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進一步加大對咖啡產業的培育力度,規範產業發展,解決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1998年7月2日雲南省人民政府發布關於加快咖啡產業發展的意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雲南省政府關於加快咖啡產業發展的意見
- 發布文號:雲政發[1998]116號
- 發布日期:1998-07-02
- 生效日期:1998-07-02
【失效日期】
【所屬類別】地方法規
【檔案來源】
我省具有適宜小粒咖啡生產的優越自然條件,出產的小粒咖啡品質優異,產品具有較強的市場競爭力,具有“人有我優”的發展條件。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了一定的產業規模,初步顯示出較好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適宜種植區農戶和地方政府發展咖啡生產的積極性空前高漲。小粒咖啡有望成為我省的一個優勢產業,部分地區可培育成支柱產業。為了進一步加大對咖啡產業的培育力度,規範產業發展,解決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省政府決定出台加快咖啡產業發展的意見,請有關地州市和部門認真貫徹執行。
我省現有咖啡種植面積11.69萬畝,收穫面積5萬畝,年產乾豆3500餘噸,平均單產70公斤,1997年產值預計可達7700萬元。咖啡種植區主要分布在9個地州市22個縣(市),其中:思茅地區54602畝,占全省的46×;保山地區23000畝,占全省的19.6%;玉溪市11800畝,占全省的10%;臨滄地區11525畝,占全省的9.8%;西雙版納州4046畝,占全省的3.4%;德宏州、文山州、紅河州、大理州也有種植。全省咖啡加工企業有雲南咖啡廠、雲啡咖啡廠、雲嶺咖啡廠、保山咖啡廠及呈貢富豪咖啡公司等5家,總生產能力4000餘噸,主要產品是焙炒豆、焙炒粉,有“樂壽”、“雲啡”、“雲嶺”、“神飛”等品牌,產量占國產焙炒咖啡製品的90%。其中,雲南咖啡廠占總生產能力的80%,引進國外先進設備生產“樂壽”牌焙炒咖啡,其產品被國際咖啡組織(ICO)評為一類產品。省內現有加工規模和加工技術均居國內首位。
目前我省咖啡生產存在的主要問題:一是生產規模較小,初加工質量不穩定,部分生豆加工後質量達不到國際市場要求;二是深加工企業力量分散,品牌不少,但尚無一個質量過硬的名牌;三是資金投入不足,影響基地規模化開發速度和產業化發展進程;四是“銷售渠道狹窄,在國際市場上知名度低,市場份額小,容易受價格波動影響,存在一定的市場風險。
(一)小粒咖啡市場分析
全世界咖啡種植面積約18.億畝,年產乾豆500--600萬噸,年消耗咖啡豆約550萬噸,供需基本平衡。在總量平衡的情況下,優質的哥倫比亞小粒咖啡在國際市場上仍供不應求,且價格高於其他咖啡35%。國際咖啡組織(ICO)認為我省小粒咖啡與哥倫比亞小粒咖啡品質接近,具有較高的市場競爭力,但目前產量不足世界產量的1%。近年來咖啡生產國國內消費量平均以7%的速度增長,消費量連續超過生產量,國際市場潛力較大。目前我國年消費咖啡豆約1萬餘噸,70%靠進口。據農業部及有關部門聯合調查預測,隨著消費需求的不斷增長,至2000年國內咖啡需求量將增至2萬噸,僅“麥氏”和“雀巢”兩大國際咖啡公司就要求我省提供1萬噸咖啡原料豆,國內市場缺口較大,屆時咖啡投產面積需達25萬畝才能滿足國內市場需求。
(二)投資效益分析
我省種植1畝咖啡至投產的三年內,用於勞動、肥料、種苗、農具、運輸及配套初加工廠建設平均每畝需投入2800元,投產後每年扶管平均每畝投入800--900元,種植第三年開始投產,按一般水平計算至前7年產量依次約為30公斤、60公斤、90公斤、100公斤、110公斤逐年增加,若按銷售價每公斤20元計算,第7年銷售收入累計可達7800元;前7年生產成本合計7068元,即種植第7年可收回全部投資。種植生產周期為20年,至第8年起,每年每畝可獲利1000餘元。單位噸成本為10944元,即生產1噸咖啡豆,可獲利潤9054元。
咖啡種植業比較效益較高,據統計分析,正常水平咖啡畝收益高於甘蔗、橡膠、茶葉,投資收益較高。發展咖啡生產是我省部分貧困地區實現經濟成長、農民增收的有效途徑。
堅持以市場為導向,效益為中心,依靠科技進步,積極、穩步、協調發展的方針,合理布局,實行區域化開發;培植龍頭企業,充分保護和調動農民積極性,建設高標準、規範化種植基地;依託國內外咖啡生產企業以及省內咖啡生產骨幹企業,積極開拓市場,創立原料生豆名牌和深加工精品名牌,加速咖啡生產發展。
(一)發展目標
1.種植目標:在現有11萬畝的基礎上,至2000年全省種植面積達到25萬畝,即從1998年起,每年以4.7萬畝的速度發展。
2.產量目標:至2000年投產面積15萬畝,平均畝產100公斤,年產乾豆1.5萬噸。盛產期面積平均畝產力爭達到150公斤。
3.產品結構目標:主要產品中生咖啡豆、焙炒豆及焙炒粉結構比例為“七、二、一”即生豆70%、炒豆20%、焙炒粉10%。在近、中期(至2010年前)實行以生豆為主的產品結構。
(二)種植布局
按照區域化布局、基地化生產、規模化發展,建立地方骨幹產業,避免熱區產業矛盾的原則,確定至2000年新植14萬畝,集中布局在12個縣(市),具體布局為:
思茅地區:新植5萬畝,布局在普洱、思茅、墨江、景谷和瀾滄五縣(市)發展。至2000年總規模達到12萬畝。
保山地區:新植2.5萬畝,布局在保山、龍陵兩縣(市)發展。至2000年總規模達到5萬畝。
臨滄地區:新植4萬畝,布局在耿馬、滄源、鎮康三縣發展。至2000年總規模達到5萬畝。
西雙版納州:新植2.5萬畝,布局在景洪、勐臘兩縣(市)發展。至2000年總規模達到3萬畝。
以上布局包含農墾3萬畝,各地州根據新植規模作出具體發展規劃。
(一)建立科技服務體系
一是以我省最大的咖啡種質資源庫德宏熱作所為基礎,組建咖啡研究中心,承擔全省咖啡良種選育,咖啡種植加工技術研究推廣等工作。二是在思茅地區建立咖啡科技推廣服務中心,承擔全省咖啡豐產栽培及加工技術推廣工作,擔負全省的培訓任務。三是在省熱作學校開設咖啡專業,培養輸送咖啡專業技術人才。四是積極支持社會各界力量參與開展技術培訓,包括“雀巢”、“麥氏”以及省內咖啡生產企業組織的多形式、多層次的培訓活動。
(二)加強咖啡基地的水利配套設施建設。提高咖啡的水利灌溉水平是實現咖啡高產優質高效的重要條件。各地在咖啡種植園的建設中,要把水利設施配套擺到重要位置。各級政府及計畫、財政、水利等部門要支持咖啡基地的水利建設,給予必要的投資。
(三)建立行業管理體系,培育市場體系。
成立雲南咖啡產業協會,在政府的巨觀指導下,負責協調全省咖啡生產、銷售計畫;配合政府制定咖啡產業政策;協調和規範成員單位市場經營行為;提供科技、市場信息等服務。
以農墾總公司為龍頭,籌建咖啡現貨交易中心,建立銷售網路開拓國內外市場,為生產企業提供快捷的信息服務。
(四)建立適應市場經濟的組織形式。
允許並支持各種經濟成份的企業參與生產開發,採取“公司+基地+農戶”的生產經營模式,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共同開發。
(五)建立區域豐產栽培示範基地。
思茅、版納、臨滄、保山四地州及農墾系統都要建立豐產栽培技術示範基地,引導全省咖啡種植業向規範化、集約化方向發展,並利用基地加強對咖啡種植農戶的培訓。
(六)扶持重點企業,創深加工精品名牌。
給予深加工企業基礎較好的雲南咖啡廠重點扶持,通過提高加工工藝水平,加大宣傳力度,創出一個名牌,以拓展精品市場。爭取雀巢、麥氏公司在適當時機來我省辦分廠或委託生產。
(七)進一步完善咖啡綜合標準。
由省技術監督局牽頭,組織省商檢局、省農墾總公司及有關部門,在原有咖啡種植技術標準及原料豆分級標準的基礎上,建立與國際接軌的,包括種植、加工(包括初、精製)技術及產品質量標準等內容的行業綜合技術標準。
(八)集中各渠道資金,合力開發。
我省咖啡產業規劃至2000年新發展14萬畝,每畝平均投資3000元,需投入4.2億元資金,其中每畝貸款2000元,共需貸款2.8億元,企業和農戶自籌1.4億元。即從1998年起每年需注入1.4億元資金,為了確保按計畫順利實施,在堅持企業和農民投入為主的前提下,省政府決定從財政支農資金、水利基本建設資金、生物資源開發專項貸款、農業綜合開發資金、省熱區開發專項貸款、外貿出口商品專項貸款、扶貧資金等方面籌集資金,多方配合,有償無償資金配套使用,形成合力,加快咖啡產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