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兆杜氏

京兆杜氏,是中國中古時代一個以京兆郡郡望士族,漢朝時期就有俗諺稱京兆韋氏和京兆杜氏為“城南韋杜、去天尺五”,南北朝時期,京兆杜氏成為關中郡姓之一。

京兆杜氏的世系可以追溯到西漢御史大夫杜周。杜周本居南陽(今中國河南省南陽),以豪族遷於茂陵(今陝西省興平)。子杜延年又遷於杜陵(今陝西西安南)。

京兆杜氏歷朝多為官,亦名人輩出。東漢時有杜篤西晉有軍事家杜預;唐朝時代更多,其中有宰相杜佑是歷史典藏《通典》的編撰者,其孫則乃晚唐詩人杜牧

基本介紹

簡介,代表人物,

簡介

唐朝人說:“城南韋杜,去天尺五。”在今西安東南(故少陵原)有唐代長安杜氏家族墓葬,著名宰相杜如晦杜佑、晚唐詩人杜牧均埋葬於此。
京兆杜氏的世系可以追溯到西漢御史大夫杜周。杜周本居南陽(今中國河南省南陽),漢武帝時期以豪族遷於茂陵(今陝西省興平)。子杜延年又遷於杜陵(今陝西西安東南)。
京兆杜氏歷朝多為官,名人輩出,魏晉到隋唐皆與各大門閥皇族宗室聯姻。東漢時有杜篤;曹魏時期有杜畿,杜恕。杜恕之子,鎮南大將軍杜預為西晉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學者;唐朝時代為官者為最,如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杜如晦,歷史典藏《通典》之作者杜佑,其孫則乃晚唐詩人杜牧。唐朝為宰相者杜氏有11人,為刺史郡守者數量更甚。
京兆,襄陽,河南杜氏本一家,故詩聖杜甫自稱少陵野老,祖籍襄陽。

代表人物

杜度 (漢朝):東漢書法家,齊相。
杜恕(198年-252年),字務伯三國曹魏官員、學者。曹魏尚書僕射、豐樂亭侯杜畿之子,杜畿死後繼承其爵位。
杜預西晉將領。
杜驥(387年-450年),度世東晉末年及劉宋官員,在宋官至左衛將軍。是西晉鎮南大將軍杜預的玄孫。曾祖杜耽在晉末於河西避難,並於前涼出仕,家族遂在涼州生活。直至前秦於376年滅前涼,杜驥父祖才回到關中故鄉。杜驥曾治理齊土約八年,得當地人稱頌。
杜如晦唐朝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杜楚客杜如晦的弟弟,少年時代,崇尚奇異的節操。當時杜楚客與叔父杜淹,都被王世充所逮捕。杜淹曾與杜如晦有過節,所以王世充面前進讒言,害死了杜如晦的哥哥,又囚禁杜楚客,令杜楚客瀕死。平定王世充後,杜淹論罪當誅,杜楚客請求兄長杜如晦,可否免叔父的死罪,楚客說:“從前叔父殺害了我們的哥哥,而今兄長您又捨棄叔父不救,杜家一門骨肉互相殘殺幾盡,豈不是令人很悲痛!”杜如晦聽了後感悟了,於是向唐太宗請求赦免杜淹之罪,杜淹因而獲釋。
貞觀四年(630年),奉召為給事中,後擢中郎將,進蒲州刺史,遷徙瀛州。後為魏王府長史,遷工部尚書,攝府事。杜楚客揣摩帝意,然後向唐太宗說魏王李泰聰睿可為太子。之後魏王李泰被貶,也有罪,以杜如晦之功免死,廢為庶人,最後任虔化
杜構,唐初賢相杜如晦之子。貞觀四年(630年),杜如晦病重,唐太宗親往探視,升杜構為尚舍奉御,其弟杜荷為尚乘奉御。貞觀五年(631年)四月,杜構在登州、萊州海域剿匪時,左腿筋被針梁魚嘴戳斷,助漁民釣針梁魚致富。官至慈州刺史。
貞觀十七年,杜荷建議太子兵變,謀反失敗被殺,因弟杜荷的牽連而被流放嶺南,死於邊野。
杜荷(616年-643年),杜如晦之子,娶唐太宗第十六女城陽公主,為駙馬都尉,官至尚乘奉御,封襄陽郡公。
杜甫:(712年-770年),杜預之子杜耽之後,唐代著名詩人,被後人稱為“詩聖”,與李白並稱為“李杜”。
杜佑:唐朝宰相。
杜牧:晚唐詩人。
杜讓能(841年-893年),字群懿,杜如晦七世孫,唐僖宗時官至宰相。
杜曉,字明遠。唐朝末年與五代十國後梁官員。祖父杜審權與父杜讓能皆為唐代宰相天祐元年(904年)杜曉以左拾遺入為翰林學士,遷升為膳部郎中天祐四年(907年)朱全忠篡唐後,拜中書舍人,是唐朝翰林學士入仕後梁第一人,官工部侍郎。開平四年(909年)秋,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