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壩客家群樓

湖心壩客家群樓

湖心壩客家群樓位於廣東省韶關市翁源縣江尾鎮南塘村,始建於明朝正統年間,有著550多年的歷史,占地面積15萬平方米,建築面積6萬平方米,共有59座圍樓,除27座因年久失修而倒塌、拆除或改建外,有32座古建築的主體結構和藝術特色仍保持著歷史原貌,長安圍、外翰第、大夫第、三門樓為廣東省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湖心壩客家群樓至今保存著明、清時期建造的古代客家圍樓59座。景區以古圍樓為主題,活化古村文化、展示傳統習俗,集古建築、客家文化、民俗節慶、科普研學、田園觀光於一體。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湖心壩客家群樓
  • 所處時代明朝
景區介紹,獲得榮譽,

景區介紹

早在元朝末年,由於戰亂頻繁,中原客家移民不斷大量南遷,力圖取得一個安定的生活環境。在這種政治大氣候下,沈氏先祖永初兄弟三人,背負父母骸骨從福建省汀州府上杭縣勝名里來到廣東省翁源縣鐘南鋪暫居。其中永初定居南塘鋪湖心壩立基,這支自閩來翁的客家民系始祖沈永初乃為有識之士,明正統年間曾考取歲貢生(據韶州府志載),為了取得一塊適合生存發展的空間,他曾請風水師胡一仙前來“點化”。結果,明師認為湖心壩屬“網形”,小小平川,土地肥沃,水網密布,但畢竟是低洼之地,若能疏理渠道,建陂開圳,澇能排,旱能灌,流水則不腐,乃耕作豐碩,人丁必能興旺。湖心壩沈氏先祖正是遵循了這一人居理想生存環境之法則來開發湖心壩,但真正實施這項重大舉措的應該是四世祖沈鐸。他為了實現祖父的宏願,致力耕耘,經商貿易,從而發家致富。
鐸公兄弟子侄在具備了人丁理智和經濟實力三大要素之後,對湖心壩進行全面開發。從疏理流經本土的仁川河(滃江支流)到建陂開圳,又從建橋修路到興學育才,從建寺廟借佛教的誠心、淨心來強化傳統的儒家學說“忠、孝、節、義”,又立社壇,祭上蒼,乞求老天賜予風調雨順好年景。明正德年間,沈鐸好善樂施,又出資建築石龍頭水陂,仁義普濟福長江,這就是湖心壩經歷的第一次發展時期。人心齊,泰山移。沈氏族人在基本生存環境稍有改善之後,即著手營建“長安圍”祖祠。大凡中國人都有這樣的認同,先有祖宗而後有父母,祖宗不敬為不孝。祖祠是維繫族人的紐帶,立祠又必設祖宗牌位,無昭穆則難分輩序,無標榜則難以傳承先賢美德,啟迪後人。至嘉靖間,湖心壩“長安圍”基本完善。
到了萬曆二十五年(1597),湖心壩以七世祖儒學廩膳生員沈宗孔為首的有識之士,終於編寫出了《仁川沈氏族譜》,沈宗孔首次引證了湖心壩永初自閩遷翁的具體年代即正德三年(1437)。天啟元年(1621),沈宗孔在廣東省貢院考取第三十名舉人,稱“文魁”,欽命廣東省巡撫部院、右都御史王遵德親自為其題贈了學位匾(現仍存)。後來,作為科甲出身的沈宗孔創建了“竹頭圍”分祠。
明萬曆十一年出生的九世祖仲騰,老夫少妻,勤勞儉樸,靠豆腐作坊發家,創建了“福恆樓”。
清康熙五十一的,以十世祖修職佐郎偉仞,國學生昌瑞、沾遠、學禮、乾泰為首的族中精英,開始對“長安圍”進行全面復修,形成九廳十二井局面,這時,湖心壩進入了第二次發展時期。
到了雍正、乾隆年間,十一世祖沈奮創建了“蒸迎紫氣”樓。雍正十年歲貢生、覃恩授職連州訓導、乾隆年間補用廣州府南海縣訓導升三水縣教諭的沈士高與授任州同知的胞弟沈士昌創建了“鳳掀公祠”、“伯婆樓”、“鍋耳樓”,發展成十三家。沈鳳拔之子士申由郡庠捐貢,創建起“建爵樓”(俗稱對門樓)。沈士芳於乾隆年間捐資建設壩仔花橋,至今橋上碑記有名,這是湖心壩的第三次發展時期。
嘉慶七年,由於十二世沈子浩之妻李氏七十開一榮壽,恰逢皇帝下詔,賜建“節孝坊”和“節孝第”。子浩妻李氏年廿六夫喪,幼子未滿周歲而守節不嫁,甘願撫育幼子,孝敬公婆至終,維繫家庭溫暖,表現了大孝至愛傳統美德。國家為節婦立碑,曾經喚醒了千千萬萬顆處在孝悌邊緣徘徊者的愛心,激勵了無數節婦為維繫家庭溫暖而作出的重大決擇和犧牲。家庭和諧促進了族中和諧,人心聚攏,極大地造就了湖心壩人的開拓創新精神。
嘉慶至道光年間,湖心壩人再一次抓住了國家穩定的大好時光,拓展商機,從江尾、壩仔及龍仙各墟場鬧市,均有湖心壩人開辦的糧油、副食、布匹織染、日用雜貨商鋪,僅榨油加工業在江尾街就占了百分之八十。他們以道德、誠信為立業之本,從而贏得了廣大顧客的信賴,生意越做越紅火。他們以石灰潭碼頭這一商埠,靠滃江這條黃金水道,走險神前灘,出北江、南下清遠、廣州,把翁源農副產品出運,又將外地日用品返銷回翁,利潤越積越厚,為營造湖心壩客家群樓打下堅實的經濟基礎。沈世魁家族的“節孝第??族的“流耕堂”、“仁川社學”、沈師元的“塤篪第”、沈師恬的“怡苑樓”、沈可焞的“武略第”、沈可承的“司馬第“、沈師諴、沈奇芬、沈人端、沈人鏡的“大夫第”、沈奇書的“三門樓”,“曲尺樓”、沈人紀的“外翰第”以及族中的“群益當”等群樓賽勝般地拔地而起,形成了湖心壩的第四次發展高潮。
自鹹豐年間以後,國亂橫生,各路起義蜂起,盜賊趁禍打劫,也成了同治、光緒年間富裕起來的農、工、商大戶加緊建造堅固圍樓的社會原因之一。
目前,湖心壩客家群樓大部分保存完好,以“修本樓”為例,由於該樓設計為正四方形,俗稱“四方樓”,採用傳統的桐油,糯米漿、豆漿混合石灰砂漿為磚石粘合料砌結,拐角則採用鐵筋與條石相對固定,大門採用堅實橫條木與包鐵皮厚實木板分多重設防,內置觀察和射擊暗孔,對大門實行交叉火力控制,門頂設注水孔道,具有防賊劫、防火攻之功能。為便於指揮、觀察和人員、裝備的調度,頂層採用條石延伸出梁結構,條石上鋪設厚實木板,旁起護攔,形成別致的“天街”,圍繞樓座可四面行走。另外,石龍頭有隆旺、隆望、隆興,下沈還有紫東樓等圍樓也頗具特色。
湖心壩地勢低洼,地下水異常豐富,該地區地表上處處可穿孔得水,形形色色的古井比比皆是,水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古井文化成為一大奇觀。湖心壩客家群樓,普遍按照坐西北朝東南的傳統地理建築方位,陽光投身充足,對接受天之靈氣,特別是對低洼地域能起到蒸騰潮濕而產生的霉氣的克製作用。“長安圍”是南方客家圍樓的一個縮影,圍樓正前方往往都有一口池塘,流水中藏。古人認為,海納百川,祠前有水,預兆族人能聚攏八方財富。客家人的水為財說,用今天的科學發展觀分析,陽光、空氣和水何嘗不是人類生存的三大要素!
如此眾多的客家群樓組成一個寵大的姓氏村落,這在韶關市乃屬不多見。這不但是一個姓族擁有財富的象徵,也是客家人在建築藝術上的一大創舉和輝煌。群樓中各種藝術雕刻,包括木刻和石刻處處可見。群樓中大門或堂內均撰有各式對聯,這些對聯文化內涵深刻,是鼓勵族人為人處世的準則。以“鳳掀公祠”門聯為例,聯曰:“祠祀十三家想當年兄友弟恭轉眼便收良善果,人增千百口望及時禮耕義種回頭又放吉祥花”。說的是清乾隆年間正八品教諭沈士高與任職州同的胞弟沈士昌共同營建起“風掀公祠”與居所,日後士高添八子,士昌生五子。古人云:樹大開丫,子大分家。房產按兩兄弟開也是天公地道,但長兄子多,正為分家之事憂愁成病,而為弟則胸懷豁達,一眼窺透長兄心病,主動提出房屋不按對開,而以十三堂兄弟平分。頃刻,長兄心病立愈。從此,家中無紛爭,兄友弟恭,禮耕義種,帶來了人丁千百口的善果。“修本樓”聯曰:“修德修心修文有意定會修就,本心本性本色立志必能本成”。聯文告訴我們,人之初、性本善,由於後來不注意修心修德,從而失卻了原有的初善,道德滑坡,孝悌退色,引發了許多非禮之言行。“修本樓”之所以能發展到今天,全靠立志於前人、創業於後輩,修文習武列列於社會。湖心壩眾多發人深省的聯例,足可以編成一部道德教育叢書,這就是湖心壩客家群樓的文化價值。歷史告訴我們,要治國,先齊家;要齊家,先修身;要修身,先正心。中國之所以能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正是中國人能傳承數千年文明,創新時代之結果。湖心壩沈氏家族正因為有這些傳統論理道德的孕育,方有歷代賢才輩出的局面。湖心壩沈氏家族明天啟元年出一文舉沈宗孔,清朝出五品文官四人,六品文武官五人,八品文官十人,九品文官四十二人,國子監生一百二十五人,未出仕貢生十七人,秀才、廩生五十五人。沈璞山(奇瓊)於清同治年間考取京師翰林院待詔(專陪皇帝琴棋書畫以樂者)。各種官銜、學位匾金碧輝煌,掛滿了宗祠四壁。走進湖心壩,仿佛走進了一座生態博物館,那裡的人文景觀會使你領略到翁源豐富的文化遺產的深刻內涵。
文物表現歷史,文化影響世界。我們強調以人為本,就是要提高全民族的文化涵養,只??社會經濟。旅遊是一項通過逐年資金投入必定能產生效益且資金周轉較快的長效經濟,湖心壩客家群樓正因為它有傳統文化根基,故能創造出多姿多彩的古代建築藝術、民間工藝、農商致富經、道德文化等人文環境的輝煌。開發湖心壩,把客家群樓打造成我縣的一塊旅遊品牌,這不但是一次歷史的機遇,也是一次千載難逢的商機,把湖心壩客家群樓文化遺產與葸茅嶺八卦圍、江尾蘭花專業鎮整合成我縣的文化旅遊圈,催生第三產業,在縣委縣政府的部署下,為再造一個新翁源而努力。

獲得榮譽

2020年12月,成功創建“國家AAA級旅遊景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