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1940年前後,由於政治混論,加之連年遭災,阿宮腔戲班相繼解散,僅有段天煥一個戲班艱難地掙扎到解放。
新中國成立後,富平縣人民政府為搶救阿宮腔
劇種,組織以段天煥為首的老藝人成立民樂
皮影戲社,積極進行演出活動。1958年又將富平縣三團改為富平縣阿宮劇團,創作、改編、演出《
喬太守亂點鴛鴦譜》、《玉瓶贈金》、《女巡按》、《錦香亭》、《王魁負義》、《四賢冊》、《白蛇傳》、《翰墨緣》、《金鱗記》等傳統戲及《雞毛信》、《雷鋒》、《紅石鐘聲》、《
八一風暴》、《三姑娘》、《兩家親》等現代戲。並於1961年赴京進行匯報演出,受到
戲劇專家及觀眾的歡迎和喜愛。
富平縣阿宮劇團在改革中,注意保留了阿宮腔音樂的
特點,堅持
突出二股弦、月琴、
繼承和
發揚唱腔音樂典雅細膩、婉轉悠揚和“噫”“咽”拖音,也吸收了碗碗腔、弦板腔、迷糊、秦腔、豫劇音樂之所長,更加豐富了阿宮腔。1960年以後在表演形式革新的同時,對唱腔也進行了改革,突破了阿宮腔皮影戲小戲一人演唱的說繁簡唱、唱段多為四六句的局限,使之根據劇情的發展,有了滿足民眾欣賞要求的大板唱腔。在表演上發展了
喜劇、
武打,克服了初演時只演文戲、苦戲的單調缺陷。音樂上增加了揚琴、二胡、中胡、大提琴、小提琴、長號、圓
號,擴大了音響效果。作曲手法上豐富了色彩,增強了音樂的表現力。移植了喜劇《姊妹易嫁》、改編了文武帶打的《白蛇傳》、《金鱗記》,由於“劍出鞘”‘踢打出手”和一些武打技巧的加入,博得了觀眾的好評。《金》劇的武打獲得了
1981年渭南地區集體獎。
1960年阿宮腔劇團參加了“陝西省新搬上舞台劇種匯演大會”。
1961年又赴
北京匯報演出,並巡迴西北各省及內蒙、
山西,
山東等地演出,均受歡迎,被譽為“老樹逢春開新花”。《兩家親》參加陝西省
1983年創作劇目展覽演出,被
省文化廳推薦為參加1984年全國現代題材戲劇觀摩演出預選劇目。 《三姑娘》參加了1987年
陝西省首屆
藝術節,獲得了頭名金牌和各項大獎,並參加了9月在
蘭州舉行的中國藝術節“西北薈萃”演出,獲得榮譽獎盃。 《四季歌》於1992年7月赴山東
淄博參加全國“天下第一團”優秀劇目展演,榮獲劇目創作獎等7項大獎。現在富平縣阿宮腔劇團既演阿宮戲又演秦腔,富平縣阿宮腔皮影劇團全演阿宮戲。 阿宮腔自搬大舞台後,先後培養出黨碧俠、權三民、傅新元、
劉寶琴、
李珍珠、高愛玲、
趙雲俠、
周正中、
雷天民及
宋彩萍、暴建玲、
李玉玲、劉立萍、王會利、唐小莉、
楊小莉、郭民榮、馮碧茹、傅全冬等優秀演員。
起源
阿宮腔是由秦時宮廷樂舞衍變而來,因阿房宮而得其名,已有兩千多年的
歷史了。
關於秦時宮內樂舞的情況,史冊多有記述,《史記秦本紀》、《太平御覽》多有記載秦始皇統一
中國後奢謠不治《琴苑要錄》中寫道:
秦征天下美女以充後宮奶縱酒離宦,作戲憂倡。宮女侍者千人,又
征伐數十萬士卒囚徒修建阿房宮。據
史料記載:“阿房宮東西三里,南北五里,庭下可受十萬人,車形酒,馬行炙,千人唱,萬人合” 《三輔歸事》還令鹹陽之旁二百里內宮觀二百又二十廈建甬道相連,帷帳鐘鼓美人充之 《史記秦皇本紀》樂舞曲牌見於史料有三百餘種,秦始皇死後,
秦二世放棄“詩”“書”極言聲色,大政美女入宮玩樂。據傳女樂們的脂粉流入渭河,使河水為之改色。不久項羽就有東南殺來,攻入鹹陽,火燒宮殿大夥三月不熄,秦之臣民集眾樂工遂作鳥散,流入鹹陽以西者眾多。秦宮樂舞就在當地繁衍開來。由於此中曲調來自皇宮而當時諸多宮室中阿房宮又最負盛名,人們就稱之為阿宮腔了 經過
世世代代的
演變,阿宮腔調遍及
興平,涇陽,
三原,臨潼,富平等地。有資料可查的是皆以
皮影戲作為傳承方式,所用的皮影人都是西路樣式。1929年-1932年關中發生大旱災,餓死百姓難以計數,臉帶出了惡性傳染病,嚴重的摧殘了關中的經濟文化。災年過後,阿宮腔僅留富平險
段天煥一脈承傳,據此可以說
富平縣是當代阿宮腔的發祥之地。
阿宮腔的音樂由宮廷音樂衍化而生,
曲牌多達400餘支,在全國戲劇藝術中獨領風騷,好多場面都有專用曲牌,如網出場用《朝天子》番王用《石榴花》玉皇用《一炷香》佛用《佛安咒》等。銅器採用也因人物性格不同而不同,它的板路中有一種“雙代板”在代板種添有梆子,別的劇種很少用。其代表曲牌《十樣景》又十多支曲牌合奏而成,開場必奏,扣人心弦,引人入勝。
劇目
阿宮腔的劇目題材廣泛、內容豐富,已經挖掘整理的傳統劇目有六百餘本。劇目的唱詞淺顯樸實、生活氣息濃厚。取材於歷史的劇目,大都為揭露封建統治者的昏庸腐敗、荒淫無恥、殘忍凶暴以及批判賣國求榮、表彰民族氣節的戲,如《七箭書》、《重耳走國》等;取材民間故事的劇目,多為反映倫理道德、男女愛情、抨擊忘恩負義與頌揚清正廉潔、剛直不阿的清官戲,如《西廂記》、《金鱗記》、《王魁負義》、《女巡按》等;取材現實生活的劇目,大都是抨擊惡勢力和惡少劣婦的諷刺喜劇,如《三婆娘頂嘴》、《屎巴牛招親》、《
打鍋》、《抹牌》等。
角色
阿宮腔角色行當生、旦、淨、醜俱全;表演基本沿襲了秦腔程式,並採用了皮影某些特有的表演動作,顯得獨特别致。同時,在表演上有塌城、劍出鞘、踢打等武打特技。
板式
阿宮腔屬板式變化體音樂。聲腔分歡音與苦音。歡音表達明朗、輕快的情緒,苦因表達悲傷、淒楚、懷念、憤慨的情感。其唱腔保持了阿宮腔腔調,惟淨角揉入眉戶某些曲調;旦角又吸收了
碗碗腔行腔技巧,突出阿宮細膩、婉轉、剛柔並濟的特點。唱腔板路有[二六]、[慢板]、[二倒板]、[箭板]、[一疊腔]、[三不齊]和單句送等;常用的曲牌有[一起清雪]、[遷仙客]、[春宴開]、[點絳唇]等。伴奏樂器以板胡替代原二股弦領奏,增加了音響效果;武場面以梆子擊節,配以鼓板、牙子、小鑼、繞鈸、大號等。
阿房宮
兩千多年以前,
秦始皇當上皇帝後,便為自己重新修建了當時所能想像的最富麗堂皇、美艷無比的
新宮,這就是
阿房宮。
雖然阿房宮還沒有徹底完工,只存在了短短的十幾年,就在楚霸王
項羽的一把大火下化為
灰燼,但是阿房宮的美卻成為歷代騷人墨客追
古惜今,千年詠唱的話題。在
秦地關中,關於阿房宮這一美麗宮殿的傳說早已浸入這塊黃土地中,融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阿房”,在鹹陽方言中念“窩邦”(wobang),“窩邦”就是“那邊”的意思,對於秦代
鹹陽都城的人來說,這是一座沒有完工、也就沒有名字的宮殿,他們把河對岸的這座新宮叫“那邊的宮”,因為沒有正式的名字,所以一直“窩邦”、“窩邦”叫著,直到現在,陝西關中的方言中,仍把“那邊的”叫“窩邦”。
另外,“阿”(wo)在陝西
關中方言中有“美”、“舒服”的意思,所以阿房宮的另一個意思就是
最美,最舒服的宮殿。據說這也是
秦代的
口頭語,陝西方言中還把“舒服極了”、“美極了”叫“阿(wo)也”。做什麼舒心暢快,他們會說“阿也的很”。從這一點也能看出當時的阿房宮是多么豪華。
在陝西,至今流傳著一種古老的戲曲藝術阿宮腔。據說,秦朝末年,項羽攻入鹹陽,火燒阿房宮。宮裡的內侍、宮女及舞樂歌女有一部分逃出阿房宮,流落民間。他們把阿房宮裡一種清雅俊麗、委婉細膩的歌舞演唱帶到民間,並且傳播開來,慢慢形成一種新的民間曲調,這種調式被人們稱為“阿宮腔”。
阿宮腔尤其以女聲最為動聽,在唱腔上有明顯的拖腔,就是在演唱時經常有“那意呀唉”,據說,這“那意呀唉”是當時秦時宮女的語言習慣。這種習慣一直被阿宮腔這一古老的地方戲曲藝術所沿用。
皮影劇團
富平縣阿宮腔皮影劇團,其前身為“煥子娃皮影班”,該班系段天煥老藝人於
1920年約富平的趙志奎、
朱彥發,禮泉的安四、趙積福等人
建立的。段為領班人,屢經坎坷,一直於渭北、關中東部各地鄉村城鎮堅持演出。1928年以後,飢謹、瘟疫相繼而來,皮影戲班被迫解散。幾年後,段天煥召集起舊班子在各地演出,勉強餬口。抗日戰爭爆發以後,由於拉夫派丁、苛捐雜稅、敵機空襲
,使廣大農村一片慌亂蕭條。西安及各縣的大戲班紛紛四出,走鄉串鎮,對皮影、木偶小戲連壓帶擠,等於斷絕了生路。 解放後,阿宮腔被列為珍稀劇種,1952年,縣政府批准了段的皮影社為職業性的重點班社,任命段天煥為社長,更名為“民樂皮影社”,演職員有程應文,支樹魁、黨兆信、趙志奎。1953年又改名為“富平縣群樂皮影社” ,1955年,招收段明俠為學徒,聘請任
喜德幫擋,秋季又招收
王開文為學徒。
1956年參加
陝西省第一屆皮影、木偶觀摩演出大會,演出《觀表》、《剪梅鹿》 、《三宵坐洞》獲演出
一等獎,段天煥、黨兆信、支樹魁分別獲個人一、二、三等獎。匯演期間,同行們爭相學習“群樂皮影社”演出的《拉馬》中的煙火技巧,省廣播電台也為該社演出的《寒宮認母》和《王由掛畫》進行了
錄音。段天煥被選進了主席團,阿宮腔的
藝術價值,得到了社會的廣泛認可。 1957年,縣政府批准皮影社為集體所有制專業皮影社,並改名為富平縣皮影劇團,隨後,又招收了學員
王立勝、
惠東新、
徐東海、邢忠友。
1959年初,富平縣併入
銅川市,該團又改名為“銅川市阿宮腔皮影劇團” 。
1960年
劇作家田漢來
銅川,觀看了該團演出的《觀表》 。 1961年9月,恢復富平縣制,劇團又改名為“富平縣阿宮腔皮影劇團” 。以後試排了現代劇《三世仇》,在1961年赴京演出時,該團段天煥在國務院小禮堂里,為中央領導人演出了阿宮腔皮影戲《穰侯搜車》和《淮河營》等劇目,得到了讚賞。
1974年,參加地區皮影匯演,節目為《紅燈記》中的“痛說家史”、“斗鳩山”與《龍江頌》中的“後山訪旱”,省電台進行了錄音並且播放。
1975年,參加省皮影、木偶選拔演出,節目為《常青指路》、 《情深似海》 、《閘上風雲》 。後同華縣、禮泉組成陝西省皮影、木偶演出團赴京參加全國皮影、木偶匯演,演出了《情深似海》,頗受好評。
1976年,進行了皮影改革,聘請
華縣魏致全刻制了大影人,試用了消影燈光,試製了
機關布景和
道具,縣文教局助其併購置了運輸工具等。
1980年,段天煥老藝人完成了37部阿宮腔傳統劇的錄音,1982年段天煥老藝人留下“祝阿宮腔永傳”的遺言後不幸去世。 目前,富平縣阿宮腔皮影劇團阿宮腔和秦腔兼演,活躍在全縣的村村鎮鎮,阿宮腔這一珍稀的藝術奇
葩,正在不斷地
綻放出鮮艷的
花朵!
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