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學史
風鸌屬為瑞典生物學家
卡爾·林奈於其出版的《自然系統》第十版所建立的屬之一。其
模式種由英國動物學家
喬治·羅伯特·格雷於1840年指定為
白頦風鸌。屬名"
Procellaria"來自於拉丁語的"procella",為“暴風雨”或“大風”之意。
在生物分類學上,1998年的研究認為風鸌屬與
燕鸌屬為姊妹群的關係;但在2022年的研究則指出風鸌屬應與
猛鸌屬、
鸌屬及
剪水鸌屬組成的分支為姊妹群,而燕鸌屬則與擬燕鸌屬關係較近。
風鸌屬是鸌科和鸌形目的成員。作為鸌科的成員,它們具有某些共同特徵。首先,它們有管狀鼻孔,稱為“naricorns”。這個特徵給了它們一個共同的名字“管鼻”。鳥類的鼻孔開口位置不同,風鸌屬的開口位於上喙頂部。其次,它們產生含有
蠟酯和
甘油三酯的胃油。這種油有兩個功能。當捕食者威脅鳥類或其雛鳥或卵時,它們會將這種物質吐在捕食者身上。這種物質有難聞的氣味,會使羽毛粘在一起,降低捕食者的威脅。此外,在長途飛行或孵化卵或照顧幼鳥期間,它們可以消化蠟酯作為高能量食物來源。風鸌屬還有結構獨特的喙,有7-9個不同的角質板。它們的鼻道上方有一個
鹽腺,當它們喝海水時,可以幫助淡化身體的鹽分。它們將含鹽廢物從鼻子中排出。
2021年描述了在紐西蘭發現的已滅絕物種"Procellaria altirostris"的化石材料,其年代可追溯到上新世。
形態特徵
風鸌屬鳥類的喙基部都有管狀鼻孔。它們的翅膀通常又長又窄,適合在公海上進行長途旅行,利用波浪產生的風和空氣運動來最大限度地減少努力和能量消耗。腳上有蹼,使它們能夠在水面游泳和潛水。模式物種是白頦風鸌:體長50-58厘米,翼展134-147厘米,體重1020-1550克。是南大洋的一種體型巨大、數量眾多的海鳥。它與風鸌屬的其他海鳥非常相似,但該物種的體型巨大。大部分羽毛呈黑色,幾乎完全呈深煙褐色至煙黑色;主羽和底面略呈灰色;下頦通常白色,有時會延伸到喉部,並且在印度洋的凱爾蓋朗和克羅澤種群中通常更廣泛。
虹膜黑褐色;喙淡角狀或淡黃色,中央喙脊呈黑色;腿和腳呈黑色,有時腳上呈粉紅色。兩性相似,但在大多數測量中,雌性的平均值略小,例如平均翅膀長度為387毫米,而雄性為396毫米。幼鳥與成鳥一樣,但在5月至8月期間,當老鳥嚴重磨損或換羽時,羽毛仍新鮮。具有典型的白色下頦和獨特的大而蒼白的鳥喙。
棲息環境
風鸌屬鳥類的活動範圍從南大洋的冷水水域到溫帶水域,除繁殖季節外都是中上層魚類。主要在公海活動,優先考慮大陸架以上區域。是海洋遠洋鳥類;與大陸架相比,它們更喜歡近海水域;經常出現匯聚和上升流區域。在亞南極島嶼上繁殖,占據植被覆蓋的斜坡或有時平坦、浸水的泥炭地。
生活習性
行為
這些管鼻鳥像海鷗一樣飛行,擁有堅硬的翅膀和跨越波陣面的剪下技術。這項技術可以節省能源。 是一類群居物種,經常跟隨漁船和其他船隻。在平靜的天氣中,以有力的翅膀拍動與一些輕微拱形的滑翔飛行交替進行。當大海和風強勁時,後一種飛行方式將占主導地位。儘管它們在水面捕獲大部分獵物,但它能夠從水面或飛行中潛水。主要通過水麵捕食,但也淺潛到水面以下至少16米和深潛。南喬治亞島用數據記錄器標記的鳥類表現出非常高水平的夜間覓食。定期單獨或以小群形式參加拖網漁船;還關注船舶垃圾,經常與大型
海鷗和
信天翁混群,並且還經常與多種鯨目動物混在一起,包括
虎鯨和
抹香鯨。
食性
在繁殖季節,主要獵物是頭足類動物,此外還有一些甲殼類動物(主要是磷蝦)。在這個季節之外,漁船丟棄的魚和廢物發揮著重要作用。魚和內臟在非繁殖季節尤其重要,在本格拉海流每年的這個時候,後者占飲食的50%。魷魚是南喬治亞島繁殖鳥類的主要食物成分。迄今為止的所有研究都表明,魚類、頭足類動物和磷蝦各自占總體飲食的16-57%。在馬里恩島,魚類占飲食質量的56.6%,甲殼類動物占23.6%,魷魚占17%,其中最豐富的物種是磷蝦和長腳蟲戎(Themisto gaudichaudii);在南喬治亞島,即使在磷蝦供應量減少的年份里,飲食似乎仍然相當穩定,儘管在這些年份中,雛鳥似乎吃得更多,但餐量更少。有些食物顯然是通過氣味來定位的。
分布範圍
風鸌屬分布於福克蘭群島(馬爾維納斯)、澳大利亞、法屬南部領地、紐西蘭、南非、南喬治亞島和南桑威奇群島、南極洲、阿根廷、巴西、智利、厄瓜多、赫德島、麥克唐納群島、馬達加斯加、莫三比克、納米比亞、秘魯、聖赫倫那島、阿森松島和特里斯坦達庫尼亞、烏拉圭。
繁殖方式
在繁殖季節,風鸌屬鳥類利用島嶼上的沿海懸崖,在洞穴中產下單個卵。在繁殖地主要是夜間活動,大多數活動在黃昏前後或黃昏後不久,但鳥類也可以在白天到達。大約91%成功的繁殖者會在下一個季節再次築巢,而失敗的繁殖者的數字略低,為88%。
在領地的洞穴入口周圍,一雄一雌形成長期的配對關係,通過改變洞穴或配偶來提高繁殖成功率。在1-2米長的自挖洞穴中築巢,內襯很少。產單枚白色卵,平均尺寸53.7毫米×82.9毫米,質量134.3克;孵化57-62天,其中7-9次,每次1-19天,平均輪班長度隨著孵化的進行而縮短;雛鳥有深棕色絨毛,育雛幾個小時,然後前10天每晚餵食一次,此後每0.56-0.88天,但此速度在接近羽翼豐滿時減半,平均膳食大小為110-119克,並且在至少有一些在南喬治亞島繁殖的成鳥在覓食過程中會移動1100-8000千米,而在克羅澤茨島的成鳥則交替訪問相對靠近聚居地的淺海斜坡水域以及南非和南極水域長達約1000千米。總體育種成功率估計為44-54%。據報導,第一次繁殖的年齡一般為6.5歲,成體年存活率估計為79%。
下級分類
| 中文名稱 | 學名 | 命名者及年代 | IUCN |
---|
1 | | Procellaria aequinoctialis | | |
---|
2 | | | | |
---|
3 | | Procellaria conspicillata | | |
---|
4 | | | | |
---|
5 | | | | |
---|
保護現狀
易危(VU)——3種;近危(NT)——1種;瀕危(EN)——1種。
鳥類物種的保護狀況由
國際鳥盟代表國際自然保護聯盟指定。白頦風鸌、眼鏡風鸌和黑風鸌被列為“易危”,灰風鸌被列為“近危”,大黑風鸌被列為“瀕危”。該屬的所有五個成員均被列入《信天翁和海燕保護協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