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炎級驅逐艦(陽炎級)

陽炎級驅逐艦

陽炎級一般指本詞條

陽炎級驅逐艦(英文:Kagero class Destroyer),是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建造裝備的驅逐艦。

陽炎級驅逐艦全長118.49米、艦寬10.82米、吃水3.76米、標準排水量2000噸、滿載排水量2500噸;艦用動力採用兩台蒸汽輪機、雙軸推進、總功率52000馬力、最大航速35節、續航力5000海里/18節;艦上裝備50倍口徑雙聯裝127毫米炮3座、610毫米4聯裝魚雷發射管2座、25毫米雙聯裝高射炮2座。

陽炎級驅逐艦是日本擺脫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華盛頓條約和倫敦條約的約束後,完全按照日本海軍建設思路設計生產的一型艦隊驅逐艦。該級首艦於1937年9月3日動工建造,1939年11月6日竣工入役,至1941年9月最後一艘艦竣工交付,共建造19艘,除雪風號外其餘同級艦全部戰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陽炎級驅逐艦
  • 外文名:Kagero class Destroyer 
  • 前型/級朝潮級驅逐艦
  • 次型/級夕雲級驅逐艦
  • 研製時間:1937年9月 至 1941年9月
  • 服役時間:1939年11月
  • 日文名稱:陽炎型驅逐艦/かげろう
  • 艦艇類型:驅逐艦
  • 建造國家:日本
  • 該級艦數量:19艘
發展沿革,歷史背景,建造進程,技術特點,總體設計,動力系統,武器系統,性能數據,服役動態,該級各艦,1號艦 - 陽炎號,2號艦 - 不知火,3號艦 - 黑潮,4號艦 - 親潮,5號艦 - 早潮,6號艦 - 夏潮,7號艦 - 初風,8號艦 - 雪風,9號艦 - 天津風,10號艦 - 時津風,11號艦 - 浦風,12號艦 - 磯風,13號艦 - 濱風,14號艦 - 谷風,15號艦 - 野分,16號艦 - 嵐,17號艦 - 萩風,18號艦 - 舞風,19號艦 - 秋雲,總體評價,

發展沿革

歷史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日本的假想敵就是美國。華盛頓海軍裁軍條約和倫敦海軍軍備條約中均規定,日美主力艦的比例是3:5,而日本和美國如果開戰,主力艦數量上的劣勢是肯簽雅局定了的事實。作戰方式上如果是美方處於進攻勢態,那么在雙方主力艦隊交戰之前非常有必要使用小型艦艇對其進員笑求行逐次削弱,有較好的航程、適航性以及強大重型魚雷攻擊能力的艦隊型驅逐艦很適合擔當此任務,因此軍令部立即把艦隊型驅逐艦的整備工作提到了一個很高的位置上來。根據蘭切斯特方程,就是要以戰艦數量上以6:10取得勝利,那么首先要讓輕型水面艦艇把美國艦隊實力大大削弱才行。擔當這個任務的就是水雷戰隊的驅逐艦和輕巡洋艦,特別是數量眾多的驅逐艦,因此,有了在華盛頓條約時代相當前衛的吹雪級、倫敦條約時代失敗的初春級(失敗的原因是想在條約規定的驅逐艦1850噸排水量的限制下達到特型驅逐艦的能力)和性能不戒采潤精佳的白露級以及後來部分考慮條約同樣不行的朝潮級。海軍對這些老型號驅逐艦的不滿一直存在,主要詬病的就是航程、穩定性以及武備“太弱”。當華盛頓條約到期,倫敦條約過時,幾個海洋大國各自心懷鬼胎打著自己的小算盤,沒有一個國家能說服其他國家接受自己的想法,下一步的條約當然就無法協商出來了,自此,對海軍來說令人興奮的無條約的黃金時代來臨。
陽炎級驅逐艦
日本潮汐級驅逐艦(畫)
日本海軍對以前的朝潮級驅逐艦有諸多的不滿。由於是優先考慮武備,結果航程和速度都沒有達到預期的構想,同時艦艇的結構也不理想。於是提出了新的“理想型”艦隊驅逐艦計畫:
  1. 與特型驅逐艦的尺寸、噸位大致相同,武備要超過。
  2. 要克服“朝潮”級的所有缺點,主要是航程和最高航速。整體性能要全面超過特型和“朝潮”級。
  3. 續航力達到18節/5000海里,特彆強調魚雷攻擊的成功率,要迅速搶得發射陣位就必須有大約高於敵方10節的速度優勢,此時設計的大大和級戰列艦最高航速為27節,所以新的驅逐艦最高航速要在36節以上。
艦政本部對軍令部下達的計畫進行了探討,得出的結論是必須有60000馬力以上的輪機,排水量不少於2750噸,全長超過120米,這樣的大型艦盼拜臭懂艇和海軍方面的夜戰、雷擊戰所要求的小型艦艇是相牴觸的,軍令部不得不做出了部分妥協,為了夜戰、雷擊戰能力,必須避免大型化,所以續航力優先,最高速度其次,可以下降到35節。在此基礎上艦政本部開始了設計,由吳海軍工廠造船部主任牧野茂技術大佐主持。“陽炎”級和其後改進型夕雲級驅逐艦被稱為"甲型驅逐艦"。
1937年的第三次海軍軍備補充計畫中陽炎級驅逐艦計畫建造15艘(上報的是18艘,有3艘的經費被挪用迎妹己為“大和”號戰列艦的建造經費)。
1939年的第四次海軍軍備補充計畫中再追加了4艘,總計19艘(要補齊經費被挪用的三艘,另外多出的那艘“秋雲”號最初的計畫是列在“陽炎”級改型“夕雲”級上,但是後人重新分到了“陽炎”級內,原因是實際建造是按照“陽炎”級來建造的)。

建造進程

陽炎級驅逐艦計畫完成18艘:陽炎,不知火,黑潮,親潮,初風,夏潮,雪風,早潮,磯風,天津風,時津風,浦風,濱風,谷風,野分,嵐,萩風,舞風,秋雲(雖然秋雲無論是名字還是裝備都應該歸於夕雲級但是被日本定位陽炎級,所以可以說是陽炎級的夕雲級)。
陽炎級驅逐艦首艦“陽炎”號於1937年9月3日在日本舞鶴吳海軍工廠開工建造,1938年9月27日下水開始舾裝,1939年11月6日竣工正式交付日本海軍服役。隨後各艦,陸續開工建造,至最後一艘艦“舞風”號於1941年7月15日竣工交付,陽炎級驅逐艦總計交付日本海軍19艘艦。

技術特點

總體設計

陽炎級是當時典型的艦隊驅逐艦之一。陽炎級是日本總結數十年驅逐艦建造經驗教訓的結果,該級艦具有良好的穩道歡定性,各方面比較平衡。
陽炎級設計標準排水量2000噸。船型設計上希望能達到最大航速和巡航航速時能有最小的阻力,以此來節省重量。艦艏輪廓繼續採用日本驅逐艦貫有的為高速使用的飛剪式艦首、高幹舷、短艏樓。陽炎級設計中特別重視“友鶴事件”(1934年3月12日)以及“第四艦隊事件”(1935年9月26日)事故的教訓,對艦體結構設計予以重視。艦體結構方面比起前面設計製造的4個級別驅逐艦有很大的改良。當年“第四艦隊事件”事故原因中的一條是電氣焊接技術不過關,艦體亢余強度不足,這個問題在日本驅逐艦中一直沒有很好重視和處理,故屑寒之後的日本海軍軍艦建造中電氣焊接一度嚴格控制其使用量。在“牢固的艦體比耗油、機動性更重要”的呼聲中,“陽炎”級對這個問題進行了完善的處理,由於確定焊接技術比以前成熟可靠,在該級中反而得到大規模使用,以此節省了不少重量。全艦重心降低,使得穩定性、適航性的提高。
陽炎級驅逐艦
陽炎級驅逐艦雪風號驅逐艦兩視線圖

動力系統

“陽炎”級動力系統採用三座燃油鍋爐,兩座蒸汽輪機,主機輸出功率52000馬力,設計最大航速35節。陽炎級前10艘艦在試航的時候最高航速平均值是34.6節,沒有達到35節的標準,軍令部不肯讓步,反覆強調“一定要35節才行。”,要求立即改進。由於輪機部分一時也無法提高,於是設計部門改進了螺旋槳外形以提高效率——加大了槳葉直徑,部分改良了槳葉面的外形,安裝了5艘艦進行的試航中得到的最高航速平均是35.4節,之後的14艘更是加大了槳葉的面積,航速提高到了約36節。至此,航速問題得到圓滿解決,軍方正式接收了“陽炎”級。“陽炎”級機艙的安排是一點缺陷,牧野大佐後來回憶說:為了提高抗打擊性,“陽炎”級的輪機左右軸原計畫是分別置放在不同的艙室,但沒有能夠實現。在戰爭中,“陽炎”級中幾艘的沉沒就和這個問題有關。“陽炎”級搭載重油622噸,續航力超出了計畫18節/5000海里的要求,達到了18節/6000海里左右的水平。
在“陽炎”服役後,由於技術改進,主力艦最高速度普遍提高,日本軍方認為驅逐艦將不能有效攻擊之,下一代驅逐艦的速度必須提高,為此戰爭期間“天津風”號做了輪機改裝,抽調各海軍學校的優秀人員配屬該艦,與“島風”號一起搭載新型高溫高壓鍋爐進行試驗。舊型號鍋爐為300度30千克壓力,新型號為400度40千克壓力。該新型鍋爐還比較節省燃料,使得“天津風”號的續航力達到了18節/6300海里。在“朝潮”級上試驗交流電還沒有正式結果,所以“陽炎”級仍然採用直流電

武器系統

陽炎級驅逐艦強調對艦攻擊能力,延續了已有日本海軍驅逐艦的設計思想,武備方面,裝有新研發的三年式C型雙聯裝127mm/50倍口徑炮3座(前幾型艦為A、B型,另外由於對艦攻擊能力被提高了優先權,C型炮的最高仰角反而從先前B型的70度改為55度。主炮設計指揮儀是對艦攻擊用,高射時候只能使用先測定敵機高度然後設定炮彈中的定時引信),艦首一座,艦尾呈背負式兩座。炮塔重31噸,最大俯仰角度-7度~+55度。射速11發/分(平射)或4發/分(高射),最大射程18400m。九二式四聯裝610mm口徑魚雷發射管2座,備魚雷16條,有快速再裝填設施。是93式氧氣魚雷設計中就計畫裝備上艦的第一級驅逐艦,之前諸型艦都為改裝。另裝備雙聯裝25mm高射炮2座、深水炸彈發射架1座、水雷導軌6條、掃雷具1具、3式聲納以及主炮用94式2米測距儀和魚雷用91式3型方位測定儀、92式射擊指揮儀。1943年陸續開始安裝一號3型對空雷達和二號1型(21)對海雷達。
陽炎級驅逐艦
陽炎級驅逐艦C炮位炮塔示意圖
1942年至1943年,大部分陽炎級驅逐艦拆除一座後主炮塔,25毫米高射炮增至14座,艦尾的布雷與掃雷具被移除,改為4座深水炸彈投擲器。至1944年25毫米高射炮增至28座,另外加裝12.7毫米高射機槍4座。

性能數據

陽炎級驅逐艦參考數據
基本參數
標準排水量
2000噸
滿載排水量
2490噸
艦長
118.49米
型寬
10.82米
吃水
3.76米
動力系統
動力裝置
三燃油鍋爐,兩蒸汽輪機
主機輸出功率
52000馬力,雙軸推進
性能參數
最大航速
35節
續航力
5000海里/18節
最大航程
6000海里左右
武器系統
火炮
50倍口徑127mmC型雙連裝炮3座
單管25mm高射炮2座(有變動)
92式4連裝610mm重型魚雷發射管2座,裝備九三式氧氣魚雷,並帶有布雷與掃雷具、魚雷再裝填裝置
-
1942~1943年,大部分陽炎級驅逐艦拆除後主炮塔,25毫米防空炮增至14座,
艦尾的布雷與掃雷具被移除,改為4座深水炸彈投擲器。
-
1944年25毫米防空炮增至28座,另外加裝12.7毫米高射機槍4座

服役動態

太平洋戰爭開始時陽炎級成為日本聯合艦隊驅逐艦隊的骨幹力量。陽炎級驅逐艦在太平洋戰爭中參與了各大主要戰役。陽炎級入役後編入各一線的水雷戰隊,被分別編入第4(野分、嵐、舞風、萩風)、第15(黑潮、親潮、早潮、夏潮)、第16(初風、雪風、時津風、天津風)、第17(谷風、浦風、濱風、磯風)、第18(陽炎、不知火)以及第10(秋雲)驅逐艦分隊。作為水雷戰隊的核心力量,日本海軍方面對其性能非常滿意,評價“陽炎”級為“勝過列強所有的艦隊型驅逐艦。”當然,驅逐艦的主要作用還是擔任護航、護衛艦艇,而不總作為突擊力量,這一點日本海軍軍方似乎完全沒有認真去考慮,包括認為損失主力艦過於昂貴、過度依賴夜戰、雷擊戰等原因,在到來的戰爭中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1941年12月7日日本海軍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太平洋戰爭從開始就是制空權的較量,而日本海軍反而在不斷的搖擺中,仍然將戰列艦放在首位,執行的戰略思想還是主力艦隊海上決戰,航空兵不過是個提高了地位的配角而已。
中途島海戰後,美軍開始取得戰爭主動權,來自空中的威脅增加,日本海軍大量的驅逐艦無法去執行原預想的夜間雷擊戰。作為航空母艦的護衛艦,對空火力貧弱,反潛能力有限。在瓜達爾卡納爾島爭奪戰中扮演運送陸軍部隊及給養的角色。在圍繞爭奪瓜島進行的幾次海戰中出色的表現。到了後期美軍人員素質不斷提高加上雷達的合理使用,在維拉灣夜戰的時候出現了對陣美軍的日本驅逐艦幾乎全軍覆滅而對方沒有損失的場面。面對美軍潛艇的活躍,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本人都沒有能在驅逐艦上搞出有效的反潛手段,加上對商船護衛的不重視,使得本已脆弱經濟備受到沉重打擊。太平洋戰爭日本最終無條件投降,19艘“陽炎”級驅逐艦僅僅剩下一艘“雪風”號,其餘全部戰損。

該級各艦

1號艦 - 陽炎號

陽炎號(英文:Kagero)艦名意義:光通過上升的熱空氣時出現不規則的透射的現象
陽炎級驅逐艦
陽炎號驅逐艦側視線圖
1937年9月3日動工,1938年9月27日於舞鶴海軍工廠下水,1939年11月6日竣工。
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後,陽炎,不知火,霞,霰組成第十八驅逐隊,擔任航空母艦部隊的護衛艦攻擊臘包爾、進行錫蘭(斯里蘭卡)島機動作戰,1942年6月,配屬第10戰隊(旗艦為輕巡洋艦長良,陽炎級夕雲級12艘驅逐艦組成)參加中途島海戰。1942年7月19日,編入第十五驅逐隊護航君川丸進入基斯卡島,1942年8月18日,擔任瓜島陸軍的補給任務並協助一木支隊登入瓜島,1942年9月21日,在瓜島附近被美機擊中受輕傷。1942年11月30日,參加塔薩法隆加海戰隆加角夜戰。
1943年5月8日,執行新喬治亞島的蒙達運輸任務,途中在索羅門群島布拉基特海峽庫拉灣中觸雷而無法航行,後被美機擊沉,1943年6月20日除籍。
陽炎級驅逐艦
陽炎級驅逐艦首艦陽炎號(畫)

2號艦 - 不知火

不知火(英文:Shiranuhi)艦,艦名意義:指海面上出現的無法解釋的“火焰”,指海上磷火
陽炎級驅逐艦
1939年12月20日在浦賀船渠交接後出港的不知火號
1937年8月30日動工,1938年6月28日於浦賀船塢下水,1939年12月20日竣工。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擔任航空母艦部隊的護衛艦攻擊臘包爾,進行錫蘭(斯里蘭卡)島機動作戰。1942年6月,參加中途島海戰,1942年7月5日凌晨,第十八驅逐隊在基斯卡島外被美國潛艇“黑鱸”號攻擊,不知火,霞,霰被擊中,霰號沉沒,霞號被重創,不知火的右舷至第一鍋爐室被擊中,瀕臨沉沒,緊急修復後保住了浮力,搶修後由“舞鶴”號拖走,救援隊將其第一根煙囪到前半部完全破壞,切斷,拖回舞鶴。
陽炎級驅逐艦
1942年4月在印度洋作戰中從金剛號輸油的不知火號
1943年10月,徹底修復後返回前線,1944年1月,擔任威克島方面運輸任務。1944年4月,編入北方部隊擔任大湊和千島群島方面護航任務,1944年6月擔任硫磺島運輸作戰,8月擔任父島方面的運輸任務。1944年10月,參加雷伊泰灣海戰,隸屬於志摩艦隊參加蘇里高海峽海戰,和霞一同護航那智,足柄返回科隆灣。
1944年10月27日,由科隆灣出發前去救助被重創的輕巡洋艦“鬼怒”號,但沒發現,返回時在錫布延海域民都洛以北被美艦載機炸沉,1944年12月10日除籍。

3號艦 - 黑潮

黑潮(英文:Kuroshio)艦,艦名意義:日本暖流的日本名。
陽炎級驅逐艦
1938年10月25日舉行下水儀式的黑潮號
1937年8月31日動工,1938年10月25日於藤永田造船所下水,1940年1月27日竣工。
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此艦和親潮配屬第二艦隊第2水雷戰隊第十五驅逐隊在南洋方面作戰,包括菲律賓攻擊作戰,加入荷屬東印度群島作戰。1942年2月,參加蘇臘巴亞(泗水)海戰,也就是爪哇海海戰。1942年6月,參加中途島海戰,當時的第十五驅逐隊由於2月8日夏潮號沉沒所以只有3艘驅逐艦。1942年7月15日,參加印度洋掃蕩戰。1942年8月在索羅門群島海域作戰,參加瓜島增援作戰,南太平洋海戰,隆加角夜戰。1943年2月,3次參加瓜島撤退行動。此艦在瓜島撤退作戰中遭到空襲而輕微受損,自2月下旬約2個月在吳港接受修理,之後再次進出拉包爾
1943年5月8日,在新喬治亞島的蒙達運輸任務中於索羅門群島的庫拉灣觸雷而無法航行,後被美機擊沉,1943年6月20日,除籍。

4號艦 - 親潮

親潮(英文:Oyashio)艦,艦名意義:千島寒流的日本名。
陽炎級驅逐艦
1943年從長門號戰列艦上拍攝的親潮號
1938年3月29日動工,1938年11月29日於舞鶴海軍工廠下水,1940年8月20日竣工。1941年1特種部隊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此艦和黑潮,早潮,夏潮配屬第2水雷戰隊第十五驅逐隊,在南洋方面作戰,參加了菲律賓攻擊作戰,1942年2月,參加蘇臘巴亞(泗水)海戰,也就是爪哇海海戰。1942年6月,參加中途島海戰,1942年7月15日,參加印度洋掃蕩戰。但因美軍登入瓜島,1942年8月21日此艦由特魯克出航,在索羅門群島海域從事各種勤務,參加了瓜島增援作戰,10月26日南太平洋海戰,11月14日第三次所羅門海戰
第三次所羅門海戰時,親潮與另外10艘驅逐艦為11艘運輸船護航,當時運輸船隊被美機發現,隨後遭受了美軍大規模空襲,運輸船隊11艘船全部沉沒,大部分物資沉入海底。此後驅逐艦,潛艇都加入了運輸船隊。
1942年11月30日,此艦等8艘驅逐艦在向瓜島從事運輸物資時,被美軍艦隊發現,雙方展開了塔薩法隆加海戰隆加角夜戰,此次運輸作戰失敗。
第三次所羅門海戰嘗到苦果的田中賴三少將,率領8艘驅逐艦長波,高波(兩艘負責護航警戒),卷波,陽炎,黑潮,親潮,江風,涼風(均為運輸艦)於30日夜和美軍“明尼阿波利斯”(Minneapolis,CA-36)等4艘重巡洋艦,1艘輕巡洋艦,6艘驅逐艦組成的強大海上艦隊交戰,美軍早已通過偵察機,雷達發現田中部隊南下,在瓜島西方海面伺機而動。
高波在一萬米距離上發現美軍艦隊,田中賴三根據此報告命令停止卸貨全軍突擊,立即擊沉了“北安普頓”號(Northampton,CA-26)重巡洋艦,重創“明尼阿波利斯”號,“紐奧良”號(New Orleans,CA-32)“彭薩科拉”號(Pensacola,CA-24)3艘重巡洋艦。
此次海戰是日本海軍傳統水雷戰隊夜襲能力發揮的標誌,但是戰略上講運輸船隊全軍覆沒損失巨大。
之後此艦參加了蒙達(Munda)運輸作戰,活躍於所羅門海域,自1943年1月下旬開始在吳港修理,4月10日和黑潮護航大鷹,沖鷹進出特魯克。
1943年5月8日,在新喬治亞島的蒙達運輸任務中於索羅門群島的庫拉灣觸雷無法航行,不久黑潮,陽炎相繼觸雷沉沒,此艦在海上漂流時被美機擊中,最終於當日傍晚時分沉沒,1943年6月20日,除籍。

5號艦 - 早潮

早潮(英文:Hayashio)艦,艦名意義:指提前來的潮,或是流速快的潮。
1938年6月30日動工,1939年4月19日於浦賀船塢下水,1940年8月31日竣工。
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後,配屬第2水雷戰隊第十五驅逐隊在南洋作戰,參加了菲律賓攻擊作戰,1942年1月從事西里伯斯島萬鴉老肯達里安汶島帝汶島攻擊作戰,1942年2月,參加蘇臘巴亞(泗水)海戰。在爪哇捕獲一艘荷蘭商船。1942年6月,參加中途島海戰,1942年7月15日,參加印度洋掃蕩戰,1942年8月,在索羅門群島作戰,參加了瓜島增援作戰,10月25日的南太平洋海戰。
1942年11月24日,在紐幾內亞支援萊城的作戰中被美陸軍飛機擊中起火,導致誘爆彈藥庫而沉沒,1942年12月24日,除籍。

6號艦 - 夏潮

夏潮(英文:Natsushio)艦,艦名意義:較少使用的成語,指夏天的潮。
陽炎級驅逐艦
1939年2月23日在藤永田造船廠舉行下水儀式的夏潮
1937年12月9日動工,1939年2月23日於藤永田造船所下水,1940年8月31日竣工。
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後,配屬第2水雷戰隊第十五驅逐隊在南洋方面作戰,參加了達沃霍洛島攻擊作戰。
1942年2月5日,為望加錫攻擊部隊護航,8日半夜在望加錫攻擊作戰中被美國潛艇S37 “K-6”號擊中後無法行動,由友艦黑潮拖曳,但天氣惡劣拖曳索斷裂,於次日沉沒(太平洋戰爭中第1艘被美國潛艇擊沉的日本驅逐艦),1942年2月28日,除籍。

7號艦 - 初風

初風(英文:Hatsukaze)艦,艦名意義:某季節開始時吹的風
1937年12月3日動工,1939年1月24日於神戶川崎造船所下水,1940年2月15日竣工。
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和雪風,天津風,時津風配屬第2水雷戰隊在南洋方面作戰。1942年2月27日,參加蘇臘巴亞(泗水)海戰,1942年7月,配屬第10戰隊擔任機動部隊的直接護衛,1942年8月,參加東部索羅門群島海戰,1942年10月,參加聖克魯斯海戰,1943年1月10日,在瓜島附近被美軍魚雷艇擊中重創,返回日本修理。1943年8月17日,修復後返回前線,進駐特魯克。隨後在特魯克附近從事船隊護航任務。10月30日,運送物資到拉包爾。1943年11月2日凌晨,參加奧古斯塔皇后灣(布乾維爾)海戰和第五戰隊重巡“妙高”號相撞後重傷,船體進水嚴重,凌晨3時被美軍驅逐艦擊沉,1944年1月5日,除籍。

8號艦 - 雪風

雪風(英文:Yukikaze)艦,艦名意義:雨雪交加時刮的風
陽炎級驅逐艦
1939年12月在佐世保海域試航的雪風
雪風號驅逐艦[Yukikaze]是陽炎級驅逐艦唯一倖存到戰後的。經歷了多次的海戰(包括伴隨大和號戰列艦進行沖繩特攻)而未受損害。雪風號是陽炎級8號艦,1938年8月開工,次年3月24日下水並被命名,1940年1月20號竣工,後被配屬到第二艦隊第2水雷戰隊,配以僚艦黑潮號和初風號組成第16驅逐艦分隊。
陽炎級驅逐艦
4月7日參加菊水特攻的雪風
太平洋戰爭開戰後,雪風號與時津風號在第三艦隊,參加了攻擊菲律賓呂宋島、支援拉蒙灣登入作戰、占領蘇拉威西島、蘇臘巴亞海海戰(泗水海戰)等行動。接著,在中途島海戰時作為護航艦跟隨航空母艦戰隊,之後,在南太平洋戰區第三艦隊第十戰隊給翔鶴號瑞鶴號航空母艦護航。
陽炎級驅逐艦
攝於1945年12月,作為特別運輸艦的雪風
1942年11月12日,在第3次所羅門海戰(瓜島以北海戰)中與天津風以及其他12艘驅逐艦以及長良號輕巡洋艦護衛比睿號霧島號戰列艦,計畫炮擊瓜島上的美軍機場。遭到美國巡洋艦艦隊攔截,雙方艦隊發生夜間混戰,比睿號重傷,最後被鑿沉。之後,瓜島作戰失敗後雪風號參加了撤離部隊的行動。1943年3月,雪風號作為紐幾內亞輸送部隊的護航艦進入俾斯麥海,連續數日的空襲日軍損失慘重,但是雪風號平安無事。7月12日,雪風號配屬到第二水雷戰隊,駛向科隆班加拉島,於夜間遭遇美軍,戰鬥中第二水雷戰隊的旗艦神通號輕巡洋艦被擊沉。
雪風號參加了馬里亞納大海戰和雷伊泰灣海戰,被配屬於第十戰隊。以後雪風號護衛金剛號戰列艦調回本土,在途中金剛號戰列艦被美國潛艇擊沉。1944年10月28日,雪風號護衛信濃號航空母艦出航,信濃號被美國潛艇擊沉。1945年4月7日,雪風號加入自殺性特攻艦隊(菊水作戰),為大和號戰列艦護航,結果大和號被擊沉,雪風號沒任何損失。回到佐世保,在美軍空襲中,中了一枚啞彈,最後雪風號被調回吳港基地待機,直到8月15日,日本投降。戰爭結束後,雪風號成了人員遣返艦,被拆除了所有武備。1945年10月5日除籍。
陽炎級驅逐艦
攝於1964年12月15日,武昌演習時的丹陽
1947年7月雪風號作為賠償艦移交給中華民國海軍,被命名丹陽號(編號DD-12)。該艦移交時艦上火炮已全部拆除,接收後前主炮裝備雙聯127毫米炮 (來源不明,與原雪風號炮塔型式完全不同),後主炮裝備雙聯100毫米炮,此外丹陽艦還裝有日制25毫米機炮8門。1956年丹陽艦因彈藥補給與庫存限問題決定改裝美式127毫米火炮3門(敞開式炮位)、76毫米炮2門、40毫米炮10門。
1966年11月16日丹陽艦退役,做練習艦用,直到1971年才徹底解體拆毀。
丹陽號退役時日本方面曾表達希望能買回做紀念艦,但被台灣方面拒絕(日本甚至有一民間組織“雪風會”致力於促成此事)。丹陽號錨與舵輪在1971年12月送給日本,現放置在江田島的海上自衛隊術科學校與教育參考館。

9號艦 - 天津風

天津風(英文:Amatsukaze)艦,艦名意義:在高空刮過的風。
陽炎級驅逐艦
天津風,攝於1940年10月17日宮津灣試航之時
1939年2月14日動工,1939年10月19日於舞鶴海軍工廠下水,1940年10月26日竣工。
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後,配屬第2水雷戰隊第十六驅逐隊(初風,雪風,天津風,時津風),隸屬於第二艦隊在南洋作戰。1942年1月轉戰荷屬東印度群島,參加萬鴉老,肯達里,安汶攻擊作戰。1942年2月27日,參加蘇臘巴亞(泗水)海戰。之後從事紐幾內亞西部攻擊作戰,6月中途島海戰爆發,此艦為攻擊部隊擔任護航運輸船隊任務。1942年7月14日,配屬第三艦隊第10戰隊擔任機動部隊的直接護衛。1942年8月下旬,參加東所羅門海戰。1942年10月,參加聖克魯斯海戰,1942年11月13日,參加第3次所羅門海海戰(瓜島以北海戰),第三次所羅門海戰中遭到炮擊,返回吳港修理,1943年1月末結束修理。
1943年2月10日,在特魯克附近擔任運輸、護航任務和韋瓦克帛琉的運輸任務。1944年1月11日此艦從門司護航船隊前往新加坡途中,1944年1月16日,在南中國海被美軍潛艇重創,艦首部位斷裂,嚴重損毀,失去動力無法航行漂流海上,幸好被日軍飛機發現,被友艦朝顏於30日拖帶回西貢。在當地緊急修理後返回新加坡,1945年3月,修復後返回前線,繼續擔任護航任務。
1945年4月6日,從新加坡到日本內地護航船隊途中,在廈門附近汕頭東北海面護衛運輸船時被美陸軍飛機擊沉,當時正好是大和號戰列艦率領輕巡洋艦矢矧和8艘驅逐艦(最後的第二水雷戰隊)進行菊水特攻作戰,姊妹艦雪風,磯風也在其中。此艦1945年8月10日除籍。

10號艦 - 時津風

時津風(英文:Tokitsukaze)艦,艦名意義:指順應季節刮的風。
1939年2月20日動工,1939年11月10日於浦賀船塢下水,1940年12月15日竣工。
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和初風,雪風,天津風配屬第2水雷戰隊第十六驅逐隊在南洋作戰,參加了菲律賓攻擊作戰,1942年1月參加了荷屬東印度群島攻擊作戰,之後又參加了萬鴉老,肯達里,安汶攻擊作戰。1942年2月27日,參加蘇臘巴亞(泗水)海戰,接著從事紐幾內亞西部攻擊作戰,6月的中途島海戰時此艦從事護航船隊任務。1942年7月14日,因重新編組,此艦配屬新成立的第三艦隊(機動部隊)第10戰隊擔任機動部隊(航空母艦)的直接護衛。1942年8月17日,護航第一航空戰隊由柱島出港,進出所羅門海域,並參加8月24日的東所羅門海戰,1942年10月26日,參加第3次所羅門海海戰(瓜島以北海戰)。
1943年2月,參加瓜島撤退作戰。但是一個月後的1943年3月3日,參加俾斯麥海海戰,被大量美國陸軍軍機和澳大利亞軍機擊沉,這場海戰也被稱為丹皮爾海峽的悲劇,此次海戰是由於日本為例增援紐幾內亞的萊城,薩摩亞方面,出動驅逐艦部隊運載陸軍部隊7000人和物資的8艘運輸艦部隊,在前往拉包爾途中被美機發現,遭到猛烈攻擊,結果運輸船隊全部沉沒,護航驅逐艦中,白雪,朝潮,荒潮,時津風沉沒,日本損失慘重。此艦1943年4月1日除籍。

11號艦 - 浦風

浦風(英文:Urakaze)艦,艦名意義:海邊吹的風。
陽炎級驅逐艦
攝於1940年12月15日在藤永田造船廠交接後的浦風
1939年4月11日動工,1940年4月10日於藤永田造船所下水,1940年12月15日竣工。
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此艦和磯風,谷風,濱風編成第十七驅逐隊,隸屬於第一水雷戰隊,擔任機動部隊護衛參加偷襲珍珠港。1941年12月20日,第2次攻擊威克島時此艦和谷風作為增援被派遣。12月11日第一次威克島攻擊作戰時失敗,損失了疾風,如月兩艘驅逐艦,此後第二次威克島攻擊作戰成功。1942年1月,在南部戰線從事各種勤務,參加了拉包爾攻擊作戰,達爾文港攻擊作戰,爪哇攻擊作戰,1942年4月的錫蘭島攻擊作戰。1942年6月,此艦編入第十戰隊擔任機動部隊護衛參加中途島海戰。8月之後轉戰所羅門海域,1942年10月,參加第3次所羅門海海戰(瓜島以北海戰)。1943年2月,參加瓜島撤退作戰,1943年3月,在南洋,紐幾內亞韋瓦克,托羅基納方面擔任運輸船隊任務。1943年11月11日,在臘包爾遭美軍第2次空襲時被美軍艦載機擊中,1944年2月,修復後配屬到新加坡林加延錨地,從事達沃,婆羅洲塞班島的運輸船隊護衛任務。1944年6月,作為“翔鶴”號的直屬護衛艦參加菲律賓海(馬里亞納)海戰。1944年10月,編入栗田艦隊參加雷伊泰灣海戰。在薩馬島遭到美軍艦載機群攻擊。
雷伊泰灣海戰失敗後,1944年11月15日日本海軍發布改編聯合艦隊命令,16日,戰列艦大和,長門,金剛和護航去輕巡洋艦實施,驅逐艦磯風,濱風,雪風和浦風由汶萊出發,返回日本,當時此艦為第十七驅逐隊司令艦。
1944年11月21日黎明前,在台灣西北基隆海面被美軍潛艇“海獅”號(USS Sealion,SS-315)擊沉,搭乘此艦的驅逐隊司令官谷井大佐陣亡,同行的金剛號也被擊沉,此艦1945年1月10日除籍。

12號艦 - 磯風

磯風(英文:Isokaze)艦,艦名意義:對著水邊突出的岩石或石灘吹的風。
陽炎級驅逐艦
1939年6月19日在佐世保海軍工廠下水的磯風
1938年11月25日動工,1939年6月19日於藤永田造船所下水,1940年11月30日竣工。
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擔任機動部隊護衛參加偷襲珍珠港,1942年1月,在南部戰線從事各種勤務。1942年6月,擔任機動部隊護衛參加中途島海戰,8月參加瓜島運輸作戰,8月24日此艦第二次所羅門海戰。1942年10月26日,參加第3次所羅門海海戰(瓜島以北海戰)。1943年2月,參加瓜島撤退作戰。1943年8月,參加8月17日-18日夜戰和第一次維拉拉維拉海戰。1943年10月6日此艦第二次維拉拉維拉島海戰。1944年6月19日,作為“大鳳”號的直屬護衛艦參加菲律賓海海戰,1944年10月26日,此艦編入栗田艦隊在薩馬島參加雷伊泰灣海戰。之後參加10月底的奧爾莫克運輸作戰。
陽炎級驅逐艦
磯風
1945年1月此艦在瀨戶內海西部擔任訓練,靶艦任務。1945年4月7日,作為“大和”的直屬護衛艦參加菊水特攻,輕巡洋艦矢矧最先被擊中,其去救援時遭到美軍火力攻擊,被美艦載機重創失去動力,由“雪風”號救起乘員後擊沉,1945年5月25日,除籍。

13號艦 - 濱風

濱風(英文:Hamakaze)艦,艦名意義:指海邊刮的風。
陽炎級驅逐艦
濱風,1941年6月30日在浦賀船渠竣工交接後
1939年11月20日動工,1940年11月25日,於浦賀船塢竣工下水,1941年6月30日完工。
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此艦和浦風,磯風,谷風編成第十七驅逐隊,隸屬於第一水雷戰隊,任機動部隊護衛參加偷襲珍珠港。
1942年1月,在南部戰線從事各種勤務,參加了拉包爾攻擊作戰,達爾文港攻擊作戰,爪哇南方攻擊戰,錫蘭島攻擊作戰。1942年6月,此艦隸屬於第十戰隊擔任機動部隊護衛參加中途島海戰。之後轉戰所羅門海域的濱風參加了庫拉灣夜戰,科隆班加拉島夜戰,第一次維拉拉維拉島海戰。1942年10月,參加第3次所羅門海海戰(瓜島以北海戰),1943年2月,參加瓜島撤退作戰,1943年3月,拖帶損傷的驅逐艦“滿潮”號回日本。
1943年8月26日,被美機擊傷,在吳港修理至1943年10月,修復後配屬在日本本土附近瀨戶內海擔任運輸船隊護衛艦。1944年2月,改調新加坡林加延錨地,擔任運輸船隊護衛艦。1944年6月,作為“飛鷹”號的直接護衛艦參加菲律賓海海戰,1944月10日,編入栗田艦隊參加雷伊泰灣海戰,由於被近失彈命中而航速降低,和清霜一起護航受重創的武藏號戰列艦,撤離途中又遭到空襲,武藏號戰列艦沉沒,此艦援助武藏號乘員返回基地。
此次海戰後,聯合艦隊重新編組,此艦擔任從婆羅洲返回日本的大和,長門,金剛的護航任務。回國後1944年11月28日,在瀨戶內海擔任大型航空母艦“信濃”號的護衛艦,並在信濃沉沒後擔任救援任務。1945年1月8日,濱風和磯風為船隊護航到中國台灣高雄途中,與運輸船海邦丸發生碰撞。在馬公修理後返回吳港。
1945年4月7日,作為“大和”的直屬護衛艦參加菊水特攻(坊之岬海戰),但在途中被美艦載機擊沉,1945年6月10日除籍。

14號艦 - 谷風

谷風(英文:Tanikaze)艦,艦名意義:從山谷中吹來的風。
陽炎級驅逐艦
1941年4月在藤永田造船廠進行最後的舾裝的谷風
1939年10月18日動工,1940年11月1日於藤永田造船所下水,1941年4月25日竣工。
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和姊妹艦浦風,磯風,濱風組成第十七驅逐隊擔任機動部隊護衛,參加了偷襲珍珠港行動,當時參加還有第十七驅逐隊4艘,第十八驅逐隊霞,霰,陽炎,不知火4艘,以及秋雲共9艘,由第一水雷戰隊司令大森仙太郎少將指揮。返航途中的1941年12月20日,參加第2次攻擊威克島作戰,1942年1月,在南部戰線從事各種勤務,包括拉包爾攻擊作戰,達爾文港攻擊作戰,爪哇攻擊作戰。1942年4月參加錫蘭島攻擊作戰。
1942年6月,擔任機動部隊護衛參加中途島海戰,當時護航機動部隊的是輕巡洋艦“長良”為旗艦的第十戰隊,其中有第四驅逐隊(野分,嵐,荻風,舞風),第十驅逐隊(風雲,夕雲,捲雲,秋雲)和第十七驅逐隊4艘驅逐艦,共12艘,均在木村進少將指揮下。但最終中途島海戰慘敗,此艦負責援助沉沒的航空母艦乘員和擊沉無法移動的航空母艦。6月6日清晨4時,飛龍尚未完全沉沒,鳳翔的偵察機報告飛龍上仍有倖存者,谷風奉命前往救援。但是到達現場後,飛龍早已不見蹤影,谷風卻被美機發現,遭到30架美機進攻,谷風未中一彈反而擊落一架美機。
1942年10月26日,參加第3次所羅門海海戰(瓜島以北海戰),1943年2月,三次參加瓜島撤退作戰,1943年3月,在南洋方面擔任運輸船隊護衛艦。7月6日參加庫拉灣夜戰,其協同涼風擊沉美國海倫娜號輕巡洋艦(Helena,CL-50)。1944年2月,配屬到新加坡林加延錨地,擔任達沃,帛琉,塞班島的運輸船隊護衛艦。
1944年6月9日,在婆羅洲塔威塔威島灣外實施反潛警戒時被美軍潛艇“魚”號(USS Harder SS-257)擊沉,1944年8月10日除籍。

15號艦 - 野分

野分(英文:Nowaki)艦,艦名意義:吹動原野上花草的風。
陽炎級驅逐艦
野分號1941年4月在宮津灣試航
1939年11月8日動工,1940年9月17日於舞鶴海軍工廠下水,1941年4月28日竣工。
竣工後成為警戒驅逐艦,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後,與嵐,荻風,舞風配屬近藤信竹率領的第2艦隊中的第四驅逐隊,擔任南方戰線勤務,包括馬來半島,菲律賓攻擊作戰。
1942年2月,參加爪哇南方機動作戰,1942年4月,參加錫蘭(斯里蘭卡)島機動作戰。1942年6月,擔任機動部隊護衛參加中途島海戰,旗艦赤城號美機轟炸導致無法航行,此艦雖然盡力護航援助,但無法挽救赤城,與友艦將其擊沉。1942年8月,參加東所羅門海戰,瓜島運輸作戰,1942年10月,參加第3次所羅門海海戰(瓜島以北海戰)。1942年12月10日,在瓜島附近被美機重創,由舞風拖回特魯克緊急修理,後返回日本橫須賀修理。1943年7月,修復後返回前線擔任日本自特魯克的運輸船隊護衛任務。
陽炎級驅逐艦
1942年12月被擊傷後在橫須賀修理的野分號
1944年2月17日此艦和舞風護航香取號巡洋艦,特設巡洋艦赤城丸從特魯克返回日本,剛出特魯克島就被美軍航空母艦部隊攻擊,突出包圍圈逃回日本途中又與美國“新澤西”號戰列艦(New Jersey,BB-62),“衣阿華”號戰列艦(Lowa,BB-61)和2艘重巡洋艦,4艘驅逐艦的美軍艦隊,隨即展開交火,日軍處於劣勢,最終僅此艦逃脫。之後此艦從事日本至塞班島的船隊護航任務。1944年5月11日護航武藏,在塔威塔威島附近活動,1944年6月19日,參加菲律賓海海戰。
1944年10月,作為“武蔵”的直屬護衛艦編入栗田艦隊參加雷伊泰灣海戰,隨後參加了薩馬島海戰,當時築摩號重巡洋艦被美機攻擊無法航行,此艦援助其成員後將其擊沉。10月25日夜被美軍驅逐艦魚雷擊沉在呂宋島的聖貝納迪諾東南,1945年1月10日,除籍。

16號艦 - 嵐

嵐(英文:Arashi)艦,艦名意義:猛烈刮的風,就是暴風或風暴。
陽炎級驅逐艦
嵐號1940年12月在宮津灣試航
1939年5月4日動工,1940年4月22日於舞鶴海軍工廠下水,1941年1月27日竣工。
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嵐,荻風,野分,舞風配屬第2艦隊第四水雷戰隊第四驅逐隊擔任南方戰線勤務,開戰時和第二艦隊出動,支援馬來半島和菲律賓攻擊作戰,1942年2月,參加爪哇南方的機動作戰,1942年4月,參加錫蘭(斯里蘭卡)島機動作戰。為了護航機動部隊,編入以輕巡洋艦長良為旗艦的第十戰隊,第四驅逐隊加入此隊,1942年6月,擔任機動部隊護衛參加中途島海戰,嵐,野分擊沉了受損的赤城。當時的第四驅逐隊司令是有賀幸作大佐,後來擔任大和號戰列艦艦長,在坊之岬海戰和此艦一同陣亡。
戰後編入北方方面機動部隊,返回大湊後在阿圖島附近活動。7月返回吳港。1942年8月,改調索羅門群島附近勤務,8月18日擔任瓜島一木支隊的運輸任務。南太平洋海戰時,旗艦翔鶴髮生火災,南雲忠一司令部暫時轉移到此艦。1943年1月5日,在瓜島附近被美機重創失去動力,由“舞風”號拖離戰區修理,1943年3月,在橫須賀修復後返回前線。
1943年8月,日軍已經從瓜島撤退,所羅門戰場轉移到科隆班加拉島,為了向科隆班加拉島增援陸軍部隊,此艦和荻風,江風,時雨運輸1200人前往該島。1943年8月6日,上述四艦載執行維拉拉維拉島和科隆班加拉島運輸任務時在維拉灣夜戰中被美軍驅逐艦“莫里”(Maury,DD-401),郎號(Lang,DD-399)等6艘驅逐艦擊沉,友艦荻風,江風也被擊沉,僅時雨倖存。此艦1943年10月15日除籍。

17號艦 - 萩風

荻風(英文:Hagikaze)艦,艦名意義:吹落樹葉的秋風。
陽炎級驅逐艦
1941年3月31日,在浦賀船渠交接後的荻風號
1939年5月23日動工,1940年6月18日於浦賀船塢下水,1941年3月31日竣工。
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此艦配屬第2艦隊擔任南方戰線勤務,支援菲律賓作戰和馬來半島作戰,1942年2月,參加爪哇南方的機動作戰,1942年4月,參加錫蘭島(斯里蘭卡)島機動作戰,1942年6月,隸屬於第十戰隊,護航機動部隊,擔任機動部隊護衛參加中途島海戰,當時加賀號遭到美機轟炸,此艦和舞風一起護航援助其乘員,又和4艘友艦對赤城執行處置任務。
戰後返航途中,此艦和嵐編入北方方面機動部隊,6月24日返回大湊後,在阿圖島附近活動,7月12日返回吳港,1942年8月,調索羅門群島附近勤務,8月18日協助陸軍一木支隊登入瓜島,並擔任瓜島的運輸任務。
1942年8月19日,在圖拉吉薩沃島被美機擊傷後拖回日本本土修理,在橫須賀修理至1943年1月下旬,修復後返回前線,直到4月末均在日本內地和特魯克之間擔任運輸和護航任務,之後從事科隆班加拉島運輸任務。1943年8月7日,此艦在維拉灣夜戰中被美軍驅逐艦“丹洛浦”號(Dunlap,DD-384)“克雷文”號(Craven,DD-382)等6艘的魚雷擊中起火誘爆深水炸彈後沉沒,維拉灣海戰是日本與美國為了爭奪科隆班加拉島而爆發的戰役,荻風,嵐,江風和時雨4艘驅逐艦擔任1200名陸軍士兵的增援運輸任務,遭到了6艘裝備有雷達的美軍驅逐艦先發制人的打擊,3艘驅逐艦瞬間沉沒,僅時雨僥倖生還,損失了陸軍士兵820人,艦員約700人。1943年10月15日除籍。

18號艦 - 舞風

舞風(英文:Maikaze)艦,艦名意義:指旋風。
陽炎級驅逐艦
舞風號1941年7月15日在藤永田造船廠交接後
1940年4月22日動工,1941年3月15日,於藤永田造船所下水,1941年7月15日竣工。
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此艦和嵐,荻風,野分配屬第2艦隊擔任南方戰線勤務,擔任馬來半島和菲律賓攻擊作戰。1942年2月,參加爪哇南方的機動作戰,1942年4月,參加錫蘭島(斯里蘭卡)機動作戰,1942年6月,擔任機動部隊護衛,隸屬於第十戰隊第四驅逐隊,參加中途島海戰。
1942年8月,改調索羅門群島附近勤務,8月24日此艦第二次所羅門海戰,並擔任3次瓜島的運輸任務,1942年10月26日,參加聖克魯斯群島海戰。1943年1月,擔任萊城往科隆班加拉島運輸作戰。1943年2月4日,在第二次瓜島撤退運輸行動中在肖特蘭島南方被美機的近失彈重創,嚴重受損,無法航行,由“雪風”號拖帶回特魯克,稍後返回日本橫須賀大修,1943年7月下旬,修復後返回前線擔任日本內地至特魯克島,上海到拉包爾的運輸、護航任務。
1944年2月17日,美軍航母特混編隊對特魯克大空襲時中彈受傷,在被修理好前再次被美機攻擊而沉沒,1944年3月31日除籍。

19號艦 - 秋雲

秋雲(英文:Akigumo)艦,艦名意義:秋天空中的雲。
陽炎級驅逐艦
秋雲號主要人員艦上合影
1940年7月2日在浦賀船渠動工,1941年4月11日下水,1941年9月27日竣工。
竣工後在瀨戶內海訓練,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編入警戒部隊,擔任機動部隊護衛參加偷襲珍珠港。1942年2月,參加蘇臘巴亞(泗水)海戰,也就是爪哇海海戰。和夕雲,捲雲,風雲組成第十戰隊第十驅逐隊,1942年6月,參加中途島海戰,1942年8月,參加東索羅門群島海戰,1942年9月,在瓜島擔任運輸任務。1942年10月,參加聖克魯斯群島海戰,和友艦捲雲擊沉了重傷後失去動力並被遺棄的美軍航空母艦“大黃蜂”號,1943年2月,參加瓜島撤退作戰,1943年7月,參加基斯卡島撤退作戰。1943年10月,參加第二次維拉拉維拉島海戰。
1944年4月11日,在三寶顏西里伯斯附近被美國潛艇“小銀魚”號(Redfin,SS-272)擊沉,1944年6月10日,除籍。

總體評價

陽炎級驅逐艦作為水雷戰隊的核心力量,日本海軍方面非常滿意,評價陽炎級為“勝過列強所有的艦隊型驅逐艦。”然而,在海戰能力上是這樣,不過驅逐艦的主要作用還是擔任護航、護衛艦艇,而不總是衝到前台拼刺刀,該點日本軍方似乎完全沒有認真去考慮,在後續的戰爭中日軍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太平洋戰爭對主力驅逐艦的要求是強大的對空、對潛作戰能力,所以,陽炎級也被稱為“缺乏第二次世界大戰必要能力的艦艇”。(《國際展望》 評
陽炎級驅逐艦
陽炎級驅逐艦(電腦模擬畫)
1937年的第三次海軍軍備補充計畫中陽炎級驅逐艦計畫建造15艘(上報的是18艘,有3艘的經費被挪用為“大和”號戰列艦的建造經費)。
1939年的第四次海軍軍備補充計畫中再追加了4艘,總計19艘(要補齊經費被挪用的三艘,另外多出的那艘“秋雲”號最初的計畫是列在“陽炎”級改型“夕雲”級上,但是後人重新分到了“陽炎”級內,原因是實際建造是按照“陽炎”級來建造的)。

建造進程

陽炎級驅逐艦計畫完成18艘:陽炎,不知火,黑潮,親潮,初風,夏潮,雪風,早潮,磯風,天津風,時津風,浦風,濱風,谷風,野分,嵐,萩風,舞風,秋雲(雖然秋雲無論是名字還是裝備都應該歸於夕雲級但是被日本定位陽炎級,所以可以說是陽炎級的夕雲級)。
陽炎級驅逐艦首艦“陽炎”號於1937年9月3日在日本舞鶴吳海軍工廠開工建造,1938年9月27日下水開始舾裝,1939年11月6日竣工正式交付日本海軍服役。隨後各艦,陸續開工建造,至最後一艘艦“舞風”號於1941年7月15日竣工交付,陽炎級驅逐艦總計交付日本海軍19艘艦。

技術特點

總體設計

陽炎級是當時典型的艦隊驅逐艦之一。陽炎級是日本總結數十年驅逐艦建造經驗教訓的結果,該級艦具有良好的穩定性,各方面比較平衡。
陽炎級設計標準排水量2000噸。船型設計上希望能達到最大航速和巡航航速時能有最小的阻力,以此來節省重量。艦艏輪廓繼續採用日本驅逐艦貫有的為高速使用的飛剪式艦首、高幹舷、短艏樓。陽炎級設計中特別重視“友鶴事件”(1934年3月12日)以及“第四艦隊事件”(1935年9月26日)事故的教訓,對艦體結構設計予以重視。艦體結構方面比起前面設計製造的4個級別驅逐艦有很大的改良。當年“第四艦隊事件”事故原因中的一條是電氣焊接技術不過關,艦體亢余強度不足,這個問題在日本驅逐艦中一直沒有很好重視和處理,之後的日本海軍軍艦建造中電氣焊接一度嚴格控制其使用量。在“牢固的艦體比耗油、機動性更重要”的呼聲中,“陽炎”級對這個問題進行了完善的處理,由於確定焊接技術比以前成熟可靠,在該級中反而得到大規模使用,以此節省了不少重量。全艦重心降低,使得穩定性、適航性的提高。
陽炎級驅逐艦(陽炎級)
陽炎級驅逐艦雪風號驅逐艦兩視線圖

動力系統

“陽炎”級動力系統採用三座燃油鍋爐,兩座蒸汽輪機,主機輸出功率52000馬力,設計最大航速35節。陽炎級前10艘艦在試航的時候最高航速平均值是34.6節,沒有達到35節的標準,軍令部不肯讓步,反覆強調“一定要35節才行。”,要求立即改進。由於輪機部分一時也無法提高,於是設計部門改進了螺旋槳外形以提高效率——加大了槳葉直徑,部分改良了槳葉面的外形,安裝了5艘艦進行的試航中得到的最高航速平均是35.4節,之後的14艘更是加大了槳葉的面積,航速提高到了約36節。至此,航速問題得到圓滿解決,軍方正式接收了“陽炎”級。“陽炎”級機艙的安排是一點缺陷,牧野大佐後來回憶說:為了提高抗打擊性,“陽炎”級的輪機左右軸原計畫是分別置放在不同的艙室,但沒有能夠實現。在戰爭中,“陽炎”級中幾艘的沉沒就和這個問題有關。“陽炎”級搭載重油622噸,續航力超出了計畫18節/5000海里的要求,達到了18節/6000海里左右的水平。
在“陽炎”服役後,由於技術改進,主力艦最高速度普遍提高,日本軍方認為驅逐艦將不能有效攻擊之,下一代驅逐艦的速度必須提高,為此戰爭期間“天津風”號做了輪機改裝,抽調各海軍學校的優秀人員配屬該艦,與“島風”號一起搭載新型高溫高壓鍋爐進行試驗。舊型號鍋爐為300度30千克壓力,新型號為400度40千克壓力。該新型鍋爐還比較節省燃料,使得“天津風”號的續航力達到了18節/6300海里。在“朝潮”級上試驗交流電還沒有正式結果,所以“陽炎”級仍然採用直流電

武器系統

陽炎級驅逐艦強調對艦攻擊能力,延續了已有日本海軍驅逐艦的設計思想,武備方面,裝有新研發的三年式C型雙聯裝127mm/50倍口徑炮3座(前幾型艦為A、B型,另外由於對艦攻擊能力被提高了優先權,C型炮的最高仰角反而從先前B型的70度改為55度。主炮設計指揮儀是對艦攻擊用,高射時候只能使用先測定敵機高度然後設定炮彈中的定時引信),艦首一座,艦尾呈背負式兩座。炮塔重31噸,最大俯仰角度-7度~+55度。射速11發/分(平射)或4發/分(高射),最大射程18400m。九二式四聯裝610mm口徑魚雷發射管2座,備魚雷16條,有快速再裝填設施。是93式氧氣魚雷設計中就計畫裝備上艦的第一級驅逐艦,之前諸型艦都為改裝。另裝備雙聯裝25mm高射炮2座、深水炸彈發射架1座、水雷導軌6條、掃雷具1具、3式聲納以及主炮用94式2米測距儀和魚雷用91式3型方位測定儀、92式射擊指揮儀。1943年陸續開始安裝一號3型對空雷達和二號1型(21)對海雷達。
陽炎級驅逐艦(陽炎級)
陽炎級驅逐艦C炮位炮塔示意圖
1942年至1943年,大部分陽炎級驅逐艦拆除一座後主炮塔,25毫米高射炮增至14座,艦尾的布雷與掃雷具被移除,改為4座深水炸彈投擲器。至1944年25毫米高射炮增至28座,另外加裝12.7毫米高射機槍4座。

性能數據

陽炎級驅逐艦參考數據
基本參數
標準排水量
2000噸
滿載排水量
2490噸
艦長
118.49米
型寬
10.82米
吃水
3.76米
動力系統
動力裝置
三燃油鍋爐,兩蒸汽輪機
主機輸出功率
52000馬力,雙軸推進
性能參數
最大航速
35節
續航力
5000海里/18節
最大航程
6000海里左右
武器系統
火炮
50倍口徑127mmC型雙連裝炮3座
單管25mm高射炮2座(有變動)
92式4連裝610mm重型魚雷發射管2座,裝備九三式氧氣魚雷,並帶有布雷與掃雷具、魚雷再裝填裝置
-
1942~1943年,大部分陽炎級驅逐艦拆除後主炮塔,25毫米防空炮增至14座,
艦尾的布雷與掃雷具被移除,改為4座深水炸彈投擲器。
-
1944年25毫米防空炮增至28座,另外加裝12.7毫米高射機槍4座

服役動態

太平洋戰爭開始時陽炎級成為日本聯合艦隊驅逐艦隊的骨幹力量。陽炎級驅逐艦在太平洋戰爭中參與了各大主要戰役。陽炎級入役後編入各一線的水雷戰隊,被分別編入第4(野分、嵐、舞風、萩風)、第15(黑潮、親潮、早潮、夏潮)、第16(初風、雪風、時津風、天津風)、第17(谷風、浦風、濱風、磯風)、第18(陽炎、不知火)以及第10(秋雲)驅逐艦分隊。作為水雷戰隊的核心力量,日本海軍方面對其性能非常滿意,評價“陽炎”級為“勝過列強所有的艦隊型驅逐艦。”當然,驅逐艦的主要作用還是擔任護航、護衛艦艇,而不總作為突擊力量,這一點日本海軍軍方似乎完全沒有認真去考慮,包括認為損失主力艦過於昂貴、過度依賴夜戰、雷擊戰等原因,在到來的戰爭中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1941年12月7日日本海軍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太平洋戰爭從開始就是制空權的較量,而日本海軍反而在不斷的搖擺中,仍然將戰列艦放在首位,執行的戰略思想還是主力艦隊海上決戰,航空兵不過是個提高了地位的配角而已。
中途島海戰後,美軍開始取得戰爭主動權,來自空中的威脅增加,日本海軍大量的驅逐艦無法去執行原預想的夜間雷擊戰。作為航空母艦的護衛艦,對空火力貧弱,反潛能力有限。在瓜達爾卡納爾島爭奪戰中扮演運送陸軍部隊及給養的角色。在圍繞爭奪瓜島進行的幾次海戰中出色的表現。到了後期美軍人員素質不斷提高加上雷達的合理使用,在維拉灣夜戰的時候出現了對陣美軍的日本驅逐艦幾乎全軍覆滅而對方沒有損失的場面。面對美軍潛艇的活躍,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本人都沒有能在驅逐艦上搞出有效的反潛手段,加上對商船護衛的不重視,使得本已脆弱經濟備受到沉重打擊。太平洋戰爭日本最終無條件投降,19艘“陽炎”級驅逐艦僅僅剩下一艘“雪風”號,其餘全部戰損。

該級各艦

1號艦 - 陽炎號

陽炎號(英文:Kagero)艦名意義:光通過上升的熱空氣時出現不規則的透射的現象
陽炎級驅逐艦(陽炎級)
陽炎號驅逐艦側視線圖
1937年9月3日動工,1938年9月27日於舞鶴海軍工廠下水,1939年11月6日竣工。
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後,陽炎,不知火,霞,霰組成第十八驅逐隊,擔任航空母艦部隊的護衛艦攻擊臘包爾、進行錫蘭(斯里蘭卡)島機動作戰,1942年6月,配屬第10戰隊(旗艦為輕巡洋艦長良,陽炎級夕雲級12艘驅逐艦組成)參加中途島海戰。1942年7月19日,編入第十五驅逐隊護航君川丸進入基斯卡島,1942年8月18日,擔任瓜島陸軍的補給任務並協助一木支隊登入瓜島,1942年9月21日,在瓜島附近被美機擊中受輕傷。1942年11月30日,參加塔薩法隆加海戰隆加角夜戰。
1943年5月8日,執行新喬治亞島的蒙達運輸任務,途中在索羅門群島布拉基特海峽庫拉灣中觸雷而無法航行,後被美機擊沉,1943年6月20日除籍。
陽炎級驅逐艦(陽炎級)
陽炎級驅逐艦首艦陽炎號(畫)

2號艦 - 不知火

不知火(英文:Shiranuhi)艦,艦名意義:指海面上出現的無法解釋的“火焰”,指海上磷火
陽炎級驅逐艦(陽炎級)
1939年12月20日在浦賀船渠交接後出港的不知火號
1937年8月30日動工,1938年6月28日於浦賀船塢下水,1939年12月20日竣工。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擔任航空母艦部隊的護衛艦攻擊臘包爾,進行錫蘭(斯里蘭卡)島機動作戰。1942年6月,參加中途島海戰,1942年7月5日凌晨,第十八驅逐隊在基斯卡島外被美國潛艇“黑鱸”號攻擊,不知火,霞,霰被擊中,霰號沉沒,霞號被重創,不知火的右舷至第一鍋爐室被擊中,瀕臨沉沒,緊急修復後保住了浮力,搶修後由“舞鶴”號拖走,救援隊將其第一根煙囪到前半部完全破壞,切斷,拖回舞鶴。
陽炎級驅逐艦(陽炎級)
1942年4月在印度洋作戰中從金剛號輸油的不知火號
1943年10月,徹底修復後返回前線,1944年1月,擔任威克島方面運輸任務。1944年4月,編入北方部隊擔任大湊和千島群島方面護航任務,1944年6月擔任硫磺島運輸作戰,8月擔任父島方面的運輸任務。1944年10月,參加雷伊泰灣海戰,隸屬於志摩艦隊參加蘇里高海峽海戰,和霞一同護航那智,足柄返回科隆灣。
1944年10月27日,由科隆灣出發前去救助被重創的輕巡洋艦“鬼怒”號,但沒發現,返回時在錫布延海域民都洛以北被美艦載機炸沉,1944年12月10日除籍。

3號艦 - 黑潮

黑潮(英文:Kuroshio)艦,艦名意義:日本暖流的日本名。
陽炎級驅逐艦(陽炎級)
1938年10月25日舉行下水儀式的黑潮號
1937年8月31日動工,1938年10月25日於藤永田造船所下水,1940年1月27日竣工。
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此艦和親潮配屬第二艦隊第2水雷戰隊第十五驅逐隊在南洋方面作戰,包括菲律賓攻擊作戰,加入荷屬東印度群島作戰。1942年2月,參加蘇臘巴亞(泗水)海戰,也就是爪哇海海戰。1942年6月,參加中途島海戰,當時的第十五驅逐隊由於2月8日夏潮號沉沒所以只有3艘驅逐艦。1942年7月15日,參加印度洋掃蕩戰。1942年8月在索羅門群島海域作戰,參加瓜島增援作戰,南太平洋海戰,隆加角夜戰。1943年2月,3次參加瓜島撤退行動。此艦在瓜島撤退作戰中遭到空襲而輕微受損,自2月下旬約2個月在吳港接受修理,之後再次進出拉包爾
1943年5月8日,在新喬治亞島的蒙達運輸任務中於索羅門群島的庫拉灣觸雷而無法航行,後被美機擊沉,1943年6月20日,除籍。

4號艦 - 親潮

親潮(英文:Oyashio)艦,艦名意義:千島寒流的日本名。
陽炎級驅逐艦(陽炎級)
1943年從長門號戰列艦上拍攝的親潮號
1938年3月29日動工,1938年11月29日於舞鶴海軍工廠下水,1940年8月20日竣工。1941年1特種部隊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此艦和黑潮,早潮,夏潮配屬第2水雷戰隊第十五驅逐隊,在南洋方面作戰,參加了菲律賓攻擊作戰,1942年2月,參加蘇臘巴亞(泗水)海戰,也就是爪哇海海戰。1942年6月,參加中途島海戰,1942年7月15日,參加印度洋掃蕩戰。但因美軍登入瓜島,1942年8月21日此艦由特魯克出航,在索羅門群島海域從事各種勤務,參加了瓜島增援作戰,10月26日南太平洋海戰,11月14日第三次所羅門海戰
第三次所羅門海戰時,親潮與另外10艘驅逐艦為11艘運輸船護航,當時運輸船隊被美機發現,隨後遭受了美軍大規模空襲,運輸船隊11艘船全部沉沒,大部分物資沉入海底。此後驅逐艦,潛艇都加入了運輸船隊。
1942年11月30日,此艦等8艘驅逐艦在向瓜島從事運輸物資時,被美軍艦隊發現,雙方展開了塔薩法隆加海戰隆加角夜戰,此次運輸作戰失敗。
第三次所羅門海戰嘗到苦果的田中賴三少將,率領8艘驅逐艦長波,高波(兩艘負責護航警戒),卷波,陽炎,黑潮,親潮,江風,涼風(均為運輸艦)於30日夜和美軍“明尼阿波利斯”(Minneapolis,CA-36)等4艘重巡洋艦,1艘輕巡洋艦,6艘驅逐艦組成的強大海上艦隊交戰,美軍早已通過偵察機,雷達發現田中部隊南下,在瓜島西方海面伺機而動。
高波在一萬米距離上發現美軍艦隊,田中賴三根據此報告命令停止卸貨全軍突擊,立即擊沉了“北安普頓”號(Northampton,CA-26)重巡洋艦,重創“明尼阿波利斯”號,“紐奧良”號(New Orleans,CA-32)“彭薩科拉”號(Pensacola,CA-24)3艘重巡洋艦。
此次海戰是日本海軍傳統水雷戰隊夜襲能力發揮的標誌,但是戰略上講運輸船隊全軍覆沒損失巨大。
之後此艦參加了蒙達(Munda)運輸作戰,活躍於所羅門海域,自1943年1月下旬開始在吳港修理,4月10日和黑潮護航大鷹,沖鷹進出特魯克。
1943年5月8日,在新喬治亞島的蒙達運輸任務中於索羅門群島的庫拉灣觸雷無法航行,不久黑潮,陽炎相繼觸雷沉沒,此艦在海上漂流時被美機擊中,最終於當日傍晚時分沉沒,1943年6月20日,除籍。

5號艦 - 早潮

早潮(英文:Hayashio)艦,艦名意義:指提前來的潮,或是流速快的潮。
1938年6月30日動工,1939年4月19日於浦賀船塢下水,1940年8月31日竣工。
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後,配屬第2水雷戰隊第十五驅逐隊在南洋作戰,參加了菲律賓攻擊作戰,1942年1月從事西里伯斯島萬鴉老肯達里安汶島帝汶島攻擊作戰,1942年2月,參加蘇臘巴亞(泗水)海戰。在爪哇捕獲一艘荷蘭商船。1942年6月,參加中途島海戰,1942年7月15日,參加印度洋掃蕩戰,1942年8月,在索羅門群島作戰,參加了瓜島增援作戰,10月25日的南太平洋海戰。
1942年11月24日,在紐幾內亞支援萊城的作戰中被美陸軍飛機擊中起火,導致誘爆彈藥庫而沉沒,1942年12月24日,除籍。

6號艦 - 夏潮

夏潮(英文:Natsushio)艦,艦名意義:較少使用的成語,指夏天的潮。
陽炎級驅逐艦(陽炎級)
1939年2月23日在藤永田造船廠舉行下水儀式的夏潮
1937年12月9日動工,1939年2月23日於藤永田造船所下水,1940年8月31日竣工。
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後,配屬第2水雷戰隊第十五驅逐隊在南洋方面作戰,參加了達沃霍洛島攻擊作戰。
1942年2月5日,為望加錫攻擊部隊護航,8日半夜在望加錫攻擊作戰中被美國潛艇S37 “K-6”號擊中後無法行動,由友艦黑潮拖曳,但天氣惡劣拖曳索斷裂,於次日沉沒(太平洋戰爭中第1艘被美國潛艇擊沉的日本驅逐艦),1942年2月28日,除籍。

7號艦 - 初風

初風(英文:Hatsukaze)艦,艦名意義:某季節開始時吹的風
1937年12月3日動工,1939年1月24日於神戶川崎造船所下水,1940年2月15日竣工。
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和雪風,天津風,時津風配屬第2水雷戰隊在南洋方面作戰。1942年2月27日,參加蘇臘巴亞(泗水)海戰,1942年7月,配屬第10戰隊擔任機動部隊的直接護衛,1942年8月,參加東部索羅門群島海戰,1942年10月,參加聖克魯斯海戰,1943年1月10日,在瓜島附近被美軍魚雷艇擊中重創,返回日本修理。1943年8月17日,修復後返回前線,進駐特魯克。隨後在特魯克附近從事船隊護航任務。10月30日,運送物資到拉包爾。1943年11月2日凌晨,參加奧古斯塔皇后灣(布乾維爾)海戰和第五戰隊重巡“妙高”號相撞後重傷,船體進水嚴重,凌晨3時被美軍驅逐艦擊沉,1944年1月5日,除籍。

8號艦 - 雪風

雪風(英文:Yukikaze)艦,艦名意義:雨雪交加時刮的風
陽炎級驅逐艦(陽炎級)
1939年12月在佐世保海域試航的雪風
雪風號驅逐艦[Yukikaze]是陽炎級驅逐艦唯一倖存到戰後的。經歷了多次的海戰(包括伴隨大和號戰列艦進行沖繩特攻)而未受損害。雪風號是陽炎級8號艦,1938年8月開工,次年3月24日下水並被命名,1940年1月20號竣工,後被配屬到第二艦隊第2水雷戰隊,配以僚艦黑潮號和初風號組成第16驅逐艦分隊。
陽炎級驅逐艦(陽炎級)
4月7日參加菊水特攻的雪風
太平洋戰爭開戰後,雪風號與時津風號在第三艦隊,參加了攻擊菲律賓呂宋島、支援拉蒙灣登入作戰、占領蘇拉威西島、蘇臘巴亞海海戰(泗水海戰)等行動。接著,在中途島海戰時作為護航艦跟隨航空母艦戰隊,之後,在南太平洋戰區第三艦隊第十戰隊給翔鶴號瑞鶴號航空母艦護航。
陽炎級驅逐艦(陽炎級)
攝於1945年12月,作為特別運輸艦的雪風
1942年11月12日,在第3次所羅門海戰(瓜島以北海戰)中與天津風以及其他12艘驅逐艦以及長良號輕巡洋艦護衛比睿號霧島號戰列艦,計畫炮擊瓜島上的美軍機場。遭到美國巡洋艦艦隊攔截,雙方艦隊發生夜間混戰,比睿號重傷,最後被鑿沉。之後,瓜島作戰失敗後雪風號參加了撤離部隊的行動。1943年3月,雪風號作為紐幾內亞輸送部隊的護航艦進入俾斯麥海,連續數日的空襲日軍損失慘重,但是雪風號平安無事。7月12日,雪風號配屬到第二水雷戰隊,駛向科隆班加拉島,於夜間遭遇美軍,戰鬥中第二水雷戰隊的旗艦神通號輕巡洋艦被擊沉。
雪風號參加了馬里亞納大海戰和雷伊泰灣海戰,被配屬於第十戰隊。以後雪風號護衛金剛號戰列艦調回本土,在途中金剛號戰列艦被美國潛艇擊沉。1944年10月28日,雪風號護衛信濃號航空母艦出航,信濃號被美國潛艇擊沉。1945年4月7日,雪風號加入自殺性特攻艦隊(菊水作戰),為大和號戰列艦護航,結果大和號被擊沉,雪風號沒任何損失。回到佐世保,在美軍空襲中,中了一枚啞彈,最後雪風號被調回吳港基地待機,直到8月15日,日本投降。戰爭結束後,雪風號成了人員遣返艦,被拆除了所有武備。1945年10月5日除籍。
陽炎級驅逐艦(陽炎級)
攝於1964年12月15日,武昌演習時的丹陽
1947年7月雪風號作為賠償艦移交給中華民國海軍,被命名丹陽號(編號DD-12)。該艦移交時艦上火炮已全部拆除,接收後前主炮裝備雙聯127毫米炮 (來源不明,與原雪風號炮塔型式完全不同),後主炮裝備雙聯100毫米炮,此外丹陽艦還裝有日制25毫米機炮8門。1956年丹陽艦因彈藥補給與庫存限問題決定改裝美式127毫米火炮3門(敞開式炮位)、76毫米炮2門、40毫米炮10門。
1966年11月16日丹陽艦退役,做練習艦用,直到1971年才徹底解體拆毀。
丹陽號退役時日本方面曾表達希望能買回做紀念艦,但被台灣方面拒絕(日本甚至有一民間組織“雪風會”致力於促成此事)。丹陽號錨與舵輪在1971年12月送給日本,現放置在江田島的海上自衛隊術科學校與教育參考館。

9號艦 - 天津風

天津風(英文:Amatsukaze)艦,艦名意義:在高空刮過的風。
陽炎級驅逐艦(陽炎級)
天津風,攝於1940年10月17日宮津灣試航之時
1939年2月14日動工,1939年10月19日於舞鶴海軍工廠下水,1940年10月26日竣工。
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後,配屬第2水雷戰隊第十六驅逐隊(初風,雪風,天津風,時津風),隸屬於第二艦隊在南洋作戰。1942年1月轉戰荷屬東印度群島,參加萬鴉老,肯達里,安汶攻擊作戰。1942年2月27日,參加蘇臘巴亞(泗水)海戰。之後從事紐幾內亞西部攻擊作戰,6月中途島海戰爆發,此艦為攻擊部隊擔任護航運輸船隊任務。1942年7月14日,配屬第三艦隊第10戰隊擔任機動部隊的直接護衛。1942年8月下旬,參加東所羅門海戰。1942年10月,參加聖克魯斯海戰,1942年11月13日,參加第3次所羅門海海戰(瓜島以北海戰),第三次所羅門海戰中遭到炮擊,返回吳港修理,1943年1月末結束修理。
1943年2月10日,在特魯克附近擔任運輸、護航任務和韋瓦克帛琉的運輸任務。1944年1月11日此艦從門司護航船隊前往新加坡途中,1944年1月16日,在南中國海被美軍潛艇重創,艦首部位斷裂,嚴重損毀,失去動力無法航行漂流海上,幸好被日軍飛機發現,被友艦朝顏於30日拖帶回西貢。在當地緊急修理後返回新加坡,1945年3月,修復後返回前線,繼續擔任護航任務。
1945年4月6日,從新加坡到日本內地護航船隊途中,在廈門附近汕頭東北海面護衛運輸船時被美陸軍飛機擊沉,當時正好是大和號戰列艦率領輕巡洋艦矢矧和8艘驅逐艦(最後的第二水雷戰隊)進行菊水特攻作戰,姊妹艦雪風,磯風也在其中。此艦1945年8月10日除籍。

10號艦 - 時津風

時津風(英文:Tokitsukaze)艦,艦名意義:指順應季節刮的風。
1939年2月20日動工,1939年11月10日於浦賀船塢下水,1940年12月15日竣工。
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和初風,雪風,天津風配屬第2水雷戰隊第十六驅逐隊在南洋作戰,參加了菲律賓攻擊作戰,1942年1月參加了荷屬東印度群島攻擊作戰,之後又參加了萬鴉老,肯達里,安汶攻擊作戰。1942年2月27日,參加蘇臘巴亞(泗水)海戰,接著從事紐幾內亞西部攻擊作戰,6月的中途島海戰時此艦從事護航船隊任務。1942年7月14日,因重新編組,此艦配屬新成立的第三艦隊(機動部隊)第10戰隊擔任機動部隊(航空母艦)的直接護衛。1942年8月17日,護航第一航空戰隊由柱島出港,進出所羅門海域,並參加8月24日的東所羅門海戰,1942年10月26日,參加第3次所羅門海海戰(瓜島以北海戰)。
1943年2月,參加瓜島撤退作戰。但是一個月後的1943年3月3日,參加俾斯麥海海戰,被大量美國陸軍軍機和澳大利亞軍機擊沉,這場海戰也被稱為丹皮爾海峽的悲劇,此次海戰是由於日本為例增援紐幾內亞的萊城,薩摩亞方面,出動驅逐艦部隊運載陸軍部隊7000人和物資的8艘運輸艦部隊,在前往拉包爾途中被美機發現,遭到猛烈攻擊,結果運輸船隊全部沉沒,護航驅逐艦中,白雪,朝潮,荒潮,時津風沉沒,日本損失慘重。此艦1943年4月1日除籍。

11號艦 - 浦風

浦風(英文:Urakaze)艦,艦名意義:海邊吹的風。
陽炎級驅逐艦(陽炎級)
攝於1940年12月15日在藤永田造船廠交接後的浦風
1939年4月11日動工,1940年4月10日於藤永田造船所下水,1940年12月15日竣工。
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此艦和磯風,谷風,濱風編成第十七驅逐隊,隸屬於第一水雷戰隊,擔任機動部隊護衛參加偷襲珍珠港。1941年12月20日,第2次攻擊威克島時此艦和谷風作為增援被派遣。12月11日第一次威克島攻擊作戰時失敗,損失了疾風,如月兩艘驅逐艦,此後第二次威克島攻擊作戰成功。1942年1月,在南部戰線從事各種勤務,參加了拉包爾攻擊作戰,達爾文港攻擊作戰,爪哇攻擊作戰,1942年4月的錫蘭島攻擊作戰。1942年6月,此艦編入第十戰隊擔任機動部隊護衛參加中途島海戰。8月之後轉戰所羅門海域,1942年10月,參加第3次所羅門海海戰(瓜島以北海戰)。1943年2月,參加瓜島撤退作戰,1943年3月,在南洋,紐幾內亞韋瓦克,托羅基納方面擔任運輸船隊任務。1943年11月11日,在臘包爾遭美軍第2次空襲時被美軍艦載機擊中,1944年2月,修復後配屬到新加坡林加延錨地,從事達沃,婆羅洲塞班島的運輸船隊護衛任務。1944年6月,作為“翔鶴”號的直屬護衛艦參加菲律賓海(馬里亞納)海戰。1944年10月,編入栗田艦隊參加雷伊泰灣海戰。在薩馬島遭到美軍艦載機群攻擊。
雷伊泰灣海戰失敗後,1944年11月15日日本海軍發布改編聯合艦隊命令,16日,戰列艦大和,長門,金剛和護航去輕巡洋艦實施,驅逐艦磯風,濱風,雪風和浦風由汶萊出發,返回日本,當時此艦為第十七驅逐隊司令艦。
1944年11月21日黎明前,在台灣西北基隆海面被美軍潛艇“海獅”號(USS Sealion,SS-315)擊沉,搭乘此艦的驅逐隊司令官谷井大佐陣亡,同行的金剛號也被擊沉,此艦1945年1月10日除籍。

12號艦 - 磯風

磯風(英文:Isokaze)艦,艦名意義:對著水邊突出的岩石或石灘吹的風。
陽炎級驅逐艦(陽炎級)
1939年6月19日在佐世保海軍工廠下水的磯風
1938年11月25日動工,1939年6月19日於藤永田造船所下水,1940年11月30日竣工。
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擔任機動部隊護衛參加偷襲珍珠港,1942年1月,在南部戰線從事各種勤務。1942年6月,擔任機動部隊護衛參加中途島海戰,8月參加瓜島運輸作戰,8月24日此艦第二次所羅門海戰。1942年10月26日,參加第3次所羅門海海戰(瓜島以北海戰)。1943年2月,參加瓜島撤退作戰。1943年8月,參加8月17日-18日夜戰和第一次維拉拉維拉海戰。1943年10月6日此艦第二次維拉拉維拉島海戰。1944年6月19日,作為“大鳳”號的直屬護衛艦參加菲律賓海海戰,1944年10月26日,此艦編入栗田艦隊在薩馬島參加雷伊泰灣海戰。之後參加10月底的奧爾莫克運輸作戰。
陽炎級驅逐艦(陽炎級)
磯風
1945年1月此艦在瀨戶內海西部擔任訓練,靶艦任務。1945年4月7日,作為“大和”的直屬護衛艦參加菊水特攻,輕巡洋艦矢矧最先被擊中,其去救援時遭到美軍火力攻擊,被美艦載機重創失去動力,由“雪風”號救起乘員後擊沉,1945年5月25日,除籍。

13號艦 - 濱風

濱風(英文:Hamakaze)艦,艦名意義:指海邊刮的風。
陽炎級驅逐艦(陽炎級)
濱風,1941年6月30日在浦賀船渠竣工交接後
1939年11月20日動工,1940年11月25日,於浦賀船塢竣工下水,1941年6月30日完工。
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此艦和浦風,磯風,谷風編成第十七驅逐隊,隸屬於第一水雷戰隊,任機動部隊護衛參加偷襲珍珠港。
1942年1月,在南部戰線從事各種勤務,參加了拉包爾攻擊作戰,達爾文港攻擊作戰,爪哇南方攻擊戰,錫蘭島攻擊作戰。1942年6月,此艦隸屬於第十戰隊擔任機動部隊護衛參加中途島海戰。之後轉戰所羅門海域的濱風參加了庫拉灣夜戰,科隆班加拉島夜戰,第一次維拉拉維拉島海戰。1942年10月,參加第3次所羅門海海戰(瓜島以北海戰),1943年2月,參加瓜島撤退作戰,1943年3月,拖帶損傷的驅逐艦“滿潮”號回日本。
1943年8月26日,被美機擊傷,在吳港修理至1943年10月,修復後配屬在日本本土附近瀨戶內海擔任運輸船隊護衛艦。1944年2月,改調新加坡林加延錨地,擔任運輸船隊護衛艦。1944年6月,作為“飛鷹”號的直接護衛艦參加菲律賓海海戰,1944月10日,編入栗田艦隊參加雷伊泰灣海戰,由於被近失彈命中而航速降低,和清霜一起護航受重創的武藏號戰列艦,撤離途中又遭到空襲,武藏號戰列艦沉沒,此艦援助武藏號乘員返回基地。
此次海戰後,聯合艦隊重新編組,此艦擔任從婆羅洲返回日本的大和,長門,金剛的護航任務。回國後1944年11月28日,在瀨戶內海擔任大型航空母艦“信濃”號的護衛艦,並在信濃沉沒後擔任救援任務。1945年1月8日,濱風和磯風為船隊護航到中國台灣高雄途中,與運輸船海邦丸發生碰撞。在馬公修理後返回吳港。
1945年4月7日,作為“大和”的直屬護衛艦參加菊水特攻(坊之岬海戰),但在途中被美艦載機擊沉,1945年6月10日除籍。

14號艦 - 谷風

谷風(英文:Tanikaze)艦,艦名意義:從山谷中吹來的風。
陽炎級驅逐艦(陽炎級)
1941年4月在藤永田造船廠進行最後的舾裝的谷風
1939年10月18日動工,1940年11月1日於藤永田造船所下水,1941年4月25日竣工。
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和姊妹艦浦風,磯風,濱風組成第十七驅逐隊擔任機動部隊護衛,參加了偷襲珍珠港行動,當時參加還有第十七驅逐隊4艘,第十八驅逐隊霞,霰,陽炎,不知火4艘,以及秋雲共9艘,由第一水雷戰隊司令大森仙太郎少將指揮。返航途中的1941年12月20日,參加第2次攻擊威克島作戰,1942年1月,在南部戰線從事各種勤務,包括拉包爾攻擊作戰,達爾文港攻擊作戰,爪哇攻擊作戰。1942年4月參加錫蘭島攻擊作戰。
1942年6月,擔任機動部隊護衛參加中途島海戰,當時護航機動部隊的是輕巡洋艦“長良”為旗艦的第十戰隊,其中有第四驅逐隊(野分,嵐,荻風,舞風),第十驅逐隊(風雲,夕雲,捲雲,秋雲)和第十七驅逐隊4艘驅逐艦,共12艘,均在木村進少將指揮下。但最終中途島海戰慘敗,此艦負責援助沉沒的航空母艦乘員和擊沉無法移動的航空母艦。6月6日清晨4時,飛龍尚未完全沉沒,鳳翔的偵察機報告飛龍上仍有倖存者,谷風奉命前往救援。但是到達現場後,飛龍早已不見蹤影,谷風卻被美機發現,遭到30架美機進攻,谷風未中一彈反而擊落一架美機。
1942年10月26日,參加第3次所羅門海海戰(瓜島以北海戰),1943年2月,三次參加瓜島撤退作戰,1943年3月,在南洋方面擔任運輸船隊護衛艦。7月6日參加庫拉灣夜戰,其協同涼風擊沉美國海倫娜號輕巡洋艦(Helena,CL-50)。1944年2月,配屬到新加坡林加延錨地,擔任達沃,帛琉,塞班島的運輸船隊護衛艦。
1944年6月9日,在婆羅洲塔威塔威島灣外實施反潛警戒時被美軍潛艇“魚”號(USS Harder SS-257)擊沉,1944年8月10日除籍。

15號艦 - 野分

野分(英文:Nowaki)艦,艦名意義:吹動原野上花草的風。
陽炎級驅逐艦(陽炎級)
野分號1941年4月在宮津灣試航
1939年11月8日動工,1940年9月17日於舞鶴海軍工廠下水,1941年4月28日竣工。
竣工後成為警戒驅逐艦,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後,與嵐,荻風,舞風配屬近藤信竹率領的第2艦隊中的第四驅逐隊,擔任南方戰線勤務,包括馬來半島,菲律賓攻擊作戰。
1942年2月,參加爪哇南方機動作戰,1942年4月,參加錫蘭(斯里蘭卡)島機動作戰。1942年6月,擔任機動部隊護衛參加中途島海戰,旗艦赤城號美機轟炸導致無法航行,此艦雖然盡力護航援助,但無法挽救赤城,與友艦將其擊沉。1942年8月,參加東所羅門海戰,瓜島運輸作戰,1942年10月,參加第3次所羅門海海戰(瓜島以北海戰)。1942年12月10日,在瓜島附近被美機重創,由舞風拖回特魯克緊急修理,後返回日本橫須賀修理。1943年7月,修復後返回前線擔任日本自特魯克的運輸船隊護衛任務。
陽炎級驅逐艦(陽炎級)
1942年12月被擊傷後在橫須賀修理的野分號
1944年2月17日此艦和舞風護航香取號巡洋艦,特設巡洋艦赤城丸從特魯克返回日本,剛出特魯克島就被美軍航空母艦部隊攻擊,突出包圍圈逃回日本途中又與美國“新澤西”號戰列艦(New Jersey,BB-62),“衣阿華”號戰列艦(Lowa,BB-61)和2艘重巡洋艦,4艘驅逐艦的美軍艦隊,隨即展開交火,日軍處於劣勢,最終僅此艦逃脫。之後此艦從事日本至塞班島的船隊護航任務。1944年5月11日護航武藏,在塔威塔威島附近活動,1944年6月19日,參加菲律賓海海戰。
1944年10月,作為“武蔵”的直屬護衛艦編入栗田艦隊參加雷伊泰灣海戰,隨後參加了薩馬島海戰,當時築摩號重巡洋艦被美機攻擊無法航行,此艦援助其成員後將其擊沉。10月25日夜被美軍驅逐艦魚雷擊沉在呂宋島的聖貝納迪諾東南,1945年1月10日,除籍。

16號艦 - 嵐

嵐(英文:Arashi)艦,艦名意義:猛烈刮的風,就是暴風或風暴。
陽炎級驅逐艦(陽炎級)
嵐號1940年12月在宮津灣試航
1939年5月4日動工,1940年4月22日於舞鶴海軍工廠下水,1941年1月27日竣工。
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嵐,荻風,野分,舞風配屬第2艦隊第四水雷戰隊第四驅逐隊擔任南方戰線勤務,開戰時和第二艦隊出動,支援馬來半島和菲律賓攻擊作戰,1942年2月,參加爪哇南方的機動作戰,1942年4月,參加錫蘭(斯里蘭卡)島機動作戰。為了護航機動部隊,編入以輕巡洋艦長良為旗艦的第十戰隊,第四驅逐隊加入此隊,1942年6月,擔任機動部隊護衛參加中途島海戰,嵐,野分擊沉了受損的赤城。當時的第四驅逐隊司令是有賀幸作大佐,後來擔任大和號戰列艦艦長,在坊之岬海戰和此艦一同陣亡。
戰後編入北方方面機動部隊,返回大湊後在阿圖島附近活動。7月返回吳港。1942年8月,改調索羅門群島附近勤務,8月18日擔任瓜島一木支隊的運輸任務。南太平洋海戰時,旗艦翔鶴髮生火災,南雲忠一司令部暫時轉移到此艦。1943年1月5日,在瓜島附近被美機重創失去動力,由“舞風”號拖離戰區修理,1943年3月,在橫須賀修復後返回前線。
1943年8月,日軍已經從瓜島撤退,所羅門戰場轉移到科隆班加拉島,為了向科隆班加拉島增援陸軍部隊,此艦和荻風,江風,時雨運輸1200人前往該島。1943年8月6日,上述四艦載執行維拉拉維拉島和科隆班加拉島運輸任務時在維拉灣夜戰中被美軍驅逐艦“莫里”(Maury,DD-401),郎號(Lang,DD-399)等6艘驅逐艦擊沉,友艦荻風,江風也被擊沉,僅時雨倖存。此艦1943年10月15日除籍。

17號艦 - 萩風

荻風(英文:Hagikaze)艦,艦名意義:吹落樹葉的秋風。
陽炎級驅逐艦(陽炎級)
1941年3月31日,在浦賀船渠交接後的荻風號
1939年5月23日動工,1940年6月18日於浦賀船塢下水,1941年3月31日竣工。
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此艦配屬第2艦隊擔任南方戰線勤務,支援菲律賓作戰和馬來半島作戰,1942年2月,參加爪哇南方的機動作戰,1942年4月,參加錫蘭島(斯里蘭卡)島機動作戰,1942年6月,隸屬於第十戰隊,護航機動部隊,擔任機動部隊護衛參加中途島海戰,當時加賀號遭到美機轟炸,此艦和舞風一起護航援助其乘員,又和4艘友艦對赤城執行處置任務。
戰後返航途中,此艦和嵐編入北方方面機動部隊,6月24日返回大湊後,在阿圖島附近活動,7月12日返回吳港,1942年8月,調索羅門群島附近勤務,8月18日協助陸軍一木支隊登入瓜島,並擔任瓜島的運輸任務。
1942年8月19日,在圖拉吉薩沃島被美機擊傷後拖回日本本土修理,在橫須賀修理至1943年1月下旬,修復後返回前線,直到4月末均在日本內地和特魯克之間擔任運輸和護航任務,之後從事科隆班加拉島運輸任務。1943年8月7日,此艦在維拉灣夜戰中被美軍驅逐艦“丹洛浦”號(Dunlap,DD-384)“克雷文”號(Craven,DD-382)等6艘的魚雷擊中起火誘爆深水炸彈後沉沒,維拉灣海戰是日本與美國為了爭奪科隆班加拉島而爆發的戰役,荻風,嵐,江風和時雨4艘驅逐艦擔任1200名陸軍士兵的增援運輸任務,遭到了6艘裝備有雷達的美軍驅逐艦先發制人的打擊,3艘驅逐艦瞬間沉沒,僅時雨僥倖生還,損失了陸軍士兵820人,艦員約700人。1943年10月15日除籍。

18號艦 - 舞風

舞風(英文:Maikaze)艦,艦名意義:指旋風。
陽炎級驅逐艦(陽炎級)
舞風號1941年7月15日在藤永田造船廠交接後
1940年4月22日動工,1941年3月15日,於藤永田造船所下水,1941年7月15日竣工。
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此艦和嵐,荻風,野分配屬第2艦隊擔任南方戰線勤務,擔任馬來半島和菲律賓攻擊作戰。1942年2月,參加爪哇南方的機動作戰,1942年4月,參加錫蘭島(斯里蘭卡)機動作戰,1942年6月,擔任機動部隊護衛,隸屬於第十戰隊第四驅逐隊,參加中途島海戰。
1942年8月,改調索羅門群島附近勤務,8月24日此艦第二次所羅門海戰,並擔任3次瓜島的運輸任務,1942年10月26日,參加聖克魯斯群島海戰。1943年1月,擔任萊城往科隆班加拉島運輸作戰。1943年2月4日,在第二次瓜島撤退運輸行動中在肖特蘭島南方被美機的近失彈重創,嚴重受損,無法航行,由“雪風”號拖帶回特魯克,稍後返回日本橫須賀大修,1943年7月下旬,修復後返回前線擔任日本內地至特魯克島,上海到拉包爾的運輸、護航任務。
1944年2月17日,美軍航母特混編隊對特魯克大空襲時中彈受傷,在被修理好前再次被美機攻擊而沉沒,1944年3月31日除籍。

19號艦 - 秋雲

秋雲(英文:Akigumo)艦,艦名意義:秋天空中的雲。
陽炎級驅逐艦(陽炎級)
秋雲號主要人員艦上合影
1940年7月2日在浦賀船渠動工,1941年4月11日下水,1941年9月27日竣工。
竣工後在瀨戶內海訓練,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編入警戒部隊,擔任機動部隊護衛參加偷襲珍珠港。1942年2月,參加蘇臘巴亞(泗水)海戰,也就是爪哇海海戰。和夕雲,捲雲,風雲組成第十戰隊第十驅逐隊,1942年6月,參加中途島海戰,1942年8月,參加東索羅門群島海戰,1942年9月,在瓜島擔任運輸任務。1942年10月,參加聖克魯斯群島海戰,和友艦捲雲擊沉了重傷後失去動力並被遺棄的美軍航空母艦“大黃蜂”號,1943年2月,參加瓜島撤退作戰,1943年7月,參加基斯卡島撤退作戰。1943年10月,參加第二次維拉拉維拉島海戰。
1944年4月11日,在三寶顏西里伯斯附近被美國潛艇“小銀魚”號(Redfin,SS-272)擊沉,1944年6月10日,除籍。

總體評價

陽炎級驅逐艦作為水雷戰隊的核心力量,日本海軍方面非常滿意,評價陽炎級為“勝過列強所有的艦隊型驅逐艦。”然而,在海戰能力上是這樣,不過驅逐艦的主要作用還是擔任護航、護衛艦艇,而不總是衝到前台拼刺刀,該點日本軍方似乎完全沒有認真去考慮,在後續的戰爭中日軍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太平洋戰爭對主力驅逐艦的要求是強大的對空、對潛作戰能力,所以,陽炎級也被稱為“缺乏第二次世界大戰必要能力的艦艇”。(《國際展望》 評
陽炎級驅逐艦(陽炎級)
陽炎級驅逐艦(電腦模擬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