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關客家

韶關歷史久遠,客家文化底蘊深厚,影響力強輻射面廣,是古代中原文化向嶺南傳播輻射的主要通道,也是南粵文化、珠江文化以及海洋文化北上中原的通道和基地。民族大遷徙最先在此形成獨特的客家城市和客家文化,在眾多客家歷史名城中地位相當耀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韶關客家
  • 類型:韶關社會群體
發展歷史,社會影響,民居建築,節日習俗,

發展歷史

韶關擁有290多萬客家人,是廣東客家三大聚居地之一。韶關有著深厚的人文底蘊及豐富的自然資源,他們的祖先經過幾度周折遷徙,歷經坎坷,最後落腳於此。經過2000多年的繁衍生息,目前韶關市客屬人口達290多萬,占韶關市總人口的86%以上,與廣東梅州市河源市惠州市及福建閩西、江西贛南等地同為客家人的聚居地。湧現了唐代名相張九齡、宋代名臣余靖、明代抗倭名將陳璘及抗日名將張發奎薛岳等大批客家名人以及世界地質公園丹霞山、禪宗六祖惠能弘揚“南宗禪法”的發源地南華寺等歷史名勝古蹟。
韶關客家
韶關韶陽樓
韶關歷史久遠,有兩億多年前的南雄盆地恐龍活動留下的化石和恐龍化石蛋;有生活在六千多萬年前的活化石鱷蜥和水杉。韶關土著居民馬壩人生活在距今13萬年以前,馬壩獅子岩發掘的石峽文化見證客家文化有6700多年可考歷史。舜帝南巡時在城北韶石山奏韶樂似是傳說,但認真推敲考證並非空穴來風。舜南巡狩,崩於蒼梧之野,葬於九嶷山始為零陵。以天下為己任的孝德舜帝到此,以奏有鳳來儀的韶樂從而達到消除戰爭殺戮的目的是有極大可能的。韶關市薰風路的取名就來自於舜帝《南風歌》:“南風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兮。南風之時兮,可以阜吾民之財兮。”

社會影響

韶關作為客家文化歷史名城,為英豪們發揮潛能提供了良好的社會環境。歷史偉人張九齡余靖廖燕等為韶關客家文化傳承傳播發揮重要作用。特別是慧能曲江弘法40多載,其影響廣泛而深遠,當時記錄六祖弘法之人法海也是曲江客家人。唐宋八大家之一韓愈,當年隨兄長韓會在韶讀書三年,其詩“曲江山水聞來久”對韶關人影響久遠。蘇軾做客韶關,也留下大量詩文。如城北的“九城台”原名叫“聞韶台”,取孔子聞韶樂三月不知肉味之義。蘇軾根據大家建議欣然作《九城台銘》,並親自書寫讓人刻在石碑上。從此,全國有了唯一專門紀念韶樂的九城台。
韶關客家人主要遷自福建,以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為主體的客家文化為韶關客家人所認同,崇文尚武、耕讀傳家同樣是韶關客家文化的主流。

民居建築

長期以來韶關民眾以族姓聚居為多,一姓一村或一姓數村連成大村是其居住文化特色。村居多選擇坐北向南、依山傍水、竹木掩映、鳥語花香之地。山區則依山而建,後棟略高於前棟。一個村莊必有一個祖堂或祖屋廳堂,作為全村祭祖、議事或舉辦紅白喜事的場所。圍屋後面是草坪,種有百年古樹,供擋風辟邪、調節氣候、美化環境之用,俗稱“風水樹”,不準砍伐。客家人建房有整套風俗習慣,不敢貿然行動、隨心所欲。要看屋地山向和“來龍去脈”。龍是山勢,脈是延續的山樑。就是說,來龍要雄,龍脈要長。根據不同的地理環境、山水走向,適應自然規律。

節日習俗

節日文化是韶關客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比如有很多鄉村千百年來都極為重視做社。春季開耕前做春社,意為春耕之始祭祀土地爺,告知他春耕開始了,請其保佑今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並告示鄉民食了糍粑鬧開耕,不準放野牛踐踏農作物。秋季收成後做冬社以謝土地爺,告知有他的保佑獲得了好收成,對他表示敬重感恩。挖掘韶關特有的客家文化,對促進人文交流、傳承優秀中華文化、創建文明城市、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激勵後人奮發進取、培養愛國愛鄉愛家精神具有非常深遠的現實意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