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川市“十四五”時期“無廢城市”建設實施方案

《銀川市“十四五”時期“無廢城市”建設實施方案》已經銀川市政府研究同意,銀川市人民政府辦公室於2022年11月21日印發,請認真抓好貫徹落實。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銀川市“十四五”時期“無廢城市”建設實施方案
  • 頒布時間:2022年11月21日
  • 發布單位:銀川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全文
為深入貫徹落實《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中發〔2021〕40號)、生態環境部等部門《“十四五”時期“無廢城市”建設工作方案》(環固體〔2021〕114號)和自治區黨委、政府工作部署,推動全市“無廢城市”建設,結合銀川市實際,制定本方案。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篤學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以及視察寧夏重要講話精神,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決策部署及自治區黨委、政府工作要求,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以推動固體廢物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為主線,統籌制度、技術、市場、監管等要素集成,發揮減污降碳協同效應,推動城市綠色低碳轉型,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全力打造西北地區“無廢城市”典範,努力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美麗新銀川。
(二)建設目標
開展“無廢城市”建設,加快補齊治理體系和基礎設施短板,持續提升固體廢物綜合治理能力。2025年,全面完成40項建設目標任務,全市固體廢物產生強度較快下降,工業固體廢物、生活源和農業源固體廢物等資源化利用水平顯著提升,危險廢物安全處置利用率持續穩定達到100%;綠色低碳“無廢”理念普遍形成;制度、技術、市場、監管體系和管理信息“一張網”基本建立,固體廢物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得到明顯提升。
(三)建設原則
堅持統籌謀劃,一體推進。以實現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為重點,發揮固體廢物污染防治一頭連著減污,一頭連著降碳的重要作用,加強各部門各領域統籌銜接,強化建設工作系統性、協同性、配套性和永續性,構建一體謀劃、一體部署、一體推進、一體考核的“無廢城市”建設工作體系。
堅持問題導向,突出重點。立足實際,以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水平低、建築垃圾處置能力不足等問題為突破口,按照優先源頭減量、充分資源化利用、全過程無害化原則,建設一批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建築垃圾處置等“無廢城市”樣板項目,發揮示範引領作用,積極推進解決歷史遺留問題,補齊治理體系和基礎設施短板,持續提升固體廢物綜合治理能力。
堅持創新驅動,依法治理。創新思路方法舉措,強化科技動力支撐,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將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有機結合,加快補齊相關治理體系和基礎設施短板,持續提升固體廢物綜合治理能力。嚴格落實法律法規要求,因地制宜設定、最佳化完善階段性建設指標體系,依法治污,破解固體廢物污染防治工作中難點堵點問題,保障“無廢城市”建設有力推進。
堅持黨政主導,多元共治。嚴格落實“黨政同責、一崗雙責”要求,加強“無廢城市”建設組織領導,大力宣傳“無廢城市”理念,積極引導社會各界廣泛參與,加快構建黨委領導、政府主導、企業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共治共建共享的“無廢城市”建設工作格局,推動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使“無廢”理念深入人心。  
二、主要措施
(一)強化頂層設計引領,提升固體廢物監管水平
1.強化制度、技術、市場、監管體系建設。嚴格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制定銀川市“無廢城市”建設評估機制。梳理明確各類固體廢物產生、收集、貯存、轉移、利用、處置等環節部門職責邊界,建立協調聯動機制,做到管行業必須管環保、管發展必須管環保、管生產必須管環保。實行環境信息依法披露制度,依法依規將固體廢物產生、利用處置企業納入企業環境信用評價範圍。支持企業、社會團體及有關單位參與固體廢物綜合利用標準體系建設,以煤矸石、粉煤灰、建築垃圾、秸稈等固體廢物消納為重點,支持企業制定高於國家和行業的內控標準。
2.完善環境基礎設施建設。統籌城市發展與固體廢物管理,將固體廢物資源化、無害化處置設施納入環境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建設範圍。實施生活垃圾分類收集、河東生活垃圾填埋場綜合治理、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新建擴建、危險廢物(含醫療廢物)綜合利用處置中心等項目,加快補齊生活垃圾、建築垃圾處置短板,進一步提升一般工業固廢綜合利用和危險廢物安全處置能力。
(二)加快工業綠色低碳發展,降低工業固廢處置壓力
3.大力發展生態工業。推動主導產業生態化改造。加快傳統產業綠色改造,推動承接生態紡織產業轉移示範區建設,打造國家級高效生態紡織產業基地。實施企業環保分類管控,把企業分為優先發展、鼓勵發展、限制發展和禁止發展四類。加快淘汰和化解落後過剩產能,推進企業達標排放。推進新興產業綠色崛起,重點發展新材料、新能源、新食品加工為主導的“三新”產業,構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示範市現代工業體系,全面建設東部生態經濟先導區。打造生態產業鏈條,促進綠色製造和產品供給,在化工、冶金、建材、紡織、裝備製造等重點領域,開展綠色工廠創建。2025年,培育認定國家和自治區級綠色工廠10個、綠色產品10個。加快推進生態循環工業園區建設,深入推進經開區、高新區、賀蘭工業園、永寧工業園區低成本化改造,推進高新區綠色產業示範基地建設。2025年,培育認定國家和自治區級綠色園區3個。
4.不斷提升一般工業固廢資源綜合利用率。拓寬工業固廢綜合利用渠道,擴大工業固廢在生態修復、綠色開採、綠色建材、交通工程等領域的利用規模,加大工業固廢規模化利用技術研發,大力推廣以粉煤灰、工業脫硫石膏、煤矸石等工業固廢為原料的新型牆體材料、裝飾裝修材料。推進綠色公路典型示範工程建設,在路面墊層、橋涵台背回填、高速公路路堤修築等方面加大廢舊材料再生利用力度。引導和支持企業開展工業固廢開發利用,強化利廢項目示範引領,推進利廢產業與煤電、有色、煉化等行業協同發展,與建築、建材、交通、環境治理等產品套用領域深度融合,打造一批資源綜合利用示範企業和骨幹企業。加強處理處置設施建設,將固體廢物綜合利用處置設施納入基礎設施體系。2022年,一般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率達到50.9%;2025年,一般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率達到56.9%。
(三)促進農業綠色發展,提升農業固廢綜合利用水平
5.積極推進生態農業。加快傳統農業模式升級。積極推進農業標準化、清潔化生產,大力推廣高效生態農業發展模式和農作制度。開展新品種、育苗移栽、測土配方施肥、病蟲害綠色防治、有機栽培等試驗研究。發展稻魚、稻蟹等生態種養模式。推進生態種植、養殖基地建設,創建生態葡萄園、枸杞生態種植園。建設白土崗、月牙湖、閩寧鎮肉牛生態養殖基地。構建生態循環農業,大力推廣資源節約型農業技術和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技術,促進農作物秸稈、畜禽糞便、廢舊農用物資等綜合利用。有序推進沼肥一體化發展循環產業鏈,推廣以種帶養、以養促種、種養結合的生態循環模式,構建生態循環農業產業鏈和生產經營體系。大力推廣高效農田節水技術,持續推進賀蘭縣現代化生態灌區建設試點,著力打造全國高效農業節水示範區和領跑區。
6.加強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推進畜禽糞污綜合利用,支持畜禽規模養殖場設施改造,推廣糞污全量收集還田、污水肥料化等資源化利用模式。鼓勵發展收貯運社會化服務組織,探索糞肥運輸、施用引導激勵政策。2025年,全市規模養殖場糞污處理設施裝備率達到100%,全市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90%以上。推進種植廢棄物綜合利用,加強農作物秸稈等農業廢棄物飼料化、肥料化利用,2025年,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90%以上。建立農藥包裝廢棄物有償分類回收試點,引導農藥生產者、經營者開展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貯存、運輸、處置工作,2025年,農用殘膜回收率達到90%以上。
(四)踐行綠色低碳生活方式,推動生活源固體廢物減量化與資源化
7.倡導綠色生活方式。從日常餐飲入手,堅決制止浪費行為,推廣“光碟行動”,減少餐廚垃圾。引導賓館、酒店、民宿等場所不主動提供一次性用品。加強塑膠污染全鏈條防治,有序禁止、限制部分塑膠製品的生產、銷售和使用,規範回收利用。開展綠色物流體系建設,大力推廣永寧京東智慧型產業園區建設模式,探索推進快遞在包裝、倉儲、運輸等多個環節實現低碳環保、節能降耗。
8.實行生活垃圾分類。落實“全域推進,全民參與,精準分類”體系建設,樹立一批垃圾分類先進典型,推出系列垃圾分類宣傳片,開展系列“垃圾去哪兒”主題教育活動,建設一批垃圾分類科普基地,創建一批垃圾分類示範街鎮,努力實現生活垃圾分類全面覆蓋。建立完善生活垃圾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和分類處理體系,積極推行撤桶並點、定時定點回收模式,鞏固實現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達到50%,使生活垃圾分類成為“新時尚”。
(五)加強全過程管理,推進建築垃圾綜合利用
9.推進建築垃圾源頭減量。落實建設單位建築垃圾減量化主體責任,將建築垃圾減量化費用納入工程概算。鼓勵新建住宅建設單位直接向使用者提供全裝修成品房。開展“被動式建築”“近零碳建築”以及“裝配式建築”等綠色低碳建築建設工程,在閩寧合作發展小鎮、月牙湖航空主題小鎮、華夏河圖生態藝術小鎮等區域打造“綠色智慧小鎮”。鼓勵新能源綜合套用,新建民用建築全面執行節能設計最新標準,探索鄉村綠色節能建築建設。2022年,新建綠色建築占新建建築比例達到70%。2025年,新建綠色建築占新建建築比例達到90%。
10.推進建築垃圾多渠道消納。統籌工程土方調配,新建工程開展土方平衡論證,實現區域內就近消納處置。對堆放量較大、較集中的建築垃圾堆放點,開展環境影響分析,通過堆山造景、建設公園和濕地等方式,實現建築垃圾堆砌地的綜合利用和生態修復。在土方平衡、林業用土、環境治理、燒結製品及回填等領域,推廣使用經處理後的建築垃圾。在城市更新和存量住房改造建設中,特別是政府投資或以政府投資為主的工程項目,優先使用建築垃圾再生產品。推進資源化利用設施建設,採取固定與移動相結合的建築垃圾資源化利用處理設施建設模式,實現就地就近綜合回收利用。
(六)強化監管處置能力,有效防範危險廢物環境風險
11.完善環境風險防範和應急管理體系。完善環境突發事件應急預案體系,加強環境應急預案制定,重點加強涉危化品、涉重、危險廢物處理處置和垃圾填埋等行業環境突發事件應急預案備案管理。加強環境風險源排查和風險調查。全面開展轄區內環境風險隱患排查,重點加強涉危化學品和涉重、危險廢物、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等企業的環境風險分級分類管理。強化風險應急處置管理。積極推動環境應急能力標準化建設,以石化、化工等行業為重點,構建“市—區(縣)—區域—企業”四級應急物資儲備網路。2025年底前,健全完善突發生態環境事件應急管理機制。
12.提升危險廢物處置和管理水平。完善危險廢物收集轉運體系。提高社會源危險廢物收集處置體系覆蓋率,開展小微企業、汽修廠、科研機構、農業活動等產生的危險廢物收集轉運工作。開展工業園區危險廢物集中收集貯存試點,鼓勵危險廢物經營單位建設區域性收集網路和貯存設施。完善醫療廢物收集轉運體系,實現各縣(市)區醫療廢物收集轉運處置體系全覆蓋。提升危險廢物利用處置能力。合理規劃布點處置企業,有序推進危險廢物集中利用處置能力建設,適度開展水泥窯協同處置危險廢物項目建設,依託有條件的企業開展工業爐窯協同處置危險廢物試點。危險廢物利用處置率保持100%。
(七)大力厚植“無廢”理念,形成共建共享“無廢城市”工作格局
13.加強“無廢”文化宣傳。依託“銀川市黃河流域生態保護主題宣傳實踐月”等特色文化品牌,宣傳“無廢城市”建設推動情況、亮點成果。加強主題科普公園和科普基地建設,發揮傳統生態文化科普設施傳播“無廢城市”的作用和優質資源的線下套用功能,組織以傳播“無廢”理念、傳授生態文化知識為目的的各項活動,通過開展科普旅遊、生態科普教育、文體娛樂等活動,不斷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推動形成全社會愛護自然資源、保護生態環境、崇尚生態文明、促進創新創造的良好風尚。
14.打造特色“無廢”細胞工程。夯實基層基礎工作,探索創建多場景“無廢”模式。創建“無廢小區”,鼓勵建設規範集中的“跳蚤市場”,發展共享經濟,方便居民交換閒置廢舊物品。創建“無廢鄉村”,結合鄉村地理特點、民俗風情,將“無廢”理念納入村規民約,探索建立生活垃圾乾濕分類、可回收物積分兌換等適合農村固體廢物管理的長效機制。創建“無廢景區”,倡導遊客文明旅遊。創建“無廢機關”,規範行政機關垃圾分類投放,推行無紙化辦公,大幅減少廢紙、一次性辦公用品產生,倡導低碳環保出行等舉措。結合縣(市)區產業布局,興慶區、金鳳區、西夏區創建“無廢學校”、“無廢餐廳”,賀蘭縣創建“無廢4S店”。2025年,建設“無廢細胞”200個,使“無廢城市”成為全民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的新載體、新視窗。
三、實施步驟
(一)啟動實施。成立市政府主要負責同志牽頭,相關部門共同參與,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組織協調機制。2022年11月底前,印發實施方案,報送生態環境部和自治區生態環境廳。
(二)穩步推進。2022年12月底前,各部門、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各工業園區管委會圍繞《銀川市“無廢城市”建設工作任務清單》,建立工作機制,制定部門工作方案,細化分解各項任務,明確時間表、路線圖;2022年12月—2025年12月,嚴格按照“無廢城市”建設實施方案,多措並舉、合力攻堅,確保“無廢城市”建設取得實效。
(三)自查自評。2022至2025年“無廢城市”建設期間,市直各部門、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各工業園區管委會每年對“無廢城市”建設總體情況、主要做法和成效、存在的問題及建議等進行自我評估,形成總結報告,並於當年12月底前報送市“無廢城市”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市生態環境局會同市有關部門和單位對全市“無廢城市”建設總體情況進行全面評估,於次年1月底前將總結報送自治區生態環境廳。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成立銀川市“無廢城市”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市政府市長任組長,分管副市長任副組長,各相關單位負責同志為成員,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市生態環境局,統籌協調推動我市“無廢城市”建設相關工作。各縣(市)區參照市級做法成立相應工作推進機構,積極推動“無廢城市”建設各項工作落地見效。
(二)強化督導考核。把“無廢城市”建設納入污染防治攻堅成效考核內容。各部門、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各工業園區管委會要強化協調聯動,切實加大對“無廢城市”建設的組織和指導力度,加強跟蹤調度,定期通報進展,開展督導考核,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形成各司其職、各負其責、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三)積極複製推廣。組織學習借鑑“無廢城市”試點建設成功案例,因地制宜消化吸納,融入本地實踐,加快“無廢城市”建設進程。市生態環境局會同市有關部門持續跟蹤各縣(市)區政府、各工業園區“無廢城市”建設動態,深入系統總結成效和經驗,把行之有效的創新舉措制度化,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的模式,在全市推廣套用。
(四)大力宣傳引導。以“無廢城市”建設為主題,將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等內容納入有關教育培訓體系,面向學校、社區、家庭、企業開展形式多樣的生態文明教育,形成全社會共建共治共享的強大合力。豐富宣傳方式,加大宣傳力度,培育“無廢”理念,推動形成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消費方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