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慶縣人民政府2005年工作報告

2004年,在市委、市政府和縣委的正確領導下,縣人民政府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大、十六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總攬全局,堅持科學發展觀,求真務實,開拓進取,強力推進農業產業化、工業化、城鎮化進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取得新成就,三個文明全面發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餘慶縣人民政府2005年工作報告
  • 時間:2004年
  • 人物:楊興友
  • 地點:餘慶縣
  • 發文時間:2005年2月28日
基本信息,報告內容,

基本信息

政府工作報告
(2005年2月28日在餘慶縣十四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上)
縣長 楊興友

報告內容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縣人民政府,向大會作工作報告,請予審議,並請列席會議的各位政協委員和其他同志提出寶貴意見。
2004年工作回顧
——國民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綜合實力進一步增強。全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39911萬元,增長17.7%;完成財政總收入8916萬元,增長11.3%,地方財政收入6882萬元,增長13.1%;工業在受煤、電全國性能源供應緊張等因素影響的情況下,仍保持強勁發展勢頭,實現工業增加值19135萬元,增長33.5%;以商貿餐飲、交通運輸、金融保險、信息服務為主的第三產業蓬勃發展,實現三產總產值25096萬元,增長19%;各金融機構存款餘額86639萬元,增長13%,貸款餘額53305萬元,增長45.8%;固定資產投資保持旺盛勢頭,全年完成38000萬元,同比增長17.4%;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26893萬元,增長18.1%;經濟結構進一步最佳化,一、二、三產由上年的51.7:31.2:17.1,調整為43.3:39.1:17.6。綜合實力進一步增強,被列為全市經濟強縣建設。
——農村發展條件持續改善,產業化進程邁出新步伐。完成渠道清淤補漏1384公里,新建小水窖433口;餘慶河翻板壩、滿溪大堰水毀修復和“湄鳳余灌區”節水灌溉等一批重點水利工程完工,新增、改善、恢復灌溉面積9180畝;實施“渴望”、“解困”工程解決7600人、7000頭人畜飲水困難,建沼氣池1500口;新建、拓寬改造村級公路212公里,為近十年之最;規劃建設11個高規格示範點298戶,11條進寨公路全面硬化完畢;完成易地扶貧搬遷90戶342人,啟動第二批村級辦公樓建設14個;全面完成了二期農網改造任務。農業綜合開發有序推進,完成坡改梯工程4400畝,改造中低產田6700畝,修建防洪堤壩1256米,農業機械化程度得到提高。
傳統產業進一步最佳化。兌現糧種補貼,降低農業稅1個百分點,農民種糧積極性空前高漲,糧食生產再創新高,總產量達18.59萬噸,增長4.54%;油菜籽產量1.99萬噸,增長4.65%;烤菸產業提質增效,收購菸葉15.2萬擔,全等級擔均價達496元;畜牧業取得突破性進展,出欄生豬29.3萬頭、大牲畜1.52萬頭,分別增長8.8%和9.9%。特色產業快速發展。苦丁茶種植面積達3.7萬畝,榮獲“中國小葉苦丁茶之鄉”稱號,餘慶小葉苦丁茶被列為原產地域保護產品,“雨貞”小葉苦丁茶榮獲“蒙頂山杯”國際名茶金獎,“大涼山”牌香米獲得第三屆中國優質稻米博覽交易會金獎。“公司+基地+農戶”、“經紀人+農戶”、“協會+基地+農戶”等產業化組織形式正被廣泛套用,畜牧業、苦丁茶、中藥材等後續支柱產業的地位日趨彰顯。
——國企改革和招商引資力度加大,工業化加速推進。完成食品系統改革改制,引進中水公司成功兼併方竹電廠。招商引資成效顯著,全年招商引資項目13個,協定資金12710萬元,到位資金5220萬元。成功引進世紀陽光茶業有限公司、華閩電冶公司落戶餘慶。新建鄉鎮企業項目13個。工業產品產銷兩旺,實現工業總產值81005萬元,同比增長38.5%,其中國有及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3625萬元,增長33.5%。
——以交通、城鎮為主的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城鎮化水平進一步提升。全面完成省道銅修線餘慶段、施余公路餘慶段拓寬硬化改造118.6公里,完成松煙至關興公路硬化、敖溪至關興公路底層澆注,實現了鄉鄉通油砼路。小城鎮建設取得新突破,完成縣城烏江北路延伸工程和功能配套建設,龍溪紅軍大道建設全面竣工驗收,啟動構皮灘環北路和敖溪移民通道建設。疾控中心大樓、傳染病院、大烏江農貿市場等完工交付使用;電力調度大樓、余中綜合教學大樓、縣醫院住院大樓、文圖大樓及縣城河東新區二期商住樓開發建設不斷推進,200套商品住房和經濟適用住房基本完工。城鎮功能不斷加強,敖溪車站、構皮灘農貿市場擴容工程完工投入使用,完成縣城屠宰場搬遷,啟動縣城火化場建設。榮獲全省“黃果樹”杯競賽二等獎。完成縣城區客運機動三輪車禁運和出租汽車投放工作。十個鄉鎮全面開通電信“小靈通”業務,開通數位電視。完成縣城總規修編,全縣新增城鎮建成區面積1.2平方公里,城鎮化率達37.5%。
——堅持科教興余和可持續發展戰略,社會事業全面進步。兌現落實高知補貼,積極開展科技宣傳、培訓和普及工作,科技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達39.8%。基礎教育不斷鞏固提高,義務教育“一費制”穩步推行;職中通過省級重點職高評估,農村現代遠程教育工程順利通過國家驗收;積極實施中國小危房改造,啟動寄宿制學校項目建設;高、中考再創佳績,輸送大專以上新生956人,招收普高新生2032人。組建疾控中心和衛生監督所;第二輪農村初保全面啟動,穩步推進創建全國農村中醫先進縣工作;實現鄉鎮衛生院上划行業管理;滅鼠達標通過驗收,“省級衛生縣城”複查免檢通過。衛生工作獲全市綜合考核第一名。人口、環境、資源協調發展,榮獲“全國綠化模範縣”榮譽稱號,全國生態示範縣規劃方案通過專家評審;低生育水平進一步穩定,政策生育率96.74%,自然增長率5.02‰,我縣首創的農村“兩戶”家庭獎勵扶助制度在全國推廣,“全國計畫生育優質服務先進縣”內涵得到提升,綜合考評連續第12年獲全市第一。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獲全市第一,再次獲全省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模範縣。精神文明建設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日益明顯,成功舉辦“4·18”“中央電視台《鄉村大世界》走進中國小葉苦丁茶之鄉”大型演唱會。社會保障體系和社會救助制度進一步健全,新增就業崗位1425個,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92%。全面完成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縣誌續修工作全面啟動,殯葬改革、社區建設順利推進。檔案、救災救濟、優撫安置、人民防空、統計、工會、青年、婦女兒童、老齡、關心下一代、殘疾人等事業健康發展。民兵預備役工作進一步加強,輸送合格新兵91人。國防教育、民族宗教、氣象服務、外事僑務、對台事務等工作取得新成績。完成構皮灘電站移民搬遷安置1338人,11月16日順利實現大江截流。完成思林電站餘慶庫區移民實物指標調查等前期工作。安全生產有序開展,全縣社會穩定,人民安居樂業,生活水平穩步提高,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5882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2472元,分別增長5.5%和5.8%。
——轉變職能強化依法行政,政府自身建設得到加強。認真貫徹《行政許可法》,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取消行政審批項目38項。審計監督進一步強化,廉政建設進一步加強。深入開展機關效能建設,制定了機關效能建設“八個制度”,推行領導接待日制度,成立機關效能建設投訴中心、外商投資服務中心、餘慶縣投資軟環境整治辦公室和餘慶縣非公有制經濟投訴中心,提升機關效能的自律和他律機制逐步形成。完成電子政務一期工程。穩步推進財政改革,全面實行部門預算,強化“收支兩條線”管理,積極探索國庫管理制度改革,公共財政預算框架基本構建。實施政府採購節約資金85萬元。政務、廠務、村務公開進一步深化,不斷完善重大事項向社會公示制度,接受民眾監督。基層民主譜寫新篇,第六屆村(居)委會選舉工作全面完成。深入開展民主評議行風活動,促進了機關作風轉變。
各位代表,過去的一年,縣人民政府圍繞關係人民民眾切身利益的重大問題、關係經濟發展的瓶頸問題和關係改革發展穩定的重點問題,採取一系列重要措施,取得了國民經濟快速增長、“三個文明”協調發展的新成績,創造出社會環境和諧穩定、全縣上下政通人和的大好局面。這些成績的取得,是縣委正確領導的結果,是縣人大和縣政協監督支持的結果,是中央、省、市駐余單位和社會各方面關心支持的結果,是全縣人民同心同德、艱苦奮鬥的結果。在此,我代表縣人民政府,向在各個崗位和各條戰線上辛勤工作的廣大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幹部、駐餘人民解放軍、武警官兵、預備役民兵、政法幹警、各人民團體和社會各界人士,向全縣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向所有關心和幫助餘慶建設發展的上級領導和朋友,向信任和支持政府工作的全縣人民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誠摯的感謝!
在充分肯定成績、增強信心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看到,加快發展的道路上還存在一些困難和問題:一是政府組成人員和經濟管理部門思想解放程度不夠,創新意識不強,工作中帶有盲目性;二是農業基礎仍較薄弱,產業化程度不高,龍頭企業不強,農民增收難的情況仍然存在;三是移民受利益驅動和周邊地區的影響,加上一些部門聯繫服務移民的力度不夠,移民維穩工作壓力大;四是由於全縣上下幹部民眾對政策的理解認識不一,導致一些重點項目建設不順,推進緩慢;五是一些部門對財政的依賴性較大,攀比風盛行,給財政支出帶來較大壓力;六是現有國有企業歷史包袱沉重,給改革改制帶來較大困難;七是由於國家投資政策逐步調整和對土地嚴格保護,今後一段時期爭取重大項目的難度較大。因此,我們將大力弘揚求真務實、艱苦奮鬥的作風,時時保持憂患與責任意識,保持謙虛謹慎的態度,保持苦幹實幹的工作勁頭,高度重視並認真解決以上問題,自加壓力,增強信心,迎接新的挑戰,開創新的局面。
2005年工作安排
2005年是全面完成“十五”計畫的最後一年,政府工作面臨新的形勢、新的機遇。一是我們仍處在加快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國內發達地區產業向西部的加快轉移、國際資本的競相湧入、國內民營資本擴張、擴大內需方針的繼續實施,給經濟社會發展帶來巨大的機遇和活力。二是餘慶得天獨厚的資源和發展優勢已經日益引起了國內外的廣泛關注,對外吸引力越來越強,同時泛珠江三角洲地區的經濟龍頭作用逐步顯現,對我縣經濟社會發展的帶動和促進作用越來越大。三是經過全縣上下的共同努力,我們已經在跨越式發展的實踐中理清了思路、積累了經驗、探索了路子、鍛鍊了幹部隊伍,形成了人心思進、共謀發展的良好氛圍。可以說,加快發展的天時、地利、人和俱在,環境、條件、基礎並存,我們完全有能力、也一定能夠繼續推進餘慶的跨越式發展!
2005年政府工作的總體要求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總攬全局,認真貫徹黨的十六大、十六屆三中、四中全會及中央、省、市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圍繞建設經濟強縣目標,深入實施農業穩縣、工業強縣、城鎮靚縣、開放興縣、旅遊名縣、財稅富縣、協調優縣、依法治縣戰略,把握主動、搶抓機遇,好中求快、注重質量,統籌發展、突出重點,立足創新、狠抓落實,促進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加強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努力實現我縣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跨越。
200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調控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比上年增長12.5%;財政總收入增長12.7%,其中地方財政收入增長13%;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7%;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長7%,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5.5%;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7‰以內,政策生育率達到96.5%以上。
圍繞上述總體要求和目標,重點抓好以下八項工作:
一、圍繞農業穩縣,致力統籌城鄉發展
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是促進農民增收的根本途徑,要切實把城鎮發展與農村發展緊密結合起來,走以城帶鄉、以鄉促城、城鄉互動的發展道路,努力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
深化規劃修編,推進城鄉空間布局一體化。加強對鄉鎮經濟社會發展的規劃調控和分類指導,突出各地特色。按照縣城總體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縣域城鎮體系規劃的總體框架和基本原則,深化鎮域體系規劃編制,抓好中心鎮、中心村建設規劃,將“四在農家”活動與重點村寨建設結合起來,切實加強各鄉鎮的產業空間布局和發展的引導。
強化集約經營,推進城鄉經濟發展一體化。把“特色、規模、品牌、生態、效益”作為農業發展的重點和主攻方向,引導特色農作物向優勢產區集中,大力發展無公害、綠色、有機等農產品,著力培育一批有特色、有市場競爭力的農業主導產業和產品。充分調動農技人員的積極性,鞏固提高糧、油、煙、畜產業。發展12萬畝優質水稻、15萬畝優質油菜、7.5萬畝優質烤菸;畜牧生產緊緊抓住國際社會積極預防口蹄疫、禽流感和國內大中城市嚴禁養殖牲畜的極好機遇,抓防疫促保障,抓品改促質量,抓飼料促發展,抓行銷促效益。進一步抓好生豬品種改良,搞好農民養殖技術培訓,大力推廣“八改養豬”技術,努力穩定農村獸醫防疫隊伍。進一步發展和壯大林、果、藥、茶產業。做好森林資源二類調查工作。實施茶業強縣戰略,穩步推進小葉苦丁茶原產地域產品保護工作。建立苦丁茶“種、采、收、售”科學的經營管理機制,提高苦丁茶的種植管理水平,不斷擴大茶園面積,建設1-2個高規格示範園區。以挖掘小葉苦丁茶3000多年歷史淵源入手,逐步開展濃郁的民風民俗特色茶藝表演,設立小葉苦丁茶批發市場,建成世紀陽光苦丁茶城。鞏固吳茱萸、八角等中藥材的種植面積。穩步發展以紅金桔為主的水果產業,大力發展無公害蔬菜。
加大投入力度,推進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繼續實施通村公路改造工程,建成“江北、江南和構花三大公路循環圈”,完成10條通村公路鑲邊改造和搞好構皮灘電站庫周交通復建工程。推行鄉村公路招標養護,不斷提高通村公路質量。實施“車頭向下工程”,投放30輛農村客運車輛,解決農民乘車難問題。加強農田水利建設。啟動高寨水庫片區農業綜合開發,完成晏家壩水庫除險加固及大燕水庫應急除險建設,啟動“湄鳳余灌區”李家寨水庫節水灌溉工程,實施10000畝煙糧水配套工程和4000畝坡改梯工程。完成1500口沼氣生態家園建設。加快小水電建設,力爭尖峰山電站在5月底前投產,開工建設木葉灘電站,深化小烏江水電站建設的可行性論證,做好全國農村電氣化縣的驗收工作。加強通訊設施建設,進一步擴大通訊覆蓋面,提高通訊質量。紮實推進“四在農家”示範工程,積極引導農民掀起“廚房革命、廁所革命”等有關改善生活質量的建設高潮。
建設與治理並重,推進城鄉生態環境保護一體化。紮實推進生態建設,加大保護力度,完成12000畝森林植被恢復。處理好耕地利用與保護關係,做到充分用地,積極養地,用養結合。高度重視自然資源的保護與開發,堅持建設項目的環保標準,嚴格執行環保“三同時”等有關規定,引導企業增強環保意識,堅決杜絕邊建設、邊破壞生態的各種行為。加大污染源治理,全面開展水土流失和地質災害防治。做好國家級生態示範縣的建設工作。?
二、圍繞工業強縣,致力提高生產總量
把深入實施工業強縣戰略的落腳點放在加快培育主導產業、做強規模企業等方面,集中力量,常抓不懈,切實抓出成效。
大力培育主導產業。把握產業轉移和資本流動規律,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科學引導,順勢促進產業集聚。重點培育建材、能源、農產品加工等產業,延長產業鏈,提高關聯度。對主導產業做到政策上傾斜,發展空間上留足,服務上更加優質。堅持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推進信息技術在經濟和社會領域中的廣泛套用。
努力提升企業發展規模和質量。全年完成規模以上工業產值15300萬元,實現工業增加值4084萬元。大力發展鄉鎮企業,完成鄉鎮企業固定資產投資3600萬元,新建1個以上規模企業。鼓勵企業加快技術改造步伐,加大技改投資力度,用好財政技改貼息資金,鼓勵社會資金參與企業技改,實施兩河口電站技術改造。完成物資供應公司、五交化公司、糧油貿易公司、糧食工貿公司、農田米業公司改制及玖龍油脂化工廠破產安置工作。著力扶優扶強,對華閩電冶、世紀陽光茶業等行業骨幹企業和龍頭企業,在生產要素供給等方面給予適當傾斜,爭取年內培育1—2家工業生產總值超億元的企業。
三、圍繞城鎮靚縣,致力配套提升品位?
城鎮化是新一輪經濟成長的重要載體,要圍繞縣城和各鄉鎮的定位和目標,根據現有發展水平和獨特的資源優勢,不斷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鎮品位。
充分發揮規劃的龍頭作用。著眼於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總要求,進一步完善城鎮總體規劃以及其他專業規劃。深入編制好一批以社區建設和住宅小區建設為主的專項規劃和控制性詳細規劃,加強各項規劃之間的配套銜接。強化規劃的集中統一管理,加大規劃執法力度。加強單體建築的設計,增強城鎮整體建築風格的和諧性。
加快城鎮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在量上拓展,在質上提高品位和豐富內涵。完成縣城電網和供水管網改造,實施縣城中華路改造,爭取實施現公安局、法院、檢察院片區住宅示範小區建設。加快烏江路延伸段的開發建設,開工建設法院審判樓、檢察院技偵樓和工商局辦公樓。搬遷縣政府至原餘慶賓館辦公,平衡帶動城南、城北第三產業發展。搬遷加油站,維修加固文峰塔,建設縣城城郊公園和森林公園。實施構皮灘集鎮供水改造工程。進一步搞好縣城綠化、亮化,完成河濱公園段河岸、外環過境公路及城郊荒山綠化,建設一座音樂噴泉,規劃建設餘慶河二級翻板壩。啟動舊城改造,加快河東新區開發建設。加強調控,促進房地產市場持續健康發展,修建一批經濟適用住房,爭取建成1—2個組團式的標準化住宅示範小區。完成花山新街基礎設施、構皮灘環北路、敖溪移民通道、關興鎮街道出口等工程及配套設施建設,加快龍溪紅軍大道開發建設。改善部分鄉鎮派出所、司法所辦公條件。實施“鄉鎮過境省道公路綠化工程”,搞好松煙、敖溪、大烏江、龍溪、小腮等鄉鎮規劃區內省道過境線的綠化美化。
加強城鎮管理。圍繞爭創省級文明城市目標,以“黃果樹杯”和“美好家園”競賽活動為載體,努力探索城鎮市政公用事業改革,建立適應市場經濟特點的新型管理體制,不斷提高城鎮管理效率。繼續深化“衛生與秩序”活動,加強城市管理執法,開展環境專項整治活動。完善城鎮路牌等標準化標識,抓好縣城四大主要入城口的綠化、美化、亮化,全面提升城鎮品位。
四、圍繞開放興縣,致力推進招商引資?
藉助外力加快發展,是我縣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重要途徑。2005年要完成招商引資6000萬元。
以科學的發展觀謀劃招商引資。樹立抓經濟主要就是抓項目、抓項目就是抓招商引資的意識,營造投資者是上帝、引資者是功臣、納稅者是衣食父母的氛圍。高質量完成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一五”規劃編制工作,從規劃中挖掘、包裝和儲備項目,不斷更新和充實項目庫。強化項目質量意識,做細做實項目前期工作,提高項目的可行性,適時推出縣城舊城改造、中華山礦泉水廠、實驗中學學生宿舍、白泥中學學生宿舍、職業中學學生宿舍、縣醫院門診大樓等項目招商,真正以項目抓機遇。進一步提高各部門和經濟主體的項目實際操作能力,科學組織項目實施,加強項目服務、管理、考核和督查,狠抓規範、進度、質量和安全。
以紮實的新舉措抓好招商引資。全方位推進招商引資,積極探索和改進招商方法,大力實施市場多元化戰略,在注重工業招商的同時,大力推進農業、城鎮、旅遊、社會事業等領域的招商引資工作。主動對接泛珠三角經濟合作區的資本擴張和產業轉移,引進優勢企業,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加強縣政府駐深圳寶安聯絡站工作,有針對性地開展布點招商。
以優質的軟環境推進招商引資。 牢固樹立環境就是資源、環境就是競爭力的意識,努力創造一流的服務環境、政策環境、法制環境、市場環境。在招商引資工作中,做到一諾千金、一路綠燈、一呼百應、一查到底;做到先來後到一個樣,內資外資一個樣,二產三產一個樣;做到堅決兌現優惠政策,堅決掃除發展障礙,堅決打擊破壞軟環境的人和事。建成並啟用政務服務中心,加強視窗行業作風建設,嚴格執行首問負責制、服務承諾制、限時辦結制、無償代辦制等制度,簡化程式,提高效率,為投資客商提供優質高效服務。
五、圍繞旅遊名縣,致力開發旅遊產業
旅遊業是今後我縣經濟成長的熱點和亮點,是富民興縣的新興支柱產業,是我縣經濟發展的“最大門路”。未來幾年是餘慶旅遊業打基礎的關鍵時期。要堅持“政府引導、市場運作、全民參與、突出特色、打造精品”的發展思路,加快旅遊產業發展。
抓好旅遊規劃,高質量搞好基礎設施建設。以大烏江省級風景名勝區和構皮灘電站蓄水後形成的庫區風光自然資源為主,抓住烏江沿岸縣市聯合實施烏江畫廊旅遊開發機遇,高質量高起點搞好全縣旅遊總體規劃,力爭列入全市、全省旅遊規劃,擠進全省重點旅遊景點。逐步開發“他山”歷史名人文化景區、團結湖休閒度假景區等。探索建立旅遊多元化投資的經營體制,積極推進大烏江風景區項目的招商開發。
發掘旅遊文化,努力打造獨具特色的旅遊品牌。深入挖掘旅遊資源,提升檔次和增加內涵。以紅軍強渡烏江和三過餘慶為切入點,努力打造獨具特色的“紅色”旅遊牌;以烏江峽谷及構皮灘庫區旅遊資源為支撐點,努力打造獨具特色的“綠色”旅遊牌;以提高全國綠化模範縣、全國計畫生育工作先進縣和“四在農家發源地”等的知名度為閃光點,把人文優勢轉化為旅遊資源,努力打造特色旅遊牌。
培育旅遊市場,著力完善旅遊配套服務功能。努力抓好同各類旅遊企業、各級旅行社的互動對接。積極探索由單純觀光旅遊向風景觀光、運動探險等綜合性旅遊根本轉變的途徑,努力實現旅遊業與餐飲、運輸、文化娛樂、商貿、金融保險等其它行業共同促進,協同發展,提高旅遊服務水平。
六、圍繞財稅富縣,致力抓好財源建設
切實解決加快財源建設的突出問題。從政策傾斜、資金配套、項目選擇、行業發展等方面入手,抓好地方財源建設,增加財政收入,增強財政調控能力,努力提高財政收入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繼續抓好以烤菸為主的現有支柱財源;加快發展以優質大米、無公害蔬菜等特色農產品及非公有制經濟為主的基礎財源;集中精力培植以茶葉、藥材、旅遊為主的後續支柱財源。充分發揮金融機構的職能作用,引導金融機構對基礎設施、農業產業化、個人信貸的支持,有效拉動經濟成長,增加財稅收入。認真實施國家財政、稅收政策,全面免徵農業稅。堅持開源與節流並重,創新支出機制,規範支出行為。合理界定公共支出範圍,從嚴控制行政支出,集中財力保證農業、教育、科技、社會保障等重點支出。深化財政改革,建立財政收入增長機制、財政支出控管機制。完善“收支兩條線”管理,強化部門綜合預算,做好鄉(鎮)財縣管試點工作,全面推行縣級國庫集中支付制度和非稅收入收繳制度改革,進一步規範政府採購,強化政府採購預算嚴肅性。強化財政監督,建立健全分配、執行和監督相互分離、相互制約的財政運行機制。堅決杜絕坐收坐支、私設“小金庫”和“帳外帳”等違紀現象。堅持依法治稅,加強稅源管理,嚴格查處串庫、串稅現象,打擊偷、騙、抗稅行為,確保稅費及時足額入庫。
七、圍繞協調優縣,致力建設和諧社會?
堅持科學發展觀,進一步加大改革和投入,推動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體育和其他各項社會事業發展。
大力實施科教興縣戰略。實現跨越式發展,基礎在教育,關鍵在科技,根本在人才。加大教育內部人事制度改革力度,最佳化教師隊伍;努力提高教學質量,設立政府教育質量獎勵基金;切實抓好“雙高普九”的摸底準備工作;進一步擴大普通高中教育規模;搞好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推進教育體制改革,完善遠程教育機制,進一步推進素質教育,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加強教育基礎設施建設,完成餘慶中學綜合大樓建設,啟動大烏江中學、涼風中學、實驗中學寄宿制學校建設,實施14所中國小危房改造。積極推進科技體制改革,不斷完善科技創新推廣體系。加大人才培養、引進和儲備力度,激發各類人才的創業熱情,努力營造拴心留人的社會環境。
推進衛生、文體、人口與計生等事業發展。加強公共衛生設施建設。實施好滅蟑、滅蚊、滅蠅工程,積極做好國家級衛生縣城申報準備工作。加強食品和藥品質量監督管理,切實保障人民民眾的飲食、用藥和就醫安全。推進全國農村中醫工作先進縣創建工作,加強農村初保網路建設,努力解決農民因病致貧問題。關心母嬰健康,開通全縣母嬰健康快車綠色通道。實施縣、鄉(鎮)、村醫療衛生管理一體化改革,逐步探索建立農村大病統籌制度。積極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加快廣播電視進村入戶進度,實施城鎮網路升級改造,擴大有線數位電視覆蓋面。完成文圖大樓建設。大力開展民眾性體育活動和全民健身活動。積極發展體育事業,舉辦第二屆全縣運動會。加快電子政務建設和企業、農村、社區信息化建設,推進經濟和社會信息化進程。加強人口與計畫生育工作,繼續鞏固村為主,全面推行村民自治,提升優質服務水平,不斷完善計生服務網路,穩定我縣低生育水平。切實關心民眾生活,解決5000人/5000頭人畜飲水困難。重視被征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進一步完善城鄉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進一步擴大城鎮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的覆蓋面,加強基金征繳,提高基金支付能力,完善社會保障和社會救助體系。認真清理和解決拖欠農民工工資問題,保護農民工的合法權益。加強職業技能培訓,加快農村剩餘勞動力有序轉移,紮實抓好就業和再就業工作。加強統計執法,改進統計方式,高質量完成全國第一次經濟普查工作。完成構皮灘電站庫區移民搬遷1250人,搞好構皮灘電站建設對接服務,確保10月份大壩澆築。啟動思林電站庫區餘慶移民搬遷安置實施規劃編制。進一步推進殯葬改革,完成縣城火化場建設。加強國防教育,做好優撫安置和民兵預備役工作,全面完成續修部門志稿工作,加快人防、氣象、檔案、民族宗教、外事僑務、婦女、兒童、老齡人、殘疾人等事業發展。
進一步加強精神文明建設。深入貫徹《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以創建省級文明縣城為契機,積極開展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大力創建文明單位、文明院落、文明社區,引導廣大市民共建美好家園,塑造“文明的餘慶人”形象。深入開展以“四在農家”為載體的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建設活動,引導廣大農民追求嶄新、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切實抓好社會穩定和安全生產。以“平安餘慶”創建活動為載體,強化社會治安基層基礎工作,全面落實穩定工作責任制,加強各類不穩定因素的排查。嚴厲懲處賭博等危害社會穩定的行為,依法打擊各類刑事犯罪和經濟犯罪。做好信訪工作,把解決問題當作做好信訪工作的根本措施。進一步加大安全生產工作力度,認真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和安全事故責任追究制。繼續深入開展以交通、礦山、建築施工、民爆和消防為重點的安全生產專項整治,加大對安全事故的查處力度,確保人民民眾生命財產安全。
八、圍繞依法治縣,致力增強行政能力?
按照“為民、務實、清廉”的要求,切實加強政府自身建設,進一步提高行政能力,加快依法治縣進程,推進政府職能轉變和管理創新,建立服務型政府。
增強法制意識,推進依法行政。進一步貫徹落實好《行政許可法》,嚴格按照法定許可權和法定程式行使權力、履行職責,積極推進行政流程和管理服務創新。繼續強化行政監督和行政執法監督,落實行政問責制、執法責任制、行政和執法過錯責任追究制。切實加強作風建設,把求真務實、真抓實幹作為轉變作風的關鍵。加強對政府工作人員的思想教育,樹立科學的發展觀和正確的政績觀,擺正同人民民眾的關係,認清權力與權利的關係,自覺遵守和運用法律法規,學會並善於依法處理經濟社會事務,按照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式正當、高效便民、誠實守信、權責一致的要求,實施管理、履行責任、提供服務,做到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督、違法要追究、侵權要賠償。
增強服務意識,提高行政水平。必須始終堅持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牢固樹立“以民為本”的服務意識,牢記民眾利益無小事,凡事想著民眾,工作依靠民眾,一切為了民眾。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財力投入重點向社會事業、公共設施、擴大就業、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改善困難民眾生活等方面傾斜。進一步抓好效能建設,強化監督約束和工作考核。切實提高政府工作人員特別是領導幹部科學判斷形勢、駕馭市場經濟、應對複雜局面、依法行政和總攬全局的能力。
增強廉政意識,強化民主監督。多形式開展理想信念、從政道德和法規紀律教育,努力構築拒腐防變的思想道德防線。認真貫徹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加大案件查辦力度,堅決打擊腐敗行為,糾正行業不正之風。堅持標本兼治,進一步從源頭上治理和防止腐敗,加強各項廉政制度建設,建立和完善更加科學、規範、透明、高效的運作機制。全面實行政務公開,增強政府工作透明度,接受社會監督。進一步完善監督制約機制,對施政行為的全過程實施有效的監督制約。全體政府工作人員特別是領導幹部要增強自律意識,抵制各種誘惑,正確對待公與私、幹事與乾淨之間的關係,做到廉潔自律、勤政為民。
各位代表,新的一年是充滿希望和挑戰的一年,新的形勢催人奮進,新的事業任重道遠。讓我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深入貫徹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在中共餘慶縣委的堅強領導下,緊緊依靠全縣人民,團結一心,與時俱進,奮發圖強,開拓進取,為建設一個祥和、富裕、進步的新餘慶而努力奮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