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遷市“十四五”時期“無廢城市”建設實施方案

《宿遷市“十四五”時期“無廢城市”建設實施方案》已經宿遷市人民政府同意,宿遷市人民政府辦公室於2022年12月3日印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宿遷市“十四五”時期“無廢城市”建設實施方案
  • 頒布時間:2022年12月3日
  • 發布單位:宿遷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全文,政策解讀,

全文

為深入推進“無廢城市”建設,全面提升我市固體廢物綜合管理水平,根據《生態環境部等部委關於印發〈“十四五”時期“無廢城市”建設工作方案〉的通知》(環固體〔2021〕114號)、《省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江蘇省全域“無廢城市”建設工作方案的通知》(蘇政辦發〔2022〕2號)和《市委辦公室 市政府辦公室關於印發〈宿遷市“無廢城市”建設工作方案〉的通知》(宿辦發〔2022〕32號)要求,結合我市實際,特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固體廢物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為統領,全面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深入落實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一中全會精神,以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為總抓手,統籌城市發展與固體廢物管理,強化制度、技術、市場、監管等保障體系建設,著力提升固體廢物精細化管理水平,為擦亮“江蘇生態大公園”底色,全面建設“四化”同步集成改革示範區和高質量發展的現代化城市作出貢獻。
(二)建設目標。
通過“無廢城市”建設,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加快農業綠色發展,倡導綠色低碳生活方式,加強危險廢物全過程風險防控,助力城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協同推進減污降碳。到2025年,全市固體廢物產生強度較快下降,資源化利用水平顯著提升,處置設施缺口基本補齊,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作用充分發揮,基本實現固體廢物管理信息“一張網”,逐步實現制度體系全環節覆蓋、技術體系全方位支撐、市場體系全渠道暢通、監管體系全過程保障,固體廢物現代化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建設取得明顯成效,“無廢”理念得到廣泛認同,國家級“無廢城市”建設各項任務全面完成。
二、建設任務
(一)加強頂層設計引領,構織“無廢城市”建設保障體系。
1. 完善固體廢物管理制度。加快推進《宿遷市工業固體廢物處置條例》《宿遷市建築垃圾管理條例》《宿遷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條例》等多項地方性法規專項立法,編制並發布實施《宿遷市畜禽養殖污染防治規劃》《宿遷市“十四五”固體廢物和重金屬污染防治規劃》等規劃檔案,為“無廢城市”建設提供系統性支撐檔案。全面梳理五大類固體廢物現行管理制度標準,以解決突出問題為重點,制定4個專項子方案和9個區域子方案,推動固體廢物污染控制技術標準與資源化產品標準上下游產業間標準銜接,出台相關配套制度及地方標準,有缺項或不完善的及時修訂完善。完善固體廢物統計制度,明確各類固體廢物統計範圍、口徑和方法,為推進固體廢物全過程管理奠定基礎。
2. 建立部門聯動體制機制。建立固體廢物治理多部門聯席制度、重點問題會商制度和考核評估機制。加快釐清各類固體廢物在產生、收集、貯存、運輸、利用、處置等環節的部門職責邊界,積極督促各部門按照責任清單開展“無廢城市”建設,搭建高效的聯動監管平台,形成分工明確、權責明晰、協同增效、信息共享的固體廢物治理體制機制,構建橫向部門協同、縱向市區聯動的管理機制,實現對固體廢物的全過程統籌協調和監督管理。
3. 強化保障能力體系建設。統籌做好“無廢城市”建設與“十四五”期間各項規劃的銜接和有機融合,提高“無廢城市”建設效率。將五大類固體廢物分類收集及利用處置設施納入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範圍,依法依規保障固廢設施用地需求。建立多元化資金渠道,支持“無廢城市”重點項目建設。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主體作用,推動固體廢物第三方治理新模式發展。推動環境信用分級分類監管,建立規範的企業環境信用管理制度。引導企業加大研發投入,鼓勵企業參與省廳課題研究,著力解決宿遷市固體廢物領域處理處置關鍵問題。
(二)推動工業綠色轉型,提升一般工業固廢循環利用水平。
1. 推動工業綠色轉型。持續推進產業結構最佳化調整,編制紡織、建材等重點行業碳達峰碳中和行動計畫,推進工業低碳發展;依託紡織服裝服飾產業基地,充分藉助國望高科、逸達新材料等高性能化纖與紡織領域龍頭企業聚集效應,培育一批清潔生產水平達到國際先進的紡織骨幹企業,推動廢舊紡織品回收再利用技術、設備研發和套用向產業化發展轉變;推進木材家居、建材等重點行業布局最佳化和綠色化轉型升級改造,大力發展綠色建材,形成產業發展新優勢;以沭陽縣、泗洪縣等新型電池產業基地為重點,深入推進新能源“無廢”製造工程體系建設;以宿遷經開區等國家級開發區和省級產業園區為重點,開展工業園區循環化改造,並依託專業第三方評價機構開展綠色園區評價。加快構建綠色製造體系,培育一批固體廢物產生量小、循環利用率高的綠色示範企業,打造一批具有示範帶動作用的綠色園區、綠色產品和綠色供應鏈。到2025年,明顯提高“高技術、高效益、低消耗、低污染”(兩高兩低)產業比重,高新技術產業產值達到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的50%;全市初步形成較為完善的綠色製造體系,省級以上園區達到綠色園區標準,省級以上綠色工廠、綠色供應鏈、綠色產品以及市級以上綠色工廠等數量達到150個以上,初步形成綠色發展帶動“無廢城市”建設示範效應。
2. 健全收貯運體系。建立健全精準化源頭分類、專業化二次分揀、智慧型化高效清運、政府監督、企業付費、第三方運營的一般工業固體廢物收運機制,建立布局合理、交售方便、收購有序的一般工業固體廢物回收網路。初步建立一般工業固體廢物資源回收統計制度,重點推動紡織廢絲、廢紡織物等輕紡類工業垃圾的源頭分類收集。規劃建設集約化、規範化的工業垃圾收運、中轉、資源化和無害化處理處置設施,實現“小散零”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的專業化收集、貯存,形成能力充足、布局合理、運轉規範的一般工業固體廢物集中收集處置體系。到2025年,全市新增一般工業固體廢物收貯運一體化分揀中心3個。
3. 提高利用處置水平。引進國能龍源生態環境科技(宿遷)有限公司電廠粉煤灰、爐渣和石膏等高效資源化利用項目,補足大宗工業固廢綜合利用能力短板。支持建材企業綜合利用大宗工業固廢和可再循環建築材料,提高新型建材產業規模,改變以制磚、混凝土砌塊等為主的傳統低值綜合利用方式,推動江蘇納格環保新材料有限公司一般工業固體廢物污泥處置項目建設。發揮宿遷南鋼等企業技術創新主體作用,開展再生金屬短流程高值化、鋼渣多元化綜合利用、清潔酸洗工藝技術開發等技術示範探索。以宿遷市靜脈產業園-東區為依託,圍繞周邊動力電池、電子元器件等產業,規劃建設城市礦產資源化精深加工類項目;引進0.6萬噸/年的廢舊動力電池回收再製造項目,重點建設新能源動力電池回收梯次利用生產線,保證資源化處理能力適當富餘。到2025年,新增灰渣超細研磨處置能力40萬噸/年,脫硫石膏深加工20萬噸/年,新型建築材料產能100萬噸/年,建成以資源化利用為主、末端處置為輔的一般工業固體廢物處置機制。
4. 強化一般工業固廢管理。全面開展工業細分領域固體廢物溯源調查與統計,健全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申報登記制度,加強對其他類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產廢種類、數量、綜合利用方式、利用企業等信息的統計,摸清全市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產生、利用、處置以及最終去向等底數。根據《固定污染源排污許可分類管理名錄(2019年版)》,對列入重點排污單位名錄中的行業分步將工業固體廢物納入排污許可證管理範圍,強調固體廢物產生者的主體責任,不隨固廢轉移而轉讓。
(三)加快農業綠色發展,完善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體系。
1. 加快農業綠色發展。打造長三角綠色優質農產品保供基地,加快推進泗洪縣、宿城區省級生態循環農業試點村建設,推動泗陽縣、泗洪縣開展國家級綠色種養循環試點縣建設。加快宿遷省級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建設,在土壤、水等農業資源保護利用、化肥農藥減量增效、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農村人居環境提升等方面加快創新突破;推進畜牧業清潔養殖,實現種養結合,促進資源循環利用,推動畜禽養殖生態化發展;持續示範推廣地膜“減、改、替”技術,嚴禁生產、銷售和使用0.01 mm以下厚度的地膜,杜絕不達標地膜進入市場;建立化肥減量增效示範區、病蟲害綠色防控示範區,帶動全市化肥農藥使用總量與施用強度持續下降;大力推廣“集中採購、統一配供、限量使用”農藥統一配供模式,減少農藥包裝廢棄物產生量。
2. 完善回收儲存體系。最佳化回收網點布局,合理設定固定的集中收貯中心和資源回收筒點,完善廢舊農膜和農藥包裝廢棄物三級回收網路體系;落實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加大秸稈收集設備投入力度,提升秸稈集中收運效率。支持秸稈綜合利用企業、專業合作社、經紀人建立秸稈收儲站點,因地制宜出台秸稈收儲利用獎補政策,提高農戶和企業秸稈收儲利用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到2025年,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覆蓋率100%,廢舊農膜回收率達90%以上。
3. 提升利用處置水平。結合本地實際統籌安排秸稈機械化還田和打捆離田收儲利用,拓展秸稈綜合利用渠道。培育壯大秸稈綜合利用產業,積極推進秸稈沼氣、沼肥利用,支持秸稈食用菌基質化利用,秸稈青貯、氨化、微生物發酵等秸稈高值化利用技術研究套用,推動形成多元化利用、市場化運作的秸稈綜合利用格局。大力促進種養結合循環利用,針對沭陽、泗洪等養殖大縣,加大生態種養循環模式推廣力度,因地制宜、因場施策,發展全產業鏈自循環、產業化種養聯合體、第三方服務等糞污利用模式。推廣“秸稈-畜禽糞污-菌菇種植-有機肥”利用模式,鼓勵畜禽糞污多渠道綜合利用企業(合作社)規模化發展。通過市場化運作循環利用有利用價值的廢舊農膜,將低值廢舊農膜納入農村垃圾處置系統。按照危險廢物管理要求,及時委託有資質的企業對農藥包裝廢棄物進行無害化處置。加強轄區內廢舊農膜、農藥包裝廢棄物信息共享,建立收集、貯存、運輸、處理等全鏈條台賬制度。到2025年,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97%以上;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98%以上;廢舊農膜回收率92%以上;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覆蓋率100%。
4. 強化農業廢棄物管理。將廢舊農膜、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處置工作與農業生產、生態環境保護、市場監管、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同部署、同檢查、同落實,形成上下聯動、相關部門協同配合的工作推進機制;加強廢舊農膜和農藥包裝廢棄物集中收貯中心(資源回收筒點)建設與管理,加大違法行為處罰力度,不斷提升資源回收筒點規範運行水平。深度實行秸稈禁燒工作包保制度、禁燒工作保證金制度,落實督查巡查、屬地管理制度等工作制度,全面有序開展秸稈禁燒管理工作。持續開展畜禽糞污治理專項檢查行動以及畜禽養殖污染治理和廢棄物資源化利用考評工作,推動畜禽糞污無害化處置與資源化利用。統籌安排市級以上涉農項目資金,用於廢舊農膜和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處置工作,保障回收處置工作經費;落實秸稈還田補助政策,採取“對象明確、村鎮審核、第三方核查、縣級結算、直補到卡”的操作方式落實秸稈綜合利用補貼;落實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扶持政策,統籌各類財政資金,大力支持畜禽廢棄物設施設備建設配套。
(四)踐行綠色生活方式,提高生活源固體廢物分類收處能力。
1. 踐行綠色生活方式。加快制定《宿遷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條例》,持續加大垃圾分類宣傳教育力度,深入開展省級垃圾分類達標小區建設,有序推進“四分類”工作廣度及深度;制定《宿遷市市級機關綠色辦公管理意見》,加快推動公共機構無紙化辦公,推廣可重複使用的替代品,推進公共機構固體廢物減量;嚴格控制一次性製品的生產、銷售和使用,推廣使用綠色循環物品,鼓勵服務性行業推廣使用可循環利用物品,督促實體銷售、快遞、外賣等行業避免過度包裝;督促餐飲行業、學校、企事業單位食堂全面開展“光碟行動”,創建一批綠色餐飲經營主體,推進餐廚垃圾減量化;積極推行“綠色車輪”計畫,逐步淘汰高污染、高耗能的柴油車和老舊運輸船舶,推廣使用新能源、清潔能源車船;有序發展出行、住宿、貨運等領域共享經濟,鼓勵閒置物品共享交換,推動二手商品交易和流通;印發《“無廢細胞”創建行動計畫》,培育“無廢機關”“無廢校園”“無廢酒店”“無廢景區”等多元“無廢細胞”,引導形成“無廢文化”,營造全民參與、共建共享的無廢社會氛圍。到2025年,餐飲外賣等領域不可降解一次性塑膠餐具消耗強度下降30%;開展“無廢細胞”建設的單位數量(機關、企事業單位、學校、飯店、商場、集貿市場、社區、村鎮)不低於150個;政府、企事業單位、非政府環境組織、公眾對“無廢城市”建設的參與程度超過95%。
2. 完善分類收運體系。推進分類投放收集體系建設,新建居民小區同步規劃、同步建設、同步驗收、同步使用生活垃圾分類投放設施,鼓勵城鎮老舊小區改造時同步實施分類投放設施改造,全面提升生活垃圾分類水平。建立完善餐廚廢棄物、園林綠化廢棄物獨立收集系統,加強統一收集管理,逐步實現全量收集。加強運輸車輛規範化改造,推廣使用具有統一標識、規範密閉的新能源或者清潔能源汽車。推進城市生活垃圾轉運站的大型化、智慧型化、綜合型建設改造和農村生活垃圾轉運站升級改造。全面推進其他垃圾中轉、可回收物分揀、大件垃圾破拆、有害垃圾暫存、廚餘垃圾壓縮高效、集約中轉處置,提高生活垃圾分類轉運效率。到2025年,城市居民小區、農村地區生活垃圾分類覆蓋率分別達到100%、40%;建成至少5座綜合性、標準化的垃圾中轉站,生活垃圾日轉運能力提升到2000噸以上;市區及三縣城區實現中大型轉運站全覆蓋,小微型轉運站撤併率達80%。
3. 提升處理利用效能。提升廚餘垃圾資源化利用能力,鼓勵農村居民家庭生活產生的廚餘垃圾就地就近生態化處理、資源化利用。推動再生資源回收利用行業轉型升級,規劃建設一批集散場地,推進生活垃圾分類網點和廢舊物品交投網點建設的“兩網融合”,推動低值可回收物回收利用體系建設,健全強制報廢制度和廢舊家電、電子等耐用消費品回收處理體系,促進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規範拆解處理,實現可回收物應收盡收、再生利用。到2025年,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達到35%以上。加快光大環保能源(宿遷)有限公司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協同廚餘垃圾處理項目建設,加快建設廚餘垃圾、園林綠化廢棄物等處理終端設施,儘快實現市區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廚餘垃圾日處理能力分別達1500噸和150噸;到2025年,保障生活垃圾焚燒飛灰庫容處於富餘水平,維持生活垃圾焚燒飛灰利用處置率100%。加快推進靜脈產業園建設,按照協同處理、資源利用的原則,引進一批與產業發展相配套的生活垃圾處置項目,協同處理各類生活垃圾,促進各類設施集中布局;加快推進靜脈產業園2萬噸/年再生資源集散中心項目建設。大力推進有害垃圾全鏈條創新項目建設,進一步加強有害垃圾處置,打造具有宿遷特色的有害垃圾區域統籌、類別統籌處理模式,保障有害垃圾100%無害化處置。
4. 強化生活源固廢管理。嚴格執行《宿遷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辦法》,啟動城鄉環衛基礎設施建設管理辦法研究,建立健全生活垃圾分類法規體系;加強產品生產、流通、消費和垃圾分類等過程管理,減少廢物產生量和排放量;制定出台餐廚廢棄物、廚餘垃圾和農村有機易腐垃圾資源化產品利用的配套政策,著力解決好堆肥、沼液、沼渣等產品在農業、林業生產中套用的“梗阻”問題。按照產生者付費原則,進一步完善生活垃圾處理收費制度。探索建立超量加價收費機制,提高混合垃圾收費標準,建立農村生活垃圾處理收費制度,積極促進生活垃圾減量。平穩有序做好城鎮垃圾處理費劃轉徵收工作,規範生活垃圾處理費徵收和使用管理。不斷完善提升垃圾分類、終端處置等智慧平台,加快建設有害垃圾智慧化監管系統,實現實時全流程監管和統一指揮調度。
(五)推廣綠色施工技術,促進建築垃圾處理行業高質量發展。
1. 推廣綠色施工技術。開展推動城鄉建設綠色發展專項行動,嚴格管控高耗能公共建築建設,加快綠色施工技術全面套用。穩步發展裝配式建築,推廣節能綠色建材、裝配化裝修,建立綠色施工大數據平台,加強新建建築生命周期全過程管理。加大可再生能源建築套用力度,推動太陽能光熱、光電等新能源的綜合利用,發展光伏技術與建築一體化套用。因地制宜實施既有居住建築和公共建築綠色化節能改造。到2025年,城鎮新建民用建築中綠色建築比例達到100%,全市新建裝配式建築占新建建築比例達30%以上。
2. 加快推進分類處置。推進建築垃圾分類工作,嚴格做到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置,落實過程實時監管及電子台賬記錄。鼓勵有條件的小區率先開展裝修垃圾源頭分類,逐步推進裝修垃圾收集模式由混合收集向分類收集轉變。開展存量建築垃圾治理,落實生態修復工作。加強工程渣土規範化消納,加快完善建築垃圾處置設施,進一步提高建築垃圾處置能力。到2025年,工程渣土消納場所規範設定率達到100%。
3. 提高資源利用水平。積極培育市級建築垃圾資源化利用龍頭企業,開發引進一批建築垃圾資源化利用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引領資源化企業高質量規範發展。制定拆遷、裝修垃圾處理補貼政策,逐步形成覆蓋全部環節的鏈條產業體系。開展建築垃圾資源化利用企業規範化專項檢查行動,制定考核辦法,推動現有建築垃圾資源化利用企業提檔升級。完善綠色建材產品目錄,建立建築垃圾線上交易平台及再生產品利用標準體系,大力推廣套用建築垃圾再生產品。到2025年,實現建築垃圾規範化處理設施全覆蓋;建築垃圾資源化利用率達98%以上。
4. 強化建築垃圾管理。加快制定出台《宿遷市建築垃圾管理條例》,落實建築垃圾減量化主體責任,探索建立裝配式建築和全裝修成品住房建築(裝修)垃圾削減係數收費機制。全面建成智慧渣土管理平台,布設遠程視頻監控點位、揚塵監控系統,實現收運處全程記錄、實時監控。加大動態檢查督導力度,開展運輸處置專項整治行動,堅持視頻監控與路面巡查相結合,強化信用積分清單式管理,推行“三色卡”考核,建立動態綜合考評體系。
(六)強化全過程風險防控,最佳化危險廢物處理能力結構。
1. 加大源頭管控力度。禁止審批無法落實危險廢物利用處置途徑的項目,從嚴審批危險廢物產生量大、本地無處置能力的項目。倒逼化工、製造業等危險廢物產生強度高的產業源頭減量,通過關停並轉等方式,改變企業粗放型發展模式。依法落實工業危險廢物排污許可制度,加快推進重點排污單位排污許可“一證式”管理積極推動源頭減量,對年產生危險廢物量100噸以上危險廢物的企業完成強制性清潔生產審核。支持研發、推廣減少工業危險廢物產生量和降低工業危險廢物危害性的生產工藝和設備,從源頭減少危險廢物產生量、降低危害性。到2025年,工業危險廢物產生強度降至0.020噸/萬元。
2. 加強危廢收運管理。合理規劃建設區域性小微及社會源危險廢物收集網點和貯存設施,鼓勵依託小微企業集中的工業園區、小微企業較多的區域開展試點,加強績效管理評估及資源整合最佳化,支持將汽修行業、科研院所、檢測試驗機構等社會源危險廢物納入小微企業危險廢物集中收集試點管理,建立小微企業危險廢物及社會源危險廢物(含實驗室危險廢物)集中收運一體化服務體系。強化小量危廢及社會源危險廢物收集轉運等過程監管,消除危險廢物監管盲區,確保達標排放、規範運行,充分發揮治污減排效益。完善醫療廢物收集轉運處置體系和應急處理機制,保障重大疫情醫療廢物應急處理能力,做好輸液瓶(袋)集中收集、回收利用。到2025年,小微企業危險廢物集中收集範圍實現各區縣全覆蓋;社會源危險廢物收運體系基本實現全覆蓋;全市至少建成1家回收或回收利用一體化企業,確保轄區內醫療機構輸液瓶(袋)回收和利用全覆蓋,醫療衛生機構可回收物回收率達到100%。
3. 最佳化利用處置能力結構。提升危險廢物集中處置基礎保障能力,嚴格執行利用處置能力過剩和工藝落後項目環評審批原則和準入條件,開展現有危險廢物利用處置企業運行狀況的評估,積極推動技改提升。鼓勵產業協同利用,探索可再生危險廢物返回原料生產廠家進行再生或資源化利用途徑。試點開展特定類別危險廢物定向“點對點”利用制度,進一步拓寬危險廢物利用途徑。鼓勵大型化工、醫藥企業根據需要配套建設危險廢物利用處置設施,引進有機危廢鹽渣綜合利用項目,提高化工廢鹽利用處置率。充分利用現有危險廢物處理能力,推進社會源和工業源危險廢物協同處置。加強醫療廢物集中處置設施建設,統籌應急處置設施資源,進一步保障突發疫情、處置設施檢修等期間醫療廢物應急處置能力,確保涉疫醫療廢物及時規範無害化處置。
4. 強化危廢風險防控。全面落實危險廢物電子轉移聯單及全生命周期監管制度,依法加強危險廢物道路運輸安全管理,加強運輸車輛和從業人員管理,及時掌握危險廢物流向,提升風險防控水平。開展社會源危險廢物收集機制和網路建設,加快廢鉛酸蓄電池全過程信息化追溯體系建設,鼓勵引進“一貨一碼”信息管理模式。完善危險廢物監管源清單,依法落實排污許可制度,完善涉廢單位按危險廢物申報制度,開展危險廢物信息平台申報數據質量核查,實現信息化管理全覆蓋。強化危險廢物環境污染風險防範能力,健全突發環境事件危險廢物跨區域、跨部門應急處置協調機制,完善突發環境事件、危險廢物應急處置現場指揮與協調製度及信息報告公開制度,將具有一定規模的危險廢物利用處置企業納入突發環境事件危險廢物應急處置工作體系。建立部門和區域聯防聯控聯治機制,加大執法力度,強化信息共享、協作配合,努力形成“橫向到邊,縱向到底,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七)統籌多部門協同監管,提高固體廢物智慧管理水平。
1. 提升標準化執法監管能力。完善格線化的固體廢物巡查機制,全面推行排污許可“一證式”管理,推動建立“一園一策”、“一企一策”等重點環境風險源防控體系。開展歷史遺留固體廢物排查,分類整治,加快解決歷史遺留問題,將固體廢物日常檢查列入污染源日常環境監測雙隨機工作中。加強固體廢物監督管理部門聯合執法協作,強化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檢察公益訴訟的協調聯動,加強執法監管隊伍能力建設,依法嚴肅查處工業固廢、農業固廢、建築垃圾等環境違法犯罪行為。加快推進“網際網路+監管+協調聯動”,建立線上監管與線下現場執法協調機制,構建立體、垂直、精準、規範、高效的現代化生態環境執法體系。
2. 構建數位化智慧管理模式。依託“智慧宿遷”智慧製造業、智慧農業、大城管體系建設物聯網基礎,利用5G、“網際網路+”、區塊鏈等數字科技,推動各類固體廢物管理系統整合、數據共享、業務協同、統一監管,推動“無廢城市”建設與市域現代化治理體系有機融合。建立健全重點類別固體廢物預警監控平台,利用AI智慧型識別、遙感解譯等監測技術,實行固體廢物全過程動態跟蹤管理。鼓勵產廢企業建立生產、安全、環保、設備、視頻監控等運營系統,與政府管理平台進行對接,實現動態監管和風險預警;支持有條件的收集、利用、處置企業構建“網際網路+服務+監管”的創新管理模式,最佳化運輸路徑,提升收集效率,降低收集運輸成本。
三、工作要求
(一)抓好工作落實。
分解細化“無廢城市”建設工作任務、目標,明確責任單位、工作進度、時間安排等,把“無廢城市”建設列為政府年度重點工作任務。建立“無廢城市”建設成效定期評估機制,將其納入污染防治攻堅成效考核內容,考評結果作為對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綜合考核評價的重要依據。落實“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對年度考評結果未通過的單位,提出限期整改意見,對“無廢城市”建設真抓實幹成效明顯的板塊或部門給予表揚,對“無廢城市”建設成效明顯的區域,在安排相關項目時優先予以支持。
(二)加大要素投入。
加大財政、土地、資金、人才、技術等政策扶持力度,保障示範項目建設用地,鼓勵金融機構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支持示範項目建設。加大專項資金的對上爭取,明確“無廢城市”建設試點資金範圍和規模,加快區域固體廢物分類收集及無害化處置等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建設。依靠國家、省“無廢城市”建設專家團隊,深化相關領域產學研合作,開展關鍵技術攻關。
(三)注重宣傳引導。
充分利用電視、廣播、報紙、微信公眾號等各類新聞媒體,大力宣傳建設“無廢城市”的取得的突出成績和重要經驗。將“無廢文化”相關的生產生活方式等內容納入有關教育培訓體系,充分發揮中國小學生的帶動作用,在校期間開設課程、講座,對學生進行“無廢城市”理念教育。鼓勵城市居民轉變生活理念,增加公眾對宿遷市創建“無廢城市”的理解和支持,有效化解“鄰避效應”,引導形成“鄰利效應”,促進形成“無廢城市”創建氛圍。

政策解讀

為深入推進“無廢城市”建設,持續推動固體廢物源頭減量和資源化利用,全面提升我市固體廢物綜合管理水平,根據《關於印發<“十四五”時期“無廢城市”建設工作方案>的通知》(環固體〔2021〕114號)、《省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江蘇省全域“無廢城市”建設工作方案的通知》(蘇政辦發〔2022〕2號)和《市委辦公室 市政府辦公室關於印發<宿遷市“無廢城市”建設工作方案>的通知》(宿辦發〔2022〕32號)要求,宿遷市人民政府辦公室印發了《宿遷市“十四五”時期“無廢城市”建設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現對有關內容解讀如下:
一、起草背景
開展“無廢城市”建設,是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具體行動,是推動實現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的重要舉措,是高質量建設“四化”同步集成改革示範區、“強富美高”新宿遷的內在要求。2021年12月,生態環境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等18個部委聯合印發《“十四五”時期“無廢城市”建設工作方案》,推動100個左右地級及以上城市開展“無廢城市”建設。2022年1月,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江蘇省全域“無廢城市”建設工作方案》,4月,我市入選“十四五”時期國家“無廢城市”建設名單。
二、主要內容
《實施方案》共有3個部分。具體內容如下:
第一部分  總體要求。主要包括指導思想和建設目標。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固體廢物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為統領,全面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通過“無廢城市”建設,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加快農業綠色發展,倡導綠色低碳生活方式,加強危險廢物全過程風險防控,助力城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協同推進減污降碳。到2025年,固體廢物現代化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建設取得明顯成效,國家級“無廢城市”建設各項任務全面完成。
第二部分  主要任務。包括七個方面二十五項重點任務。一是加強頂層設計引領,構織“無廢城市”建設保障體系,提出完善固體廢物管理制度、建立部門聯動體制機制、強化保障能力建設等;二是推動工業綠色轉型,提升一般工業固廢循環利用水平,提出推動工業“無廢”綠色轉型、健全工業固廢收貯運體系、提高工業固廢利用處置及管理水平;三是加快農業綠色發展,完善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體系,提出發展現代生態循環農業建設,提升農業綠色發展水平、完善農業廢棄物回收體系、提升利用處置水平、強化農業廢棄物管理等;四是踐行綠色生活方式,提高生活源固體廢物分類收處能力,提出踐行全社會綠色生活方式,推動生活源固體廢物源頭減量、完善分類收運體系、提升處理利用效能、強化生活源固廢管理等;五是推廣綠色施工技術,促進建築垃圾處理行業高質量發展,提出大力推廣綠色施工技術,深化建築垃圾源頭減量、加快推進建築垃圾分類處置、提高資源利用水平、強化建築垃圾管理等;六是強化全過程風險防控,最佳化危險廢物處理能力結構,提出加大源頭管控力度、加強危廢收運管理、提升危險廢物利用處置水平、強化危廢風險防控等;七是統籌多部門協同監管,提高固體廢物智慧管理水平,提出提升標準化執法監管能力、構建數位化智慧管理模式等。
第三部分  保障措施。包括強化組織保障、抓好工作落實、加大要素投入、強化宣傳引導4個方面。建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為雙組長的“無廢城市”建設工作領導小組統籌推動“無廢城市”建設,將“無廢城市”建設成效納入污染防治攻堅成效考核內容,加大財政、土地、資金、人才、技術等政策扶持力度,動員全市上下積極參與“無廢城市”建設,促進形成“無廢城市”創建氛圍。
此外,《實施方案》還明確了包括57項具體指標的“無廢城市”建設指標體系。
三、亮點解讀
一是總體要求明確,任務目標清晰。《實施方案》中明確到2025年,基本實現固體廢物管理信息“一張網”,國家級“無廢城市”建設各項任務全面完成。二是主要任務具體,部門分工細緻。圍繞七個方面二十五項具體工作任務,明確“四個清單”,壓實責任主體,為後續工作開展打下堅實基礎。三是工作步驟合理,時間節點明確。建立定期調度機制,掛圖作戰,明確各工作任務環節的時間節點,確保我市“無廢城市”建設工作有序、紮實地開展推進。四是切合地方實際,“無廢”特色突出。《實施方案》提出的“無廢運河”、“無廢酒廠”、“無廢花木”、“無廢快遞”等特色亮點的建設路徑,可為“無廢城市”建設提供示範,同時助力宿遷市“四化”同步集成改革示範區建設。五是保障措施有力,方式方法多樣。《實施方案》中各任務牽頭及配合單位更明確,協作和調度機制更完善。創新提出廣泛開展全面立體的“無廢城市”宣傳教育,動員全市上下積極參與“無廢城市”建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