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工農紅軍主力長征後,在福建、江西兩省邊界南段堅持游擊戰爭的革命武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閩贛邊紅軍游擊隊
- 外文名:Red Army Guerrillas in the Fujian-Jiangxi Border Area
- 活動範圍:福建、江西兩省邊界南段
閩贛邊界地區曾是中央蘇區腹地。
中央紅軍主力長征後,中共蘇區中央分局於1934年12月決定組成中共瑞西特委和瑞西軍分區,調中共閩贛省省委書記賴昌祚任特委書記,劉連標、楊世珠分任軍分區司令員、政治委員,領導瑞金、瑞西(於都寬田鄉)、西江縣(會昌縣西江鎮)3個獨立營、15支游擊隊,在當地堅持鬥爭。
同時,福建軍區組成瑞(金)會(昌)縣游擊司令部、兆征縣(長汀縣西北部)游擊司令部,共2個獨立營和數支游擊隊,分別在瑞金、會昌、長汀等縣邊境開展游擊戰爭。
1935年3~5月,在國民黨軍的殘酷“清剿”下,各縣獨立營和多數游擊隊被打散,只保存了賴昌祚、鐘德勝領導的瑞金游擊隊30餘人,劉國興領導的武陽游擊隊20餘人,彭勝標、胡榮佳領導的陶古游擊隊30餘人及張開荊、張悌率領的少數游擊隊員。
中共瑞西特委為堅持長期鬥爭,以上述游擊隊為基礎,收集其他游擊隊失散人員,編成瑞金、武陽、陶古3支游擊隊,重新劃分游擊區域,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堅持游擊活動。
1936年10月賴昌祚犧牲後,各支游擊隊失去統一領導,開始獨立堅持鬥爭。
1937年1月,陶古游擊隊改名為汀瑞游擊隊,並與瑞金游擊隊、武陽游擊隊會合。3支游擊隊在鐘德勝的統一領導和指揮下積極開展游擊戰爭,先後取得青山鋪等多次戰鬥的勝利,部隊發展到100餘人。
10月,根據中共中央關於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指示,在陳丕顯等指導下,閩贛邊游擊隊同瑞金縣國民黨當局達成合作抗日協定,游擊隊改編為汀瑞抗日游擊支隊,鐘德勝任支隊長,胡榮佳任政治委員,彭勝標任副支隊長。11月,游擊支隊集中整訓,迅速恢復到300餘人。
1938年2月,抗日游擊支隊到達福建省龍巖縣白土,編為新四軍第2支隊第3團第2營和第4團第2營。
發布者: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