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大莊

葉大莊

葉大莊(1844~1898)清代官員、詩人。字臨恭,號損軒,侯官縣陽岐鄉(今福州市倉山區蓋山鎮下岐村)人,同治十二年舉人,曾官邳州知州。張之洞任兩廣總督,招之入幕,詩名益著。前期服膺厲鶚,句律皆研煉刻琢,不落凡俗,後讀易順鼎《四魂集》而喜之,改途其其體,風格遂變,有《寫經齋詩文稿》等。

基本介紹

  • 本名:葉大莊
  • 字號:字臨恭
    號損軒
  • 出生時間:1844
  • 去世時間:1898
  • 主要作品:《禮記審議》、《閩中金石記》等
  • 職業:清代官員、詩人
人物簡介,累死邳州,其他信息,人物故居,代表詩作,藏書之家,

人物簡介

葉大莊出生於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生。同治十年(1873)中舉,援例內閣中書,改靖江(今江蘇靖江縣)知縣。光緒八年(1882)入張之洞幕府,辦理洋務和軍務。當時江南防務鬆弛,日軍欲行偷襲。大莊撤“大蕺山燈塔”,迫使日軍向英國保證“不侵犯長江”,江南始獲安全。光緒十年(1884),因丁父憂給假在鄉,適逢中法馬江海戰,協力辦團練,戰後論功補用.同知,升知府。光緒二十三年(1897),出任邳州(今江蘇邳縣)知州。邳州常有水災,大莊積極籌資運麥,及時賑濟,所謂“冬撫貧戶,春辦工賑”,於是受災的六社十三營,逃者歸,餒者得食。光緒二十四年(1898),大莊親自解運賑濟物資於貓兒窩,冒雪渡河,忽狂風大作,船將傾覆,幸而脫險,但自此積勞成疾,不久逝世,年54歲。
著有《禮記審議》、《閩中金石記》、《偕寒堂校書記》、《寫經齋詩文稿》、《玲瓏閣詞》等20多卷,合刊為《玉屏山莊叢書》。其家“玉屏山莊”今被列為市文物保護單位。

累死邳州

值得邳州人大書一筆,永遠懷念的還要算光緒年間邳州知州葉大莊。由於葉大莊出身書香世家,從小受儒家“忠君愛民”思想薰陶。立志為國為民辦實事。同治十年(1873)中舉,援例內閣中書,改靖江(今江蘇靖江縣)知縣。光緒八年(1882年)入張之洞幕府,辦理洋務和軍務。當時江南防務鬆弛,長江流域為英國勢力範圍,日軍欲行偷襲。如果兩個帝國主義在中國打起來,勢必給中國人民帶來極大災難。葉大莊果斷撤除“大蕺山燈塔”,使日本帝國主義企圖暴露。迫使日軍向英國保證“不侵犯長江”,江南始獲安全。光緒十年,因丁父憂給假在鄉,適逢中法馬江海戰,協力辦團練,抗擊法帝國主義侵略。戰後論功補用.同知,升知府。

其他信息

光緒二十三年即1897年,葉大莊出任邳州知州。當年邳州大雨,平地積水尺余,莊稼顆粒無收。餓殍遍野,人民紛紛外出逃難,乞討謀生。葉大莊積極向朝廷奏明災情,爭取錢糧,賑濟百姓。並在州內廣籌資金,購買麥糧,親自運送災戶,及時賑濟。特別是對受災嚴重的邳南六社(今邳州南部、睢寧北部、豫宿東北、新沂西南)十分關注,親赴現場,調查了解災情,親送錢糧到戶。極力使受災者有食,逃亡者回歸。餒者得食。邳州黃河南的河南十三營,邳州、睢寧長期爭執不休,有利益就爭奪,遇困難就推諉。葉大莊主動承擔十三營的救災,六社十三營一視同仁,“冬撫貧戶,春辦工賑”。葉大莊在救災中深深愛上邳州這塊熱土,特別是對貓兒窩(今運河鎮朝陽村大運河水中,因運河蓄洪遷移、疏散)獨有所鐘。他在給同鄉好友陳衍的詩題云:《貓兒窩在邳之東,可對吾鄉螺女江,因寄陳閣學》,有詩句云:“螺女江歸陳學士,貓兒窩屬葉邳州。”(全詩現缺)
光緒二十四年二月十九日,公曆3月22日。葉大莊身體有病,想到災民急需生活、生產物質的困境。他親自解運賑濟物資於貓兒窩,冒著突然而來的春雨在河中運送,忽狂風大作,船將傾覆,他鎮靜如常,勸慰大家說:“為著救民,就是死了,也死得其所”。並口占一詩:“曉雨春流利似瀧,獻花不借兒女窗。招魂我在貓窩裡,門對長河入大江”。為了急速把救災物資送到百姓手中,他視死如歸,不懼風浪,拼搏一整天,幸而脫險。晚上來到貓兒窩,在駐軍周防營的土屋養病兩天兩夜。起來後寫下在大運河風雨巨浪中的《貓兒窩口占》,並書:“二月十九日渡運河,風浪大作,自念無生理;晚抵貓兒窩,借周防營土室病臥兩夜”。拖著沉重的病體,回到邳州(今邳城鎮)官邸。由於長期積勞成疾,數日就溘然長逝。正如當時邳州老百姓所說的那樣:人家都是去當官的,葉知州是來給我們黃墩湖(原六社十三營)老百姓拚命的。
葉大莊在邳州僅僅幾個月,實際上只幹了一件事,就是救災。但他是在認認真真、日以繼夜、全力以赴、真抓實幹的救助老百姓。絕不是吹牛作秀的欺世盜名,更不是故作姿態的矇混上級,也不是裝腔作勢的哄騙百姓。就是這短短的幾個月,應該使他成為兩千多年封建社會最後一顆耀眼的明星。可是,行將滅亡清政府根本無暇表彰葉大莊這個小小的知州。竇鴻年是邳北人,對葉大莊事跡不太清楚,當他1923年修《邳志補》時,沒有將葉大莊載入。後來就很少有人了解這位在邳南六社十三營為老百姓累死的知州。

人物故居

玉屏山莊位於福州市郊蓋山鎮陽岐下村,為清代葉大莊的故居。環玉屏山而建,占地面積1萬多平方米,規模宏大。原有20多座房屋,有魚池假山,具有園林風貌。葉大莊死後,家道敗落,山莊被分割,一些房子已毀壞,部分房屋已改建。現保存最完整的是山南的游氏家。該屋為磚木結構,由門廊、披榭、天井、大廳、廂房、後庭等組成,占地面積1120平方米。正座(大廳及兩側廂房)面闊五間,進深四間,穿斗式減木式木構架,雙坡屋頂,兩邊設風火牆。廂房為二層閣樓,廳前廊檐、柱均為楠木。門牆用青磚清水砌,上設女牆,形似城垛。後庭花園,園中假山崢嶸,怪石嶙峋,花木相映。整座房屋布局勻稱,精巧典雅。1983年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代表詩作

【吳江舟中(三首選一)】
孤月溶溶波底生,繁星點點林外熒。
二更三更無人行,水際蕭槭多秋聲。
秋聲忽遠復忽近,汀雁檣烏不定鳴。
曼吟幽嘯孤亭發,細聽非笛亦非箏。
悄然吹竹作裂帛,秋墳葉落詩魂驚。
西風滿城水拍岸,湖燈散盡天將明。

藏書之家

清藏書家。字臨恭,號損軒,福州閩縣(今福州)人。同治十二年(1873)舉人,官江蘇松江同知,喜考據之學。葉氏家族是福建有名的藏書世家,葉大莊的五世祖葉觀國,字家興,乾隆十六年(1751)進士,官至翰林院侍讀.他平日好收藏,家有“綠筠書屋”,藏書60000餘卷。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乾隆帝詔修《四庫全書》,命各省采進遺書,觀國應聘入局。他深入民間搜輯群書,為朝廷採集到不少古籍。他還利用收集到的閩中資料撰成《閩中雜記》一書。其曾祖葉申藹,字惟和,號次幔,乾隆六十年舉鄉薦,大挑一等,以知縣試用江蘇。葉申藹嗜書勝過其父,其一生致力於讀書、藏書,建有“蔭余軒書樓”,藏書達30000卷。葉申藹還熱心於公益事業,為官江蘇期間,他積極籌款捐資文游、肇文兩書院,又購貯書籍捐充書院藏書樓,受到士子的稱讚。葉申藹卒後,所藏書籍大半毀於水火。葉大莊的祖父葉儀昌及父親葉滋森均為嗜書之人,分別建有書屋“芝石山房”與“池上草堂”,但此時的藏書已今非昔比,父葉滋森,字與端,號補園。父子樂於藏書。葉家藏書至葉大莊時再一次發展到高峰,達50000卷之多。藏書樓名“玉屏山莊”,在倉山陽崎鄉,西近陽崎江,周圍為田園,“玉屏山莊”四面為磚砌風火牆,中間古典木建築,有假山魚池,至今保存完好。現為福州市文物保護單位。著有《寫經齋全集》17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