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加快推進飼草料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

《青海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加快推進飼草料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是為加快推進飼草料產業發展,強化畜牧業基礎建設,建立抗災保畜保障機制,加強草原生態保護建設,促進畜牧業發展方式轉變,建設高原特色青海特點的現代生態畜牧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關於加快推進飼草料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
  • 索 引 號::015000185/2012-00135
  • 文  號::青政辦[2012]166號
  • 主題分類::農業、林業、水利、漁業
  • 服務對象::企業
  • 發布單位::省政府辦公廳
  • 發布日期::2012/6/4
為加快推進飼草料產業發展,強化畜牧業基礎建設,建立抗災保畜保障機制,加強草原生態保護建設,促進畜牧業發展方式轉變,建設高原特色青海特點的現代生態畜牧業。現結合實際提出如下指導意見:
一、深刻認識飼草料產業發展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一)發展飼草料產業的重要性。飼草料產業是保障畜牧業發展的根本,是農牧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大力發展飼草料產業,不僅為家畜提供豐富的飼草料來源,緩解畜草矛盾,增強防災抗災能力,而且對建立生態型草地農業,實現農牧耦合,改善畜牧業生產條件,推行舍飼、半舍飼圈養,建立以草定畜、草畜平衡制度,促進天然草原休養生息,保護和恢復草原植被,轉變畜牧業生產經營方式,發展生態畜牧業,提高草原畜牧業綜合生產能力,保障生態安全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發展飼草料產業的緊迫性。我省飼草料產業發展起步於上世紀八十年代。隨著牧區推行以草業為中心的“四配套”建設,全省各地積極開展人工種草、飛播牧草、圈窩種草及天然草原改良,特別是“十一五”以來,我省先後啟動實施了一批重大草原生態保護建設工程和草業配套工程項目,有力地推動了飼草料產業的發展。但是,面對當前建立草原生態保護補獎機制和發展現代生態畜牧業的新形勢,應該清醒地看到,我省飼草料產業規模小,生產加工能力弱,基礎設施建設滯後,組織化和產業化發展水平低,技術服務跟不上,市場體系不健全,缺乏產品質量標準等問題。特別是全省推行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後,對2.45億畝天然草原實行禁牧,2.29億畝草原實行草畜平衡,牧區畜牧業發展飼草缺口明顯加大、草畜矛盾更加突出,嚴重影響著全省畜牧業持續穩定發展。為此,各地、各部門要深刻認識飼草料產業發展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把發展飼草料產業作為保證畜牧業健康持續發展,推進省第十二次黨代會提出的“兩新”目標、“三區”建設的最基礎、最重要的工作抓緊抓好,強化組織領導,創新工作機制,完善配套政策,狠抓工作落實,切實加快飼草料產業發展,為全省現代生態畜牧業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發展目標
(三)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緊緊抓住國家重視草原生態保護建設和建立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的大好機遇,以保護和恢復草原生態為前提,以促進現代生態畜牧業發展和農牧民增收為目標,以市場為導向,以科技創新為動力,按照“統籌規劃、最佳化布局、因地制宜、突出重點”的原則,以政府投資為引導,帶動企業、專業經濟組織、經濟實體及種養大戶加大投入,通過調整最佳化飼草料產業區域布局,大力發展規模化牧草良種及飼草料生產基地,建立和完善飼草料科技推廣服務體系,促進規模化生產。通過重組最佳化現有企業,扶持和培育具有競爭能力的飼草料加工龍頭企業,提高組織化程度,建立健全市場體系,完善產業化經營機制,構建東西聯動、農牧結合,跨區域、跨行業的飼草料生產、加工、貯備體系和抗災保畜保障機制,促進飼草料產業和畜牧業持續穩定發展,加強草原生態保護,實現農牧區經濟、社會、生態環境協調發展。
(四)基本原則
———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我省地域遼闊,地區間差異大,要立足當地自然資源,統籌規劃,合理布局,制定本地區發展規劃,明確工作重點,積極探索適合本地區飼草料產業發展的路子和模式。
———堅持立草為業,草畜結合。充分發揮不同地區氣候、土壤和資源優勢,大力發展飼草料產業,提高農作物秸稈利用,實行草畜結合、農牧結合,積極構建“牧減農增、西繁東育”的生產格局。
———堅持生態優先,統籌發展。發展飼草料產業必須以保護草原生態環境為前提,通過推進飼草料規模化生產和產業化經營,提高飼草料供給能力,促進生態畜牧業發展,增加農牧民收入,實現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協調統一。
———堅持政府引導,社會參與。各級政府要不斷加大對飼草料產業的支持力度,確保財政投入長期穩定增長。同時,積極鼓勵和引導企業、專業經濟組織、經濟實體及種養專業戶等社會資本多渠道增加投入,建立飼草業發展多元化投融資機制。要引導農牧民積極開展飼草料生產。
(五)發展目標
———到2015年,全省人工飼草料基地種植規模達到650萬畝,畜均達到0.21畝,占全省天然可利用草原面積的1.4%,年產青乾飼草400萬噸。
———通過牧草補播、圍欄封育等措施改良天然退化草原,建立半人工草地4000萬畝,年增加青乾飼草240萬噸。
———建設牧草良種繁育基地15個、25萬畝,其中一年生基地7個、10萬畝,多年生基地8個、15萬畝,年產牧草良種3.1萬噸。
———扶持和培育飼草加工龍頭企業6家以上,全省年加工飼草能力達到15萬噸,實際生產量達到10萬噸以上。扶持和培育年產1萬噸以上飼料加工龍頭企業7家以上,全省年單班飼料加工能力達到65萬噸,實際生產量達到45萬噸,年貯備抗災飼料1萬噸以上。農作物秸稈利用率由現在的30%提高到70%以上,年加工利用農作物秸稈100萬噸以上。
三、重點工作任務
(六)進一步最佳化區域布局。依據各地的自然、氣候條件和資源、區位優勢,全省飼草料產業布局為東部飼料生產加工區、環青海湖飼草生產加工區、柴達木豆科牧草生產加工區和青南防災飼草生產區。東部地區通過調整最佳化種植結構,積極推行糧食、經濟、飼草作物三元種植結構,推廣套用高產優質一年生禾、豆飼草和早熟玉米品種,擴大草田輪作和複種飼草規模,提高農作物秸稈加工利用率,大力發展飼料工業,形成一定的規模優勢,飼草料在滿足當地養殖業需要的同時,部分調往牧區多災易災地區;環湖地區大力推廣優質高產一年生禾、豆混播牧草和多年生禾本科牧草品種,形成規模化的牧草良種和飼草產品生產加工基地,滿足本地和青南地區的防災抗災需要;柴達木地區以種植苜蓿等豆科牧草為主,建成具有一定規模的豆科牧草產品生產加工基地,提高豆科牧草產品供應能力;青南地區調整糧草種植結構、壓縮青稞種植面積,增加種植以優良燕麥為主的飼草面積,大力開展圈窩種草。同時,結合退牧還草等草原生態保護建設工程的實施,積極推廣套用多年生禾本科混播牧草品種,加快天然草原改良和人工、半人工草地建設,建立和完善防災抗災飼草料貯備體系。
(七)切實加強飼草料生產基地建設。各地要充分利用當地的輪歇地、秋閒田、退耕還草地、棄耕地以及流轉的退化草地,集中土地資源、科技、人力、財力,突出重點,大力發展規模化飼草料生產基地。東部地區在民和、樂都、平安、循化、化隆、互助等縣建設集中連片全膜玉米青貯氨化生產基地20萬畝以上。在平安、循化、化隆、互助、湟源、湟中、大通、貴德、尖扎等縣建設集中連片飼草基地50萬畝以上;環湖地區在貴南、共和、剛察、門源、海晏、祁連、天峻縣及國有農牧場建設集中連片飼草基地90萬畝以上;柴達木地區在德令哈市、都蘭、烏蘭及國有農牧場通過加強水利建設,建設集中連片豆科飼草基地6萬畝以上;青南地區在同德、澤庫、河南、瑪沁、達日、班瑪、囊謙、玉樹等縣建設集中連片飼草基地50萬畝以上。同時,在牧區尤其是青南牧區要充分利用牲畜圈窩和牧民房前屋後退化草地,加大種草力度,確保環湖和柴達木地區戶均種草達到5—10畝,青南地區戶均種草達到3—5畝。
(八)培育和扶持飼草料加工龍頭企業。通過對飼草料產品相對集中的優勢產業地區現有飼草料企業重組最佳化、整合資源,按照“扶優、扶大、扶強”的原則,培育壯大一批起點高、規模大、帶動力強的飼草料生產、加工龍頭企業,形成以龍頭企業為骨幹、中小型企業共同發展,專業經濟組織、經濟實體及種養大戶為補充的飼草料生產加工格局。重點在東部和環湖地區培育、扶持飼草和飼料加工企業。在牧區和青南地區培育一批飼草料專業經濟組織和經紀人隊伍。同時,支持飼草料龍頭企業進行技術改造和設備引進,提高企業生產、加工、收穫、貯藏等機械裝備水平,提升企業生產加工能力和產品檔次,增加產品科技含量,打造品牌產品,進一步提高產品市場競爭能力。
(九)積極完善飼草料產業經營機制。要引導龍頭企業、專業經濟組織、種養大戶,根據畜牧業發展的需要,採取土地、草原流轉方式,大力開展飼草料種植,推進飼草料規模化生產、集約化經營。牧區圈窩種草由生態畜牧業專業合作社將一家一戶農牧民組織起來,實行統一供種、統一種植、統一收穫、統一服務,確保種植效果。各地集中種植的飼草基地,由企業和專業合作組織按照項目管理的要求進行建設,採取龍頭企業帶基地、基地連農牧戶的經營模式,由產業化經營組織與農牧戶簽訂產銷契約,穩定產銷關係,實行訂單生產,把千家萬戶的飼草生產與大市場聯結起來,建立區域性的市場體系。鼓勵企業和專業經濟組織大力開展牧草良種繁育和飼草料精深加工,延長產業鏈條,提高產品附加值和綜合效益。鼓勵、支持企業與農牧民經濟合作社、規模化養殖場聯合開拓市場,提高飼草料商品率,形成政策推動、市場帶動、產業拉動、利益驅動的運行機制。
(十)建立和完善抗災保畜保障機制。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方針,建立和完善省、州、縣及牧戶四級防災抗災減災體系。省級以飼草料龍頭企業為主,生產加工貯備飼草料;州級以瑪沁、稱多、澤庫等縣為中心地帶,建立跨地區的防災減災飼草料應急貯備庫;縣級以萬畝、千畝、百畝飼草料基地為依託,建立穩定的飼草生產、加工貯備站(點);以牧戶為單元貯備抗災飼草料。省、州、縣三級飼草料貯備體系由各級政府投資建設,運行和管理由企業具體負責,平時由企業組織飼草料生產經營,實行市場化運作。災害發生時,作為政府的應急救災飼草料貯備,及時向災區調運飼草料,並補貼抗災飼草料運費和管理費用。
(十一)加快牧草良種繁育體系建設。在鞏固現有牧草良種繁育基地建設規模的基礎上,根據不同地區氣候、土壤條件推廣套用產出率高、效益好、適宜當地種植的優良牧草品種,進一步擴大牧草良種繁殖規模,重點在東部農區建設一年生禾、豆牧草種子基地10萬畝;在環湖及柴達木盆地建設多年生禾、豆牧草種子基地15萬畝。鼓勵和支持科研育種單位和企業聯合開展種子基地建設,積極培育、擴繁和推廣適宜不同地區種植的新品種,打造優良牧草品種品牌,逐步實現產學研相結合、育繁推一體化的牧草良種繁育體系,提高種子專業化生產水平和綜合生產能力,確保牧草良種覆蓋率達到90%以上,統供率達到80%以上。
(十二)建立飼草料科技支撐及信息服務體系。要以縣級畜牧獸醫站、草原站、草原監理站為依託,建立健全飼草料產業發展技術推廣服務體系,大力推廣套用飼草料生產、加工及青貯氨化等實用技術。鼓勵和支持科技人員參與飼草料生產加工和科技示範點建設,開展科技承包、技術開發和技術諮詢,建立飼草配送中心,開展配送服務,不斷創新服務形式,面向農牧民提供產前、產中、產後技術服務。加強科研、教學單位對飼草料生產、加工等關鍵技術的研究和科技攻關,不斷提高飼草料產業發展的科技水平,建立產、學、研相結合的飼草料產業科技園區,為飼草料產業發展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
(十三)建立健全飼草料產品質量監管體系。按照優質、高效、安全、生態的要求,建立健全飼草料產品質量檢測體系,制定完善飼草料產品質量標準和技術規範,完善質檢手段,提高檢測水平。全面推行飼草料質量安全規範,切實加強從飼草料生產、加工到產品銷售的全程質量監控。著力構建企業管理規範、產品優質安全、資源高效利用的現代飼草料產業體系,確保產品質量安全。
四、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十四)加大投資力度。積極爭取國家和地方財政對飼草料產業的項目資金支持,進一步完善落實農機購置、牧草良種補貼政策,提高補貼標準。制定出台扶持青貯氨化設施及飼草料加工、銷售等環節的補貼政策。同時,通過整合重點生態保護建設工程、農業綜合開發、扶貧開發及支農項目等資金,加大對牧草良種繁育、人工種草、飼草料加工等項目的投入。引導和鼓勵農牧民大力開展飼草料種植,積極扶持飼草料企業擴大生產規模,推進產業化進程。對於飼草料加工龍頭企業採取以獎代補、先建後補的方式進行扶持。
(十五)加大社會投融資支持力度。各地要大力營造良好的飼草料發展的投融資氛圍,充分利用政府融資平台,拓寬投融資渠道,積極鼓勵和引導企業、專業經濟組織、經紀人及農牧民等社會資本加大對飼草料產業的投入。同時落實有關金融扶持政策,創新信貸擔保抵押模式和擔保手段,簡化審批手續,增加信貸投入,滿足飼草料產業化發展要求。
(十六)落實稅收優惠政策。認真落實國家和省有關飼草料生產、加工及產業化發展的稅收優惠政策,鼓勵引導飼草料加工企業、農牧民專業經濟組織和專業協會積極參與飼草料產業經營,促進飼草料產業化發展。
五、加強組織領導
(十七)強化組織領導。省上成立飼草料產業發展領導小組,研究制定促進飼草料產業發展相關政策和飼草料產業發展規劃,全面做好全省飼草業發展工作。各級政府要切實把飼草料產業發展作為當前畜牧業發展的一件大事來抓,強化組織領導,健全工作機制,明確責任分工,明確目標任務,實行嚴格考核,狠抓工作落實。要加強對飼草料產業發展服務體系建設以及人才、隊伍建設,為飼草產業發展提供有力保障,促進飼草料產業快速健康發展。
(十八)搞好協調配合。飼草料產業發展涉及面廣,政策性強,各有關部門要按照職能分工,加強協調、密切配合。農牧部門要深入開展調查研究,進一步完善飼草料發展的規劃和方案,做好組織實施及技術推廣服務,加強產品質量監管,及時研究解決飼草料產業發展中出現的各種矛盾和問題。發改、財政部門要落實扶持飼草料產業發展的項目資金,保障飼草料產業發展投入;工商、稅收部門要落實飼草料產業發展的優惠政策;科技部門要加大科技開發的支持力度,努力推動我省飼草產業發展上一個新台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