩街一鄉,不包括機關居民)為1833戶,10103人。
1968年川口至山城石拱橋通車。1969年川口至史納湟水水泥拱橋建成。
1970年冶金部在史納籌建民和鎂廠,1973年建成。
1982年7月,全國第三次人口普查,川口共有4176戶,24155人。
行政區劃
上川口
----從1535年築上川口堡算起,此名也有近500年。它地處湟水南岸,巴州河谷口。《碾伯所志》有"上川在所治東南,即上川口之川,入湟水。"此治將巴州溝河稱上川,隆治溝河稱下川。顧名思義,因地處上川之口處,故叫上川口,現在習慣上稱川口。
史納
----一說是土語的漢譯音,是楔子(楔形)的意思,因當地山形呈楔形。根據土族的形成約始於元朝,故此名不會早於元朝。另有一說"史納"來源於藏語(據李文實先生考證),原來史納北山(阿剌古山)曾被茂密的森林覆蓋,且多為針葉林,遠望黑黝黝的一片,故藏族人民便叫該地為石乃亥(即史納)。從歷史記錄和土,藏民族的分布來看,後一說較為可靠。
享堂
----位於湟水和大通河交匯處,西北靠阿拉古山。享堂原是供俸祖宗牌位年時祭祀的地方。在明朝英宗天順元年(1457)以前,土語叫"巴垣莊"(意即富饒的地方)。自葬土司李英為墓地,立神道碑及石人石馬,並設有祭祀的"享堂"。同時將這裡的土地分配給舍人(土司族屬)居住耕種,一方面承擔年時祭祀的庶饈儀物,一方面管理墓地。於是巴垣莊就成了李土司子孫祭祀祖先的地方,從而有了享堂之名。另一說:在唐朝擊敗割據青海東部和蘭州一帶的薛舉,迫他投降後,出現了"降唐"的名稱,同時,藏語稱峽口灘地為"祥塘"(享堂地處峽口),能種糧食的凹地為"向塘",所以享堂地名遠在唐朝時或更遠時就有於之相近的名稱。
邊牆
----地處湟水南岸,隔河與甘肅海石灣相望。明朝隆慶三年(1569)在這一帶地方修築邊牆,堵御當時盤居松山(甘肅永登縣東)的蒙古部酋賓兔南侵。由此已有四百多年。
東垣
----廣義是指從塔爾口子起,北沿湟水,南至回龍山根,東到馬場垣香水二台邊緣的這一塊平坦台地而言;狹義是僅指東垣大莊村落而言。按地貌來說,垣字應寫作塬,但現已習以為常。東垣大莊名稱見於《西寧府新志》,因此在1747年前便有此名。
山城
----隔巴州河與縣城中心相望。由於村南塬上有古城遺蹟,原叫西山城(因東垣建有東山城,明正德八年(1513)修築的軍事防守堡寨。
7、果園----在鎮治以南五公里,原系李土司的果園。
8、吉家堡----在鎮治以南二公里,是明初歸屬土司吉保的封地,其族人築堡而得名。
自然環境
位置
東經102°45ˊ20〃----102°54′42〃與北緯36°14′36〃―36°22′55〃之間。平均海拔1786米,最低處邊牆村海拔1725米,最高為阿拉古山海拔2423米,南北長約12公里,東西寬約7公里,總面積87.47平方千米。
地貌
地處湟水谷地地帶,南北兩山環抱,地勢由西向東傾斜。有山垣、丘陵、河谷、溝壑、漫灘的複雜地貌。屬黃土高原的邊緣地帶。全境內多是疏鬆的黃土層,由於地勢之差,土層薄厚不一。
山系
①阿拉古山----屬祁連支脈達板山向東延伸的余脈,從山腰到山根,由於被雨水沖刷和風化剝蝕,基岩裸露。
②回龍山----在湟水南岸,屬拉脊山向東延伸的余脈,海拔2377米,有三道溝壑,土層厚,在第三系紅土層之上的黃土層,最厚處可達200米以上,屬淺山區。鎮屬南山,寺牙合村高居山頂。
③羅家山----在湟水南岸,介於巴州溝和米拉溝之間,系拉脊山余脈,海拔2288米,羅家村在其東麓。
河流
①湟水----在川口境內流程約八公里,年平均流量每秒66.8立方米,年平均徑流17.94億立方米。年平均輸沙量2211萬噸。天旱之年,夏至以後有時會出現斷流。
②大通河----在本鎮流程約6公里,最大流量每秒1510立方米,年平均輸沙量367萬噸。
③巴州河----發源於東溝,西溝鄉拉脊山北麓,流經兩鄉後,在巴州境內匯合,鎮境內流程約6公里。最大流量每秒690立方米,年均輸沙量45萬噸。
④除以上三條河流外,另外還有被雨水沖刷而形成的8條間歇性河溝,即回龍山的頭道溝、二道溝、三道溝;巴州河谷內橫向的土路司溝、大槽溝、廟兒溝;湟水北岸的素得兒溝、嚴家溝、樓子溝等。
⑤七星泉----於鎮治南2公里,是古老的多眼噴泉,涌量充沛,水質清澈甘甜,泉水匯流成溪,俗稱"尕磨溝"。現為自來水的主要水源。
氣候
川口深居內陸,地處高原,降水量少,氣候乾旱,冬寒夏暑,晝熱夜涼,溫度變化劇烈,具有顯著的大陸性氣候特點。
①根據1961-1980年的氣象資料統計,川口地區在光能熱量方面,為全縣之首,年日照時數2609小時,日照百分率為59,年總輻射量每平方厘米137.9千卡。
②年平均溫度7.8℃,最高34.7℃,最低零下22.2℃。0℃積溫(80%保證)為3000-3200℃。
③年平均風速每秒1.9米,最大風速每秒18米,風向多東南、東北、西北風。
④年降水量360.7毫米,降水季節分布不均,一般夏末秋初雨多,冬春乾旱,7-9月為雨季,降雨量占全年總量的60%,易造成澇災。這時冰雹也頻繁。最大積雪深10厘米。蒸發量大,年均總蒸發量為1681.6毫米,超過年降水量的4倍多。但有優越的灌溉條件可彌補自然降水的不足和蒸發量的懸殊。
⑤無霜期190-200天,晚霜期一般在4月上,中旬結束,早霜期一般在9月下旬出現,可滿足作物一年兩熟,能擴大複種。
土壤
因地形為河谷階地,受南北兩山的制約,土壤分布與地形分布相結合,呈北西—南東條狀分布。水平分布自北而南,從高到低,再到高。按海拔2200以上為粟鈣土或灰褐土,2200米以下為灰鈣土。成土母質,以第四系黃土、第三系紅土和近代河流沉積物。以物理分化為主,即以母質的生物作用形成自然土壤,再經人類生產和生物的共同作用而演化成為農業土壤。特點如下:有機質含量少,礦化作用強,腐植質不明顯;碳酸鹽含量高,鈣積層不穩定,形態多樣化;母質分化淺,粘化作用微弱;肥力缺磷,少氮,鉀有餘。
自然資源
礦產
阿拉古山有石英石、石灰石、矽石、大理石、石棉、磷、煤等;回龍山及山城垣根,儲藏有大量有紅泥岩。
林業
川口地區旱垣台地面積大,占總耕地面積的80%以上,荒山荒坡雖多,卻難以利用造林。因而全境內植被稀疏,林木覆蓋面積為1.26萬畝,覆蓋率為10.5%。
特產經濟樹林果核桃有雞蛋核桃、包子核桃等品種,以史納核桃較有名,皮薄個大肉飽滿,但現所剩無幾。
民族人口
戶籍人口
截至1985年底,川口鎮地區總人口為41668人,有12個民族,其中漢族22544人,占54.1%;回族18454,占44.29%;土族425人,占1.02%;其它民族(藏族,東鄉族,撒拉族,滿族,蒙古族,羌族,朝鮮族,侗族,苗族等)245人,占0.59%。
2017年,總人口81200人。
民族來源
①漢族早在西漢武帝時期,"驃騎將軍霍去病,破河西地,開湟中,於是月氏來降,與漢人錯居"(《後漢書·西羌傳》),顯然這時漢民就已進入湟水流域。漢、宋、明各朝積極實行屯田戍邊,還有因罪謫發邊疆的人(如傳說的南京竹絲巷之事)。解放後從全國調入的就更多了。
②相傳在唐朝時由葉門遷來的"纏回"名米勒者,居住在米拉溝(溝因人得名),現米拉灣村冶姓是其後裔。《明史》說"元時回回遍天下,及時居甘肅省尚多",當有成吉思汗西征帶回的回回軍定居。明清兩代又有許多內地及陝甘回民因軍屯,民屯、經商、兵亂等遷居川口地區。
③土族及其它民族多是解放以後因工作需要遷入。
文藝
民歌
民和被譽為"花兒的窩窩",內容豐富,曲令多樣,有峽門地區的《峽門令》,《尕馬兒拉回來》,《水紅花》;古鄯一帶的《白牡丹》;巴州溝的《尕阿姐》,《山丹紅花開》,《溜溜兒三》;馬營的《馬營令》,《尕妹令》,《哎喲》以及《河洲令》,《循化令》等等。川口地區流行的"花兒"有:
史納享堂連著哩,海石灣隔河者哩;
白日晚夕牽著哩,靠你者活人者哩。
金鐘玉鼓八棱山,二龍戲珠的享堂;
一天三趟鞋跑爛,討不下尕妹的喜歡。
西寧的腳戶走民和,過路兒站了個碾伯;
右手抓住者問哥哥要,左手啢擦了個眼淚。
川口鎮有個七星泉,擔子擔,木勺兒舀它水不乾;
若要我倆的婚姻散,三九天,青冰上開一對牡丹。
曲藝
較流行的酒麴有《尕老漢》、《數螃蟹》、《數麻雀》、《菜籽花兒黃》、《門樓兒高》等,小調有《繡荷包》、《放風箏》、《五更調》、《楊柳葉兒青》、《十二月》、《四季歌》等。
《數麻雀》:一隻麻雀一個頭,兩個眼睛明啾啾,兩隻爪子蹬牆頭,一個尾巴朝後頭…….
《菜籽花兒黃》:菜籽花兒黃,哎喲,菜籽花兒黃,我把客人好比作三國的諸葛亮,袖筒八卦算陰陽,火燒戰船美名揚,這一杯薄酒請喝上。
附長聯
《喜慶自治縣成立》
(作者:李琳。簡介:李琳,字宇如,青海省民和縣川口鎮人。畢業於青海師範大學中文系,任職中學語文教學近30年,後任職於青海省教育廳。精研詩詞格律。)
雙龍搶驪珠,看河湟,三百里良田沃土,層層峰巒道道川;一鎮(註:指川口鎮)雄踞,東瞰金城(註:指與川口鎮接壤的蘭州市),西就樂都,南走積石(註:指甘肅省西南部的積石山),北橫大坂(註:指大坂城);今見梨英積雪,麥秀堆翠,菜花點金,桃雷泛紅;叢林皆綠,風輕日麗,裝扮就,高原萬家村落;望漫天雲霞燦爛,映照八方呈異彩。
百代爭雄傑,說興亡,兩千年汗簡青史,陣陣鼙鼓滾滾雷;九朝輪轄,秦霸西戎,漢立龍耆,唐服土蕃,宋臣青唐;更有珠璣戍邊,突厥回東,贊普求親,吐渾結誼;諸族共和,源遠流長,開拓就,中華一片金甌;喜今日回土自治,建設四化展宏圖。
文物
1. 馬場垣遺址:位於邊牆村西北約200米的孤台地上。遺址長350米,東寬約100米,西寬約50米,文化層1米上下,暴露有灰層、灰坑、墓葬等。1923年瑞典人安特生髮現並叫做"馬廠文化",現定名為馬家窯文化馬廠類型。多次考查採集到馬家窯文化馬廠類型、齊店文化、辛店文化和唐汪式彩陶片、石器、骨器等種文化遺物,其中辛店文化最為豐富。1988年1月13日國務院公布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 山城遺址:在山城村南的山城垣頭二台地上,有灰坑、殘陶片,墓葬暴露。內涵有馬家窯文化,齊家文化等多種。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 吉家堡遺址:吉家堡村南的東側台地上,為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末期距今約四五千年前的古文化遺存,包含有馬家窯文化的馬廠類型、半山類型。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 廉川古城:位於史納村,現僅存殘跡一段。《晉書·載記》禿髮烏孤傳稱"譴其將石亦於築廉川堡以都之"。《甘肅通志》"(廉川城)在縣(樂都)東近莊浪(永登)界。晉太元二十七年,鮮卑禿烏孤發擊降乙弗,折掘等部,築湟中廉川堡都之。"
5. 古槐:植於南堡子內,周圍4.8米,高20米上下。壽命當在三百年以上。
宗教
佛教
信仰釋迦牟尼,又名釋教。其教義有"四諦"(苦、集、滅、道),"八正道"(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十二因緣"(生死輪迴)等。主張眾生平等,苦行修持,以斷除煩惱達到成佛的最終目的。川口地區土、漢民族一般都信奉佛教,1984年
廣隆寺重建開放。
道教
尊奉老子為教祖,稱為太上老君。《道德經》,《正一經》,《太平洞極經》為主要經典。道教分"正一","全真"兩派,"正一"派道士不出家,俗稱"俗家道士"。"全真"派道士須出家。另有叫"陰陽"者,也信奉道教,不知興於何代,陰陽不出家,平素務農務商之外,專從事趕廟會道場,誦經禮懺,為喪家念經超度追薦亡魂;;為病家畫符驅鬼,鎮祟降魔;為村民看風水,相宅基墓地;為男婚女嫁擇吉日良辰等。
伊斯蘭教
於元代傳入川口地區,明清兩代發展迅速,教徒篤信安拉,安拉的使者為穆罕默德。主要經典為《古蘭經》。清真寺為其宗教活動主要場地。稱執掌教務的宗教職業者為阿訇。稱信仰為"伊瑪尼"。要求信徒以"內心誠信和身體力行"兩方面遵守教義。
信條
"內心誠信"基本有六條:信安拉,信天仙,信經典,信使者,信後世,信前定。
"身體力行"主要有五功:念、禮、齋、課、朝。念為心之功:念清真言,作證詞,《古蘭經》。禮為身之功:每天禮拜5次,即邦達(晨禮),撇什尼(晌禮),地格勒(晡禮),沙目(昏禮),火夫旦(霄禮)。還有每7天的"主麻日"聚禮和每年的"開齋(爾的)節","宰牲(古爾邦)節"的兩次會禮。齋為性之功:即成人每年在教歷九月(勒麥丹月)封齋1月。課為性之功;即按教規從本人收入中,拿出一定數量的財物,舍散給窮人或孤寡以及糟遇不幸的人。朝為命之功:信徒在身體健康,經濟充裕,交通無阻的情況下,一生中要去麥加朝天方一次。對朝覲回來者尊稱為"哈智"。
原川口清真大寺(現影劇院處)最宏偉,是川口地區的"海依寺"(總寺),其占地面積,建築規模,雕飾工藝僅次於西寧東關清真大寺,1974年被拆毀,
三大節日
①爾德節又叫開齋節,是回族的年節。伊斯蘭教教歷每年的九月為"勒麥丹"月份,成年人要在此月份封齋一月。各家在齋月末炸油果、油香,宰牛羊,準備豐盛的開齋食品。至下月初二、三日看見上弦月兒後即開齋。節日全家老少穿戴一新,上墳,請阿訇念經,向家務長輩說"塞倆目"。男子到清真寺舉行會禮,互道"塞倆目"問安祝福。之後,親友們相互拜訪,品嘗油香。
②古爾邦節也稱宰牲節,在爾德節之後70天舉行,到清真寺會禮,互說"塞倆目",相互拜訪,須宰牲。
③聖紀節,即教歷3月12日,舉行誦經、贊聖,講述穆罕默德事跡,聚餐等活動。
方言
民和川口的方言基本上與青海西寧的方言一致,只是發音稍有一同,下面羅列的只是一些較特殊的;
東方動了:拂曉
巴扎:形容東西不好或事情弄糟了(人死也說巴扎了)
玩閒:淘氣,調皮
滿福:美或好,還有事情如意的意思
囊載:多,滿和豐富,充實的意思
掐皮子:吝嗇
懵懂:糊塗,遲鈍,不靈敏
撒展:跑,也說"彈展"
展脫:舒展灑脫
冒謀:揣猜,猜度,沒有把握。也說"謀量"
挖視:注視,或偷看,多疊用"挖視挖視"
受活:舒服,也說"受癮"
傍肩:差不多
緣法:情意,有緣份,情投意合
虧欠:埋怨
刻欠:遺憾,過意不去。還有念念不忘的意思
懦臊;猙獰可怕
戳唆:挑撥離間,撥弄是非
放背水:背後搗鬼,搞陰謀詭計
懶食荒:懶惰的意思
日饢包:"日饢"好吃的意思,"日饢包"就是好吃懶做的人
沒耳心:沒記心,不接受經驗教訓
厭氣:淘氣
軟胎子;沒力氣乾不動活的人
猛個子:突然
昂啥:是不是,是么
木饢;死心眼兒,不靈通
冷鍋子:沒靈性,也說"囊頭""楞頭"
頂崗:替代的人或物
半碾漢:有殘疾,缺陷的人
新姐:嫂子
難場:尷尬,難為情,不好意思。有時說給人放難場,是使人為難的意思
央及:請求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