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龍(鎮海王)

陳文龍(南宋官員)

鎮海王一般指本詞條

陳文龍(1232~1276),福建 興化(今福建莆田)人,初名子龍,字剛中。度宗為之改名文龍,賜字君賁,號如心,陳俊卿五世從孫,抗元名將,民族英雄。

宋度宗鹹淳四年(1268年)中狀元。陳文龍深受南宋朝廷器重,出任多個重要職位,頗有成就。元軍南下,在各地守將紛紛投降的背景下,招降使者兩次至興化勸降文龍,均被其焚書斬殺。後被捕,押送杭州途中開始絕食,經杭州謁拜岳飛廟時,氣絕而死,葬於杭州西湖智果寺旁。

明朝詔封文龍為福州府城隍,福州人稱文龍為“尚書公”。

基本介紹

  • 本名:陳文龍
  • 別稱:陳子龍
  • 字號:字君賁、剛中,號如心
  • 所處時代:宋朝
  • 民族族群:漢族
  • 出生地:福建興化(今福建莆田
  • 出生時間:1232年
  • 去世時間:1276年
  • 主要成就:以身殉國
人物簡介,人物小傳,

人物簡介

文龍(1232~1276),福建興化(今福建莆田)人,成長於長樂後山(今阜山)。初名子龍,度宗為之改名文龍,賜字君賁,字剛中,號如心,陳俊卿五世從孫,抗元名將,民族英雄。早年隨父陳粢遷徙至福建長樂縣(今阜山村)。幼穎悟,苦學不厭。淳祐十一年(1251),入鄉學。寶祐四年(1256),入太學。宋鹹淳四年(1268)戊辰科進士,龍飛射策第一,宋度宗賜名文龍。
宋端宗謚忠肅。明永樂六年(1409年)皇帝詔封文龍為福州府城隍,又以能保佑航運、漁民,加封“水部尚書、鎮海王”,福州人稱文龍為“尚書公”。清乾隆四十六年(1782年)皇帝亦加封陳文龍為鎮海王
宋朝端宗景英年間出任福建、廣東宣撫使興化縣指揮官。鹹淳七年(1271),官至秘書省校書郎賈似道愛其文,雅禮重之。後來,陳文龍的正直敢言,漸漸忤怒了賈似道。襄陽失守,陳文龍上疏痛責賈似道用人不當,並請罷黃五石、范文虎趙潛。賈似道大怒,將陳文龍貶官撫州,又指使台臣季可上書彈劾陳文龍。不久,范文虎降敵,賈似道兵敗魯港時,趙潛最先逃跑,導致其餘守將棄城而逃。賈似道後悔不聽陳文龍所言,又起用陳文龍為左司諫,遷侍御史,再遷為參知政事。由於朝內議和,陳文龍乞請回鄉養老,獲準。景炎元年(1276),益王稱帝福州,陳文龍再次出任參知政事,一上任就輕而易舉地平定了漳浦、興化叛亂。元軍占領廣州後,泉州、福州守將紛紛投降。招降使者兩次至興化勸降文龍,均被其焚書斬殺。對軍中的議論,文龍道:“諸君特畏死耳,未知此生能不死乎?”由於部下降敵,文龍與家人均被元軍抓獲。面對凌辱,文龍指腹道:“此節義文章,可相逼邪!”押送杭州途中開始絕食,經杭州謁拜岳飛廟時,氣絕而死,葬於杭州西湖智果寺旁。其母被監於福州尼寺,病重無藥,旁人無不落淚,其母言道:“吾與吾兒同死,又何恨哉?”亦病逝。眾人感嘆道:“有是母,宜有是兒。”將其母收葬。

人物小傳

學成文武藝 貨與帝王家
莆田市郊,木蘭溪蜿蜒穿過阡陌村莊,孕育了歷代無數賢人名士,陳文龍就誕生於木蘭溪北岸的玉湖鄉——今鎮海街道-古山村
陳文龍,原名子龍,字剛中,號如心,生於宋理宗紹定五年(1232年)二月。因宋太平興國五年(980年),原屬泉州的莆田仙遊兩縣改隸於興化軍,故《宋史》與《八閩通志》皆稱陳文龍是興化人。建於宋代的玉湖陳氏祖祠迄今仍保存有“陳丞相里第”、“狀元里”等石刻。
陳文龍福州尚書廟塑像陳文龍福州尚書廟塑像
陳文龍的家學淵源,應該從其曾祖父陳俊卿談起。宋紹興八年(1138年)科舉考試,狀元黃公度、榜眼陳俊卿兩位莆田人聯袂題名。廷試時,皇帝問道:“莆田鄉土貧瘠,怎么會人才輩出?”陳俊卿答道:“地瘦栽松柏,家貧子讀書。”這話後來成了莆田讀書人的口頭禪。陳俊卿官至左丞相,封魏國公,贈太師,成為與李綱齊名的南宋名相。
從小就“濡染先訓”的陳文龍,深受曾祖父“人才當以氣節為主”觀念影響,自幼立志“忠君報國”,少年時期便顯示出了超凡的聰穎和勤奮。據清末莆田進士張琴所著《陳忠肅公年譜》載:“公幼穎悟,苦學不厭。年未弱冠,以賦律名郡庠。”只可惜他的詩文流傳後世數量太少,這也是他名氣不如文天祥的原因之一。
學成文武藝 貨與帝王家。公元1256年,陳文龍“補入太學,累捷私試。”年方25歲,其書法已稱譽一時,《安石倉詩選》載有時人所寫《王一送陳剛中歸莆》詩,說的就是其書藝:“近得鐘王法,才華世共稱。劍鋒看舞女,筆陣笑狂僧。散帙花前席,鳴琴竹里燈。石渠成遠別,白下酒如澠。”陳文龍的手跡傳世極少,過去筆者僅看到他寫的《文寶論楊徽之詩》,全篇如下:“楊徽之能詩,太宗寫其警句於御屏風。僧文寶謂,當以天地皓露滌筆於金甌雪碗,方與其詩神骨相投。”結體渾然天成,著墨枯濕自如,骨力神韻,頗得鐘繇王羲之等大家筆意。
宋度宗鹹淳元年(1265年),34歲的陳文龍參加了春考並奪魁,隨即“升補外舍積分,私試分數中內舍優奏。”鹹淳三年(1267年),陳文龍36歲。這年夏季的5月,度宗皇帝臨殿考核,“對策試,賜進士六百六十四人,擢公第一,狀元及第。公本名子龍,唱第日,御筆改為文龍,賜字君賁。”
清心為治本 直道是身謀
陳文龍學而優則仕之時,正是南宋王朝風雨飄搖、朝不保夕的危難之秋。
陳文龍任宣義郎鎮東節度判官駐節越州(今浙江紹興)期間,對趨炎附勢、行賄受賄等官場現象深惡痛絕。他雷厲風行革除政弊,秉公執法,嫉惡如仇,關心民瘼,政聲卓著而“人皆憚之”。得到了上司鎮東軍元帥劉良貴的器重,“政無大小,悉以詢之。
賈似道理宗開始當權,到度宗時權傾朝野。“文章魁天下”的陳文龍,幾年內從鎮東軍節度判官曆政殿說書、秘書省校書郎,直拜為監察御史,均得力於賈似道的提攜,但道不同不相與為謀,正直耿介的他對賈弄權誤國的行徑予以嚴厲抨擊。浙西轉運使洪起畏在賈似道的授意下,上奏請求推行理宗時未施行的“公田法”,致使浙西一帶“六郡之民,破家者多”,民怨沸騰。陳文龍上疏陳述得失,據理力爭,並要求嚴懲洪起畏,才平息這場軒然大波,百姓拍手稱快,“朝紳學校相慶”,讚揚陳文龍“乃朝陽之鳴鳳也”。
度宗三年(1267年),元軍長驅直下,圍攻南宋國防重鎮襄陽、樊城賈似道的女婿范文虎率兵馳援,卻臨陣逃遁。守將呂文煥降元,被圍困達6年之久的襄、樊重鎮相繼陷落。朝野震動,輿論譁然。賈似道為掩飾其咎,對范文虎只作降職一級、出任安慶知府的處理。同時,任命“曾多獻寶玉”的小人趙晉任建康知府,又讓賣身投靠的無恥之徒黃萬石出任臨安知府的肥缺。陳文龍對賈氏結黨營私的醜惡行徑極為憤慨,毅然上疏度宗力陳賈之過失,並提出彈劾范文虎、趙晉和黃萬石三人。因此觸怒了賈似道,被貶職到撫州。
陳文龍在撫州任上仍然不改初衷。他為官清廉,深得民心。賈似道找不到藉口,就以官爵收買監察御史李可,以陳文龍“催科峻急”的莫須有罪名,於1275年11月將其罷官,他只好返回興化軍故里。這位出身“世代簪纓”之家的名臣,在一個動盪腐敗的年代潔身自愛、不移操守,卻因為忤逆權貴而不容於官場,這是他個人的不幸,更是南宋朝廷的悲哀。
疾風知勁草 國危見忠臣
疾風知勁草,國危見忠臣。賈似道兵敗後,南宋朝廷後悔當初沒有採納陳文龍的意見,於是詔令到興化,宣召他進京。臨行時,其叔陳瓚說:“為今之計,莫若盡召天下之兵屯聚要害,擇與文武才幹之臣分督之。敵若至,拼力奮鬥,則國猶可為也。”文龍聽言,感慨萬千地說:“叔之策非不善,然柄國政者非人,恐不能用,是行也,某必死之。”表明此行已下定以死報國之心。
果然不出所料,朝廷雖然罷黜了賈似道,但又起用了投降派陳宜中為宰相。不久,元軍攻下了臨安北面文天祥據守的獨松關,附近的郡守縣令風聲鶴唳,爭相棄官逃亡。12月28日,陳文龍與文天祥、陳宜中張世傑文臣武將商議。陳文龍主張背城一戰,他對張世傑說:“宋家天下,被人壞了,今無策可支。願太尉無奈收拾殘兵出關一戰,大家死休報國足矣!”文天祥主張入閩廣再圖匡復,可陳宜中力贊議和,最後陳的意見得到謝太后的同意,遂於德佑二年(1276年)正月,派人向元軍奉表稱臣。
陳文龍痛心疾首,便以母老乞求歸養為辭,無限惆悵地回到了故鄉莆田。德佑二年2月,元軍攻陷了南宋首都臨安宋恭宗及皇室成員被俘北去。5月,益王趙正在張世傑陸秀夫等大臣的擁立下,在行都福州登基,陳文龍再次被起用為參知政事(左相)。9月,元軍向閩粵進軍,兵鋒直向榕城,福州知府不戰而降。張、陸等保護端宗從海上逃亡避難於泉州。朝廷任命陳文龍依前職充閩廣宣撫使,並於興化(莆田)開設衙門。
於是,陳文龍傾盡家財招募兵勇組成民軍,厲兵秣馬備戰。在福州、泉州兩城守將先後叛降後,陳文龍固守孤壘,四次斬殺前來勸降的元使,並在城頭豎起“生為宋臣,死為宋鬼”的大旗,以表明心跡、激勵士氣。最後一次其姻親被元軍抓來勸降,陳文龍大義滅親,覆信說:“孟子曰'效死弗去’,賈誼曰'臣死封疆’,國事如此,不如無生,惟當決一死守……若以區區之守義為不然,或殺身復家,鄙意則雖闔門磔屍數段亦所願也?請從此訣,勿復多言。”拳拳之心,躍然紙上。
守志誓難移 丹衷天地知
然而,大廈將傾,非一木可支。德佑二年12月,被陳文龍派往福州打探敵情的部將林華陳淵,和降將王世強勾結,引元軍來到興化城下,通判曹澄孫開城投降,元兵蜂擁而至,陳文龍寡不敵眾,力盡被擒。他見元軍在城中放火燒殺,怒聲喝斥:“速殺我,無害百姓。”(《宋史·陳文龍傳》)
第二天,文龍和兩子三女以及母、妻等一家人被押至福州元將董文炳軍中,董令左右百般凌挫,陳文龍以手指腹正色道:“此皆節義文章也,可相逼邪?”周圍的人無不為他寧死不屈的氣節所感動。董文炳還不死心,對陳文龍說:“國家興亡有成敗,汝是書生,何不識天時?”陳文龍回答:“國亡我當速死?”元將唆都企圖以“母老子幼”來動搖他,陳文龍慷慨而答:“我家世受國恩,萬萬無降理。母老且死,先皇三子岐分南北,我子何足關念。”(事見《弘治興化府志·陳文龍傳》)?其忠肝義膽的《復元將唆都書》也千古傳頌,迄今仍為大學課文。
元軍見勸降無望,就把陳文龍押往杭州。他從離開莆田即開始絕食,行至合沙時,賦詩一首給他的仲子訣別,表達了視死如歸、盡忠報國的強烈心聲。(《陳忠肅公墓錄》)
《元兵俘至合沙,詩寄仲子》
斗壘孤危力不支,書生守志誓難移。自經溝瀆非吾事,臣死封疆是此時。
須信纍囚堪釁鼓,未聞烈士豎降旗。一門百指淪胥盡,惟有丹衷天地知。
陳文龍到杭州後,被囚禁在太學里。景炎二年(1277年)4月25日,他要求拜謁岳飛廟。當他以孱弱之軀蹣跚進入岳廟時,不禁失聲痛哭,哀慟悲絕,當晚死於廟中,年僅46歲,後被葬在西湖智果寺的翠竹園裡。陳母被拘禁在福州一座尼庵中,身患沉疴,而不願看病服藥。她對監守說:“吾與吾兒同死,又何恨哉?”周圍的人無不為之黯然淚下,感嘆:“有斯母,宜有是兒。”至此,陳文龍一家,包括其季弟陳用虎(弟媳朱氏在陳文龍被俘後就自縊)、其叔陳瓚,都忠貞不屈,為國捐軀。
精靈接前賢 英風總肅然
明初,朝廷下令訪求民間應祀神祇,“凡有功國家及惠愛在民者,著於祀典,令有司歲時致祭。”在上報的名單中,朱元璋特別重視南宋隆名並峙的兩狀元文天祥和陳文龍。於是,在福建境內建有“歷代奉旨祀典”陳廟十餘座,我市中山公園北門原有的陳文龍祠就是其中之一。在祭祀陳文龍的寺廟中,以福州陽岐的尚書祖廟時間最早。相傳當年陽岐村民在烏龍江邊拾到陳文龍遺落的官袍,便自發集資在興化古道邊建廟。明天啟七年(1627年),當地村民及部分莆仙籍商賈,出於對陳文龍的敬仰,將原廟宇移至陽岐村鳳鳴山下。廟建成後,歷經滄桑,幾度重修。廟前空坪上至今保存了幾方古代殘碑,分別記載了清乾隆四十六年(1782年)、嘉慶九年(1804年)、道光二十年(1840年)、鹹豐九年(1859年)和光緒十年(1884年)五次重修的情況。其中乾隆碑刻載:“祖殿水部尚書三次敕封,加封鎮海王”。所以福州百姓都稱陳文龍廟為“尚書廟”,陳文龍為“尚書公”。福州市區的其他4座廟均由此分香,陽岐尚書廟也被稱作“尚書祖廟”。1919年,陽岐人、大思想家嚴復發起又一次重修。他親自撰寫《重建尚書祖廟募緣啟事》,福建督軍李厚基、省長薩鎮冰、前清福州知府葉大莊等都有善捐。嚴復為祖廟題寫鐫刻了3副石柱聯,其中大殿正門的草書聯為“十萬家飯美魚香,惟神之助;百餘鄉風清魔伏,為民所依。”他還賦詩“天水亡來六百年,精靈猶得接前賢。而今廟貌重新了,帳里英風總肅然。”表達了對陳文龍民族氣節和愛國精神的景仰之情。
陳文龍杭州墓碑陳文龍杭州墓碑
陳文龍杭州墓陳文龍杭州墓
歷代史傳、詩文、戲曲等都對陳文龍備加褒揚。明永樂六年(1409年),朝廷封陳文龍為“水部尚書”,能保佑航運、漁民,加封“水部尚書、鎮海王”;清乾隆四十六年(1782年)皇帝加封陳文龍為鎮海王。明清時期,每三年科舉後,歷朝皇帝都委派新科狀元率冊封團赴琉球(今沖繩)、台灣冊封當地官員。冊封團在海上行船為祈求平安,將陳文龍立於船中祭拜。由此,就有了“官船拜陳文龍、民船拜媽祖”之說。閩台及東南亞等地,都將陳文龍比作“海上保護神”。,福州人稱文龍為“尚書公”。僅在台灣和馬祖,保存完好的陳文龍廟就有16座之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