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中紅軍

閩中紅軍

1934年冬,中央紅軍開始長征,中共中央和中革軍委決定留下一部分紅軍主力和軍政幹部,以開展游擊戰爭的形式,掩護中央紅軍轉移並爭取保存部分根據地。福建的閩西、閩南、閩北、閩東、閩中五塊地區的中共武裝成為三年游擊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該時期的紅軍游擊隊經歷了一系列改編,以適應游擊戰爭的需要,總體來說都保留著工農紅軍的稱號,由於在第五次反“圍剿”及後來的突圍轉移中減員嚴重,各部隊實際人數往往與番號不相稱,中共各級黨組織、蘇維埃政權破壞嚴重,無法對部隊實行具體領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閩中紅軍
  • 時間:1934年
  • 性質:歷史
  • 類別:軍隊
歷史淵源,起義事由,

歷史淵源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閩中地區在黨的領導下,創建工 農武裝,堅持武裝鬥爭,成立蘇維埃政權,進行艱苦卓絕的三年滿 擊戰爭,開闢閩中根據地,沉重打擊國民黨反動勢力和日本侵略者, 最終取得革命勝利,在革命戰爭年代,有許多革命先烈為了革命事 業,血染問中大地,本講座主要通過問中地區革命鬥爭活動的史實, 使學生了解閩中的光榮歷史,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 精神。

起義事由

1935年5月,莆田和福清中心縣委合併成立中共閩中特委,書記王於潔。連江西南團、福清游擊大隊、莆田游擊隊合併改編為閩中工農游擊第一、第二支隊,支隊長魏耿、鄭金照。11月,中共中央發表《為日本帝國主義併吞華北及蔣介石出賣華北出賣中國的宣言》,蘇維埃中央政府、中革軍委發表《抗日救國宣言》,標誌著中共中央“抗日討蔣”政策的確立。
福建的黨組織獲悉了中央政策的轉變,紛紛提出“抗日討蔣”、“武裝保衛福建”等口號。閩中工農游擊隊也進行了改編,一、二支隊合併為抗日義勇軍閩中第二支隊,司令員吳德標。閩中特委於1937年2月了解到“西安事變”和中共中央新方針。中共南方臨時工作委員會指示閩中紅軍游擊隊統一改編為抗日義勇軍,選擇有利時機與國民黨當局進行合作談判。按照指示,中國人民抗日義勇軍第二支隊及閩中各紅軍游擊隊改編為中國人民抗日義勇軍第七路軍第一縱隊,司令員吳德標。1937年8月,中共閩中工委同莆田國民黨當局舉行談判,達成原則協定。10月15日,中國人民抗日義勇軍第七路軍第一縱隊集中莆田點編,定番號為國民革命軍第八十師特務大隊,劉突軍任少校大隊長,編為兩個中隊,全隊近200人。
王於潔王於潔
劉突軍劉突軍
1938年3月,劉突軍在莆田被二三九旅誘捕並殺害。隨後,該旅包圍駐紮在泉州的特務大隊,扣押全體指戰員,製造了“泉州事件”。事件發生後,閩西南特委立即與福建當局交涉。在各方輿論的壓力下,特務大隊全體指戰員於3月下旬獲得釋放,開往福州洪山整訓。1938年5月,特務大隊開抵皖南,大部分編入新四軍軍部特務營第二連,共160餘人,連長吳德標。至此,福建中共武裝5000多人全部整編為新四軍開赴皖南,其番號完成了從“工農紅軍”到“國民革命軍”的演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