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子而食
易:交換,子,指兒女。原指春秋時宋國被楚國圍困,城內糧盡,百姓不忍心吃自己餓死的孩子,但是為了生存,倆家交換子女,作為自己的食物。後來用來形容災民極其悲慘的生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易子而食
- 感情色彩:中性詞
- 用法:作謂語、定語
- 拼音:yì zǐ ér shí
成語解釋,成語典故,詞語辨析,成語故事,
成語解釋
詞目:易子而食
發音:yì zǐ ér shí
解釋:子:指兒女。原指春秋時宋國被圍,城內糧盡,百姓交換子女以當食物。後形容災民極其悲慘的生活。
成語典故
出處:《左傳·宣公十五年》:“寡君使元以病告,曰:‘敝邑易子而食,析骸以爨’。雖然,城下之盟,有以國斃,不能從也。”
《公羊傳·宣公十五年》:“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
詞語辨析
用法:作謂語、定語;形容戰爭、受災時缺糧的慘狀。
感情色彩:中性詞
常用程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