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勒的兒童性格教育

阿德勒的兒童性格教育

《阿德勒的兒童性格教育》是2015年中國婦女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基本介紹

編輯推薦,內容簡介,作者簡介,作品目錄,精彩書摘,前言,

編輯推薦

叢書特點:
1.專業、熱銷、值得每位父母收藏的家教經典
2.推動西方教育革新,影響全世界幾代人成長,歷經百年而不衰的教育精華
3.影響世界教育進程的大家作品與時下父母的教子需求的完美結合
4.讓高高在上的教育論著走下神壇,接地氣的編譯版本
5.每位父母都能讀懂、都應該學習的教子法則,培養優秀兒童的必備讀物
《阿德勒的兒童性格教育》特點:
◎享譽世界的個體心理學之父嘔心瀝血之作
◎貼近父母、貼近生活的兒童心理學
◎把握好5歲前性格形成的黃金期,培養出身心健康的好孩子
◎5歲前,孩子的心理會為自己制訂下一生的目標。這個目標有時候並不易被察覺,但它卻支配著孩子所有的行為。因此,父母要在孩子一出生,便逐漸引導他建立一個正確的人生目標,為他今後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有關記錄顯示,人類早期的記憶一般都是關於5歲以前的經歷。這些記憶直接影響了人類成年後的行為模式。因此,5歲前的經歷決定人的一生。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家教經典·大師文叢》系列叢書包括:
《蒙台梭利的早期教育(精華本)》
《卡爾·威特的教育》
《愛彌兒(精華本)》
《教育漫話》
《母愛教育》
《阿德勒的兒童性格教育》
《斯托夫人自然教子書》
《斯賓塞的快樂教育》
《福祿培爾幼兒教育》
《俗物與天才:塞德茲早期教育法》
《愛的教育》
《兒童生活教育》

內容簡介

5歲前,孩子的心理會為自己制訂下一生的目標。這個目標有時候並不易被察覺,但它卻支配著孩子所有的行為。因此,父母要在孩子一出生,便逐漸引導他建立一個正確的人生目標,為他今後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阿德勒的兒童性格教育》中詳細地介紹了孩子之所以會形成各種各樣的性格的原因。這是因為他們有著不同的經歷。其中,有些不好的性格會逐漸占領孩子的心。並且具體告訴父母,怎樣根據這些性格的典型行為模式,及早發現孩子的變化,引導他遠離這些負面情感,形成優秀性格。

作者簡介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1870-1937),奧地利心理學家,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其理論研究對後來西方心理學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阿德勒曾任教於維也納教育學院,並在學校系統中指導、組織兒童心理臨床研究活動,並成立了兒童指導中心。阿德勒的一生都在研究兒童心理,並提出了很多相關教育理念,幫助家長使自己的孩子擺脫一切負面心理的影響,形成積極的人格,從而取得人生的成功。阿德勒的主要代表作有《自卑與超越》《生活的科學》《個體心理學的實踐與理論》等。

作品目錄

第一章 生活的意義
生活的意義是人生的方向
5歲時,行為模式基本確定
童年經歷對生活意義的影響
賦予兒童正確的生活意義
第二章 早期記憶中的秘密
圍繞興趣形成的早期記憶
不同的早期記憶形成不同的性格
探究早期記憶的寶藏
第三章 兒童的成長
兒童的心理成長
成長的三種準備
成長中的困難
內心的目標決定生活方向
第四章 兒童的性格與情感
三種攻擊性性格
四種非攻擊性性格
疏離型情感
結合型情感
第五章 兒童心理與行為
安全感的建立
心理引導身體建立與目標達成
心理影響身體和行為
第六章 兒童的自卑感與優越感
自卑感
優越感
自卑而超越
第七章 兒童的青春期變化
青春期的心理變化
為成年做準備
典型兒童的青春期表現
兩性與性別
第八章 兒童與家庭
母親在家庭中的地位與影響
父親在家庭中的地位與影響
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與影響
第九章 兒童與學校
學校教育
學校是一種新的考驗
了解教師的工作
競爭多於合作
成績與智商無關
遺傳與成績
教師與成績
學習進度
學校里的人際交往
第十章 兒童與人際交往
人際交往
交往障礙
對交往產生興趣的訓練
第十一章 兒童的職業發展
母親也是一種職業
影響兒童職業選擇的兩個因素
職業目標與成長
影響兒童職業發展的兩個因素
早期職業訓練

精彩書摘

孩子自卑並不可怕,因為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些自卑。而且,正是因為自卑的存在,人才想方設法地超越自卑,達成優越感目標。只不過,孩子年齡尚幼,在選擇實現優越感目標的途徑時,往往會誤入歧途,導致一生的失敗。因此,父母要及時發現孩子自卑的所在,幫助孩子尋找超越自卑的途徑,並建立起正確的優越感目標。
自卑感
“自卑情結”是個體心理學的重大發現之一,並且為世人所熟知。許多心理學家都已接受這一觀念,並用自己的方式驗證著這一理論。雖然我並不清楚他們是否真正地理解並掌握了這個概念。比如,直接告訴病人他們有自卑情結,會讓他們更加消沉。病人深陷於自卑的氛圍中是沒有一點兒好處的,要讓他們努力去克服這種情結,才能真正幫助他們。我們應該在病人情緒低落的時候積極鼓勵他,在他將要氣餒的時候努力幫助他。自卑情結幾乎存在於每一個有心理問題的患者身上。所以,想區分帶有自卑情緒的患者與不帶有此情結的患者,是根本行不通的。
1.自卑的差異化表現
如果你去問一個精神病患者是否自卑時,他肯定不會承認,甚至還會說:“我不僅不會感到自卑,我還清楚地知道自己比身邊的人都強很多。”所以,與其詢問他們,不如關心他們的行為。通過分析一個人的行為,就可以知道他是通過什麼辦法、耍了什麼手段使自己看起來重要的。比如,當我們看到一個傲慢的人時,可以推斷這個人的真正想法是:“我必須突出自己,讓那些看不起我的人知道我到底有多重要!”那些說話時表情過於豐富、舉止非常誇張的人,他如此表現的真正意義是:“我要通過強調我的言行,讓別人認識到我的重要性。”平時在行為上努力突出自己想要超越別人的人,我們很容易認為:他一定是想掩蓋自己強烈的自卑心理才會下這么大功夫強調自己的。打個簡單點兒的比方,踮起腳尖走路的人通常都是矮個子,他們想使自己看起來高一點兒。小孩子在比身高的時候也是這樣。擔心自己個子不夠高的孩子,一定會使勁挺直身體並盡力保持住,為了能使自己看起來高一些。但如果你直接問他:“你覺得自己不夠高嗎?”我們相信他大抵不會承認的。
但是,有強烈自卑感的人並不一定就具有溫柔、靜謐、拘謹、不愛與人爭辯的性格。自卑的性格有著千差萬別的表達方式,下面我們以3個孩子第一次到動物園的故事為例來講述自卑的不同表達方式。
3個孩子來到獅子面前時,第一個孩子躲到了母親身後,用瑟瑟發抖的聲音說道:“媽媽,我想回家……”第二個孩子立在那裡一動不動,儘管臉色已經蒼白,聲音也已經發顫,還是說著“我才不害怕”。第三個孩子在看到獅子後,死死地盯著獅子看,同時還對母親說:“我可以用口水吐它嗎?”
這3個孩子在面對獅子時,都感到了自己的弱小,但他們的表達方式卻完全不同,都用自己獨有的方式表達著自己的感覺。
2.自卑的意義
沒有人願意永遠生活在自卑中,所以一定會想辦法改變自卑的現狀。就算這個人對自己的努力已經開始灰心,就算他意識到按部就班地前進也不會有任何改善,他還是會想盡辦法逃離這種無助的自卑感。由於這個人想戰勝困難的想法不變,但卻無法真正地戰勝困難,於是,他開始用一些想法來麻痹自己。但這樣做,無異於單純地告訴有自卑情的結患者“你現在具有自卑情結”,這是無法幫助他們的,就好比告訴患有頭疼病的患者“你現在頭很疼吧”一樣。以前就存在的矛盾會變得越來越尖銳,並一次又一次地刺激著他。從表面上看,他的行為毫無意義。在他人看來,他也沒有任何想要改變現狀的打算。他只是隨波逐流地生活著,儘量讓生活波瀾不驚,他的所作所為都透露出自己不想改善現狀的意思。比如,他認為自己過於軟弱,於是讓自己加入到一個強大的群體中。他這么做的目的不是讓自己得到鍛鍊變得強大,只是為了使自己看起來強壯而已。他這種自欺欺人的做法並不能讓自己獲得真正的成功。如此下去,他要面對的這些問題並不能得到解決。所以,為了突出自己的重要性,這個人有可能會變得專橫暴躁。通過麻痹自己的方法獲得優越感,並不能真正消除他的自卑感。當某些情景再現時,他的自卑感便會重新浮現,從而形成一種長期的心理折磨。這種情況就被我們稱作“自卑情結”。
這裡我們具體定義一下自卑情結:一個人處在某種情景中面對一個難題時,他心裡認定自己沒能力解決這個問題,那么這種心理便是自卑情結。定義從另一個角度反映出,當一個人流淚、發怒和感到歉意時,很有可能就是自卑情結的體現。自卑會使人緊張,這個時候用優越感來掩蓋或緩解緊張感,並不能真正消除自卑。如果將真正的問題隱藏起來不去面對,那么優越感也不能對自己的生活起到積極的作用。逃避失敗並不能帶來成功,這樣做的後果反而約束了自己的行為。對待困難的方式如果總是消極的,只會讓人更加糾結、躊躇或者望而生怯。
3.自卑者的行為特點
我接觸過的案例顯示,懼怕公共場合的人都有自卑情結。這類人往往會給自己留下心理暗示:一定不能離家太遠,一定要在熟悉的環境中生活,因為四周充滿埋伏,我一定要小心謹慎地遠離一切危險。當一個人心中具有這些想法,並執著於此的時候,會把自己關起來,躲在家裡不願離開。當他身陷困境不敢面對時,最直接的逃避辦法就是自殺。選擇自殺這一行為也表明這個人無力去改變自己的生活現狀,他也不想去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前面我們討論過,自殺這種行為本身帶有責難或者報仇的意味,所以也就不難理解自殺是如何給人帶來優越感的。每一個自殺案例中,死者的死亡原因總是與其他人有關。這些自殺者仿佛在向世人訴說,自己是多么仁慈善良,結果卻被世人辜負。
愛哭的孩子往往明白眼淚是要挾別人最好的武器,但這類孩子成人後很容易患上憂鬱症。我將眼淚和抱怨稱為“水的力量”,因為這二者具有極強的力量可以改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人總是希望能夠消除自卑獲得優越甚至將別人貶為奴僕。愛哭、抱怨、過度羞澀、惺惺作態和有罪惡感的人身上,都有著自卑感,這也暗示其實他們知道自己的懦弱,並且已經放棄了拯救自己。他們表現出有遠大理想和宏偉目標的樣子,平時充滿盛氣凌人的氣勢,並將自己不願被人所看到的一面隱藏起來。喜歡炫耀賣弄的孩子,給人的第一印象是非常有優越感,但如果不去聽他說什麼,只觀察他的行為的話,便能發現被他掩蓋起來的自卑情結。
具有俄狄浦斯情結的孩子,大多是被母親慣壞的。他們從小就習慣了別人幫自己完成心愿,所以他們不可能知道,通過自己的努力也是可以在家庭成員以外的人群中得到愛與溫情的。當他們長大成人後,仍然把自己的感情寄托在母親身上。他們尋找的愛情對象,並不是與他平等的伴侶,而是像他母親一樣專心致志地照顧他的奴僕。每一個孩子都有可能患有俄狄浦斯情結。只要孩子的母親無限地寵溺他,他的父親不去關心他,那么他的所有興趣就都會集中在母親身上。
心理健康出現狀況的人都會表現出某些行為受限的特徵。例如,在學校時總是落後的孩子,30多歲仍然沒有工作或者找不到婚姻伴侶的男女,強迫自己重複做同一件事的精神疾病患者,不能很好地適應工作導致晚上失眠的人等,這些人的表現都是自卑情結的映射,而這種自卑情結使他們無法很好地解決自己的生活問題。如果問他們:“這么躊躇不前到底是因為什麼呢?”他們對這種行為進行的唯一解釋就是:“我總是對自己感到不滿意!”
4.自卑帶給人類動力
自卑感本身並沒有什麼不好,它甚至可以促使人們提高自己的能力。當感到自己對自然社會知之甚少時,當想了解未來時,人類便不斷地依靠發展科學來滿足自己的這些需求。同時,人類還通過科學的手段在改變著自己的生活,不斷地探索未知宇宙,努力掌握自然規律,試圖取得更大的進步。
在我看來,人類文明取得的進步都是建立在自卑感上的。我們試想某位外星來客訪問地球時,它看到我們的生存環境一定會說:“地球人為了不被雨淋建造了屋頂,為了不挨凍製作了棉衣,為了出行方便修建了道路,為了社會安定建立了各種機構,為了人類安全做了多種防備,這一切都顯示出他們的弱小。”確實,和許多動物相比人類都不夠強壯。我們不如獅子兇猛,甚至連大猩猩也不如,很多動物都能比我們更好地獨自生存。雖然群居動物同樣依靠集體的力量彌補自己的弱小,可人類比起世界上任何動物都更需要團結合作。人類的孩子更是格外嬌弱,在出生後很多年間都需要成人的保護與照顧。每一個人都是從嬰兒時期成長起來的,都經歷過弱小與稚嫩的階段,無論誰離開了群體的保護都無法生存下去。所以,一個不懂得合作的孩子,最終只能走向自我毀滅之路,他的自卑情結也會更加地根深蒂固。要明白的是,就算是擅長與人合作的人,生活中也會不斷地有需要他們面對的困境。人生苦短,我們也不夠強大,且人生面臨的三大問題也一直不斷地對我們提出挑戰。我們不斷地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不會僅因為眼前一點點成功而對生活滿足。人對於美好生活的追求是永不間斷的,懂得與人合作的人會激發出更多的能量、對人生有更多的期許、對社會有更多的貢獻,同時也能與他人演繹出更多動人的畫面。
優越感
人類永遠無法完成自己的最終夢想,這點幾乎是毋庸置疑的。試想一個人或者整個人類群體終於完成了自己所有的夢想,人類不會再遇上任何困難,那么人類的生活將是多么無趣。到時候,我們能預測每一件即將發生的事,並且能左右它的結果。未來不會再有意外,我們也不會再有新的希望。生活正是因為充滿無限可能才變得有趣。當人類能決定每一件事情的時候,人類便不用再討論問題,也不會有新的發現,科學也就不再需要發展了。人類再提起宇宙萬物就如同在講一個故事。我們的人生不會對未來有渴望,我們的精神世界不再因為藝術與宗教陶醉。值得慶幸的是,我們的生活沒有這么容易被探究清楚。我們有無限奮鬥的機會,並能不斷地發現新的難題,人類也有更多機會去奉獻、去互相幫助。有心理疾病的人與正常人的區別就在於,後者有能力接受困難的挑戰,通過解決問題,不斷地讓自己的人生變得趨於美好,而前者幾乎無法面對問題,也沒有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正常人會盡力幫助別人,不會增加別人的負擔,不會要求更多的優待。他們有能力履行自己的社會職責,能堅強勇敢地獨立面對挑戰,追求自己的優越感。
1.優越感存在於每個人的生活中
優越感對於每個人來講都有不同的含義,這一含義關係到這個人對生活的理解。這是一種最深層次的理解,不同於簡單說說。它存在於每個人的生活中,按照每個人的特性表現在其行為模式中。只不過,每個人生活中所追求的優越感並不簡單直接,也不會赤裸裸地顯露出來。我們只能通過每個人的行為來判斷他的優越感。這時候,我們就像讀一首詩一樣。詩詞的背後總是蘊含著更深層次的意義,我們必須反覆琢磨才能讀懂其中真正的含義。人類的行為模式就如同演繹自己的詩歌作品一樣,隱藏著這個人豐富的內心世界。我們要學會如何解讀其中的意義,也就是說,要學會欣賞別人的人生。
2.優越感是人生奮鬥的方向
人類對自己生活目標的確定,基本在生命最初的四五年間:它是人類在混沌的生活中探索的結果,不是通過確鑿的計算方法得出的。這樣確定目標,如同盲人摸象一般沒有方向,僅僅是自己在對人生有了一點點了解後所做出的判斷而已。
優越感與生活目標的確定一樣,都是人類通過不斷地推測與探索得出的結論。它是人生奮鬥的一個大致方向,並不是人生航線上固定的一個點。沒有誰能準確無誤地描述清楚自己的優越感目標是什麼。一個人可能知道自己的職業方向是什麼,但這也只是他人生追求中一個很小的目標。就算這個目標是非常明確的,但是達到目標的路途卻是曲折變換的。
比如,有一個人以成為一名醫生為職業目標,但在成為醫生的道路上是要完成很多事情的。他不光要成為一名專科醫生或病理學家,在他的行為中,他還要表現出自己對他人的不同程度的興趣。他要求自己去幫助別人,但這種幫助是有限度的,所以他得訓練自己掌握好分寸。他用幫助別人來彌補自己的自卑感,這點從他的職業要求中便可以判斷出他為何想要彌補自卑感。
前面說過,許多想成為或已經成為醫生的人都是在童年時經歷過死亡。當時,死亡給他們帶去了深深的不安。而且,帶給他這種影響的人很可能是他的父母或者兄弟姐妹。為了彌補失去親人的痛苦,他們便立志學醫,想找出抵禦病痛和死亡的方法來幫助自己消除死亡帶來的恐懼。
有些人把教師作為自己的職業目標,但我們知道,教師之間是有著很大的區別的。有一些教師本身不具備太多的社會感,他們渴望成為教師只是為了統領比自己能力低下的人。當面對比自己弱小和沒有什麼人生經驗的孩子時,他們才會有安全感和優越感。而具有高社會感的教師,會將學生放在與自己同樣高度的位置看待,他們是真正對人類社會有貢獻的一群人。要特別注意的一點是:不同的教師,能力和關注點差異很大,而且他們的優越感目標將深深地影響外在表現。
3.行為配合優越感目標
人們會不斷地調整自己的行為,為了適應已經確定的具體目標。這使得一個人的人生目標在種種限制下得以慢慢實現。一個人的行為不管在什麼情況下都會以既定的目標為方向,並以追求優越感為最終目的而前進。
我們必須去探究隱藏在每個人行為下面的本質。人是會改變他具體的目標的,例如,職業可以說是目標的具體化形式之一。當一個人改變自己的職業時,他的目標便發生了變化。面對如此變化,我們只需要找出這個人潛在性格的一致性,即整體人格,就可以看出他一切行為背後的真正意義。人格總是一成不變的,變換的只是人格的表現形式。假如我們持有一個不規則的三角形,將它放置到不同的位置,那么在每個位置上三角形都會呈現出不同的樣子。但仔細觀察後會發現,這些看起來不同的形狀,其實都是由一個三角形擺出來的。每個人的目標也是這樣,不會僅僅通過一件事就完全顯現。但是,通過這個人的種種行為,我們能看到完整的真相。我們不可能對別人說:“你完成了這件事,並得到了優越感,你的人生完滿了。”追求優越感是有伸縮性的,越是一個健康正常的人,當他的生活受阻時,他越能發現新的方向。而心理出現問題的人對自己追求的具體目標卻是這么認為的:“如果不能達到我的目標,我就只有死路一條。”
4.優越感使我們想成為“超人”
對於特殊優越感的劃分,我並不想輕率地做出決定,但是努力想要成為神卻是每一個人共同的優越感目標。經常能看到小孩子天真地表達自己:“我想變成上帝。”哲學家也有一樣的渴望。教育家更是如此,他們中的某些人想把孩子教育成像神一樣的人。宗教中的修行也有同樣的目標——通過修煉使自己成為神。現實中,“超人”一詞就是相較於神比較緩和的目標理想。尼採在精神錯亂之後,曾在寫給斯特林堡的信上署名“被釘在十字架上的人”。無獨有偶,有很多精神錯亂的人都會毫不掩飾地表達出自己的優越感目標,比如,他會大聲地說“我是拿破崙”“我是中國的皇帝”等。這類人希望自己受到全世界的矚目,希望自己能預知未來,擁有超能力可以主宰自然界,讓所有人都朝拜他們,而他們能感應到所有人的心聲。當成為神的目標變得更具體化、更合乎常理時,人便會產生擁有解讀一切自然規律的智慧或擁有長生不死的軀體等願望。希望肉體
凡胎永生,或自己的靈魂不斷輪迴到人間,甚至得以在另外一個空間中永生不死,這些都是因成為神的欲望才產生的。因為在一切宗教中,神都是永生的,可以經歷無數年月而不朽。這裡我並不想對此作深入的討論,無論這些目標是對是錯,它們都是人類對生活意義的理解,所有人都在不同程度上追求著這些目標,希望成為神聖之人。即便是無神論者也希望自己比神更強大。從中,我們能發現“成為神”是一種具有十分強烈的優越感的目標。
當優越感目標被具體化後,人類的行為模式將不會與之違背。個人的行為習慣以及心理疾病的症狀表現都是與其目標相符的,且完美無缺地履行著這一目標。無論是問題兒童、精神病人,還是酗酒者、變態、犯罪分子都用自己的行為,爭取達到自己的優越感目標。他們不會指責自己的病症,反而正是因為他們有了相應的目標才會患有這種病。
有個男孩是學校里最懶的學生。老師問他:“為什麼你總是不好好學習?”這個學生說:“如果我總是表現不好,你會一直關注我。你從不關注那些好孩子,他們學習好又聽話,你才不會關心他們。”這個孩子的本意就是想引起老師的注意,讓老師為他操心,所以以後他還是會很懶。讓他不再懶惰是不切實際的,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他只會繼續這么懶。這種行為按他的目標來講是正確的行為,如果不這么做,他反倒覺得自己非常愚蠢。
有一個非常聽話,卻有點兒愚鈍的男孩,在學校的表現總是慢半拍,在家裡也是普普通通。家中有個大他2歲的哥哥,卻與他完全相反。他的哥哥聰明活潑,性格衝動魯莽,經常招惹是非。有一次,家人聽到弟弟對哥哥說:“我寧願笨一點兒,也不想跟你似的這么莽撞。”由此可見,弟弟的目標是不想闖禍。他平時的處事方式可謂非常聰明,因為他本來就看起來蠢笨,所以別人不會對他有很高的期許,就算他犯了錯誤也會很快被原諒。這么看來,他並不是真傻,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目標而在裝傻。
5.糾正不當優越感目標
到今天為止,常規的心理疾病的治療方法都是針對病症表現的。個體心理學卻認為,無論在醫學上還是教育上這么做都是不對的。一個數學成績不好的孩子,或者不能很好完成作業的孩子,我們僅僅注意到他的特殊表現,並讓他改正是沒用的。這些表現的背後隱藏的原因可能是想惹怒老師或者是找藉口被學校開除。我們也許修正了他這一行為,但是他會在別的地方又惹出新的麻煩。這與成人的心理問題導致行為異常是一致的。比如,一個人有偏頭痛的毛病,當他需要這種病症出現的時候,這種病症便會適時發作。當他見新朋友或者需要做出新的判斷時,這種頭疼的出現便迴避掉了一些社交問題。與此同時,他還有了與身邊人發脾氣的藉口。他怎么會放棄這么好的工具呢?依他看來,這種偏頭疼是自己聰明才智的體現,而且還能使自己達到一些目的。當然,我們可以通過特殊手段恐嚇他結束這種病症,或者通過藥物治療迫使他無法繼續用這個病症當作手段。但是,只要他的人生目標沒有改變,結束了現在的症狀,他還會有新的替代品出現。他的偏頭痛儘管治好了,可他還是會患上其他的病症。有種心理疾病患者能瞬間從一種病症中痊癒,然後飛快地患上另外一種病。他們簡直成了疾病目錄,不斷地增加自己的倉儲量。閱讀治療心理疾病的書籍,只會幫助他們認識新的沒有機會嘗試的病症。所以,通過病症了解這個人的目的,找出這個人的優越感目標,才能從根本上解決他的問題。
如果我搬來一架梯子放到教室里,並爬上去坐在黑板頂端,看到的人一定認為我瘋了。他們不清楚梯子的意義,我爬上去的原因,以及我為什麼要坐在那么奇怪的地方。他們並不知道,我想坐在黑板頂端的原因是,想要自己的身體高過任何人,這正是我的自卑所在。通過俯視自己的學生,我才能獲得安全感。
知道真相後,別人便不會認為我過於瘋癲了。我用非常明顯的行為來完成自己的目的。梯子是合理的工具,我爬上梯子也是按目標方向前進的。我唯一瘋狂的行為便是,我對優越感目標的選擇。如果有人能讓我認識到我的優越感目標選取的不對,我便會改善我的行為。假如我的目標沒有改變,但是實施工具——梯子,被拿走了,那么我會將椅子疊起來爬到上面去。如果連椅子都被拿走,我將會跳起來或者徒手爬上去。心理疾病患者的思維也是這樣的,他們用自己認為最正確的方法去完成自己的目標。我們需要讓他們改變自己的優越感目標,並用新的目標取代舊的,從而改變他們的生活習慣與處事態度。
下面舉一個因為焦慮而不能與人正常交往的30歲女性的案例。
這位女性因焦慮過重而無法擁有自己的事業,只能靠向家裡伸手要錢來生活。她曾經從事過打字員、秘書之類的簡單工作,但不幸的是,每次僱主都會向她示愛。這令她非常苦惱,最後只好辭職。但是,有一次工作中的老闆對她沒什麼興趣,她又覺得自己沒有受到重視而憤然辭職。她因為心理問題接受了長達8年的心理治療,可她的治療一直沒能幫助她與別人融洽地相處,所以她也沒能找到合適的工作。
我對這位女性的生活模式追溯到了童年時期。前面說過,只有了解了一個人的童年,才可能了解他成年後的情況。
她作為家中最小的女孩,又特別美麗,所以深受家人寵愛,甚至達到了溺愛的程度。同時,她家中的條件也比較優越,所以父母幾乎可以滿足她的所有要求。說到這裡,我不禁感嘆道:“你簡直就是公主,被照顧得無微不至。”“是的,”她回答說,“那時大家都叫我公主。”
我又讓她回憶最早的記憶。
這位女性回憶道:“我4歲時,有次走出屋子,看到許多小孩在玩遊戲。他們總是忽然就跳起來,叫嚷著:‘巫婆來了!’我很害怕,跑回家問家裡的僕人,真的有巫婆存在嗎?她告訴我,真的有很多巫婆、偷東西的人和搶劫的人會跟著你一直跑。”自此,這個女孩便害怕一個人待著,這種害怕貫穿她整個行為模式。她認為自己總是不夠強大,必須由家裡人照顧她,支撐她的生活。
這位女性告訴我的另外一個記憶是這樣的:“曾經,有一位男性鋼琴老師教過我。一天,他想親吻我,我馬上跑去告訴媽媽,琴也不彈了。從那以後,我都不再想彈鋼琴了。”從這時起,她知道要與男人保持距離。在性方面,她也是這樣,儘量使自己遠離愛情的旋渦。她認為,戀愛使她看起來非常軟弱。
在這裡,我必須要先交代一下,很多人處在戀愛關係時都覺得自己非常軟弱。從某個角度看,人們認為自己軟弱也是無可厚非的。因為人在戀愛時,會比平時溫柔許多。另外,將自己的注意力過多地放在另一個人身上時,也會給自己平添許多煩惱。如果一個人的優越感目標是“我不能成為一個軟弱的人,也不能讓別人抓住我的弱點”,他就會結束這種相互依存的戀愛關係。這樣的人無法談情說愛,總是遠遠地逃離愛情。你會發現,每當他認為自己就要開始一段戀情時,這段感情很快就會被他搞砸。他會嘲弄、捉弄甚至恥笑可能與他開始一段愛情關係的人,因為這個人令他感到恐慌。這便是這類人對自己軟弱的逃避方式。
這位女性在面對婚戀關係時,察覺到自己的軟弱。所以,在工作中,只要有男人向她表達愛意,她就會感到恐慌。除了逃離感情,她別無選擇。她的父母在她還沒學會如何處理這些問題時就已離世,她的公主生活也就徹底結束了。她想讓她的親戚繼續庇護她,但事與願違,她的親戚沒過多久就開始煩感她,也拒絕滿足她的需求。她對此非常氣憤,責備他們將自己孤零零地丟下,因為她覺得獨自一人生活是非常不幸的。結果,這使她避免了孤單一人的命運。可以想像,如果家族裡沒有人再去關心在乎她,她一定活不下去。她的優越感目標是讓家族裡的人照顧扶持她,讓她不用操心生活中的困難,甚至在她心中出現了一種想法:“我不是地球人。我本是其他星球上的公主,那個星球才是我的家。可憐的地球人根本不懂我,也看不到我有多么尊貴。”這種想法繼續下去的話,她就會出現更嚴重的心理問題。幸好她還有些理智,她的親戚也沒有放棄照顧她,所以她還沒有走上最壞的道路。
要如何幫助這些用錯誤的方法實現優越感目標的人呢?假如我們知道追求優越感是人類的共性,這件事處理起來也就相對容易了。這時,我們就能用換位思考的方式去理解這類人心中的痛苦。他們人生中最大的錯誤就是努力的方向不對,總是朝向沒有意義的那一方。
……

前言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1870~1937),奧地利著名心理學家,個體心理學創始人,與弗洛伊德、榮格並稱為心理學的三大奠基人。阿德勒出生在維也納一戶富裕的猶太商人家庭,從小生活無憂。但由於他生來就患有軟骨病,所以童年過得並不順遂。他4歲才學會走路,同年失去了與自己感情很好的弟弟,5歲的時候因肺部的炎症而差點兒喪命。疾病的折磨和失去至親的痛苦使阿德勒從小就立志當一名醫生,希望以此來擺脫自己面對死亡和疾病時的恐懼與無奈。
阿德勒從進入學校的第一天起就為這個目標努力著。但是,他的學習成績並不理想,尤其是數學,幾乎從沒有及格過。這使阿德勒非常沮喪,甚至喪失了成為醫生的信心。阿德勒在家中是次子,有一個十分出色的哥哥。他幾乎從出生就在努力追趕哥哥的腳步,希望能成為同樣優秀的人。但事與願違,無論外表還是成績,阿德勒都沒能超越哥哥,這使他深感自卑。他的父親不想他由此消沉下去,所以時常鼓勵並幫助他。在慈父的關愛下,阿德勒重拾自信,通過自己不斷的努力,終於考入維也納醫學院,並獲得了醫學博士學位。
畢業後,阿德勒成為一名出色的醫生。一次,他讀了弗洛伊德《夢的解析》,對心理學產生極大的興趣。他在報紙上稱讚弗洛伊德的學說,並由此結實了弗洛伊德。在弗洛伊德的引薦下,阿德勒成為維也納精神分析協會的一員。剛開始,兩個人的合作十分愉快,可是隨著阿德勒對心理學認識的不斷加深,他對弗洛伊德的“性本能說”產生了懷疑,並於1911年公開反對這一學說。從此兩個人分道揚鑣。阿德勒為了與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相區分,自創了個體心理學通過早期記憶和行為模式來探究一個人的心理。
童年時期的阿德勒經歷了疾病、死亡、自卑和超越。這些都成為個體心理學的關鍵字。阿德勒認為,兒童在5歲前就能形成自己的行為模式和人生目標,一個人的早期經歷將會對他未來的人生走向產生極大的影響。他不認為一個人的身體缺陷是失敗的理由,因為他自己就有著嚴重的身體缺陷,他通過努力克服了身體帶給他的困難,並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後來,阿德勒經歷了第一次世界大戰,體會了戰爭帶來的混亂和苦難。於是,他提出“人應該具有社會感”這一重要觀點,認為人的生活意義就是為社會做貢獻,只有這么做的人才能取得成功,為後世造福。他希望自己的學說和觀點能幫助人們走出戰爭的陰霾,戰勝人生所遇到的阻礙,重新建立起正確的人生目標和生活意義。
阿德勒的這些觀點逐漸獲得社會各界的認可,有越來越多的人成為他的追隨者。阿德勒開始到世界各地演講,傳播他的個體心理學理論。1937年,阿德勒在前往歐洲講學的路上,心臟病突發,猝死在蘇格蘭,享年67歲。
阿德勒一生創作的論文和著作達300餘種,有些著作曾躋身暢銷書排行榜。這其中有很多關於兒童性格形成和發展的論述,本書特選取此部分文章,結合現代父母的需要,進行了編譯。全書共分為11個章節,從了解生活的意義開始,分別講述了早期記憶、兒童的發展與成長、兒童的性格與情感、兒童的心理與行為、兒童的自卑感與優越感、兒童的青春期變化、兒童與人際交往,以及兒童的職業發展等多個問題,幫助父母了解孩子的心理發展過程、心理對性格形成的影響,並學習引導和培養孩子性格的方法,使孩子建立起迎接一切挑戰的自信,擁有幸福快樂的人生。
這本書的編譯過程中,受到了很多專業人士的幫助和指點,但礙於時間和水平有限,仍有錯誤和遺憾存於本書之中,歡迎廣大讀者和專業人士批評指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