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鏡風鸌

眼鏡風鸌

眼鏡風鸌(Procellaria conspicillata)是鸌科、風鸌屬的海洋鳥類。體型較大,體長55厘米,體重1010-1315克。羽色幾乎完全是黑色的。頭部的圖案根據條紋的寬度和它們的清晰程度而有所不同。鳥喙和前額的標記特別清楚。原色的底面可能呈銀色。虹膜顏色較深,喙呈角色或淡黃色。腿呈黑色,清晰地突出在尾巴後面。兩性相似,體型大致相同。

該物種是最大的在洞穴中築巢的海鳥之一。以頭足類動物、十足甲殼類動物和小魚為食。基本上分布於南極鋒以北的南大西洋,主要在南緯25-41°之間。僅在聖赫倫那島特里斯坦達庫尼亞島(至英國)的伊納塞瑟布爾島西部高原上繁殖。原產於南大西洋溫暖的熱帶水域。它們的分布區域覆蓋了一條寬闊、略傾斜的帶,從巴西南部(里約熱內盧、南里奧格蘭德)延伸到納米比亞和開普敦地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眼鏡風鸌
  • 拉丁學名:Procellaria conspicillata
  • 別名:白眶風鸌
  • 外文名:Spectacled Petrel
  • 國際瀕危等級:易危(VU)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鳥綱
  • 鸌形目
  • 鸌科
  • 風鸌屬
  • :眼鏡風鸌
  • 亞種:無亞種 
  • 命名者及年代:Gould, 1844
動物學史,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行為,聲音,食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保護現狀,保護級別,種群現狀,

動物學史

英國鳥類學家約翰·古爾德於1844年正式描述了眼鏡風鸌,並將其命名為"Procellaria conspicillata"。風鸌屬(Procellaria)於1758年由瑞典博物學家卡爾·林奈在他的《自然系統》第十版中引入。該屬名來自拉丁語"procella",意思是“風暴”或“大風”。具體的種名加詞"conspicillata"源自拉丁語"conspicillum",意思是“觀看的地方”,因此“戴眼鏡”。“鸌鳥”(petrel's)這個詞源自聖彼得和他在水上行走的故事。這是指鸌鳥似乎在水面上奔跑以起飛的習慣。該物種是單一型的:沒有識別出任何亞種。
眼鏡風鸌以前通常被認為是白頦風鸌的一個亞種。1998年,南非鳥類學家彼得·瑞安(Peter G.Ryan)認為,眼鏡風鸌應該被視為一個單獨的物種,因為這兩個類群不僅在羽毛上存在差異,而且在發聲方面也存在差異。眼鏡風鸌體型略小,繁殖較早,伊納克塞瑟布爾島上的繁殖地比任何白頦風鸌的繁殖地都向北偏北近10度。此文發表後,眼鏡風鸌被視為一個單獨的物種。2009年發表的一項分子系統發育研究為將眼鏡風鸌提升為物種地位提供了進一步的理由,該研究發現線粒體細胞色素b基因的DNA序列存在顯著差異。

形態特徵

眼鏡風鸌體長55厘米,體重1010-1315克。這種大而粗壯並強有力的鳥羽色幾乎完全是黑色的,除了一些白色的裝飾羽。頭上的圖案根據條紋的寬度和它們的清晰程度而有所不同。成鳥的羽毛顏色從煤煙棕色到黑棕色不等。頭部有複雜而獨特的白色帶子網路裝飾,從下頦底部到頸背,環繞耳罩,最終與頸後部連線。鳥喙和前額的標記特別清楚。原色的底面可能呈銀色。虹膜顏色較深,喙呈角色或淡黃色,平坦部分、鼻孔和尖端有黑色線條。腿呈黑色,清晰地突出在尾巴後面。兩性相似,體型大致相同。然而,雄性在大多數數據上都稍大一些。幼鳥和成鳥。
眼鏡風鸌與白頦風鸌混群。儘管白頦風鸌的面部圖案排列不同並且從不顯示眼鏡,但它們可能與後者混淆。

棲息環境

該物種占據海洋和遠洋棲息地。一般來說,它們分布在比白頦風鸌更溫暖、更深的水域。在其活動範圍以西,它們在伊納克塞瑟布爾島海拔300-500米之間的高地上築巢。它們還在沼澤地區和山谷的河岸上繁殖。通常分布在海洋的一大片區域。19世紀,這些鳥類向南遷徙至福克蘭群島。此時,眼鏡風鸌也在阿姆斯特丹島上築巢,該島位於現在的南界好望角)以南數百公里處。

生活習性

行為

眼鏡風鸌在海上的行為與白頦風鸌非常相似。是中上層鳥類,在南緯30°至50°之間的南大西洋廣闊海域覓食。其分布範圍西起巴西南部,東至非洲南部。它們在海拔250-500米的潮濕歐石南地繁殖。洞穴位於河谷沿岸,但大多數成對在沼澤植物“掌狀烏毛蕨”(Blechnum palmiforme)植被中的鬆散群落中繁殖,它們的洞穴活動在那裡創造了以三棱莎草為主的獨特沼澤區域。

聲音

眼鏡風鸌研究已經確定了兩種類型的鳴叫聲。所有這些都主要在繁殖地內生產。顯然,這些叫聲都不是對白頦風鸌招攬叫聲的回應。然而,識別叫聲是長時間的吱吱聲,與後者的叫聲有一定的親緣關係。然而,它們的音高似乎更深更短。眼鏡風鸌也會發出和諧、複雜、引人注目的咕嚕聲,分為三種不同的種類。

食性

該物種以魷魚、章魚和各種小魚為食。它們喜歡在有漁網和拖網的漁船附近徘徊,抓取在那裡發現的廢棄物。這種大蹼足動物總共吃121種食物,其中有5種頭足類動物和116種魚類。

分布範圍

繁殖地:聖赫倫那島、阿森松島和特里斯坦達庫尼亞;
非繁殖地:阿根廷、巴西、納米比亞、南非和烏拉圭;
遊蕩:安哥拉和澳大利亞。
眼鏡風鸌
眼鏡風鸌分布圖

繁殖方式

眼鏡風鸌繁殖期一般在10月下旬開始,11月初結束,這意味著與白頦風鸌相比,繁殖期推遲了約5周。該物種主要在黃昏時出沒,但它們在白天也很頻繁地出現,特別是從下午3點左右開始。眼鏡風鸌成群築巢,密度高達每公頃36個巢。巢比較深,是雌雄配偶共同挖的洞,有時甚至在大米草屬草叢、草地或依附的小樹上。然而,築巢的首選地點通常是長有大型蕨類植物的歐石南屬叢生地。
每個繁殖季巢穴內產一枚白色的卵,尺寸為80毫米×54毫米,重約130克。12月孵化,翌年3月幼鳥起飛。沒有關於孵化持續時間和在巢中停留時間長短的信息。雛鳥已經具有成鳥的面部標記。南極賊鷗是雛鳥的天敵。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8年8月7日——易危(VU)。

種群現狀

2009年至2010年,伊納克塞瑟布爾島上有14,400個築巢洞穴。假設洞穴占用率為90%,這相當於大約20,000隻繁殖鳥類的繁殖種群。總量估計約為38,000±7,000隻;根據1997年至1999年的調查數據,巴西近海有7,000隻(L.Bugoni in litt. 2006年)。
趨勢理由:1999年至2004年間,眼鏡風鸌數量可能增加了45%,但人們對延繩釣漁業兼捕造成的損失知之甚少。兼捕對亞成鳥的影響可能比對成鳥的影響更大;這種認為在幾年內都不會在繁殖地反映出來。
在衛星遙測的支持下,可以確定眼鏡風鸌的分布與巴西南部海域的延繩釣捕撈活動高度重疊,而且許多漁船的出勤率相對較高(Bugoni et al.2008年)。儘管偶爾會被當作副漁獲物捕獲,但發生率非常低,可能是因為該物種善於避免捕獲。眼鏡風鸌的數量似乎正在增加,因此,兼捕似乎並沒有對該物種的數量產生重大影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