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鸌屬

猛鸌屬

猛鸌屬(學名:Calonectris):是鸌形目、鸌科的一屬鳥類。該屬包括4個物種:猛鸌、斯氏鸌、維德角鸌和白額鸌。它們被認為與海鷗的關係比與其他海燕的關係更密切。該屬物種為長翅鳥類,上體呈深褐色或灰褐色,下體以白色為主。這些管鼻鳥用僵硬的翅膀飛行,並使用剪下飛行技術以最少的主動飛行越過波前。它們的飛行似乎比海鸚物種更像信天翁

這些遠洋物種在溫帶和冷水中最常見。是長距離遷徙者。從其東亞繁殖島嶼分散到整個西太平洋並進入東印度洋。來到島嶼和沿海懸崖只是為了繁殖。它們在繁殖地夜間活動,更喜歡沒有月亮的夜晚以儘量減少捕食。以魚、魷魚和類似的海洋食物為食,也會跟著漁船去取食殘羹剩飯。分布於太平洋至東印度洋。

基本介紹

動物學史,形態特徵,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下級分類,保護現狀,

動物學史

猛鸌屬(Calonectris)於1915年由鳥類學家Gregory Mathews和Tom Iredale引入,以白額鸌為模式種。屬名結合了古希臘語"kalos",意思是“好”或“高貴”,以及1820年德國博物學家HeinrichKuhl用於猛鸌屬的屬名"Nectris"。Nectris這個名字來自古希臘語"nēktris",意思是“游泳者”。
白額鸌和科里猛鸌以前被認為是同種的,並形成複合體猛鸌(Calonectris diomedea)。基於缺乏雜交和線粒體DNA、形態和發聲的差異,該複合體被分成兩個獨立的物種。英文名稱“Cory'shearwater”被轉移到Calonectris borealis,而以前的指名亞種變成了猛鸌(Calonectris diomedea)。所以猛鸌屬劃分為4個獨立物種。

形態特徵

猛鸌屬是一屬中型至大型的遠洋海鳥。兩性在外觀上相似,但雄性平均略大於雌性。體長45-52厘米,翼展100-125厘米,體重420-800克。嘴較細長,鼻管較短,飛羽長而窄,尾呈楔形。前額、頭頂、頭側、前頸及頸側白色,具暗褐色縱紋;額及眼先縱紋細窄而少。枕、後頸、背、肩、腰暗褐色,少部分綴有灰白色羽緣。上體呈棕灰色,大部分羽毛飾有淺棕色。腹面呈白色或略帶灰色。翅膀深褐色,帶有棕色邊緣,在翼後緣最為突出。尾巴呈深褐色,前部的尾覆羽呈白色。喙大結實且呈鉤狀,上部呈淡黃色,尖端附近有黑色斑塊。腿和腳是蒼白的肉色。

生活習性

該屬物種在海中有群獵行為,形成被稱為木筏的大群,因為它們漂浮在密集的斑塊中。在大洋上能夠深潛尋找獵物,深達15米以上。以小魚和遠洋頭足類動物為食,偶爾可以充當清道夫,食用大魚、鯨類或其他漂浮動物的遺骸。

分布範圍

從其東亞太平洋西北部海洋中繁殖島嶼上,分散到整個西太平洋並進入東印度洋。來到島嶼和沿海懸崖只是為了繁殖。
猛鸌屬
猛鸌屬分布圖

繁殖方式

猛鸌通常留在公海活動,但上岸繁殖,一雄一雌制。在沿海懸崖和小島上築巢。通常集群築巢。巢多置於靠水邊較近的岩穴中或小樹林內地上和草地上,挖掘粗糙的洞穴,內墊少許枯葉,在其中放置一枚白色的卵。雌雄共同孵化,孵化期52-56天。由父母雙方餵養育雛,親鳥將蛋白質糊直接反流到育雛的喙中。雛鳥在秋天從巢中孵化出來,從孵化到離巢的時間大概是90天左右。在那裡它們會停留7-10年,直到它們達到性成熟並返回它們的原產地築巢。

下級分類

猛鸌屬(4種)

中文名稱
學名
命名者及年代
1
Calonectris borealis
(Cory, 1881)
2
Calonectris diomedea
(Scopoli, 1769)
3
Calonectris edwardsii
(Oustalet, 1883)
4
Calonectris leucomelas
(Temminck, 1836)

保護現狀

全部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6年ver3.1:
近危(NT)——2種;無危(LC)——2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