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姓

雷姓

雷姓是中國知名姓氏之一。雷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七十八位, 雷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69位。屬於大姓系列,人口約三百六十九萬兩千餘,占全國人口總數的0.23%左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雷姓
  • 外文名:lei
  • 拼音:léi
  • 注音:ㄌㄟˊ
  • 源於:姜姓
  • 筆畫:13
簡介,起源,源流一,源流二,源流三,源流四,源流五,源流六,源流七,得姓始祖,各支始祖,遷徙,分布,姓氏文化,家譜,字輩,世系,祠聯,郡望堂號,名人,雷震子(《封神演義》中的人物),雷義,雷斆,雷煥,雷震,雷鋒,雷萬春,雷海青,雷萬興,雷德驤,雷三益,雷潤德,雷發達,雷以針,雷學淇,雷補同,雷鐵崖,雷經天,雷潔瓊,雷欽,雷永通,雷英夫,雷紹康,雷起雲,雷鳴球,雷傑,雷春濃,雷軍,雷平,

簡介

雷[雷、靁,讀音作léi(ㄌㄟˊ)]
雷姓
合併圖冊合併圖冊

起源

雷(Léi)姓源出有:
合併圖冊合併圖冊
 
1、 姜姓方雷氏。2、子姓雷氏。
3、據《姓氏考略》所載(下同),東漢末以及魏晉南北朝時期,有“潳山蠻”和“南安羌”改姓為雷。他們逐漸全盤漢化,再經過這么長久的時間,根本已經與漢族成為一體,再也分不出彼此了。
4、 金時女真人阿典氏,漢姓為雷。
5、 滿洲阿克占氏,改漢姓雷。
6、景頗族春雷氏,漢姓為雷。
7、基諾族布柯氏,漢姓為雷。
8、 今壯、苗、彝、瑤、水、阿昌、畲、羌、土家、蒙古、回等民族均有雷姓。
雷姓

源流一

源於姜姓,出自炎帝裔孫方雷氏的封地方山,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相傳,炎帝神農氏的九世孫叫雷。在黃帝率領炎黃部落聯盟戰伐蚩尤時,雙方激戰於涿鹿,雷奮勇殺敵,將生死置之度外,佐黃帝剿除蚩尤立下大功。戰爭勝利後,黃帝論功行賞,雷被封於方山(今河南禹州市方山鎮,方山古亦稱龍山,是華夏民族,華夏族裔生息繁衍的發源地),建立了自己的部落集團(諸侯國)。其後裔子孫以及部族人等遂以國為姓氏,複姓方雷氏,為古諸侯國之一。在方雷氏的後裔子孫中,後省文簡化分衍為兩支,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雷氏,也有以國名為姓氏者,稱方氏。
該支雷氏、方氏同宗同源,世代相傳至今,皆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他們共尊方雷為得姓始祖。

源流二

源於子姓,出自商朝殷紂王寵臣雷開,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傳說,在殷商王朝時期,紂王身邊有一個寵臣叫雷開,對紂王忠心耿耿,盡教唆紂王肆意歡樂。
周武王姬發滅殷商王朝後,在雷開的後裔子孫中,有延續其先祖之名為姓氏者,稱雷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三

源於姬姓,出自黃帝屬下大臣雷公,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傳說,遠古時期有個人叫雷公,他精通醫術,是一個名醫,被任命為“巫”,即醫官,掌管天下巫醫。他還曾與黃帝一起討論醫學理論。
在雷公的後裔子孫中,有延續其先祖之名為姓氏者,即稱雷氏,世代相傳至今,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源流四

源於南夷,出自東漢時期南郡潳山蠻,屬於以部族名稱為氏。據史籍《姓氏考略》中記載:東漢末期以及魏、晉、南北朝時期,有潳山蠻改姓為雷。潳山蠻,是東漢王朝統治者對原戰國時期楚國國人的一種稱謂,其民族成分實際上十分混雜,由若干群體組成,但其聯盟酋長被一致稱作“雷遷”,就是首領的意思。在東漢末期,潳山蠻廣泛居於今湖北省的荊州、安陸、漢陽、武昌、黃州、德安、施南諸府及襄陽府以南境地,即東漢時期的南郡境內,其部族人等多以首領之官稱為姓氏,稱雷氏。漢光武帝劉秀建武二十三年(公元47年),潳山蠻起而反之,隨即被武威將軍劉尚率軍鎮壓,之後徙其族人七千餘口置於沔中(今湖北江夏),因此,潳山蠻在其後被改稱為“沔中蠻”。潳山蠻後逐漸遷徙至嶺南地區,雷氏族人的一部分分別融入了當地的苗族、瑤族、彝族、侗族、畲族、壯族、黎族、布依族等少數民族中,並將姓氏帶入這些民族,世代生息繁衍至今。
該支雷氏主要分布在廣西、湖南、廣東一帶地區。

源流五

源於氐族,出自十六國時期前秦國氐族雷氏部落。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姓氏考略》中記載:東漢末期以及魏、晉、南北朝時期,有南安羌改姓為雷。東晉十六國時期,前秦國苻氏集團中有一部“南安羌”,為前秦國的核心部族之一。實際上,“南安羌”並非羌族,而是氐族部落,典型代表人物就是著名的前秦國大司馬雷弱兒。
雷,是魏、晉、南北朝時期氐族中一個部落的名稱,早先游遊牧於青海、甘肅一帶,後來以部為氏,漢化即稱雷氏,後皆融入漢族之中,世代稱雷氏至今。

源流六

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⑴.蒙古族雷氏,最早源出“忽雷”演奏者。忽雷,是蒙古語“胡爾”的音譯,是一種創始於北方民族,史載中最早名的弦樂器名稱。在元朝時期的宮延音樂中,忽雷也是主要的樂器種類。在史籍《元史·禮樂志》中記載:“胡琴制如火不思,卷頸龍首,三弦,用弓捩之,弓之弦以馬尾。”其中所稱的“胡琴”就是忽雷,是一種弓弦摩以發音的樂器。忽雷上雕刻有精美的龍首,形制不一,其中的“瑪特爾頭”是比較古老的形制,其形似龍,面似猴,猙獰可怖,象徵一種鎮壓邪魔的神物。後來,人們將忽雷的演奏者稱為忽雷氏,其後裔子孫中有漢化稱單姓雷氏者。
⑵.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蒙古族留佳氏,亦稱劉佳氏,源出南匈奴貴族劉氏集團,世居察哈爾(今河北張家口一帶,包括河北、內蒙烏蘭察布盟、錫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區)。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Lingiya Hala,世居李佳和羅(今遼寧新賓李家河)、瓦爾喀(今南自長白山、圖門江以北,北自黑龍江下游烏扎拉地方以南,東至俄羅斯濱海地區南,包括赫席赫、鄂漠和蘇魯、佛訥赫托克索等地)、烏拉(今吉林永吉烏拉街至輝發河口、拉發河流域、雙陽縣境)、輝發(今吉林柳河、輝發河以及沙河下游,樺甸、輝南一帶)、松花江等地。蒙古族、滿族留佳氏,在清朝後期多冠漢姓為雷氏、劉氏等。

源流七

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金史》、《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等的記載:
⑴.金國時期,就有海西女真阿典部,族人以部為氏,稱阿典氏,滿語為Akjan Hala,漢義“雷”,世居哈達(今遼寧西豐小清河流域)、葉赫(今吉林梨樹)等地,,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後來在明朝初期,因明太祖朱元璋嚴詔天下禁止胡姓,阿典氏即改單字漢姓為雷氏、戰氏等。
⑵.滿族烏嚕氏,亦稱烏祿魯氏,源出金國時期女真斡雷部,滿語為Uru Hala,漢義“寡蛋、松籽殼”,世居烏喇(今吉林永吉)、葉赫(今吉林梨樹)、扎庫木(今遼寧新賓伊勒登河西岸)等地,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後多冠漢姓為雷氏、趙氏。

得姓始祖

方雷。炎帝神農氏的第九代孫名雷,黃帝論功行賞,雷被封於方山(今河南省禹州市),其族稱方雷氏,為古諸侯國之一,方雷氏的後代有以國為氏者,稱雷姓。他們尊方雷為雷姓的得姓始祖。

各支始祖

雷登高:江西吉水縣人,有六子,於明季景泰間遷武陵梁山。

遷徙

雷氏是一個歷代悠久、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七十八位,屬於大姓系列,人口約三百六十九萬兩千餘,占全國人口總數的0.23%左右。
先秦時期,雷姓活動限於河南,但一直不活躍,史書上很少有記載。直到秦漢,雷姓東遷安徽、江西,開始在東部發達起來,形成著名的豫章雷姓大族。魏晉南北朝是雷姓發展的重要時期,西北羌族、氐族以及巴蜀蠻中雷姓的興起和漢化,陝甘寧地區和川鄂地區成為雷姓的重要活動中心,形成著名的馮翊雷氏望族。唐宋時期,雷姓除繼續在西北發展外,向南方和東南地區的移民成為主流,到明朝時,雷姓的重心向南和東南移動,南方各地基本都有雷姓,尤盛於贛閩地區。
在晉以前,雷氏已分布於南方的江西、安徽、四川、湖北等省。西晉豫章(今江西南昌)人雷煥的後裔現仍廣泛分布於江西豐城、南昌、吉安、贛州等地,有一支遷至馮翊(今陝西大荔),後來發展成名門望族。南北朝至五代期間,雷氏的聚居地在南北都有發展,已散播至內蒙古、湖南、廣東等省的一些地區。宋代時,雷氏分布更為廣泛,今江西、福建、廣西、湖南、廣東、山西等省均有雷氏人居住。 雷姓是漢族大姓之一。但是,並非只在漢族中有雷氏,許多少數民族中都有雷氏。居住在青海、甘肅一帶的雷氏,有許多是羌族人。如十六國時前秦大司馬雷弱兒即是南安(今甘肅隴西)羌族人。遷徙至原楚國境內的雷氏,東漢時有雷遷,被稱為南郡“潳山蠻”。遷徙至江南、嶺南的雷氏,一部分融入苗、瑤、彝、侗、畲、壯、黎、布依等族。瑤族雷氏在廣西、湖南、廣東一帶分布相當廣泛,例如廣西的臨桂、靈川,湖南的城步,廣東的博羅、海豐、雲浮等縣都有瑤族雷氏居民。
雷姓人口分布雷姓人口分布

分布

宋朝時期,雷姓大約有17萬人,約占全國人口的0.24%,姓氏排在第七十七位。當時雷姓第一大省是陝西,約占全國雷姓總人口的53%。雷姓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陝西、甘肅,這二省雷姓大約占全國雷姓總人口的68%,其次分布於江西、四川、河南、廣西、湖北、福建,六省的雷姓占雷姓總人口的29%。全國形成了陝甘、江西兩塊雷姓聚集地。
明朝時期,雷姓大約有15萬人,約占全國人口的0.16%,年全國人口純增長率是20%,雷姓人口的增長率為負值。面應是主體在北方的人群,雷姓一直活動於北方地區,自然遭到的分布主要集中於江西、湖南、福建,這三省雷姓大約占45%,其次分布於四川、湖北、陝西,這四省的雷姓又集中了27%。江西為雷姓第一大省,占雷姓總人口的30%。宋元明期間,雷姓人口主要由北向東南部、由西北向南遷移。全國重新形成了東南贛湘閩、西北晉陝川兩大塊雷姓聚集地,雷姓人口重心由西北向東南移動。
當代雷姓的人口已達到300餘萬,為全國第七十八位姓氏,大約占全國人口的0.24%。從明朝至今600年中雷姓人口由15萬增到300餘萬,增長了20倍,雷姓人口的增長速度高於全國人口的增長速度。宋朝至今1000年中雷姓人口的增長率是呈V形的態勢。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四川、湖南、陝西三省,大約占雷姓總人口的40%,其次分布於湖北、貴州、河南、福建、廣西,這五省區又集中了30%的雷姓人口。四川為當代雷姓第一大省,居住了雷姓總人口的16%。在近600年中,雷姓人口主流是由東南部向西北、西部強勁地回遷,雷姓人口重心由東南向西移動。全國形成了西北陝西、西部川鄂貴湘、南方福建三塊雷姓聚集區域。雷姓在人群中分布頻率示意圖表明:在陝渝、湘黔桂、雲川東部、甘肅東部、晉豫西部、鄂贛粵大部、浙江南部、福建北部、新疆西南,雷姓占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42%以上,中心地區達到1-6%以上,其覆蓋面積約占了全國總面積的21.7%,居住了大約56%的雷姓人群。在雲南中部、四川中部、甘肅大部、寧夏、青海東部、內蒙古中部、山西中部、黑龍江西部、豫皖南部、湖北東北、江西北部、浙江中部、福建西部、廣東東部和南端、台灣北端、新疆西北,雷姓占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28%一0.42%之間,其覆蓋面積約占了全國總面積的18.8%,居住了大約20%的雷姓人群。

姓氏文化

家譜

東郡雷氏族譜二卷,(明)雷金聲纂修,明萬曆九年(公元1581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山東省圖書館。
上海青浦雷氏統宗譜,(清)雷補南續修,清嘉慶十七年(公元1812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上海市松江區博物館。
上海青浦雷氏統宗譜,(清)雷國光纂,清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上海市松江區博物館。
江蘇蘇州雷氏支譜一卷,著者待考,清朝年間木刻活字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江蘇省蘇州市圖書館。
雷氏宗譜十卷,(清)雷顯文修,清光緒二十年(公元1894年)馮翊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北山雷氏族譜,著者待考,清朝年間木刻活字印本一冊,殘本。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福建晉江關山雷氏族譜,雷殿邦、雷信國纂修,木刻活字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雷氏四修族譜十三卷,另三卷,首一卷、末一卷,著者待考,民國甲戌年(公元1922年)滿易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一冊,今缺第一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湖南武陵、桃源雷氏族譜,著者待考,民國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馮翊堂木刻活字印本五冊,今僅存第一~四卷、卷首。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雷氏三修家譜,著者待考,民國年間豐城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冊,今僅存第三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字輩

重慶永川雷氏字輩:"三千正棟騰雲鳳 四季青天碧化龍"。

世系

鼻祖 雷公 黃帝坐明堂,召雷公問之。(既炎帝神農氏八代孫帝榆罔之長子“雷”,公為敬辭稱謂,後人尊稱其為雷公)
二世 異
三世 暢
四世 堙 公生六月能言,十六繼重為南正
五世 渠援
六世 熏
七世 頡
八世 鹿(鹿下有四點)
九世 鳧
十世 禹(王旁禹字)
十一世 公弁 為車正 沒於王事
十二世孟華
十三世 祿夫
十四世 夢珍
十五世 台光
十六世 太得
十七世 瀧駿
十八世 長庚 官太守
十九世 蓓
二十世 翠
二十一世 昂
二十二世 門(門中一合字)
二十三世 倡
二十四世 元奇
二十五世 騶
二十六世 建可
二十七世 鎧定
二十八世 君求
二十九世 仲紇
三十世 休
三十一世申豪
三十二世 昌
三十三世 振
三十四世 諒 仕周
三十五世 瑕
三十六世 偃
三十七世 纘 仕周
三十八世 貺
三十九世 谷
四十世 麾
四十一世 奄(上面加台字上部)
四十二世 瓿
四十三世 禹(右加佳字) 仕魏
四十四世 俠
四十五世 (走字加瞿)
四十六世 嗥
四十七世 俏
四十八世 軌
四十九世 (大字下焉右耳)
五十世 鋸 字於樂始居鄱邑雷崗
五十一世元嘉字國瑞
五十二世 泄 字遠文
五十三世 通
五十四世 博文 字潛天 仕漢
五十五世 捷 字一舉
五十六世 安民 字子澤
五十七世 遇 字兆巷官江陵
五十八世 中德 繼伯嗣徙越
五十九世 義 仕東漢官御史 與陳仲交如膝膠世稱雷陳之誼
六十世 乾陽 字七德弟倉州太守
六十一世景民
六十二世 甄
六十三世 傑文 字入瑞
六十四世 煥 豐城令 通緯象得龍 泉太阿二劍
以下為南方江西、湖南、四川一帶雷姓世系,皆以雷煥為始祖
始祖 諱煥 字孔章鄱陽小雷崗人也晉平吳亂武帝時 半牛二星間常有紫氣 時張華與公同登樓望 密問公曰 此何氣也 公曰寶劍之精 上徹於天 當在豫章豐城 華即舉公為豐城令 公至掘獄果得二劍一曰龍泉一曰太阿 以一送張華 以一自佩曰靈物終當化去華得劍曰乃干將也莫即可復至乎然神物終當合耳後果驗公由鄱陽合豐城因仕遂家焉後名其鄉曰劍池邑曰劍邑江曰劍江蓋物以人顯故民懷其德劍池立廟名宦有祠享祀悠久 鐔舍孫禮曰作譜必歸其宗崇本也而詳其所可徵不強述其所難考重祖也吾雷氏譜斷自煥者蓋鐔肇居會昌之原而煥則其所自出之祖溯流窮源義宜尊之也以上不詳者不敢附也此斷為始祖雲
妣陶氏,生子二:長華、次葉(字文燦開派別處)
第二世 諱華 字文英,有逸才郡舉為建州從事晉平吳後朝政多失郡以國命使華適閩過延平津劍忽腰間躍出隋水使人入水取之但見兩面三刀龍蟠瀠波沸浪騰漢曰先先君化去之言張公終合之論此其驗歟公以建州從事陛南昌太守而卒
妣王氏,生子二:長繼元、次繼新(諱鼎開派別處,生子二長象功字錦行次象初無嗣,後裔多從陝西)
第三世 諱承 (295年——366年) 字繼元。復任豐城令有政聲生於西晉惠帝元康五年乙卯歿於東晉興寧四年乙丑享七十一歲。
妣萬氏,生子二:長紉卒、次鐔
第四世 諱鐔 鐔乃劍之鼻名公名鐔者應劍瑞也官上舍齡東晉建元間卜居邑南會昌鄉之原山水清秀後人名其里日鐔舍故有鐔蔓所詠鐔陽家山圖古詩一首最著也卒葬上山屋傍丁山癸向
妣余氏 生歿失考葬與夫同山 生子三 長升 次昱 三杲
第五世 諱升 (342年——395年)字東明生於東晉鹹康八年壬寅時堂五湖擾亂中原不寧退遁隱居東晉太元二十年乙未亨壽五十四歲葬本都地名松原坑山丙壬
妣黃氏 生歿失考與夫同葬 生子二 長祥 次節(開派別處)
第六世 諱祥 (375年——433年)字瑞鄉生東晉甯康三年乙亥十一月卒南寧元嘉十年癸酉葬麻丘醜山未向
妣孫氏 生歿失考與夫合葬麻丘坪醜山向 生子一 令
第七世 諱令 (426年——?)字秉威號耕讀生於東晉安帝二十二年戊午歿失考葬三十四都鐃房巽山乾向
妣張氏 生歿失考與夫同葬三十四都鐃坊巽山乾向 生子二 長益德 次明德(開派九江府)
第八世 諱修 (?——504年)字益德生南宋元嘉年歿天監三年甲申葬神嶺亥山已向
妣王氏 生歿葬失考 生子二 長憲文 次憲武 生女一適
第九世 憲文 (480年——?)字昌周生建元庚申七月歿南梁天監戊午葬沿溪
妣陳氏 葬松源山 生子二 長永泰次惟泰(徙居南昌松安)
第十世 永泰 (519年——582年)諱世亨生南梁天監已亥歿南陳大建醜享壽六十三歲葬龍溪中午山子向
妣張氏 與夫合葬龍溪中午山子向 生子三 長朝安 次朝暢 三朝中
第十一世 朝暢 諱乾生隨文代之際幼孤以工役而歿官舍幸得蹄葬本里
妣徐氏 生歿失考葬與夫同在聚源頭 生子一 萬碩
第十二世 萬碩 諱才生南梁天監十五年丙申二月初一日幼有大志唐貞觀年間補授南昌尉邵武太守事治暇錄傳家譜刻引於石碑歿南陳天嘉四年甲申葬油坑尾田螺醜山未向
妣孫氏 生南梁天監十五年丙申現夫同葬 生子三 長澤 次潤 三澮
第十三世 天庇 (672年——?)諱澮生唐鹹亨三年壬申八月十五日甫九齡贅城陂李婆塘李宅子孫遂家其地歿夫婦同葬麻丘坪
妣李氏 生子一 震
第十四世 震 (704年——775年)字鳴空生唐長安四年已酉五月歿大曆十年乙卯十月葬麻丘坪
妣李氏 生長安二年丁未歿大曆已未葬與夫同形 生子二 長霆發 次霆進
第十五世 霆進 (755年——827年)生天保乙未五月歿太和元年丁未十二月葬本里葉家窩飛鳳形地冠穴 公居心忠厚處事端祥事親以孝著交友以信聞與人不乘與世無忤故鄉里揚詡實非虛聲也
妣聶氏 生歿葬失考 生子一 夢霖
第十六世 夢霖 (795年——859年)諱正生唐貞元年乙亥十月歿大中乙卯葬瑾坑
妣李氏 生歿失考葬高塘生子一 慶遠
第十七世 慶遠 (814年——904年)生元和九年乙卯二月初三日歿昭宣帝二年丙寅八月葬釋褐阪
妣胡氏 生唐開成二年丁已八月歿後梁貞明龍德六年戊寅十月葬失考 生子二 長日篤 次日誠
第十八世 日誠 (887年——951年)生唐光啟三年丁未六月初三日歿後周廣順年辛亥葬敝形墓
妣徐氏 生唐光啟二年葬麻丘坪 生子一景文
第十九世 景文 (937年——?)生後唐長興八年癸已八月十四日葬葉家窩
妣甘氏 生後唐清泰二年乙未二月葬與夫同形 生子二 長肇基 次燁
第二十世 肇基 (976年——1060年)八郎字日新號擴充生於宋太宗太平興國元年丙子十一月初八日辰時壽八十五歲於嘉祐五年庚子九月十八日戌時終原葬爐沖楓樹下後改葬老虎沖壁上掛燈形癸山丁向立墳。 公原籍江西吉安太和縣鵝頸丘五十二都 ,與族孫德釀同仕於朝,官內閣主事,因內侍雷允恭驕橫專權,公預知敗即棄職歸里。於祥符元年(1008年)戊申正月初四日舉家來楚南桂北之衡陽鄉,地名南園背(今湖南省桂陽縣東成鄉春養塘村)繼居,石洞雷氏開派之祖,桂永郴衡臨藍嘉等處雷氏。有贊云:德性貞固創業乘裕,後裔繁盛鄉國共慕。又云:英英雷氏系出吳西內閣主事剛直自持不附內侍臨下仁慈,自吳來桂石洞開基創業乘統百世本支肇基之謚誰曰不宜 。石洞雷氏第一代。
妣李氏 生歿失考葬桐源梘獨盧村
續妣周氏 生宋太平興國三年戊寅十一月初四日酉時享壽八十歲歿宋嘉祐二年丁酉十二月初三日已時葬春養塘上首馬架沖楓樹下 生子一 小七郎文亨
附:石洞雷氏字輩排列表
肇基生文亨,十四幼相承,念少百千萬,富貴盡郎稱,福壽康雷仲,正孟應孔廷,
尚禮光先祖,敦仁裕嗣英,本隆枝益茂,源遠澤長清,盛世鐘靈秀,高賢待召徵,
書香開甲弟,道學啟支仍。

祠聯

四言
學精易理;
忠播睢陽。
——佚名撰雷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元代學者雷德潤,建安人,精通《周易》。雷德潤及其三個兒子雷機、雷栱、雷杭俱精於研究《周易》而知名,著有《周易註解》,當時人稱“雷門易”。下聯典指唐張巡偏將雷萬春安史之亂時,任張巡部將。安祿山的部將令孤潮圍攻雍丘時,他站在城頭與令狐潮對話,被對方埋伏的弓弩手射中,面部中六箭,仍巋然不動。萬春強毅用命,敵大驚。後在睢陽戰死。
情逾膠漆;
光燭鬥牛。
——佚名撰雷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東漢鄱陽人雷義,字仲公,舉茂才時,要讓給好友陳重,但刺史不允許,他便披散頭髮裝瘋,遠走他鄉。當時人說:“膠漆可算是堅固了,但不如雷義與陳重的友情。”後歷官侍御史、南頓令。下聯典指西晉豫章人雷煥,通天文星象。武帝時,斗、牛二星宿間常有紫氣,大臣張華問他是怎么回事,他說是寶劍的精氣衝到天上所致。張華又問他寶劍在那裡,他說在豫章豐城裡。於是,他被任為豐城令,到縣裡後,在監獄的地基下挖掘出了龍泉、太阿二寶劍。
馮翊世澤;
雙劍家聲。
——佚名撰雷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出雷姓的郡望馮翊,今陝西省大荔。下聯典指晉·雷煥,見斗、牛間有異氣,知豐城有寶劍,乃求為豐城令,果得龍泉、太阿二劍。
鐘山招隱;
雍丘著名。
——佚名撰雷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南朝·雷次宗,築室於鐘山西岩,謂之“招隱館”。下聯典指唐·雷萬春,為張巡偏將。令狐潮圍雍丘,雷萬春立城上與令狐潮對話。伏弩手箭發,六矢著面,雷萬春巋然不動。
帝妃後裔;
石室奇緣。
——佚名撰雷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方雷氏女為黃帝妃,生玄得,因以雷為氏。下聯典出《徐鉉稽神錄》載,番禺中有一女餉田,忽失蹤,月余,女著盛服歸,自言為雷公所娶,成婚於石室中。
七言
雨露滋潤禾稼壯;
田疇沃腴稻菽香。
——佚名撰雷姓宗祠通用聯
本聯為雷姓“雷”字的析字聯。上聯嵌“雨”字,下聯“田”字,合而“雷”字。
一門父子皆英烈;
半千貪官盡服誅。
——佚名撰雷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代勇士雷三益,清流人。景炎初,文天祥入汀,開府集兵,三益同丙、戊、庚三子應召,父子英烈,皆沒于軍。下聯典指金代翰林修撰雷淵,渾源人。字希顏,一字季默。至於進士。為東不錄事。興定末拜監察御史。彈劾不避權貴,出巡都邑,所至有威譽。至蔡州杖殺貪官污吏五百人,時號“雷半千”。
樂器擲池驚天地;
風雪采松勝桐琴。
——佚名撰雷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代宮廷樂師雷海青,精通琵。安祿山攻入長安,被掠至洛陽。在凝碧池宴上,安祿山命眾樂師奏樂,雷擲樂器於池,以示抗拒,被殺。王維有詩詠之。下聯典指宋代琴師雷威,曉音律,遇大風雪,獨往峨眉山酣飲,披蓑戴笠松林中,聽其聲連廷悠揚者,伐以為琴,妙過於桐。
包拯雄風千年頌;
雷鋒精神萬代傳。
——佚名撰雷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現代著名的“包公雷經天,廣西區南寧人。任最高人民法院中南分院院長。下聯典指偉大的共產主義戰士雷鋒,湖南長沙人。榮立地二、三等功各一次。1962年8月15日因公殉職。毛澤東主席號召全國人民“向雷鋒同志學習。”
通用
膠漆堅牢,何如友誼切實;
鬥牛光彩,遙知劍氣沖霄。
——佚名撰雷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東漢郡功曹雷義,字仲公,順帝時,以讓友陳重,刺史不聽。義遂佯狂披髮,走不應命。時語曰:“膠漆自得堅,不如雷與陳。” 下聯典指晉代豐城令雷煥,豫章人。通緯象。武帝時鬥牛(星名)間常有紫氣。張華問煥:“是何祥?”煥曰:“寶劍之精,上徹於天耳。”
馮翊靈鐘歌松竹,而文夸肇建;
新庭瑞靄培亭壯,以德大詒謀。
——佚名撰雷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福建省霞浦縣溪南鎮白露坑村雷氏宗祠聯。雷氏宗祠,清雍正八年由雷家四個兄弟合資興建,傳說在未建祠時,雷志茂選其埕基則費了一番心機,久選無法定局,偶然間發現自家放養的一群牛,歸牛欄後總是跑到一處空埕憩息,而此埕冬暖夏涼甚至天上下起雪花此埕也沾不到邊,精通風水學的雷志茂,認為此地背靠狀元頂(形狀如帽),前為筆架山圍玉兔,是嫦娥奔月地,因此,最後確定此地建祠,該祠坐北朝南,建築面積136.9平方米,不包括外祠埕,為硬山頂磚木結構,大門為牌樓式,規模不大,但古雅可觀。祠內梁架錯彩描金,祭台前九幅工筆上彩畫,線條清晰神形畢現。“馮翊”,(漢代郡名)今陝西省大荔縣,雷姓祖居地。充分反映了雷氏後裔懷祖、念祖的心理(下同)。
寶婺燦瑤,階星近五雲,馮翊風各翻彩蠲;
高辛榮鳳,詔堂開三代,香庭膝繞舞斑衣。
——佚名撰雷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福建省霞浦縣溪南鎮白露坑村雷氏宗祠聯。

郡望堂號

1、堂號: 謙讓堂:東漢雷義和同郡陳重是好友。太守舉陳重孝廉,陳重要讓給雷義,太守不允。刺史舉雷義茂才,雷義又要讓給陳重,刺史不聽,雷義遂裝瘋披髮而去。
2、郡望:
豫章郡: 漢置豫章郡,治南昌(今江西省會),轄境大致同今江西省。後世所轄浙縮為南昌附近一帶。又隋改南昌縣為豫章縣。唐後期改為鐘陵縣,又改為南昌。西晉雷煥為豫章郡豐城令,現居豐城南昌、吉安、贛州等地雷姓均為雷煥後代,其家譜雷煥為一世祖孔章公。
馮翊郡:漢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設定"左馮翊"的行政區,與“右扶風”、“京兆尹”合稱“京畿三輔”。三國改左馮翊置郡,治所在臨晉(今陝西大荔)。北魏移治高陸(今陝西高陵)。此支雷氏,其開基始祖為西晉雷煥之族的後裔。

名人

雷震子(《封神演義》中的人物)

神話小說《封神演義》中的角色,面如青靛,發似硃砂,眼睛暴湛,牙齒橫生,出於唇外;身軀長有二丈,使用一條黃金棍,是文王姬昌第一百子,也是闡教門人,雲中子的徒弟,封神演義人物之一。 “兩枚仙杏安天下,一條金棍定乾坤。 風雷兩翅開先輩,變化千端起後昆。 眼似金鈴通九地,發如紫草短三髡。 秘傳玄妙真仙訣,煉就金剛體不昏。” 雷震子在封神之後,肉身成聖,成為什麼神仙,卻沒有交代,查找道教神仙,也不見端倪弟子,為武王伐紂立下赫赫戰功。
封神演義人物之一,文王姬昌第一百子,雲中子弟子。力大無窮,身懷異術,戰績普通,然忠心為周,孝順父親,福緣深厚,是書中的重要角色之一。

雷義

鄱陽(今江西省波陽)人,東漢時名臣,官至侍御史。與同郡人陳重情篤,被譽為交友的典範,人稱“膠漆自謂堅,不如雷與陳。”

雷斆

南朝·宋時著名藥物學家,以著《雷公炮炙論》三卷著稱。其中有的製藥法,至今仍被沿用。著有《論合藥分劑料理法則》等。

雷煥

晉代天文學家。武帝時,鬥牛(星名)間常有紫氣。雷煥觀氣知豐城有寶劍。司空張華任其為豐城令,果於牢獄地基下掘得龍泉、太阿二劍。

雷震

(1897-1979)浙江省長興人,早年留學日本,畢業於日本京就帝國大學。回國後投身政治,歷任國民參政會副秘書長、“政治協商會議”秘書長、制憲國民大會代表兼副秘書長、行政院政務委員、“總統府”國策顧問等要職,與胡適等人創辦並主持《自由中國》半月刊,因其政治理念與國民黨威權體制南轅北轍、迥不相侔,成為統治當局的政治上最大的敵手,而遭致政治構陷,成為蔣介石的“階下囚”。雷震一生懷有“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勇氣,寫下戰後台灣民主憲政發展史上不可磨滅的一頁。本書作者以第一手資料,透過雷震的風雨一生,敘述一代知識分子與民主政治的互動關係,並以其個人政治生命的沉浮及歷史背景為考量,著力表述這位骨鯁之士從堅守理念到付諸實踐的精神風貌,從而顯現出那個時代的變局及自由主義知識分子真實的艱難處境……

雷鋒

他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同志、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士、偉大的共產主義戰士。作為一名普通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士,雷鋒在短暫的一生中幫助了無數人。一部可歌可泣的《雷鋒日記》令無數讀者為之動容。“雷鋒精神”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人學習。
雷鋒原名雷正興,中國湖南人。他1954年加入中國少年先鋒隊1960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同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他克己奉公,助人為樂,為集體、人民做了大量的好事,榮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兩次。
1962年8月15日,偉大的共產主義戰士雷鋒同志因公殉職,年僅22歲。因雷鋒熱於助人事,所以雷鋒二字已在中國內地經成了“好人好事”的代名詞。毛澤東於1963年3月5日親筆題詞“向雷鋒同志學習”,並把3月5日定為學雷鋒紀念日。習近平主席指出,雷鋒身上所具有的“信念的能量、大愛的胸懷、忘我的精神、進取的銳氣”,正是我們民族精神的最好寫照。

雷萬春

張巡偏將,安祿山部將圍攻雍丘,與張巡併力死守睢陽,他站在城上督戰,雷萬春面部中六箭,仍屹立城頭巍然不動,面不改色,使敵軍懷疑他是一個木刻的人,後來探知原來是一個真的人,令狐潮禁不住讚美張巡說:“向見雷將軍已知足下軍令矣!”最後,這位連敵人都讚美的勇將,終於與張巡同時死難,英名傳流千古,備受後人的尊敬。

雷海青

唐代明皇時著名宮廷樂師,善彈琵琶,常入宮隨侍於唐明皇和江梅妃之側。安祿山攻入長安(今洛陽),數百名梨園弟子皆為俘虜,雷海青擲樂器於池,以示抗拒,被殺。

雷萬興

潮州(今廣東省潮安)人,唐代山越首領,與同族藍奉高等先後領導閩南、粵東山越人民反抗唐朝的殘暴統治,持續了四十餘年。

雷德驤

北宋同州郃陽(今陝西省合陽)人,歷任屯田員外郎、判大理寺,曾被趙普罷職,後趙普出鎮河陽,驤復戶部侍郎,旋趙普又入相,驤復遭降黜。

雷三益

清流(今屬福建省)人,南宋勇士。與三子雷丙、雷戊、雷庚一同入文天祥部,父子四人英勇剛烈,全部戰死沙場。

雷潤德

建安(今福建省建甌)人,元代學者,與其子雷機雷洪、雷杭俱精於易理,有《周易》註解,世人稱為“雷門易”。

雷發達

字明所(1619-1693),江西省建昌(今永修)人,明末清初建築工匠。曾參與過北京故宮太和殿等工程的重建,其代也繼承其業,在工部樣房主持宮廷的營造工作達二百餘年,圓明園頤和園中大部分建築均為雷氏設計,有“樣式雷”之稱。

雷以針

湖北省鹹寧人,清道光進士,太平軍起,奉辦江北大營軍務,在揚州創辦厘金,以後各省效尤,致使政府財政收入大增。如不是他推行錢江創設的“厘金制”,清廷糧餉無著,恐早被太平天國傾覆了。雷以針因而聲名大噪,後又授陝西省按察使等職,顯達一時。著有《大學解讀》、《經傳雜記》等。

雷學淇

順天通州(今北京市通縣)人,清代學者。曾整理《竹書經年》,著有《夏小正經傳考》、《夏小正本義》、《校輯世本》、《古今天象考》等。

雷補同

江蘇省華亭(今上海市松江)人,清代大臣,1907年擢升右丞,旋任出使奧地利國大臣。與奧地利外交部蹉商,同意中國選派通曉德法文的學生前往學習。

雷鐵崖

四川省自貢人,著名的革命鼓動家和南社詩人。原名昭性(1873-1920),字澤皆,後改讋皆,入同盟會後署名鐵崖,曾介紹王雲五楊杏佛、胡適之入同盟會,並任孫中山臨時大總統秘書。另還創辦《鵑聲》、《四川》等革命刊物,在海外主持《光華日報》宣傳革命。

雷經天

廣西省南寧市人,著名中共黨員,參加過南昌、廣州起義左右江革命根據地的創建。後任陝甘寧邊區高等法院院長。建國後,任最高人民法院中南分院院長等職。

雷潔瓊

雷潔瓊(1905年9月12日—2011年1月9日),女,廣東台山人,北京大學教授。著名的社會學家、法學家、教育家,傑出的社會活動家,中國民主促進會的創始人之一和卓越領導人,中國共產黨的親密朋友,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六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第七屆、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中國民主促進會第七屆、八屆、九屆中央委員會主席,第十屆、十一屆名譽主席。

雷欽

雷欽(1915-—),福建省上杭縣人。1930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1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2年由團轉入中國共產黨。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福建上杭縣鄉少先隊副支隊長,紅12軍103團宣傳員,興國模範師新兵連指導員,紅一方面軍總部警衛營政治委員,中央軍委總部偵察科科員、隊長,軍委一局叄科科長。參加了長征。
抗日戰爭時期,任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第2大隊幹事、隊指導員,第4大隊政治協理員兼8隊指導員、第3大隊政治委員。
解放戰爭時期,任華北軍區通信聯絡處政治委員,補訓第一旅政治委員。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軍械部副政治委員,鐵道公安第21師政治委員,第190師政治委員。1961年進入軍事學院學習。
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1年晉升為少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紅星功勳榮譽章

雷永通

雷永通(1918-1969),江西省興國縣人。1930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2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4年由團轉入中國共產黨。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軍前敵指揮部電台報務主任,軍委二局電台台長、股長。參加了長征。
抗日戰爭時期,任軍委二局整理科副科長、科長,軍委第三處處長。
解放戰爭時期,任熱河軍區政治部組織部副部長,冀熱察軍區獨立第13旅政治部主任,軍區政治部組織部部長,東北野戰軍第11縱隊政治部組織部部長,第9縱隊政治部副主任兼組織部部長,第四野戰軍第46軍政治部副主任,第12兵團兼湖南軍區政治部組織部部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政治部組織部部長,海軍幹部部部長,海軍軍事學院副政治委員,海軍學院政治委員。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1969年4月16日在北京逝世,終年51歲。

雷英夫

雷英夫(1921-2005),河南省孟津縣人。1938年參加八路軍,同下加入中國共產黨。
抗日戰爭時期,任山西新軍教導師軍士第2團連政治指導員,八路軍115師晉西南獨立第1游擊支隊宣傳員,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學員,中共南方局軍事組成員,軍委總參謀長軍事秘書,《解放日報》社軍事副刊編輯。
解放戰爭時期,任北平軍事調處執行部執行處科長、副處長、代處長,華東野戰軍第10縱隊29師87團參謀長、副團長,第三野戰軍第28軍83師248團團長、師參謀長,福州市軍管會軍事部部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周恩來總理軍事秘書,軍委作戰一局副局長兼總參謀部作戰室主任,中央復員委員會副秘書長,中央兵工委員會秘書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作戰部作戰處處長、副部長,中國人民解放軍後勤學院副教育長。
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1年晉升為少將軍銜。2005年1月9日因病逝世,享年84歲。

雷紹康

雷紹康(1913-1974),湖北省大悟縣人。1929年參加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4年轉入中國共產黨。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鄂豫皖獨立第1師排長、紅四方面軍第73師連長、營長、副團長、第31軍93師司令部參謀主任、第279團參謀長。參加了長征。
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129師386旅營長,補充團團長,新編第7旅參謀長,冀南軍區第四旅分區副司令員。
解放戰爭時期,任晉冀魯豫野戰軍第2縱隊5旅旅長、中原軍區鄂豫軍區第1軍分區司令員、湖北軍區副參謀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戰役戰術教授會教員、契約戰術教授會副主任、主任,軍事學院軍事科學研究部部長。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1974年9月8日因病在南京逝世,終年61歲。

雷起雲

雷起雲(1915-——),陝西省澄城縣人。193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7年參加八路軍,入延安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學習。
抗日戰爭時期,任山西新軍113旅政治部組織科科長,山西青年抗敵決死第1縱隊政治部組織股股長,第1旅25團政治處主任,太岳軍區第2軍分區政治部敵工部科長。
解放戰爭時期,太岳軍區政治部敵工部科長,晉冀魯豫軍區4縱10旅政治部主任、旅副政治委員,第二野戰軍第13軍37師政治委員。參加了淮海、渡江、廣西、滇南等戰役。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1年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政治部主任、軍政治委員,昆明軍區政治部副主任、副政治委員,武漢軍區顧問。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五屆全國委員會委員,中國共產黨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
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1年晉各為少將軍銜。榮獲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

雷鳴球

雷鳴球(1942.6-—),湖南省祁東縣人。大專文化。1959年入湖南株洲航空工業專科學校學習。1962年8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1964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1965年後,任迫擊炮營排長、副政治指導員、政治指導員。1969年任師政治部組織科副科長。1971年後,任廣州軍區政治部幹事、副科長、科長。1980年入解放軍政治學院學習。1982年任師政治部主任。1983年任陸軍第42軍副政治委員。1985年任陸軍第42集團軍政治委員。1992年11月任廣州軍區政治部主任。1994年12月任南京軍區副政治委員兼紀律檢查委員會書記、黨委常委。1999年6月不再兼任紀委書記。2000年12月任南京軍區政治委員。是中國共產黨第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屆中央委員。
1988年9月被授予少將軍銜。1994年7月晉升為中將軍銜。2004年6月晉升為上將軍銜。

雷傑

雷傑(1945.2.16-2001.3.8),安徽省蕭縣人。1959年9月參加革命工作,1965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65年12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
歷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直屬分部、戰士、班長、排長、副政治指導員。1978年調任總後勤部政治部幹部宣傳幹事、宣傳股股長、政治處副主任。1986年任後勤學院幹部處處長。1988年任總後政治部幹部部部長。1991年任總後勤部政治部副主任。1994年7月任第一軍醫大學政治委員、黨委書記。
1988年9月被授予大校軍銜。1993年7月晉升為少將軍銜。2001年3月8日因病在廣州逝世,終年56歲。

雷春濃

雷春濃男,1939年8月生,四川合川人。教授(博士生導師)。民盟盟員。1964年畢業於重慶建築工程學院。現任重慶建築大學教授。重慶市人民政府參事。中國教育家協會理事。國家一級註冊建築師。長期從事建築設計及理論的教學、科研和建築設計工作,為國家培養了大量人才,進行了大量的工程設計實踐,如高層建築、醫院建築、旅館、辦公樓及居住建築等大中型項目數十項;高層建築設計及理論、坡地濕熱地區建築設計理論及方法,高層建築及其環境設計的文化性、地域性、節地性、適地性和超前性等方面有深入系統的專題研究。專著《現代高層建築設計》、《工業建築總平面設計》;編寫教材有《高層建築設計》;參編的教材有《園林與景觀設計》、《工廠總平面設計》等;發表論文10餘篇。

雷軍

雷軍,1969年出生於湖北仙桃小米科技創始人、董事長兼執行長;金山軟體公司董事長;中國大陸著名天使投資人。2012年12月,榮獲“中國經濟年度人物新銳獎”。雷軍曾任兩屆海淀區政協委員,2012年當選北京市人大代表,2013年2月當選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2013年10月,全國工商聯60華誕之際,《中國工商》雜誌、華商韜略編輯委員會、中華工商聯合出版社聯合發起《民營力量璀璨中國夢想——100位對民族產業貢獻卓著的民營功勳企業家》榮譽報導活動,彰顯民營經濟及民營企業家的民族成就與國家貢獻,雷軍獲“對民族產業貢獻卓著的民營功勳企業家”榮譽。2013年12月12號,再次榮獲“中國經濟年度人物”及“十大財智領袖人物”。2014年2月,小米創始人雷軍首次以280億元財富進入“胡潤全球富豪榜”,躍居大中華區第57名,全球排名第339位。

雷平

人物名,有演員,(1987-)是位從抗日戰爭初期走上話劇舞台,在“延安青藝”成名、為新中國第一個專業劇團中國青年藝術劇院貢獻其畢生精力的藝術家。為中國話劇演員。
湖北大學副教授,男,湖北松滋人,1979年生,歷史學博士,現任教於湖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中國思想文化史研究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