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氏宗祠是屬於顏氏家族祭祀祖先和先賢的場所。位於山東省曲阜城北門內,與孔府後花園隔街遙對,是祭祀顏回的祠廟。顏廟分五進院落,占地85畝。殿、堂、亭、庫、門坊等有159間。廟內主要有復聖門、歸仁門、仰聖門、陋巷井、樂亭、復聖殿以及碑亭等建築、均始建於元代。2001年06月25日,顏廟作為元至清代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顏氏宗祠
- 地理位置:山東省曲阜
- 氣候類型:暖溫帶季風氣候
- 占地面積:85畝
- 著名景點:顏廟
- 郵編: 273100
- 分類:古建築
介紹,顏廟,各地宗祠,
介紹
宗祠(zōngcí),又稱宗廟、祖祠、祖厝、祠堂。它是供設祖先的神主牌位、舉行祭祖活動的場所,又是從事家族宣傳、執行族規家法、議事宴飲的地方。中國民間建造家族祠堂,可追溯到唐五代時期。莆田刺桐金紫方氏祠堂,便是建於唐末。涵江黃巷村黃氏宗祠,建於北宋仁宗明道元年(1032年)。到南宋,莆田林氏“建先祠”,“置祭產”。(宋濂《宋文憲公全集》卷十二)建陽陳氏家族的祠堂,始築於元代。各地大規模營造祠堂,則在明清兩代。此時入閩各家族經過長期發展和繁衍,族眾日益增多,家族為團結族人大興土木,故一時建祠之風盛行。
顏廟
位於山東省曲阜城北門內,與孔府後花園隔街遙對,是祭祀顏回的祠廟。顏回(前521~前490年),字子淵,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之一。他家境清貧,卻潛心好學,一直受到孔子稱讚,說他好學“…不遷怒…一簞食、一瓢飲、居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者回也…”。顏回亦以德行而著稱於孔門弟子中。
唐太宗貞觀二年(628年)尊顏回為“先師”。唐玄宗時追封為“兗國公”。元代時又加封為“兗國復聖公”。至此顏回便被尊稱為“復聖”,顏廟亦被稱為“復聖廟”了。
復聖門裡有陋巷井,外圍有八角露天方亭。井北有明代樹立的“陋巷井”石碑,是為紀念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居陋巷”的儉樸品德而立。
復聖殿是正殿。東西兩廡院把顏家後世的賢人,如顏子推、顏真卿和顏師古等人。
顏廟內共有碑碣60餘塊。其中有兩塊是元朝所立的“大元敕賜先師充國復聖公新廟碑”和“大元加封顏子父母制詞碑”。兩碑均用古蒙古文與漢文對照刻成,上面記述了當時加封顏回及其父母的情形,這對於研究古文字學有一定的價值。
。
各地宗祠
山東兗州顏廟
明萬曆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兗州府志》載:唐開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八月,封贈顏子為“兗國公”,後改封為“復聖公”,並於城東南8里處建廟,春秋致祭,後遭兵毀。清光緒十四年(公元1888年),《滋陽縣誌》載:明洪武初年,兗州同知余良仁復建顏廟,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知縣徐仲讓即其廟立學。萬曆三十八年(公元1610年)知府吳汝顯於義弗安,改前復聖殿為大殿,奉祀先師,於其後邊創建尊經閣,而閣下設殿祭祀復聖顏子(改名文廟)。廟基長155米,寬56米。嘉靖及隆慶年間相繼重修,格制與其它縣文廟略同。廟門西有陋巷(一說兗州為顏子故里)。清光緒十四年(公元1888年)《滋陽縣誌》載:城南陋地村建有顏子書院。
山東兗州顏店復聖祠
元代大德年間,顏子五十一代孫顏成由曲阜遷嵫邑(今兗州)城西居住,卒後葬於該地。後裔建有復聖祠,配祀顏成。原祠院長80米,寬40米,有大門、二門,東西華門,上馬石,石碑,古楷樹等。現僅存坐北朝南正殿三間,殿長34米,寬27米。正殿後為一院,楊樹多株,其餘建築早已無存。
山東寧陽泗皋顏廟
位於山東省寧陽縣城西約20公里鶴山鄉泗皋村,系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顏子五十四代孫、元代泰安州太平鎮巡檢顏偉於至元十二年(公元1275年)奉敕修建,春秋祭祀日廟祝套用。顏廟坐北朝南,背倚皋山,南北長方形,約占地10畝,由大門、儀門和大殿組成。大殿前有月台及元、明、清歷代修建碑刻。儀門系三開間,進深5米,面闊7米,道4.8米,為清代民族式建築。大殿三開間,進深5.8米,面闊10.6米,高約6.5米,灰瓦懸山頂,飾紋獸。殿頂為木結構,4架椽,前後4柱,明間平梁與4梁袱錯位,由4根扒梁支挑,具有“二梁不在大樑上”的特殊造型,為古代建築中所罕見。梱枋間用攀間。前檐下斗栱,單抄單下昂,4鋪座。明間、外間斗栱各2垛,套用柱頭斗栱。樑柱系稍加工的粗大原木,4架彎曲大梁,腰圍均在2.5米以上,檐柱徑和柱高比例為1:8.3。前檐明柱,柱頭卷殺,柱側腳明顯,具有典型的宋代建築特點。
1958年,該廟曾一度作為公社機關駐地,廟門拆除,古柏伐掉,碑刻散失。“文革”時大殿頂上蟠龍大脊和吻獸全被砸毀。因長期失修,樑柱龜裂,房架傾斜,主體殘破。1985年,報告申請整修。1986年國家撥款3萬元人民幣,對大殿簡修一次。2000年,寧陽縣人民政府向山東省人民政府、泰安市人民政府報告申請修復泗皋顏廟、顏林及廟鍘的長川書院,計畫資金170萬元,三年內恢復原貌。
曲阜坊上戶顏氏家祠 坊上戶顏氏主要居住在曲阜城西北約14.5公里的坊上村、王家村一帶。其家祠坐落在王家村中街路東北,始建於明清之際。占地二畝。原有大門,西向,兩進院落,正殿三間。磚木結構,瓦房內設神龕,供奉五十六代分戶始祖顏之古神像。後院有房兩間,由看廟人居住。院內有譜碑、建廟碑各一幢,族人捐資碑鑲嵌在牆壁上,原有古柏樹十餘棵,均毀於“文革”中。
曲阜漢下戶顏氏家祠
漢下戶顏氏主要居住在曲阜城東北約三公里的漢下村。其家祠坐落於漢下村后街中段,始建於明代分戶之後。原有廟門一間,南向。正殿三間,磚木結構,重梁十六柱。內設神龕,供奉復聖顏子及四十八世顏端木主。偏房二間,供看廟人居住。院內有譜碑六幢,其中明碑一幢,清碑兩幢,民初碑一幢。廟內有古柏三棵,廟前白楊參天。顏氏家廟毀於“文革”後期,部份譜碑埋於村北農田中,1999年秋,當地村民耕作時曾發現了其中兩幢譜碑。
曲阜防山戶顏氏家祠
防山房戶顏氏主要居住在曲阜城東約10公里顏子林周邊村莊,以紀莊村為中心。顏氏家祠 占地400平方米,前有神道,南北長60米,寬20米,道旁植柏樹60餘棵。該祠始建於清康熙三十六年(公元1698年),由顏子六十五代孫顏胤復倡議並捐獻土地所建,三間草房,一進院落。後於清鹹豐年間,有顏子七十一代孫顏懷楨倡議重修,建成磚木結構瓦房三大間,長14米,寬6.8米。前有大門一間,懸有顏懷楨書寫的“顏氏家祠”四個大字。大門內有4米長、2.6米高的迎門牆,繪有壁畫。院內建有焚紙池(稱金錢庫)。清康熙三十六年(公元1698年)立“顏氏家廟碑”一幢。鹹豐六年(公元1856年)立“重修顏氏家廟碑”一幢。家祠正殿內塑有復聖顏子像,兩側擺放歷代先祖牌位。西側有草房兩間為看廟人居住。該家祠毀於“文革”期間。
山東費縣魯公廟
顏真卿殉國後,唐代的子孫即於故里河南道沂州(今山東省臨沂市)費縣諸滿村建廟以資祭祀。宋元祐六年(公元1091年),費縣知縣楊元永經過諸滿村,見魯公廟低矮破舊,決議重加修葺。故上報州府,州府上奏京都,經朝廷批准,當年冬於縣城東祊河岸畔重建魯公廟。知縣楊元永並請好友左承議郎、尚書職方員外郎曹輔撰文立碑。廟內祀顏真卿、顏杲卿金身塑像,廟院遍植松柏樹,春秋兩季祀典興隆。因顏真卿溢號“文忠公”、顏杲卿為“忠節公”,清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4年),費縣知縣朱約將魯公廟改稱“雙忠祠”,即賦《謁雙忠祠》七言長詩紀之,並口述讓其子朱澤沄寫了《雙忠祠記》一文。祠內掛一副楹聯“國士無雙雙國士,忠臣不二二忠臣”,道出人們對二公的讚美之情。廟經歷代修整基本完好,於“文革”時期毀掉。
山東費縣唐魯郡顏文忠公新廟紀碑碑成於宋元祐七年(公元1092年)四月二十七日,曲曹輔撰文,共30行1052字,經明州定海縣主簿秦觀行楷書丹陽面。碑額5行,10字,為知開封府雍丘縣同簽書兵司公事鄧礿篆書。碑陰《魯公仙真記》行書18行,461字,系著名書畫家米芾真筆。龜趺底座,碑陽向北,整碑高2.17米,寬1.1米。由2人撰文,3人書寫的佳章妙書薈萃一石,實屬千古精品。惜毀坏於1969年。幸於1997年9月23日,首屆全國顏真卿學術研討會在費縣開幕之際,費縣人民政府的複製碑重新問世。新碑以原拓片為底本,由黃秀成先生精心雕刻,不僅恢復了原貌,而且由臨沂師專教授王汝濤撰文,著名書法家姜東舒書丹,將這一善舉刻於碑側,永垂青史。
魯公祠廟
清代黃本驥《魯公祠廟考》載:“顏魯公祠廟所在,有山東之沂州府鄆城縣、費縣、平原縣。江蘇之句容縣,河南之汝陽縣,陝西之同州府,浙江之湖州府永嘉縣,額曰懷忠。江西之撫州府南城縣、廬陵縣,又建昌府之麻姑山。四川之蓬州,又南部縣之離堆,額曰忠賢。又江西之鄱陽縣有顏範祠,以公與宋知饒州軍州事范仲淹合祀。湖南之祁陽縣有元顏祠,以公與唐道州刺史元結合祀。浙江之湖州府峴山有三賢祠,以公與宋州守蘇軾、王十朋合祀,後增入晉王羲之、謝安、柳惲,唐杜牧,宋孫覺,明陳幼學為九賢祠。又霅溪上有四賢祠,以公與王羲之、謝安、蘇軾合祀。海寧有雙仁祠,以公與常山太守顏杲卿合祀。直隸元氏縣白石山有三顏祠,祀顏杲卿,以公與杲卿子季明袝。其沂州府鄆城縣、費縣,及曲阜復聖顏子廟東廡,清代各設奉祀生,以魯公後裔一人承祀。”
山東費縣諸滿村雙忠橋碑
雙忠橋原稱魯公橋,位於山東省費縣方城鎮諸滿村南。清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4年)費縣知縣朱約改魯公廟為雙忠祠,橋亦遂稱雙忠橋,清光緒五年(公元1879年)重修。為弘揚顏氏二公剛正義烈的民族精神和愛國思想,1995年7月故里人民重修擴建,並移於文泗公路穿越諸滿村路段中心,費縣方城鎮人民政府立碑紀念。碑橫臥,9行298字,魏寶玉撰文,王相生書丹,李福崇題名。
山東滕州級索鎮顏氏宗祠
級索顏氏由廣西臨桂縣遷來,始遷祖顏智。該祠始建於清康熙年間,坐落在滕州市南洪緒鎮大顏家樓村,占地五千多平方米。有正殿三間,磚木結構,紅牆綠瓦,雕樑畫棟,為四合院殿堂。初建時祠院內植有桂樹八棵,以教育子孫後代勿忘先祖里籍“八桂塘”。祠堂東西兩側原栽有楷樹、桐樹、楓樹和橡樹等,喻意後代子孫皆(楷)同(桐)封(楓)相(橡)。尤其是橡樹,樹齡五百餘年,高40餘米,樹圍周長7米餘,需六人合圍,居全省同類樹種之冠,素有樹王之稱,曾為軍事地圖示志,幾十里外便能望見,四方遊客及攝影繪畫愛好者常來此觀瞻寫生。1969年秋,僅存的橡樹與祠堂均被毀。
山東陵縣顏魯公廟
位於山東省陵縣,明翰林侍講劉定之撰陵縣顏魯公廟記載,原篆額書公祠在學宮東南隅。元代末兵燹祠廢。按察司吉豐人彭勗於明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正月開始進行修復,十一月落成,內設顏真卿像。原祠已毀,1985年,於陵縣文博苑內,建起仿古建築群。正殿為顏魯公祠,內立顏真卿石像,石像灰白色花岡岩質,高2.80米,1992年雕刻,單傳統設計。東側六角亭內置顏真卿書“東方朔畫贊碑”;西側雙樓重檐碑亭置畫贊碑複製品。整個建築群琉璃瓦覆頂,雕樑畫棟,結構宏偉。
山東淄博市博山顏文姜祠
又名靈泉廟、順德夫人祠,俗稱大廟,位於山東省淄博市博山區鳳凰山南麓,山頭鎮西神頭村。元代《齊乘》記載:“顏文姜祠,後周(公元557~581年)建,唐天寶五年(公元764年)更建。”熙寧八年(公元1075年)宋神宗封顏文姜為“順德夫人”,對祠廟進行擴建。雖經明、清多次重修,現主殿仍是唐代木質建築,保存完好,其懸魚博風板、石雕柱礎、斗拱角梁、柱網布設等都顯示出其典型的唐代建築特徵,為中國僅存的三座唐代木質建築之一,成為國家重要文物。1956年,被列為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57年,人民政府撥款整修後,闢為淄博市博物館。1981年、1984年均進行修葺。整體為擁有前後兩進四院落、殿房73間、占地3660平方米的古建築群。祠牆闕嚴整,內有山門、香亭、正殿、東西配廡、寢殿、爺娘殿、公婆殿等主體建築34間。山門南向,面闊三間,11米,進深一間,6米;兩側一對石獅為明代遺物;門楣上懸“顏文姜祠”鎏金匾額,為原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舒同手筆。迎門院內香亭,雙檐四角欑尖式,高8米餘,東西長4米,南北寬3.6米。香亭兩側立有3米多高的宋代石碑。香亭過後是一甃石為池,呈7.5米正方形,深3米。寒泉迸涌,成為孝婦河之源。泉北台基上為正殿,俗稱無梁大殿,面闊三間13米、進深11.8米、高約12.5米,翼角部位採用鴛鴦交手拱,以較小的材料組合獲取了最大跨度空間,其獨特的斗拱構造為目前國內罕見。內有顏文姜彩塑。祠內歷代碑刻79塊,多嵌於殿、廡牆壁間,其中北宋“牒文石碣”、“敕女石碣”、清孫廷銓撰文碑,趙執信手書“重修順德夫人墳院記”碑都保存完好。
河北博野顏習齋祠堂位於河北省博野縣北楊村北顏氏集居地。清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4年)顏元逝世後,門人李剛主等將其書房命名為“習齋學會”,內設顏元神位,成為習齋祠堂之始。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門人李恭等集資在里縣齊家莊另建顏習齋祠堂。初名傳道祠,李恭逝去後,改名顏李祠堂,後變為李剛主祠堂。清中葉毀於火災。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吏部侍郎尹會一奏請朝廷,在博野縣北楊村重建顏習齋祠堂。鹹豐十年(公元1860年)維修。1919年,民國大總統徐士昌下令撥款進行修繕。1936年,1940年進行維修。1963年,河北省文物局撥款6000元修繕。其建築座北朝南,南北長60米,東西寬11米。大門前設五層漢白玉台階,獅子一對。正堂三間,內懸掛多塊于成龍等名人所書的扁額,堂前兩層石階,堂門及前山木製雕欞,二門樓的後廈下設有屏風。大門樓內有對稱耳房,前院東西廂房各二間,後院東西廂房各三間,形成一殿二閣四廂房、九門九對的格局。“文革”初期大門、二門廂房、耳房夷為平地,只剩下正堂三間山牆、四根廊柱,正堂房頂雜草叢生,數處坍漏。1993年,河北省文物局撥款修復正堂三間和院牆。1995年,河北省人民政府確定顏習齋祠堂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黑龍江寧安縣顏氏家祠
寧安顏氏系顏子六十八代孫顏紹強,於清順治三年(公元1646年)由山東曲阜龍灣戶遷居而去的,迄今已三百餘年,其後裔子孫已達千餘人。該家祠由族人顏景明、顏景貴、顏景山捐地1.3畝,於1926年6月30日落成,位於東京城中心,前臨大路,後依民宅,正殿三間,磚木結構,雕樑畫棟。東西兩壁繪有聖跡圖,正門懸有寧安縣知事溫文所題“顏氏家祠”匾。殿堂正位供奉始祖顏回,以二世祖、三世祖配享。左配位供奉寧安支系始遷祖顏紹強及長房、二房遠祖;右配位供奉七十代孫顏懋克及三房、四房遠祖。春秋丁祭時,各房各支均有代表參祭。
安徽長豐顏氏宗祠
長豐縣楊廟鎮顏崗祠堂位於顏崗村西北0.5公里處,稱顏家廟(或顏小廟)。族人曾計畫擴建而未成。原有顏家廟已倒塌,1990年又重建。
江蘇南京顏魯公祠
位於江蘇省南京市鼓樓區烏龍潭公園北鄰,占地1500餘平方米,唐代乾元元年(公元758年)顏真卿任昇州(今南京)剌史,次年辟烏龍潭為江寧放生池,並親書《天下放生池碑銘》。唐元和年間,後人於潭西建放生庵祀顏真卿。宋、明、清均以修繕,太平天國時庵毀。清同治年間,江寧知府塗宗瀛於原址重建,稱顏魯公祠(或放生祠)。祠內有“放生池太平井”一口和石碑數通。1990年,南京市政府先後撥款100萬元重修顏魯公祠。重修後的顏魯公祠坐北朝南,門額上書“顏魯公祠”四個顏體大字。正殿三進,二殿有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江寧知府塗宗瀛所撰碑及其它舊碑。東西廂房立有近代日本書法家贊顏真卿碑20通。該祠保留了清代建築風格,磚木結構,青磚小瓦,方磚鋪地。祠內設有顏真卿紀念館,趙朴初為之題“書壇泰斗”四個大字。
江蘇鎮江潤州祠堂
位於江蘇省鎮江市。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顏亮臣於第一樓街原陳宅地建起三進院落的祠宇。前為門塾,左有神廚,前為一進四間,其後二進三間,為賜類堂,左首一小間作藏儲祭器之所;穿堂後第三間較前堂狹小,為寢室。正門面向陳氏小巷,上書“顏氏宗祠”。
江蘇邳州市邳北顏氏宗祠
邳北顏氏家廟(宗祠)始建於1917年2月,位於邳州市岔河鎮顏家村村後,坐北朝南,占地三畝。1917年3月竣工。有大殿三間,磚木結構,供奉始祖顏回像及五十五代孫顏升祖像,均毀於“文革”中。殿西二間為看廟人居住,大門一間朝南。東南北三面環水,地勢為顏家村最高點。廟前“遙汪”水質好,所釀之酒遠近聞名,族人視為寶地。院內有1917年所立“顏氏家廟建新記”碑一幢,石獅二座。2000年5月,邳北顏氏族人捐款新刻譜碑十二幢,顏建碑亭一座。
浙江安吉雙忠祠
位於浙江省湖州市轄安吉縣東北荊灣鄉上趙行政村一公里顏村,供奉顏真卿,顏杲卿,清康熙四年(公元1605年),馬崇驥知安吉時建立。乾隆十四年(公元1749年)知州事劉薊植修《安吉州志》時,其祠“僅存遺址”
浙江會稽顏氏宗祠 清光緒十四年(公元1888年)由顏永燾、顏永桂倡議,會稽(紹興)二十二都五圖橫溪顏氏族人“欣然樂從”,以族中公地為祠基,次年建成告竣,名“復聖堂”。
江西萍鄉顏氏宗祠 位於江西省萍鄉市,明嘉靖二年間(公元1523年)顏珊生與其弟顏仕生由梅州徙到萍鄉插嶺老關落戶,其後裔為了祭祀他,清乾隆年間(公元1768年)始於小西門城內建祠,坐東朝西,三進院落。前正門上高懸顏氏宗祠四字匾,左門為文元,右門為進士;二進院房為寢室,掛匾為靈堂;後設忠貞堂,左右正房二間,現改為厚生堂,前進兩廊業已改造,左旁橫屋八間。右邊前後添裝大小不計間數。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又斂資修建,整個建築顯得格外製朴巍峨。所占地周圍總長215米。
江西萍鄉顏怡公祠 位於江西省萍鄉市,清宣統元年(公元1909年),由顏位中、顏烺出資,擇基鐵沖建祠。祠後為田螺形長滿南竹的翠山,左右砂首相抱,前有壠田水圳,泉水河自右向左流過匯入湘江。正院門朝向筆架山,上書“負郭橫經”四個大字。豎聯:“世傳儒雅,天輔德聲”。前廳門上書“顏怡公祠”,左右對聯為“孝悌禮懷揚祖德,忠貞朝表何方恩”。廳內為寢聖,安先靈,掛有“奉先思孝”、“東魯遺風”的金匾。正廳和廂房建築面積326平方米,後廳117平方米,左邊橫屋96平方米,後花園180平方米,前余坪320平方米,整個祠宇占地1039平方米。棟宇高聳,氣勢磅礴,其中一對精雕的樟木獅子由顏柳芳完整的保存著。
江西萍鄉正達公祠 位於江西省萍鄉市。清道光十年(公元1830年)由顏惟政、顏達、顏慧出資於顏家山興建。現僅剩殘牆碎瓦。
浙江湖州顏魯公祠堂
又名忠烈廟,供俸顏真卿,位於浙江省湖州市駱駝橋東仁寺放生池上。北宋嘉祐初年建,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湖州通判章衡塑魯公像。嘉祐七年(公元1062年)知事張田增葺,並立碑刻《顏魯公祠堂記》,給事元絳宓,學士王琪俱有詩刻、又收顏真卿所書乾祿字碑放生池碑、項王碑、射堂碑移入兩廡中。元祐三年(公元1088年)郡人進行葺新公祠,是年九月書畫家米芾謁拜顏真卿像,並撰記刻於《顏魯公祠堂記》碑陰,詳述顏真卿死後得道成仙的故事。宣和四至六年(公元1122~1124年)葛勝仲為知州事在任,又於其址建懷忠堂。南宋紹興元年(公元1131年)知州事汪藻奏請朝廷維修魯公祠並賜額名,紹興三年(公元1133年)敕賜廟額“忠烈”。明洪武初(公元1368年)將廟“載於《祀典》每歲春、秋二祀,官為致祭”。成化年間(公元1465~1487年)遷廟於烏程縣學(今市府西大院)東。嘉靖八年(公元1529年)復遷於府學(今廣場前路北、人民路東)尊經閣左,“歲以春、秋二仲月致祭”。清同治初(1862年)“毀於兵”。
江西萍鄉顏麟公祠
位於江西省萍鄉市。清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建。屋宇尚存,但已在城市規劃拆除之列。
江西萍鄉顏君公祠 位於江西省萍鄉市。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於新關(又名關下里)西1公里處建。1952年毀。
江西萍鄉顏應公祠 位於江西省萍鄉市。清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將坐落在趙家沖燕窩形的房屋改建而成,已不存。
江西萍鄉顏友公祠 位於江西省萍鄉市大沙塘,1929年建,於20世紀70年代拆除。
顏林
顏林占地100餘畝,林中樹木蒼勁翁郁,有四類珍貴樹種,即鳳柏(又叫鳥靈柏)、楷樹、鐵樹、紅錢榆,此四類樹種皆原皇宮園林珍貴樹種,因顏氏子孫中很多為博學之人,又為“聖人”之遺脈,故得到歷代皇帝崇尚儒學的恩賜。不過此四種樹木能流傳至今,皆有其獨到之處:一曰鳳柏(鳥靈柏),樹木橫截面之紋理如飛鳥,栩栩如生,故為顏林之奇。二曰,楷樹,此樹作雕刻用木,雖經千年也不變形,其價值按斤兩齣售,八十年代有一新加坡客商欲出30萬元高價購走此樹,被婉言謝絕。三曰鐵樹(民間稱謂),鐵樹質堅,為其它樹種不及,常作皇宮府第之大門,堅固耐用。四曰:紅錢榆,紅錢榆是榆樹的一種,現我國僅存二十餘棵,顏林內占8棵,該樹榆錢為紅色,一般榆樹為春夏之交結榆錢,而紅錢榆為秋冬之交結榆,成為一大奇觀。
顏林所葬顏氏子孫皆為忠孝之輩,不忠不孝者,林內神靈不讓其葬屍林上。清代,有一顏氏子孫好賭,只聽一夜有人來喚,說在顏林邊的一棵大樹下見面,誰知當是時,一大蛇,將其勒於樹上,第二天,只見賭徒懸屍樹上,不見蛇之蹤影,顏氏族長嘆曰:豎子好賭,不孝子孫好賭,有違顏氏家規,故葬其林外一土坑內。
歷代皇帝皆對顏氏恩寵有加,不上繳稅銀,故先前,泗皋村有一民謠曰:寧進顏家林,不入自家墳。可見顏氏之影響力甚大。
湖南復聖顏子廟
位於湖南省垣星沙(長沙)城東,清嘉慶十九年(公元1814年)由湖南省寧鄉縣溈寧顏氏後裔顏邦城等人“呈請憲示斟酌便宜,綜合南省宗族量力捐資,取丙子(嘉慶二十一年)壬辰壬寅壬寅之吉,作乙山辛向(座東向西)建。”(《新建復聖顏子廟記》)。嘉慶二十二年(公元1817年)告竣,西鄰武廟,南接城樓,湟河交其後,湘水帶其前,寬計四十一丈,縱約十六丈有五,廟制遵山東曲阜款式,殿堂兩廡,循序經營,其規模宏整,宛然四代禮樂垂象於棟宇間,與武城曾氏廟相輝映。顏邦城作“廟記”,載於清嘉慶丁丑年克復堂刊本《顏氏總譜》。
湖南湘潭復聖廟
位於湖南省湘潭縣城東楚山觀前,由湘潭顏氏粟皮塘、秋皮塘、顏沖、高山壩四房公置房屋基地建廟。清代建築。坐西北向東南,整體建築龐大,三路布局,中路前有屏牆、泮池,左右系卓冠賢科、優入聖域兩個側門;然後是復聖廟、復聖門,主體建築復聖殿,最後是杞國公殿。復聖殿兩廊是東廡、西廡。左路卓冠賢科側有一土地祠與之相向而立。土地祠北依次是唐魯公祠、魯公殿、三公祠(顏詡、顏翊、顏翔)、復聖戴夫人殿。右路依次為奉祀公館、元吉堂、功德祠、各房支祖祠等建築。廟圖載於元吉堂譜,顏氏七十五派孫顏謙作記。
湖南臨澧佛塔寺顏氏總祠
相傳塔由漢建,寺起明初。明崇禎十四年(公元1641年)鼎新規模,廟宇與顏氏祖祠煥然一新。祠廟兩進,殿閣恢宏,門楣上書“顏氏總祠”;門聯為“忠孝神仙府,古今道德師”。門前廟院中植桂樹二株,巍然挺立。祠廟外圍紅牆,矗立於蛇溪之上。圍牆只設東西二門,東門曰“克己”,西門曰“復禮”,而中門待出傑出人才後再開。祠廟周圍古木參天,濃蔭蔽日,壯觀秀美,為縣治東南勝景。祠內前殿供奉魯公真卿塑像;後增化宇二老塑像,序列左右廂閣;後殿供觀音大佛,下豎立靴印石碑一塊。前殿有在沙市鑄造洪鐘一口重千斤,祭器陳列齊全。碑載祀田四石多種,約合32市畝。每年議定住祠值年首人。規定春秋兩次祭祀。1941年三修家譜時將祀田變賣作為資金,始逐漸衰落。解放後“土改”時作公產處理。現存佛塔碑一塊及顏氏總祠祭祀香爐、筆架等。
湖南臨澧樓坊橋顏氏祖祠 位於臨澧縣城南八公里樓坊橋。該地嵯峨而幽靜,蒼翠而秀美,為陋巷遺族顏汝龍後裔棲息之地。顏汝龍是明末巨富,田連澧郡,樂善好施,賑貧恤困,利物及人,民鹹頌德。後人思其遣愛,建報本祠於吳城庵以北寨子崗下,面鰲峰,枕道水,前繞清溪,後依聳峰,為樓坊形勝。祖祠規模宏闊,三開間,兩大進深,左右廂房,中有天井。上進正殿,供奉顏汝龍塑像,兩旁壁上繪有五尺見方的“忠廉孝節”四個大字。祠右建有學校,可容學生百餘人就讀。該祠現已無存。?
湖南常德長嶺崗顏氏支祠 清康熙三十六年(公元1697年),常德長嶺崗顏氏子孫,為從臨澧佛塔寺顏氏總祠遷此的始祖顏興隆,捐資興建了顏氏支祠。該祠聳立於顏家沖末端左側,周圍蒼松翠柏,十分壯觀。每當清明掃墓,遠近族人,少長鹹集,瞻仰先賢業跡,緬懷先祖功德,以示繼承和發揚顏氏傳統家風。該祠後毀於“文革”期間,所幸留下刻有顏氏32派吉字石碑一塊遺棄路旁。後裔顏家文授意顏允佑收藏家中。1996年經顏氏族人商議,樂捐修建了一座顏氏牌坊,將石碑嵌立其中,又恢復了清明祭祀的禮儀,寄託仰慕緬懷之情。
湖南攸縣顏氏宗祠 位於湖南省攸縣。南溟顏氏曾有顏氏大祠、東四房祠、三德公祠、西房祠、孝生公祠、良士公祠、言書公祠、允明公祠、景純公祠等多處家祠建築,久已毀掉。現僅存黃豐橋鎮萬新村的顏孝生公祠,經族人商議改名為顏氏宗祠。該祠始建於清鹹豐年間(公元1851年),族人籌資二萬餘元重新整修,祠宇占地1.5畝,為四進建築。前進是前廊,二進是祭堂,三進為靈寢,四進作學堂。學堂系民國時所設,抗日時期,成為攸縣臨中校址,樓上下有八間小屋,供師生使用。
湖南攸縣上雲橋顏氏家廟 位於湖南省攸縣上雲橋。兩進院落,大門三間,正門上懸“復聖”“顏氏家廟”,左右側門上懸“進士”匾額。大門內側懸“愛敬堂”。天井兩側分置鐘、鼓。正殿三間,懸“誥封勅命”四個大字金匾,供奉始遷祖顏同初等歷代先祖。 湖南邵東廉橋清潭顏氏宗祠1921年由顏氏五十九派祖顏清後裔顏澤溢、顏澤安倡議興建。經顏氏族人踴躍捐資獻工,並推顏澤業、顏澤榆為董事,兩年告竣。該祠堂規模宏大,莊嚴雄偉,占地2250平方米。前面牌頭高聳,泥塑雕龍畫鳳,五顏六色;下棟有戲台,中間丹墀寬闊,上棟為大廳,有四個大型木柱屹立,神堂一排懸掛三塊金字巨匾,分別為“世德清芬”、“心齋遺澤”、“望重如山”。廳堂兩邊自上而下有兩層八間教學樓、神堂及戲台,木雕、石刻工藝精湛。大門外有兩個4米高的八邊型石柱,丹墀四圍水溝均用石料砌成。如此壯觀的建築在邵陽乃至方圓幾百里之內也難以尋覓,久經劫難巍然聳立。1994年經有關部門檢測,其下棟屬一級危房,要進行強制拆除,擬將原址改建為學校。訊息傳開,當地顏氏族人深感震驚,先後多次召開會議,決定由顏氏族人募捐修復該宗祠。1995年,以顏銀生為首,會同顏達明、顏步青、顏付二、顏博士、顏宜豐等人走訪懷化、株洲、廉橋等地顏清裔孫,募集資金11萬元人民幣,將下棟危房拆下,按原貌復修,於1995年冬完工。
湖南婁底市漣源顏氏宗祠 漣源顏氏族人為供奉先人六十派祖顏汝彬(號秀均),其後裔原在湘鄉燕子岩建有一棟顏汝彬公祠,因戰亂日久倒塌。清嘉慶十四年(公元1809年)闔族議建二祠,一棟建在漣源黃土塘楓樹台,一棟建在婁底神童灣。嘉慶十七年(公元1812年)落成,兩祠規模宏偉,氣勢壯觀。1956年被拆毀。2000年春,在顏若尼、顏群蘇倡議下重建漣源楓樹台顏氏宗祠。顏氏族人積極捐資,推舉顏先成主持,由顏紹綱設計,顏仲祥、顏寶田、顏普生、顏永齡、顏道光、顏求來等具體組織施工,當年籌建,次年竣工。總投資25萬元人民幣,占地1500平方米,建築面積640平方米。前棟有門樓、戲台、上下配房四間,中有天井,側為走廊,分上下兩層,並有廊柱10個,後棟進深為14米,前設主堂、配房,中為大廳。總高3.3丈,長9丈,寬7丈。2001年10月11日竣工,來自寧鄉、湘鄉、桃江、安化、懷化、邵東、新邵、隆回、婁底、冷水江、漣源等地顏氏後裔千餘人參加了竣工慶典,並同時成立了顏氏聯誼會湖南分會。
湖南茶陵堯水鄉水頭村顏氏宗祠 始建於清順治元年(公元1644年)。曾於1983年、1987年兩次傾頹,門垣朽敗,已成瓦堆。1998年移居台灣的顏氏宗親顏逍鵬之三女顏元貞自台返鄉,見此情景回台後告知其兄姐妹顏元叔、顏元軒、顏元仲,四人因念父母崇德報恩、敬祀先人之遺訓,思就原址重建顏氏宗祠。經年余之籌劃,合捐人民幣10萬元,於2000年7月竣工。
廣東番禺復聖家廟 清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新寧(今廣東新會、台山)顏容超始於廣州創建復聖家廟。至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廣州兵燹後,法國建造衙署於廟側,縁廟附近遂遭拆毀。新寧那陵房八十世孫顏國珍多次控於番禺縣衙,獲批准其另擇建祠處所,並酌償建屋價銀,勉其敬謹辦理。後因國珍家鄉匪亂,一時無暇顧及。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秋始商諸各房,條議章程,以圖光復。至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接連平顏鶴山由清遠回函,約定同年秋試,群集廣州,商議其事。顏氏族人意見相符,遂議定由省城附近番禺縣直街貢院之右龍騰里籌劃地段,建造新廟,一如舊式。中左右各設神龕座,各房子孫捐銀三十兩者準其中龕配享神主一位;捐銀十兩者,準其左右龕配享神主一位。即便頒發縁簿通知各房,訂期十月十五日各派紳耆攜同縁簿來省會議。屆時各房族人代表均到場,計有廣州府屬南海中布、桂埔、浦南、豐田、佛逕、顏邊、大欖、捕屬、唐夏、沙涌,番禺園下,順德容奇,新寧那陵,香山小欖,新會東華里,清遠洄源,從化顏村,惠州府屬連平,歸善柏田,海豐大坑、梅隴、高埔等,及遠至茂名利坑,信宜東鎮,陽江廳屬石灘,肇慶府屬陽春長塘寨,韶關府屬英德冼馬塘,惠來華湖,化州白沙,電白梅珠嶺等處,合六府二十縣三十六房,共捐銀八千餘兩,遂於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春購黃氏屋地三區為廟地,續定梁氏屋地一區為後樓。繪廟式三座,橫列三間,坐北面南,兩邊抽巷,前建華表,中造儀門,右築大書廳一座,旁附廂房二,其頭門入首作工人住房;左築大書房二座,旁附小試房二,工人住房、廚房一,其餘廟後之地擬與梁氏交易後另築高樓以為護托。八月初八開始拆遷,九月二十八日上樑,其間有本街黃姓土棍尋釁滋事,告至縣衙,但被知縣駁回,不準呈控,並曉喻附近居民不得滋事阻擾。仲冬之望寢堂先成,敬奉復聖始祖考妣暨歷代各房昭穆考妣木主,計開23縣,大小41房,以虔祀事,並題名“克復堂”。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部份建築陸續竣工,但資金已見絀。經顏國珍等人多方設法借支,至光緒五年(公元1879年)全部工程始獲告竣,名曰番禺復聖家廟。
廣東海豐雅卿顏氏宗祠 位於廣東省海豐縣陶河鎮中鄉村中部,為大坑顏姓初祖祀廟。大門三間一開,門聯“魯公世澤,復聖家風”。祠院兩進,過堂懸清嘉慶年間顏廷光“進士”木刻橫匾。匾文“嘉慶丁丑科會試第十三名進士,十世孫廷光立。”匾長1.7米、寬0.66米,為杉木製作。顏廷光,陶河大坑人,嘉慶二十二年(公元1817年)赴京會試,中武進士第十三名,回鄉後刻匾掛於祠堂內。另有“翰林”匾為清代顏培胡立,“清刑部主政賞戴花翎”匾為顏灼立,“清道光會試第一名貢元”匾為七十八世孫寅立。第二進為“克復堂”,供奉先祖神位。
廣東惠陽柏田顏氏宗祠 廣東省惠陽縣馬安鎮柏田村顏氏宗祠,始建於清光緒八年(公元1882年),占地1.2畝,祠堂大門對聯:復聖世胄,開國家聲。三進院落,中門過堂橫懸“壽福福福福福壽”匾,號“五福同壽”。神樓對聯:魯郡啟家聲復禮歸仁泗水群賢推弁冕,柏田綿世系春賞秋灼華堂萬載薦馨香。
廣東連平顏氏祠堂 梅花祠,連平州顏氏開基所立,屬全族所有,該地原名梅花落地,故名。在群星三街,原大剛街6號。百歲祠,顏姓為紀念顏秉元(享壽102歲,人稱百歲公)在連平開基功績所立,故稱百歲祠。在前進二街,原萬壽街。東山祠,為紀念顏子純所建。顏子純後代人丁昌盛,出現了“一門三世四督撫,五部十省八花翎”的顯赫家史。顏子純葬於城外東山,人稱東山公,故祠堂亦稱東山祠。在前進二街,原萬壽街。
廣東南海顏邊村顏氏大宗祠 位於廣東省南海市鹽步鎮顏邊村,清道光十三年(公元1833年)修,二進院落,大門正上方為“顏氏大宗祠”匾牌,匾下對聯:名高德行,世篤忠貞。一進院落為克復堂,二進院落為復聖公裔。堂號“克復堂”,為南海顏氏大宗祠,1998年重新修繕一新。主要祭祀南海顏氏始祖顏光先、顏德容父子。顏光先(公元930-1023年)原籍江西永新,顏真卿玄孫,顏翊第四子,北宋時歷官廣東廉訪使,鹹平年間居於南海顏邊,致仕後返鄉,壽94歲。顏德容為顏光先長子,隨父宦入粵,卜居鹽步顏邊至終。顏邊村現成立了克復堂管理委員會,在克復堂內分期展出顏氏傑出人物生平史料,有遺像、遺物、著作、圖片、文字介紹等,對顏氏子孫有積極的教育啟迪意義。
廣東南海大欖六村復禮堂 始建年代不詳,祭祀南宋始遷祖顏鑄、顏堯叟。顏鑄(公元1198年-?)為顏光先八世孫,原籍南海顏邊村,卜居大欖,無子,取從弟顏嵩次子顏堯叟為嗣,為大欖六村顏氏始祖。顏堯叟(公元1239-1309年),顏光先九世孫,顏嵩次子,過繼顏鑄,為糧貯使,壽72歲,是大欖顏氏血緣始祖。
廣東南海小豐田村敦仁堂 始建年代不詳,祭祀南宋始遷祖顏琮。顏琮是顏嵩第三子,顏堯叟胞弟,原籍南海顏邊村,入贅於大官田林氏。岳父稱顏琮所居之里為小官田(現小豐田)。
廣東南海寨邊村復聖堂 祭祀明代始遷祖顏賢能,顏賢忠同父異母之弟,因就業於江埔里,定居而開村,即寨邊村,壽79歲。
廣東南海莘村二甲賢裔堂 祭祀宋代始遷祖顏宏岩。
廣西防城港市石嶺顏文公祠 位於廣西自治區防城港市,清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建,宣統元年(公元1909年)重修。1999年修繕。
福建德化忠應廟 位於福建省德化縣石傑鄉後房街頭,宋嘉定初年建。廟分前後兩殿,邊有圍牆。前殿中門匾題“護國佑民”,左門“樹德”,右門“旌忠”。後殿奉祀顏仁郁,附祀顏莊賦、鄭紹祖等塑像。嘉定七年(公元1214年)重修,三山曾夢寫傳記。紹定三年(公元1230年)七月既望,仙遊隱士林雲到廟拜謁留詩。明嘉靖年間(公元1522~1566年)重修,奉議大夫岷山左史顏廷榘寫贊。清乾隆年(公元1736~1796年)再次修葺,裔侄孫顏種玉題詩抒懷。清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毀於火。鹹豐年間(公元1851~1861年)重建後殿。歷代香火甚盛。1942年福建保全縱隊九團駐防三班,命令士兵拆毀了廟。今廟址無存。
福建德化三班顏長官祠 遺址位於福建省德化縣三班歸德寨內。唐末諸姓合建歸德寨,明萬曆年間易名湖內寨,清順治年間重修。寨內建祠宇祀顏仁郁,稱“顏長官祠”。宋淳熙年間仁郁裔孫顏敏德,任德化縣知事,到祠謁祖題詩:“二百年來孺慕深,德聲教澤愜民心。造祠想見公如在,靈鎮寨湖頌至今。”祠廢於何時不詳,今僅存寨址一角。
福建德化泗濱顏氏祖宇永茂堂 開基始祖顏芳於唐元和十年(公元815年)在泗濱定居,“始祖卜築於斯,始拓宇于楓格頭,故基遺在。繼傳三遷,而位向乃定。形曰倒地木,又曰牛眠山。……名其宇曰永茂,如木敷榮無窮慶也。”永茂堂元末被盜賊燒毀,十四世顏勝祖、顏添鳳、顏童生三兄弟另擇地重建。明初十六世顏俊高偕子侄於永樂六年(公元1408年)改建,為一進一廳六房。清初二十四世顏英昛倡議重建,於乾隆十五年(公元1749年)擴建為上下兩進,上進大廳兩旁改建東西兩小廳,下進大廳連線東西廂房與上進聯成一體。天井砌石板,屋內地面鋪三合土,屋頂飾翹脊及花卉雕刻,堂前外牆封紅磚,屋檐下裝飾人物畫。大門外築小庭,下築大庭,堂後花台園領,堂側築左右挱手,四周水溝通暢,整座祖宇巍巍壯觀,煥然一新。
解放後,永茂堂曾被收為公產,劃給三班瓷廠作倉庫,長期失修,破漏嚴重。“文革”期間破“四舊”將永茂堂原有裝飾視為封建糟粕,橫加破壞,整座祖宇破爛不堪。1981年顏金殿等人寫信給馬來西亞、新加坡、香港等地顏氏宗親會,發動顏氏宗親捐資修建祖宇,得到各地宗親大力支持,有173人踴躍捐款,其中香港顏彬聲個人捐款25000元,共籌得資金30590元。1983年泗濱和永春顏氏宗親共同組成董事會,準備重建祖宇,並寫報告呈送德化縣有關部門,要求政府歸還永茂堂產權,一時未能解決。1984年經福建省僑辦主任許集美過問後始得解決。隨後德化縣人民政府正式下文,責成三班鄉政府從速辦理。自此,永茂堂祖宇產權歸泗濱顏氏集體所有。是年秋季永茂堂修繕動工,歷時一年半,於1986年初竣工。
1988年5月3日,德化縣人民政府頒布永茂堂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並在大門豎立石碑標識。碑陰記堂建的簡歷。1994年由族務負責人顏長寧等人發動泗濱顏氏宗親,捐資16000餘元對永茂堂再次進行了維修,全部油漆一新。上廳仍保存一副明代、二副清代楹聯。明聯為左史顏廷榘撰“政績著侯官昔日入閩持虎節,書香傳嘉禮今朝歸德肇龍潯。”
福建永春桃源一世家廟 奉祀四十六世顏仁貴。顏仁貴五代時仕閩為晉江少卿,為桃源一世祖。家廟始建年代不詳,年久失修,破漏不堪,亟需重修,桃源顏氏曾以六必派名義,向海外僑親倡議重修。於1991年動工興修,壯麗可觀
福建永春桃陵公祠 位於永春魁星岩後,名顏桃陵公祠,祀明代岷府長史顏廷榘,以李開芳、李開藻配享。
福建廈門青礁顏氏家廟 位於福建省廈門市海滄鎮,大門三間三開,石刻對聯:岐山鳴彩風,礁海起潛龍。一進院落,天井寬大,正殿為“崇恩堂”,面闊五間,供奉歷代先祖。堂前對聯:神靈宰疊膺淳佑之封派衍焦海,金石交特應端明之辟道重岐山。懸掛大燈:四世進士吏部尚書(九世至十二世顏唐臣、顏敏德、顏世畿、顏世純)。西廊壁嵌明代崇禎十年、清代乾隆三十年、光緒元年重修家廟碑三幢。現為青礁村老年人協會會址。
福建廈門青礁顏氏始祖顏慥家廟
福建廈門青礁慈濟東宮 南宋紹興二十一年(公元1151年)吏部尚書顏師魯為吳真人奏請立廟於青礁龍湫庵右側山麓(即東宮現址)。其地為顏發所獻。乾道二年(公元1166年)賜額“慈濟”。淳熙十二年(公元1185年)承事郎顏唐臣加以擴建,由其外孫進士楊志撰寫《慈濟廟碑》。淳祐元年(公元1241年)升廟為宮。元明時代修葺殿宇以及清康熙三十六年(公元1697年)重建,嘉慶、鹹豐、光緒歷代重修,亦系青礁顏氏勸募董理其事。又得台中市元保宮管理委員會捐資修建,廟宇更臻美輪美奐,成為朝聖旅遊的風景名勝區而聞名海內外。
福建政和赤溪顏氏家廟 赤溪村顏氏供奉始祖顏虬松,廟址原建於該村鐵嶺頭,名“烏虎殿”,第二次建在“金杯基”。前兩次僅留有遺址,建造時間不詳。第三次改為“護林寶殿”,建造時間為清鹹豐四年(公元1854年),現保存較好。該殿寬14米,進深11米,高5.3米。
赤溪村顏氏祠堂長25.6米,外寬12米,內寬13.6米,高7.4米。祠堂為土木結構,大門呈八字形,頂上有鳳凰亭上注,門匾外題“先輝後映”,內題“孝弟名友”。樑上原有牌匾兩塊:“文魁”,“拔貢”,均毀於“文革”期間。
福建仙遊溪尾顏氏宗祠 又名茂聰廟,位於福建省仙遊縣榜頭鎮溪尾村,明天啟五年(公元1625年)興建,清順治十七年(公元1649年)十一月維修一新。建築分前後兩進,前進三大門並列,中大門旁有石鼓一對,東西大門旁有護牆。東西下廳兩房,土木結構,長26米,寬21.5米;四面屋檐滴水,北滴水外有一土台,長21.5米,寬10.5米,中有松樹二株。主體建築上廳中堂木質結構,穿梁吊檀,斗栱雕畫,古樸雅觀。供俸著四十六世顏仁貴及其夫人邊氏,六十三世顏茂聰及夫人鄭氏,以下列代顏公及夫人神主牌252尊。清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重修,改茂聰廟為顏氏宗祠。匾額掛在中大門上,另麟慶堂匾額掛於中堂。年久失修部分木柱腐爛,1979年更換成石柱。1990年10月6日立石碑銘記溪尾顏氏肇基五百周年紀念活動概況1992年8月修復上廳中堂、供俸四十六世顏仁貴等9尊神主牌及243位列代顏公及夫人總牌兩個。1993年進行部分維修。同年6月月於中堂供起雕塑的復聖顏子像,10月於此舉行復聖顏子2520周年誕辰紀念大會。
福建仙遊鳳塘祠堂 位於福建省仙遊縣。對聯:屏山高傲擁鳳塘累朝入座,文筆遠秀入鬥牛奕世三台。
福建仙遊白沙顏氏宗祠 位於福建省仙遊縣。對聯:千古白沙方鐘發源於大帽,萬計顏氏族派實本乎青礁。
福建仙遊院前顏氏宗祠 位於福建省仙遊縣。對聯:家藏萬卷書教兒孫立志青雲以紹祖考,存心一念善追先聖修身積德其樂天真。
福建同安前街顏氏家廟 前街顏氏家廟為同安顏氏開基祖顏德泰肇基宅地,清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二十世顏孔輔創建(後塘顏氏家廟也同時興建),1932年二十七世顏世芳再修。“文革”期間作為生產隊的倉庫使用而受到損害。1995年10月1日,成立“修復同安前街顏氏宗祠理事會”,在同安及金門、新加坡等地顏氏宗親的支持下,集資人民幣48萬元重修。1998年10月7日,在福建永春參加第五屆世界顏氏宗親聯誼大會的海內外顏氏宗親代表500多人蒞臨同安慶奠。顏氏家廟為二進院落,占地面積300平方米,磚木結構,現為聯誼會聯絡處,地址在廈門市同安區大同碧岳村前街路54號。
福建金門賢厝顏氏家廟 又稱顏氏祖祠,修建於清康熙五十六年(公元1717年),坐南向北,居高臨下,形似金鷹,傳為鷹穴。牆垣不高,預示遠走高飛,外出者昌。漳州、同安、台灣、澎湖等地顏氏後裔繁衍遷徙,子孫眾多,屢次修繕祖厝,同安必派人監修,不許外牆加高。祖祠外門聯為“有宋尚書府,大明孝子家”。清光緒十三年(公元1887年)賢厝顏氏祖祠修理奠安,顏忍齋、顏玉芳、顏子照神主,同進入東龕。民國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賢厝顏氏祖祠大安,顏子緘、顏旌耀、顏清耀、顏順耀、顏善耀、顏臣敏、顏臣宇、顏臣懿、顏臣文、顏臣東等叔侄兄弟,同立主牌,祀在東龕。
台北復聖顏子廟
台灣顏氏宗親為慎終追遠,闡揚顏子思想和中國固有的文化精神,於1974年11月成立世界顏氏宗親總會,倡議籌建台北復聖顏子廟。廟基土地由祭祀公業顏榮派下孝弟股族親奉獻。1978年8月20日舉行動土奠基儀式,但因沒辦理申領建造執照,經費困難,而導致停工。工程中輟數年後,1982年6月成立財團法人顏子慈善基金會,顏國松任理事長,不辭辛勞,多方奔走,籌集款額,繼續負起補辦建造執照和興建事宜。旋於1986年8月27日,得到台北市政府頒發的建造執照,同年11月11日舉行重建開工儀式。1987年1月正式復工興建,顏國年先後捐款50萬元、500萬元台幣,各地顏氏宗親也相繼捐資,至1994年12月18日時值顏子2513周年誕辰之際,舉行了隆重的復聖顏子廟落成剪彩及顏子祭典活動。
廟宇建築高三層,外景巨觀壯偉,內設精緻高雅。基地所占面積6239.54平方米,建築面積1442.48平方米,耗資台幣3000餘萬元。位於台北信義路六段76巷8弄39號。
台南顏氏宗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