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韋雷斯拉格納
- 外文名:Verethraghna
Warahrān
Bahrām(波斯文)
Vahram(巴列維文)
Vərəθraγna(阿維斯陀語)
bahraam
بهرام
Dāmōiš Upamana
ahuraδātahe upamana- - 別名:巴赫拉姆 、阿胡拉所造者、阿胡拉所賜者 、未累什拉加那 、維魯斯拉古那 、雲漢
- 登場作品:阿維斯陀
簡介,化身,十種化身,第一種化身猛烈的狂風,第二種化身健壯的金犄角公牛,第三種化身金耳金蹄的白馬,第四種化身發情的駱駝,第五種化身公野豬,第六種化身十五歲的英俊青年,第七種化身Vareghna鳥,第八種化身彎角公綿羊,第九種化身尖角羚羊,第十種化身武裝的戰士,行旅保護神,形象,致祭,與其他文化的淵源,唐式鶡冠,安祿山的名字,羅宣與韋雷斯拉格納,因陀羅和韋雷斯拉格納,
簡介
韋雷斯拉格納是祆教神話中的重要神祇,他和西斯塔(Čistā)都是密特拉的重要戰友。韋雷斯拉格納是祆教的偉大戰神。但是他的形象也富有古老的前祆教神話色彩,可以清晰地追溯到印度-伊朗時期。他的阿維斯陀語稱號有以下幾個:amavant- ,意為“強壯,天生神力”,ahuraδāta-,意為“阿胡拉所造”,barō.xᵛarəna-,意為“產生靈光”,hvāyaona- ,意為“有一個好地方”,aršō.kara-,意為“賜予男性生殖力”,maršō.kara-,意為“使衰弱”,frašō.kara-,意為“創造奇蹟”。hvāxšta- 和 hvāyaona- 這兩個稱號讓他與西斯塔產生關聯,aršō.kara-, maršō.kara-和 frašō.kara- 這幾個稱號則讓他與楚爾凡(Zurwān,也譯作祖爾宛)產生關聯。
在《阿維斯陀》里,韋雷斯拉格納具有一個古代鬥戰神(warrior god)的所有特徵,一個粉碎和戰勝任何抵抗和防禦的力量的化身,一種在攻擊中展示其強大的不可抗拒的力量。由於這個原因,它和Vanaintī Uparatāt‘贏得優勢’有聯繫(Yasht:14.0, 64),並被尊為yazatanam zayō.tәmō‘諸神中最高度武裝的’(Yasht:14.1),amavastәmō‘最被賦予攻擊力的’(Yasht:14.3),xvarәnahŋuhastәmō‘最被賦予靈光的’(Yasht:14.3)。它被想像為處於不斷的對敵作戰之中,(惡)人和魔鬼(daēvas),巫師(yātus)和異教徒(Yasht:14.4, 62)。”
瑣羅亞斯德為在思想、語言、行動以及演說和辯論中獲勝,向韋雷斯拉格納禱告,韋雷斯拉格納賜予他傳宗接代的精液、過人的臂力和健康長壽以及觀察入微的眼力。
韋雷斯拉格納的職能不僅僅限於武力或軍事上的勝利,他的其他稱號和特質讓他的形象更為複雜,他也與男性的性能力以及身體的健全有關聯。他能讓男性“睪丸生龍活虎”(ərəzōiš xå),也是baēšazyō.təmō(意為“醫術最高明者”或“治癒力”)。當代,韋雷斯拉格納更常被當做行旅神崇拜。
化身
十種化身
《阿維斯陀》(Avesta)中的YastⅩⅣ Bahrâm Yast,敘述了祆教戰神韋雷斯拉格納Verethraghna(Warahrān/Bahrām)的十種化身,分別是:一陣猛烈的狂風(Wind,§2)、一頭長有金角的牡牛(Bull,§7)、一匹長有金耳和金蹄的白馬(Horse,§9)、一匹發情的駱駝(Camel,§11)、一頭公野豬(Boar,§15)、一個十五歲的青春少年(Youth,§17)、隼雀(Vareghna/Hawk,§19)、一隻彎角的公綿羊(Ram,§23)、一隻尖角的牡鹿(Buck,§25,也有版本譯成公羚羊)和一個武裝的戰士(Man,§27)。
第一種化身猛烈的狂風
《阿維斯陀》記載,韋雷斯拉格納第一次化作阿胡拉•馬茲達創造的狂風,吹向瑣羅亞斯德,帶去阿胡拉•馬茲達創造的美好的靈光、力量和智謀。並對瑣羅亞斯德說:“論力量,我強大無比;論勝利,我所向披靡;論靈光,我光輝燦爛;論仁慈我最善良;論效益,我戰果纍纍;論韜略,我足智多謀。四我將粉碎暴力,擊潰所有敵人的進攻,無論它來自巫師和女妖,還是來自專橫的卡維和卡拉潘。”
第二種化身健壯的金犄角公牛
《阿維斯陀記載》韋雷斯拉格納第二次化作一頭健壯的金犄角公牛,奔向瑣羅亞斯德,在牛角的上方,顯現出英姿煥發的阿馬(Ama,詞義為“力量”“勇敢”,此處指威武之神)。
第三種化身金耳金蹄的白馬
第三次化作一匹戴著金轡頭的金黃耳朵的白駿馬,奔向瑣羅亞斯德。在馬的前額上,顯現出英姿煥發的阿馬。
第四種化身發情的駱駝
韋雷斯拉格納第四次化作一隻能吃苦耐勞、奔跑迅速、撒歡兒的烈性駱駝,它的皮毛適於縫製衣服,連蹦帶跳地奔向瑣羅亞斯德。它是一隻強健有力急欲交配的駱駝,一隻追逐母駝情慾發作的駱駝。母駝有烈性公駝的保護才感到更安全可靠。它是一隻肩寬背厚、駝峰堅實頭腦靈活的駱駝,極其威嚴、力大無窮。它的銀灰色的雙目炯炯有神,在遠處的黑暗中熠熠閃爍;一隻腿腳結實昂然挺立,它口吐白沫,儼如獨步天下的強大國君,向四下里觀望著。
第五種化身公野豬
韋雷斯拉格納第五次化作一頭尖齒利爪兇猛好鬥的公野豬,奔向瑣羅亞斯德。它是一頭迅速置敵於死命的野豬,發怒時令人望而卻步,不敢近前;它是一頭滿臉斑點,長著鐵腿、鐵蹄、鐵爪、鐵尾巴、鐵下巴的兇悍的野豬,無所畏懼,作好戰鬥準備,可隨時四面出擊。這頭野豬還是密特拉的開路先鋒。
第六種化身十五歲的英俊青年
韋雷斯拉格納第六次化作一位十五歲的英俊青年。他容光煥發,雙目有神,有著短粗的雙腿,邁步走向瑣羅亞斯德。
第七種化身Vareghna鳥
《伊朗學百科全書》(Encyclopaedia Iranic)巴赫拉姆(Bahram,即韋雷斯拉格納)條在列舉這些化身時把韋雷斯拉格納的第七種化身Vareghna鳥解釋為隼雀或猛禽(falcon or bird of prey)。鬥戰神頌歌第7章第19-21節略云:“第7次阿胡拉創造的鬥戰神(向他的求助者)趕來,化成一隻Vareghna鳥急速前進,下面抓,上面撕,這最敏捷的鳥,這最快的飛行物。它是唯一能趕上飛箭的生物,無論那箭射得多好。天剛破曉,它舒展羽毛飛翔,為避離黑暗追尋日光,為徒手者尋求武裝。它在山嶺峽谷上空滑翔,它掠過一座座山峰,它掠過一條條河流,它掠過林梢,聆聽著鳥兒們的喧譁。鬥戰神就這樣來了,帶著馬茲達創造的善惠靈光,那馬茲達創造的光華。”Vareghna鳥象徵著一個自由的靈魂。一個人擺脫了七大行星的影響,擺脫了物慾,因而正等著飛向阿胡拉·馬茲達——那就是用一隻鳥作為象徵所指代的靈魂。這Vareghna是一種特別的鳥,它在善界方面操勞,而且可以大致被比作一隻渡鴉(raven)或烏鴉(crow)。該鳥被描繪成上部是銳利的——即它身體的上半尖銳而小,有利它攻擊任何敵人。它被描繪成有著厚實的下部,那就是說,它身體的下半部笨重而大。隱喻顯示,這鳥在它的下半部保管著其他一些善的功課,它帶著這些飛行,以便交給那些應該得到的人。它就像一個驛使,帶著貨物無所畏懼,甚至願意付出生命加以保護,這些貨物不送達預定的領取人,它就不會停息。頌歌(Yasht)把該鳥描繪成比其他鳥都要迅捷,意思是它以最快和最有效的方式去進行託付給它的工作。它以飛行這種特殊的方式吸引虔誠者的注意,從而把他引向他需要去的地方。 該鳥被描繪成在拂曉第一個起飛,從而喚醒他人。黑夜表示一個人絕望時的黑暗;拂曉則表示韋雷斯拉格納的到來。該鳥但願這事趕快發:韋雷斯拉格納將武裝那徒手的人,以便他能向邪惡的人開戰。這鳥據說掠過了高崗、山峰、樹林的頂尖,以及河谷的深處,聆聽其他鳥兒們的喧譁。其他鳥兒指的是另一類靈魂,他們正在努力以抵及阿胡拉·馬茲達。它們的歌聲不是別的,正是這些靈魂激動的祈禱聲,他們很快就要達到他們的目的了。河谷的深處指的是“靈魂”(Ruvan)活著和死後的勞作。高崗和山峰的頂部指的是那些獲得解放以及為其他人的解放而工作著的靈魂。樹梢指的是普通老百姓的祈禱,為了他們一天受到的任何好壞而感謝阿胡拉·馬茲達。這鳥便聆聽所有這些靈魂的傾述,安慰他們,想要照亮那黑暗的地方,希望他們群起開化,通過韋雷斯拉格納的作用而達到較高的程度。韋雷斯拉格納的這一奇妙化身通常顯示給那些由於他們自身的活動而瀕於財政崩潰邊緣的人們。因此,一個確實貧困和貧窮的人,他極其需要錢,比如,為他的孩子們舉行受信禮(Navjote),將會得到這隻鳥的顯靈。既然他在絕望中流浪,Vareghna鳥飛行的特殊方式將會引起他的注意。一旦這種情況發生,這鳥通常是把該人引到一個地方,那裡可以找到足夠的錢,以解決他的真實需求。這就是韋雷斯拉格納的工作和隱喻的精髓。
瑣羅亞斯德教認為,用這種Vareghna鳥的羽毛在身上輕拂可以解除敵人的法術。任何強敵都不能整治和殺害持有這種猛禽的羽毛和骨頭的人,這種鳥中之王的羽毛將賦予其威嚴和神聖的靈光,保佑其安然無恙。即便國家的統治者和軍事將領也不能一次殺掉上百個Vareghna鳥羽毛的持有者,最多只能殺死一個這樣的人。這種羽毛體現著阿胡拉•馬茲達的威力,蘊含著駿馬、烈性駱駝、適於航行的江河之力。法里東就憑藉這種力量和優勢擊敗阿赫里曼為破壞真誠世界而製造出來的異常強大、凶神惡煞的謊言者,三張嘴巴、三個腦袋、有數千種變化的妖魔阿日達哈克。
第八種化身彎角公綿羊
韋雷斯拉格納第八次化作彎犄角的肥美綿羊,走向瑣羅亞斯德。
第九種化身尖角羚羊
韋雷斯拉格納第九次化作尖犄角的肥美公羚羊,走向瑣羅亞斯德。
第十種化身武裝的戰士
韋雷斯拉格納第十次化作阿胡拉•馬茲達創造的英俊、威嚴的男子漢。他腰佩金鑲玉嵌的短劍衣冠楚楚,儀表堂堂,走向瑣羅亞斯德。
行旅保護神
韋雷斯拉格納之所以總是保有其突出地位,既由於後來同‘戰神之火’(vərəθraγan- ātar, the ādūr ī warahrān or the Ātaš Bahrām)的聯想,更由於他作為出門人和旅行者保護神的作用。韋雷斯拉格納被尊為一個重要的保護神,而在稍後的時代則作為行人商旅特有的守護神;他的頌歌(yasht)總是為那些行進在旅途中的人們所刻意吟誦。韋雷斯拉格納作為行旅保護神這一特點至少可以追溯到伊朗高原的希臘化時代。在克爾曼沙赫(今巴赫塔蘭Bakhtaran)附近的貝希斯敦(Behistun/Bīsotūn),在那著名的大流士摩崖附近,路邊的岩石上開鑿了一座神龕,雕造供奉的是希臘神話中光榮的戰勝者赫拉克利斯(Herakles Kallinikos)。該神龕有一條希臘語銘文,表明其開鑿於公元前147年左右;同時它還有一條尚未完成的阿拉米文銘文。神龕位於東西方交通主幹道(即由德黑蘭經哈馬丹去往巴格達的大路)的路邊,這一位置表明,它是為希臘和伊朗兩種信徒設計的,因為戰勝者赫拉克勒斯在希臘化時代被比定為戰神韋雷斯拉格納(Verethraghna),而後者對拜火教徒而言就是旅行者的守護之神。這樣,沿著這條重要幹道從該岩石旁邊經過的伊朗人可以在那裡獻祭,祈禱他的保護;同時,希臘人則祈求他們自己神明的親切護持。韋雷斯拉格納作為商人行旅的護佑之神,這應該是祭司被賦予其化身形象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樣可以構想,在祭司被賦予鬥戰神化身形象的地方,該社群多半是離鄉背井、出門在外。拜火教社群里,韋雷斯拉格納一直享有巨大的聲望,即使是在薩珊王朝滅亡以後。帕西人認為,他們能安全地從伊朗到達印度,也是受鬥戰神的庇護。據《Sanjan年代記》(Kisseh-i-Sanjan,1600年Navsari的Bahman Kaikobad寫的波斯語詩歌)所記傳說,帕西人遷徙途中在海上碰到了一場猛烈的暴風雨。先輩們向韋雷斯拉格納祈禱,希望救助他們脫離風暴,允諾以他的名義奉祀一座巨大的火廟。風暴消退,感恩的帕西人就奉祀了印度第一處鬥戰神之火——Iranshah,作為他們感激的標記。在拜火教里,所謂“戰神之火”就是最高級聖火。
形象
韋雷斯拉格納騎在馬背上,形象高大威武,身邊跟著兩個身著白衣和綠衣的隨從。虞弘石堂槨壁浮雕第3幅中一有頭光的神祇騎在駱駝上回首張弓獵獅,該神祇也是戰神韋雷斯拉格納。在史君石堂W1屏中他以生有獠牙的牡野豬為形,他置身於阿胡拉·瑪茲達之前,隨時準備撲向背信棄義者。
致祭
瑣羅亞斯德教認為,以摻奶的豪麻和巴爾薩姆枝,以智慧的語言和天啟,以祖爾供品,以善良言行和真誠的話語讚美韋雷斯拉格納。兩軍對壘、擺好陣式的地方,當先頭部隊尚未取得大勝,而敗退的敵軍尚未受到致命打擊之時,將四根Vareghna鳥的羽毛置於兩軍陣前。那率先向高大魁梧、英姿煥發的阿馬和韋雷斯拉格納致祭行禮、馨香禱祝的軍隊,必將穩操勝券。 假如人們鄭重其事地向韋雷斯拉格納致祭行禮,以最高的正教儀式向他馨香禱祝,那么洪水、毒蛇和疥瘡就絕不會在伊朗的國土上泛濫成災,高擎旌旗的敵軍及其戰車也絕不會侵入伊朗的國土。 在伊朗人的國家應該為韋雷斯拉格納烤制一隻純白或純黑的綿羊。 強盜、淫婦、不吟誦《伽薩》的歹徒和生活的破壞者,以及瑣羅亞斯德教的敵人,絕不可分享這份供品。假如強盜、淫婦、不吟誦《伽薩》的歹徒和生活的破壞者,以及瑣羅亞斯德教的敵人,分享了部分供品,韋雷斯拉格納就將收回他的福佑。於是,洪水泛濫,淹沒伊朗人的國土;敵軍入侵,踐踏伊朗人的國家,生靈塗炭,死者數以百計千計萬計。
與其他文化的淵源
唐式鶡冠
孫機認為:“唐式鶡冠從外面看去,在兩側的包葉上還畫出鳥翼。冠飾雙翼,並非我國固有的作風。薩珊諸王的冠上多飾雙翼,如卑路斯(457-483年)、庫思老二世(590-627年)的王冠上都有這樣的裝飾,夏鼐先生以為這是太陽或祆教中屠龍之神未累什拉加那(Verethraghra,即韋雷斯拉格納)的象徵。”
安祿山的名字
王小甫認為,安祿山為操東伊朗語的粟特人,“軋犖山”《廣韻》音可擬測為*æt lɔk ʃæn,應該就是Verethraghna(韋雷斯拉格納)或其歷史變體的音譯。史料中以“光照”渲染此神,適反映其在宗教象徵中與靈光神共有Vareghna鳥這一特性。
羅宣與韋雷斯拉格納
劉海威認為,《封神演義》中最後被封為火德星君的羅宣與韋雷斯拉格納有關聯。羅宣分身為三頭三目三臂,與韋雷斯拉格納在粟特人神話中的變種Weshparkar的一個形象十分一致。根據沙畹和伯希和的研究,韋雷斯拉格納對應波斯傳統七曜歷為火曜(即火星),漢文譯名為“雲漢”。(不空譯、楊景風著《宿曜經》云:“火曜,熒惑,胡名雲漢。)而羅宣被封為火德星君,即火星之意,可謂形實皆符。
因陀羅和韋雷斯拉格納
在阿維斯陀語中,韋雷斯拉格納的中性名詞vərəθraγna意為“粉碎抵抗”,形容詞vərəθraγan意為“勝利的”,這個形容詞在吠陀中有對應的詞語,在吠陀中,因陀羅有個著名的稱號--弗栗多罕(vṛtrahán,吠陀中意為殺弗栗多者),因為他的功績之一就是殺死弗栗多(Vṛtra)這條龍。因此有人認為在印度-伊朗時期,存在一位屠龍戰神因陀羅•弗栗多罕,而因為拜火教的改革,在伊朗的韋雷斯拉格納(Vərəθraγna)沒有了屠龍的作用,而因陀羅則在這個新宗教中被妖魔化,成為迪弗(daēva,妖魔)因陀羅。根據J. P. de Menasce的研究,伊朗可能留存了一些韋雷斯拉格納屠龍的神話的痕跡,不過只在亞美尼亞神話中瓦哈格恩的傳說(Armenian Vahagn)中出現。然而,在其他人看來,這則神話的這一特徵是次要的,或是受到了當地因素的影響。另一個理論則認為,原本同時存在一位印度-伊朗神弗栗多罕和一位屠龍者,伊朗保留了古老的神話特徵,印度則做出了改革,抬高了因陀羅的神階,並賦予他“弗栗多罕”的作用和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