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
“十四五”是全市製造業高質量發展、內部結構最佳化提升、新興產業支撐更加凸顯的關鍵時期。為認真貫徹落實國家和省級關於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的決策部署和要求,全面促進我市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特制定本實施意見。
一、總體要求
1. 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來陝考察重要講話精神,緊扣高質量發展主題,堅持新發展理念,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圍繞工業立市、打造製造業強市,實施“延鏈、補鏈、擴鏈、強鏈”四大工程,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創新驅動、融合帶動、綠色引領,推動全市製造業動力變革、質量變革、效率變革,更好融入國內大循環和國內國際雙循環,打造關中萬億級先進制造業大走廊重要極。到2025年,基本形成優勢產業高端化、戰略性新興產業規模化、區域產業特色化的現代製造業新體系。
2. 基本原則
——堅持創新發展。以構建開放、協同、高效的創新生態體系為目標,鼓勵校企、院企共建研發平台,企業之間合建研發中心,增強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
——堅持鏈群發展。培育產業生態主導鏈長企業,帶動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集結,增強企業間生態粘性;強化產業項目統籌協調服務機制,各級協同發力,加快製造業鏈群化發展。
——堅持綠色發展。以產業結構低碳化、生產過程清潔化、能源資源利用高效化、區域經濟循環化為路徑,推進工業綠色轉型升級,構建綠色製造新體系。
——堅持協同發展。深化跨區域和區域內合作,圍繞關中協同發展,加強產業、創新、人才等交流合作;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聚焦產業鏈斷點和薄弱環節,引進技術高、規模大、帶動強的重大項目,不斷擴大先進制造業體量。
——堅持市場主導。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引導作用,做優環境、做強保障,聚集要素資源,加快製造業做大做強。
3. 到2025年發展目標
——發展質量顯著提升,製造業增加值年均增速高出全市工業3個百分點,成為工業經濟成長的主要力量。
——產業結構顯著最佳化,力爭製造業實現總產值占全市工業比重由2020年的57.3%提高到70%以上。
——創新能力顯著增強,製造業研發投入強度達到全省中游水平,高端產品生產供給能力不斷提高。
——發展活力顯著釋放,製造業全員勞動生產率高於全省平均水平,產能利用率達到全省先進水平。
——綠色發展明顯提升,製造業單位GDP能耗和排放指標質量達到全省中上游。
二、主要任務
(一)築鏈群強基地,加快發展壯大先進制造業
4. 抓項目布鏈群,全力構建現代製造業新體系。圍繞做實“陝西製造、銅川配套”“西安研發、銅川轉化”和“關中建設、銅川增材”,建立市、區縣和園區“鏈長制”推進機制,著力布局建設先進制造業產業項目,做優做強特色產業基地。
——新型汽車零部件配套基地。圍繞整車製造企業配套,建設汽車輕量化零部件集聚區、綠色鑄鍛件產業園、綠色環保表面處理示範園、氫能源汽車產業集聚區、汽車內飾生產基地、中輕卡及新能源汽車輕微型車橋生產基地、掛車及專用車生產基地等板塊,重點發展車橋、車輪、制動三大零部件系統,引進箱體、差殼、保護套等配套項目,加快熱冷軋、鍛鑄造全系列配套;布局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電機、電控等關鍵零部件項目,形成動力系統、汽車底盤、汽車電子三大領域全產業鏈製造,提高關鍵零部件研發創新力和省內外配套份額。“十四五”期間,力爭汽車零部件行業產值年均增長20%。
——高端鋁產業生產加工基地。加快美鑫鋁鎂合金項目提質增效技改,支持銘帝集團打造行業領軍企業,建成良鼎瑞鋁合金線材、天眾一攬子項目等,形成高性能、高精度核心產品產業體系;瞄準大企業、上市企業精準招引再生鋁項目,發展再生鋁業,做全做大上游鋁材料供應;以加快鋁產業高端發展為目標,重點打造壯大代表產業套用場景和發展方向的高純鋁、高品質鑄軋板帶、高精鋁板帶箔、航空航天用鋁合金、高性能動力電池鋁箔、鋁粉及氧化鋁精細套用、電子元器件材料用鋁粉等鋁精深加工產業集群。到2025年,鋁產業產值突破300億元。
——光電子積體電路特色產業基地。以光電子產業園為載體,加快先進光子器件、光子集成、關鍵零部件和材料產業聚集;布局高端雷射設備及系統,打造雷射產品創新和產業化體系;引進晶片設計、製造、封裝測試等產業鏈企業,加快建設矽片、封裝膠等積體電路配套項目,實現引線框架、合金鍵合線等關鍵材料產業化,儘快形成與西安互補發展的光電子積體電路特色產業基地,積極創建省級製造業創新中心。到2025年,電子信息製造業產值突破100億元。
——綠色建材生產基地。有序推進建材行業智慧型化改造升級,拓展“水泥+”關聯產業,打造綠色礦山生產、精品部品加工、供應多元高端及物流運輸服務一體化的綠色循環產業;圍繞產品提檔升級、產業鏈上下延伸、產業集群發展,做大做強陝建工新型材料產業園、惠塬綠色建材產業園和新川溝建材產業園,重點發展專用水泥、特種水泥以及水泥基新材料,裝配式建築部品、加氣混凝土板材等新型牆體材料、新型防水密封材料和新型建築裝飾裝修材料,發展負離子等新型健康環保裝飾內材,促進不同行業和關聯企業融合發展。到2025年,建材產業產值突破200億元。
——科技陶瓷產業基地。堅持傳承與創新並舉,開發與保護結合,推動藝術陶瓷市場化、日用陶瓷精品化、建築陶瓷多樣化、工業陶瓷高端化發展。以耀州窯文化基地和陳爐工業園區為載體,以配套航空、汽車、電力、電子信息產業為重點,積極布局電子陶瓷、輸變電系統用瓷、醫療用瓷、電路基板、3D列印等高端陶瓷項目,開發陶瓷基新材料,集群發展高科技陶瓷產業。到2025年,陶瓷產業產值突破50億元。
——中醫藥加工基地。挖掘中醫藥在慢病防治中的特色優勢,著力經典名方標準顆粒研製,促進高血壓、糖尿病、惡性腫瘤等慢病創新藥研發轉化,做大中藥飲片、中成顆粒藥產業;推動中醫藥與美容化妝品、食品、保健品等大健康產業融合創新;建好銅川中醫藥產業園和宜君現代醫藥產業園,支持面向老年病、重大疾病的品牌化學創新藥仿製;搶占醫療器械細分領域增品類擴產量,促進中醫藥與現代康復技術相結合,拓展特殊人群的康復輔具研發套用。到2025年,醫藥產業產值達到50億元。
——商用航天產業基地。緊扣衛星測控、研發、生產、組網、套用,帶動商業航天製造產業鏈企業聚集發展;依託深藍航天、靈動飛天等民營運載火箭項目,鼓勵自主開展運載火箭研製、生產、試車,實現30T、100T等推力火箭量產,建成耀州關莊火箭生產(測試)基地、瑤曲固體火箭試車基地,帶動運載火箭為主體的製造業企業鏈群集結;深化校地、院地合作,積極承接軍工院所技術轉移,引進衛星平台、星上載荷研發及轉化企業,做強銅川拓宇星途科技有限公司解析度小衛星研產等項目,建成國內首條高解析度亞米級衛星智慧型化生產線、合成孔徑雷達SAR衛星生產線,形成標準化、模組化、軟體化的低成本微小衛星製造生態鏈。到2025年,形成火箭研產、衛星製造、衛星測控、衛星組網、終端數據套用等全產業鏈條,航天科技企業達到100戶。
——氫能裝備生產基地。搶抓能源革命和戰略布局先機,超前布局氫能產業,積極引進建設氫能裝備等產業化項目;深化與百利科技、西北有色研究院合作,突破氫原料電池高溫質子交換膜、膜電極、催化劑等核心技術,著眼於氫氣儲存、加注等關鍵環節,加快相關項目集結集群發展。
——新材料特色產業基地。搶抓配套汽車、高鐵、航空航天等市場需求,布局建設超高分子聚乙烯、樹脂等聚烯烴深加工產業項目;發展輕質高強功能性材料和關鍵基礎材料及其相關產品和技術裝備;發展黏膠基、中間瀝青基碳纖維等多基高性能碳纖維,以及高品質特殊鋼、半導體、高強韌鎂合金等複合材料,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打造新材料產業高地。到2025年,力爭新材料在原材料工業產值中占比達20%。
(二)創新驅動,激發高質量發展動能
5. 加快製造業創新體系建設。推行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共建創新機制,建立企業科技創新檔案,促進先進技術轉化運用。加快新型研發機構、創新聯合體、共性技術研發平台、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重點實驗室、企業技術中心建設,夯實企業自主創新基礎。健全科技創新激勵機制,鼓勵企業發明創造和技術革新,爭取中省創新開發項目專項資金支持。搶抓秦創原創新驅動平台建設機遇,充分利用中國西部創新港智力資源,推動創新資源開放共享,促進產業鏈、創新鏈“兩鏈”融合發展,提高企業技術創新與產業鏈核心競爭力。(市科技局負責)
6. 促進先進技術、關鍵技術突破轉化。以產業龍頭企業為依託,加快建設中、省、市三級科研創新套用平台,推進技術和成果轉化。圍繞“高、精、尖”“專、特、新”,支持銘帝集團、陝汽兆豐科技等重點企業聯合高校、科研院所、金融機構及專業服務機構共同組建技術創新戰略聯盟,開展共性技術研發,加快高新科技成果系統集成和產業化。鼓勵企業開展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示範套用,並對研發套用首台(套)重大技術裝備產品的企業給予支持。(市科技局、市工信局負責)
7. 大力培育科技創新型企業。把培育高新技術企業列入對市級部門、區縣、園區考核範疇,建立“瞪羚”企業和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庫,鼓勵發明創造和高新技術套用,培育一大批高新技術企業、獨角獸企業、“小巨人”企業和民營經濟轉型升級示範企業。開展職業技能培訓提升行動,引進高層次人才和領軍人才,打造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的工匠人才隊伍。超前謀劃布局人工智慧、安全應急、新材料等戰略性先導產業,培育高端創新型企業。(市科技局、市考核辦、市發展改革委、市人社局、市國資委、市市場監管局、市工信局、銅川職業技術學院負責)
8. 推進高新技術產業集聚。搶抓數位技術、信息技術發展機遇,做大做強航天科技產業,加強與航天科技集團四院和六院、航天科工集團210所、中國科學院國家授時中心等“國家隊”資源對接,加速商業測控、高精度位置與時間服務等項目落地,將中國(銅川)商業航天科技產業園打造成為國家級軍民融合產業示範高地;加快天和防務第三代半導體產業園、智慧型工業軟體園、數字經濟產業園等項目建設,促進高新技術產業集群發展。(市科技局、市發展改革委、市工信局、市委軍民融合辦負責)
9. 開展產品質量提升行動。緊扣企業做優產品、提質增效,深入實施“質量標桿”和“質量對標”提升活動,以點帶面推廣先進質量管理理念、方法和技術,推動企業質量管理提升;引導企業品牌建設,爭創“中國質量獎”“陝西質量獎”“銅川質量獎”,不斷提高製造業產品質量和品牌知名度。(市工信局、市市場監管局負責)
(三)綠色引領智慧型推動,加快傳統製造業轉型升級
10. 推動企業智慧型化轉型。加快5G建設,搭建工業網際網路平台和工業網際網路大數據中心,推動行業企業數位化、智慧型化改造升級和“上網上雲上平台”。在水泥、鋁業、醫藥、陶瓷、裝備製造等行業挖掘培育5G套用場景,提升企業研發設計、工藝仿真、生產製造、設備管理、產品檢測等智慧型科技水平;實施冀東、堯柏、兆豐等重點企業智慧型化改造,創建數字車間、智慧型工廠。構建“工業網際網路+安全生產”智慧型管理體系,提升企業本質安全水平。(市委網信辦、市發展改革委、市工信局、市科技局、市應急管理局負責)
11. 推進制造業與服務業融合發展。加快製造和服務體系建設,引入工業設計中心企業,定製設計、精準生產,推動設計、採購、製造、銷售、消費信息互動和流程再造,形成高效協同的智慧供應鏈網路。鼓勵物流、快遞企業融入製造業採購、生產、倉儲、分銷、配送等供應鏈環節。發揮地方金融作用,精準提供生產性金融服務。力爭創建一批服務型製造示範企業、工業設計中心和專業化工業設計平台。支持重點企業盤活閒置資源,共建共享製造工廠。(市發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金融辦負責)
12. 提高製造業綠色化水平。強化清潔生產強制審核、環保績效分級評定和綠色監督管理,推動工業園區和製造業企業實施原輔材料、生產工藝、廢氣收集、末端處理、監測評估等方面綠色化改造,實施獲得國家A、B級績效評定企業和省級綠色環保引領企業差異化管控政策激勵,促進綠色工廠、綠色園區、綠色產品全面發展。打造水效“領跑者”,實施建材、鋁業、紡織、食品等行業專項節能監察和節能診斷服務,開展重點用水企業水平衡測試,推廣高效冷卻、循環用水、廢污水再生利用、高耗水生產工藝替代等節水工藝和技術,建設節水型企業,力爭2025年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較2020年下降5%。(市發展改革委、市生態環境局、市水務局、市工信局、各區縣政府、市新區管委會、市級各工業園區管委會負責)
13. 堅決化解過剩產能和淘汰落後產能。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標省級產能退出目錄,堅持市場化、法治化落後產能退出原則,為優質產能釋放騰出環境容量和生產要素。根據銅川產業發展水平和環境資源容量,對重點行業進行提升改造,紮實推進重點領域產能退出工作,依法依規引導低端低效產能有序退出。(市發展改革委、市工信局、市能源局、市人社局、市自然資源局、市生態環境局、市應急管理局、市市場監管局負責)
(四)打造園區先進制造業發展高地
14. 工業園區要堅持“高”“新”定位,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聚焦培育先進制造業產業集群,以精準招商、項目建設為抓手,大力育鏈、延鏈、補鏈、強鏈,加快做大做強園區產業;打造園區“雙創”特色載體,推動銅川高新區成功創建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力爭創建省級及以上特色園區全覆蓋,引領全市創新驅動發展。(各區縣政府、市新區管委會、市級各工業園區管委會負責)
(五)擴大開放合作,主動參與國際國內大循環
15. 努力拓展國內外大市場。加快建成西北耐物流中心、渭北智慧物流園、惠塬綠色建材物流園等,推進智慧型倉儲與高效配送體系建設。打通黃陵經銅川至西安國際港務區的鐵路貨運快速幹線,開通西北耐物流園區經西安國際港務區開往歐洲的中歐班列,推進“通道+樞紐+網路”協同聯動發展,暢通銅川“一帶一路”貿易通道,積極融入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發展格局。(市發展改革委、市工信局、市商務局、市交通運輸局、各區縣政府、市新區管委會、市級各工業園區管委會負責)
16.深化跨區域產業合作。立足“一帶一路”重要節點城市和處於西安國家中心城市圈的區位優勢,構建對外開放優勢、升級對外開放平台、拓展對外開放空間,主動參與省域外產業協作配套和承接產業轉移,增強產業對外協作融合能力,促進制造業邁向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中高端。(市發展改革委、市商務局、市工信局、市交通運輸局、市國資委、市貿促會、各區縣政府、市新區管委會、市級各工業園區管委會負責)
三、組織保障
17. 加強組織推進。成立以市政府主要領導為組長、分管領導為副組長,市級有關部門、工業園區主要負責同志為成員的製造業高質量發展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市工信局,辦公室主任由市工信局主要負責同志兼任。建立領導小組聯席會議制度,定期研究製造業規劃編制、政策制定、項目引進等重點工作。(市工信局牽頭,市級有關部門、市級各工業園區管委會負責)
18. 加大政策支持。綜合運用行政性和市場化措施,爭取和保障重點製造業企業和招商項目的產能、能耗及環境容量等政策性指標。加快清理處置各類疑似閒置土地,積極盤活、整合低效用地,優先用於工業項目建設,重大製造業項目用地實行“一事一議”“應保盡保”供地。探索推廣“標準地”制度,實行“畝均論英雄”,充分發揮各類項目投入產出效益。爭取國家和省級扶持製造業發展的各類專項資金和產業基金,用好用活增值稅抵扣、加速折舊、高新技術企業所得稅減免等稅收優惠政策,支持企業高質量發展。(市發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財政局、市稅務局、市自然資源局、各區縣政府、市新區管委會負責)
19. 強化金融支持。靈活貨幣政策工具,通過實施政府性資金在銀行機構競爭性存放管理等方式,引導更多金融信貸資源流向製造業,進一步降低製造業融資成本,加大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支持企業發展建設。用好國家和省級支持軍民融合、綠色金融、科技創新等金融政策,解決企業融資難題。開發上線銅川市數字金融服務平台,推動全市政銀企信息共享;針對重點製造業產業鏈搭建政銀企對接平台,做活供應鏈融資,為中小微企業產業鏈提供融資便利。支持地方類金融機構發展壯大,提高向製造業投貸規模能力。鼓勵企業積極對接多層次資本市場,開展直接融資,支持符合發債條件的企業開展債券融資。(市金融辦、市財政局、人行銅川市中心支行、銅川銀保監分局負責)
20. 強化人才支撐。支持企業圍繞提升基礎製造能力設立技能大師工作室,全面推廣企業新型學徒制和現代學徒制。整合市域內職業技術教育力量,深化校企合作,圍繞重點製造業技能人才需求,開設相關實用性專業,精準培養各類技能型人才。支持重點企業設立院士工作站。依託市政府駐外聯絡機構,針對銅川企業的研發、設計、高級技工需求,在一線城市設立人才飛地。加大與獵頭公司合作,引進國內外頂尖人才、領軍人才,聚集各類智力資源。(市委組織部、市發展改革委、市教育局、市工信局、市人社局、銅川職業技術學院負責)
21. 最佳化發展環境。實行職能部門手續辦理責任制,依託政務服務平台,開展招商引資項目一站式服務,推行代辦服務,幫助企業完善手續資料。製造業所有行政事業性收費一律按最低標準執行,切實降低企業運行成本。將各類干擾項目落地建設和企業生產經營行為一律納入行業治亂範圍。(市發展改革委牽頭,市公安局、市行政審批服務局、各區縣政府、市新區管委會和市級各工業園區管委會負責)
22. 做強園區承載。按照“一縣一區、一區多園、一園一業”的發展思路要求,建設工業園區創新平台,健全“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產業園”全鏈條孵化體系。理順園區體制機制,為園區擴權賦能,深化縣區園區鎮區融合發展。設立園區產業基金,完善資產運營和融資平台,提升自我發展能力。完善園區水、電、路、氣、網、訊等基礎設施,增強園區發展承載力。(各區縣政府、市新區管委會、市級各工業園區管委會負責)
23. 強化督查考核。將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納入對各區縣、市級各工業園區和有關部門年度目標責任考核範圍。製造業高質量發展領導小組辦公室定期對指標完成情況進行統計監測、責任評價及動態跟蹤督查,確保各項發展任務落到實處。(市考核辦、市工信局、市統計局等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