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呂文煥是
南宋淮南西路安豐軍霍丘縣(今
安徽霍邱)人,小名呂六。他與另一南宋抗蒙將領
呂文德系出同門,關於他們之間的關係,一般認為是親兄弟,但1959年出土於
蘇州的
呂師孟的墓志銘中稱呂文德為呂師孟之“伯”,而稱呂文煥為呂師孟之“從叔父”,也就是說他們並非親兄弟、而是堂兄弟的關係。此外《
宋史》中記載
呂文福(呂師孟之父)稱呂文煥為“從兄”,也可以與墓志銘中記載的呂氏家族關係互為印證(惟呂文煥與呂文福年齡孰長待考)。
關於呂文煥鎮守
襄陽以前的經歷,史書缺乏記載。呂文煥曾自述“少服戎行,壯臨
邊徼。干戈滿眼,輕性命於鴻毛;弓箭在腰,系死生於馬足。不但馳驅於西北,誓將禁止於東南”。呂文煥去世後,與呂家過從甚密的
方回在酬和呂文煥的詩中有“猶憶
妙年伐
鬼國(
羅氏鬼國),
貳師擊宛騎斬郁”之句,在為呂文煥作的輓詞中又言:“
燕頷逢荊鄂,於今四十秋。始聞降鬼國,遄見拔
瀘州”。可見呂文煥早年從軍,在
宋理宗寶祐年間隨
呂文德經略
貴州地區,
開慶、
景定年間隨呂文德在
鄂州、
四川等戰場與
蒙古作戰。其間宋廷曾特授其
中亮大夫州防禦使之職,在
制書中寫道:“
敵王所愾,既
斬馘而
獻俘;
振旅而還,乃策勛而舍爵。具官(呂)某,見推勛閥,蚤總
戎昭。傳授
六韜而起家,
間關萬里而赴授。朕
拊髀思名將,一掃兵氛;爾
束髮戰
匈奴,屢騰凱奏。宜加品秩,以獎忠勞。”從這段制書中可知呂文煥在從軍前學習兵法,後被召至前線,建有不少戰功,已是一員頗有名氣的年輕驍將。
1262年(南宋
景定三年,蒙古
中統三年)十月,當時鎮守四川的
呂文德將不聽調遣、禦敵多逗遛不進且奏功失實的將校姓名上報宋廷,其中有呂文煥的名字,結果呂文煥遭到削兩秩的處分。而後呂文煥隨呂文德鎮守京湖邊境,1266年(南宋
鹹淳二年,蒙古至元三年)與蒙古將領
張禧戰於高頭赤山,不勝,被蒙軍奪去了
均州。當時,呂文德中蒙古計,欲開
榷場於襄陽城外,呂文煥曾捎信勸諫,但沒成功,事後呂文德頗為後悔。1267年(南宋鹹淳三年,蒙古至元四年)十二月,呂文煥以功累擢知
襄陽府兼京西安撫副使,正式接替程大元守襄陽,抵禦蒙古將領
阿術、
劉整圍攻。
死守襄陽
從1267年(南宋
鹹淳三年,蒙古至元四年)十一月開始,蒙古軍隊就長期圍困
襄陽城,他們先後在城西南和城東北修築城堡,控制宋軍
白河、
漢水及陸路交通,在城西和城南立柵,切斷宋軍東路,又在迎旭門外漢水中築台阻遏南宋水軍。呂文煥急向
呂文德求援,呂文德認為襄陽城堅池深,未予重視。呂文煥多次出擊,均未能破圍。次年九月,
阿術採納
劉整建議,訓練水軍7萬,造戰船5000艘,以加強水上作戰能力,使宋軍無法再經漢水入援襄陽。
呂文煥困守孤城,間有
張世傑、
夏貴、
范文虎等人多次入援,但都以失敗告終。而宋廷對於呂文煥也不甚放心,朝廷中不斷有人呼籲以經營襄陽有經驗的
高達代替呂文煥。1270年(南宋鹹淳六年,蒙古至元七年)春,呂文煥以步騎一萬五千人、兵船百餘人奇襲襄陽西北的蒙軍的造船基地
萬山堡,反被蒙古將領
張弘范打敗。御史
李旺向宰相
賈似道進言起用高達,賈似道說:“吾用達,如呂氏何?”李旺說:“呂氏安,則趙氏危矣!”呂文煥也聽到這個傳聞,心裡很不爽。他幕府中的一個門客獻計道:“今朝廷以襄急,故遣達;吾以捷聞,則達必不成遣矣。”呂文煥採用了這個計策,抓獲了幾個蒙軍哨騎後就向朝廷報捷。但事實上朝廷並沒有急於派高達援襄陽。從此事可以看出賈似道對呂文煥的支持及呂文煥與南宋朝廷相互不信任關係。這一年,蒙古命
宋衜寫信勸降呂文煥,就稱:“足下在呂氏族中,最才最賢,(宋廷)必將易置腹心,
尺書見召,魚脫於淵,其禍不可測也。”企圖離間呂文煥與南宋朝廷間的關係。
儘管如此,呂文煥仍奮力抗敵。1272年(南宋鹹淳八年,元朝至元九年)五月,京湖制置大使
李庭芝派
張順、
張貴兄弟入援襄樊,成功突破元軍封鎖,為襄樊軍民送來
鹽、
布等寶貴的物資。其間張順戰死,呂文煥留張貴共守襄陽,後來張貴試圖突圍與
郢州(今
湖北鐘祥)守將
范文虎的援軍會合時,被元軍俘虜後遇害,元軍派四名南宋降兵運送張貴的屍體到襄陽,呂文煥將四名降兵全部斬殺,並為張順、張貴立雙廟以祀。
二張入援失敗後,
襄陽城內物資緊缺,對外聯繫也被斷絕,
宋朝援兵遲遲不來,史載呂文煥“捍禦應酬,備殫心力。糧食雖可支吾,而衣裝
薪芻斷絕不至。文煥撤屋為薪,緝麻為衣,每一巡城,南望慟哭”。1273年(南宋鹹淳九年,元至元十年)正月九日,在
回回炮的助攻下,元軍將領
阿里海牙攻克與襄陽唇齒相依的
樊城,並屠其全城,襄陽徹底成為孤城,
元世祖忽必烈降詔諭呂文煥:“爾等拒守孤城,於今五年,宜力爾主,固其宜也。然勢究援絕,如數萬生靈何?若能納款,悉赦勿治,且加遷擢。”呂文煥開始動搖了。
降元攻宋
攻破
樊城後,元軍將領
阿里海牙移攻襄陽,仍發
回回炮轟擊,所中無不摧陷,城中守軍大亂,不少宋軍將士逾城降元。
劉整以前曾到襄陽城下勸降呂文煥,被伏弩所傷,因此主張毀滅襄陽城、俘虜呂文煥,阿里海牙不同意,親自至城下再次勸降,告訴呂文煥:“君以孤城御我數年,今鳥飛路絕,帝(
忽必烈)實嘉能忠而主。信降,必尊官重賜以勸方來,終不仇汝置死所也!”
張庭珍也在城下喊道:“我師所攻,無不取者,汝孤城路絕,外無一兵之援,而欲以死守求空名,如闔郡之人何?汝宜早圖之!”元將大達立主動請纓,偕譯史阿里、員外郎王某進入襄陽勸降,呂文煥設宴招待他們,大達立綜合分析國際形勢、雙方軍事實力對比及襄陽面臨的困境,對呂文煥說:“天眷吾有元,海外內罔非臣屬,獨爾一隅漏王澤。今天兵雲集,帶甲百萬,以
中國之大,
供億無窮,築長圍,扼鹿門,橫亘江路,攻具之奇,有西域機石,飛三百餘步,以是樊破無
噍類爾。
嬰城固守六載,為人臣義無不足,如生民何?聖朝上應天時,下徇地利,中察時變,平宋必矣,其審思之!”此外元將
張宏亦進行了招諭。經過元朝的多番工作,呂文煥內心已欲投降,但猶疑未決。於是
阿里海牙和呂文煥折箭為誓擔保,呂文煥感泣,1273年(南宋
鹹淳九年,元至元十年)二月二十四日,呂文煥和兒子出城投降,歸順元朝。襄陽因而失守,南宋滅亡已成定局。
呂文煥投降,元朝如獲至寶,不僅由於襄陽的戰略重要性,更加上呂氏家族在南宋舉足輕重的地位,正如
胡祇遹所言:“呂生(呂文煥)世握兵柄,兄弟子侄布滿台閣,宋君臣之孰賢孰愚,宋河山城郭之何瑕何堅,宋兵民之多寡虛實,宋兵刑政之得失巧拙,不為不知。”所以元朝決定優待呂文煥、招降呂氏子弟與部下。呂文煥降元後,奉旨入朝覲見
元世祖,1273年(南宋鹹淳九年,元至元十年)四月,呂文煥到達
元大都,並主動為元朝策劃攻打南宋
鄂州(今湖北
武漢),自請為先鋒。元世祖
忽必烈封呂文煥為
昭勇大將軍、
侍衛親軍都指揮使、襄漢
大都督,賜其將校有差。
1274年(南宋
鹹淳十年,元至元十一年)二月,呂文煥拜荊湖行省
參知政事,跟隨
伯顏等征討南宋,招降沿江州郡,陷
沙洋、新城(今湖北
潛江西北)、鄂州等城。元世祖命呂文煥率其麾下,以善遇降將的
聖旨,招諭元軍尚未攻下的州郡。當時沿江諸將多是呂氏舊部,爭相望風款附,投降元朝。當然也大有忠貞愛國之士,如新城守將
邊居誼佯裝接受呂文煥的招降,誘其至城下,伏弩亂髮,差點將呂文煥射死(邊居誼在城破後赴火而死)。宋廷多次派人請和,呂文煥不聽。元軍一路高歌猛進,直抵南宋都城
臨安(今
浙江杭州)。1275年(南宋德祐元年,元至元十二年)五月,南宋太皇太后
謝道清下詔曉諭呂文煥等人,呂文煥回書一封,不為所動,於是南宋朝廷下令
籍沒呂文煥等人全家。
晚年光景
1276年(南宋
德祐二年,元至元十三年)正月,
伯顏大軍進逼
臨安,南宋投降,呂文煥率先入城,持
黃榜宣諭軍民,並與
范文虎參拜兩宮太后。1277年(元至元十四年),呂文煥被任命為江淮行省
左丞,仍宣慰江東,負責安撫南宋軍民的工作,並提出了徵收江西茶稅的建議,使元朝在當地的統治秩序得以鞏固。在這一過程中,呂文煥奉
元世祖之命對能用的新附軍(南宋降兵)每月發衣服糧餉,不能用的命他們
屯田。跟從呂文煥辦事的江東道
按察使阿八赤要求呂文煥分金銀和宅邸、奴婢給他,呂文煥不同意。於是阿八赤陷害呂文煥,稱其“私匿兵仗”。元世祖派
御史大夫相威前去調查,真相大白後罷免了阿八赤的官。
1286年(元至元二十三年)正月,呂文煥以
江淮行省右丞請老,辭官歸鄉,
元世祖許之,仍任其子呂師聖為江東
宣慰使。
關於呂文煥致仕後的情況,
方回寫道:“今
平章政事常山呂公以將相歸老
金陵(今
江蘇南京)……扁舊百花亭曰‘錦繡香中’……又有亭曰‘知止’”。元朝文學家
白樸的《
天籟集》收錄有他為已致仕的呂文煥寫的祝壽詞,內容是:“蓋世名豪,壯歲鷹揚,擁兵上流。把金湯固守,精誠貫日,衣冠不改,意氣橫秋。北闕絲綸,南朝家世,好在
雲間建節樓。平章事,便急流勇退,
黃閣難留。
菟裘喜遂歸休,著
宮錦何妨萬里游。似
謝安笑傲,東山別墅,
鴟夷放浪,
西子扁舟。醉眼乾坤,歌鬟風霧,笑折梅花插滿頭。千秋歲,望壽星光彩,長照南州。”直到1298年(元
大德二年),還有呂文煥修建
金陵常照庵的記載。大約就在這年,呂文煥卒於家。
軼事典故
天祥罵呂
元軍逼近
臨安時,
宋恭帝的祖母
太皇太后謝道清派丞相
文天祥等人出城前往
伯顏軍營,文天祥在元營舉動異常,伯顏懷疑他有異志,將其扣留,文天祥指責伯顏失信,呂文煥從旁勸解,文天祥痛斥呂文煥是逆臣,呂文煥甚為慚愧。據文天祥《
指南錄》記載,呂文煥說:“丞相何故罵煥以亂賊?”文天祥說:“國家不幸至今日,汝為罪魁,汝非亂賊而誰?三尺童子皆罵汝,何獨我哉!”呂文煥說:“襄守六年不救。”文天祥說:“力窮援絕,死以報國可也。汝愛身惜妻子,既負國,又隤家聲。今合族為逆,萬世之賊臣也!”而後又罵了他侄兒
呂師孟。元朝將領伯顏、
唆都都對文天祥欽佩不已,唆都說道:“丞相罵得呂家好!”
收諷刺詩
呂文煥在
襄陽失守後北覲元廷,途經
磁州(今
河北磁縣)時曾當面收到元朝士人楊威寫的諷刺詩,其詩云:“連陰六十日,平地一尺水。今朝與明日,淋瀝尚未止。此者天垂戒,其中有至理。降將呂太尉,飯畢行欲起。偶爾得會面,舍館接汝爾。自言鎮襄陽,於此今五紀。為惜萬人命,此來非為己。聖王錫深恩,高爵還故里。一飯尚有報,盡忠從此始。余謂我國家,萬方同一軌。得之與不得,東南一隅耳。向使君不來,宋歷能有幾?人生苟富貴,直筆一張紙。見說
李陵生,不若
張巡死!”呂文煥看了後十分尷尬,“為之斂衽而去”。
呂文煥降元後,有人題詩於
江州(今
江西九江)
琵琶亭,詩曰:“老大蛾眉負
所天,尚留餘韻入哀弦。江心正好看明月,卻抱琵琶過別船。”暗諷呂文煥降元之事,呂文煥見之揮淚。另有說法是
燕公楠偕
龍仁夫謁呂文煥,酒酣,命賦琵琶亭詩,龍仁夫作了這首詩譏諷呂文煥,呂文煥納賄請改。
個人作品
呂文煥與
呂文德不同,他頗有才華,擅長詩文,故被元人稱為“呂生”。現存他的一封《回本國書》,是1275年(南宋
德祐元年,元至元十二年)南宋招諭他時所答覆宋廷的信。該信用
駢文寫成,不僅文采斐然,也詳實披露他降元的心路歷程,其內容如下:
“報國盡忠,自許初心之無愧;居城守難,豈圖末路之多差。茲祈轉念昔日之功,庶可少伸今日之款。明公問信,歸人慾言:伏念某少服戎行,壯臨邊徼, 干戈滿眼,輕性命於鴻毛;弓箭在腰,系死生於馬足。不但馳驅於西北,誓將禁止於東南。幸以微勞,屢收薄效,至若襄城之計,最為淮甸之危。蠢茲無厭之戎, 指為必攻之地,迅裂如水火之衝擊,飄蕩如風雨之去來。坐一日以猶難,居九年而可奈!南向高築,蓋欲拒吾喉襟;
樊城盡屠,又已去我羽翼。雖
劉整首先於犯順,而
焦然中苦於黨奸。孤城其如彈丸,謂靴尖之踢倒;
長江雖曰天塹,欲
投鞭而斷流。凶焰如斯,先聲屢至。臣能死爾,仰天而哭,伏地而哀;敵既深乎,
析骸而爨,
易子而食。尚冀廟堂之念我,急令鄰郡之聚兵,委病痛於九年之間,投肌肉於群虎之口。因念
張巡之死守,不如
李陵之詐降,猶期後圖,可作內應。
國手敗局留著,豈異尋常之機;俗眼據圖觀形,寧識
驪黃之馬?蓋使忠臣偶陷於敵國,烏能絕意不念於鄉閭?固知死也何補於生,安有食焉不任其事?因銜北命,乃擁南兵,視以犬馬,報以仇讎。非曰子弟,攻其父母,不得已也,尚何言哉!今我皇上亶其好生,開以自新之路;明公都督雖是問罪,藹然念舊之情。安敢固違,永為背叛?現今按兵不動,臥轍不驚,撫此良辰,伏觀景命。且
秦穆公之赦殺馬,在野人猶知報恩;如
齊威王之相
射鉤,願君子終無忌怨。”
家族關係
歷史評價
謝枋得:“文煥守襄六年,古無有也,勢窮援絕,遂失臣節。議者遽加以叛逆之名,今沿江諸郡有能守六日者乎?”
文天祥:“虎頭牌子織金裳,北面三年
蟻夢長。借問一門朱與紫,江南幾世謝君王?”
汪元量:“呂將軍在守襄陽,十載襄陽鐵脊樑。望斷援兵無信息,聲聲罵殺賈平章。”
宋朝老兵:“呂家好兄弟,身擁襄漢危。圍深救不至,望絕但孤師。戈兵空
鶴膝,部伍尚
魚麗。居民並習戰,結束類
鮮卑。炮車燒樓櫓,斤斧遽已施。
榷場漫互市,軍壘竟登陴。
夏貴本小校,戎行早驅馳。當街苦醉酒,袒跣受鞭笞。雙瞳夜照路,面刺斗鋒旗。積功到大閫,綾誥壘若坻。沭熏乃得見,感激有涕洟。英雄頗用術,血死矧敢辭?上流忽以潰,淮楚屹不支。終同
祖約走,恨比
劉琨雌。
蕪湖十三萬,鉦鼓且棄之。人力不至此,百年知者誰?”
劉塤:“諸呂家於
江州,仕宋累朝,窮富極貴,中外鼎盛。及北兵至,自文煥而下,相率納款,無一人抗節報國。”(此說不確,
呂文信在
德祐初年力戰殉國)
何喬新:“呂文煥獨守孤城,已逾五載,外有虎狼之敵,而無蚍蜉之援。撤屋為薪,緝麻為衣,艱難忍死,勢危援絕,然後以城降元,蓋亦有不得已焉。而
文天祥以為叛臣,斷斷不少恕,何哉?文煥誠所謂叛也夫?……文煥一家兄弟,身佩
虎符,子婿位列通顯,受恩深厚……今也既以城降之,又陳攻郢之策,且請自為鄉導,非叛而何?……使文煥既降之後,屏居田裡,不受官爵,終身不北面而坐,君子將原其情而恕之。顧乃引讎敵之兵,招其部曲,誘其子侄,以覆其君之
宗社,雖欲辭叛臣之名,惡得而辭哉!”
乾隆帝:“才德兼優者,上也;其次,則以德為貴,而不論其才焉。故自古因有才而無忠誠之行,敗人之事者多矣。……當宋之亡也,有才如呂文煥、
留夢炎、
葉李輩,皆背國以降元……。”
近代小說《
痛史》斥責呂文煥“賣國偷生”、“喪盡天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