鯔(鯔科、鯔屬魚類)

鯔(鯔科、鯔屬魚類)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鯔是鯔形目鯔科魚類。體延長,前部近圓筒形,後部側扁;頭適中,頂部平,兩側略凸,向腹面傾斜;吻寬短;眼大,脂眼臉發達;眼間隔寬平;口下位,略呈人字形;下頜前端有突起,可嵌入上頜相對的凹陷中;上下頜邊緣具絨毛細齒;尾鰭叉形。頭及體背青黑色,體側上半部有7條黑色縱條紋,各條紋間有銀白色斑點;腹部白色,各鰭灰色。因身上布滿暗黑色的花紋而得名。

鯔在世界範圍分布於熱帶、亞熱帶、溫帶所有海域。在中國分布於黃海、渤海、東海和南海海域及河口交匯處。通常生活在水下10米,也可以深入水下120米。一般在白天活動,通常聚集成魚群。偶爾會躍出海面。以浮游生物、岩屑、小型藻類和海底有機生物為食。在淡水中生活時,以水藻為食。生殖季節為3—4月,懷卵量為320萬—480萬粒,卵浮性,有油球,生長迅速。

鯔味甘、性平,入胃經,具有健脾益氣、消食去積,固精止泄和縮小便等功效,可治療食欲不振、神疲氣衰、脾臟氣虛、夜間尿多及小兒麻痹後遺症等。含有豐富的不飽和脂肪酸,對血液循環有利,是心血管病人的良好食物。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近種區別,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保護現狀,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體長粗壯,前部近圓筒形,後部側扁。頭短,平坦,兩側略隆起。吻寬而短。眼中等大,幾被一層厚的脂膜覆蓋,俗稱白眼。眼間距寬闊平坦。鼻孔每側2個,前鼻孔圓形,後鼻孔裂縫狀。口下位,作八字形,口裂小而平橫,上頜骨完全被眶前骨所蓋,後端不下彎,下頜前端有一凸起可嵌入上頜相對的凹陷中。齒細呈絨毛狀,上下頜均有齒。鰓孔較大,鰓蓋膜不與峽部相連。鰓蓋條5。假鰓發達。鰓耙細密,55-75+67-90。除吻部處,體被大型圓鱗,除第一背鰭外,各鰭均被小圓鱗。第一背鰭基底兩側、胸鰭腋部、腹鰭基底上部和兩腹鰭中間各有一長三角形瓣狀鱗。無側線。體側有縱列鱗42-43。
背鰭兩個。第一背鰭由4鰭棘組成,第一鰭棘最長。第二背鰭具1棘8鰭條,位於臀鰭上方。臀鰭有3鰭棘,8鰭條,第二鰭棘最長。胸鰭高位,較寬大,具16-17鰭條。腹鰭位於胸鰭後下方,短於胸鰭,由1棘5鰭條組成。尾鰭叉形,上葉稍長於下葉,後緣缺刻較深。頭和身體背面青黑色。腹面白色。身體兩側上半部有7條黑色縱條紋,背鰭、胸鰭、尾鰭淺灰色。
鯔

近種區別

體長粗壯,前部近圓筒形,後部側扁。鰓孔較大,鰓蓋膜不與峽部相連。
體側扁,頭常被鱗,鰓蓋及頰部亦如此,口大稍傾斜,前鰓蓋骨下緣有鋸齒。
鯔
鯔

生活習性

屬廣溫性魚類,從水溫8-24℃的海域均見,主要棲息環境為沿岸沙泥底水域。幼魚時期喜歡在河口、紅樹林等半淡鹹水海域生活,甚至可到河流中,隨著成長而游向外洋。以浮遊動物、底棲生物及有機碎屑與微藻為食。在中國台灣每年冬至過後,烏魚會洄游南下產卵,而經過台灣海峽,因此有“信魚”之稱。

分布範圍

海域範圍:世界各地幾乎全有分布。在中國分布於渤海、黃海、東海、南海、台灣四周海域。
國家地區: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利亞、波士尼亞和黑塞哥維那、美屬薩摩亞、安哥拉、安圭拉、安提瓜和巴布達、澳大利亞(豪勳爵勳章、新南威爾斯州、北領地、昆士蘭州、西澳大利亞州)、孟加拉國、巴哈馬、巴林、巴貝多、貝里斯、貝寧、巴西、英屬印度洋領地、保加利亞、高棉、喀麥隆、加拿大、開曼群島、智利、中國、關島、哥倫比亞、葛摩、剛果共和國、剛果民主共和國、庫克群島、哥斯大黎加、克羅地亞、古巴、賽普勒斯、象牙海岸、吉布地、多米尼加、多明尼加共和國、厄瓜多、埃及、薩爾瓦多、赤道幾內亞、厄利垂亞、斐濟、法國、法屬蓋亞那、法屬玻里尼西亞、加彭、甘比亞、喬治亞、加納、直布羅陀、希臘、格瑞那達、瓜德羅普島、幾內亞、幾內亞比索、蓋亞那、海地、宏都拉斯、印度、印度尼西亞、伊朗伊斯蘭共和國、伊拉克、以色列、義大利、牙買加、日本、約旦、肯亞、吉里巴斯、科威特、黎巴嫩、賴比瑞亞、利比亞、馬達加斯加、馬來西亞、馬爾他、馬紹爾群島、茅利塔尼亞、模里西斯、馬約特島、墨西哥、密克羅尼西亞聯邦、摩納哥、黑山共和國、蒙特塞拉特、摩洛哥、巴勒斯坦國、莫三比克、緬甸、納米比亞、諾魯、新喀里多尼亞、紐西蘭、尼加拉瓜、奈及利亞、紐埃、諾福克島、北馬里亞納群島、阿曼、巴基斯坦、帛琉、巴拿馬、巴布亞紐幾內亞、秘魯、菲律賓、皮特凱恩、葡萄牙、卡達、羅馬尼亞、俄羅斯聯邦、留尼旺島、聖基茨和尼維斯、聖露西亞、聖文森特和格林納丁斯、薩摩亞、沙烏地阿拉伯、塞內加爾、塞席爾、獅子山、新加坡、塞爾維亞、斯洛維尼亞、索羅門群島、索馬里、南非、西班牙、斯里蘭卡、蘇丹、蘇利南、阿拉伯敘利亞共和國、坦尚尼亞聯合共和國、泰國、東帝汶、多哥、托克勞、湯加、美國(夏威夷群島)、特立尼達和多巴哥、突尼西亞、土耳其、特克斯和凱科斯群島、吐瓦魯、烏克蘭、阿拉伯聯合酋長國、美國、美國本土外小島嶼、萬那杜、委內瑞拉玻利瓦爾共和國、越南、英屬維京群島、瓦利斯和富圖納群島、西撒哈、葉門。

繁殖方式

繁殖發生在海洋中,從7-10月。雌魚產卵500-700萬個卵,卵中有明顯的卵黃。它們在7-8歲時性成熟。詳細觀察到的一個產卵聚集區由五條魚組成:一條雌魚和四條雄魚。雄性會壓在雌性上,這是因為整個群體都在緩慢地向前移動,面對著相當強的潮水。

保護現狀

  •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4年 ver 3.1)——無危(LC)。
2007年12月12日,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經濟水生動植物資源名錄(第一批)》。

主要價值

由於其食物鏈短,生長迅速,且有廣鹽性,能在淡水、鹹淡水、海水中生活,故為沿海很好的增養殖對象。已為中國台灣、南海、東海沿海的主要養殖品種。每年冬季是主要漁期,可用流刺網、圍網、定置網等漁法捕獲,為高經濟價值魚種,母魚魚卵可乾制為烏魚子,價格昂貴,俗稱“烏金”,是桌上佳肴,雄魚精巢亦可供食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