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鸚屬(海鸚)

海鸚屬

海鸚一般指本詞條

海鸚屬(學名:Fratercula):共有3個物種,體長約30厘米。它們是北極海鸚角海鸚簇羽海鸚。有一張大嘴巴,呈三角形,帶有一條深溝。背部的羽毛呈黑色,腹部呈白色,腳呈橘紅色,面部顏色鮮艷,像鸚鵡那樣美麗可愛,因此,人們稱它為海鸚。

前趾間有蹼膜,後趾缺如。翅窄而短小,尾短。體羽黑白二色,雌雄羽色相似。平時棲息于海洋上,只有繁殖時期才回到岸邊的島嶼或陸地。上岸時大致呈直立式,狀如企鵝,是趨同進化的結果。善於游泳和潛水,一般能潛入水下10米以上。以魚類、甲殼動物和其他海生無脊椎動物為食。喜歡群居,把巢穴築在沿海島嶼的懸崖峭壁上的石縫溝中或洞穴里。巢穴主要用作休息、睡覺和儲藏食物。平時在大海的上空展翅飛翔。

基本介紹

物種學史,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該屬物種,繁殖方式,種群現狀,保護級別,

物種學史

最古老的海雀科化石是從美國俄勒岡州發現的Hydrotherikornis,可以追溯至始新世晚期;而AethiaUria則是屬於中新世晚期。分子鐘指出它們起源於古新世的太平洋。在北卡羅萊納州發現的化石可以區分它們是屬於兩個海鸚屬物種,但後來卻被分類為簇羽海鸚及角嘴海雀屬物種。另一個已滅絕的物種:道氏海鸚是在加州海峽群島(Channel Islands of California)發現,可以追溯至更新世晚期或全新世早期。

形態特徵

海鸚體長28-34厘米,翼展50-60厘米。寬大而鮮艷的鳥喙帶有灰藍、黃和紅三種顏色,兩頰為灰白色。顏色鮮豔,嘴大,三角形。身體粗壯,雙翼及尾巴都很短。上身呈黑色,下身則呈白色或褐灰色。頭部頂是黑色的,面部主要是白色,腳呈橙紅色。喙在繁殖季節時會較大及鮮紅。但過後就會變得較細小及沉色。繁殖季節時,它們的喙會變得鮮艷;過後喙會變得較小,色彩也會加深。它們短小的翼適合游泳。它們在空中會頻密的拍動雙翼,達至每分鐘400次。

棲息環境

平時棲息于海洋上,只有繁殖時期才回到岸邊的島嶼或陸地。把巢穴築在沿海島嶼的懸崖峭壁上的石縫溝中或洞穴里。巢穴主要用作休息、睡覺和儲藏食物。平時在大海的上空展翅飛翔。
海鸚屬分布圖海鸚屬分布圖

生活習性

海鸚不論是遷徙途中飛行,還是在棲息地,它們總是成群結隊,統一行動。它們這樣做是一種有效的自衛行為,以此向其他動物顯示其龐大群體的威力,並標誌其棲息地的範圍,警告其他海鳥不得入侵其領地。如有兇惡的海鷗入侵,鳥群會發出一片警告聲。隨後便成群結隊地盤旋而起,最後形成一個飛快旋轉的環狀隊形,採用“人海戰術”,使入侵者暈頭轉向,難以找到進攻的突破口,不得不採取“走為上計”的策略。
海鸚靠捕食海洋魚類為生,生存本領極強。吃魚類及浮遊動物,並會以細小的海魚來餵飼雛鳥。北極海鸚會獵食玉筋屬、鯡屬及柳葉魚。它們一次可以帶回很多小魚,有時可以超過一打。它們是將小魚含在喙中,而非反芻吞下的小魚。這樣可以讓它們花更長時間來獵食,並每次能帶回更多食物供雛鳥食用。

該屬物種

北極海鸚北極海鸚

北極海鸚(學名:Fratercula arctica
長32厘米,翼展53厘米,重380克。
分布於阿爾及利亞、比利時、加拿大、丹麥、法羅群島、法國、德國、直布羅陀、格陵蘭、冰島、愛爾蘭、義大利;摩洛哥、荷蘭、挪威、葡萄牙、俄羅斯聯邦、聖皮埃爾和密克隆、西班牙、斯瓦爾巴群島和揚馬延島、瑞典、突尼西亞、英國、美國。
角海鸚角海鸚

角海鸚(學名:Fratercula corniculata
長38厘米,翼展58厘米,重620克。
分布於加拿大、日本、俄羅斯聯邦、美國。
簇羽海鸚簇羽海鸚

簇羽海鸚(學名:Fratercula cirrhata
長38厘米,翼展63.5厘米,重780克。
分布於加拿大、日本、俄羅斯聯邦、美國、朝鮮人民民主共和國和韓國。

繁殖方式

海鸚會成群的在海岸及島嶼上繁殖。雄性北極海鸚會負責築巢,及忠於該位點。雄性及雌性角海鸚會一同築巢。角海鸚的巢穴深1米,而通往簇羽海鸚巢穴的通道可以長達2.75米。簇羽海鸚及北極海鸚是以軟泥作為巢底,而角海鸚則會在懸崖的石縫間築巢。北極海鸚的巢一般是以草及羽毛來圍邊,有時甚至不會圍邊。它們的蛋是呈奶白色的,有時略呈紫色。
海鸚的夫妻關係是長期的。雌鳥一次只產一枚卵,呈白色。由雙親一同孵化及餵養雛鳥。它們會用雙翼將蛋抱在孵卵斑中。孵化6周左右,小鳥才能破殼而出。出生後6周內,全靠其父母捕來的魚餵養,小鳥都比較肥胖。六個星期過後,小鳥開始單獨生活,身體變瘦,羽毛豐滿時飛到海上獨自謀生。
雛鳥於夜間出生。雛鳥出生後頭幾年都會在海上生活,到5歲才會回到其繁殖地。繁殖過後,所有幾種海鸚都會到海上過冬,一般會走到遠離海岸及較南邊的地方。

種群現狀

角海鸚和簇羽海鸚分布範圍較廣,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而北極海鸚雖然分布廣且有三個亞種,但種群發生的密度低,是塊狀分布。適度數量少,並有可能在其分布範圍內迅速不斷下降,因此被列為易危。

保護級別

全部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3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
低危(LC)——2種,易危(VU)——1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