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礁慈濟

青礁慈濟

青礁慈濟宮,又稱東宮,坐落海滄岐山東鳴嶺之麓,林木蒼翠,怪石嶙峋,風光獨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青礁慈濟宮
  • 地理位置廈門
  • 氣候類型: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
  • 別稱:東宮
介紹,摘要,

介紹

廈門二十名景之一——青礁慈濟
坐落海滄岐山東鳴嶺之麓,林木蒼翠,怪石嶙峋,風光獨好。
東宮奉祀北宋神醫吳本。吳本,又稱吳真人、大道公、保生大帝,同安白礁人。東宮原為五殿。據說,南明永曆十五年(1661年),鄭成功率師東征,收復台灣。出征前到東宮向保生大帝許願,請大道公隨船護航助戰,收復台灣後重建東宮。可台灣收復後,青礁已是清朝治下,無法還願。於是,鄭成功命在台南學甲鎮建造慈濟宮。從此,吳真人就在台灣生根。鄭成功的“忠貞軍”的閩南子弟約定在每年三月十五日在學甲遙祭大陸的祖宮,稱之為“上白礁”,成為慣例,延續至今。如今,台灣有供奉保生大帝的宮廟200多座,善信甚眾。
東宮建築為雙曲燕尾歇山式,12根龍柱氣魄非凡,尤以二根花瓶柱甚是奇特。木雕也甚精湛,且無蜘蛛結網。據說是用了唐伯虎作畫顏料配方的緣故。彩繪更是精美。前殿左廊天花板上的鳳頭、龜背、龍爪、獅足、虎腿、白澤尾,背駝紅袱大印的“鴟龜”,在閩南宮廟中極為罕見。
吳真人住過的草廬龍湫庵近年進行了重建,規模也擴大了許多,集中了丹灶、藥臼、藥泉三聖跡,這還是吳本當年使用過的原物,一千多年風貌依舊,極為珍貴。

摘要

(一)西宮與東宮
慈濟宮有白礁、青礁兩處,白礁慈濟宮位於漳州台商投資區角美鎮白礁村,離廈門14公里。青礁慈濟宮位於廈門海滄台商投資區青礁村岐山東鳴嶺,離廈門12公里。兩者皆奉祀北宋名醫吳真人。為什麼又有西宮、東宮之分呢?
樹有根,水有源。慈濟宮之始是"白礁龍湫庵"。這是北宋仁宗景祐三年(公元1036年),吳真人成神後,民眾在他故鄉白礁村建造一個廟宇開始名為"白礁龍湫庵。"
白礁慈濟宮(建於1150年)。它們之所以有東西宮之分,是因為白礁慈濟宮在西、青礁慈濟宮在東。因宋朝白礁歸屬泉州府管轄,泉州百姓謁祖進香均往白礁慈濟宮,而青礁歸屬漳州府海澄縣管轄,因此漳州府百姓謁祖進香均前往青礁。白礁慈濟宮南宋高宗御封宮殿,開建之初即仿造南宋宮殿建築,故名為:慈濟祖宮。
(二)吳真人生平和醫術
吳真人名本,同安白礁村人,生於公元979-1036年,出生於貧苦農民家庭。幼時隨父下海捕魚,後因父患惡疾、缺錢醫治而死,其母勞累過度,相繼去世。從此他矢志學醫普救眾生。初學蛇醫,後離鄉背井,週遊名山古剎,求"東漢華陀"之術,17歲時已精通藥理醫術,回鄉時在青礁岐山東鳴嶺龍湫坑住下,親自鑿井取泉,採藥草煉丹煎藥,以醫濟人無貴賤,按病施藥如矢破的,擅長銅針治病,手到病除,藥到疾愈。當朝皇帝宋仁宗母親的奇疾頑症乳癌,也被他所治癒,因而名揚天下。 吳真人本著為人治病的獻身精神,四處尋求藥草,一次因採藥墮崖,景祐三年五月初二(1036年5月29日)逝世,卒年58歲。吳真人受朝延敕賜褒封,自真人而侯而帝。其濟世佑民的高尚醫術,無愧於尊為保生大帝。漳、泉、台等地皆虔誠奉祀,他初被仁宗封為"御史大夫"、"妙道真人"。明永樂17年,成祖又封吳本為"萬壽無極保生大帝",民間俗稱"大道公"、"花橋公"、"吳真君"等尊稱。
(三)東宮的宏偉建築及其藝術裝飾
"東宮"是一座造型莊嚴雄偉、金碧輝煌、飛檐交錯的宮殿。整個殿中由數十根巨大的石柱支架著,其中有十二根盤龍大石柱,是福建省的古宮殿石雕中罕見的。二根花瓶形柱,二十多根八角形對聯大石柱,雕刻著東宮史實和吳真人偉績。大幅石雕雕刻著龍虎、隋唐歷史人物。其中二幅雕成咤吒大鬧水晶宮,配置山川花木。樑上的木刻雕獅、象、龍、鳳、奇花等;彩繪更為秀麗雅觀,留下古代畫家珍品、其中最珍貴的是黑底金畫。
鐘鼓樓上的木拱結構形如蜘蛛網。以人、獸、鳥、花層層套成,輕巧美觀。其中俗稱"角板"(即椽子)更有文物價值,據云:"此角板的黑白畫是根據唐伯虎的顏料配方而畫,蜘蛛蟲害不敢入侵"。事實上本宮雖然百年未修,而宮中找不到一根蜘絲。藻井、斗拱、梁枋木雕彩畫工藝精美。屋頂上綠色琉璃瓦,四周繞飾著五彩陶瓷綴成十二條立體巨龍和古代人物,古色古香,精緻巧妙。
(四)青礁慈濟宮和風景名勝
青礁慈濟宮殿巍然屹立,氣勢軒昂。宮後有岐山,左有龍湫,山明水秀,景色清幽。後看,層巒挺拔,林木蔥蘢,前觀,東南面海,山海分明。龍湫庵下的左邊山谷,即龍湫坑,流水不息,激湍於岩壁石隙,飛珠瀉玉。石上鐫"龍湫"二字,其上有平頂石,擊之如擂鼓,稱"仙鼓石"。還有"仙扁擔"等石景。
從龍湫山谷溯源而上。溪谷約半公里,流水蜿蜒,或為小潭,或彎曲一泓,水清澈見底,實似礦泉。昔日吳真人在龍湫坑結廬,親鑿石臼,直徑35公分,深約8公分,此乃吳真人搗藥的遺蹟。在龍湫庵後有口水井,井水長年不涸。水質甘洌、藥用價值高。
有四亭:一是心字亭,為雙層六角亭;第二是丹井亭,建於"丹井藥泉"之後山坡。為雙檐攢尖頂,有石砌台階可登臨。在亭上,仰觀山上群石攢簇,形如菡萏,俯察田園湖泊,漣漪映碧,賞心悅目,無限風光。第三是藥臼亭,為四方形石亭,遊人憩息,靜生亭中,正好鑑古遐思,傾聽泉聲,仿佛飄然世外。最後一個亭便是丹灶亭,在龍湫庵右台階上,為雙檐圓亭。亭旁安置出土的丹灶石構件、上刻"丹灶"二字,四亭造型各一,各展風姿。
自觀這個吉地,前面一望平疇,有山有水,視野廣闊,遙望正面似龜形小丘上有巨石,號稱"案堂石",為堪輿家所鑑賞。在殿後山巒環抱有一株樹齡數百的榕樹,主幹不高,而樹冠茂密,呈圓罩狀,因名"涼傘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