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兆韋氏
簡介
京兆韋氏,是中國中古時期一個以
京兆郡為
郡望的
韋姓士族,漢朝時期就有俗諺稱京兆韋氏和
京兆杜氏為“城南韋杜、去天尺五”,自南北朝以後,京兆韋氏已發展為關中
郡姓首族,在唐朝,京兆韋氏又成為李武韋楊集團的一部分,家族共宰相十七人。
起源
西漢初年,
韋孟被任命為楚元王
劉交的太傅,韋孟在楚王
劉戊時期多次規諫,卻不起效果,韋孟因此辭官,舉家遷至山東鄒魯一帶。韋孟的玄孫
韋賢不僅精通《禮》、《
尚書》,並傳習《
魯詩》,產生了韋氏《魯詩》一派,奠定了家族的
經學傳統。韋賢后被徵召為博士、給事中,為
漢昭帝傅,又出任光祿大夫、詹事,至大鴻臚。漢昭帝駕崩後,韋賢與
霍光等共同尊立
漢宣帝繼位,賜爵關內侯,任長信少府,本始三年(前71年),韋賢升任丞相,封扶陽侯,食邑七百戶。韋賢有四子,除第三子韋舜留居鄒魯守家族墳墓外,其餘諸子均遷至長安平陵,韋賢第四子
韋玄成後繼承扶陽侯爵位,先後您燥船任太常、少府、太子太傅、御史大夫,永光二年(前42年)任丞相,格府拜徙居長安杜陵。韋玄成之侄
韋賞又因任
漢哀帝定陶王時期的太傅,被提拔為
大司馬車騎將軍,封關內侯,宗族中擔任二千石一級官吏的有十餘人。京兆韋氏在西漢父子丞相,四世封侯,已成為關內著名大族。
房支
著房
西眷、東眷、逍遙公房、鄖公房、南皮公房、駙馬房、龍門公房、小逍遙公房、京兆諸房韋氏合稱為韋氏定著九房。
宰相
河東裴氏
簡介
起源
裴陵之後
唐
林寶《
元和姓纂》:裴,嬴姓,
伯益之後。
秦非子支孫封𨛬(原字為上非下邑)鄉侯,因氏焉。今聞喜𨛬城是也。六代孫陵,
周僖王封解𨛬君,乃去𨛬字下面的“邑”,改為“衣”,成為“裴”字。
宋
歐陽修《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裴氏出自風姓,
顓頊裔孫
大業生
女華,女華生
大費,大費生
皋陶,皋陶生
伯益,賜姓嬴氏,生
大廉,大廉五世孫曰
仲衍,仲衍四世孫曰軒,軒生潏,潏生
飛廉,飛廉生
惡來,惡來生
女防,女防生
旁皋,旁皋生太幾,太幾生大駱,大駱生非子,
周孝王使養馬汧渭之間,以馬蕃息,封之於
秦,為附庸,使續贏氏,號曰
秦嬴。非子之支孫封𨛬(原字為上非下邑)鄉,因以為氏,今聞喜𨛬城是也。六世孫陵,當
周僖王之時,封為解𨛬君,乃去邑從衣,為裴。裴,衣長貌。
裴針之後
另一說為
晉平公封
秦桓公之子後子針(qián,音鉗)於周川之裴中,號裴君。出土墓誌以裴針為始祖的有:
《裴撝墓誌》:“其先帝顓頊之苗裔,周封為秦,秦景公母弟曰針者。始居於晉,平公邑之同川之裴中,因而得姓。”
《李公故夫人河東裴氏墓誌》:“昔秦針出奔,晉封受氏,厥後繁衍,賢良間生。”
《裴宥墓誌》:“其先秦景公之母弟,自秦歸晉,封於同川,因而得姓。”
《裴耀卿神道碑》:“伯益裔孫非子,周封於秦。至桓公少子針,去國食采於晉,其邑曰𨛬,遂為氏焉。”
《於公故夫人裴氏墓誌》:“初,伯益為虞以掌山澤,自任好有國以霸諸侯。針適晉食裴,因以命氏。”
《裴希惇神道碑》:“有若顓頊遵昌源於長流,有若大費啟洪基於敷土,後子保河汾之邑,非子據汧渭之封,千乘由其克昌,三牢所以能霸。”
關於河東裴氏的族源,
歐陽修主要持裴陵在周僖王時封為解邑君,乃去“邑”從“衣”為裴之說,對裴針存疑。但從以上墓誌資料大致可以說明,唐代河東裴氏的傳人都公認秦公子針就是他們的直接祖先。對此,清人
楊深秀說:“周川即《竹書》所稱晉獻公二十五年狄人伐晉周,有白鹿舞於市,《水經》、涑水又西過周原,今其地乃與裴城毗連,俱在聞喜縣境。二說實不相悖,永叔何疑之有!”唐代裴氏墓誌中,發現有葬於周川里的,周川里的位置在裴氏祖塋所在地鳳凰原。在山西省聞喜縣博物館提供的《關於赴英鑑定蘇格蘭場查扣走私中國文物山西聞喜文物證據》一文說:“裴氏祖塋在方圓數十里的鳳凰原一帶,古時稱此地高陽原(鳳凰原包括高陽鄉、清通鄉、周川里、相鄉里……)。”歐陽修所說的:“周川”與楊深秀所說的“周原”都在聞喜縣境鳳凰原一帶是沒有疑問的。河東裴氏正是發跡於周川之裴中。裴中在今聞喜縣東北,與侯馬毗鄰,距晉國都城新田約十多公里。當時晉平公將後子針封於此地,是由於地近交通方便,易於關照;此地水肥土美宜於農作,便於生存發展。
秦公子針,又名伯車、後子,
秦穆公之玄孫、
秦桓公之子、
秦景公之弟,《
史記·秦本紀》稱他為“後子針”,秦景公三十六年(公元前541年),後子針出奔
晉國。《春秋經》在這一年書曰:“夏,秦伯之弟針出奔晉。”後子針在晉國前後6年。
晉平公將他安置在同川之裴中,賜給他100頃甲地,並因邑命氏,被稱為裴公。公元前536年秦景公死後,後子針回到秦國。其後裔則留在裴邑,以裴為氏。
魏晉
西晉時
傅暢的《裴氏家記》是今天所知最早的家譜。南朝
裴松之撰《裴氏家傳》4卷,
裴子野撰《續裴氏家傳》2卷。北朝
裴良撰《宗制》10卷,《裴良墓誌》對此有記載,他的兒子裴子通、裴子休,在隋朝有詔表閭為“義門裴氏”。至唐代,裴氏譜牒有《裴若弼家傳》1卷,裴守真撰《裴氏家牒》20卷。由於社會動盪、戰亂等原因,今已失傳。
房支
西眷裴,裴茂之子
裴徽的子孫大多在西涼為官,所以號稱西眷
洗馬裴,裴慬從河西返回故鄉河東郡,居住在解縣洗馬川,號洗馬裴
南來吳裴,裴邕過江居於襄陽,其孫裴叔業攜帶家族回到北方,號南來吳裴
中眷裴,裴嗣之子裴奣,居於天地之中的河洛,號中眷
東眷裴,裴茂之子裴輯,子孫大多在東北慕容氏政權為官,號東眷
宰相
裴度,出自東眷裴,唐憲宗、唐穆宗、唐敬宗、唐文宗宰相
河東柳氏
簡介
《元和姓纂》所記,
秦滅六國,柳氏遷於
河東郡。秦末,柳安居於
解縣,為河東柳氏始祖。故後世子孫以解縣為故里,稱河東郡解縣人。漢晉之際,為地方豪族。
永嘉之亂,
衣冠南渡。河東柳氏雖渡江甚晚,仍為
南朝一流士族。
柳元景、
柳世隆叔侄二人被認為是確立河東柳氏在南朝地位的關鍵人物。
房支
以東眷、西眷最為知名。
河東薛氏
簡介
郡望
薛齊,字夷甫。曾祖父薛衍,東漢末年期間任職東海相。薛齊父
薛永(字茂長)在祖父
薛蘭於195年(東漢
興平二年)戰死後,便跟隨
劉備,並隨之攻打
劉璋。
蜀漢後主即位之後過了一段時間才升任
蜀郡太守,薛永死後薛齊繼任其父之位。263年(蜀漢
景耀六年、
曹魏景元四年),
司馬昭派
鄧艾與
锺會等平蜀後,薛齊與家族5,000戶一同降魏,並被封為光祿大夫,
之後薛家又遷徙河東,世稱“
蜀薛”。
房支
薛齊有二子:薛懿、薛始。薛懿字元伯,一名薛奉。
西祖房支
西祖大房,北魏內都坐大官、涪陵元公
薛謹長子
薛初古拔的後裔,該房後絕嗣
西祖第二房,北魏內都坐大官、涪陵元公
薛謹次子
薛洪隆的後裔
西祖第三房,北魏內都坐大官、涪陵元公
薛謹三子
薛破胡的後裔
西祖第四房,北魏內都坐大官、涪陵元公
薛謹四子薛破氐的後裔
西祖第五房,北魏內都坐大官、涪陵元公
薛謹五子
薛積善的後裔
北魏
太和二十年(496年)正月,北魏大臣們商議河東薛氏為
河東郡繁盛的家族,
魏孝文帝說:“薛氏是
蜀人,怎么可以進入
郡姓!”
薛宗起此時手執
戟站在殿下,從群臣中站出來回答說:“臣的先祖於漢末在蜀漢做官,兩世人以後重新回到河東,到今天已經是傳承了六世,不是蜀人。臣認為陛下是
黃帝的後裔,受封在北土,怎么可以稱之為
胡人呢!今天不參與郡姓,我還活著乾什麼!”薛宗起將手執的戟扔在地上摔成碎片。魏孝文帝緩緩的說:“那么朕甲姓,愛卿乙姓嗎?”河東薛氏才因此進入郡姓,魏孝文帝還說:“愛卿不是‘宗起’,是‘起宗’啊!”《
北史·薛聰傳》記載
薛聰和魏孝文帝有類似的對話,
司馬光考證後遵從了
元行沖《後魏國典》的記載。
弘農楊氏
簡介
弘農楊氏,是中國中古時代以
弘農郡為
郡望的
楊姓士族。據《通志·氏族略》記載弘農楊氏或源於春秋
羊舌氏後裔,是
叔向之後。其始祖為西漢時人
楊敞,為
漢昭帝時丞相,史學家
司馬遷女婿,後代
楊寶是西漢末、東漢初,傳習歐陽派《
尚書》的
經學學者。楊寶之子
楊震,人稱“關西孔子”,東漢太尉。其後裔楊秉,楊賜,楊彪皆為東漢太尉,時人稱其“四世太尉”。
姓源
郡望
真偽
據
唐長孺的考證,北魏時期自稱弘農楊氏的
楊播一家雖居住在華陰縣,不足以證明其出自漢代以來的高門弘農楊氏,楊播先世很可能出自東雍州的楊氏,與以武力著稱的豪強“馬渚諸楊”可能是同宗;弘農楊氏的
楊駿、
楊珧在西晉早已被
賈南風誅殺絕滅,另一支楊震的嫡系後裔
楊修子孫
永嘉之亂後南渡,在劉宋時絕滅。北方的弘農楊氏可能是大姓,馬渚諸楊也可能與弘農楊氏本是同族,真偽難辨。
根據《隋書》,隋文帝
楊堅出身弘農楊氏,為
楊震後代。學者王桐齡認為,楊堅家族出身武川鎮,此地向為為華夷雜處之地;此外,楊堅家族與鮮卑貴族
獨孤氏、宇文氏等有聯姻關係,與傳統漢人世族習慣不同。推論楊堅可能有鮮卑血統,為胡漢混血,或是純粹的鮮卑人,偽托世族出身。
陳寅恪根據楊堅之母呂苦桃出身寒族,不符合世族通婚慣例,認為楊堅家族並非出身弘農楊氏,而是偽托。
名人
楊寶,西漢末、東漢初經學學者,“結草銜環”中“銜環”故事的主人公
楊素,字處道。隋朝名臣,越國公,御史大夫,內史令。謚“景武”
楊承休,唐末刑部員外郎,楊虞卿孫
楊萬里為江西吉水人,其墓誌稱其為楊承休的後代,祖先遷至吉水。
京兆杜氏
簡介
京兆杜氏歷朝多為官,亦名人輩出。
東漢時有
杜篤;
西晉有軍事家
杜預,杜預之子又分流出襄陽杜氏。唐朝時代更多,出任宰相者達12人,文學界更有
杜甫、
杜牧等名流。
名人
杜淹:唐朝宰相,隋朝河內太守杜征之子,名相杜如晦叔父。
杜元穎:唐朝宰相,右僕射杜淹六世孫,大理正杜佐之子。
著房
西眷、東眷、逍遙公房、鄖公房、南皮公房、駙馬房、龍門公房、小逍遙公房、京兆諸房韋氏合稱為韋氏定著九房。
宰相
河東裴氏
簡介
起源
裴陵之後
唐
林寶《
元和姓纂》:裴,嬴姓,
伯益之後。
秦非子支孫封𨛬(原字為上非下邑)鄉侯,因氏焉。今聞喜𨛬城是也。六代孫陵,
周僖王封解𨛬君,乃去𨛬字下面的“邑”,改為“衣”,成為“裴”字。
宋
歐陽修《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裴氏出自風姓,
顓頊裔孫
大業生
女華,女華生
大費,大費生
皋陶,皋陶生
伯益,賜姓嬴氏,生
大廉,大廉五世孫曰
仲衍,仲衍四世孫曰軒,軒生潏,潏生
飛廉,飛廉生
惡來,惡來生
女防,女防生
旁皋,旁皋生太幾,太幾生大駱,大駱生非子,
周孝王使養馬汧渭之間,以馬蕃息,封之於
秦,為附庸,使續贏氏,號曰
秦嬴。非子之支孫封𨛬(原字為上非下邑)鄉,因以為氏,今聞喜𨛬城是也。六世孫陵,當
周僖王之時,封為解𨛬君,乃去邑從衣,為裴。裴,衣長貌。
裴針之後
另一說為
晉平公封
秦桓公之子後子針(qián,音鉗)於周川之裴中,號裴君。出土墓誌以裴針為始祖的有:
《裴撝墓誌》:“其先帝顓頊之苗裔,周封為秦,秦景公母弟曰針者。始居於晉,平公邑之同川之裴中,因而得姓。”
《李公故夫人河東裴氏墓誌》:“昔秦針出奔,晉封受氏,厥後繁衍,賢良間生。”
《裴宥墓誌》:“其先秦景公之母弟,自秦歸晉,封於同川,因而得姓。”
《裴耀卿神道碑》:“伯益裔孫非子,周封於秦。至桓公少子針,去國食采於晉,其邑曰𨛬,遂為氏焉。”
《於公故夫人裴氏墓誌》:“初,伯益為虞以掌山澤,自任好有國以霸諸侯。針適晉食裴,因以命氏。”
《裴希惇神道碑》:“有若顓頊遵昌源於長流,有若大費啟洪基於敷土,後子保河汾之邑,非子據汧渭之封,千乘由其克昌,三牢所以能霸。”
關於河東裴氏的族源,
歐陽修主要持裴陵在周僖王時封為解邑君,乃去“邑”從“衣”為裴之說,對裴針存疑。但從以上墓誌資料大致可以說明,唐代河東裴氏的傳人都公認秦公子針就是他們的直接祖先。對此,清人
楊深秀說:“周川即《竹書》所稱晉獻公二十五年狄人伐晉周,有白鹿舞於市,《水經》、涑水又西過周原,今其地乃與裴城毗連,俱在聞喜縣境。二說實不相悖,永叔何疑之有!”唐代裴氏墓誌中,發現有葬於周川里的,周川里的位置在裴氏祖塋所在地鳳凰原。在山西省聞喜縣博物館提供的《關於赴英鑑定蘇格蘭場查扣走私中國文物山西聞喜文物證據》一文說:“裴氏祖塋在方圓數十里的鳳凰原一帶,古時稱此地高陽原(鳳凰原包括高陽鄉、清通鄉、周川里、相鄉里……)。”歐陽修所說的:“周川”與楊深秀所說的“周原”都在聞喜縣境鳳凰原一帶是沒有疑問的。河東裴氏正是發跡於周川之裴中。裴中在今聞喜縣東北,與侯馬毗鄰,距晉國都城新田約十多公里。當時晉平公將後子針封於此地,是由於地近交通方便,易於關照;此地水肥土美宜於農作,便於生存發展。
秦公子針,又名伯車、後子,
秦穆公之玄孫、
秦桓公之子、
秦景公之弟,《
史記·秦本紀》稱他為“後子針”,秦景公三十六年(公元前541年),後子針出奔
晉國。《春秋經》在這一年書曰:“夏,秦伯之弟針出奔晉。”後子針在晉國前後6年。
晉平公將他安置在同川之裴中,賜給他100頃甲地,並因邑命氏,被稱為裴公。公元前536年秦景公死後,後子針回到秦國。其後裔則留在裴邑,以裴為氏。
魏晉
西晉時
傅暢的《裴氏家記》是今天所知最早的家譜。南朝
裴松之撰《裴氏家傳》4卷,
裴子野撰《續裴氏家傳》2卷。北朝
裴良撰《宗制》10卷,《裴良墓誌》對此有記載,他的兒子裴子通、裴子休,在隋朝有詔表閭為“義門裴氏”。至唐代,裴氏譜牒有《裴若弼家傳》1卷,裴守真撰《裴氏家牒》20卷。由於社會動盪、戰亂等原因,今已失傳。
房支
西眷裴,裴茂之子
裴徽的子孫大多在西涼為官,所以號稱西眷
洗馬裴,裴慬從河西返回故鄉河東郡,居住在解縣洗馬川,號洗馬裴
南來吳裴,裴邕過江居於襄陽,其孫裴叔業攜帶家族回到北方,號南來吳裴
中眷裴,裴嗣之子裴奣,居於天地之中的河洛,號中眷
東眷裴,裴茂之子裴輯,子孫大多在東北慕容氏政權為官,號東眷
宰相
裴度,出自東眷裴,唐憲宗、唐穆宗、唐敬宗、唐文宗宰相
河東柳氏
簡介
《元和姓纂》所記,
秦滅六國,柳氏遷於
河東郡。秦末,柳安居於
解縣,為河東柳氏始祖。故後世子孫以解縣為故里,稱河東郡解縣人。漢晉之際,為地方豪族。
永嘉之亂,
衣冠南渡。河東柳氏雖渡江甚晚,仍為
南朝一流士族。
柳元景、
柳世隆叔侄二人被認為是確立河東柳氏在南朝地位的關鍵人物。
房支
以東眷、西眷最為知名。
河東薛氏
簡介
郡望
薛齊,字夷甫。曾祖父薛衍,東漢末年期間任職東海相。薛齊父
薛永(字茂長)在祖父
薛蘭於195年(東漢
興平二年)戰死後,便跟隨
劉備,並隨之攻打
劉璋。
蜀漢後主即位之後過了一段時間才升任
蜀郡太守,薛永死後薛齊繼任其父之位。263年(蜀漢
景耀六年、
曹魏景元四年),
司馬昭派
鄧艾與
锺會等平蜀後,薛齊與家族5,000戶一同降魏,並被封為光祿大夫,
之後薛家又遷徙河東,世稱“
蜀薛”。
房支
薛齊有二子:薛懿、薛始。薛懿字元伯,一名薛奉。
西祖房支
西祖大房,北魏內都坐大官、涪陵元公
薛謹長子
薛初古拔的後裔,該房後絕嗣
西祖第二房,北魏內都坐大官、涪陵元公
薛謹次子
薛洪隆的後裔
西祖第三房,北魏內都坐大官、涪陵元公
薛謹三子
薛破胡的後裔
西祖第四房,北魏內都坐大官、涪陵元公
薛謹四子薛破氐的後裔
西祖第五房,北魏內都坐大官、涪陵元公
薛謹五子
薛積善的後裔
北魏
太和二十年(496年)正月,北魏大臣們商議河東薛氏為
河東郡繁盛的家族,
魏孝文帝說:“薛氏是
蜀人,怎么可以進入
郡姓!”
薛宗起此時手執
戟站在殿下,從群臣中站出來回答說:“臣的先祖於漢末在蜀漢做官,兩世人以後重新回到河東,到今天已經是傳承了六世,不是蜀人。臣認為陛下是
黃帝的後裔,受封在北土,怎么可以稱之為
胡人呢!今天不參與郡姓,我還活著乾什麼!”薛宗起將手執的戟扔在地上摔成碎片。魏孝文帝緩緩的說:“那么朕甲姓,愛卿乙姓嗎?”河東薛氏才因此進入郡姓,魏孝文帝還說:“愛卿不是‘宗起’,是‘起宗’啊!”《
北史·薛聰傳》記載
薛聰和魏孝文帝有類似的對話,
司馬光考證後遵從了
元行沖《後魏國典》的記載。
弘農楊氏
簡介
弘農楊氏,是中國中古時代以
弘農郡為
郡望的
楊姓士族。據《通志·氏族略》記載弘農楊氏或源於春秋
羊舌氏後裔,是
叔向之後。其始祖為西漢時人
楊敞,為
漢昭帝時丞相,史學家
司馬遷女婿,後代
楊寶是西漢末、東漢初,傳習歐陽派《
尚書》的
經學學者。楊寶之子
楊震,人稱“關西孔子”,東漢太尉。其後裔楊秉,楊賜,楊彪皆為東漢太尉,時人稱其“四世太尉”。
姓源
郡望
真偽
據
唐長孺的考證,北魏時期自稱弘農楊氏的
楊播一家雖居住在華陰縣,不足以證明其出自漢代以來的高門弘農楊氏,楊播先世很可能出自東雍州的楊氏,與以武力著稱的豪強“馬渚諸楊”可能是同宗;弘農楊氏的
楊駿、
楊珧在西晉早已被
賈南風誅殺絕滅,另一支楊震的嫡系後裔
楊修子孫
永嘉之亂後南渡,在劉宋時絕滅。北方的弘農楊氏可能是大姓,馬渚諸楊也可能與弘農楊氏本是同族,真偽難辨。
根據《隋書》,隋文帝
楊堅出身弘農楊氏,為
楊震後代。學者王桐齡認為,楊堅家族出身武川鎮,此地向為為華夷雜處之地;此外,楊堅家族與鮮卑貴族
獨孤氏、宇文氏等有聯姻關係,與傳統漢人世族習慣不同。推論楊堅可能有鮮卑血統,為胡漢混血,或是純粹的鮮卑人,偽托世族出身。
陳寅恪根據楊堅之母呂苦桃出身寒族,不符合世族通婚慣例,認為楊堅家族並非出身弘農楊氏,而是偽托。
名人
楊寶,西漢末、東漢初經學學者,“結草銜環”中“銜環”故事的主人公
楊素,字處道。隋朝名臣,越國公,御史大夫,內史令。謚“景武”
楊承休,唐末刑部員外郎,楊虞卿孫
楊萬里為江西吉水人,其墓誌稱其為楊承休的後代,祖先遷至吉水。
京兆杜氏
簡介
京兆杜氏歷朝多為官,亦名人輩出。
東漢時有
杜篤;
西晉有軍事家
杜預,杜預之子又分流出襄陽杜氏。唐朝時代更多,出任宰相者達12人,文學界更有
杜甫、
杜牧等名流。
名人
杜淹:唐朝宰相,隋朝河內太守杜征之子,名相杜如晦叔父。
杜元穎:唐朝宰相,右僕射杜淹六世孫,大理正杜佐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