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大力推動天水市“無廢城市”建設工作,著力提升全市生態環境質量,按照《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十四五”時期“無廢城市”建設工作方案》(環固體〔2021〕114號)和《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實施方案》(環綜合〔2022〕42號)有關要求,結合我市實際,制定本方案。
一、汗趨蜜臭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甘肅重要指示要求,按照省十四次黨代會要求,順應天水市新發展階體櫻婚刪段,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以源頭減量、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置為核心,準確把握“無廢城市”建設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和短板,重點做好工業固體廢物、農業固體廢物、生活垃圾和建築垃圾、危險廢物的源頭減量、循環利用和資源化利用,最大程度降低全市填埋廢物的種類與數量,有效防控生態環境風險,發揮減污降碳、增效提質協同效應,推動形成綠色低碳的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加快固體廢物數位化監管能力建設,提升城市固體廢物精細化、現代化和法制化治理水平,為西部欠發達城市、關中平原城市群開展“無廢城市”建設提供示範作用。把天水建成人文厚重、生態優良、產業興盛、宜居宜游的西部新興崛起城市,為深入打好炒辣碑污染防治攻堅戰、推動實現碳達峰、碳中和和黃河上游生態保護高質量發展,建設美麗中國、幸福美好新甘肅做出天水貢獻。
(二)基本原則
黨政主導、多元共治。構建黨委領導、政府主導、企業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的“無廢城市”建設工作新體系,形成分工明確、權責清晰、科學合理的共建機制和全社會參與、共同受益的“無廢城市”建設新格局。
系統謀劃、整體推進。落實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總要求,補齊短板和弱項,分類確定源頭減量、綜合利用、末端安全處置等各方面任務;加強各行業各部門各領域統籌銜接,強化建設工作系統性、協婚虹整同性、配套性和永續性,構建一體謀劃、一體部署、一體推進、一體考核的“無廢城市”建設工作體系。
突出重點,問題導向。以推動固體廢物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為重點,以建設目標為導向,抓住固體廢物產生、收運、貯存、利用、處置關鍵環節,著力破解當前固體廢物管理和利用處置的突出問題,加快補齊治理能力短板,充分發揮固體廢物的資源屬性,打造天水原生與再生資源統籌推進的“無廢城市”特色亮點。
依法治理,污染擔責。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要求,圍繞制度、市場、技術、監管四大體系的改革與最佳化,加強固體廢物污染環境監督檢查,督促責任單位嚴格落實相關法律法規和標準規範要求,不斷提升固體廢物環境污染治理水平,為“無廢城市”建設增強內生動力。
(三)建設目標
到2025年底,建成完善的“無廢城市”建設管理制度框架體系,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產生強度逐步下降,資源化和高值化利用水平顯著提升,全市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達到90%,危險廢物資源化利用率達到5%;主要農業廢棄物趨於全量利用,農藥包裝廢棄物和農膜回收體系達到全覆蓋;城市生活垃囑她棕圾回收利用率達到35%,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全面推進,生活垃圾減量化資源化水平全面提升,快遞綠色包裝使用率達90%以上;固體廢物貯存場和填埋場的環境污染風險得到全面控制,“無廢城恥放市”建設與污染治理協同效果逐步顯現;多場景、多特色“無廢細胞”打造成功,“無廢”理念深入人心;固體廢物信息“一張網”全面建成,綠色生產和綠色生活方式基本形成,公眾滿意度和民眾獲得感顯著增強,預期模式和建設亮點全面顯現,城市精細化和現代化治理水平得到明顯提升。
二、主要任務
(一)強化黨委、政府引領,建立健全工作長效機制
1. 構建部門分工協作機制
建立部門責任清單,進一步明確各類固體廢物產生、收集、貯存、運歸挨慨輸、利用和處置環節的部門職責分工,提升監管能力,形成分工明確、權責清晰、協同增效的綜合管理體制機制。構建與防控環境風險需求相匹配的固體廢物監管體系,加強固體廢物監管和綜合執法能力建設。進一步暢通生態環境、住建、農業農村、衛生健康、交通運輸、商務、應急管理等監管部門間的信息溝通渠道,實現信息互通、數據共享。(責任單位:市生態環境局、市發展改革委、市工信局、市農業農村局、市畜牧獸醫局、市住建局、市衛生健康委、市交通運輸局、市商務局、市應急管理局,各縣區政府)
2. 完善固體廢物管理制度
全面梳理五大類固體廢物現行管理制度標準,以解決突出問題為重點,配套出台有關制度和措施。深化固體廢物分類收集、分級管理、生產者責任延伸等制度創新。建立健全固體廢物統計制度,完善各類固體廢物數據統計範圍、口徑和方法。將工業固體廢物統計和環境統計有機結合,督促企業依法申報工業固體廢物數據信息。完善危險廢物統計範圍,依託危險廢物收集試點單位,將小微企業和社會源危險廢物納入統計體系。探索開展建築垃圾統計,對施工工程中產生的建築垃圾進行有效管控。完善生活領域和農業領域固體廢物統計方法,建立主要類別固體廢物管理台賬。(責任單位:市生態環境局、市發展改革委、市工信局、市住建局、市農業農村局、市畜牧獸醫局)
3. 建立“無廢城市”建設指標體系
將“無廢城市”建設目標融入綠色發展指標體系和生態文明建設考核目標體系。對照國家“無廢城市”建設指標體系要求,結合碳達峰碳中和、鄉村振興等國家重大戰略,從固體廢物源頭減量、資源化利用、最終處置、保障能力、民眾獲得感5個方面,建立天水市“無廢城市”建設指標體系。(責任單位:市生態環境局、市發展改革委、市工信局、市住建局、市農業農村局、市商務局)
4. 系統制定工作任務清單
圍繞“無廢城市”指標體系,結合工業綠色發展、綠色低碳循環體系建設、固廢資源化利用、生活垃圾分類等工作目標要求和經驗做法,加快推動產業結構、能源結構和運輸結構最佳化。統籌固體廢物利用處置設施布局,將主要固體廢物分類收集及無害化處置設施納入城市整體規劃與建設,列出清單,細化制度、技術、市場、監管四大體系建設任務清單和源頭減量、資源化利用項目清單。(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工信局、市住建局、市農業農村局、市畜牧獸醫局、市生態環境局、市交通運輸局)
5. 發揮固體廢物信息化監管平台作用
建立健全全市固體廢物信息化管理平台,將一般工業固體廢物、危險廢物、醫療廢物、農業農村固體廢棄物、建築垃圾、市政污泥、生活垃圾等主要固體廢物的產生、收集、貯存、運輸、利用、處置納入全過程監管。實現固體廢物數據採集、跟蹤、風險預警、成效評估等功能,推動環境監管和分析決策一體化,全面提升固體廢物的管理效率和水平,到“十四五”末,固體廢物信息“一張網”全面建成。(責任單位:市大數據中心、市生態環境局、市發展改革委、市工信局、市住建局、市農業農村局、市畜牧獸醫局、市商務局、市自然資源局、市應急管理局)
(二)加快工業綠色轉型升級,提升工業固體廢物處置利用能力
1. 持續推進工業固廢源頭減量
推進重點行業減污降碳。以嚴格環境準入、研發工藝技術等為抓手,全面推行清潔生產,依法在“雙超雙有高耗能”行業實施強制性清潔生產審核,實現採礦、建材、電力等重點行業固體廢物源頭減量。加快產業園區化和園區產業化,完善基礎設施建設,促進形成有利於污染防治和風險防控的產業布局。加快天水市園區循環化改造,破解產業發展空間不足、產業鏈條短板等突出問題。(責任單位:市工信局、市發展改革委、市生態環境局)
推動綠色製造體系建立。開展清潔能源替代,採用清潔生產技術,加快採礦、建材、電力、裝備製造、農產品加工、物流等傳統產業高端化、智慧型化、綠色化改造。以“綠色、低碳、循環、節約”為導向,以資源的高效循環利用為重點,以綠色製造標準及評價為支撐,推行綠色管理,加強示範引導,全面推進綠色製造體系建設,引導高新技術企業和“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研發推廣綠色產品,推動製造業綠色化轉型發展,降低生產過程中工業固體廢物的產生。以天水經濟技術開發區為重點,積極開展綠色園區、綠色工廠、綠色產品、綠色供應鏈創建,鼓勵各級園區全面提升固廢、污水集中處理和循環利用能力,推動天水經濟技術開發區打造“無廢園區”。到2025年,在全市範圍內創建13-15個省級綠色工廠、1個省級綠色工業園區。(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工信局、市農業農村局、市生態環境局,各縣區政府,經開區管委會)
2. 穩步提高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率
深化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產學研合作。加強尾礦、粉煤灰等工業固體廢物技術研發套用,支持企業協同科研單位和高等院校共同開展固體廢物利用處置關鍵技術工藝、設備研發和科研平台建設。推動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產業規模化、高值化、集約化發展。(責任單位: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發展改革委、市生態環境局)
聚焦重點固體廢物的綜合利用。通過引進國內外先進成熟技術,探索建設一批示範項目,提升煤矸石、粉煤灰、脫硫石膏、選礦廢渣的綜合利用水平。依託天水融源新材集團、華建工程新材料有限公司等工業固體廢物協同處置企業,提高一般工業固體廢棄物的綜合利用率。到2025年,全市工業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率達到90%以上。(責任單位:市工信局、市發展改革委、市生態環境局,各縣區政府)
提高綜合利用產品市場份額。建立政府-企業-社會多元化參與的市場機制,提高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產品研發和推廣力度,將工業固體廢物生產的建築材料納入政府採購目錄,加大綠色採購力度。落實綜合利用企業的稅收優惠制度,支持資源綜合利用產業規模化發展,推動產業可持續發展。(責任單位:市工信局、市發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稅務局)
3. 規範工業固廢處置利用設施建設
構建工業固廢貯存處置場所風險管控機制。深入推進工業固廢貯存處置場所環境風險分級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雙重預防機制建設,構建“排查-評估-預警-防控-責任”風險管控機制,進一步提升工業固廢貯存處置場所風險管控能力,防範尾礦庫和廢石等工業固體廢物貯存處置場所環境污染風險隱患。(責任單位:市生態環境局、市應急管理局、市自然資源局,各縣區政府)
開展固體廢物堆場排查整治與尾礦庫污染防治。開展固體廢物堆場格線化排查,建立固體廢物堆場清單。以尾礦、粉煤灰、爐渣等固體廢物為重點,開展固體廢物堆場實地核查工作。合理有序安排固體廢物堆場整治工作,建立固體廢物堆場整改台賬,實行掛賬銷號與限期整改。以“控制增量、減少存量”為原則,全面推進固體廢物堆場和尾礦庫污染治理,建設敏感區域尾礦庫預警系統,建立尾礦庫污染防治長效機制。實施“一場一策、一庫一策”,逐步推進全市歷史遺留尾礦庫、工業廢物堆存場所整治。到2025年,全面完成廢棄露天礦山生態修復和固體廢物堆場的整治。(責任單位:市生態環境局、市應急管理局、市自然資源局)
4. 實現固體廢物全過程監管
健全工業固體廢物管理制度,全面提升工業固體廢物管理水平。釐清部門管理職責,健全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運輸、貯存、利用、處置全過程監管機制。明確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統計口徑、統計標準和統計方法,明確產廢單位的主體責任,建立工業固體廢物台賬制度和工業固體廢物資源綜合利用評價制度。(責任單位:市生態環境局、市工信局,各縣區政府)
開展工業固體廢物監督管理。制定全市重點行業工業固體廢物分類清單,實施工業固體廢物的精細化監管。利用全市工業固體廢物管理資料庫,釐清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產生、貯存、流向等基本情況,將工業固體廢物納入環境執法範圍和日常監督管理範圍,督促相關單位依法承擔固體廢物污染防治主體責任。(責任單位:市生態環境局、市工信局,各縣區政府)
(三)促進農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做好農業廢棄物的安全處置
1. 推進秸稈收運和綜合利用體系建設
健全秸稈收運體系。加快先進農機推廣套用,推動秸稈收集機械化,提高秸稈收集效率。合理布局秸稈回收網點,完善秸稈回收台賬,形成專業化、精細化的運管服務。加快推進秸稈綜合利用規模化、市場化、產業化發展,以玉米、馬鈴薯秧、油菜、小麥等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為重點,推廣秸稈飼料化利用試點套用示範,完善扶持政策,拓寬利用渠道,健全政府、企業與農民三方共贏的利益聯結機制,形成“政府引導-企業主導-農民參與”的秸稈回收利用模式。(責任單位:市農業農村局、市畜牧獸醫局、市工信局、市科技局、市交通運輸局,各縣區政府)
拓寬秸稈利用途徑。提升秸稈直接還田、過腹還田和清潔燃料利用水平。堅持農用優先,持續推進秸稈飼料化和燃料化利用。積極推廣秸稈青貯微貯氨化、秸稈壓塊飼料加工、秸稈揉搓絲化加工等技術,推廣秸稈還田技術,改善土壤理化性狀,加快秸稈資源化利用,逐漸形成可持續、可複製、可推廣的秸稈利用模式和機制。到2025年,實現全市秸稈綜合利用率達86%以上。(責任單位:市農業農村局、市畜牧獸醫局、市科技局,各縣區政府)
2. 提升尾菜資源化綜合利用水平
加大對尾菜資源化利用技術示範推廣力度,研究開發和引進尾菜飼料化、肥料化等利用的相關技術和設備,開展尾菜循環利用關鍵技術集成示範與推廣套用。統籌協調治理、生產與流通環節產生的尾菜,推廣尾菜堆(漚)肥、直接還田、飼料化等處理技術,構建“企業主營+政府補貼+菜庫繳費+社會共治”的尾菜處理工作機制。到2025年,尾菜綜合利用率達到55%。(責任單位:市農業農村局,各縣區政府)
3. 規範畜禽養殖業綠色發展
提升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鼓勵規模化養殖場通過流轉、契約等方式配套土地等消納空間,支持在田間地頭配套建設管網和儲糞(液)池等,打造種養結合基地。以就近就地還田利用為重點,培育糞肥收運處理還田社會化服務組織,支持提升貯存發酵、還田管網、施肥機械、檢測設備等設施水平,推動建立市場化的受益者付費機制。鼓勵規模以下養殖主體配套建設糞污處理設施,達到“防雨防滲防溢流”要求,引導及時清理圈舍糞污,堆積發酵還田,避免污染環境。支持建設畜禽糞污第三方集中處理設施,推動集中收集、專業處理、商品生產,提高糞污資源化利用和有機肥生產能力。到2025年,全市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80%以上。(責任單位:市畜牧獸醫局、市農業農村局、市生態環境局,各縣區政府)
規範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支持新建、擴建病死動物無害化處理設施,利用病死畜禽為主要原料,採用化質、酸解等工藝進行無害化處理。建立病死畜禽收集網點,配套相應的冷庫、運輸車等輔助設備,加快構建科學完備、運轉高效的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長效機制,逐步引導退出深埋等處置方式,實現集中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責任單位:市畜牧獸醫局、市農業農村局、市生態環境局,各縣區政府)
4. 促進廢棄農資產品回收利用
推進地膜減量和回收處理。落實地膜污染屬地監管責任,將農膜列入農資打假專項治理行動中,加強產品質量監督,嚴防不符合標準要求的農用薄膜流入市場。持續落實高強度加厚地膜、生物可降解膜使用補貼政策,引導農戶使用可降解地膜。積極開展新技術、新裝備、新工藝的研發和示範推廣,拓寬殘膜回收利用渠道,並加強科技攻關,著力解決殘膜回收利用焦點、難點問題。建立地力補貼與農膜回收有機銜接機制,到2025年,廢舊農膜回收利用率達85%以上,地膜殘留量實現負增長,農田“白色污染”得到有效防控。(責任單位:市農業農村局、市供銷社、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市發展改革委、市生態環境局,各縣區政府)
推動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利用。建立農藥、化肥科學合理使用的制度,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推動精準科學施肥施藥,持續保持農藥、化肥使用量負增長。以“誰生產、誰經營、誰使用、誰回收”為原則,督促農藥生產、銷售和使用者開展農藥廢棄物回收。加快推進回收處置設施建設,完善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網點空間布局,實現產生源收集的全面覆蓋。規範布設農藥包裝廢棄物臨時資源回收筒點,使農藥包裝廢棄物實現妥善貯存收集。推動農藥經營者和農藥包裝廢棄物資源回收筒(點)建立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台賬,記錄農藥包裝廢棄物的數量和去向信息。推廣套用農藥包裝廢棄物二維碼識別追溯系統,跟蹤其實時流向,推進農藥包裝廢棄物的有效回收。(責任單位:市農業農村局、市發展改革委、市供銷社、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各縣區政府)
(四)倡導綠色低碳生活方式,推動垃圾分類安全處置
1. 推進生活源固體廢物源頭減量
強力推行生活垃圾分類。全面落實《天水市城市生活垃圾分類2020年—2025年實施方案》,制定《天水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條例》。進一步建立完善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置的生活垃圾全鏈條體系。啟動實施生活垃圾強制分類試點,基本實現全市城鄉生活垃圾分類全覆蓋,在秦州區、麥積區率先建成一批高標準生活垃圾分類示範小區、示範村。到2025年,天水市城市建成區垃圾分類覆蓋率達到100%。(責任單位:市住建局、市農業農村局,各縣區政府)
大力踐行綠色低碳生活方式。創建“無廢機關”、“無廢景區”、“無廢商場”、“無廢學校”“無廢小區”等生活領域“無廢細胞工程”。引導消費者合理消費,倡導厲行節約,反對鋪張浪費,落實“光碟行動”。加大綠色生活宣傳,引導公眾在衣食住行等方面踐行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營造“綠色生活、綠色發展”的良好氛圍。(責任單位:市機關事務中心、市文化和旅遊局、麥積山大景區管委會、市教育局、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市住建局、市商務局、市衛生健康委、市工信局,各縣區政府)
全面推廣綠色包裝。有序限制、禁止生產、銷售和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膠製品,促進塑膠等包裝物源頭減量。推動可降解替代產品套用,加強廢棄塑膠製品回收利用。整治塑膠污染突出領域和電商、快遞、外賣等新興領域污染行為,開展包裝物回收工作,推廣包裝物循環利用,促進包裝物行業節能減排。到2025年快遞綠色包裝使用比例達到90%以上。(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生態環境局、市商務局、市郵政管理局、市工信局、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各縣區政府)
2. 加快生活源固體廢物回收體系建設
加快城市垃圾分類體系建設。嚴格落實《甘肅省城市生活垃圾處理管理辦法》《天水市城市生活垃圾分類2020年—2025年實施方案》《天水市城市市容和環境衛生管理實施辦法(試行)》,加快生活垃圾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利用和分類處置體系建設,完善有害垃圾收集轉運體系。落實垃圾分類“定時、定點、定類、定員”制度,加快對投放收集點(站)進行升級改造,統籌規劃生活垃圾分類箱、垃圾中轉站設定及環衛專業運輸車輛數量,確保滿足需求。規劃建設生活垃圾分揀中心,推動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大件垃圾等集中存貯、分運,並建立與生活垃圾分類品種相配套的收運體系以及與再生資源利用相協調的回收體系。到2025年,城市建成區生活垃圾分類覆蓋率達到100%,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達到35%以上。(責任單位:市住建局,各縣區政府)
健全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健全完善“戶分類、組保潔、村收集、街(鄉、鎮)轉運、縣處理”的垃圾收運處理體系,實現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置全覆蓋。合理配置自然村垃圾分類收集容器和收集點,改造或停用露天垃圾池等收集設施,合理分配垃圾收集車和人員,推進鄉鎮生活垃圾焚燒站、生活垃圾收集站、壓縮式垃圾中轉站的建設。到2025年,農村生活垃圾收運體系實現行政村全覆蓋,無害化處置覆蓋行政村90%以上。(責任單位:市住建局、市農業農村局,各縣區政府)
完善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體系。出台廢舊商品回收體系建設相關指導性檔案,培育規範的廢舊商品回收企業,建立健全由廢舊商品分揀集散中心、廢舊商品回收(流動)點和廢舊商品流動收購人員組成的覆蓋面廣、功能完善、技術先進、管理規範、生態高效的廢舊商品回收利用體系,促進廢舊商品回收行業規範、有序、健康發展。重點圍繞廢舊塑膠、廢舊化工材料、廢舊包裝材料以及廢舊玻璃、廢鋼、廢紙、廢舊蓄電池等熱點難點固體廢物,建立再生資源回收統計制度,完善再生資源經營管理信息的收集和整理,紮實推進企業及從業人員備案工作。到2025年,初步建成全市廢舊商品統一回收利用體系,實現對廢舊商品分散收集、集中分揀、統一經營的數智化規範管理,全面取締無照經營行為。(責任單位:市商務局、市供銷社、市住建局、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各縣區政府)。
3. 提高生活源固體廢物資源化利用能力
推進餐廚垃圾資源化利用。加快中節能天水循環產業園餐廚垃圾資源化利用項目建設,完善餐廚垃圾收運體系。對餐廚垃圾的收集與轉運,實現餐廚垃圾集中收運全過程信息監管,積極推進餐廚垃圾資源化利用。(責任單位:市住建局,各縣區政府)
提高污泥資源化利用水平。取締非法污泥堆放點,引導以水泥窯、燃煤電廠、堆肥等方式為主的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泥多元化處置方式,提高污泥資源化利用水平。推行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泥轉移聯單制度,規範污泥運輸管理。到2025年,城鎮污水污泥無害化處置率達到100%。(責任單位:市住建局,各縣區政府)
4. 提升生活垃圾填埋場風險管控能力
嚴格審批新建生活垃圾填埋場項目。全面開展現有生活垃圾填埋場綜合治理工作,加快推進現有填埋場現狀調查工作,不斷提升填埋場安全環保監管水平,按照國家標準規範要求對垃圾填埋場地下水、地表水、滲濾液及堆體穩定性等開展日常監測和監管,建立問題發現、整改和複查機制。推進生活垃圾填埋場滲濾液處置設施提質改造,全面提高截污應急和處置能力,消除滲濾液直排風險隱患,強化運營單位監管,建立長效管控機制,確保滲濾液穩定處理達標排放。(責任單位:市住建局,各縣區政府)
(五)加強全過程管理,推進建築垃圾的綜合利用
1.強化建築垃圾的源頭減量
大力發展綠色建築。加強綠色建築發展頂層設計,編制綠色建築發展專項規劃。大力發展綠色建築,規範綠色建築設計、施工、運行、管理,推進既有居住建築和公共建築綠色節能改造。到2025年,全市新建建築中綠色建築比例超過70%。(責任單位:市住建局,各縣區政府)
提高建築業裝配化率。推廣以裝配式建築為代表的新型建築工業化,提升產業工人技術技能水平,開展裝配式建築現場配置試點工作。探索本地化的裝配式建築發展路徑,編制裝配式建築評價地方標準。引導建築行業部品部件生產企業合理布局,完善轉配飾建築全產業鏈條發展。到2025年,裝配式建築占新建建築的比例達到30%。(責任單位:市住建局,市工信局)
落實建設單位建築垃圾減量化主體責任。堅持“誰產生、誰負責”,嚴格落實建設單位建築垃圾減量化主體責任,將建築垃圾減量化措施費用納入工程概算和文明施工內容,建立施工現場建築垃圾排放量公示制度。(責任單位:市住建局,各縣區政府)
2.提高建築垃圾的資源化利用水平
完善建築垃圾資源化利用體系。全面落實國家和省上關於建築垃圾全過程管理相關規定,構建建築垃圾管理和資源化利用體系,建立健全政策引導、市場推動、社會參與的長效推進機制。積極推動建築垃圾的精細化分類及分質利用,推行建築垃圾生產再生骨料等建材製品、築路材料和回填利用,推廣成分複雜的建築垃圾資源化成套工藝及裝備的套用,完善收集、清運、分揀和再利用的一體化回收利用系統。合理布局和加快建設建築垃圾消納、資源化綜合利用等設施,實現就地就近綜合回收利用,培育一批建築垃圾資源化利用骨幹企業,落實建築垃圾資源化利用扶持政策,鼓勵在房屋建築、市政基礎設施、交通基礎設施、海綿城市、園林景觀等各類工程建設中,優先選用符合技術標準和設計、質量要求的建築垃圾再生產品。到2025年,城市建築垃圾資源化利用率達到50%以上。(責任單位:市住建局、市工信局、市商務局、市交通運輸局,各縣區政府)
3.推進建築垃圾全過程管理
規範建築垃圾全過程監管。加強建築工程和市政工程施工現場建築垃圾源頭減量與綜合管理,創建“無廢工地”。加強建築垃圾分類處理,落實產生單位主體責任,因地制宜健全工程渣土、工程垃圾和拆除垃圾分類處置體系。規範建築垃圾堆存、中轉運輸行為,加強堆存場地管理,採用密封式運輸方式,嚴禁運輸過程中撒漏和揚塵產生。建設覆蓋建築垃圾產生、運輸、處理全過程的信息化管理系統,納入城管管理平台監管範圍,實行全程動態監管。(責任單位:市住建局、市交通運輸局,各縣區政府)
(六)強化危險廢物監管和處置利用能力,有效防控環境風險
1. 促進危險廢物減量化
著力調整產業結構。推動產業結構最佳化調整,減少低價值、難處理危險廢物的產生量,提升工業綠色發展水平。淘汰落後產能,依法關閉規模小、污染重、危險廢物治理難度大的企業。嚴格建設項目準入,不予審批無法落實危險廢物利用、處置途徑的項目,從嚴審批產品附加值低且以出口為主、單位產品危險廢物產生強度大的項目。(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工信局、應急管理局、市生態環境局,各縣區政府)
引導企業危險廢物源頭減量。推進綠色製造體系建設,引導企業在生產過程中使用無毒無害或低毒低害原料。實施重點行業強制性清潔生產審核,促進工業危險廢物產生源頭循環利用和按規定降級使用,從源頭減少危險廢物的產生量和危害性。(責任單位:市工信局、市生態環境局,市發展改革委,各縣區政府)
2. 提升危廢收集處置與利用能力
建立危險廢物收集體系。推行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引導生產經營企業利用銷售網路及渠道回收其產品使用產生的危險廢物。加強危險廢物分類收集和規範貯存,開展小微企業危險廢物收集試點。建立實驗室廢物、有害垃圾等社會源危險廢物收集轉運體系。建立政府引導、企業主體、農戶參與的農藥廢棄包裝物收集體系。(責任單位:市生態環境局、市商務局、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市住建局、市農業農村局、市交通運輸局,各縣區政府)
規範危險廢物綜合利用。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在環境風險可控的前提下,加強生活垃圾焚燒飛灰等危險廢物綜合利用和處置技術開發力度,拓寬危險廢物綜合利用途徑。(責任單位:市工信局、市生態環境局,各縣區政府)
3. 健全醫療廢物收集處置能力
健全醫療廢物收集及處置能力。加強醫療機構廢棄物源頭分類管理,規範輸液瓶(袋)回收利用,督促醫療機構嚴格落實醫療廢物管理要求,防止醫療廢物非法加工利用。提高醫療廢物規範化管理水平,推進醫療廢物收集、轉運設施建設,擴大醫療廢物收集服務範圍,推進農村、鄉鎮和偏遠地區醫療廢物安全處置。推進天水市醫療廢物處理項目擴能升級工程建設,提升醫療廢物應急處置能力,推動各縣區建設醫療廢物收集轉運體系。(責任單位:市衛生健康委、市生態環境局,各縣區政府)
4.強化危險廢物監管能力
健全各行業、各部門危險廢物監督管理機制。市級有關部門按照事權和責任劃分,分別負責危險廢物污染環境防治監督管理、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運輸監督管理、危險廢物綜合利用產品質量監督管理和醫療廢物衛生防疫監督管理等工作。強化部門間協調溝通,形成工作合力。(責任單位:市生態環境局、市應急管理局、市交通運輸局、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市衛生健康委、市商務局,各縣區政府)
加強危險廢物規範化環境管理。全面推行危險廢物環境執法“雙隨機、一公開”制度,持續推進危險廢物規範化環境管理,加強對企業貯存、利用、處置危險廢物污染防治情況的監督檢查,督促企業嚴格落實危險廢物污染防治相關法律法規和標準規範要求。鼓勵委託第三方開展危險廢物規範化環境管理評估工作。(責任單位:市生態環境局,各縣區政府)
強化數位化管理手段。構建危險廢物信息化監管平台,實現危險廢物業務一網統管,推行視頻監控、一物一碼、線上稱重計量等集成智慧型監控手段,建立危險廢物 “定位、查詢、跟蹤、預警、考核”信息化監管體系,落實危險廢物全過程跟蹤管理,強化危險廢物產生、收集、利用處置單位監管,打通信訪、執法信息連線渠道,有效提高危險廢物的管理效率與規範化管理水平。(責任單位:市生態環境局、市衛生健康委、市交通運輸局、市應急管理局,各縣區政府)
三、保障措施
(一)組織保障
天水市“無廢城市”建設領導小組要加強統籌協調機制效力,充分發揮各成員單位職責,共同推動“無廢城市”建設工作。建立“報送、調度、通報、考核”的工作機制。指導工程建設項目任務清單實行動態管理,按照“無廢城市”建設實施方案的要求對清單進行動態更新。定期邀請相關領域專家,指導“無廢城市”建設工作,研究解決創建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交流工作經驗。
各縣區政府要相應成立“無廢城市”建設領導組織,制定相關工作方案和具體落實措施,有序推動本地區“無廢城市”建設各項工作的開展。各成員單位要明確職責,成立專班,及時召開專題會議進行安排部署,確保人員到位、責任到位、保障到位。各成員單位和各縣區人民政府要將“無廢城市”建設成效納入重點責任目標考核。
(二)技術保障
科學合理設定“無廢城市”建設技術路線,積極邀請國家和省級相關部門指導“無廢城市”建設,為我市“無廢城市”建設提供全流程跟蹤式技術指導,保障“無廢城市”建設按預期目標順利推進。依託高層次人才引進計畫建立多元化的人才引進機制,落實人才引進激勵政策。支持有條件的龍頭企業建立人才培訓機構,著力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專業人才隊伍。
(三)資金保障
加大資金扶持力度,集中支持工業固體廢物源頭減量、生活垃圾分類、建築垃圾資源化利用、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市政污泥安全處置、固體廢物信息化管理等重點領域。引導支持綠色金融投資逐步向“無廢城市”建設重點領域聚集。充分利用省市國資平台,引導金融機構與本實施方案中重點工程建設定向銜接,加大信貸支持力度,優先支持符合條件的固體廢物減量化、資源化項目發行綠色債券;各項目管理部門將方案中重點工程納入優先申報範圍,爭取國家、省相關資金支持。積極引進和引導各類社會投資主體,以多種形式參與到“無廢城市”建設中。
(四)政策保障
學習“無廢城市”試點建設成功範例,消化吸納,借鑑各地經驗,加快“無廢城市”建設進程。加大財政、土地、資金、人才、技術等政策扶持力度,保障示範項目建設用地,鼓勵金融機構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支持示範項目建設,加快建設區域固體廢物分類收集及無害化處置等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
(五)宣傳保障
將“無廢城市”宣傳納入文明單位工作考核,採用傳統傳媒、新媒體以及集中採訪報導、新聞評論等形式宣傳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增強全民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編寫“無廢城市”教育宣傳教育培訓手冊,將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等內容納入有關教育培訓體系。鼓勵公民和社會組織積極舉報環境問題,支持新聞媒體開展輿論監督,構建以政府主導、企業主體、全民參與、社會監督的“無廢城市”建設局面。
(二)加快工業綠色轉型升級,提升工業固體廢物處置利用能力
1. 持續推進工業固廢源頭減量
推進重點行業減污降碳。以嚴格環境準入、研發工藝技術等為抓手,全面推行清潔生產,依法在“雙超雙有高耗能”行業實施強制性清潔生產審核,實現採礦、建材、電力等重點行業固體廢物源頭減量。加快產業園區化和園區產業化,完善基礎設施建設,促進形成有利於污染防治和風險防控的產業布局。加快天水市園區循環化改造,破解產業發展空間不足、產業鏈條短板等突出問題。(責任單位:市工信局、市發展改革委、市生態環境局)
推動綠色製造體系建立。開展清潔能源替代,採用清潔生產技術,加快採礦、建材、電力、裝備製造、農產品加工、物流等傳統產業高端化、智慧型化、綠色化改造。以“綠色、低碳、循環、節約”為導向,以資源的高效循環利用為重點,以綠色製造標準及評價為支撐,推行綠色管理,加強示範引導,全面推進綠色製造體系建設,引導高新技術企業和“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研發推廣綠色產品,推動製造業綠色化轉型發展,降低生產過程中工業固體廢物的產生。以天水經濟技術開發區為重點,積極開展綠色園區、綠色工廠、綠色產品、綠色供應鏈創建,鼓勵各級園區全面提升固廢、污水集中處理和循環利用能力,推動天水經濟技術開發區打造“無廢園區”。到2025年,在全市範圍內創建13-15個省級綠色工廠、1個省級綠色工業園區。(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工信局、市農業農村局、市生態環境局,各縣區政府,經開區管委會)
2. 穩步提高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率
深化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產學研合作。加強尾礦、粉煤灰等工業固體廢物技術研發套用,支持企業協同科研單位和高等院校共同開展固體廢物利用處置關鍵技術工藝、設備研發和科研平台建設。推動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產業規模化、高值化、集約化發展。(責任單位: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發展改革委、市生態環境局)
聚焦重點固體廢物的綜合利用。通過引進國內外先進成熟技術,探索建設一批示範項目,提升煤矸石、粉煤灰、脫硫石膏、選礦廢渣的綜合利用水平。依託天水融源新材集團、華建工程新材料有限公司等工業固體廢物協同處置企業,提高一般工業固體廢棄物的綜合利用率。到2025年,全市工業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率達到90%以上。(責任單位:市工信局、市發展改革委、市生態環境局,各縣區政府)
提高綜合利用產品市場份額。建立政府-企業-社會多元化參與的市場機制,提高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產品研發和推廣力度,將工業固體廢物生產的建築材料納入政府採購目錄,加大綠色採購力度。落實綜合利用企業的稅收優惠制度,支持資源綜合利用產業規模化發展,推動產業可持續發展。(責任單位:市工信局、市發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稅務局)
3. 規範工業固廢處置利用設施建設
構建工業固廢貯存處置場所風險管控機制。深入推進工業固廢貯存處置場所環境風險分級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雙重預防機制建設,構建“排查-評估-預警-防控-責任”風險管控機制,進一步提升工業固廢貯存處置場所風險管控能力,防範尾礦庫和廢石等工業固體廢物貯存處置場所環境污染風險隱患。(責任單位:市生態環境局、市應急管理局、市自然資源局,各縣區政府)
開展固體廢物堆場排查整治與尾礦庫污染防治。開展固體廢物堆場格線化排查,建立固體廢物堆場清單。以尾礦、粉煤灰、爐渣等固體廢物為重點,開展固體廢物堆場實地核查工作。合理有序安排固體廢物堆場整治工作,建立固體廢物堆場整改台賬,實行掛賬銷號與限期整改。以“控制增量、減少存量”為原則,全面推進固體廢物堆場和尾礦庫污染治理,建設敏感區域尾礦庫預警系統,建立尾礦庫污染防治長效機制。實施“一場一策、一庫一策”,逐步推進全市歷史遺留尾礦庫、工業廢物堆存場所整治。到2025年,全面完成廢棄露天礦山生態修復和固體廢物堆場的整治。(責任單位:市生態環境局、市應急管理局、市自然資源局)
4. 實現固體廢物全過程監管
健全工業固體廢物管理制度,全面提升工業固體廢物管理水平。釐清部門管理職責,健全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運輸、貯存、利用、處置全過程監管機制。明確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統計口徑、統計標準和統計方法,明確產廢單位的主體責任,建立工業固體廢物台賬制度和工業固體廢物資源綜合利用評價制度。(責任單位:市生態環境局、市工信局,各縣區政府)
開展工業固體廢物監督管理。制定全市重點行業工業固體廢物分類清單,實施工業固體廢物的精細化監管。利用全市工業固體廢物管理資料庫,釐清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產生、貯存、流向等基本情況,將工業固體廢物納入環境執法範圍和日常監督管理範圍,督促相關單位依法承擔固體廢物污染防治主體責任。(責任單位:市生態環境局、市工信局,各縣區政府)
(三)促進農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做好農業廢棄物的安全處置
1. 推進秸稈收運和綜合利用體系建設
健全秸稈收運體系。加快先進農機推廣套用,推動秸稈收集機械化,提高秸稈收集效率。合理布局秸稈回收網點,完善秸稈回收台賬,形成專業化、精細化的運管服務。加快推進秸稈綜合利用規模化、市場化、產業化發展,以玉米、馬鈴薯秧、油菜、小麥等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為重點,推廣秸稈飼料化利用試點套用示範,完善扶持政策,拓寬利用渠道,健全政府、企業與農民三方共贏的利益聯結機制,形成“政府引導-企業主導-農民參與”的秸稈回收利用模式。(責任單位:市農業農村局、市畜牧獸醫局、市工信局、市科技局、市交通運輸局,各縣區政府)
拓寬秸稈利用途徑。提升秸稈直接還田、過腹還田和清潔燃料利用水平。堅持農用優先,持續推進秸稈飼料化和燃料化利用。積極推廣秸稈青貯微貯氨化、秸稈壓塊飼料加工、秸稈揉搓絲化加工等技術,推廣秸稈還田技術,改善土壤理化性狀,加快秸稈資源化利用,逐漸形成可持續、可複製、可推廣的秸稈利用模式和機制。到2025年,實現全市秸稈綜合利用率達86%以上。(責任單位:市農業農村局、市畜牧獸醫局、市科技局,各縣區政府)
2. 提升尾菜資源化綜合利用水平
加大對尾菜資源化利用技術示範推廣力度,研究開發和引進尾菜飼料化、肥料化等利用的相關技術和設備,開展尾菜循環利用關鍵技術集成示範與推廣套用。統籌協調治理、生產與流通環節產生的尾菜,推廣尾菜堆(漚)肥、直接還田、飼料化等處理技術,構建“企業主營+政府補貼+菜庫繳費+社會共治”的尾菜處理工作機制。到2025年,尾菜綜合利用率達到55%。(責任單位:市農業農村局,各縣區政府)
3. 規範畜禽養殖業綠色發展
提升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鼓勵規模化養殖場通過流轉、契約等方式配套土地等消納空間,支持在田間地頭配套建設管網和儲糞(液)池等,打造種養結合基地。以就近就地還田利用為重點,培育糞肥收運處理還田社會化服務組織,支持提升貯存發酵、還田管網、施肥機械、檢測設備等設施水平,推動建立市場化的受益者付費機制。鼓勵規模以下養殖主體配套建設糞污處理設施,達到“防雨防滲防溢流”要求,引導及時清理圈舍糞污,堆積發酵還田,避免污染環境。支持建設畜禽糞污第三方集中處理設施,推動集中收集、專業處理、商品生產,提高糞污資源化利用和有機肥生產能力。到2025年,全市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80%以上。(責任單位:市畜牧獸醫局、市農業農村局、市生態環境局,各縣區政府)
提高污泥資源化利用水平。取締非法污泥堆放點,引導以水泥窯、燃煤電廠、堆肥等方式為主的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泥多元化處置方式,提高污泥資源化利用水平。推行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泥轉移聯單制度,規範污泥運輸管理。到2025年,城鎮污水污泥無害化處置率達到100%。(責任單位:市住建局,各縣區政府)
4. 提升生活垃圾填埋場風險管控能力
嚴格審批新建生活垃圾填埋場項目。全面開展現有生活垃圾填埋場綜合治理工作,加快推進現有填埋場現狀調查工作,不斷提升填埋場安全環保監管水平,按照國家標準規範要求對垃圾填埋場地下水、地表水、滲濾液及堆體穩定性等開展日常監測和監管,建立問題發現、整改和複查機制。推進生活垃圾填埋場滲濾液處置設施提質改造,全面提高截污應急和處置能力,消除滲濾液直排風險隱患,強化運營單位監管,建立長效管控機制,確保滲濾液穩定處理達標排放。(責任單位:市住建局,各縣區政府)
(五)加強全過程管理,推進建築垃圾的綜合利用
1.強化建築垃圾的源頭減量
大力發展綠色建築。加強綠色建築發展頂層設計,編制綠色建築發展專項規劃。大力發展綠色建築,規範綠色建築設計、施工、運行、管理,推進既有居住建築和公共建築綠色節能改造。到2025年,全市新建建築中綠色建築比例超過70%。(責任單位:市住建局,各縣區政府)
提高建築業裝配化率。推廣以裝配式建築為代表的新型建築工業化,提升產業工人技術技能水平,開展裝配式建築現場配置試點工作。探索本地化的裝配式建築發展路徑,編制裝配式建築評價地方標準。引導建築行業部品部件生產企業合理布局,完善轉配飾建築全產業鏈條發展。到2025年,裝配式建築占新建建築的比例達到30%。(責任單位:市住建局,市工信局)
落實建設單位建築垃圾減量化主體責任。堅持“誰產生、誰負責”,嚴格落實建設單位建築垃圾減量化主體責任,將建築垃圾減量化措施費用納入工程概算和文明施工內容,建立施工現場建築垃圾排放量公示制度。(責任單位:市住建局,各縣區政府)
2.提高建築垃圾的資源化利用水平
完善建築垃圾資源化利用體系。全面落實國家和省上關於建築垃圾全過程管理相關規定,構建建築垃圾管理和資源化利用體系,建立健全政策引導、市場推動、社會參與的長效推進機制。積極推動建築垃圾的精細化分類及分質利用,推行建築垃圾生產再生骨料等建材製品、築路材料和回填利用,推廣成分複雜的建築垃圾資源化成套工藝及裝備的套用,完善收集、清運、分揀和再利用的一體化回收利用系統。合理布局和加快建設建築垃圾消納、資源化綜合利用等設施,實現就地就近綜合回收利用,培育一批建築垃圾資源化利用骨幹企業,落實建築垃圾資源化利用扶持政策,鼓勵在房屋建築、市政基礎設施、交通基礎設施、海綿城市、園林景觀等各類工程建設中,優先選用符合技術標準和設計、質量要求的建築垃圾再生產品。到2025年,城市建築垃圾資源化利用率達到50%以上。(責任單位:市住建局、市工信局、市商務局、市交通運輸局,各縣區政府)
3.推進建築垃圾全過程管理
規範建築垃圾全過程監管。加強建築工程和市政工程施工現場建築垃圾源頭減量與綜合管理,創建“無廢工地”。加強建築垃圾分類處理,落實產生單位主體責任,因地制宜健全工程渣土、工程垃圾和拆除垃圾分類處置體系。規範建築垃圾堆存、中轉運輸行為,加強堆存場地管理,採用密封式運輸方式,嚴禁運輸過程中撒漏和揚塵產生。建設覆蓋建築垃圾產生、運輸、處理全過程的信息化管理系統,納入城管管理平台監管範圍,實行全程動態監管。(責任單位:市住建局、市交通運輸局,各縣區政府)
(六)強化危險廢物監管和處置利用能力,有效防控環境風險
1. 促進危險廢物減量化
著力調整產業結構。推動產業結構最佳化調整,減少低價值、難處理危險廢物的產生量,提升工業綠色發展水平。淘汰落後產能,依法關閉規模小、污染重、危險廢物治理難度大的企業。嚴格建設項目準入,不予審批無法落實危險廢物利用、處置途徑的項目,從嚴審批產品附加值低且以出口為主、單位產品危險廢物產生強度大的項目。(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工信局、應急管理局、市生態環境局,各縣區政府)
引導企業危險廢物源頭減量。推進綠色製造體系建設,引導企業在生產過程中使用無毒無害或低毒低害原料。實施重點行業強制性清潔生產審核,促進工業危險廢物產生源頭循環利用和按規定降級使用,從源頭減少危險廢物的產生量和危害性。(責任單位:市工信局、市生態環境局,市發展改革委,各縣區政府)
2. 提升危廢收集處置與利用能力
建立危險廢物收集體系。推行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引導生產經營企業利用銷售網路及渠道回收其產品使用產生的危險廢物。加強危險廢物分類收集和規範貯存,開展小微企業危險廢物收集試點。建立實驗室廢物、有害垃圾等社會源危險廢物收集轉運體系。建立政府引導、企業主體、農戶參與的農藥廢棄包裝物收集體系。(責任單位:市生態環境局、市商務局、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市住建局、市農業農村局、市交通運輸局,各縣區政府)
規範危險廢物綜合利用。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在環境風險可控的前提下,加強生活垃圾焚燒飛灰等危險廢物綜合利用和處置技術開發力度,拓寬危險廢物綜合利用途徑。(責任單位:市工信局、市生態環境局,各縣區政府)
3. 健全醫療廢物收集處置能力
健全醫療廢物收集及處置能力。加強醫療機構廢棄物源頭分類管理,規範輸液瓶(袋)回收利用,督促醫療機構嚴格落實醫療廢物管理要求,防止醫療廢物非法加工利用。提高醫療廢物規範化管理水平,推進醫療廢物收集、轉運設施建設,擴大醫療廢物收集服務範圍,推進農村、鄉鎮和偏遠地區醫療廢物安全處置。推進天水市醫療廢物處理項目擴能升級工程建設,提升醫療廢物應急處置能力,推動各縣區建設醫療廢物收集轉運體系。(責任單位:市衛生健康委、市生態環境局,各縣區政府)
4.強化危險廢物監管能力
健全各行業、各部門危險廢物監督管理機制。市級有關部門按照事權和責任劃分,分別負責危險廢物污染環境防治監督管理、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運輸監督管理、危險廢物綜合利用產品質量監督管理和醫療廢物衛生防疫監督管理等工作。強化部門間協調溝通,形成工作合力。(責任單位:市生態環境局、市應急管理局、市交通運輸局、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市衛生健康委、市商務局,各縣區政府)
加強危險廢物規範化環境管理。全面推行危險廢物環境執法“雙隨機、一公開”制度,持續推進危險廢物規範化環境管理,加強對企業貯存、利用、處置危險廢物污染防治情況的監督檢查,督促企業嚴格落實危險廢物污染防治相關法律法規和標準規範要求。鼓勵委託第三方開展危險廢物規範化環境管理評估工作。(責任單位:市生態環境局,各縣區政府)
強化數位化管理手段。構建危險廢物信息化監管平台,實現危險廢物業務一網統管,推行視頻監控、一物一碼、線上稱重計量等集成智慧型監控手段,建立危險廢物 “定位、查詢、跟蹤、預警、考核”信息化監管體系,落實危險廢物全過程跟蹤管理,強化危險廢物產生、收集、利用處置單位監管,打通信訪、執法信息連線渠道,有效提高危險廢物的管理效率與規範化管理水平。(責任單位:市生態環境局、市衛生健康委、市交通運輸局、市應急管理局,各縣區政府)
三、保障措施
(一)組織保障
天水市“無廢城市”建設領導小組要加強統籌協調機制效力,充分發揮各成員單位職責,共同推動“無廢城市”建設工作。建立“報送、調度、通報、考核”的工作機制。指導工程建設項目任務清單實行動態管理,按照“無廢城市”建設實施方案的要求對清單進行動態更新。定期邀請相關領域專家,指導“無廢城市”建設工作,研究解決創建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交流工作經驗。
各縣區政府要相應成立“無廢城市”建設領導組織,制定相關工作方案和具體落實措施,有序推動本地區“無廢城市”建設各項工作的開展。各成員單位要明確職責,成立專班,及時召開專題會議進行安排部署,確保人員到位、責任到位、保障到位。各成員單位和各縣區人民政府要將“無廢城市”建設成效納入重點責任目標考核。
(二)技術保障
科學合理設定“無廢城市”建設技術路線,積極邀請國家和省級相關部門指導“無廢城市”建設,為我市“無廢城市”建設提供全流程跟蹤式技術指導,保障“無廢城市”建設按預期目標順利推進。依託高層次人才引進計畫建立多元化的人才引進機制,落實人才引進激勵政策。支持有條件的龍頭企業建立人才培訓機構,著力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專業人才隊伍。
(三)資金保障
加大資金扶持力度,集中支持工業固體廢物源頭減量、生活垃圾分類、建築垃圾資源化利用、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市政污泥安全處置、固體廢物信息化管理等重點領域。引導支持綠色金融投資逐步向“無廢城市”建設重點領域聚集。充分利用省市國資平台,引導金融機構與本實施方案中重點工程建設定向銜接,加大信貸支持力度,優先支持符合條件的固體廢物減量化、資源化項目發行綠色債券;各項目管理部門將方案中重點工程納入優先申報範圍,爭取國家、省相關資金支持。積極引進和引導各類社會投資主體,以多種形式參與到“無廢城市”建設中。
(四)政策保障
學習“無廢城市”試點建設成功範例,消化吸納,借鑑各地經驗,加快“無廢城市”建設進程。加大財政、土地、資金、人才、技術等政策扶持力度,保障示範項目建設用地,鼓勵金融機構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支持示範項目建設,加快建設區域固體廢物分類收集及無害化處置等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
(五)宣傳保障
將“無廢城市”宣傳納入文明單位工作考核,採用傳統傳媒、新媒體以及集中採訪報導、新聞評論等形式宣傳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增強全民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編寫“無廢城市”教育宣傳教育培訓手冊,將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等內容納入有關教育培訓體系。鼓勵公民和社會組織積極舉報環境問題,支持新聞媒體開展輿論監督,構建以政府主導、企業主體、全民參與、社會監督的“無廢城市”建設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