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學史
猛鸌指名亞種(Calonectris diomedea diomedea)和猛鸌科里亞種(Calonectris diomede borealis)在1993年前被認為是同一個物種。它們形成了複合學名猛鸌(Calonectris diomedea)。基於缺乏雜交和線粒體DNA、形態和發聲的差異,該複合體被分成兩個獨立的物種。英文名稱“Cory's Shearwater”被轉移到“Calonectris borealis”,中文名稱“科里猛鸌”;而以前的指名亞種變成了“Scopoli's Shearwater”(Calonectris diomedea),中文名稱定為猛鸌。
形態特徵
科里猛鸌體長44-49厘米,
翼展117-135厘米,體重544-738克。成鳥有灰褐色的上體,包括冠、頸、後頸、背部、體羽和肩胛,其中的羽毛圖案變成鱗片狀,如臀部和上尾覆羽。由最後的上尾覆羽形成的白色新月形。上翅呈深褐色。初級覆羽和飛羽顏色較深,而第三和最下部的肩胛顏色較深,在上部形成一個模糊的M或W形。上尾多為黑褐色。在白色的下體部分,下翅顯示出黑色的後緣,而一些黑點和斑點在肩胛區域形成較弱的前緣。白色延伸到外原色的下側,該物種有深色三角形翼尖。在灰褐色的頭上,臉頰呈棕灰色,與白色的下頦和喉嚨融為一體。頸側和胸側呈灰色。其餘的下體是白色的,大腿上有水洗褐色。
鳥喙呈橄欖黃色,尖端較暗且顏色較深。
虹膜深褐色。腿和蹼足呈淡粉色至灰粉色,外腳趾和部分蹼呈深灰色。
雄性和雌性有相似的羽毛,亞成鳥類似於成體。
分布範圍
留鳥:阿爾及利亞、安哥拉、安提瓜和巴布達、阿根廷、巴哈馬、貝寧、百慕達、巴西、維德角、喀麥隆、加拿大、剛果(金)、剛果(布)、象牙海岸、赤道幾內亞、法國、法屬蓋亞那、加彭、甘比亞、加納、直布羅陀、幾內亞、幾內亞比索、賴比瑞亞、馬達加斯加、茅利塔尼亞、墨西哥、摩洛哥、莫三比克、納米比亞、奈及利亞、葡萄牙(馬德拉、亞速爾群島)、葡萄牙、聖赫倫那、阿森松和特里斯坦達庫尼亞、聖皮埃爾和密克隆、聖多美和普林西比、塞內加爾、獅子山、南非、西班牙(加那利群島)、多哥、美國、烏拉圭和西撒哈拉。
遊蕩(非繁殖地):巴拿馬。
遊蕩 (季節性不確定):哥斯大黎加。
遊蕩:瓜德羅普島、紐西蘭和委內瑞拉。
存在不確定和來源不確定:巴貝多、比利時、古巴、丹麥、多米尼克、法羅群島、德國、愛爾蘭、馬提尼克島、蒙特塞拉特、荷蘭、挪威、阿曼、波蘭、波多黎各、聖基茨和尼維斯、聖露西亞、聖文森特和格林納丁斯、塞爾維亞、蘇利南、瑞典、瑞士、特立尼達和多巴哥、特克斯和凱科斯群島。
保護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