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梅遼四地是指:梅花,秀水(遼水),武陽司(今屬坪石鎮)、羅家祠(今梅花鎮清洞一帶)。”梅遼四地“的梅指的是梅花,而遼則是遼思水。
由於歷史的變遷,行政區劃的變遷這些記憶早已模糊,現在一般認為“梅遼四地”是梅花、沙坪、雲岩、秀水四鎮的合稱。他們位於廣東省樂昌市西南,這一稱呼在當地是一個具有全民認同地域性概念。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梅遼四地
- 所屬地區:廣東省韶關市樂昌市
- 下轄地區:梅花、沙坪、雲岩、秀水
- 政府駐地:各個鎮區
- 電話區號:0751
- 地理位置:粵北
- 面積:493平方公里
- 人口:約13萬
- 方言:客家語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性氣候
- 著名景點:紅七軍革命紀念碑、青蓮山、韓瀧泗
- 機場:韶關機場
- 火車站:坪石火車站、樂昌火車站
- 車牌代碼:粵F
- 地貌特徵:喀斯特地貌、石灰岩地貌
- 經濟中心:梅花
交通區位,四地簡介,梅花鎮,沙坪鎮,秀水鎮,雲岩鎮,趕鬧子,石灰岩山區,梅遼風情,喪葬習俗,酒俗-喜酒猜拳規矩,婚俗,節日,梅遼名人,陳致美,陳公博,楊高林,謝又生,楊韶良,
滄海桑田,隨著歷史的變遷,梅遼四地也已經不是本來的模樣。今天的梅遼四地,一般是指樂昌西南部的梅花、沙坪、雲岩、秀水四鎮。梅遼四地是樂昌市境內主要的客家人聚居區。
境內居民主要操客家語,少部分說藍山話方言。
交通區位
梅遼四地梅遼四地位於樂昌市西南部,西面毗鄰湖南的宜章縣,北接坪石鎮,南通乳源縣的大橋鎮,在東南面則是坪石鎮與大源鎮。梅遼四地自古就地處南粵與中原交通的咽喉要道,西京古道便在此穿越南嶺群山往北進入荊湘大地。梅遼四地南北交通便利,地處京廣鐵路、京港澳高速、廣樂高速的咽喉位置。京廣鐵路全長14295米的大瑤山隧道北出口便是在梅花鎮境內。京港澳高速和廣樂高速則在梅花分別設立了梅花和梅花北出口。地方公路方面,坪乳公路(省道S249)在梅花穿城而過,沙坪、秀水、雲岩則是分布在坪乳公路兩側有地方公路連線。
四地簡介
梅花鎮
梅花鎮因鎮區處石灰岩小盆地,周圍石灰岩殘丘散布,似梅花,故名梅花鎮[1]位於樂昌市西部,鎮所在地距樂昌境內的坪石火車站僅14公里。G4(京珠高速公路)、坪乳公路(S248),廣樂高速(S1)貫穿全境,是“梅遼四地”的中心地帶,更與坪石、黃圃、大源等鎮毗鄰南面乳源瑤族自治縣大橋鎮西北是湖南郴州宜章。因鎮區處石灰岩小盆地,周圍石灰岩殘丘散布,似梅花,故名。鎮以駐地名。民國前屬乳源縣梅花鄉。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屬乳源縣四區,1951年改屬樂昌縣五區,1953年設樂昌縣七區,1955年改設梅花區,1956年設鄉,1958年建梅花公社,1977年析清洞、銅山等置羅家渡公社,1983年改區,1987年建鎮,2002年4月,撤銷羅家渡鎮,所轄清洞、銅山、石溪、鹿村、坪溪5個村委會劃入梅花鎮管轄。梅花鎮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年降水量1200毫米,雨量充足,四季分明。全鎮總面積224.9平方公里,轄17個村委會,240個村民小組,1個居民委員會,總人口56109人,其中農業人口45609人,總耕地面積2.8534萬畝。
沙坪鎮
沙坪鎮地處樂昌市西南,屬於粵北典型的石灰岩貧困山區,分別與本市雲岩鎮、秀水鎮和乳源瑤族自治縣的大橋鎮、紅雲鎮以及湖南省宜章縣的關溪鄉、白沙圩鄉、莽山自然保護區毗領。境內山高坡陡,石灰岩密布,形成了最嚴重缺水的自然條件。這裡高山多土地少、石頭多耕地少、岩洞多水源少,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就有12座,素有“七分石頭三分土,吃水用水貴如油”、“三天不雨見旱情,十天不雨沒水喝”之稱、長期乾旱缺水,生存環境極為惡劣,歷代沙坪人民僅靠在石旮旯里種點玉米維持生計,經濟發展緩慢,是廣東省最窮鄉鎮“四大金鋼”之一。全鎮面積146平方公里,轄7個村委會86個自然村146個村民小組,總人口22722人,其中農業人口22068人,耕地面積15456畝。其中望天水田只有1500畝,其餘全部為石花地。
秀水鎮
廣東省樂昌市秀水鎮,舊地名------遼水,國民黨統治時期行政區劃屬於乳源縣,位於廣東省北部。屬石灰岩溶蝕山地,秀水鎮海拔高度430米,年均氣溫18.5℃;東毗梅花、南鄰沙坪鎮、西北兩面與湖南宜章縣栗源、關溪交接;全鎮總面積56平方公里,有耕地9440畝:其中水(旱)田5328畝,旱地4112畝,森林覆蓋率達58%;轄下10個村委會,77個村小組,4159戶,總人口17939人:其中農業人口16675人,總勞力8007人。江湖煤礦,南嶺水泥廠地處秀水境內,坪梅鐵路橫穿秀水。
雲岩鎮
雲岩鎮位於廣東省樂昌市西部,東與乳源縣紅雲鎮相鄰,南與樂昌市市沙坪鎮相接,西與秀水鎮交界,北與梅花鎮毗鄰。全鎮土地總面積為66平方公里。管轄石沖、長塘、開封、出水岩、祖嶺、雲岩、選家洞、白蠶、斯茅坪共九個村委會、53個自然村。2009年末雲岩鎮總人口為3364戶15920人,其中農業戶數3181戶15175人。
趕鬧子
這裡生活著幾乎清一色的客家人,原本是由乳源縣管轄,在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先後劃歸樂昌管轄。梅花鎮每逢尾數為3或者8的日期為圩日,各村落的人們會到鎮上去採購生活用品,就是趕集,當地客家人稱為“趕鬧子”,而沙坪鎮便是逢2、7號為圩日,每到趕集那天,“鬧子”上人流會上升到現代城市步行街的那種程度。
梅遼四地熱情好客,對客人尊稱“老表”。見人就說:“來涯家食茶”,朋友來了,更喜歡留你吃一頓飯。“自己人唔妹客氣,豬肉豆腐隨便食”,主人一次又一次用筷子夾菜送到客人的碗裡,堆得滿滿的,真可謂菜滿桌,情滿懷,你敬我讓,一餐飯沒有一個多鐘頭是吃不完的。還喜唱山歌,也善於講故事,語言豐富,形象生動,藝術感染力強。如“唱支山歌當點心,去年無米到如今,一年三百六十日,不曾餓死唱歌人”。
石灰岩山區
在樂昌,“梅遼四地”卻幾乎是“石漠化地區”的代名詞,這裡是廣東石漠化最嚴重的地區。尤其是沙坪鎮更是號稱廣東石灰岩地形地區的“四大金剛”。
2008年開始,樂昌市打響了阻擊石漠化的家園保衛戰,“梅遼四地”成為第一批治理區。
然而,石漠化治理是一項投入大、見效慢的綜合工程,改造石漠化,家園保衛戰勢必是一場持久戰。
石山薄土,失去了森林植被的庇護,薄土被雨水沖刷流失殆盡,只剩光禿禿的石山。石漠化導致山地涵養水源功能下降,河流徑流失調,“無雨則旱,遇雨則澇”,樂昌當地旱澇災害頻發。
梅遼四地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石山密集成堆。碳酸鹽組成的石灰岩極易淋溶風化,形成了陡峻而破碎的地貌。破碎淋溶的岩石,難以形成土壤,只能隨水流沖走。
地質調查顯示,樂昌石灰岩地區岩石裸露、黃壤土層淺薄,土壤層只有可憐的10-50厘米左右的厚度。黃壤分布在岩壁縫隙或谷地低處,有機質含量高,但石礫多,土層較薄,保水性能差,土壤易被侵蝕流失殆盡。
在這裡,坡地或山頭上,灰白的石基和石塊裸露在地表,山上難得有成型的樹木,覆蓋著地表的是淺淺的草叢和灌木。有的山頭土壤和植被全面潰退,地表寸草不生。
山腳坡地上,村民們只能在石頭的縫隙里栽種下玉米、辣椒、花生等農作物。這些石縫裡的地塊只有巴掌大小,歪歪扭扭依石縫而耕種。站在這石漠化的荒地上,很難想像幾十年前這裡曾經樹木高大,鬱鬱蔥蔥。正是幾十年來人類的過度砍伐,導致石漠逐漸占領了土地。
上世紀以來,樂昌豐富的森林植被經歷了三次較大的破壞砍伐。上世紀50年代末,“大煉鋼鐵”,山前屋後的樹林幾乎被砍伐一空。“文革”期間興起“以糧為綱”,人們開山造田、毀林開墾。80年代末,經濟高速發展,岩溶地區為全省的經濟建設輸送了大量木材,也導致了森林植被再一次被嚴重破壞。據監測顯示,樂昌因過度樵採而造成的石漠化面積占到了21%。更據2008年的不完全統計,每年村民燒荒引起的火災面積能占到林地面積的20%。
嚴重的自然災害也加劇了石灰岩地區石漠化的進程。2008年的冰雪災害,使得石漠化綜治地區95%的喬木林地受到損害。近20年的封山育林成果毀於一旦。石漠化地區生態雪上加霜。
貧窮與石漠化似乎成為了樂昌石灰岩地區相伴相生的魔咒。如何打破惡性循環,遏制石漠化的蔓延成為了當地政府迫在眉睫的頭等大事。資料表明,從裸地—草灌叢—疏林—喀斯特森林植被群落,整個過程約需20年以上時間。
事實上,石漠化治理,並不是簡單的造林,而是針對農村生活生產環境進行的一場全方位立體化的改造,是涉及農、林、水的綜合治理工程。
這場家園保衛戰從2008年開始。樂昌市石漠化綜合治理負責人伍群林介紹,2008年—2011年,樂昌市開始了石漠化綜合治理的試點改造。經過幾年的綜合治理試點,樂昌的石漠化狀況得到了改善。2011年,樂昌成為中央全國綜合治理石漠化的重點縣。
伍群林介紹,與以往的治理不同的是,樂昌市的石漠化綜合治理採取了項目化的管理方式,委託專業機構編制規劃,項目使用國家下撥和省市配套的專項資金,並進行招投標,引進專業的造林公司和施工隊進行改造。
恢復岩溶地區林草植被、重建岩溶地區森林生態系統,是遏制石漠化的根本措施。樂昌市屬於北亞熱帶季風氣候,降雨豐富,氣候溫暖濕潤,植物生長快。在停止或減少人為干擾的情況下,大自然具有神奇的自我修復的力量。
“梅遼四地”是第一批石漠化綜合治理地區。針對不同地區的地質植被特點,石灰岩山地的綠衣有著不同的保護方法。
伍群林介紹,沙坪鎮山高坡陡,岩石裸露率高,石漠化程度高,土層淺薄,造林難度大,主要採取封山育林為主。秀水鎮山地相對高差不大,岩石裸露較少,山地尚存有少量的土層,採取封山育林和人工造林相結合的措施。梅花鎮以低丘地形為主,石漠化程度不高,土壤條件好,交通便利,採取人工營造防護林和人工營造經濟林相結合的措施。
樂昌市確立的生態公益林補償機制為石漠化地區的植被恢復提供了一條可行的途徑。1994年,我省開始實施森林分類經營,1999年省級生態公益林開始實施效益補償,剛開始1公頃的生態公益林每年補償37.5元,如今這個標準提高到了每畝每年18元。生態公益林的補償提高了當地村民主動保護植被的積極性。
薪柴是當地民眾生活的主要燃料,過度砍伐薪柴也使得山嶺的綠色植被更加破碎脆薄。要保護植被不繼續受到破壞,必須要尋找到替代能源。在樂昌的各個村莊,沼氣池、太陽能與節柴灶紛紛修建起來。2007年,樂昌6個石灰岩鎮完成了6000個沼氣池的建設。據測算,每建一座沼氣池,每年能節柴2000公斤,相當於封山育林0.27公頃。
水利改造:破解生存難題
以石漠化綜合整治為突破口,解決經濟可持續發展問題—保證石漠化不再蔓延、根本上要解決當地民眾的生活問題。
沙坪鎮鎮委書記彭仁學介紹,石漠化綜合治理的小水利改造工程主要包括新建蓄水池、維修加固排水渠、水壩和山塘。在各項措施中,對民眾生活改善最大的是蓄水池的修建,解決了當地民眾吃水問題。
2000年6月,在省政府的重視下,韶關開展了以建造蓄水池和改造石化地的“兩大會戰”,在2年內建造了近3萬個蓄水池。在這之前,村民們吃水都需要用水桶走很遠挑回來。
然而這個時期建造的水池都是村民們自己修建的,質量差,蓄水功能不強,滲漏嚴重。伍群林介紹,在石漠化綜合治理中,這些以前的蓄水池都得到了維修改造。
梅遼風情
喪葬習俗
梅遼客家人的老人逝世後,處理喪葬事宜一般有守屍、入殮、守靈、出葬、家祭、下葬等儀式的過程。
老人斷氣之前其子孫寸步不離,廝守送終,這叫做孝。死後親人為其抹屍穿衣,用新白毛巾抹屍,從頭到腳共抹三下,換上壽衣,層次越多越孝。一般是六層,也有九層的,按照雙單的俗規,裝壽衣男雙女單,然後把死者屍體從房內抬出廳外。叫做易簀。在沒有定出時間出葬之前要停在廳內,由親人日夜輪守,點燈焚香,這叫守屍。
守靈,先把棺材由喪夫佬搬入祠堂的下廳,準備入殮。一般是下午待外室(即女的外家)來了之後,請師爺做一堂神課後,奏著樂鼓鑼鐃,由其親人將死者抬送到祖堂入棺,這叫“入殮”。
晚上守靈,兼做“六時”(即六個時辰,相當於10—12個小時)直至天亮,極為熱鬧。道教師爺、南無佬、吹鼓手一應請到,死者親屬兒孫披麻戴孝。由師爺引著繞靈,邊哭邊爬,匍匐於祖堂之上下廳,俗叫“爬沙”,以盡兒孫最後的孝道,如死者是女性老人,師爺則要念“十月懷胎”,又叫“育兒經”,歌詞悲怨,當師爺讀《十月懷胎》時,場面淒切。其感人之深,不要說死者的親屬,就是旁聽者也要流出眼淚來。如死者的子孫,平日對老人忤逆不孝或弱待老人,則家族長輩在此時有權決定予以處罰:地上撒上沙子殘渣或罰其背馱幾十斤重的磨石來爬沙。這種處罰,是沒有地方去告狀的。
出葬前,由本家族組織斯文老人,主持舉行家祭典禮,這是客家殯儀中的主要一環,家祭,分大祭、小祭。一般是行小祭,大祭是要有錢有丁有名望的大家族才能辦得起。
即在祠堂內,如祠堂小則遷出郊外舉行,擺設靈位祭台。兩邊張掛親朋友侶和家族具來的輓聯、挽幛、祭文、哀章等。跟著行祭奠禮,行祭奠禮時先是外室,其次是親戚或朋友。接著是家族代表,最後是孝子孝孫。
進行時,由禮生二至三名,主祭生一名,八音一班(喇叭、笛子、嗩吶、鑼鼓等)配合演奏,台上準備三牲祭品,如豬頭、羊頭、雞鴨,有魷魚海味、京果瓜條等。凡參加葬禮的親朋,都要發白,叫“滿山白”。場面顯得莊嚴肅穆、哀傷悲氛。由禮祭生念著儀詞,各執其事,一束一束地進行,進行一束時,主禮生喊儀式:
“放炮:打神銃。
奏樂:奏大樂、奏小樂、樂止。
禮生與主祭人配合進行,主祭生又喊:跪、拜、升、拜、獻香:初獻、亞獻、三獻香。
獻酒:初獻、亞獻、三獻酒。
獻帛:初獻、亞獻、三獻帛。
讀祭文:(現今叫追悼詞)訃文讀得淋漓盡致、抑揚頓挫,如寫得好的祭文把老人一生的言行好事寫出來。感人心肺,聞者無不唏噓掉淚,孝男孝孫更是捶胸頓足、嚎頭大哭。此時,祭禮達到高潮,有頃、樂聲又起,主祭生帶孝子孝孫到靈前再行三跪九拜禮,退至一旁由眾親友到靈前行禮拜叩,行至孝子孝孫前拱手慰哀:陰陽兩利,萬代興隆。孝子孝孫還禮致謝。至此,家祭宣告完畢。
這種祭式,相傳明末客家人遷此不久,有一位隱居梅遼的明末遺臣、都御史李秉中先生傳下來的,開始是在出水岩,大坪楊家傳開的,後來慢慢傳及梅遼四地的客家各村莊。
出葬,由師爺、吹鼓手在前引路,孝子孝孫趨前跪拜,死者親友及村中族人等送葬者跟於棺後,如死者為村族中德高望重的高壽者,則全村老少皆來送葬。
下葬,一般是選定時辰,到時即下葬,多是在上午,如那天日腳不利,不利下葬時,則把棺停在壙前露天,改日選時再行下葬。下葬時,孝子孝孫,跪在壙窟前,由喪夫佬將棺木移放下去,師爺則唱“下葬歌”,歌詞多為按其位置的東南西北地形編造。最後向孝子孝孫發問:“要富?要貴?”孝子孝孫們則答曰:“富貴都要”。然後便引魂歸祖堂,使死者靈魂洗手腳上龕。
如果是大祭,俗叫“做齋”,又叫“七七吹簫”,即請師爺打醮,做道場,凡去送葬者的親友人等一律每人發一條白毛巾或白布,送葬時披在頭上或手臂上,叫做滿山白。
這種巨大的葬禮,耗資亦大,過去不論貧富人家老人死去,都必須舉行上述儀式。不過葬禮是由族庭根據喪家的經濟條件和死者的社會名望而發定。總而言之,要破費一些,如果窮者拿不出如此巨費,則由大戶人家,先行墊出,待辦完喪事後,再處理,無力償還的則典賣田地房屋,以作抵押。因此,不少人弄得傾家蕩產,也認為是好事,值得的。
父母喪事後的禁忌:死者子孫即孝子孝孫,要戴孝一月,在這個孝月中要禁忌:
一、不得出遠門,二、不得披紅戴綠、歌舞歡唱,三、不得行辦婚姻喜事,四、不刮臉剃頭,至少二至三個月後才可剃頭。五、婦女不得戴首飾。
附 錄:
《十月懷胎經》
正月懷胎成露水,桃花開放正逢春;
猶如水上浮萍草,未知生根不生根。
二月懷胎不計時,精神仿佛起來遲;
眼朦不見穿針線,爛了花鞋懶去理。
三月懷胎三月三,三餐茶飯合兩餐;
三餐茶飯不思進,盡想酸梅手上拈。
四月懷胎漸具形,面黃肌瘦目無神;
少壯懷胎猶自可,老來懷胎更難任。
五月懷胎分女男,腹中跳動腰難彎;
是男是女隨他去,未知何日得降生。
六月懷胎三伏天,燒茶煮水懶向前;
廳堂掃地身難轉,平走猶如上高山。
七月懷胎正立秋,好似梧葉落深溝;
八幅羅裙長安帶,那個懷胎不心憂。
八月懷胎桂花香,五穀搶收亂忙忙;
兒在腹中吃娘奶,性命擔心交閻王。
九月懷胎重如山,蹲下容易起來難,
左手如抓娘心肺,右手如抓娘膽肝。
十月懷胎孕已滿,胎兒上下轉團團;
呼娘上天天無路,叫爹下地地無門。
是男是女盼生年,免得難產起血盆。
(這歌詞說明母親懷兒胎時之苦況,為人子者,豈能不孝敬父母!)
酒俗-喜酒猜拳規矩
梅遼民俗,凡主家辦喜事,來賓們都要用猜拳飲酒,以助喜慶,當地人叫“猜碼”,猜輸的罰酒一杯。猜碼的口令很多,一般有用一至十的數字嵌下去,錄文:
一是:“當朝一品”、“第一好”、“魁首”。
二是:“兩好”、“雙喜”、“金花一對”等。
三是:“三狀元”、“三星高照”、“財丁貴”等。
四是:“四季發財”、“四納財”、“四方得利”等。
五是:“五經魁”、“五子登科”等。
六是:“高升”、“高一升”、“六位高升”、“六出祁山”等。
七是:“七步成章”、“七子連登”、“七篇文字”等。
八是:“八仙過海”、“飄得海”、“八字好”等。
九是:諧“天長地久”“長久”等。
十是:“十全十美”“滿堂紅”、“十碼”、“全好”等。
在猜拳行會中要講究文明禮貌,出指不得亂來,有時不慎,把出指弄錯了會引起對方為難或不快,甚至反臉,注意如下幾點:
一忌傲慢,猜拳者要虛心,開碼時要對方說:“請教,原諒,”這是青年對長輩或同輩之間於是說的多。
二忌:食指和中指不可以此二指指著對方,使對方理解為挖眼睛之意。
三忌:出指不統一,不是同時出指,而是有先有後,慢出指的容易引起對方認為不老實,投機的印象。
四忌:喊數時口不能對著菜餚喊,恐有口沫飛濺到菜里去,使人感到不衛生。
五忌:喊數和出指數有矛盾,如喊“三元及第”,自己不能出四個指頭;如喊“天長地久”,自己不能只出二個或三個,至少四個或五個,才合拍。
六忌:輸了不能不服氣,一般一輪是五次,以單數取勝。
婚俗
按照梅遼鄉俗,男女結姻,有三個階段,即:托媒、定婚、結婚。
托媒:昔時青年男女一般在十二、十三歲左右,家長(父母)就要托親友為他(她)們說媒穿針引線,尋訪適合的對象。通常是男方托媒到女家。但也有女方托媒到男家的,這大多在富貴人家的千金,要找門當戶對的才這樣選擇。然後再由兩家父母商議同意與否。因為男女婚事有個“父母之命”在其中,先是將雙方的生辰八字,論年月日時,去請會釋日課的先生,推算雙方的八字合與不合,所謂八字,即用天干、地支配成的八個字。按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剋的規律運算,如雙方八字相生則相合,可成婚。雙方八字相剋則相衝,即意味著此種結合不好。不合八字則不能成婚,凡八字相生者則相合,可以成為配偶。不管其年齡大小均可成婚。因此有些女子的年齡要比男子大得多也得成婚。然而各姓族譜又有規定:同姓不能結婚。
定婚:定婚又叫做“落定”,或文定。當男女雙方的八字合了以後,跟著就舉行定婚禮,也有點像現代之訂婚,落定時由男方給女方發出庚書,女方要回庚貼才算是落定。定婚時男女不能會面。由父母包辦一切。如男方贈一定的聘金,但不一下付完,男家只托媒人向女家求婚送上求婚書,當女家接到男家的求婚書後,則要向男家復上允婚書。這時男方就要用三條紅線,一隻雞,幾斤豬肉和彩禮一百一十九元(古用銀元)。這是當地習慣,不得增減,不得討價還價。爾後女家備制禮帽、鞋襪、文房四寶、四書五經等送到男家作為回禮,交禮後表示這門親事已定下來了,此後雙方可作親戚往來,互叫親家但是男女雙方仍然不能見面。直到結婚,對方長得什麼模樣都互不知道,故今人稱之為“盲婚”。
從定婚到結婚這段時間,媒人是雙方聯繫的橋樑。通過媒人將女家所需的聘禮用紅帖開具出來。按鄉俗規定,一般是花銀封119元(銀元),添置五色綢緞衣服五套,岳父、母衣服各一套,糯米90斤,食油9斤,雞2隻。其他雜物禮品等一批。
對於聘禮,女方是不敢多取的,梅遼四地有一種道德觀念,誰家都有婚嫁之事,鄉俗中流行這樣的諺語:“上等人家貼錢嫁女,中等人家將錢嫁女,下等人家賣子賣女。”因此,誰家都不願也不敢多要聘金的。但是亦有些貧苦人家的男方,就連這119元(銀元)的聘金都拿不出來,那只有一輩子打單身了。
結婚:當男女年齡到了十五、十六歲時,家庭經濟情況有所好轉,就要擇吉日結婚。一般是由男方請課日師選擇吉日,包括女方出門的時辰,男家進門的時辰都有規定的。(附聘書格式)
舉行婚禮之前,要請書工先生寫好結婚禮書(附文書),這是男家對女家的規矩。如果自己能寫或本主家人寫也可以,在文字上這六封禮書是少不得,更不能馬虎從事,除寫請柬,貼婚聯外。其中以禮書首推其崇:
禮書共五頁,稱全書,它分家先啟、親家啟、閣門啟、大小舅啟、迎鸞啟及禮書等六封。
禮書的書寫格式從右至左用豎行,除庚函外,其具體規格是第一頁前五行後三行,叫“三綱五常”。第二頁柬是前五行後三行。即先寫自稱和尊稱(用浮簽)共占兩頁,每頁三行,後寫正文,共四頁每頁五行。在六封書中,除上述內容外,至關重要的,詳細寫明男方姓藉,近三代人的出生年、月、日時,以及排行媒正等,並在每頁左邊留空行,以便讓女家填寫。如未留空行,女方應另寫一封回庚書給男方,這叫“換貼”。
此六封書寫好後用紅紙作書套,分別裝於書盒內,待行婚禮之日,由男方委託一名代表,叫“媒人”,攜帶書盒及油米豬肉一併前往女家,當女家接到書盒後,進行驗收,一一審閱禮書,如發現欠缺或錯漏,則視為禮儀不全,可聲明不予發嫁。譬如無親家啟,則女方親家大人不予送嫁出席男家,缺閣門啟則女方不負責抬嫁妝到男家等等。所以男方書寫禮書時萬萬馬虎不得,否則會傷兩家和氣。因此,禮書也可以體驗男家是否屬禮儀到家,或人文之家。所以,男、女方都得在婚禮前認真對待,如本家無書工先生,知書識禮者,如本房沒有就請外房,本村沒有就請外村先生。
同時,女家在婚前的一、兩個月內,忙著為女兒準備嫁妝,三箱三櫃的衣服,被褥蚊帳、水桶、腳盆、凳椅等家俱,有錢人家還辦“牛馬裝嫁”、田地山嶺的贈送。這叫“成家”。女兒出嫁之前十天,要上閨樓靜休,一團哭喊,正如《紅樓夢》中所說的“樂似悲,嫁女之家日日啼”。還有別的姐妹伴隨做針線活,主要是婚禮鞋,到時贈送給男方父母、兄弟、妯娌、外祖母、舅父母、姑、姐丈、近外的姑母姐妹等。女子出嫁那天,由親人或要好的姐妹為她梳妝打扮,穿好五彩衣、花鞋、頭上穿戴五光十色、珠光寶氣的花冠,琳琅滿目,有如戲台上裝扮的演員一樣非常漂亮,因為人生只有一次嘛!這時母親前來叮囑,呼上好話後,由親人(父親或兄弟)背上祖堂。叩拜祖先隨即坐上男家的迎親花轎,一路似哭帶唱地坐到男家,途中樂隊鑼鼓伴行,吹吹打打,非常熱鬧。
新娘的花轎到了男家,停放在村大門外,時辰一到,則迎親進門,有娘婆來迎接新娘,但要備好紅包(不止一個),因為“把轎生”要刁難新娘。給一個紅包嫌少,又要再給,有時一連給二、三個。這樣才給新娘出轎,去拜堂。入大門時,要經過把門先生“斬煞”,新娘站在大門前,把門先生站在大門中把守,面對新娘,左手持雄雞,右手抓刀,把刀在大門框上敲三下,嘴裡念念有詞地誦著:
“伏以,日吉時良、大吉大昌,某氏門中娶新娘,三從俱美、四德流芳、夫婦好合、喜見榮昌、早生貴子、金玉滿堂、百年偕老、頭白齒黃、子孫瓜瓞、壽福綿長、大登科、金榜題名、小登科、花燭洞房、德中子立、名震鄉坊、如金如玉、如鳳如凰、喜從天降、一對鴛鴦、山盟海誓、地久天長、天煞歸天去、地煞地中藏、新人一路而來、如有凶神惡煞,盡在雄雞頭上擔當”。
說著便抓住雞翅,往雞頸項一割,將血淋到門檻上,便算完成。
此外,也有這樣念唱的:
“伏以:開天闢地,乾坤始定陰陽,女嫁男婚,紅綠撮合成雙,百輛盈門千秋盛,三星在戶五世昌,魚得水,鳳得凰,容端美女配才郎。從此而螽斯蟄蟄,他年而瓜瓞綿長,大登科、金榜題名、小登科、花燭洞房、天煞歸天去、地煞地中藏、鬥神護衛、端立兩傍,新人一路帶有凶神惡煞,盡在雄雞頭上擔當”。
念後,便入祠堂參拜祖先,禮儀是男在前女在後站立,面對祖殿禮拜。拜後,男的將女的頭上的菱帕,向其(新娘)撥三下,即由侍娘婆引入洞房了。
這時宴客大廳,貴賓雲集,上宴喝酒,猜拳行令,非常熱鬧。有些人家在宴會中,新娘還要為主要客人,如大客、母親家、祖母家來的舅舅、舅公等面前敬酒,領賞紅包。
晚上,鬧洞房,這是整個婚禮過程中最熱鬧的場面。俗話說:“鬧新不鬧舊,鬧舊家家有。”許多歡喜鬧洞房的親友到洞房去叫新郎新娘表演節目或向新娘要花生、餅果、玉米花、紅薯乾等。一次又一次地鬧,鬧得花樣百出,笑話連天,如新娘不給花生、餅子,則向新郎畫花臉,一直鬧到深夜為止。
次日早晨,新娘早早起來,出門到井邊挑第一擔水,燒熱給至好親朋作洗臉水。凡享受過新娘招待洗臉水的客人都要給紅包,看誰包得大方(最多)。
梅遼四地的婚俗,早在民間已流傳著這樣的山歌,可見鄉民對婚俗之不滿。錄文:
一
舊時婚姻真淒涼,十八嬌嬌三歲郎。
夜夜同床兜屎尿,等來郎大花已黃。
二
盲目婚姻害死人,媒言父命即成親。
不知郎面蒙抬去,好比扛豬賣圩鄰。
節日
一、春節,和全國一樣是傳統大節日,客家人叫“過年”,舉凡外出人員,到時一定要趕回家過年,與家人團聚,客家人認為:“清明不歸家叫“野子”,過年不歸家叫浪蕩子。”客家人過年的風俗如下:
每年到農曆的十二月二十五日開始叫“入年駕”。這時各家各戶要宰豬殺羊,提前做糯米(用槐花鹼水)糍粑,準備正月用來招待來往賓客的。在入年駕的頭兩天,大約在十二月二十三日,家家要送灶君(神)上天,備著供品香帛到灶神位前叨念一遍。如貼有灶君像,則要取下連紙錢一起燒掉。入了年駕以後,清潔打掃房屋環境,作一年一度的迎新之舉。到了二十九或三十日,則宰雞鴨做年菜,有錢人家應有盡有。貧苦人家也少不了豬肉,年菜大多是扣肉、豬肚包雞、釀豆腐、燜豬腳等。梅花地區,因地勢高,氣候寒,水產物吃的少,如魚肉之類,有錢的只好到遠地廣州等去辦運來。一般是吃魚不多,“年年有魚”則難以做到。
年三十夜,天黑前各戶要備供品到祠堂里祭祖,燒紙放爆竹。例如大坪楊家祠堂,每年在除夕前三天,由村里派一批小孩義務鳴鑼,早晚執行。據說這樣可以驅邪迎吉,使野獸特別是“年”的那種動物,不敢進村里害人。
除夕夜吃過年飯,飯後則貼春聯,鄉人多是寫著那副:
“爆竹聲中除舊歲,桃符萬戶迎新春”之類舊聯來迎新歲,除夕夜(那時農村沒有電燈)點那盞豆油燈或煤油燈照例是不能息的,任它一天到晚點到初一那天晚上。
正月初一凌晨,一般是選定時辰開門,有的村如大坪楊家是祖祠選定時辰放神銃三響,表示宣布新年伊始,各家才跟著放鞭炮,表示開門,天亮時,人人都穿著整潔的衣服,尤其是小孩,是早要其父母做制好的新衣服穿上,然後去向長輩們拜年。祝好話,視對象的年齡輩份而定,長輩是要賜糖果、花生、鞭給小孩,一般是不包紅包利是的。
這一天,家長對小孩教育他們對人要有禮貌,不得亂說,更不得罵人,不得說不吉利的話。
二、元宵節——即正月十五夜,梅遼客家人沒有鬧元宵的習俗。只是從正月初一至十五這半個月內都是訪拜親戚。農村文娛活動的時間如舞獅、舞春牛、舞龍燈,小孩們用棉紙糊孔明燈,踢毯子等娛樂活動。都是在正月十五日前這時間。
舞獅子規模較大,技術性較強,費用也較高。其中還有武術表演,農閒時村裡的青年聘請武術師,教練等來村指導,練拳術,要二十餘人左右組織一套班子,表演獅舞時,場面較大,有大臉,孫悟空相戲,用鐃鈸、鑼鼓配合音樂進行。
至於舞春牛,則較簡單,用竹箕裝貼畫成牛頭、牛角,再用兩張毛毯縫起來,後面安上尾巴,由兩人披著即成了一頭春牛,梅遼客家人表演得非常生動。牧牛主角顯得靈活滑稽。同時唱出各種牛歌。他們能隨機應變,到什麼人家拜年,就唱什麼內容的牛歌,抗戰時期,大坪村出了個舞牛的天才諢名叫薄脆,他能隨機唱出許多適合時尚的牛歌,可惜沒有記錄下來,如他去軍屬家裡拜年,即唱:
我的牛仔角彎彎,犁田犁到大滄灘;
如今大家齊抗日,學習將軍馬占山。
向小商店拜年,就唱:
我的牛仔角丫丫,生意如同轉水車;
莫看店小本錢少,將來定變大商家。
每年元宵節前還要舉行舞龍的習俗。據說一方面是為了驅邪消災,一方面還是一種文化娛樂活動。驅邪氣迎正氣,祈禱全村的人畜清靜平安。
大坪村每年元宵節前幾天,均有舞龍的習俗:由九人組成,用稻草捆札成九把,每人一把,每把插一根木棍,為首的用稻草編成龍頭。最尾的一把編成龍尾。到舞龍時,(大家吃過晚飯,)就集中到祖祠去。各自用香枝點燃,插滿草把,形成一個圓球形,使九節香火排成龍形錯綜搖舞。晚上隊伍行進時,還配有各式各樣精彩的燈籠,有方的、圓的、金雞、綿羊等動物。星星點燈既照明,又壯觀吉祥。走街竄巷進行拜年,祝福平安。有各式鼓樂獅子,同時伴隨參加,隊伍雄壯,很是熱鬧。第一晚游一次,第二晚游兩次,第三晚游三次。結束時把龍身草把全部送入溪水河溝,表示祛邪,這舞龍活動始算結束。
三、驚蟄節——這個節日雇名思義,就是告訴人們注意:嚴冬已去,春天來臨。萬物復甦,就是那些冬眠已久的害蟲也隨這雷聲中驚醒起來,為害莊稼了。梅遼客家人過這個節日就表示滅蟲除害,因為昔時沒有農藥。只能做些像征性的活動,如:
1、撒石灰,當天下午,雞禽歸棲的時候,村裡的所有房屋(包括牛欄、柴寮、豬圈、廁所)的牆腳都要撒上石灰。一般以農戶為單位“各人自掃門前雪”,公共場所則由村長派人做此項工作,撒石灰時念念有詞曰:“驚蟄、驚蟄、蛇蟈撈食,一棍打倒,四腳筆直”。
2、炒蟲,也是象徵性的,當天下午,各家各戶均架起爐灶來炒蟲,只有把那些害蟲炒死,才能保證今年的農業大豐收。炒些什麼?就是炒五穀之類的東西:如豆子、玉米、花生等統稱之為炒蟲。這項俗習,為兒童最喜愛,因為他們要歌唱又有東西吃。
四、清明節——梅花人過清明節,即上墳拜祖,客話叫“祭墳”,多是在清明日前十天,便開始舉行掃墓活動,開始是祭宗族的開基祖。並舉行隆重的祭奠儀式,次日則分房祭祖,或分支祖,一代代祭下去,直至本家祭祖,直到清明那天為止。清明後祭的,大多是無嗣的孤墳了,所以一般人家都要趕到清明之前祭掃。
祭上代太公叫眾墳,要分豬肉的,家族中有兩種分法。一種叫丁肉,就按人口每人一份,還有一種叫“功名肉”,就是讀書人中有了學歷的,如秀才、進士,民國時的高小畢業以上的讀書人,才能分到功名肉。到家祭時,大人、小孩都要去郊外祭墳,有的還要集中到墓前開攴,尤其是男孩,從小就是要使他們知道祖墳在那裡,不會遺忘。
五、端陽節——農曆五月初五日叫端陽節,這和全國習俗一樣,傳說是祭弔屈原的,在河裡賽龍舟,以示熱鬧。梅花沒有大河,無龍舟好賽。但是也做粽子,戶門上要掛艾葉和菖蒲,艾葉有香可驅臭,菖蒲似劍可斬邪,客家人多是把門上的菖蒲艾葉收藏起來。據說是患了瘡疥的人,把端陽節掛的菖蒲艾葉煮成水洗澡可以治療瘡疾。這天上午還要喝雄磺酒,小孩還要掛香囊,可以避邪。
六、中元節——農曆的七月十四日,俗稱鬼節,民間謂之陰間鬼過年,因此,各家要為祖先解餉——如燒紙、做金錠、陰幫等,備著供品,去祖祠焚燒。民間有種會專門為陰鬼起醮,祭祀孤墳,使那些孤魂不作祟鄉里,祁求平安。記得這種神會叫“盂蘭盛會”。
七、中秋節——農曆八月十五日,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但各地的習俗有所不同,梅遼客家的習俗除了有豐富的物質,如雞鴨魚肉之類,還要自做炒糯米餅,又叫糕餅。還有糯米糍粑,即用飯甑蒸熟的糯米飯,樁爛成團的糍粑。這種糍粑,新鮮好吃,過時硬化,就不好吃了。
婦女們等到月正圓時燒香拜月,叫拜月姐,望月姐保護她們好運,小孩子最高興的是打稈銃、編草蛇。稈銃是用稻草將青樹藤抽緊在石板上拚命地擊,聲音很響,草蛇是用稻草編成蛇條形尾端用些麻繩絲編成蛇形。玩時全身旋轉用力拍擊。在空氣中擊成很響的聲音,響徹山間,很是好聽。
八、重陽節——雖然是傳統節日,比不上中秋節隆重,皆因它是九月九日,九是陽數,故叫它為“重陽節”。
上午九時,家家備供品到祖堂祭祖,各家做糍粑、辦酒菜、招待親友、楊家寨的重陽節過得較熱鬧,故人客較多,至於登高爬山農民少有行動,主要是學生與老人結伴去登高。此習俗是古人傳下來的。這樣做可以避邪驅瘟。梁 朝吳均的《績齊諧記》中說:汝南人桓景,隨道士長房遊學多年。一天,長房對桓景說:“你家九月初九日有災難,宜離家高走,家人須各置絳囊盛裝茱萸。系配於項上,登高飲菊酒,禍乃消,桓景如其言,舉家登山,及傍晚歸,見雞犬羊群全暴死。於是躲避了當日的災難。因此後人按習俗登高,梅遼人的九月九,大多數人到仙人岩、帽峰山、青蓮山等地登高遊覽。
重陽當日,多數人家釀糯米甜酒,傳說重陽酒最甜。
九、冬至節——多是定在陽曆的12月22日。村民誠心地到祖堂點香燈,與清明節一樣,對先人舉行祭禮,此叫做冬祭。為了每年能按期過冬節,還成立冬至會,有會產的,這一天早上,村里凡有功名(學歷)的讀書人叫士生,會同到祖堂舉行三獻祭禮,費用由公嘗產業開支,宰豬殺羊大辦筵席。
冬至當日,按習俗,新葬新殮的先墳要掛冬拜祭,連祭三年,又在這個時間洗殮先人的骨骸。
這一天,多數人家已爭著制臘腸、臘肉。據說冬至這天制的腊味不會變質,保持原味的時間長。
梅遼名人
陳致美
陳致美(志美),乳名仙茂,又名居聲,號賢臣。樂昌縣秀水芳塘村(原屬乳源縣)人,為樂昌縣陳姓“萬三公”派下第十五世裔孫。行伍出身,勇猛善戰,不辭勞苦。《陳氏族譜》記述:“戟橫貫數人,願遂請纓,持賊首於麾下,功成執戟,落匪膽於空中。時沈公巡撫江西,親見其勇,力為保舉,加以都司”。同治三年(1864),因戰功顯著,“始而游擊,繼而參將,繼而副將。”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慈禧太后從京城出逃,陳致美隨軍護衛,曾多次背負慈禧太后,深得慈禧器重。蒙太后旨賞“花翎都督府”,穿黃馬褂,賜頭品頂戴,官封一品巴圖魯提督。其後於廣西署理平樂府(廣西提督)。晚年寓居南海、廣州。清末受維新派影響,蓄謀反抗朝廷,事未成,被清廷終身監禁。1912年,民國成立,推翻帝制,陳致美被釋放,成為民國初期的新聞人物(今五山鎮小王山陳家仍存“花翎都督府”匾額)。
陳公博
陳公博(1892~1946年)又名德緯,原籍乳源縣秀水鄉(今樂昌)芳塘村人,從父輩始已寄籍南海。幼讀私塾,家有拳師,玩拳弄棒。其父陳致美,曾任廣西提督,解職後寓居廣州。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陳公博入廣州育才書社學習英語。辛亥革命後,任乳源縣議員。
民國6年(1917年),考入北京大學哲學系,畢業後回廣州,任廣東教育會評議、政法專門學校教授、《群報》總編輯等職。是年,與譚平山、譚植棠成立廣東共產主義小組。民國10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是月,中國共產黨在上海舉行第一次代表大會,陳公博作為廣東代表出席會議。民國11年,陳炯明叛變,中共上海黨組織審查陳公博與陳炯明勾結一案,陳不滿,聲明退黨,被開除黨籍。11月,赴日本。民國12年2月,赴美國,入哥倫比亞大學深造。
民國6年(1917年),考入北京大學哲學系,畢業後回廣州,任廣東教育會評議、政法專門學校教授、《群報》總編輯等職。是年,與譚平山、譚植棠成立廣東共產主義小組。民國10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是月,中國共產黨在上海舉行第一次代表大會,陳公博作為廣東代表出席會議。民國11年,陳炯明叛變,中共上海黨組織審查陳公博與陳炯明勾結一案,陳不滿,聲明退黨,被開除黨籍。11月,赴日本。民國12年2月,赴美國,入哥倫比亞大學深造。
民國14年2月回國,任廣東大學教授,加入國民黨。7月,國民政府在廣州成立,汪精衛任主席,陳公博為軍委會政治訓練部主任、省政府農工廳長,參加國民黨中央黨部工作。廖仲愷被刺後,陳繼任國民黨中央農民部部長。民國15年1月,陳公博當選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民國16年3月,當選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工人部部長。“四·一二”政變後,陳追隨汪精衛叛變革命。12月,鎮壓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廣州公社”起義。
民國18年3月,抨擊南京蔣介石政權,遭開除國民黨黨籍處分。9月,策動張發奎在湖北宜昌通電擁汪反蔣。“九·一八”事變後,全國人民要求抗日,國民黨各派被迫暫行妥協,在國民黨四屆一中全會上,陳又當選為中央政治會議委員,後任實業部長。“七七”事變後,陳任國民黨中央民眾訓練部長、軍委會第五部長。國民黨撤退四川後,陳兼任四川省黨部主任委員。
民國18年3月,抨擊南京蔣介石政權,遭開除國民黨黨籍處分。9月,策動張發奎在湖北宜昌通電擁汪反蔣。“九·一八”事變後,全國人民要求抗日,國民黨各派被迫暫行妥協,在國民黨四屆一中全會上,陳又當選為中央政治會議委員,後任實業部長。“七七”事變後,陳任國民黨中央民眾訓練部長、軍委會第五部長。國民黨撤退四川後,陳兼任四川省黨部主任委員。
民國29年3月,汪偽政權在南京粉墨登場,成為漢奸賣國政府,陳任偽立法院院長兼偽軍委會常務委員、政治訓練部長。5月,以偽專使名義率使節團赴日答禮。11月,兼任上海市長、又任上海市保全司令部上海八區公署主任。民國32年10月,陳又赴日本,並申明誓與日本同生共死,成為僅次於汪精衛的第二號漢奸。民國33年11月,汪精衛病死,陳就任偽行政院長、代理主席。以偽元首資格,赴日拜見天皇,表示完成大東亞戰爭任務。民國34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偕妻逃往日本。10月,被引渡回國。民國35年(1946)6月,陳公博被判處死刑,終年54歲。
楊高林
楊高林(1895~1949),乳名嶺古子,生於樂昌縣河南桂花村,原籍梅花鎮大坪村。青年時期,受到革命宣傳的影響,投身於樂昌縣農民運動,成為農運的骨幹分子。民國16年(1927),楊高林隨工農革命軍參加“八一”南昌起義。民國19年1月,成立中共大坪楊家支部,楊高林任支部書記。12月,當選為“中共湘粵邊區工作委員會”委員。民國20年2月,在梅花墟協助紅七軍傷病員安全撤離到大坪、湖洞,護理傷病員。抗日戰爭時期,楊高林在大坪楊家組織抗日游擊隊,打擊日本侵略軍。民國38年7月,因病在家逝世,終年54歲。
謝又生
謝又生(1909~1994),少將,生於清宣統元年(1909)2月17日。字實秋,乳源縣人(今樂昌市雲岩鎮選家洞村)。廣州國民大學、國民革命軍第四軍軍官隊第二期、中央訓練團黨政班第十五期及將官班畢業。曾任中學教員。後任貴州省政府、警備司令部秘書。抗日戰爭時期,任第九戰區司令長官部秘書、股長、機要室主任,湖南省乾訓團少將訓導處長、代教育長、第九戰區學生教導總隊少將副總隊長,參加長沙三次會戰。民國35年任第九戰區長官部參事、軍政部第九軍官總隊附,九戰區司令部少將參事。後任南京湯山全國青年夏令營訓導處處長、文化大學辦公廳主任。1949年1~10月,任廣東省政府參事、省乾訓團處長、政治幹部訓練班少將副教育長。1950年5月,退居台灣,1954年,遞補第一屆“國民大會”代表,聘為“光復大陸設計研究委員會”委員、總統府秘書。1994年,於台灣逝世,終年85歲。
楊韶良
楊韶良(1918~1983),又名紹良、少良,乳名能富,字獻邦。祖籍樂昌縣梅花大坪村(楊家寨)人,因出生於韶關,故名韶良。民國17年(1928),其父楊子達隨湘南暴動的工農革命軍朱德部上井岡山,韶良隨伯父留在大坪村。民國24年,楊韶良(17歲)離開大坪村參加紅軍。民國26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抗戰時期被編入新四軍,在部隊歷任排、連、營、團、師長。曾參加孟良固戰役、淮海戰役、橫渡長江戰役等戰事。解放後,曾任海南軍區副司令員,五十五軍軍長,湖南省軍區顧問等職。1970年,當選全國第三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1980年10月,因病離職休養。1983年10月,於廣州逝世,終年65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