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民族文化

馬來西亞民族文化

馬來西亞文化是一種融合馬來族華族、印度族和其他原住民族文化特色的“多元種族文化”,基於馬來族是馬來西亞的多數人口,所以馬來民族文化是馬來西亞文化的主幹,其它的民族文化次之。馬來西亞文化也融合了一些波斯、阿拉伯和歐洲的文化色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馬來西亞民族文化
  • 外文名:Malaysia ethnic culture
  • 屬性:多元種族文化
  • 主幹:馬來民族文化
  • 風俗習慣:用右手抓飯等
馬來西亞歷史,馬來西亞風俗習慣,獨特的姓名,複雜的頭銜,奇特的見面禮,交往切忌用左手,不要求客人送禮,用右手抓飯,交往要求衣冠整齊,獨特的婚俗,新生命的"上布搖籃"儀式,對死者不許嚎啕大哭,銅鑼的奇特用途,檳榔葉的奇用,參觀清真寺須注意的事項,習俗與禁忌,馬來西亞的節日,元旦新年(New Year's Eve):,大寶森節(Thaipusam):,農曆新年(Chinese New Year):,聖紀節:,衛塞節(Wesak Day):,最高元首誕辰:,花卉節(Flower Festival):,國慶節(Nation Day):,馬來西亞節(Pesta Malaysia):,屠妖節(Deepavali):,

馬來西亞歷史

馬來西亞歷史是歷史悠久的馬來亞-印度尼西亞歷史的一個近代分支。從文化上和語言上一直到近代今天的馬來西亞與馬來群島沒有多少區別。出於外部的影響這個地區今天分為六個國家: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新加坡、汶萊和東帝汶。
地理上馬來西亞位於重要的文化中心之間,在其西部是印度教的印度、伊斯蘭教的中東和基督教的歐洲,在其東北則是中國和日本。從印度、中東和歐洲去往中國的船隻必須經過馬來西亞地區,而最直接的海路就是經過馬六甲海峽。因此馬來西亞自古是各個文化相交的地區,是重要的商路,這個地理位置為馬來西亞帶來了巨大的財富,同時也使得當地人一再淪入外國勢力的影響和支配。
馬來西亞獨立前馬來亞地區的歷史可以按照外界影響的主要因素分為四個階段:
在第一個階段中從印度來的印度教文化占支配作用,從蘇門答臘起家的三佛齊是這個階段的頂峰階段,從7世紀至14世紀它統治著 馬來文化的大部分地區。
第二階段從伊斯蘭教的到達開始。伊斯蘭教是於10世紀到達馬來亞地區的,並逐漸擴散到馬來半島-印度尼西亞的大多數地區。三佛齊覆滅後這個地區分裂為眾多小的蘇丹國,其中最重要的是馬六甲蘇丹國。伊斯蘭文化馬來人影響深刻,但是同時也受到馬來人的影響。
第三個階段是歐洲殖民勢力的入侵。1511年葡萄牙占領馬六甲,荷蘭和英國繼踵而至,建立了檳城和新加坡等基地。1824年的英荷條約分割英國與荷蘭在馬來亞地區的勢力圈,人為地將英屬馬來亞與荷屬東印度分開,後來荷屬東印度成為印度尼西亞。
歐洲殖民勢力同時也引入了第四個影響勢力:為了滿足其殖民經濟的需要大量中國和印度勞工移居到英占馬來半島和北婆羅洲。中國和印度移民成為經濟和職業上的支配勢力,對當地的馬來人(祖先也是外來民族)造成巨大的威脅,馬來人(祖先也是外來民族)甚至面臨在馬來半島上成為少數民族的危險。
1942年至1945年日本占領這個地區,給英國在東亞的勢力與以致命打擊。雖然日本占領的時期相當短,但是它激起了馬來亞和其它地區的反殖民民族主義。馬來人的民族主義又激起了華人的反對。華人怕馬來人和伊斯蘭教的支配地位,許多華人因此參加馬來亞共產黨。在英國軍方的強烈鎮壓和馬來人和華人政治領袖的協商退讓下共產黨暴動被撲滅,1957年獨立的、多民族的馬來亞聯合邦成立。
1963年英屬的新加坡和北婆羅洲加入聯邦,馬來亞更名為馬來西亞。1965年華人占多數的新加坡被迫獨立(因為當時的馬來精英懼怕星加坡的華人人口會進一步的削弱馬來人占大多數的人口比列)。馬來西亞克服了這個危機,也克服了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衝突的危機,但其內部的矛盾導致了1969年的種族衝突。馬來西亞進入緊急狀態,政治生活和國民自由受到限制,這個措施維持至今。從1970年開始馬來西亞全國巫人統一機構在華人和印度人領袖的協助下組成國民陣線,在馬來西亞幾乎達到一黨制的地步。
在巫統的統治下馬來西亞經濟發展巨大,1990年代幾乎達到已開發國家的水平。經濟的發展有助於削弱政治上的不和,但也掩蓋了政治上權利轉向馬來人的趨勢。在巫統不停的統治下華人對經濟的壟斷和印度人對職業的壟斷皆被巫人有系統地以行政權力打破。馬來人的商業和職業階層建立。馬來語成為學校里必修語言,系統的反歧視運動也對馬來人有利。雖然這些措施也導致了許多不滿,但是總的來說在這些偏向單方面的措施下一個只對某種族更有利的、一步一步邁向通化的社會產生了。

馬來西亞風俗習慣

馬來西亞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在這塊風光綺麗、物產豐富的大地上,各族人民匯聚形成了奇異獨特的風土民情。

獨特的姓名

馬來人的姓名十分特別,通常沒有固定的姓氏,而只有本人的名字,兒子則以父親的名字作為姓,父親的姓則是祖父的名,所以一家幾代人的姓都不同。他們的姓名中,名排在前,姓排在後,男子的姓與名之間用一個"賓"字隔開,女的則用"賓蒂"隔開。如前總理達圖?海珊?賓?奧恩,"海珊"是他的名字,"奧恩"是他父親的名字(即他本人的姓),"賓"則表示男性。
馬來人取名字隨著社會發展和宗教信仰的變化而不同。在古代,因為未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所以馬來人的名字是根據大自然的現象而取的,如"山"、"水"、"紅色"、"暴風雨"等。在印度文化傳入後,則以梵文取名,如:漢都亞、敦?特查。伊斯蘭教傳入後,穆斯林採用伊斯蘭教名或阿拉伯名字,如男子叫穆罕默德、馬哈茂德、艾哈邁德等;女子叫法蒂瑪、卡蒂加等。但是,現代馬來人取名又有了新的變化,如有的人把夫妻的名字合起來給子女取名等。

複雜的頭銜

在馬來西亞,每一個馬來人都有頭銜。在這個國度,出身高貴的有許多世襲的封號,如在名字前冠"東古",表示出身於王族,如前總理東古?拉赫曼。國家最高元首(國王),各州的蘇丹、州長給國家和社會有貢獻的各族人頒發各種勛銜,受封號為"敦"、"坦?瑟里"、"達士克"等。有的把勛銜放在名字前,受封的妻子則享有"多普安"的尊稱。
國王頭銜的大意是:至高無上、光耀蓋世的國王陛下。具有王室母系血流的擁有"尼克"與"米蓋特"的頭銜。"賽義德"、"薩里法"則是先知穆罕默德的後人獨享的尊號。州長的兒子通常叫"東古",女兒通常叫"坦古",意義與王子和公主相當。伊斯蘭教徒去麥加朝覲過的,男子的名字得加上"哈吉"的尊稱,而女子則加上"哈賈"的尊稱。
想要恰如其分地稱謂一個馬來人實在很不簡單,最重要的是,不要把頭銜弄錯,否則可能惹來大禍,至於姓氏反倒不是很重要。

奇特的見面禮

馬來人的見面禮十分獨特。他們互相摩擦一下對方的手心,然後雙掌合十,摸一下心窩互致問候。在馬來西亞,對女士不可先伸手要求握手,不可隨便用食指指人,這被認為是不禮貌的行為。
馬來人忌諱摸頭,認為摸頭是對人的一種侵犯和侮辱。除了教師和宗教人士之外,任何人不可隨意觸摸馬來人的背部。如果背部被人觸摸過,那將意味著惡運來臨。

交往切忌用左手

在馬來西亞與馬來人交往,要尊重他們的習俗,否則便會被視作對他們不禮貌。同馬來人握手、打招呼或饋贈禮品,千萬不可用左手,因為馬來人認為左手最髒,用左手和他們接觸,是對他們不敬,猶如某種侮辱。在吉隆坡,所有公廁除了提供手紙之外,每個廁所必有一支自來水管,水籠頭上必套上一條膠管,那是專門供馬來人洗屁股用的。看來馬來人大便後從不用手紙而用左手及自來水清洗。這就是他們認為左手最髒的原因。

不要求客人送禮

馬來人待客人熱情,通常用糕點、茶、咖啡和冰水款待。客人必須吃一點,以示領受主人的熱情和善意。如果客人不吃也不喝,主人則認為是對他或她的不尊敬。馬來西亞人不要求客人送禮,如果向主人送一些日常食品如椰子、檳榔、香蕉、糕點、餅乾、糖果之類,表示友好情誼,主人會高興地收下。

用右手抓飯

馬來人禁菸,不吃豬肉、死物或動物血液,平時喜歡喝咖啡、紅茶等飲料,也愛嚼檳榔。老百姓以大米為主食,喜愛吃帶辣的菜,尤其是咖喱牛肉。主食以米飯、糯米糕點、黃姜飯、榴槤飯為主,還有用椰漿和糯米製成的"馬來棕"、"竹筒飯"等。他們的用餐習俗也較獨特。無論是在農村還是在城市,馬來人用餐習慣用右手抓飯進食,只有在西式的宴會上或是在高級餐館用餐時,馬來人才使用刀叉和匙。但是在星級飯店或者賓館,較多的是通過馬來西亞旅遊合作夥伴Hotelclub機構來旅遊或者商務辦公的非本地馬來西亞人,有著來自世界各地的餐具。一些受西方影響的馬來西亞商務人元日常進食也有用刀叉和匙的。羊肉串、烤雞是著名的風味萊餚,當地稱之"沙爹",是宴請客人必不可少的食品。吃飯時,客人要細心觀察主人的動作,依照主人的樣子做,避免做出主人忌諱的動作。馬來人用餐十分講究衛生和禮節。進餐前必須把手洗乾淨。在擺放的各種食品和菜餚之間,放著幾碗清水專供洗手用。即使事先把手洗乾淨了,在用手取食物前,仍要出於禮貌,把手放在水碗中蘸濕。

交往要求衣冠整齊

馬來人相互拜訪時,衣冠必須整齊。如果是穿著拖鞋,首先必須脫掉,放在門口,因為馬來人的內廳是供祈禱的地方。一般來講,馬來人男女著裝差別甚微。平時馬來男子穿著長到足踝的布質沙籠,稱為"卡因",上身穿的衣服叫"巴汝"。巴汝沒有衣領,寬大涼爽,很適合在熱帶地區穿。逢年過節或拜訪親友,馬來男子總要上著巴汝,下穿長褲,腰部圍著一條沙籠,頭戴"宋谷"帽,腳穿皮鞋。傳統的馬來女裝包括上衣和沙籠。上衣"克巴亞"同樣寬大如袍,身長過臀,沙籠也可長達足踝。這樣便可稱得上衣冠整齊了。

獨特的婚俗

馬來人婚俗很有特色。婚禮在女方家舉行,持續一周,包括男方帶聘禮到女方家接親、教長為新人念經祝福、舉行新人沐浴儀式和合婚儀式等,主要儀式均在晚上進行。七日後,新郎方可偕新婚妻子和嫁妝回自己家裡。 迎親時,男方走一半路,女方走一半路;男方要打扮得像高官顯要,打著雨傘高高興興去迎接新娘;女方則要顯出悲傷的樣子,因為要遠離親友,故而心情不好。
舉行婚禮時,新郎和新娘再次打扮一新,端坐大堂正中,接受來客的祝賀和紅包。客人祝賀時不是舉杯飲酒,而是鞠躬致意,向新人身上撒上五穀,還要將青草或茶葉煮泡的、象徵身體健康的汁液噴灑在他們身上,祝福他們五穀豐登、早生貴子、白頭偕老。在這個過程中新郎和新娘既不能吃也不能喝,只能專心致志地接受客人們的祝賀。參加婚禮的人,除了新婚夫婦的親朋好友之外,過路的人都可以進去祝賀。婚禮儀式結束時,新郎和新娘回送親友一枝鮮花,花中扎著一個雞蛋,表示花好月圓。
馬來西亞一些少數民族中自古以來盛行婚事從簡的風尚,薩曼族就是這樣。這個民族的男子想成家,必須具備負擔一家人生活的能力,靠自己伐木建房、籌備家具、添置必需的日常生活用品,有強健的身體。這個民族的女子婚嫁的條件是要達到年齡要求,主要是看乳房的大小,是否已來月經及其他生理變化來判斷姑娘是否發育成熟。薩曼族的婚禮簡樸、熱烈,持續一天時間,新郎、新娘的婚禮服同一顏色、同一布料。新郎的頭飾是用新鮮的樹葉編織而成的帽子,新娘身上裝飾著用新布搓成的布條。在司儀的主持下,新郎、新娘向長輩和親友們鞠躬致謝,並互相鞠躬致謝,以表示夫妻恩愛。
另外,伊班族人的婚禮也很特別。訂婚的時候,男方先向女方的家鄉送去糕點、白酒,給女方的鄰居也送上一小包糕點。訂婚後不久,即可在屋長的主持下完婚。舉行婚禮的時候,新郎、新娘雙雙同坐在一面大銅鑼上,屋長則手持大公雞在他們頭上舞動幾下,為他們驅邪,也為他們祝福。

新生命的"上布搖籃"儀式

馬來人生小孩有許多忌諱。孕婦不得打罵人,對牲畜要憐惜,表現出對生物的仁慈。嬰兒出生後,父親不能理髮、屠宰牲畜、傷害動物,也不能坐門檻。嬰兒生下,助產婦要舉行"葉涎"儀式,把涎液吐在嬰兒臉上,在產房牆壁上塗些檳榔汁,用木炭熏煙,驅除惡魔,然後用一枚金戒指為嬰兒啟唇,掏出口中穢物,再把嬰兒抱到盆里或河邊沐浴。第三天,宴請親友。滿月後盛宴慶賀。
當一個新生的小孩"呱呱"落地之後,滿懷喜悅的父母及家裡人便要著手為他(或她)準備隆重的"上布搖籃"儀式。
這種儀式通常要在嬰兒出生後的第44天到100天之間舉行,目的一是為了慶祝新生命的誕生,二是邀請親朋好友到家裡來歡聚,藉此機會密切彼此間的關係。
民間常用的布搖籃,以上下三層布疊綴面貌一新民。每層布的規格大小一樣,但布料不同。最下一層用的是厚而結實的普通布,其顏色不甚講究;第二層用的是東南亞十分流行的印有漂亮花紋的"沙龍"布;而最上一層則是用質地柔軟的上等綢布。
布搖籃一般懸掛在房間的正中間,兩頭用粗繩固定在天花板上。繩子上裝飾著五顏六色的彩條和製作精巧的花鳥剪紙。
上布搖籃儀式一般由本地一位德高望重的人來主持。儀式開始之前,先在房間裡潑灑香水,點上香。等香氣充滿整個房間時,主持人便走上前去,面對著母親懷中的嬰兒作禱告,祈求萬能的真主賜福、保佑孩子。然後,母親把孩子抱到搖籃中去。這時,上布搖籃儀式正式開始。只見一位婦女一邊有節奏地擺動搖籃一邊哼起"法蒂瑪"催眠曲,隨後眾人跟著哼起來。接著,集體再唱一支"瑪爾哈班"祝福曲。這時,搖籃中的嬰兒由母親雙手抱起,先是讓自家的長輩,後是讓大家輪流傳看。大家邊看邊道祝福語或說些讚揚孩子的話。此時,孩子母親的臉上露出了幸福的微笑。緊接著,主持人宣布為孩子行剪髮儀式。那就是從孩子頭上剪下一撮頭髮,放進一個已被打開的鮮椰子里,祝願孩子像椰子樹一樣茁壯成長,將來有所作為。把孩子再次放進布搖籃里之後,主人便以豐富的宴席熱情招待來賓們。大家一邊吃著美味佳希,一邊向孩子的父母賀喜,氣氛十分熱烈。 最後,家裡人取來一把雨傘撐開,放在搖籃上。據說這是為了庇護孩子,使之免遭一切人間的不幸

對死者不許嚎啕大哭

對死者,馬來人只哀痛在心,從不嚎啕大哭。親朋及相識者齊集喪家,為死者祈禱。若不在當天出殯,弔喪者須輪流祈禱到天亮。出殯前,先由一名伊斯蘭教的長老為死者淨身,撒上檀木香,用白布包妥,然後將屍體放入靈架,蓋上棉毯,由四名教友抬往清真寺。若路遇其他出殯者,雙方止步祈禱,互表同情。否則,送殯親友有權上前問罪。如果小孩死亡,還須進行"夜禱",每夜由一名長老靜坐墳邊誦經,連續三五日,讓小靈魂超度。

銅鑼的奇特用途

眾所周知,銅鑼是一種打擊樂器,奏樂時,它與鼓齊鳴,使樂曲增色。但是,在馬來西亞的沙撈越和沙巴,銅鑼除了作樂器外,還被當地人民視為珍寶,用途奇特。   在坦布南一帶,許多人家都有銅鑼,有的銅鑼甚至是數百年前祖輩留傳下來的,每逢重大活動才拿出來使用,平時都珍藏在箱子裡或包好放在固定的地方。男子娶親時,向女方贈送的聘禮中,銅鑼也是必不可少的,這已經成了一種風俗。到了結婚的日子,左鄰右舍的鄉親們自帶銅鑼前來賀喜。他們等候在新郎家的庭院裡,新娘一跨進家門,便鑼聲四起,時急時緩,時強時弱,整個院子剎那間變得十分熱鬧。喜形於色的男女青年情不自禁地跳起了歡快的舞蹈,清脆的鑼聲和著歡樂的笑聲,在夜空中蕩漾。   更為奇特的是,某家的親人去世,其親屬要在一兩個鐘頭後即屍體涼下來後鳴鑼,把噩耗傳出去,讓鄉親們都知道。鑼點通常是兩快一慢,連續敲擊幾小時,然後開始料理死者後事。按坦布南的風俗,第二天,親屬把屍體慢慢放進一口大缸,並蓋上一面銅鑼,然後才葬入墓穴中去。   在沙撈越,人們迎接貴賓的儀式別具一格。貴賓通過的路上,不是鋪著紅地毯,而是用許多大小差不多的銅鑼排成長長的一列,讓貴賓赤腳踏著一個個銅鑼走過。若是走得急些,用力大些,銅鑼便會發出有節奏的聲音,就像音樂家演奏樂曲一樣悅耳動聽。

檳榔葉的奇用

馬來西亞人對檳榔葉的感情,可以說是"與生俱來"的。出生、受割禮、結婚、逝世,無不和擯榔葉結下不解之緣。馬來族的婦女,在懷孕七個月後,便不時送一束檳榔葉給接生婆,作為預約她在臨盆日幫忙的"定金"。男孩子由童年進入少年時,要進行"割禮"。在接受手術時,便咀嚼檳榔葉來減輕痛苦,因為檳榔葉具有輕微的麻醉作用。
在馬來族的婚禮中,檳榔葉更是必備的禮品。人們在談論婚嫁之前,先有一個求婚的儀式:由男方的家人和親屬組成求婚隊伍,捧著一個由檳榔葉紮成的彩環,到女方家去拜訪。如果女方有意締結良緣,就會收下彩環。否則,便把彩環推倒,暗示談不攏,男方代表便應知趣告退。在求婚的第一步成功之後,雙方便要進行納彩、下聘,而每次互送的禮物中,必定要包括一個紮成王冠模樣的檳榔葉的供盤。下聘的當天,未來的新郎要走在行列的前頭,手捧檳榔葉供盤,後面才是長長的送禮隊伍,分別拿著銀紙摺成的亭台樓閣、各式鮮果禮盒、銀器、訂婚戒指等等聘禮。 到了正式舉行婚禮時,檳榔葉盆子高高地放在一對新人面前,象徵白頭偕老、永結同心。新人端坐矮台上,接受賓客們的祝福。長輩們又會給新人一片檳榔葉嚼,據說這樣就能驅邪避凶,把妒忌他們的小人趕走。古老的馬來風俗還把檳榔盅作為新娘貞潔的象徵。洞房花燭之夜,新房門外掛有一個檳榔盅子。第二天早晨,人們要是看到盅子還在原地的話,便知道新郎認為他的新娘是貞潔的。而到掃墓的時候,人們也往往在墳上供一個檳榔葉圈,以寄託哀思。

參觀清真寺須注意的事項

非伊斯蘭教徒入堂前需脫鞋。女性的穿著不可暴露手臂和雙腳。女性如果月經來潮,不得進入禱告堂,不得從正式禱告的伊斯蘭教徒面前經過。未經許可,不得拍照。參觀清真寺時,不得碰觸《古蘭經》。

習俗與禁忌

馬來人是熱情、謙恭、大方、講究禮節的民族。在馬來人家中作客應注意舉止得體,尊重長者。如果雙方都是穆斯林,賓主要用伊斯蘭教特定的問候語打招呼。進門時除非得到主人的許可,客人必須把鞋脫在門口或樓梯口,方可進屋。進屋後,賓主雙方要互相問候和握手。握手時,雙手僅僅觸摸一下,然後把手放到額前,以表示誠心。當發現屋裡還有其他客人,而自己又必須從他們面前經過時,必須略低下頭,並說"對不起,請借光",然後走到自己的位置上。坐在椅子上不能蹺起二郎腿,尤其是在老人面前更不應如此,女子則應併攏雙腳,表現得更加文雅。如果席地而坐,男子最好盤腿,女子則要跪坐,不得伸直腿。主人擺出飲料、點心招待客人,客人如果推辭,主人反而會不高興。客人要走時,應向主人告辭,主人一般把客人送出門外。在黃昏時登門拜訪是不受歡迎的,因為這時穆斯林都要做禱告,晚上拜訪通常應在8:30以後。
馬來人用餐時習慣用手取食,因而在用餐前須把手洗乾淨。進餐時必須用右手,否則會被視為不禮貌。如不得不用左手用餐或取餐具,應先向他人道歉。用餐時一般不坐在椅子上,而是把食物放在蓆子上,圍坐而食。男人盤腿而坐,女人則跪坐,身體稍向右偏。上了年紀的婦女可以像男人一樣盤腿而坐。伊斯蘭教信徒禁酒,招待客人一般不用酒,飲料多為熱茶、白開水椰汁。馬來人還有咀嚼檳榔的習慣。有客人到訪,主人除了熱情招呼外,最先向賓客表示殷勤和誠意的禮節就是捧上檳榔盤,請客人共嚼檳榔。
馬來西亞人的習俗與中國習俗相異處甚多,所以必須加以留意,以免無意中犯了禁忌,造成失禮,或引起誤會與無謂的紛爭。相異之處主要有:馬來人視左手為不潔,因此見面握手時,一定要用右手。平時接遞東西時,也必須用右手而不能隨便用左手,用左手便是失禮。在不得不用左手時,一定要說聲:"對不起。"
對女士不可先伸出手要求握手。頭被認為是神聖的部位,在親近兒童時,不可觸摸他的頭部,否則會引起不快。和伊斯蘭教徒一起用餐時,不要勸酒,更應避免點豬肉做的菜餚。馬來人不喜歡別人問自己的年齡。若問年紀,會被視為不禮貌。馬來西亞並不禁止一夫多妻制,所以不要隨便閒談他人的家務事。對年長者不能直接稱呼"你",而應稱呼"先生"、"夫人"或"女士"。

馬來西亞的節日

馬來西亞有許許多多的節日。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大大小小的節日和慶典約有上百個,其中政府規定性節日約十個左右。這些節日反映了這個多民族國家的多元宗教、文化和風俗習慣。全國性節日除少數有固定日期外,其餘的具體日期由政府在前一年統一公布。下面依各節日的大致順序為您逐一介紹。

元旦新年(New Year's Eve):

馬來西亞同世界其它國家和地區一樣,每年公曆1月1日,在公共廣場、酒店、餐廳皆有歡樂的慶祝活動。尤其是在吉隆坡獨立廣場,所有的狂歡者都聚集在此,參與慶祝新年的活動。
開齋節(Hari Raya Aidil Fitri):
馬來人的春節,是全國最重要的節日。每逢伊斯蘭教曆9月,全國穆斯林(主要是馬來人)都要實行長達一個月的白天禁食(即齋戒月),然後恢復正常的生活習慣。齋月過後的第一天即為開齋節。節日前夕,穆斯林都要進行捐贈活動,幫助有困難的人、剛皈依伊斯蘭教的穆斯林、為了伊斯蘭教而欠債的人等。同時,在外地的人都紛紛趕回家鄉和親人團聚。開齋節的早晨,穆斯林們都前往清真寺,進行隆重的褥告儀式。儀式過後,人們互相熱烈祝賀,表示把過去的恩恩怨怨全都忘記,一切從頭做起。在親切和睦的氣氛中,人們還要相互登門拜訪。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準備了豐富的糕點招待來訪的客人。好客的馬來人還特別喜歡其他民族人士前來拜訪,把他們的來訪看作是十分榮幸的事情。

大寶森節(Thaipusam):

從1月下旬到2月初,是印度教的大寶森節,是印度教徒對印度神穆盧乾王(Lord Murugan)也稱為蘇巴馬廉王(Subramanian)舉行的奉獻禮。每個信徒都帶著枷鎖--一種雕工精細的木框,上面有尖刺與鉤子、鮮花及水果--向印度神許願。印度教信徒帶著枷鎖,一年一度地踏上272層台階,登上吉隆坡的黑風洞。信徒背著枷鎖,並且將其放在神明腳前懺悔求恕。

農曆新年(Chinese New Year):

華人的春節,是一個熱鬧非凡的節日。節日的風谷和中國的的春節大致相同,到處張燈結彩、敲鑼打鼓。人們玩龍舞獅以驅邪逐妖,在除夕的夜晚燃響爆竹煙花,揭開農曆新年的序幕。親朋好友互相登門拜年、茶話敘舊,共享
美食佳肴,派發"利是"(紅包),祝賀財運亨通。這一天是全國公共假日,華人會舉行團拜,國家總理及其夫人以及政府官司員還將親自前來祝賀,並給舞獅者和兒童發放利是。

聖紀節:

先知穆罕默德誕辰日,是伊斯蘭教徒的節日。每年伊斯蘭教曆3月12日,首都數十萬伊斯蘭教徒在國家元首的率領下,前往清真寺舉行隆重的褥告儀式,然後舉行盛大的遊行慶祝活動。

衛塞節(Wesak Day):

農曆四月十五,是佛歷是最重要的日子,象徵著佛陀的出生、啟蒙及涅??。佛教信徒們都競相焚香,頂禮膜拜,並聚集在各地寺廟,將鴿子放生並祈求平安。同時,這天也是僧侶們布施的日子。到夜晚,家家戶戶都素食,並點起油燈,因此衛塞節又叫"燈節"。

最高元首誕辰:

這一天,首都舉行各種各樣的慶祝活動,包括免費看電影和欣賞文藝節目,國家王宮向公眾開放參觀。最高國家元首向對國家和社會作出貢獻的人士頒發勛銜和獎章。當天,全國的清真寺還將舉行特別的祈禱儀式。

花卉節(Flower Festival):

馬來西亞充足的雨水和常年陽光普照的氣候環境,為植物提供了極佳的生長環境,也帶來了豐富多彩的花卉。每年的7月,為了慶祝花朵的盛開,舉辦各式各樣的主題花朵的比賽。為期一周的慶典,有壯麗的花車遊行。花車把整個街道裝點得綠意盎然。伴隨著花車的還有樂隊、馬隊和舞蹈團,為觀眾獻上精彩的表演。各公園、酒店也會藉機推出形形色色的活動,如尋花賽、花展等。整個花卉期間,舉國歡慶,熱鬧非凡,每年都吸引大批觀光客前來參觀。

國慶節(Nation Day):

又名"獨立節"。1957年8月31日是馬來西亞聯邦獨立的日子。每年的這一天,全國人民普天同慶,首都舉行盛大的慶祝遊行活動和文藝演出,學生們可以免費看電影。

馬來西亞節(Pesta Malaysia):

每年的9月,會有為期2周的盛大慶祝活動。第一屆馬來西亞節是在1987年舉行的,目的是對馬來西亞手工藝品和美食的欣賞及文化意識的復興。來賓可參加各種活動,如文化表演、手工藝品製作、品嘗13個州的風味美食以及參觀拍賣場等。大街上,旅店和商場用華麗的彩燈裝點,宛如一個裝飾大賽。這片美景將會深深地印在您的腦海中,因此別忘了把這個節日安排在您的行程中。

屠妖節(Deepavali):

印度人的新年,在印度歷的第7個月,即公曆的10月或11月。這一天,印度教徒們起得特別早,洗浴之後,全家老少拜著鮮花祭神。印度教廟裡擠滿了善男信女,婦女們供上檳榔葉、檳榔、香蕉和鮮花,向神明頂禮膜拜、祈求幸福。節日裡,人們紛紛點上燈火以慶祝當年降魔伏妖的勝利,屋子裡用各種燈光裝飾,因此又叫"光明節",象徵著光明戰勝黑暗、邪不勝正。
除了上述這些全國性的重大節日外,各州還有許多自己的節日,如各州現任蘇丹州長的生日,都是本州的節日。各民族也有各自的節日,如華人的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印度人的九宵節、盜火節、萬燈節等,以及達卡山人的豐收節、伊班族的犀鳥節等。您會發現,馬來西亞充滿了節慶、歡樂、祝福;您會覺得,馬來西亞整年都有豐富的文化狂歡慶典活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