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閩中紅軍游擊隊
- 外文名:Red Army Guerrillas in Central Fujian
- 活動範圍:福建省中部地區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工農紅軍主力長征後,在福建省中部地區堅持游擊戰爭的革命武裝。1934年10月中央紅軍長征後,閩中地區中共組織和紅軍游擊隊同上級失去聯繫,中共福清、莆田中心縣委分別領導中國工農紅軍福清游擊大隊、莆田工...
閩中特委於1937年2月了解到“西安事變”和中共中央新方針。中共南方臨時工作委員會指示閩中紅軍游擊隊統一改編為抗日義勇軍,選擇有利時機與國民黨當局進行合作談判。按照指示,中國人民抗日義勇軍第二支隊及閩中各紅軍游擊隊改編為中國人民...
為貫徹新的戰略方針,會議決定將閩西紅軍和游擊隊統一划分為4個作戰分區:以紅9團1個營和明光獨立營組成第1作戰分區,羅忠毅任司令員,方方任政治委員,在連城、龍巖、寧洋地區活動;以紅9團2個營和永東遊擊隊組成第2作戰分區,吳勝任...
8月,閩東軍政委員會根據中共中央確定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方針開始同國民黨福建省當局談判,11月達成停止內戰、合作抗日協定,閩東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福建抗日游擊第2支隊。1938年2月,游擊第2支隊1300餘人改編為新四軍第3支隊第6團。發布...
閩粵邊紅軍游擊隊運用多年積累的游擊戰爭經驗,同閩西紅軍游擊隊緊密配合,取得不少戰鬥勝利,打破了“清剿”。1935年11月,閩粵邊特委將潮澄饒地區幾支游擊隊合編為紅軍潮澄饒獨立營。1936年1月,又以民眾武裝組建了潮澄饒第1大隊。6...
就這樣,閩中紅軍游擊隊與強大的敵人巧妙周旋,反覆較量。在堅持不懈的鬥爭中,不僅保存了自己的力量,還擴大了政治影響,使敵人不得不承認閩中紅軍游擊隊的存在,從而接受閩中黨組織提出的談判條件。三、從國共和談和部隊改編的結果看,...
閩中紅軍三年游擊戰是指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工農紅軍主力長征後,活動在福建省中部地區的紅軍游擊隊,同國民黨軍進行的三年游擊作戰。1934年秋冬,中國工農紅軍主力長征後,在福建省中部地區的紅軍游擊隊繼續堅持鬥爭。1935年5月,成立了以...
閩中三年游擊戰爭是指公元1934年1月~1937年8月發生在福建閩中地區(閩中游擊區)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武裝鬥爭。基本介紹 閩中游擊區是在非蘇區和沒有正規紅軍部隊參戰的條件下,完全由地方黨組織領導的游擊隊在與國民黨軍隊浴血奮戰中開創...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工農紅軍主力長征後,在福建、江西兩省邊界南段堅持游擊戰爭的革命武裝。閩贛邊界地區曾是中央蘇區腹地。閩贛邊紅軍三年游擊戰 中央紅軍主力長征後,中共蘇區中央分局於1934年12月決定組成中共瑞西特委和瑞西軍分區,...
閩中游擊隊北上抗日出發地舊址為承天寺,位於泉州市區崇陽門外東南、南俊巷東側。歷史經過 1937年10月,閩中抗日義勇軍根據閩中國共和談、共同抗日的協定下山接受國民黨駐軍點編,進駐城南廣化寺,並以合法身份廣泛開展抗日救亡宣傳。11月中旬...
在閩粵邊廣大地區建立了抗日救國會,抗日自衛軍等民眾抗日組織和武裝,並在靖、和、浦及雲、和、詔兩游擊區建立人民抗日義勇軍。閩粵邊紅軍游擊隊改稱為中國工農紅軍閩南抗日軍。9月,在特委的領導下,採取軍事打擊和政治爭取相結合的...
3月,閩贛省委組成以黃道為主席的閩贛省抗日軍政委員會,隨後依據中共中央關於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和政策,開始同國民黨當局舉行停戰談判,9月達成停止內戰、合作抗日的協定,閩北紅軍游擊隊改編為贛閩邊抗日義勇軍。1938年2月,...
閩北紅軍游擊戰,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紅軍游擊隊在福建北部地區堅持同持續“清剿”的國民黨軍進行的游擊戰爭。1935年2月,中共閩北特委將轉移至崇安北部武夷山區的紅軍第58團、閩北獨立團、崇安獨立營等部約2000人,合編為紅軍閩北獨立師。
閩東紅軍游擊戰,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紅軍游擊隊在福建東部地區堅持同持續“清剿”的國民黨軍進行的游擊戰爭。1935年,閩東紅軍獨立師在反“清剿”中受挫後,在中共閩東特委書記葉飛等領導下,轉移至古田、寧德、羅源、福安、福鼎、霞浦地區...
福建的閩西、閩南、閩北、閩東、閩中五塊地區的中共武裝成為三年游擊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該時期的紅軍游擊隊經歷了一系列改編,以適應游擊戰爭的需要,總體來說都保留著工農紅軍的稱號,由於在第五次反“圍剿”及後來的突圍轉移中減員嚴重...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工農紅軍主力長征後,留在福建省東北部地區的紅軍和游擊隊,同國民黨軍進行的三年游擊作戰。1934年底,國民黨軍調集新編第十師、第八十七師和第七十八師1個團,共8個團的兵力,在5個保全團的配合下,對閩東蘇區大...
閩粵邊紅軍游擊戰,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紅軍游擊隊在福建、廣東兩省邊界地區堅持同持續“清剿”的國民黨軍進行的游擊戰爭。1934年秋,中共閩粵邊特委領導紅軍獨立第3團,在南靖、平和、漳浦地區堅持鬥爭,受挫後分散於漳浦、雲霄邊界和雲霄、...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工農紅軍主力長征後,留在福建、廣東兩省邊界地區的紅軍和游擊隊,同國民黨軍進行的三年游擊作戰。1934年10月,中央紅軍主力長征後,中共閩粵邊特委書記黃會聰領導的紅軍獨立第3團等武裝約400人,在福建省南部的(南...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工農紅軍主力長征後,留在福建、江西兩省邊界地區的紅軍和游擊隊,同國民黨軍進行的三年游擊作戰。戰役過程 1934年10月,中央紅軍主力退出中央蘇區長征後,閩贛邊的瑞金、會昌、長汀等縣相繼被國民黨軍占領。留在這...
王占春(1905-1932),福建龍溪人,閩南根據地、紅軍游擊隊創始人之一。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就讀於福建省立第二師範學校,參加學生愛國運動,回鄉組織農民協會。1927年春入漳州農民運動講習所。大革命失敗後,以國小教員身份從事農民運動...
1930年11月,成立中共閩中(莆屬)特委,鄧子恢任書記(一說王於潔),領導莆田、仙遊、福清、惠安等縣的革命鬥爭。12月,國民黨海軍陸戰隊和各地方反動武裝800餘人向剛成立不久的外坑蘇維埃政府和紅軍游擊隊大舉進攻。紅軍游擊隊遭到嚴重...
1933年冬,福安甘棠農民暴動大獲全勝的訊息傳開後,柯成貴即派其副手林紅弟密往福安,通過同鄉陳亮找到閩東紅軍游擊隊隊長任鐵鋒。1934年1月,經陳亮介紹,福安中心縣委批准柯成貴加入中國共產黨。隨後,組織上派福安中心縣委委員曾志為黨代表...
抗日戰爭爆發後,閩中紅軍游擊隊改編為新四軍北上抗日,王召強受命留在閩中蘇區組織抗日救亡活動。不久,國民黨頑固派撕毀國共合作協定,閩中地區的黨組織再次轉入隱蔽鬥爭。王召強編入閩中海上抗日游擊隊,在閩中沿海地區開展抗日反頑游擊戰爭。...
閩西遊擊區是土地革命戰爭後期紅軍南方八省游擊區之—。1934年10月,紅一方面軍主力長征後,留在閩西地區的紅軍獨立第八、第九團和一個獨立營,以及龍巖、上杭、永定各縣的獨立營和游擊隊在根據地堅持鬥爭。11月蔣介石調集10萬大軍對...
張大敏(1911-1934),福建省福清縣城頭鎮後俸村人。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參加革命,時任工農紅軍閩中游擊隊福清支隊隊員,參加了閩中革命根據地的土地革命鬥爭和反“清剿”游擊戰爭。1934年11月在福清縣海口鎮館下尾反“清剿”鬥爭中犧牲。
9月上旬,中共閩中工委書記劉突軍親自到莆田縣城與國民黨莆田縣縣長夏濤聲就閩中抗日義勇軍集訓地點及安全保障等問題進行第三輪談判,達成協定,從而實現了閩中地區第二次國共合作。隨後,閩中紅軍游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第80師獨立大隊,...
這些紅軍游擊隊接令後,立刻神出鬼沒地不停奇襲陳部。頓時,陳濟棠以為紅軍全面向他的廣東進攻,恐慌萬狀,立即下令停戰,鉗制陳濟棠死守諾言,遵守“羅塘談判”的五項協定給紅軍主力主動撤軍讓道,使我紅軍主力以較小傷亡順利地通過了第...
一方面將黨員骨幹和游擊隊化整為零,轉入地下鬥爭;一方面將已暴露身份的同志轉移到閩中游擊隊。羅迎祥因遭國民黨當局追捕,根據閩中特委指示轉移到常太地區,加強閩中游擊隊的領導力量。在閩中游擊隊,羅迎祥主要負責聯絡仙遊地區的工作,...
1935年7月,閩中紅軍游擊支隊按照特委指示,出師官口,殲滅了流竄在一都、東山一帶的吳守師和黃嚇大兩股土匪,並將其趕出據點,遣送回鄉。9月上旬,吳德標又率游擊隊襲擊了一都民團聯保處,殲敵20多人,繳槍20餘支。10月上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